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坛经》两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禅宗的文化常识
2.学习本课选段中蕴含的哲理
☆作家作品
1.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
稍长,卖柴养母。
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
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
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
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神秀(约606—706),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
2.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
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
所以称之为“渐悟”。
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
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时北宗神秀大师所传“坐禅”(坐禅入定法门)即是次第法门。
由北宗神秀法门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坛经》曾记录“京城大德云:不经坐禅修定而得解脱者,未曾有也。
”而南宗慧能大师最忌讳学佛法者执着于类似”坐禅观定“的有为法《六祖坛经》中亦记录云:“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亦曾言”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师所传为佛之心印,不拘泥万法而领悟得道,由是不论次第,直了成佛。
(出自六祖坛经自序品,顿渐品)
相传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祖师所创,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人有传,达摩面壁九年为坐禅修定,所以得道,实则在任何一部传记或者历史中均无此事记载。
只记录”面壁九年”这四字而已。
而其禅宗宗趣,常以问答形式导引人悟道。
☆整体感知
《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
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速速离开。
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
慧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
“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问题导学
1.“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2.课文对“南能北秀”有怎样的认识?
3.“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1.提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2.提示:课文对“南能北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3.提示:这“法即一种”中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
因为众生的清净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
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
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合作探究
1.“佛”在禅宗中应该怎样解释?
提示:“佛”是“佛陀”的略称,其意义是“觉者”或“智者”。
狭义上的佛是指释迦牟尼。
在禅宗中多从广义上来进行解释,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在《慧能受法》中就强调“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只要不断修行,就能够大彻大悟,也将能够修行成“佛”。
☆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慧能一闻,言下
..便悟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B.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自悟:自我醒悟
C.若住此间
..此间:这时候
D.未知根本事由
..事由:原因,根源
解析:C项,此间:此地,此处。
答案:C
2.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五祖夜至三更
..
B.自古
..传法,气如悬丝
C.未知根本
..事由
D.因此便立南北
..
解析: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
答案:D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五祖(于)夜至三更(时),唤慧能(到)堂内
B.法以心传心,(你)当令(自己)自悟
C.(如果)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这里)
D.何以(区分)渐(与)顿
解析:B项,“自悟”前省略的应是“弟子们”。
答案:B
4.下列王维的诗句中,最能体现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一项是()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B项,最能体现受禅宗影响,该诗写禅院的山光、潭影给人的感受,其中“鸟性”和“人心”都能体现禅宗的自心反省和自心觉悟来正知正见。
答案:B
二、、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慧能拜师
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
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
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
客将柴去,慧能得钱。
却.向门前,
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
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僚,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
(节选自《坛经》卷二)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却:回头
B.慧能闻说,宿.业有缘宿:准备
C.大师遂责.慧能曰责:责备
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发:安排
解析:B项,宿:过去的,本来的。
答案:B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
⎪⎧①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②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
B.
⎩⎪
⎨
⎪⎧①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②便即.辞亲
C.
⎩⎪
⎨
⎪⎧①唯求作.佛法
②令随众作.务
D.
⎩⎪
⎨
⎪⎧①大师欲更.再共语
②大师更.不言
解析: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
B项,“即”,①②都是副词,就。
C项,“作”,①传授,②干,从事。
D项,“更”,都是“再,又”的意思。
答案:C
12.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
①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
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③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④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⑤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⑥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A.①⑤⑥B.②③④
C.①②⑤D.②④⑥
解析:②是描述弘忍大师的。
④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性。
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A
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慧能为禅宗第六祖。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
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
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
可以想象当时传法的盛况。
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
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
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
解析: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
原文为“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大师更不言”。
答案:D
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中“乃”“持”是翻译的重点,同时注意疑问语气。
(2)句中“行者”不同于现代汉语,“踏碓八余月”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
答案:(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
(2)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参考译文:
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
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在集市上靠卖柴为生。
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
去。
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
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
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
”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就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我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
”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你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觉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觉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
于是安排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
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