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教育学(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就业方向
教育学专业相近的考研方向主要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教育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事的行业既包括各类院校、学院,社区服务社,咨询组织,文化组织,还包括司法系 统、国家级协会、委员会、研究与开发中心,政府教育部,甚至是金融机构和传媒行业也同样适合教育学专业的 学生就业 。
开设院校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0年4月20日)
谢谢观看
总学分为140~ 160学分。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热爱教育事业,关 心爱护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1、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系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 创新创业意识。 3、形成教育所需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多学科融合型人才。 4、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较为熟练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
教育考察是学生对特定教育区域或教育机构现状的实地勘察。
教育调查是学生对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具体问题的实地调研。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训练。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采取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教育、教学和管理案例分 析报告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结合教育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规范地开展毕业论文(设计) 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内容应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知识。毕业论文 (设计)应遵守学术伦理,符合学术规范。各高校应为本科生指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 指导教师由各专业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基础教育学校或其他类型教育机构具有中级及 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参பைடு நூலகம்指导。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观等基本问题,探索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思想。
2. 教育史: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的演变,了解教育的历史背景对教育问题的启示。
3.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化作用、教育的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4.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学习、教学、发展等方面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的心理机制和教育心理问题。
5. 教育方法学:研究教育的具体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计等问题,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6. 教育评价与质量管理:研究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绩效评估、教育质量管理等,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反馈和指导。
7. 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与教育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包括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等。
以上只是教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实际上,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的子学科和研究领域,如比较教
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高等教育等等,这些领域都是教育学的具体研究内容。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活动经验的一种途径。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机会、有目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教育学时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作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来时到生命结束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染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指导一定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学制(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归属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广义: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狭义: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育学ppt课件完整版
02
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
根据培养人的客观规律进行文化选择,将经过选择的文 化整合成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
03
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
通过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等途径创造新的文化成果。
教育与科技进步
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通过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等方式促进科技进步。
教育手段
定义 语言手段 实践手段 艺术手段 电化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 的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总称。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教育活动中最 基本的手段。
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是巩固和运 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
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能够丰富学生的 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量。
教育与人口质量相互促进
03
高质量的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而合理的人
口结构又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04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概述
01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
规定。
02 0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 向,指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 代的教育思想萌芽,到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再到现代 教育学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教育学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 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学考试必考知识点
教育学考试必考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探讨教育现象、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及其造就和培养的科学。
教育学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研究性、指导性、创造性等特点。
2. 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分为普通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主要研究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问题,特殊教育学则研究针对特殊儿童和残疾人的教育和康复等问题。
二、教育的本质和基本特征1. 教育的本质和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方法、有工具、有规程的活动,通过对人的行为、言语、思维、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培养和发展人的智力、德性、体质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其适应社会需求。
2. 教育的基本特征(1)社会性:教育是在社会条件下进行的,需要社会和群体的参与。
(2)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的,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培养和造就人。
(3)持续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
(4)规范性: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依法进行。
(5)个体性:教育是针对每个个体进行的,注重个体差异。
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1.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的目标问题: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2)教育的主体问题:研究教育的主体角色,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问题。
(3)教育的环境问题:研究教育的环境条件、教育场所和教育设备等问题。
(4)教育的过程问题:研究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
2.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1)教育史: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2)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原理。
(3)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5)教育方法学:研究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法。
(6)教育评价与测量:研究评价教育质量的方法和工具。
四、教育的目标与教育内容1. 教育目标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结果或预定的教育效果。
教育学
绪论一、教育学(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⑴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⑵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都可以称为教育现象。
2、教育学的研究范围⑴教育组织者角度(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⑵教育对象角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⑶研究的核心内容——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⑴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该书对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等都做了比较精辟的阐述。
提出“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尊师重教”等观点。
⑵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教育学的形成阶段⑴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正式诞生。
教育学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⑵出现的教育学专著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爱弥儿》、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英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瑞士佩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等。
⑶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他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划分了儿童的年龄阶段,确立了各年龄阶段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重要理论“自然适应性”的原则。
⑷佩斯泰洛奇首先提出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这个思想由赫尔巴特进一步奠定。
赫尔巴特提出了观念和统觉的理论,试图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阐明教学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提出教育性教学和教学阶段论的学说。
《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学科的科学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科学教育学阶段⑴科学教育学建筑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之下。
⑵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为创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教育学作了可贵的尝试。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对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历史法:是指从事物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4.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学。
第二章1.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狭义教育: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带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指狭义教育。
4.教育者:凡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统称教育者。
5.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第三章1.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发展包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发展。
3.环境: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影响的外部世界。
4.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们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4、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5、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6、课程: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7、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指学科课程标准,它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
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10、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1、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绪论1、教育学:教育学是观察教育事实,研究教育问题,探讨教育规律,提炼教育原理和方法,积累教育理论知识的学科,是教育科学群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2、教育学研究对象?三方面内涵:1教育学是观察一般的教育事实、教育活动,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的共性和一般性问题的。
2教育学是探讨教育的一般规律的。
3教育学是积累教育理论知识的。
3、教育学的基本任务:1发展教育理论2解释教育问题3改造教育实践4提高教师素质4、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5、教育学研究目的:教育学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达到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的目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
6、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辑录他言论的《论语》里。
7、我国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孔子、孟子教育思想。
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尊师重道”、“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卬,开而弗达”、“禁于未发”、“不陵节而施”等重要教育主张。
8、夸美纽斯:主要贡献:1、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世界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大教学论》,为近代教育学体系建构了基本框架。
2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天性,这一思想主张对尊重儿童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3特别强调普及义务教育4倡导“泛智教育”,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
5提出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初步设想,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9、赫尔巴特:突出贡献主要表现:1建立了规范教育学。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世界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被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认为教育学的类型可分为:提示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
2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3传统教育“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教育学
一、第一章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既不同于“学习”、“灌输”,也不同于“养育”,还与影响人们身心发展的日常生活事件相区别。
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育”的范畴也不是一个普遍的和永恒的范畴,它的内涵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可避免的有其阶级性。
3、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4、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无法实现。
5、对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教育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6、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农业社会教育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和强化第三、学校教育与产生劳动相脱离工业社会教育第一、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第三、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第四、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社会教育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改革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发展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话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7、五个主要的教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教育学流派代表人物实验教育学梅伊曼、伊拉(德国)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利特(德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美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美国)、布迪厄(法国)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教育学学科分类
教育学学科分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学科,它对教育现象、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等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教育学的分类。
一、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教育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学科:1. 教育史学: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
2. 教育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在教育中的表现和作用,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指导。
3.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教育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教育的影响等,旨在分析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背景,为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4. 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包括教育投入、教育产出、教育经济效益等方面,旨在通过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提高教育的效益。
5. 教育法学:研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包括教育法律体系、教育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旨在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保障教育的合法权益。
二、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教育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学科:1. 教育统计学: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教育数据,旨在揭示教育现象的规律和趋势,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教育测量学:研究教育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测验设计、测验分析、测量工具的评价等方面,旨在确保教育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3. 教育实验学:通过实验方法,探究不同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4. 教育观察学:运用观察和记录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趋势,旨在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本质和特点。
三、按照应用领域的不同,教育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学科:1. 学前教育学:研究0-6岁儿童的教育问题,包括儿童发展、幼儿教育、早期教育政策等方面,旨在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的学科。
它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整体素质。
教育学基础知识是理解教育学核心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征教育学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学科,它关注教育的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影响。
教育学的特征包括: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它通过分析教育现象和评价教育成果,为改进和创新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二、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分为多个学科分支,其中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法学等。
每个分支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教育问题,丰富了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三、教育学的核心概念1. 教育目标:教育活动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 教育内容:涵盖了学科知识、技能、文化、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教育课程的制定和实施。
3. 教育方法:指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等。
4.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和教育成果进行客观评判和反馈,帮助教育实践持续改进。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教育问题,常见的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研究者需根据具体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
五、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1.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学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帮助教育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规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引导教育制度的创新和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
3. 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教育学作为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教育思维和专业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
六、教育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的教育学趋势包括:注重个性化教育、技术融入教学、创新教育模式和跨文化教育等。
教育学完整版PPT幻灯片课件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身教育体 系的建构。
06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概述
课程定义与本质
探讨课程的内涵、外延及其在教 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历史与发展
梳理课程理论的演进脉络,展示 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观及其变革。
课程目标与功能
阐述课程目标的设定、表述及实 现方式,分析课程在促进学生全
科学性
教育内容应符合科学原理和客观 规律。
时代性
教育内容应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需 求。
适用性
教育内容应适合受教育者的年龄特 征和认知水平。
教育手段
语言手段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 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手段。
艺术手段
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是 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 的有效手段。
定义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为实现教 育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方 法的总称。
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个 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能够促进 个体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01
02
03
04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 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
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 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 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
德育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道德行为,形成健全的 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性。
德育的内容
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 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 教育、家庭美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等。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和行为过程,通过这四个过程的相互 作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 展。
教育学ppt课件
活性、创新性等。
课程发展的阶段
介绍课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 初步设计、试行、修订完善等, 以及各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
决方法。
课程评估与改进
对课程进行定期评估,发现问题 并及时改进,以确保课程的有效
性和合理性。
教学策略与方法
内涵
教育学关注人类教育现象,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等方面,并深 入研究教育与人、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关系,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教育学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教育实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们开始对教育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逐渐形成了教 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普及化是教育学发展 的长期目标。
详细描述
教育公平关注不同地区、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获得公平 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普及化意味着 教育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面向全体人群,实现 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THANKS
感谢观看
学习理论可以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人本主义学习 理论则强调个人经验和情感对学习的影响。
教学理论
总结词
教学理论是探究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和 技能的理论基础,它为教育者和教师提 供了指导和建议。
详细描述
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个人层面上的教育目的是帮助个体实现 自我价值,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增强个人竞争力。社会层面上的教育目的是培 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2024年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一、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在我国,教育学基础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教育学基础的相关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参考。
二、教育学基础的概念与内涵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为基础,关注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
2.教育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是指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它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分支学科,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教育学基础研究:教育学基础研究是指对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研究。
它关注教育现象的本质、教育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旨在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育学基础的理论体系1.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本质、目的、价值、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探讨教育与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动。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等方面,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依据。
3.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教育制度、教育公平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与社会结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互动,探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济效益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市场、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经济依据。
四、教育学基础的发展趋势1.跨学科研究:随着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增加,教育学基础研究逐渐呈现出跨学科趋势。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教育与其他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交叉研究,以揭示教育现象的多元规律。
2.实证研究:教育学基础研究越来越注重实证研究方法。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调查、统计分析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教育数据,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有三种含义:一是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课程的名称,三是教材的名称。
2、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3、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
4、教育者:它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它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5、受教育者:一,它指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半特征,又有自身独特的特殊性。
6、教育影响: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育因素之一,即教育过程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讲,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教师通过这个媒介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意图,学生也也通过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意图。
7、双轨制:所谓“双轨制”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进入劳动市场了。
8、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部分人服务的。
9、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0、现代教育的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对未来和社会非常大的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教育学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定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计划、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3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教育的起源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最基础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
①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②以制造和利用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⑤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教育制度发展经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完备的教育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为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学制)●非制度化教育:重要体现是提出了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义务教育特点: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夸美纽斯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1619年德国的《魏玛教育章程》为世界上第一部义务教育法规问世。
普鲁士最早公布强制性教育法令且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古代教育: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特点: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文艺复兴运动包含:人文主义文化和宗教改革。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资料发布日期:【 2009-7-27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昄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二)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的教育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在《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教育原理》。
(三)生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的,而是遗传性的。
(四)劳动(社会)起源说观点: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从产生之日其智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三、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这种教育形式又称制度化教育。
在制度化教育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则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
比较典型的学制是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
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趋势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一)古代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师没有阶级性。
(儿童公有、公育)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产生也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
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其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西欧中世纪的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三个层次。
共同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
(二)现代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
确立终身教育体系,要求构建学习化社会。
学习化社会是社会的所有组织都能使其成员获得学习与发展机会的社会,是终身教育实现的基本条件。
3、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规律是教育内容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一、古代的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孔子是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所强调的主要含义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墨子以“兼爱”和“非公”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学习。
《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达,开而弗达”。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
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
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中。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他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个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独立1、夸美纽斯的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贡献主要体现在:(1)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2)提出了“泛智”思想,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3)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4)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2、卢梭教育代表作《爱弥尔》,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3、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4、《教育漫话》是英国近代教育家洛克的代表作。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1835年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
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
三、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教学与发展》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指导)、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活的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基本、最内在的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二)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
(三)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
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指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三)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当代的体现(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其次科学的发展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四)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人力资本学说的人是舒尔茨。
所谓人力资本,即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其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口的质量,将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素质作为自己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强调人口质量的经济价值。
其二,人力投资的收益率大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增长源泉主要是人力投资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