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

合集下载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主要对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喻研究的历史、文献综述、隐喻的概念及分类、隐喻与外语教学和对隐喻的简要评述。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一、隐喻研究的历史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隐喻一向被认定为边缘学科,对其研究也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

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隐喻被看成是润色语言的工具,却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到了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到了20世纪80年代,逐渐重视对隐喻语义的研究,这时,隐喻被赋予新的生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畴中的研究焦点。

(引自赵虹,2006)二、文献综述Saeed(1997)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在词汇、短语、句子、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ia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itartingpoint,terminalpoint,tranfer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众所周知,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学的发展可分为 三个阶段:规范,描写,解释。因此,当今世界 许多语言学文献都涉及到解释语言学。实际上, 隐喻研究也经历了描写和解释两个阶段。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 喻的基础上进行的。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 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 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在集中研究 这个问题。
3、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这种理论主 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 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认为隐喻是把隐喻次项的 联想含义应用于隐喻的主项。从这个观点看,可以 认为隐喻创造相似性;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到始源 和目标的名称,而且也涉及到它们的指称对象。创 造相似性的隐喻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变了 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所指对象)的角度,从而 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所以创造相似性是一 个认知问题。
总体来说:
以上的理论主要是从语言结构方面讨论隐喻的成因, 其它学科的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主 要代表有Cohen,Gluckberg和Keysar。他们都是从 语义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把隐喻看作是各种各 样系统破坏语义规则的结果,即语义异常、语义破格。 另外,以Sreale 为代表的语用学家认为只从语义角度 出发而不考虑使用隐喻的语境,那就无法理解隐喻, 甚至无从确定某表达式是不是隐喻,所以他们提出语 用学的解释理论。Searle 在“隐喻”一文中提出八项 解释隐喻的原则,该文因此成为语用解释理论的重要 文献。
例如:争论是战争
隐喻 产生
他向我争论中的每个弱点发起进攻。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叫空间隐喻,是通过空间方位概念如上下、内外、 前后、深浅、远近、中心、边缘等来理解非空间方位概念所构成 的隐喻。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 为基础,连接动词“is”为隐喻句的一部分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 经验的连接。例如:“多是向上”。这句隐喻基于同时发生的两 种不同的经验,物质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水平的增长.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
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移情及转换表象。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隐喻是一种
常见而传统的方式,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来描述,以达到口头描述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家以Jerome Bruner和 Gilles Fauconnier的理论为
基础,提出了三个概念:原始场、目的场和联合场。

原始场指的是有
关被描述的对象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主体眼前有关某个物体的信息
或经验。

目标场是指有关隐喻表达或推断所形成一种假设的场景,这
些假设受到原始场的触发。

联合场是指将原始场和目标场建立联系的
概念,它包括相关的语义,即在原始场和目标场之间的语义关系,通
常可以使用一般的比喻、隐喻或移情等方式表示。

据此,隐喻理论可以描述为一种将有关语义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
一个场景的语义转换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场景的转换是隐
喻就是意义转移的一种表现,并且比其他形式的比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并且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

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概念,而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具可视性。

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从而使概念更具可接受性,促进更多的
交流和理解。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标题: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一个认知语言学视角摘要:本文旨在探究网络流行语中隐喻和转喻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背景。

特别是,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在这种语言形式中实现跨语义跃迁,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通过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分类和分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形式的特征,并讨论了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结论是,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关键词: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网络流行语,沟通载体正文:1. 绪论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概念来分析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探讨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特点是探讨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如何受限于网络社交语言形式,以及如何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2. 语言形式的定义和分类网络流行语包括多种形式,从俗语、拟声词和表情符号到图片和视频。

它们都拥有共同的特性,即方便快捷、具有流行性和新鲜感、多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

根据具体的类别,网络流行语可以分为贴纸、表情符号、流行语句、图片、GIF动画和视频等形式。

3. 隐喻与转喻的现象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形式中,隐喻和转喻都是常见的现象,它们通过模糊语言边界来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并以一种直观而又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增强表达内容。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通过建立语义相似度来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的一种表达手段。

而转喻是将一个抽象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抽象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从而实现语义跃迁。

4. 结论综上所述,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只能说是广泛而又深远,它们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语言是人类沟通、表达和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一个研究古老语言学以及语言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新兴话题。

隐喻理论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在更大的概念范围内通过引用和比喻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

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关键。

隐喻理论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大师史蒂夫马斯特斯(Stephen C.Mast)提出的观点之上,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比型,拟语型和转喻型。

在他的给出的角度中,类比型表达的是实际的对象,拟语型表达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转喻型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不到未来”时,我们实际上在用转喻将未来比作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用类比或拟语直接表达出来。

自马斯特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来,隐喻理论便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学者则认为隐喻是用来传达非话语内容,例如情绪、情感等。

隐喻理论还被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媒体中隐喻被用于传达对某些事件或行为的论述,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此外,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

具体而言,研究者可以检查语言背景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比喻理解,从而探究隐喻理解对不同社会语言者而言有何影响。

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利用隐喻理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来探讨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隐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并开拓了一条通向更加有效的沟通的道路,而且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摘要:与“红”相关的很多词也蕴含着好运和财富,如“红利”,“分红”,“红包”,“开门红”,“满堂红”,等等诸如此类,现在用与“红”相关的词用来指美丽的女性,诸如“红颜”,“红装”,“红袖”,“红粉佳人”等,颜色词“红”的隐喻用法大多跟喜庆积极的语义有关,而“黑”大多与消极词汇关联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以前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范畴化及原型理论浅析了颜色词“红”与“黑”的基本义和由人类认知结构及概念化所产生的词汇隐喻义。

一、引言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人类认知的一项重要体验,颜色词同我们的语言表达息息相关。

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1987)指出,如同时间域,空间域和情感域一样,颜色域也是人类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认知域之一。

但是,对颜色域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是从文化和社会因素出发,如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少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颜色域,尤其是从隐喻的角度来谈与颜色相关的词汇。

二、理论框架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大脑的经验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重现,是从人的真实经历中得来的,由此形成概念世界。

概念世界与真实世界不同,它为语义结构提供环境。

语义即是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

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

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性决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所决定的;而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的共同性特征,被称为原型。

原型范畴具有以下特点:范畴不是对事物的任意切分,而是基于大脑范畴化的认知能力;所有事物的认知范畴是以概念上突显的原型定位的;范畴成员之间具有相互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也是重要的认知模式: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模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就形成隐喻模式。

认知语言学例子

认知语言学例子

认知语言学例子
1. 你知道吗,就像我们说“给你点颜色看看”,这其实就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例子呀!我们用“颜色”来隐喻“厉害的手段或后果”,多有意思!
2. 想想看,“他发火了”这句话,这里的“火”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类比情绪的激烈程度呀,这难道不是认知语言学的奇妙之处吗?
3. 哎呀,“时间就是金钱”这句大家都常说的话,不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体现嘛!把时间和金钱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让人更容易理解时间的宝贵呢!
4. 有没有注意到“我心都凉了”这话呀,用“凉”来形容心情的低落,可不就是认知语言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嘛,多神奇呀!
5. 嘿,“他的话像刀子一样伤人”,这不就是用“刀子”来隐喻话语的伤害性嘛,你说认知语言学是不是无处不在呀!
6. 哇,“她笑开了花”,是用“花”来表现她开心的程度,这种认知语言学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随时能发现呢!
7. 你瞧,“他是个老狐狸”,把人比作狐狸来表达其狡黠的特点,这也是认知语言学超有趣的地方呀!
我觉得认知语言学真的充满了各种奇妙和有趣的现象,它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且富有表现力。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摘要:几千年以来,语言依旧是当今人类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的汉语言不管是在结构、含义还是其他方面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致于人们对汉语言的使用变得更加多元化。

作为一门语言,除了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外,还间接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语言行为,很多人也能从他人的语言中感受到所要表达的情感。

然而对中华民族而言,汉语言的使用中还被融入了一些隐喻的特质。

关键词:汉语言、隐喻性、文化特质、文化体系一、隐喻从现代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是作为一种认知结构存在的,属于语言修辞学的范畴,与逻辑语义学共同构成了人类的认知和语言。

语言的符号结构主要由诗性语言和科学语言两大块构成,其两大根本特征隐喻和逻辑性在语言的结构及运用发展中是相对存在的。

从语言的结构上讲,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意象符号的运用,使语言结构变得柔和灵动;从语言的运用发展上讲,隐喻性主要强调语义的创新和语义相似的运用,较逻辑性的严谨和保守,使语言更为丰盈新颖。

在语言学的存在与发展上,人类思维的开始就预示着隐喻的出现,发展到现在,隐喻已经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领域深入到了美学及更为广泛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人类自由的情感表达。

二、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基础汉字自文字出现并发展以来,有两大分类: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

自源文字,即自然产生的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又被称为象形文字。

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是基于人类将自然界的呈象通过感官的自然感知构成关系,并用象形文字记录下来,那么这一过程所反映出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就是隐喻。

人与自然界的相似性成为隐喻形成的基础,而象则成为隐喻发展的中介。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久远且惟一延续了象形根基的文字,这也显示了汉字所独具的隐喻性特质,而这一特征使汉语言成为了最具隐喻特制的语言。

三、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关键非形态化与汉语语词汉字作为汉语言的基本单位,被视为整个汉语言的发育基因,而汉语语词又该怎样定位呢?古代的汉语言构成中并没有词这一概念,只有字和句相互关系构成语言,而词则是以一种非形态化的形式作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单元在字与句之间发挥作用的。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研究已经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这是一种研究语言如何表达概念的独特方法。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以认知的形式与其他语言使用者进行交流。

因此,语言的本质被认为是以认知的形式进行交流,隐喻就是其中的一种。

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隐喻是一种表达概念的方法,它通过在不同种类之间建立联系来表达某种思想,这种联系可以通过我们内心里存储的信息获得。

隐喻理论认为,在语言中使用隐喻是对概念的基本理解。

它也体现了人们对不同类别之间关系的理解。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使用“he is a lion”来描述一个人,那么此人应该是勇敢,坚强,并有强大的能量。

因此,隐喻是一种通过分析已有信息,以语言表达新的概念的方法。

隐喻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理解另一个语言使用者的意思。

例如,人们可以利用语言中存在的多种隐喻来理解某些被使用者提出的概念。

隐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创造一种新的概念,或者通过语言来表达一种概念,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复杂的概念。

隐喻理论也有一定的边界,比如有语言上的差异,隐喻对使用者也有一定的要求。

比如,使用者要理解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素养,这样才能使用正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某一概念。

此外,使用者还应该了解文化背景,以及接受不同文化的不同观点和解释,这样才能使用正确的表达概念,以及真正理解另一个语言使用者所要传达的概念。

因此,隐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语言使用者之间沟通意义的方法。

它不仅能够提高使用者之间的理解,而且可以更好地表达概念。

隐喻理论为拓展语言使用者之间沟通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而这种视角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表达思想。

隐喻理论的研究将为拓展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沟通提供新的思路、新的视角,从而使语言更加有力。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词汇也成为当代语言学中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一、隐喻与转喻隐喻和转喻是两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概念。

隐喻是指通过暗示、比较等语言手段,将某一概念与另一概念相提并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意义。

例如,常说“心如铁石”,“班门弄斧”等。

转喻则是指将一个概念或者意义从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的过程,例如,“黑夜”在本义中指的是一天中光线暗淡的时间段,但是在转喻中则指的是一种阴暗、恐惧的氛围。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隐喻网络词汇中的很多词汇都是由形象隐喻得来的,例如,“网红”一词就是由“红”代表着被人们追捧、受欢迎的意思,再加上“网”这个词汇,形成了“网红”的新意思。

类似的还有“养眼”、“口感”等词语。

(二)比喻隐喻网络词汇中也有很多比喻隐喻,例如,“口胡”一词,其实就是简化自己为一个“口”,来比喻说话跟牛一样东拉西扯,没有道理。

类似的还有“自闭”、“膜拜”等词汇。

(三)衍生隐喻网络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派生出新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衍生隐喻。

例如,“内鬼”一词,在本意中是指在同一组织中保密服务的人员,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却又出现了“内鬼”指的是替别人照看宠物、家庭的人员。

(一)夹杂转喻夹杂转喻是指在一个词汇中同时包含了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通过转喻得来。

例如,“稳”这个词,从原始意义出发主要表达事情很平稳、不会变动,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又加入了对赞美物品的含义,同时存在夸大和赞扬的情感。

(二)引申转喻引申转喻是指通过语境、词汇的排列组合或者同音字转化等方式,将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词汇的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

例如,“蓝瘦香菇”这个网络词汇就是通过将“背景蓝、身形瘦、语气落寞”的形容词合并形成的一个新词,来形容一个不太好的心情。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雷克弗尔德(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上。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基础,语言中的隐喻是通过我们感知、思考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来构建和理解现实世界的。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观念或理念的语言现象。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将其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具体感官经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深层含义和非字面意义。

例如,我们常说一个人“心灵手巧”,这个隐喻将“心灵”(抽象)与“手巧”(具体)联系在一起,来形容一个具备技能或才华的人。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将语言中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类型。

结构隐喻是通过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来呈现的,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金钱”这个具体的经济资源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时间的可贵和宝贵。

概念隐喻是通过概念之间的映射来呈现的,例如“情感是温度”,这个隐喻将“情感”与“温度”联系在一起,来表达情感的热度或冷静。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构建现实世界,它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我们常常用“上升”来表达“进步”,这个隐喻影响了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将进步看作是沿着一个竖直方向的上升运动。

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思维和思考的基础。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联系起来,扩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隐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例如,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隐喻被广泛运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有两个基本认识:(1)隐喻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2)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隐喻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话人想要表达什么,他总可以找到不用隐喻、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如果他选择使用隐喻,那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

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并不是没有反对者,除了以I.A.Richards和Max Black为代表的持互动观(interactionist)的学者很早就摒弃了上述两个基本认识、开始强调隐喻的认知价值以外,尼采、雪莱(见Cooper1986),Werner, Cassirer(见Dirven 1985)和Reddy等也分别从哲学、文学批评、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来进行研究。

但是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却是1980年出版的Lakoff &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二十多年以来,沿着这条途径摸索前行的学者们取得了不少成果(Johnson 1987,1991, Kovecses 1986, 1990, Lakoff 1987,1990,1993,1994, Lakoff & Turner 1989, Turner 1991,19931 Yu 1995, 1996,等)。

他们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诗歌隐喻与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利用和丰富了每一个语言使用者都能创造和领会的普通隐喻。

(2)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它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3)隐喻是有系统的:一个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会生发出大量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而不同的隐喻概念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言语和思维。

浅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借代

浅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借代

夂学教育2。

#9.。

8浅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借代□邵玉#紀%&内容摘要%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窗口。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人类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吸引广大认知语言学学习者。

本文主要阐述了对认知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与借代的认识及理解,并通过具体事例阐明了其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隐喻与借代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一种表达手段,也不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事代一事的和认知方式,是事物的要。

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代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隐喻借代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3它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选择的一种看待事物、感知现实的方法(邱爱宁,2012)。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认知模式3如果一种语言没有隐喻,其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它的表达力非常有限,只能用来表达非常直观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这只存在于低级社会;要么它的词汇和表达式多得惊人,因为一个词或表达式只代表一种事物或现象3试这的语言是无法存在的,因为人类的大脑是无法:它的G,1995)3因,人类语言的有性的大脑和断发展的认知3但是,人类并不是境的词语,是将新认识的象:与知事物的认知来、待、考、表达,于是两个认知的,即隐喻(丁冉,2010)。

在L akoff—Johnson1941的们存的隐喻,们隐喻的语言的,用大语言事实语言隐喻认知结的性3人的大脑是有力的,其创力在于它能知的事物和有的语言式来认知的事物,这种能力是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3这是人类知识、、语言存、、表达认识世的重要能力3!•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是在人们世和人们世的法,世的和认知方式的认识的语言3认知是人们观世人世用的感知和经验的结果3,认知因是心的一,这是大脑的认知3在认知语言,认知语言认知,,,大脑观世界其认知世界的的,认知和语言的,语言是认知的结果3世的经是认知的重要3人们用己的验,象的事物用具体的象的事物表达,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性3隐喻与代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了解世界,与世沟、话3认知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的产物,是人们知识的世,尤其是象事物或缺的一种认知能力3当人们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再满足于识别和具体事物的表达,但认识、和表达一些象的和意3认知语言含两个重要的方式和认知模式:隐喻与代3这两种方式是们认识世或缺的手段,是们象的认知转和表达为我们用来交流和沟的重要手段32隐喻认知早在1936年,理查德创始人理查德指岀在语言是的交集,仅是认知的表现,且是它的3在隐喻结两种东西彼在日常验,同的事物G细节,被用于模拟的感官事物和具体事物,具体事物和象事物)3常来,人们具有五感(视觉、听觉、触觉等),隐喻为人们提供了第六感知,这种法是事物似性的式感知,这被解释为隐喻3认知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的产物,是人们知识的世,尤其是象事物或缺的一种认知能力3当人们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再满足于识别和具体事物的表达,但认识、和表达一些象的和意3隐喻思维开发语义范畴3以“床”的象意义为例,除水床,机床,床垫和牙刷的命名为的语言符号3这个,并产i温床”,这个据是保持一定温培育蔬菜或花卉苗床这些是偶然现象,而是人类隐喻的结果3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表示人身体部位的词语也有隐喻的用法3下是Ungerer和Schmid X结的有关人体的常规隐喻:2。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理论。

该理论提出,人们使用谚语和隐喻来表达情感、思维和概念,这种文
化内涵影响了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隐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关系密切,因为它们都强调语言的概念。

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隐喻的功能是理解及表达一种复杂的概念
的基础。

隐喻的结构不仅能表达含义,而且也可以表达情感和思维模式。

因此,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及表达一些褒义和
贬义的概念。

根据隐喻理论,这些隐喻结构有两个层次:表面层次和潜在层次。

表面层次采用特定的短语或词语来表达一个概念,而潜在层次代表着
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它可以表达出讲话者的看法、理解和情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性质的使用是由在某种文化内已经存在
的隐喻形式和方式所决定的,语言形式和方式会受到文化内外的影响。

因此,认知语言学者们以隐喻理论为基础,认为语言使用和理解受到
文化内涵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用来理解语言
的使用和理解的背景。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语言学者们更好地研
究文化传播中的语言,例如表达情感、思维模式和概念的能力。

认知语言学 隐喻

认知语言学 隐喻

人体隐喻化方式
单层次结构投射 人体域 非人体域 人体域 非人体域 人体域内部两个器官之间的投射 双层次结构投射 A概念域投射于B概念域,B概念域投射于C概念域 Neck bottleneck bottleneck for development
人体域投射于具体域 山脊、山脚、洞口、泉眼、果皮、果肉、 书面 legs of a table , heart of a cabbage 人体域投射于抽象域
人体隐喻化认知
小胖鼠&小兔兔
隐喻化
隐喻的形成,即隐喻化,是两个概念域 或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投射
始源域
目标域
Lakoff &Johnson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指 借他类事物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
理论依据
一、由人类的认知顺序决定 二、人体范畴属于基本等级范畴,人体词属于 基本等级范畴词
一是词形简单、音节较少的不可分析的本族语词、中性词, 组成上 有更大的任意性,使用频率高。 二是事物最早获得的名称有较大的任意性,而且数量有限, 形式固定,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三是易于发展、形成隐喻和转喻意义。
人体域内部两个器官之间的投射
这类映射是建立在形状、位置和功能的相似性的 基础上的,是身体部位之间的映射。
眉心, 心眼,耳目
心居于人体的中间,眉心指的是眉毛中间的位 置。眉心,这个隐喻是位置的相似性为基础的。 心眼,指的是聪明与智慧。这个隐喻是以心和 眼相似的功能为基础的。
Thank you!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投射于称呼、语言、描写、动作等
元首、心腹、大腕儿、软骨头、名嘴、 黄脸婆 head girl, stiff neck, dead eye
空间域投射于人体域 开心、关心、心窍、心中、细心、唇枪舌 剑、刀子嘴豆腐心 eyeball, pull one’s leg 颜色域投射于人体域 白脸、赤胆忠心、黑心 redneck ,eye black, green lung

2023年度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2023年度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2023年度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表达思想或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被视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是我们思维和语言表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3年度的认知语言学领域中,隐喻的相关概念仍然是该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1. 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表达思想或感情。

该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机制,因为我们在理解一种概念时会将它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映射并进行比较。

例如,我们通常将时间视为一个可供控制的物品,当我们说“我花费了一下午的时间来完成这个项目”时,我们将时间映射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并使用了控制和花费这两个隐喻来表达对时间的理解。

2. 隐喻扩展隐喻扩展是指将一个隐喻应用于其他领域或情境中的过程。

例如,将“身体健康”这个隐喻应用于经济或政治领域,表达了一个健康的经济或政治模型,这种模型通常包括健康的竞争、健康的增长、健康的投资等等。

3. 隐喻类比隐喻类比是指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事物的相似之处来产生一个新的隐喻。

例如,将心理健康比作土地的健康,将社会制度比作机器,这些隐喻都是通过类比而产生的。

4. 隐喻的多层次隐喻的多层次是指一个隐喻可以在多个层面上产生影响。

例如,将“时间是一种资源”这个隐喻应用于经济领域时,会产生关于时间管理和花费时间的策略,但是同一个隐喻应用于个人情境时,可能会引出个人对时间的拥有感和缺乏感等等。

5. 隐喻的文化差异隐喻的文化差异是指同一个隐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中国人将“时间是一种羊毛”作为隐喻来描述时间的概念,而西方人则将“时间是一种钱”作为隐喻来描述时间。

6. 隐喻的认知计算模型隐喻的认知计算模型是指研究如何计算隐喻映射和隐含的引申关系的一种认知模型。

这个模型反映了隐喻信息是如何在人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的,以及如何在语言交流中传递和理解的。

在未来的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和思维表达的基本机制,将继续得到深入研究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将宏观上的认知语言学与微观上的修辞认识相结合,进一
步全面了解隐喻的内涵。

隐喻是一种人类的修辞艺术,这背后体现的是人的感觉
与语言系统之间的冲突与调和。

关键词:认识语言学;修辞感觉;隐喻;心理分析
一、认知语言学概要
语言学的发展简史,大体可以概括为20世纪前60年结构主义流派,主要
侧重于语言学内部的结构和特点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乔姆斯基的转
换生成语言学创新了语言学内部研究的新思路——旨在于解释语言是如何形成的。

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指的是人类认识客观是事物并获取知识的行动,包
括直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实现认知”,认知语言学的分类中包括:体验、范畴化、概念化、意象图式、认知模式、隐喻
以及转喻、识解以及激活、关联等方式,此篇文章主要从其中的隐喻以及转喻出
发并且结合佐藤信夫在其《修辞感觉》中解释的“四种比喻格”的内容,就“比喻”
这一行为,修辞学、认知学以及心理学角度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指用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
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来不同事物概念之间
的联系。

这一观念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因为对象过于庞杂,而认知主体的词会储
存量又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这种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的经济原则与准确
性原则。

隐喻在我们的日产生活中十分普遍,根据L&J(1980)的调查数据显示,语言中有70%的表达方式都是源于隐喻概念。

因此研究隐喻的产生的原因、以及隐
喻的类型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最初接触到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论的时候,会让人疑惑为什么只是
隐喻,而没有涉及到比喻这一大范畴中的其他诸如明喻、转喻、换喻等修辞手法。

又或者是对“人类使用的日常语言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隐喻。

”这个论述感到疑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正常修辞语境下的“隐喻”和其他手法之间的差别。

二、《修辞感觉》中关于“比喻”的四种辞格
(1)直喻
一般而言我们理解“直喻”的时候,默认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意义和特征上
的相似之处,同时喻体需要是大众所熟知的,这样才能起到“轻松地去理解”地目的。

但是佐藤就否认了这一点,即便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那些显而易见的相似之
处或者喻体对于读者而言不够熟悉,这种比喻关系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两者之
间的那一层相似的意义可以互相解释。

我们日常理解的“直喻”中往往需要寻找两个事物之间最鲜明的共性,并在
使用的频率中演变成一种固定关系。

但佐藤列举了一些别具一格的例子:“像死亡一样的生”“像白一样的黑”;“像狗一样的狗子”;“像蚂蝗一样的嘴唇”;“钱像口袋中的鱼一样跃跃欲动”“她像一个从农村跑来的兔子被置于日本大桥时一样无措”。

(2)隐喻
佐藤对隐喻的理解是:“挪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来表达与其相似的另一事物的
表现手法。

”在我们日常的修辞理解中,我们认为隐喻就是直喻之中的本体消失的一种情况,但现在看来这样的表述似乎太过于武断了,因为不是所有的隐喻都是
以这种粗暴的方法产生,就像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在直喻中很多本体和喻体关系
已经固定也为大家所熟知的情况中,才可以适当省略来实现隐喻。

隐喻相较于直喻而言,于意义的精准表达是更近一步的,因为直接将本体
省略而只说喻体会让我们注意力全部聚焦在喻体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上,这对于我
们想要表达的感受就会更加到位,但是有一点就是,隐喻是需要配合语境的。


像我们的俗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不是比“你个挫男想配我这个白富美”表现
地更加形象可感,同时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因为大家都知道天鹅的美和癞
蛤蟆的丑陋,对于这种不相配的求爱行为似乎也容易产生嗤之以鼻的同感。

在《修辞感觉》这本书中指出:“直喻是具有原创性的,可以将任何不相关
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直喻具有奠基作用,隐喻需要建立在已经被大众所公认了
的直喻的基础上。

”两种辞格存在一种连续性,但是都有各自准确的适用情境。

(3)换喻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换喻就是我们国内说的“借代”用接触的一部分东西
代替另一部分东西,以小见大这种类型的,如果用更加生活化一点的语言,我们
就叫他们为“绰号”。

佐藤信夫说:“绰号是换喻最原始的形态但是绰号真正定下来之后将不再是
修辞格。

”像小红帽为什么要叫小红帽而不是叫小红裙或其他的名字,红帽与主体之间究竟又存在着怎么的联系呢?
因为这其间十分复杂,佐藤信夫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做了一个简
单的分类,大概是“人与其佩戴之物、产品与产地、人与其作品以及人与其使用的交通工具”之间的联系。

我们大概知道这些选择,是与人们的突出思维接轨的,因为头最明显、因为外显的才华和以及外产的东西,更能给人一种直接的冲击和印象,故而我们选择这样的事物作为代表。

结合中文的特点,在使用“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时候,往往也是选择了最
具有代表性、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作为整体的指代,比如“红领巾和少先队员”
以及“圆规和脚”。

因为没有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研,暂且无法就此进行分类,但
总体而言,我们能够理解“换喻”的背后追寻的“感觉”和“经济”的最大化效果,越
显眼突出的情况越能揭示其重要特点,以小见大,符合经济原则。

(4)提喻
传统的观念认为:提喻是换喻中的一种,提喻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往往表现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换喻是一种关联性和连接性,其范围中必然包括
了包含性这一层关系。

“迎面走来了一群红领巾”是换喻,而“海面上的帆”是提喻,用部分的“帆”来
代替整体的“帆船”。

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似乎觉得提喻和换喻有相对明显的区别,但其实两者还是存在一定范围上的重合,但是因为深究无意义,在此不再赘叙。

上述的界定和分类在佐藤看来是狭隘且缺乏逻辑的,因为在换喻和提喻中
最具有区分意义的是事物的种属分类这一领域,而不是事物的结构构成主义。


者就像“花”这一事物下有百合、玫瑰、栀子等各类,当用“花”指称其中任何一种时,我们都将这种认为是“提喻”,而“花”的花瓣、花蕊、花萼、叶子等构成成份,当我们用构成部分的任何一个作为“花”的指代时,我们就将其称为换喻。

三、小结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隐喻是人与外界的体验与思考,更加关注的是人
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一种关注和思考;修辞学中的隐喻是一种智慧,是人在
表达自己情感时的一种灵活运用,当然这样的运用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的。

虽然认知语言学更像是一种对科学规律的探索,而修辞学更加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更加注重一种表述上的感觉。

不论从那个角度而言,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隐喻本身
体也就意味着语言的无力和现实的纷繁,而这也是语言学研究的现实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