国企改革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起因和发展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起因和发展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起因和发展历程一、起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原因,在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管理不规范、效益低下、产业结构失衡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二、发展历程1、探索初期改革开放后的十年,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和方向。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对部分中央和地方企业实行试点改革的决定》。

试点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压缩管理层级、减少非生产性人员、引入市场化机制等,这些措施为后来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2、初步成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83年,全国中央企业试点进行了全面改革,实现了企业股份制改革。

这一时期的改革,使得国有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经营方式。

3、深化改革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深化阶段,继续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1992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购销合同经营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行了公司制改革。

这一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进程。

4、多元化发展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向多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2005年,中央企业开始进行重组并推行“三步走发展战略”。

2015年,中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的意见》,试图通过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资本混合来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5、前景展望当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权责不清、体制机制不完善、效益不高等问题。

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行市场化、多元化发展,逐步实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资本混合,以增强其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使其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引擎。

三、结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起因和发展历程,是中国经济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的过程虽然面临着一些阻力和问题,但可以从经过的各个阶段看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朝着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展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程中,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探索到总结再到深化的过程,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期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最初,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由一些实践家和学术界的专家们提出的,并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采用了多种改革方式,包括试点、改制、合资等方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然而,这些探索性的改革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二、国有企业改革总结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总结和完善的阶段。

在经过初期的试错之后,政府着手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1984年,全国性的工业企业改革会议召开,强调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才能有效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

此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和完善。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私有化”的背景下,中国逐渐承认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国有企业有社会属性”的政策,规定了“一手由国家代表、二手由市场制定价格”的国有资产配置模式。

这项改革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也为中国首次解决了国有资产是否要私有化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同时,中国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如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内部治理等,改进了国有企业的运作和管理。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强改强”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开始着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目的在于加速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这也是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过渡的重要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间。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转型。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和特点。

首先,改革的初期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有企业开始面临市场经济竞争的压力。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引入股权分置,员工持股等,来逐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这个阶段,国有企业开始尝试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方式,虽然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适应,但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起点。

其次,进入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通过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引入了非国有资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形式,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和估值。

再次,进入21世纪,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国企改革的文件和政策,如《国有企业法》《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等,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和规划。

在这个阶段,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管理也更加规范和透明,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最后,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化和全面的阶段。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发展。

国有企业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石油、电力、通信等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总的来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要转型。

在改革历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国有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中,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但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市场化运作,国有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将继续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变迁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迁。

本文旨在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深入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1.第一阶段:西方公司制度引入(1978-1984)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严重僵化,效率低下,改革实践中采取引进外资、推行西方公司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进行企业集体经营、建立物质奖罚机制,采用清理编制、职称评聘等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国家计划和公司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第二阶段:合同制度实施(1985-1992)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1985年国家开始大力推行合同制度,把原来的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逐步形成了以合同、自负盈亏、企业自主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3.第三阶段:产权制度改革(1993-2000)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一直非常混乱,导致了一系列难题。

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国家开始实行所有制结构改革,实现了企业产权的法人化。

1998年后,通过改革电力、铁路、航空、通信等行业和金融领域,完成了产权制度的重大改革。

4.第四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2001-至今)进入21世纪后,国有企业改革呈现出更为深化和系统化的趋势。

2001年后,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实施多元化经营等政策,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以增强行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新的改革发展阶段。

二、国有企业改革现状1.传承性和创新性并存改革开放近4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始终围绕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展开。

国有企业在改革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在传统制度的保护下,较难有创造性的改革。

2.经营效益和国家战略的矛盾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大多负责国家战略型重点领域,对外也是代表国家的形象,不仅是公司家族的利益关系,更是恰当处置复杂利益格局的需要。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近些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了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民生福祉。

本文将探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取得的成绩、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改革历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起源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国有企业却暴露出效率低下、管理腐败等问题。

面对这一困境,中国政府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尝试。

首先,1992年的“三十万亿产权制度创新试点”使得国有企业的管理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开始分离,打破了过去的“大锅饭”模式,让国有企业更加市场化。

随后,2003年的国有企业法修订进一步落实了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了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二、取得的成绩国有企业改革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由于国有企业在资源领域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改革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了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国有企业得以摆脱行政干预,提高了效率和盈利能力。

例如,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一系列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三、面临的挑战然而,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

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体制已经得到了初步建立,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隐性的利益纠葛和不法行为。

其次,国有企业改革也面临着市场化程度不足的问题。

尽管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面临着行政干预和政府指令经营的困扰,缺乏市场竞争的活力。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加强对公司经营决策的监督,提高透明度和责任意识。

国企改革历程

国企改革历程
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 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的深入,国 有企业实现了向市场主体的转变。中国国有 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 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 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 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 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3.各种所有制企业关系的处理 这一阶段,如何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 题成为了理论探讨和政策制定的重点。 4.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迫 切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有效的金融服务。 资本市场对于国企改革而言非常重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国企改革的三大热点
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解放了思想,指明了方向。 (2)国企改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 (3)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共同作用
三、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
中共十六大之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 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 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改 革,是利益的调整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涉及政治体制和政 府机构改革 。 2.国企改革以大企业、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为中心 本阶段,国企改革依然是以抓大放小为主,同时以产 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建设为中心。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的,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多次改革。

下文将从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一、历史背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期,当时全球范围内国有企业的效益日趋低下,自由市场经济空前活跃,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必须对内外环境进行适应,开始了破旧立新的桥段。

1980年代初期,中国国有企业多以集团方式组织,并剥离行政权力,大力推行计划经济改革,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推进技术改造、扩大市场销售等,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改革力度过小、制度转轨不彻底等问题,这一阶段的改革效果不是很明显。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经济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亟需作出改革的反应。

从1992年开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逐渐加快,二流企业纷纷淘汰,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初步形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产权架构、人员安置等方面逐渐提高,企业效益逐渐好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独立创新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1世纪初,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着力开展了重构体制、转变经营方式、改革管理制度等工作,加快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多元化、国际化进度,深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二、改革过程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大力推动了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方面的改革。

1. 体制内的改革体制内的改革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1)深化企业制度改革。

中国政府采取了“抓大放小”的发展策略,开展了实施国有企业重组、调整产权结构、实行市场化管理的改革。

通过优化组织结构、优化管理制度、推进现代化管理等,不断完善企业制度体系,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推进股份制改革。

1999年,中国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决定》,将国有企业改革的焦点转向了股份制改革。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

基本内容
展望未来,国企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 术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此,政府 和企业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 作。还需要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等新模式,推动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 和发展。
基本内容
在展望国企改革的未来时,我们也可以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例如,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企改革中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通过推行多元化股权 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措施,中石化集团实现了从传统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 的成功转型。这为其他国企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基本内容
总之,国企改革四十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未来,我 们应该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对国企的监 督和管理。我们也应该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国企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 供借鉴和启示。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国企改革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展望
3、税制改革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税制改革面临着许 多挑战和机遇。其中,挑战主要包括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地区间财力差距扩大、 部分企业负担较重等。同时,全球税收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为税 制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中国政府需要积极探索新 的税收增长点,加强财政监管和稽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和创新,以确保中国的 税收制度更加公平、规范和透明。
总结
总结
中国税制改革3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奠定了 重要的基础。通过简化、规范和透明的改革措施,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促进 了市场公平竞争。未来中国税制改革将继续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促进经济 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机遇。中国政府需 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的创新和发展实现税收制度的现代 化建设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国企改革后总结发言稿

国企改革后总结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国企改革总结大会,共同回顾国企改革以来的艰辛历程,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员工,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国企改革工作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一、国企改革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改革势在必行。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二、国企改革历程1. 改革初期(2013-2015年)在这一阶段,国企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董事会建设,实现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分立。

(2)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优化员工队伍结构。

(3)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公资本,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2. 改革深化阶段(2016-2018年)在这一阶段,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1)全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融合发展。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益,降低成本费用。

3. 改革攻坚阶段(2019年至今)当前,国企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主要任务包括:(1)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

(2)推进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国企改革成果1. 企业效益显著提升。

国企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2. 国有资本布局优化。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布局得到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

3. 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国企改革激发了企业内部活力,企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4. 员工队伍素质提高。

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使员工队伍素质得到提升,企业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国企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

国企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

国企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导言】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国企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国企改革一直是不断推进的。

本文将分为四部分,分别介绍了国企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

【正文】一、国企改革发展的历程1.改革初期:实施股份制改造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具有现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

1987年,全国为激励大中专院校教师进行科技开发推出了专利奖金制度,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按市场开发划分研究任务并自行承担企业化管理费用。

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国家股份公司管理条例》。

同年,国家又开始试点企业股份化改革。

改革初期,我国股份制改革相对简单,一般是把国有企业的部分股份,交由中国证券交易所交易。

2.全面推进:三中全会决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并且在全会文件中提出了“为授权经营做出规定,授权经营是重、轻资产的划分标准,有权经营的资产按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管理”。

此后,我国加快推进国企改革进程。

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权,全面授权给企业领导人,企业有了独立的经营权,管制松绑。

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也发布实施,我国股份制改革再次启动。

3.改革深入:鼓励混合所有制2001年,国务院再次提出“加强企业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经济”规定,目的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壮大国有资本,振兴国家经济。

此后,国企改革逐渐向深入发展。

在制定改革政策过程中,我国政府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市场化特点的国企,同时鼓励混合所有制,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国企改革发展的经验1.深化改革需引发市场化运作深化国企改革需要引起市场化运作,推动国有企业走向现代化,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

政府的角色是指导企业,协调企业内部的资源并清除市场上的垄断形象。

同时,政府应该通过非常规手段在必要时干预市场。

2. 鼓励混合所有制:促进优化配置资源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

中国国企改革的历程与成效评估

中国国企改革的历程与成效评估

中国国企改革的历程与成效评估自1978年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其中国企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的国企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旨在解决旧大锅饭的问题,推进市场化改革。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国企改革的历程,评估其成效,并探讨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国企改革的历程国企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点之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而逐步进行的。

20世纪初,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但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社会生产力逐步释放,私营经济等其他经济体系也已初步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1984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的核心是深化“分权、分根、跨制度”改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随后,1997年,中国的国企改革又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转折。

这一年,中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1998年,《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暂行条例》、《国资委条例》相继出台,国内国企改革进入所谓“第二阶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国资审计成为国企治理的主要工具和手段。

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公司国有资产监管的指导意见》。

此后,国家发改委将监管重点转向股权管理、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合理化债务管理等国资供给侧改革领域。

至此,国企改革进入“第三阶段”。

国企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40年来,中国的国企改革历经了“建立体制框架”、“引进外资和N股”、“国有经济股权分置”、“加快结构调整和深入全面改革”四个阶段。

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国有资本的有效运用,促进国有资产的增值,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使国家的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二是改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进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的内生发展,实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国企改革的成效评估国企改革的成效评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在国企改革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成效是有所不同的,这里只列出其中的几个方面。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脉络与成效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脉络与成效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与变革。

下面将从历史脉络和成效两个方面来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

一、历史脉络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国有企业初期发展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建立了起重工业为主导的国有企业体系,以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主要目标。

国有企业在这一阶段大多数为大型钢铁、机械、煤矿等重工业企业,重点是完成工业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2. 70年代至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起步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开始面临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等问题,出现了经济效益下降、资源浪费等现象。

国家开始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进行了试点改革和政策调整,引入了市场机制,试图提高国有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但由于改革力度有限,改革效果并不明显。

3. 90年代至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阶段在改革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国家开始大规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涉及产权、组织形式、经营机制等方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国家还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重组上市、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快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改革成效1. 国有企业效益明显提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

企业管理机制更加灵活多样,企业活力得到激发,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2. 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使得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增强。

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拓展国际市场,积极与国际企业进行合作。

在一些领域甚至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 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上取得实质进展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上取得了实质进展。

国有企业逐渐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盈利主体,更是社会责任主体,开始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慈善等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6.国企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相结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是与国家宏观经 济改革结合进行的。在所有制结构上确立了非公经 济的重要地位;在分配制度上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价格体制改革进一 步深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目标; 改革外贸、外汇管理体系;在社保制度改革方面, 纷纷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制度等政策, 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失业职 工再就业政策给解困工作创造条件;国债补贴技改, 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等。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2、国企改革以大企业、以产权多 元化和治理结构为中心
本阶段,国企改革依然是以抓大放小为 主,同时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建设为中 心。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3、各种所有制企业关系的处理
这一阶段,如何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问题成为了理论探讨和政策制定的重点。非公经济经过 多年的发展,逐步壮大起来,在许多领域占有绝对优势, 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如石油行 业的民营资本问题。非公经济遇到了重新定位和判断的 问题,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正确处理非公经济与 公有制经济的关系,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 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非公36条”)。该政策一定程度上给予了非公 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3、国企解困始终是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的主题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
5、利用与发展资本市场
6、国企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相结合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1、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明确,使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 入了制度创新阶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 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 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 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 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具有划 时代得意义,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国企发展历程

国企发展历程

国企发展历程国企指的是国有企业,它是指由国家或地方国有资产投资委员会或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直接或参股管理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采用企业制管理的经济实体。

国企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国企的发展历程、问题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国企的情况。

一、国企的发展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企开始迅猛发展。

最初的国有企业是集中在战时国民经济计划机构,主要从事国防工业。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自己的大跃进宏图憧憬时期,对国企发展也提出了巨大的要求,使得国企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比如高炉的建设,钢铁厂的开业,镁、铝等金属材料生产的开拓等。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大门,国有企业同样进行了重大改革。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国企在企业体制、经营规范、产品质量上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建立了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决策机制,大力推进企业集团化和产业升级,企业拥有的资产也逐渐递增,逐渐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要骨干力量。

1990年代初期,中国启动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使得国企走出了从前“大而不精”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企业的规模、经营效益和财务收入的持续增长,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1世纪以来,国企的发展继续迈出新的步伐。

通过实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管理精细化和国际化进程等,国企逐步获得了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认可,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拥有强大的高科技专利,如华为、中兴等企业的快速崛起。

二、国企的问题国企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境。

企业体制不透明,制度刚性,不少国企盈利能力差,道义风险高等问题较为突出。

对此,中国政府积极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主要包括下列几点:1. 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逐步推进国企民营化、市场化,以提高竞争力和满足市场需求。

2. 扶持、引导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国企,扩大了市场竞争,提升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与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与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与启示第一章: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规模实践。

改革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1 第一步:股权分置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步是股权分置,即将企业股权分离为国有股和流通股。

1992年,中国银行首先试行了股份制改革,紧接着,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国有巨头也纷纷加入到改革中来。

1.2 第二步:产权分置产权分置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又一大步骤。

产权分置是指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使企业经营者自主决策,有利于提高效益。

1997年,中国政府又推出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1.3 第三步:引入战略投资者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更多的企业开始引进战略投资者,这有助于国有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000年,中国石油引入了外资战略投资者,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开创了新的局面。

1.4 第四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最终的目标。

随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国国有企业也开始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法人制度得到加强,这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可以发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1 改革要持续不断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长期而繁复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推进、调整和完善。

只有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才能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2.2 建立健全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法人制度和市场化改革。

这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透明度和竞争力,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

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要通过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人才,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

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历史变迁

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历史变迁

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历史变迁一、1979~1984:国企放权让利,非国企开始萌生所有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1978年冬,安徽、四川的部分农村试行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并收到良好效果。

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文件,及时总结和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创举。

1982年1月,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1983年1月,中央发出《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到1984年,全国几乎所有的生产队都实现了不同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1978年,中央通过《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队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1979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以法规形式肯定了社队企业在我国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

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提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到1985年社队企业的总产值占三级经济收入的比重,要由现在的百分之二十提高到一半以上。

”1984年3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将原有“社队企业”名称更改为“乡镇企业”,规定了乡镇企业的内涵,即乡镇企业是社乡队村举办的企业,部分社员联营的合作制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制企业和个体企业,这个决议为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自此,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走出了第一步。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经济体制转型的重点之一。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角度出发,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回顾,同时对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景进行展望。

一、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改革的起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过度集中和规模扩张的时期,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困境。

1978年,国务院开始实施国有企业股份制试点,并在1984年颁布了《公司法》,以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暂行条例》,并对重点领域的国有企业实施了公司制改革,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开始逐步实行法人治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打破垄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成为重要议题。

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公司法,推动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与反腐倡廉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开始追求自我丰厚利益,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不断暴露。

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开始逐步推进反腐倡廉,最开始是中央反腐、审计机关的建立。

1998年,中国开始推出反腐建设的具体内容,不断加强反腐法规和制度建设。

2012年,中共十八大通过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决定,加强了反腐倡廉的力度。

通过这些努力,国有企业逐渐回到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本质,同时一些腐败行为也得到了有效地遏制,国有企业逐渐具有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治理现状与诸多挑战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中国的国有企业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国有企业的治理现状。

如果把过去国有企业的类型形态分为集权模式和分权模式的话,现在国有企业在模式上画蛇添足,出现了“国企集团+公司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模式,使其治理形态更加复杂化。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方向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方向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方向一、改革前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而国有企业则是计划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国家工业化建设、国防建设和收储粮食等重要任务。

然而这些任务往往被紧急任务或政治目标所替代,大量资源被优先分配于所谓的“政治工程”和对外经济援助,导致重点工程的建设经费不足、投入不力,项目质量下降等问题逐渐突显。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有企业改革也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展开。

改革方案吸取了前苏联、波兰、匈牙利、科威特、化工和汽车等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市场经济”、“完全成本核算”、“企业自负盈亏”等新的运作模式和经营思路。

二、改革开放后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1.体制改革成果的初步收获1978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涉及的重要领域和方面涵盖了经济制度、产权制度、税制、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

1982年,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企业的运行体制,即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购销批发、投资修建等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点集二元经济体制,同时建立了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格局。

自此之后,国有企业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改革道路。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领域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革,最重要的特点是逐渐从改革中等到经营管理、企业自身改革、从传统的生产组织体系向创新的企业组织模式转化。

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招之一是将原来垂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变为市场体系,构建市场化的企业机制改变行政管理模式为企业主导,如样板点、品牌建设、股份制、新三板等。

此外,在物资供应、非税收入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

五年计划期间,改革措施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领域,国有企业从完全的计划经济蜕变为市场经济,资产变现、企业重组、管理改变、股份制变革的影响逐步发挥,向非限制性的和被允许的市场化转化。

3.现今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改革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取得进展的过程,当万事达公司的企业权益上市,中国的股市也开始出现,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体制设计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体制设计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体制设计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外部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那么,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是怎样的,目前的体制设计又是如何的呢?一、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可谓是丰富多彩的。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这也为国有企业改革铺平了道路。

1984年,第一次实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开始转变企业管理模式,推行“科学管理、计划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这些改革的步伐使国有企业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方面逐渐提高,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1990年代,我国经济进入稳定高速发展时期,国有企业开始面临外部竞争以及与私营企业的市场竞争。

由此引发了国有企业深度改革的刻不容缓的需求。

1992年,《关于加快发展国有经济的决定》被提出。

其中明确提出要以推行“股份制改革”为突破口,吸引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市场化、法治化改革,以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2001年4月,我国加入WTO,对我国国有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压力。

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逐渐加速。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

在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等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体制,强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提高国有企业创新协同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二、目前的改革体制设计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向和趋势十分明显,依然需要加强改革的力度,完善改革体制,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和投资效益。

1. 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11月,我国中央领导集体研究并确定了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省市一级制定了专供地方的改革方案,完成主业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更深层次的改革工作。

国企改革历史

国企改革历史

国企改革历史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历史性决定,开始对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革。

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掀开了历史性篇章。

回顾三十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每当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都非常及时地总结经验,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

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历次重大决定为主要标志和动力,国有企业改革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五大阶段(一)1980年前后,进入初期的放权让利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形式,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针,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企业领导体制上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重点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这一阶段的改革试图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内,通过向企业放权让利来增强企业的活力。

自主权的扩大和利润留成制度的实行,激活了传统体制下作为生产单元的国营企业的盈利意识和发展意识,为逐步适应市场竞争初步奠定了基础。

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仍居主导地位,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受指令性计划的控制,市场体系尚属萌芽状态。

(二)1985年左右,开始以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

1984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出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以及股份制试点,探索搞活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

1984年,出现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改革尝试。

1984年12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开发行股票,这种股票是1949年以来我国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1986年,邓小平同志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森,这一历史性会晤最具意义的场面是美国客人赠送给我国领导人一枚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会徽,而我国领导人则赠送给这位美国来访者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脉络文章来源:中国网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

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

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

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

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

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

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原则。

同时,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而将扩权试点以来取得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虽然承包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承包制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991年9 月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992年后国务院就不再鼓励企业搞承包。

1992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该条例根据两权分离的思路明确了企业经营权、企业自负盈亏责任、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企业和政府的法律责任等问题。

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仅靠企业内部转换机制,难以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

3.国企改革与价格体制改革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国企改革是与价格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的。

在价格体制上,国企改革的推进对价格体制提出了挑战。

1984年以后开始了对价格体制的改革,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放开价格为主。

198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现行的3种价格形式,即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并规定企业在价格管理方面享有的权利,主要是赋予企业对一部分价格的定价权。

在流通体制上,1978年中国以计划管理的商品将近400种到1990年底已经逐渐减少为9种。

同时,改变原来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商品的现状,将近850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的方式转变为市场调控,生产资料正式成为商品。

由于生产资料成为商品,以它的有效和方便的运转支持和支撑了国企改革的进行。

在投融资体制上,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

在监管体制上,1988年4月,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国务院直属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权、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处置权。

此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发行股票的企业增多,对股票交易的需求压力相应增大。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1986年)和深圳(1987年)先后建立了股票柜台交易市场。

其后,两地先后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主要在于缓解已经发行在外,且具有相当规模的股票交易需求的压力。

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从1987年至1990年末,我国共向社会发行了可流通股47亿股,筹集资金47亿元。

资本市场的建立不仅为国企改革提供了融资渠道,还为将来国企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4.改革的推动力量这一阶段国企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具有十分鲜明的试错特征,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国企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短缺问题的客观需要。

改革之初,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与国家对它的投资不相称,使国家财力吃紧,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资料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制结构与国有国企改革成为解决当时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

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缓解紧张的产品短缺问题。

此外,迫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国营和集体企业职位有限,无法安置上千万的回城青年的工作,各级政府不得不鼓励自谋职业,并大批发放个体营业证。

个体经济就这样在政府默许下发展壮大起来,并最终成为一种合法的所有制成分。

资金、技术和经验的严重匮乏要求国家必须坚定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吸引国外投资,引进改革所急需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正是在这种旨在缓解短缺问题的政策推动下,三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初步发展,为90年代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基础。

(2)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企业实践相结合,自下而上占主导,经济短缺的现实迫切要求改革国企以提高产量和效益,改革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外资经济。

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却是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共同作用下推动的。

在探索的初期,这种共同作用表现为以地方实践为主,自下而上推进国企改革。

对国有国企改革,中央政策主要是采取“试点”的大原则,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企业相关理论,先后推出了多种政策。

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的承包责任制和转换经营机制,经历的都是“政策—实践—政策改进”的过程。

被实践证明不好的政策,用新政策加以取代,如用两权分离取代放权让利;被实践证明有效或尚未证明的政策继续加以推进,如股份制试点、“拨改贷”等。

与国有企业改革密不可分的是非公经济的改革,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中央的默许和“看一看”的宽容政策支持下,通过自我发展与实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地方的成功实践获得了中央的认可,进而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革,个体和私营经济成为所有制结构的一部分。

外资经济在政策的鼓励下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线指引,除了有一点改革之前的一些教训外,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走的是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

通过不断的试探性改革措施,寻求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路径,也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

为了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推出了放权让利,但是“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出现,使改革调整为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于是又调整为转换经营机制。

二、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使改革陷入发展的僵局。

同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对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

触及计划体制本身的改革势在必行,国企改革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1.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明确,使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得意义,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

截至1997年底,在抓大方面,国家集中抓的1000 家重点企业,确定了分类指导的方案。

在放小方面,各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搞一刀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把小企业直接推向市场,使一大批小企业机制得到转换,效益得到提高。

山东诸城、四川宜宾、黑龙江宾县、山西朔州、广东顺德、河南桐柏、江苏南通、福建宁德等许多地区在探索搞活小企业方面先行一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一大批新型的民营企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