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

合集下载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摘要: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焦点之一近年来备受关注。

在众多的研究中,对于隐喻进行系统的、分阶段的研究比较缺乏。

本文将以时间为序将隐喻研究分为四大阶段,试图探讨隐喻如何从一种修辞格逐步发展到认知层面,以期人们对隐喻有全面的了解,不局限在修辞手段理解的层面上,从而有利于促进隐喻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对外语教学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隐喻演进历程认知隐喻传统上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法, 直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开始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掀起了隐喻学研究的一场革命。

之后,隐喻成为众多学科如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认知科学等的研究对象,成为人类感知世界与形成概念的重要方式。

纵观隐喻研究的各种文献,发现对于隐喻进行系统的、分阶段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试图对隐喻的历史做一个全面的梳理,探讨隐喻如何从一种修辞格逐步发展到认知层面,以期对隐喻有全面的了解,不局限在修辞手段,这对于促进隐喻研究的深入开展、更好地指导外语教学不无裨益。

1 隐喻的内涵界定英文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的metaphora, meta-意为超越,-phora意为传送,合在一起表示“意义的转换”,即赋予一个词或用一个词表达它本来不具有的涵义。

隐喻的理解可分为传统的和认知的两种。

传统的隐喻观将隐喻视为比喻语言,认为它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即非常规语言对常规语言的叛逆,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装饰性的辞藻以及增加语言表达力的工具,可有可无,没有认知价值。

Plato[1]觉得隐喻属花言巧语,至多是修饰性语言,是煽情的有力工具;Aristotle[2]认为隐喻“使事物活现在眼前”、“最能使风格显得明晰,令人喜爱,并且使风格带上异乡情调”;Quitilian[3]也表示隐喻使用最广也最具魅力,是点缀在风格上的高级饰物。

认知的隐喻观主张隐喻属于普通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方式,植根于人类的生活经验。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一、古希腊时期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将隐喻作为研究内容提出,他认为人们使用隐喻来让表达更具有吸引力。

2. 希腊历史学家维基里乌斯把叙述性、比喻性和谐喻性语言称为“三种写作形式”,他详细分析了其中的区别,指出了隐喻的重要作用。

3. 古希腊哲学家保罗把隐喻理解为艺术家的手段,以勾勒事物本质。

二、中世纪1. 中世纪哲学家迪乌卡斯认为,隐喻可以表达神的真理,是展现神恩的有效方式。

2. 加夫里尤斯把隐喻理解为暗示的手段,他指出,人们可以通过隐喻表达未知或复杂知识。

三、文艺复兴时期1.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尼采将隐喻理解为一种象征形式,他强调隐喻的双向作用,既可以表达原象上的意义,也可以表达隐喻的语义。

2.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象征学”理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通过隐喻形象来表达。

四、19世纪1. 19世纪,日本“写意文学”思潮兴起。

藤原秀铭引入“写意”,把隐喻理解为一种情感性的表达方式。

2. 英国诗人威廉·奥斯特和德国哲学家尼采分析了隐喻的存在价值,把其解释成“一体包含表象及其实质的事物”。

3. 法国文学家兰斯·夏特米尔将隐喻理解为理性的媒介,他认为,隐喻可以帮助理性思考,把复杂的想法转换为简单、易懂的表达。

五、20世纪1. 20世纪的研究大量引入心理学的概念,法国著名哲学家福柯将隐喻理解为表达情感的方式,他指出,通过隐喻可以表达不可言说的内心需求。

2.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奇尔梅特把隐喻研究进行了规范化,对隐喻的结构、功能、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比较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方面的新观点。

3.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唐纳德·斯托克把隐喻理解为一种在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表达方式,他指出,隐喻通过暗喻的方式使语言更加有表现力。

六、21世纪1. 21世纪,隐喻研究从语言学渐渐转变为跨学科实证性研究,利用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新技术,从建构主义角度研究隐喻的含义、形式、功能和意义。

社会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研究一、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潜意识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潜意识是指在个体的意识或自我意识之外感知和产生影响的一种心理现象,常以无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个体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社会心理学中潜意识的研究内容及其应用。

二、潜意识的定义与类型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的强大但难以察觉的一面,是一个人思考、情感和行为中的无声无息的动力。

潜意识体验和影响个体的状态、过去情境、印象、经验和知识。

潜意识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在个人潜意识之中,具体又可分作以下三种:1、个人无意识:即意识范畴之外的本质心理过程。

这些过程在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前意识期信念、经验、情绪和冲动等。

2、个人潜意识:它是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体验与意识相对应的特殊形式,是我们没有直接体验到但毫无疑问存在着的个人经验。

比如,人们在母体内的情况就是个人潜意识的一个例子。

3、个人前意识:即那些意识还没有被完全形成、却又渐渐形成的心理活动体验。

前意识的体验能够实现成为意识的内容,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不再成为意识的存在。

三、潜意识与行为的关系潜意识的影响渗透到个体的行为中,而且也在很多情况下强于显意识的作用。

潜意识和行为之间没有必然增量关系,但是潜意识的存在是行为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个体行为与反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潜意识和行为的关系个体并不总是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潜意识在个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潜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潜意识产生影响,进而动用个体的行为和态度的方式来实现。

比如,人们在无意识中分辨出贵公司家族还是便利店还是巴克对于自己的品位有什么不同、他们自己是怎样一种人的价值、他们是否享有权力和成功等,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激发出更加精细的行为。

2、如何测量潜意识潜意识有时很难通过自报问卷或接受人际交往来准确测量。

使用“心理反应测试”技术,也就是受试者在做某种简单的任务时,对于某些不相关的刺激或信息做出非自我意识下的反应,从而了解其不-analog结果,能帮助研究员了解潜意识中隐藏的信息。

概念隐喻发展历程

概念隐喻发展历程

概念隐喻发展历程概念隐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并在西方哲学和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运用。

以下是关于概念隐喻发展历程的简要描述。

古代:隐喻的萌芽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运用隐喻来描述和表达抽象概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对话篇《The Republic》中就使用了隐喻来说明合理和理性的概念。

他将理性比喻为一个城市的统治者,而欲望和愉悦则被比喻为城市的各种居民。

这种隐喻的应用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宗教的使用在中世纪,宗教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隐喻也被广泛用于宗教文学和讲道中。

这些隐喻不仅用于解释宗教理论,还用于教导和感召。

例如,基督教文学中的爱被隐喻为神的爱,而信仰则被隐喻为堡垒,抵挡着邪恶的攻击。

启蒙时代:理性和科学的发展随着启蒙时代的到来,理性和科学开始主导人们的思考方式。

这也导致了概念隐喻在哲学和文学中的运用,以促进理解和思考的进一步发展。

伊曼努尔·康德是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之一,他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使用了许多隐喻来说明他的观点。

他将审美判断视为一种隐喻,通过将美感经验与非感性概念联系在一起来表达审美价值。

现代:心理学的应用与拓展在现代,概念隐喻的研究得到了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乔治·莫纳汉是概念隐喻理论的先驱之一,他提出了认知隐喻的概念,并认为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研究促进了隐喻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和拓展。

近年来,概念隐喻的研究得到了更多学科的关注,如语言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研究者们在各个领域中应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来解释和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现象。

例如,在心理学中,隐喻被用来研究情绪的表达和理解;在社会科学中,隐喻则被用来研究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隐喻则被用来开发智能系统和人工智能算法。

总结: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表达方式,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起初是用于描述抽象概念的比喻性表达方式,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它逐渐得到了深化和拓展的应用。

隐喻

隐喻

古典范畴理论和现代认知范畴理论的分类等级系统中,都 存在基本层次(basic-level)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层 面:
上位层次(supe次(basic level)
下位层次(subordinate)

椅子
猎犬 摇椅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概念隐喻自由度的选择通常定位在最 高层,也就是上位层次上,上位层次上单一特点的意象图 式可以反映到整个概念范畴当中,是最先并且是最容易被 人理解的。
具体的结构隐喻实例
‚争论是战争‛ 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第 一章中就列举了结构隐喻的句子,他较为有名的例子就是 ‚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具体举例如下:
你的辩驳是抵挡不住的(站不住脚的)。
他对我观点中的每一处薄弱环节进行了攻击 他的每一处批判都正中要害
莱考夫曾指出‚隐喻是人类借助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认 知来诠释解读另一领域的认知。‛
西方隐喻研究理论视点
替代论
比较论 相似论 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 和Black(1962) 映射论(Mapping Theory) Richards(1965) Lakoff(1980, 1987) Fauconnier
混合哲学
混合哲学是乔姆斯基 转换语法的哲学基础,是基于笛卡 尔哲学(二元论、天赋论)和形式主义哲学的混合观点。 笛卡尔认为,因为所有的自然运动都可以用数学或物理定 律证明,唯有人类的精神运动无法证明,它是另一种形式 的存在,既然思想和身体是两种不同的存在,那么,其中 一种存在就不需要依赖另一种而存在。乔姆斯基受笛卡尔 天赋论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人的心智和认知能力是人类大 脑固有的。后期形成了心智主义,批评了笛卡尔和乔姆斯 基的观点。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要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要
同样,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被试根据交流的准则理解问题的意义。Schwarz等[16(1991)请被试回答"你认为你在生活中有多成功?"这一问题,同时呈现给被试一个11点评估量表,范围从“完全不成功”到“极端成功”。11点量表上的值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从0(完全不成功)到10(极端成功),另一种是从-5(完全不成功)到5(极端成功)。结果发现,量表上的数值对于研究结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后一种情况下,有34%的被试在“不成功”这一端选择一个值,而在前一种情况下只有13%的人在同一端选择一个值。这种结果的出现,与被试对于“完全不成功”的理解是密切相关的,它是指缺乏杰出的成就还是指生活中的失败。结果表明,当它在量表中的值是0时,被试解释为“缺乏杰出的成就”,当它与-5联系在一起时,量表中的中点是0,被试理解"完全不成功"是“生活中出现失败”。
从90年代开始,对人的隐喻转变为,人是“目标明确的策略家”[3](motivated tactician)。“目标明确的的策略家被认为有多种信息加工的策略,在目标、动机、需要和环境力量的基础上,对策略进行选择”[4]。人能够实用地采取加工策略以适应当时的情境的需要,努力使事情完成。因此,在需要时,人会更多地注意复杂的信息,进行系统的费力的加工;当目标不存在这种需要时,人会依赖于认知捷近、简单的策略和先前的知识结构。人能够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以适应情境的需要。"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的隐喻对于90年代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Grice [13认为,社会交流应依据“合作的”原理,它可以用四个准则加以表示:质的准则,要求交谈者不说自己认为是假的或缺乏确切证据的东西;关系的准则,要求交谈者为达到交流的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提供的信息应与交流的目标有关;量的准则,要求交谈者为达到交流的目标提供更多的信息,但不要提供与目标无关的信息;方式准则,要求交谈者提供的信息是清楚的,不是模糊、模棱两可的。交流的信息应该是“信息的、真实的、相关的和清楚的”。同时,听者应该根据合作原理及其准则对说者提供的信息进行解释。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隐喻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语言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关注的是隐喻在沟通和表达中的作用。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但直到近几个世纪,隐喻才开始引起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隐喻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比喻不同的事物。

然而,这种研究仍然局限于修辞学的领域,没有得到深入的探索。

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开始对隐喻进行了更为系统和科学的研究。

康德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他将其视为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他认为语言和思维中隐含着各种隐喻,这些隐喻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基础。

弗雷格尔和邓纳姆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隐喻在日常沟通中的普遍存在和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心理过程,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来帮助人们理解和思考。

20世纪中期,隐喻研究获得了更大的关注。

拉卡托斯基提出了“隐喻即真理”(metaphor is truth)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人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它们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他还提出了类比和隐喻之间的区别,类比是一种将一个领域的特征应用到另一个领域的过程,而隐喻是一个更复杂的心理过程。

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格洛斯和拉卡夫编写的《隐喻与思维》一书,系统总结了隐喻在认知科学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基础,它们不仅仅是修辞手法,也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他们还提出了认知隐喻的概念,认为隐喻不仅表达了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概念转移,还能够塑造我们思考和理解的方式。

随着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隐喻研究已经从传统的人文学科发展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现在,人们正在研究隐喻在大脑中的神经基础,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模拟隐喻的生成和理解。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1. 引言1.1 介绍隐喻与认知机制的概念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在认知心理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创造新知识并解决问题。

隐喻与认知机制的关系密切,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还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言和思维中,隐喻的运用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去理解世界。

1.2 讨论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复杂问题和新信息。

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隐喻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框架。

隐喻不仅可以丰富思维,还可以促进思维的跨越性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推理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也被广泛运用在语言交流和思维过程中。

人们常常使用隐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我们说“时间就像沙漏”,就是用隐喻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

这种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在思维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图景。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是指通过隐喻来揭示认知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隐喻是一种用来传递概念或思想的修辞手段,通过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代替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不断地运用隐喻来帮助理解、记忆和推理。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和形象隐喻两个方面。

概念隐喻是指通过比较和类比来传递抽象概念,例如将“时间”比作“金钱”,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珍贵和有限。

形象隐喻则是通过具体形象和感官经验来传递概念,例如将“爱情”比作“火焰”,帮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炽热和激情。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思维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运用隐喻来构建认知框架,帮助理解和处理复杂信息。

麻彦坤:心理隐喻的变迁与心理学的发展

麻彦坤:心理隐喻的变迁与心理学的发展

麻彦坤:心理隐喻的变迁与心理学的发展摘要:心理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心理隐喻的变迁,每一种理论、每一个流派背后都蕴涵着一个独特的心理隐喻,支撑着研究领域的共同理解。

心理隐喻经历了由物到人、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个体到社会的历史变迁,影响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转移、研究方法的变化与研究取向的更替。

心理学从诞生到现在走过了100多年的风雨历程,范式更迭,流派纷呈,理论变迁层出不穷,构筑了心理学发展的独特景观。

细细品味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每一种理论、每一个流派背后都蕴涵着一个有关心理的隐喻,每个研究范式都有默认的形象、隐喻、惯例和假设渗透和支撑着研究领域的共同理解。

揭示这些研究范式内蕴的心理隐喻,梳理心理隐喻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展望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一、心理隐喻的变迁心理学历史的分析显示,源自其他领域的隐喻在心理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1894年至1975年心理学家共使用了265个心理现象的隐喻[1]。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心理隐喻变迁的历史,心理隐喻的变迁成为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见证。

下面以心理学历史上几个主要流派为例简单加以回顾。

(一)行为主义:人是机器继笛卡尔提出“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论断之后,拉美特利进一步断言:人是机器。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继承并发展了上述思想,在《行为主义》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甚至只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研究,就可以晓得,人类的身体,虽然是由各种器官很巧妙地结合在一块以使其能做许多事情,但并不是一个神秘之窟,而只是一种很平常的有机的机械”[2]。

这样的隐喻引发了心理学发展史上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华生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宣称传统的意识心理学为安乐椅上的玄思,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旗帜鲜明地提出心理学不是研究无法观察的内部意识,而是研究可以观察的外部行为。

人的行为就像机器一样是由外部刺激发动、制约与控制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反应就是行为。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研究了思维中把一个概念(被表达的概念)通过隐喻与另一个概念(隐喻概念)联系起来的方式。

本文综述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概念隐喻理论起源于语言哲学家理查德·雷克提出的“概念间隐喻”的概念。

他认为,人们通过将一个抽象的、较为复杂的概念与一个具体的、较为简单的概念连接起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他的论文《概念隐喻论》(Metaphors We Live By)于1980年出版,为后来的概念隐喻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早期,主要关注的是语言中的隐喻表达。

现在的研究则更加关注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语料库分析、实验研究、脑成像等。

语料库分析用于发现和分析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实验研究通过心理学实验验证隐喻的认知机制,脑成像则用于探索隐喻在大脑中的神经基础。

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括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者关注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如“时间是空间”、“情感是温度”等。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则探索隐喻对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影响,如隐喻对决策、判断和思考的影响。

神经科学的研究则揭示了隐喻在大脑中的加工机制,如隐喻的脑成像和大脑区域的活动。

概念隐喻理论在应用方面也有广泛的研究。

在教育领域,隐喻理论被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育策略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政治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隐喻理论被用于研究政治演讲和社会认知,揭示语言在塑造社会观念和认知方面的重要作用。

概念隐喻理论通过研究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和思维中的隐喻作用,揭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

它在多个学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以及隐喻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限制。

莱考夫概念隐喻专题研究

莱考夫概念隐喻专题研究

莱考夫概念隐喻专题研究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和认知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逐渐从修辞学的边缘地位走向了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中心舞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莱考夫(George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其理论框架、核心观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莱考夫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理解隐喻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将对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理论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等。

随后,本文将重点分析莱考夫理论中的核心观点,如隐喻的认知性、系统性以及文化依赖性等,并探讨这些观点如何影响我们对隐喻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还将对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

通过对具体语料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将展示该理论在解释语言现象、揭示文化特征以及指导语言教学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本文将对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莱考夫隐喻理论概述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知世界、构建概念系统的一种基本方式。

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即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映射。

莱考夫认为,隐喻是普遍存在的,它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思维、行为甚至信仰。

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是一种概念化的过程,它涉及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一系列映射关系。

这些映射关系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人类共有的经验和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莱考夫进一步指出,隐喻具有三个主要特点: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性的语言组织来传递思想或观点。

隐喻研究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

首先,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是多样化和跨学科的。

隐喻研究涉及到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并结合实验研究、语料库分析和文本解读等方法进行探索。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势必会促进对隐喻现象的更深入理解。

其次,隐喻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即人们是如何理解和产生隐喻的。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来解释隐喻理解的过程,包括联结主义模型、构建主义模型和类比模型等。

其次,研究者关注隐喻在语言使用中的角色和功能。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交互和社会认知。

此外,研究者还探索了隐喻的语料库分析方法以及隐喻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变化等问题。

最后,隐喻研究的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跨学科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隐喻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将会增加,从而更好地揭示隐喻理解的认知基础。

第二,隐喻的语料库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语料库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语言数据来验证和拓展现有的理论框架。

第三,隐喻研究将会更加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隐喻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将会更加频繁,研究者将会关注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结起来,隐喻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正在广泛发展。

研究人员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角色和功能,并借助实验研究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索。

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隐喻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隐喻差异,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将会更加多样化和深入。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苏岚【摘要】隐喻最初被人们视为一种修辞手段,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为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

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对隐喻研究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试图论述隐喻研究在不同时期在国内外的影响,以期对隐喻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rhetorical device.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metaphor,and attempts to illustrate their influence at home and abroad.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concerned.【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影响【作者】苏岚【作者单位】贵阳学院外语系,贵州贵阳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隐喻是个在国内外都受到瞩目的热点话题,特别是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在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语言使用、艺术创造等等,影响巨大而深远。

本文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做一个梳理,并总结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在中西方的影响。

隐喻在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经常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国外的隐喻,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约从公元前300年到20世纪30年代,从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开始,近两千年关于隐喻的研究,都停留在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的研究,研究的焦点放在隐喻在修辞上的功能。

西方对隐喻的系统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中,阐述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构成方式和功能。

心理学中的隐喻——物理学传统

心理学中的隐喻——物理学传统

心理学中的隐喻——物理学传统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这样描述:17至19世纪的心理学,依然是一种哲学的心理学。

然而此时的哲学.与古希腊时代的自然哲学不同。

更多受到了科学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当时伽利略(G.Galileo)和牛顿(I.newton)传统的经典物理学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

同样如此。

当时心理学研究中的大多数概念都来源于物理学。

例如当时非常流行的就是把人比喻成各种机器(即机械隐喻)。

笛卡尔的“机械一水力说”.就是他看到圣日耳曼伦拉依皇御花园中,用水带动的人体模型能够演出各种木偶般的动作。

从而把它隐喻到了对于人类动作的解释上,认为灌注进脑室或大脑空腔的液体.即“动物元气”,随着神经系统从大脑向身体的各个部分扩散、流动。

在到达肌肉时使其肿胀并运动。

再如霍布斯Hobbes的“钟表隐喻”,就是通过钟表的某些特征,来隐喻地描述人类思想行为的规律性与重复性特征.以及各自独立的部分相互协调运动从而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系统性特征。

这些心理学的隐喻,他们的来源,都是当时物理学在现时生活中的产品,这些产品或许在某些方面能够类比人类的某些特征。

于是便被理论家们在理智中提取出来,成为解释人类的某个模型。

当蒸汽机出现的时候.人们便用热力学的模型取代牛顿的静力学模型来解释人类社会。

当自动恒温器出现的时候,人们便在心理学的理论大厦中增加了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

增加了一个。

反馈”的概念。

17至19世纪的心理学,最流行的词语是“联想”。

然而“联想”这个概念,它的许多内涵也都来源于当时的物理学。

尤其是牛顿物理学中的引力概念。

休谟(D.Hume)即把联想看做“某种吸引”。

这种吸引可以使思想互相连接起来。

赫尔巴特0.F.Herbart)。

也认为经由感官得来的经验散片彼此组合,是由于心灵中有某些可以测量的力量在起作用.像在物质世界中一样。

这一时期。

心理学不仅在内容上广泛地借用物理学的内容,也在方法上广泛地借用物理学的方法。

也就是说将整体的实体分析成为组成它的各个部分,各个元素,然后再分析它们之间的“力”,不管是引力,还是斥力。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是指运用认知语言学或者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中概念之间的隐喻关系。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称为“源”)映射到另一个概念(称为“目标”)来理解或描述某种事物或概念的方式。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和社会背景对隐喻的影响,以及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结构和隐喻式用语。

在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分析文本语料、语言习惯、语义扩展等来揭示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结构。

例如,有些研究者发现在汉语中,我们常常将时间看作是一个河流,用诸如“过去”、“未来”等词汇来描述,这是一种时间隐喻。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隐喻,如“中国人的言谈活动常被视为战斗”,这里“言谈活动”是源,战斗是目标,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强调争斗、对抗的特点。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语言和文化中的特点。

它有助于揭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应用隐喻理论来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政治言辞等,进一步深化对文化文本的理解。

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隐喻在中国语言和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其他概
念隐喻的形成和语用功能等问题。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和方法的创新,国外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的趋势。

本文旨在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包括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与分类、隐喻的认知机制、隐喻与文化的关系、隐喻在交际与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概括和评价。

通过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本文旨在揭示隐喻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也期望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异同,推动国内外隐喻研究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隐喻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理论的发展近三年,隐喻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从传统的修辞学视角,隐喻被视为一种语言现象,用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介入,隐喻的研究逐渐深入到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核心层面。

隐喻理论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隐喻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被视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

这一观点强调了隐喻在日常语言和理解抽象概念中的核心作用,认为隐喻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工具。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为隐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神经影像等技术手段,研究者们发现隐喻处理涉及到大脑的不同区域,包括语言处理区、情感处理区和认知控制区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隐喻处理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也为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

心理学对隐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心理学家们从认知过程、情感反应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隐喻理论的内涵,也为隐喻在心理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要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要
这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有充分的表现。Bodenhausen等[7](1994)研究发现,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当人处于好的心情时增加了刻板印象的运用;心情不好时较少运用刻板印象,更多地运用有个性的信息,较少出现晕轮效应,较少受呈现信息次序的影响,对人评价也更为精确。
3 社会的情境认知
与"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的隐喻一致,社会认知过程会根据情境的需要,在不同的社会情境采取不同的认知策略。社会认知的双过程模式[8]认为,人对于目标和社会情境的特殊性是十分敏感的,根据不同的情境需要,或采取需要花费大量认知资源的系统加工策略,或采取花费较少认知资源的策略性加工策略。
从7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过程的研究一直在社会心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研究称之为社会认知或社会认知心理学。90年代以后,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取得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成果。
1 从“朴素科学家”、“认知吝啬者”向“目标明确的策略喻(metaphor),它是对人的社会认知特点的总看法,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是与这些隐喻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70年代以前,社会认知研究中的隐喻是,人是一个"朴素的科学家",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象科学家一样,寻找、确定事件产生的原因,以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的。社会心理学家在这些隐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社会认知的模式。Kelly(1967)就提出了归因协变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会考虑客观刺激、行动者、情境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根据一贯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区别性信息来对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但是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深入,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发现,人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并不完全地、精确地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导致社会认知、社会判断中出现大量偏差,特别是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从7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中“朴素科学家”的隐喻开始向"认知吝啬者"转变。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引言隐喻是语言的重要特征,通过隐喻可以将拟喻概念与目标概念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表达和理解的目的。

概念隐喻理论是对隐喻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探讨其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概念隐喻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美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明德发表了《思维的语言》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概念。

随后,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在其著作《《隐喻对比》中深入探讨了隐喻的语言学性质和意义。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乔治·莱科夫和马克·约翰逊在《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概念》一书中提出了隐喻的认知理论,从认知过程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研究。

之后,以乔治·莱科夫为代表的概念隐喻理论逐渐成为了认知科学和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概念隐喻理论主要研究概念间的隐喻关系,它包括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两个基本要素。

源概念是用来描述目标概念的概念,目标概念则是由源概念所描绘出的概念。

通过将源概念与目标概念联系起来,可以实现对目标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并非简单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深层的概念联系,能够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

三、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两个方面。

在语言结构方面,隐喻在词汇和句法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英语中“时间是金钱”这一隐喻,将时间与金钱进行比喻,使得时间的价值得以体现。

在语言使用方面,隐喻为人们的言语交流提供了丰富的修辞手段,增强了信息的表达和传达效果。

通过隐喻表达,可以更加生动地描述事物特征和关系,使得交流更加生动和形象。

概念隐喻理论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隐喻对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研究发现,隐喻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关系。

注意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注意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注意的名词解释心理学心理学是一种用来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人类行为的原因和过程,了解人类的心理机制以及其影响思维、行为、思想和情感的动机和决定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着各种行为,情感和思维现象,以及它们在其他领域如生物学、药理学等的影响。

心理学还包括对精神分析、诊断、认知行为治疗和其他精神释放的应用。

1. 行为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是以实验研究为主的学科,其目的是研究如何影响行为的因素,如期望、压力、认知过程等。

该学科专注于实验、数据分析和证据,用测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如何受到刺激的影响。

2.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分支,其本质是研究个体和社会行为、思想以及社会互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改变个体行为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进行实验验证的洞察力以及观察社会行为的手段,以及社会行为的文化隐喻等。

3. 心理影响学:心理影响学是研究个体涉及的所有外部影响的社会科学。

该学科分析外部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文化等因素,以及各种影响所造成的影响。

例如,它包括研究涉及社交网络影响、群体影响和潜在敌意影响的方面,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影响个人生活的不同方面。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概念源于心理分析,指的是服务接收者在治疗师协助下通过分析病人的经历,行为和思维模式,以改善其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个体行为的一种治疗形式。

各种方法的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治疗、人际治疗、精神分析、咨询治疗等,其中以改变行为和调节情感为主。

5. 生物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结合,探索神经现象如何导致心理过程产生影响。

它关注于生物、行为和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及脑部的结构和功能如何影响个体行为。

生物心理学还以研究什么因素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像激素、神经元连接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情绪的影响。

6. 语言心理学:语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心理学学科。

它探索语言如何影响思维方式,有助于构建表达意义的文字和语言,以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方法。

对隐喻的浅析

对隐喻的浅析

对隐喻的浅析
李宝研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隐喻传统上被看成是形象化的语言,属于修辞格的一种.亚里士多德给隐喻定义为:把属于一种事物的字用到另一事物之上.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处处可见它的影子,它甚至与人类的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现代,隐喻已经成为众多学科如语义学、语用学、哲学、心理学、翻译学、符号学、认知科学等的研究对象.隐喻在人类认知社会的活动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页数】4页(P114-117)
【作者】李宝研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浅析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
2.隐喻研究的有益尝试:语境诱导下隐喻的创新研究——《隐喻从哪里来:对隐喻中语境的再思考》评介
3.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浅析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4.拯救与被拯救的隐喻——浅析影片《南极大冒险》的造型特色及隐喻意味
5.浅析报刊英语经济篇章中的概念隐喻与隐喻意识的培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
一、引言
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义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了
广泛地研究与应用。

隐喻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常见的
表达方式,也是人们思维和理解的基础。

在社会心理学中,隐喻
研究往往涉及话语的解读和理解、群体和文化的交互影响、以及
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等方面,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为主要内容,包括隐喻的概念与形式、隐喻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以及
隐喻研究前景的展望。

二、隐喻的概念与形式
1. 隐喻概念
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或对象来代指另一种概念或对象的表达方式,通过类比或比喻的手段,将一种事物或现象简单地与另一种
联系起来。

隐喻在语言交流中非常常见,可以理解为“万物皆喻”。

2. 隐喻形式
隐喻的表达方式千变万化,可以是单词、词组、句子、篇章或
图形等多种形式。

例如:在一个热烈的争论中,一方说:“你的观
点没有一点逻辑”,这里“逻辑”就是一种隐喻,指代对方观点的不
合理、不严密。

在另一个环境中,“牛逼(即厉害)”的说法也是一种
隐喻,通过对动物的比喻来代指一个人的卓越表现或能力。

三、隐喻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1. 隐喻与话语解读
隐喻是话语中非常常见的表达方式,其解读与理解对于沟通和
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在社会心理学中,许多研究关注于人们是如
何通过隐喻理解和解读话语中的内涵和含义的。

例如:Sperber和Wilson(2002)提出“说话人的意图论”,并认为隐喻是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信息和意图的一种重要方式。

2. 隐喻与群体与文化交互影响
隐喻也经常被用来描绘或理解群体和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

例如:Sousa(2005)观察了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文化中的隐喻可以反映出社会结构、文化形态和认知风格。

3. 隐喻与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
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之中。

例如:
语言中的隐喻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Rucker和Galinsky (2008)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处理隐喻时倾向于将信息结合,
这种行为可能影响他们对品牌或产品的态度和行为。

四、隐喻研究前景的展望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现象的关注和应用也日益
增加。

未来,隐喻研究将进一步探索隐喻在话语中的作用机制、
群体和文化间隐喻的交互影响、以及隐喻与社会认知、行为意图
等的关系。

此外,随着计算机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研究者也将运用这些工具和技术进行更深入的隐喻研究。

五、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

在现代语言交流中,隐喻是非常常见的表达方式,对于沟通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喻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话语解读、群体和文化
交互影响、以及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等方面。

未来,随着
技术和理论的发展,隐喻研究仍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为社会心理
学的研究和应用带来更深入的洞见和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