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悬梁刺股故事概括
![悬梁刺股故事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729d4e4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6.png)
悬梁刺股故事概括
悬梁刺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它发生在战国时期,主人公是鲁国大
夫士蒍。
故事讲述了士蒍为了劝告鲁国君主鲁襄公,不要放弃国家而去投降秦国,而采取了一种非常激烈的行动。
他在鲁襄公宴请秦使的时候,当众悬梁刺股,以此来警示鲁襄公不要忘记国家的利益。
士蒍悬梁刺股的举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秦国的敌意。
他用自己的行
为来警示鲁襄公,告诉他不要放弃国家的根本利益。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坚决抵抗,展现了他们为国家利益不惜一切的精神。
悬梁刺股的故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成为了中国古代忠臣的典范。
士蒍的
行为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的忠臣楷模。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多次出现了对悬梁刺股的描述和赞美,使得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悬梁刺股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古代的传说,它所传达的忠臣之义和爱国精神,
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需要像士蒍一样,对国家和民族保持忠诚,不忘国家的利益,不惜一切保卫祖国。
这个古老的故事,仍然能够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热爱祖国。
总的来说,悬梁刺股是一则充满忠臣之义和爱国精神的古代故事。
它通过士蒍
的行为,向后人传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坚决抵抗。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古代的传说,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铭记这个故事,传承其中的忠臣之道,珍爱和平,热爱祖国,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303a58d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a.png)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孙敬和苏秦,他们两个人都是古时候著名的学者,对于学习也是孜孜不倦。
悬梁刺股其实讲述的是两个人的事情,分别是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后世将它们合而为一,这才有了成语悬梁刺股。
孙敬头悬梁读书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人。
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
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
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
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
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
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
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
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苏秦刺股典故
典出《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游说秦王未果,资用匮乏,潦倒而归。
“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于是苏秦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太公《阴符》,发愤攻读,“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一年后学成,遂游说列国,合纵诸侯抗秦,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aba806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1.png)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1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苏秦、孙敬悬梁刺股: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苏秦的简介:苏秦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人,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
他家庭贫苦,向秦国推销统一中国的策略,没有成功,盘缠花完了,衣服也破了,结果回家,妻子都不理他,向嫂子要口吃的,嫂子也看不起他。
于是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锥刺股”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他改变策略,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
孙敬的简介: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悬梁刺股的典故: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
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
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但由于人太年轻,学习不刻苦,没有引起别人的重视,没人为他引见。
一气之下,苏秦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
亲人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
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
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
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
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
当时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
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
苏秦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
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
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e630e32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6.png)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悬梁的主人公是汉朝的政治家孙敬。
古代人头发长,孙敬晚上读书的时候,一旦困了,就找来一根绳子,一端系住头发,一端绑在房梁上。
当他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扯住头皮,因此被痛醒,从而继续读书。
后来孙敬成了很有学问的人。
刺股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
相传他是鬼谷子的学生。
苏秦晚上读书的时候,只要一打瞌睡,就拿一个锥子在大腿上一锥,痛醒后再继续读书,有时候鲜血甚至顺着大腿流到了脚踝。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苏秦果然学有所成,说服六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许久。
他们刻苦读书的精神历来被人们所传颂。
但是,他们悬梁刺股的做法是不是值得提倡呢?其实,对于这样的行为,只能说:精神可嘉,方法不可取。
确实,学习需要多花时间,多学点东西,即便是在深夜,也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有其代谢的规律,一般来说,白天每个器官在工作,晚上,这些器官就必须休息。
如果硬是要去悬梁刺股,不仅学习的效率极为低下,而且对身体也会造成伤害。
孙敬和苏秦他们学富五车,但他们的知识肯定多数都是在没有悬梁刺股的情况下学到的。
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会形成一种“生物钟”,生物钟能让人体的新陈代谢有规律地运转。
人体的生物钟若是正常,则每天何时睡觉何时睡醒都会变得非常有规律。
而若是长期去“悬梁刺股”,则会破坏生物钟,甚至还可能会引发心理疾病。
所以说,悬梁刺股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发扬,但这种行为本身就不需要提倡了。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https://img.taocdn.com/s3/m/f7fe363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9.png)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一、背景介绍悬梁刺股的故事悬梁刺股,是一个古代中国著名的典故,描述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进步,刻苦钻研的精神。
这个故事源于南朝时期的梁武帝时期,主角是一位名叫曹操的青年。
二、主人公曹操的事迹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英雄人物,也是魏国的奠基者。
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既善于军事策略,又擅长文学艺术。
然而,最令人称道的是他的勤奋与毅力。
1. 曹操的背景曹操出生于沛国谯县的一个贫寒家庭。
他年少时聪明机敏,喜欢阅读,对历史和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种明察秋毫的能力使他在年轻时就被称为“曹孟德”。
2. 悬梁刺股的经历曹操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大的成就,曾经在家中悬梁刺股。
在古代的中国,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意味着在大腿上刺破自己的肉肉。
但是曹操为了不负所托,宁愿忍受巨痛,也要坚持自己奋发向前的信念。
3. 曹操的成就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而闻名。
他建立了魏国,并成功地统治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他的战略家和政治家的能力被广泛赞扬,并被后人视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悬梁刺股的意义悬梁刺股是曹操的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行为,同时,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追求个人成长的表现。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悬梁刺股象征着追求目标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经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然而,只有坚持不懈地前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正如曹操所示范的那样,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结论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曹操是一个具有伟大品质的人物。
他的勤奋与毅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悬梁刺股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困难,只要勇往直前,我们都能战胜困难,取得自己的成就。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只要我们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曹操是一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是一个我们可以学习的榜样。
悬梁刺股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悬梁刺股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eb95cdc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f.png)
悬梁刺股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悬梁刺股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杨继盛。
杨继盛(410年-490年),俗姓李,字继盛,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的名臣、文学家。
他是汉族,是江苏如皋人,后迁居苏州。
他曾任刘宋的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等高官,著有《杨继盛集》等著作。
同时,他还是一位非常重视教育的人,多次为他人布置书法作业,鼓励别人好好学习。
但是,这位文学巨匠的一生,并不是顺风顺水。
当时政治黑暗,人心思想也相当庸俗,所以他无法迎合团队角色和讨好领导,因而使自己不断受挫、淘汰,无法上位。
但是他十分珍惜自己的才能和人品,所以就经常对着睡觉的蚊子联想,引发灵感为凭借着强大的学识,帮助一些有道德问题的人,让他们看到一个新的“光明”。
一次,杨继盛在品评监察御史的文章时,指出不少地方存在问题,主动上书进谏。
由于他的言辞过激,触犯了当时的权威,遂被贬为平民。
在此时,他并没有因此而放下身段,反而要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才华和品质。
于是,他在家中悬起梁,刻下“今日欲死,今日不死”八个字。
他自己坚信,如果他自己一直存活着,能够一直坚持过去,他就有机会重回到官场上,再一次向功名利禄发起冲击。
之后,杨继盛在悬梁刺股的残酷折磨下,不仅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还通过苦心卓绝的努力,成为越来越受民众喜爱和敬仰的人。
杨继盛晚年,身体颇为虚弱。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理想,始终相信他自己是那个独具匠心、天生的慧眼者。
于是,他公开对世人宣称:“宁受百辟之诛,不辱汉儒名。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学识和精神世界的自信,也表达了他在这个天下浑浊、蒸蒸日上的时代中,身居官场的高尚理想追寻。
总之,杨继盛的一生,无疑是一段光辉的历程。
他是学者中的佼佼者,也是政治家中的翘楚,更是一个拥有顽强毅力和高尚品质的人。
他在知道自己在官场上被淘汰后,不灭芝心、不变初心,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对于那些认为他已经无望的人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他以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人品,让我们永远为他点一盏红烛,在心底深处铭刻他的故事。
悬梁刺股的故事概括50
![悬梁刺股的故事概括50](https://img.taocdn.com/s3/m/50ddfe6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4.png)
悬梁刺股的故事概括50
悬梁刺股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故事,相传是东汉末年董卓篡权之时,曹操身为独立军阀外援,被董卓任命为东郡太守,但是由于曹操因事与董卓发生矛盾,被董卓陷害入狱,经历了一番艰难的生命考验,最终练就了刚毅不屈的决心。
故事的主人公曹操,自幼聪明洒落,精通各种技艺,练就了其过人的武艺,成为当时的一名英雄,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一名少年将领,被赏识为许多重要职位,但是最终被董卓所陷害。
在牢狱中,曹操感叹自己深陷困境,毫无办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曹操发现牢房墙上有小虫在啃食书页,于是他便在狱中刻苦地学习读书,虽然受到很多困难,但他始终坚定不移,最终成为了一名博学多才的文艺绝顶的人物。
在牢狱中,曹操遇到了一位同样被董卓所陷害的士兵典韦。
典韦见曹操在笼中的极度痛苦,十分心疼,于是便给曹操送来了一把刀子,曹操便拿着这把刀子,挂上牢房的梁上自刎,以绝自己的生命。
但是,曹操虽然失去了生命,却在最后时刻开悟了,决定不会轻言放弃,决定在自己还有精神和意识的时候,好好地活下去。
后来,曹操被保送起来,开始了他辉煌的政治生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之一。
悬梁刺股的故事因此被传为至今,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经典,历久弥新。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和他的故事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和他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88d19b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a.png)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和他的故事悬梁刺股,指的是古代一种求学的方法。
主人公悬梁刺股的故事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悬梁刺股故事,他为了求学刻苦攻读,终于有了成功的一天。
本文将会详细叙述悬梁刺股主人公的故事。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名叫于谦,他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年轻时他崇拜着当时的文学泰斗杨慎,并立志要一步一步地在文学上超越他。
他奋发图强,勤奋刻苦,终于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进士。
但是,于谦并没有因此就此满足,他一心想要超越杨慎,在文学上更进一步。
于谦的家庭条件不太好,但他的母亲很支持他的学业,经常嘱咐他要刻苦读书。
在学习中,于谦常常熬夜学习、背书,以至于他的几个忠实的随从伙伴都被他吓跑。
即使如此,于谦毫不退缩,依然坚持学习。
有一天,于谦听说杨慎曾经通过悬梁刺股的方式求学,于是他也决定尝试这种方法。
他在自家家门楼上悬挂了一根悬梁,并在梁下面准备了一把铁针,每当学习疲倦时就用针刺自己,以提高学习效率。
经过几周的实践,于谦成功地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并且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提高。
虽然悬梁刺股是一种非常苛刻的学习方式,但于谦却以其坚强的毅力和毅力成功地完成了它。
不久后,他通过了进士考试,成为了朝廷的一名重要官员。
他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卓越,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还在文学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著有《春秋繁露》等著作。
悬梁刺股是设身处地为学习苦读者考虑的一种方法,可以将悬梁刺股看作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卓越学习的象征。
在严峻、压力的学习中,悬梁刺股的故事也教育我们,要坚强不屈,以强大的毅力与学术信仰支撑自己,才能突破难关,成功求学。
最后,通过于谦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成功学习的人的勤奋努力。
只有经过辛酸的努力,才能取得突出的学术成就。
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勤奋和毅力,用自己的智慧、毅力、沉着以及追求卓越的态度,认真追求自我的成功和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悬梁刺股的主要事例
![悬梁刺股的主要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815c7d0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8.png)
悬梁刺股:气节与励志的经典事例引子悬梁刺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追求理想和坚守信念中所表现出的极端行为。
本文将详细介绍悬梁刺股的主要事例,并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事例背景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晋朝时期的战国时期朝鲜族人叶赫。
当时,朝鲜族是晋朝的附属国。
叶赫天生聪慧机智,博学多才,但他并不满足于安逸的生活,而是立志报效家国。
关键情节叶赫在晋朝的考试中表现出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朝廷的官学。
然而,他深感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开始刻苦学习,日夜不息。
他以学习为己任,每天都过着清贫的生活,常常一日只吃一顿粥。
后来,叶赫考试再度试水,这次他准备报考博士。
但这次的考试极为难,几乎无人能通过。
叶赫也不例外,他因为一道难题无法解答,以至于无法顺利晋级。
然而,叶赫并没有因此灰心丧志,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他决定用一种惊人的方式挑战自己的智慧和毅力。
于是,他在自己的家中悬起一根梁木,将其高高地悬在空中。
然后,他在家人的帮助下,将自己的脚踏到梁下,用木簪刺破了自己的大腿骨。
他要通过这样的痛苦来激发自己的潜能,使自己能够超越以往的局限。
不管身体上的痛苦如何折磨叶赫,他都一直坚持。
每天,他都殚精竭虑地思考问题,并将解题的结果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纸上。
他渴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毅力。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折磨和努力,终于有一天,叶赫成功解开了那个令他头疼已久的难题。
当他呈交卷子时,外人方才发现叶赫腿上的伤痕。
此时,大家才真正领略到他所付出的努力和顽强。
事例意义悬梁刺股的事例表现了叶赫以目标为导向的奋斗精神,他不仅追求卓越的成果,也注重过程中的努力和付出。
这种精神对后来的世代影响深远。
1.气节与毅力的象征:叶赫悬梁刺股的行为是气节与毅力的象征。
他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极端方法来激发自己的潜能,克服困难。
这种坚持和毅力鼓舞了无数人。
2.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悬梁刺股的故事也向我们诠释了一个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成语故事】悬梁刺股
![【成语故事】悬梁刺股](https://img.taocdn.com/s3/m/1806bb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e.png)
【成语故事】悬梁刺股《悬梁刺股》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成语故事,它源于中国古代名将颜回的奋斗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其中的主人公是孔子的学生颜回。
颜回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虽然家境贫困,但他非常聪明好学。
他对孔子的教诲格外认真,虚心向他请教,而孔子也对他十分器重。
颜回知道自己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学习。
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起观看齐国举行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是当时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其举办地位崇高,规模庞大,众多学子梦寐以求。
颜回见到了许多考生都穿着华丽的衣服,神态自信地走到考场,他心中生出了强烈的向往之情。
颜回决定要参加科举考试,他相信只有通过一番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颜回开始了艰苦的学习生活。
他每天早早起床,勤加努力地学习,边学习边背诵,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他展现出了超人的毅力。
传统的科举考试对于贫寒家庭的学子来说,并不公平。
因为参加考试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颜回家境贫寒,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颜回面临着一道巨大的难题,但他并没有放弃。
当颜回为了筹集考试费用焦头烂额时,他突然想起一种古代的考试方式——悬梁刺股。
这是一种非常艰辛的学习方式,意味着要在悬崖峭壁上,把腿悬在悬崖边,并用针刺自己的大腿肌肉。
这种方式是为了警示自己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就。
颜回决定尝试这种考验。
颜回找来了一条绳子,将它系在悬崖上。
他坚定地坐在悬崖边,大腿肌肉紧绷,手中握着一根尖锐的针。
他以坚定的信念刺破了自己的大腿肌肉。
随着鲜血的涌出,颜回的肉体遭受了剧烈的痛苦,但他的毅力并没有因此而动摇。
他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颜回每天都进行着悬梁刺股的练习,直到肉体不再感到疼痛。
他相信,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最终,经过数月的刻苦学习和悬梁刺股的辛苦训练,颜回成功地筹集到了足够的考试费用。
科举考试的那一天,颜回身着清朗的衣服,面带自信地走进考场。
他答题如流水般顺畅,发挥出色。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分别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9b13cd1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9.png)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分别是谁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孙敬和苏秦。
孙敬因为怕自己在读书的时候会打瞌睡,就用绳子把头发跟房梁绑在一起,这样就能够利用疼痛来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
而苏秦也跟孙敬一样,他为了在夜里发奋读书,一犯困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扩展资料成语是由“头悬梁”和“锥刺股”两个故事组成。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最终,孙敬成为当时有名的大学生。
刺股的故事:战国年间,苏秦家境贫寒,他曾拜当时名学者鬼谷先生为师,学得了一套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经论,就想为国家效力。
那时秦惠文王励精图治,招贤才。
苏秦应前往,献出他的治国安邦大计。
秦惠文王未能采用他的计划,他只得快快地回到洛阳。
家中父母见儿子没出息,连工作也找不着,直对他叹气,老整更不用说,坐在纺车上织布,根本不用正眼看他。
他饿得难以忍受了,只得厚着脸皮,向嫂嫂讨一碗饭吃。
艘嫂对他也没有好脸色,厉声说:“还吃饭哪?连烧饭的柴火都没有了!”苏秦被驳斥得几乎流出泪来。
他回到自己房中,仰头兴叹:“一个人贫穷的时候,妻不认为他是丈夫,嫂不认为他是小叔子,父母不认为他是儿子,我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他更加发奋读书,夜里读书困倦的.时候,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防止瞌睡,血一直流到足踝,当然痛得睡不着觉了,就这样夜以继日的研究,一年就取得了成就。
最后,苏秦终于发达了,他在秦国献出一统天下的政略没有获得成功,于是就立刻改变政略,说服山东(太行山之东)六国(齐、楚、韩、赵、魏、燕)联合起来结成了一条“合纵”的战线,共同反抗秦国,不让秦国出潼关一步。
因此,苏秦佩带了六国相印,从楚国回赵,仪仗队有几里路那么长,骑兵步卒,执戈持盾,围绕在苏秦座车之旁,车前车后,旌旗蔽天。
悬梁刺股的故事和意义
![悬梁刺股的故事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ee4b5c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8.png)
悬梁刺股的故事和意义悬梁刺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仁义正直的官员——严子陵。
严子陵,字伯阳,是南宋时期的一名官员,他在政治上非常清廉,非常勤勉,深受人民的敬爱。
有一年,派到他所在的地方的一位审计官员,贿赂了他的下属,企图诬陷严子陵,结果却被严子陵揭发了。
审计官员十分气愤,便向上级官员告状,谎称严子陵贪污受贿。
上级官员,听信了他们的诬陷,批准了对严子陵的调查。
严子陵无奈之下,只好悬梁刺股,以示自己的清白。
悬梁刺股,是古代中国一种极为惨烈的刑罚。
所谓悬梁,就是吊在屋梁上;所谓刺股,就是在自己的大腿上刺针。
这种刑罚,不仅痛苦难忍,而且还有致命的危险。
但严子陵为了自己的清白和公正,却选择了这么惨烈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严子陵的悬梁刺股,最终感动了上级官员,使得他获得了平反的机会,也获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这个故事,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悬梁刺股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思想:廉洁奉公。
严子陵作为一名官员,本应该尽心竭力地为民服务,但他却更重视自己的清廉和正义。
这种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需要。
所谓廉洁奉公,是指在担任公职时,要保持公正、正直、诚实、不受贿赂,切实为民服务,尽心竭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这种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中也非常重要。
如今,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政府官员廉洁奉公,也需要人民群众诚实守信,坚守公序良俗。
除此之外,悬梁刺股的故事,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价值观:以正义为重。
在严子陵的时代,贪官污吏、公务员腐败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
但是,这种社会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得到掩盖和庇护,而是被社会舆论所谴责。
这种以正义为重的思想,也值得我们在今天秉持和发扬。
总之,悬梁刺股这个故事,其意义深远。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思想,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明确廉洁奉公的重要性,将正义和公正作为一项永恒的价值观,并将其贯穿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悬梁刺股的故事
![悬梁刺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df7bc3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d.png)
悬梁刺股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励志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悬梁刺股”便是其中的经典。
“悬梁”的主人公是汉朝的孙敬。
孙敬年少时就非常热爱学习,他深知想要有所成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每天,孙敬从早到晚都在埋头苦读,一刻也不肯停歇。
然而,长时间的学习让他时常感到困倦。
有一次,孙敬读书时实在太困了,竟然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醒来后,他对自己的懈怠感到非常懊悔,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克制自己的睡意。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端系在房梁上,另一端则系在自己的头发上。
每当他打瞌睡,头往下一低时,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疼痛瞬间让他清醒过来,然后又能继续专心读书。
就这样,孙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日复一日地坚持着这种刻苦的学习方式。
孙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在当时的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故事传颂开来,激励着无数的学子以他为榜样,勤奋苦读,追求知识和真理。
“刺股”的主角是战国时期的苏秦。
苏秦出身贫寒,但他心怀大志,渴望能够出人头地,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于是,他决定外出游历,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口才和学识得到诸侯的赏识。
然而,苏秦的游说之路并不顺利。
他四处碰壁,不仅没有得到诸侯的重用,反而遭受了许多冷嘲热讽和白眼。
回到家中,苏秦倍感羞愧和失落。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实现理想的决心。
从此,苏秦开始发奋读书。
他日夜不停地钻研兵法、谋略和各国的政治形势,常常读书到深夜。
每当他感到困倦想要睡觉时,就用一把锥子狠狠地刺自己的大腿。
剧痛让他瞬间清醒,然后又能继续全神贯注地学习。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苏秦终于学有所成。
他再次踏上了游说诸侯的征程,这一次,他凭借着自己的卓越才华和深刻见解,成功地说服了六国诸侯联合抗秦,成为了六国的丞相,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孙敬“悬梁”和苏秦“刺股”的故事,虽然方式有些极端,但他们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顽强的毅力,却令人无比钦佩。
悬梁刺股的故事介绍
![悬梁刺股的故事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367d73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0.png)
悬梁刺股的故事介绍
《悬梁刺股》是一段因耻辱自杀,最终在刺股上得到赎罪与救赎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南北朝的士人文思,他因考试不中,被贬作土吏,陷入深深的失落中。
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他参加了隔年的考试,结果还是没能通过,他深感自己的无能和懦弱,觉得自己对家族、对师长都有愧疚之心。
他感到人生就像一场无法逃避的背叛,以致对自己的生命产生了无法承受的压力。
文思想到自己的前辈和知己都曾经在这种困境中试过“悬梁刺股”的自夺生命的行为,于是他决定用这种方法来赎罪自己的愚昧和过错,为这个世界做了一个有意义的贡献。
当他被朋友拉下悬梁后,发现自己没死,而且因此成为了一个创造历史的人物,为他人树立了榜样,鼓舞了许多同样感到生活无望、伤心失意的人们的勇气。
据说,文思自此开始了新的人生,得到了许多人的敬重和赞扬,他不再是一个失落的人,也不再是一个懦弱的人,他成为了一个从自己的打击中得到新生的人。
“悬梁刺股”这一壮烈的举动,在历史上闻名遐迩,这让很多人明白到一个人遭受打击,虽然这看起来是劫难和不幸,但它却是最好的机会。
在这种打击中,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的力量和创造力,能够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行动。
文思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我们面对什么困境,都不怕失败,不怕挫折,要积极尝试,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法。
若要避免失败,那就对成功说再见,如果想成功,那就放下恐惧,用自己的分寸、勇气和灵活性去面对恶劣局面。
这就是“悬梁刺股”故事所告诉我们的。
悬梁刺股的简要故事
![悬梁刺股的简要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499132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f.png)
悬梁刺股的简要故事
悬梁刺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学习励志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为了学习而奋斗不懈的精神。
以下是该故事的简要概述:
主人公名叫孙敬,他是东汉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孙敬年轻时就非常喜欢学习,但他深知自己的时间有限,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有一天,孙敬读书时突然感到困倦,于是他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保持清醒。
他将自己的头发绑在房梁上,这样一来,当他感到困倦时,只要轻轻一动,头发就会掉落,头部就会感到疼痛,从而保持清醒。
另一方面,孙敬还采用“刺股”的方法,即当他感到困倦时,他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
这种方法让他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学习。
通过这种悬梁刺股的学习方法,孙敬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悬梁刺股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地学习。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b429f4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9.png)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意思是指刻苦学习,不惜用刺股的方法悬梁来激励自己。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孙敬。
孙敬是东汉时期扶风郡 (今陕西省商洛市) 人,他年轻时就非常喜欢学习,每晚都会熬夜看书,直到深夜。
但是,由于经常熬夜,他经常感到头晕眼花,严重影响他的学习效率。
于是,他决定采用一种叫做“悬梁刺股”的方法,来激励自己坚持学习。
据说,孙敬方法是在头上悬一根绳子,将头发系在绳子上,当头下落时,头发会绊住,就会感到疼,这样他就会立刻清醒,重新开始学习。
此外,他还会在大腿上刺破一块肉,鲜血流出,形成一道血口子,这样他也会感到疼痛,从而更加集中精神学习。
孙敬的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
他的事迹也被传颂千古,成为了成语“悬梁刺股”的来源。
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人非常勤奋刻苦,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945ece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9.png)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
故事的主人公是鲁国的大夫孟尝君。
孟尝君是鲁国的一位贤明大臣,他深受鲁国国君的信任和器重。
他治理国家的政绩斐然,深得民心。
然而,孟尝君却有一个缺点,就是喜欢贪图享乐,酗酒纵欲,不务正业。
因此,鲁国的百姓对他也颇有微词。
有一天,孟尝君听说国境南部有一片肥沃的土地,适合种植粮食。
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南部视察,以便为国家增加粮食产量。
可是,当他到达南部的时候,却发现那里的土地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肥沃,反而贫瘠不堪。
孟尝君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
就在这时,他看见了一位农民在田间劳作。
这位农民正努力地耕种着土地,一丝不苟,毫不懈怠。
孟尝君心生敬意,他走上前去,向农民请教如何种植粮食。
农民热情地给他讲解了种植的方法,并且告诉他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孟尝君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改正。
于是,他回到鲁国后,立即开始勤勉工作,不再沉湎于享乐之中。
他每天都早出晚归,勤勉工作,为国家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他还以自己的榜样影响了身边的人,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奉献社会。
后来,孟尝君因为他的勤勉和贡献,得到了更多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成为了鲁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悬梁刺股并不是一种残酷的行为,而是一种自我警醒的表现。
人们应该像孟尝君一样,时刻警醒自己,不断提醒自己,勤勉工作,奉献社会,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悬梁刺股的故事内容文字
![悬梁刺股的故事内容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56b1cac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3.png)
悬梁刺股的故事内容文字悬梁刺股,是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艰难重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不仅有助于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还可以借助其中的精神力量,帮助人们抵御困难和挑战,追求自己的梦想。
悬梁刺股的故事起源于魏晋时期,其中的主人公,叫做严子陵。
他是一个聪明有才的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困,经历了很多波折。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选择了苦学苦练,勤奋刻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然而,命运的坎坷并没有结束。
后来,孝武帝想要任命他为官,但是严子陵没有遵从帝王的旨意,而是选择了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守护自己的道德信仰。
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很多人都对他的这种行为非常不解。
最终,孝武帝想要制裁严子陵。
他命令严子陵悬梁刺股,想要逼迫他屈服。
这时,严子陵故技重施,选择了继续坚持自己的道路,坚持自己的信仰。
经过长时间的刺股,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让孝武帝认识到了他的才华和品德,最终任命他为清正廉明的官员。
悬梁刺股,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需要付出巨大的痛苦和努力。
但是,正是由于严子陵的坚韧不拔和顽强不屈,才使得他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不仅有助于启发人们的勇气和信心,还可以鼓舞人们面对挑战和困境时,保持永不放弃的决心,迎难而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正如这个故事中描绘的一样,成功不是靠运气和机遇,而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利。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追寻自己的梦想,保持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信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想要的成功。
总之,悬梁刺股的故事,是一个非常经典和有启发性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不畏艰辛,就能够最终取得实现自己梦想的成功。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中,不断吸取这个故事中的精神力量,相信我们必将走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悬梁刺股的故事简介和含义
![悬梁刺股的故事简介和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2d1fcae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68.png)
悬梁刺股的故事简介和含义悬梁刺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典故。
这个故事经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一个人坚韧不拔,有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本文将介绍悬梁刺股的故事简介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据传,悬梁刺股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南朝宋朝时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苏东坡的著名文学家。
当时的苏东坡因为一个政治事件而被贬到了岭南地区,他在贬谪期间仍热衷于学习和写作,然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的的文章常常受到了审查和批判,甚至还面临着被贬职的压力。
就在这个挫折面前,苏东坡却显示出了他的坚定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在现代,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为了表达自己的态度而用自己的身体残害自己,尤其是这种行为会被当做一种荣誉。
但在古代中国,悬梁刺股却是一种被视为荣誉的行为,它是一种表达自己态度的自我牺牲。
据记载,在宋朝时期,苏东坡曾经因为一篇文章被上级批评,他感觉自己的品德遭受到了影响,因此,他决定要用悬梁刺股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态度。
悬梁指的就是房梁,他把一根树枝压在房梁上,然后刺入自己的大腿,忍受着巨大疼痛,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诚。
苏东坡的行为激励了他周围的人。
他的朋友们看到他为了自己坚信的忠诚而付出的牺牲,也都深受感动。
即使悬梁刺股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一个人的自我牺牲,但是它却表明了一个人对于信仰和责任的坚定信念。
苏东坡承受了巨大的疼痛和牺牲,但在他看来,维护自己的清白和忠诚是无价的,他的行为也表明了他对自己所信仰的优秀的品德和素质,以及如何通过行动来做到这一点。
面对一连串的困难和压力,他选择了不放弃,他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品格,这样的坚守也是对他自己的一种考验。
悬梁刺股的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历史传统,它是对人们内心的激励和鼓励。
在人生的征途中,我们经常会面临着挫折和不同的考验。
这些挫折可能会打击我们的自信和信念。
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候会选择放弃,但我们应该为我们自己信仰坚持到底,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品德。
悬梁刺股是一个榜样,对于我们今天,我们应该学会在逆境下发挥自己的力量,坚信自己的忠诚和责任,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dcad64a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1.png)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欢迎大家分享。
问: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答: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
悬梁主人公:汉朝人孙敬;刺股主人公:战国时期人物苏秦。
悬梁刺股[xuán liáng cì gǔ]解释:(1)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2)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
虽然告诉我们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近义词:映雪读书、凿壁偷光反义词:无心向学1、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
2、十年寒窗,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悬梁刺股是中国才有的特色。
3、如果没有你,我不可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如果没有你,我不可能知道“悬梁刺股”的故事。
4、我们不能考试抱佛脚,平时学习就应该发扬悬梁刺股的精神。
5、要是有远大的志向。
即便不悬梁刺股也能功成名就6、我们空有一颗学习的心,却没有悬梁刺股的精神。
7、若人人无相争之心,又何来那么多悬梁刺股、勤学苦练般振奋人心的故事?8、为考大学,他效仿古人悬梁刺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头悬梁”和“锥刺股”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故事,后人把他们归纳在一起,作为后学刻苦求学的榜样。
“头悬梁”的主人公是孙敬,后来成为著名的政治家;“锥刺股”的主人公是苏秦,也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吗?现在就分别为大家介绍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孙敬(东汉人物):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成语“悬梁刺股”中“悬梁”的主人公。
关于“头悬梁”的故事:
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每天读书到深夜,经常怕打瞌睡,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要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扯醒。
他就用这种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孙敬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
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
继续读书学习。
通过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由于孙敬有学问,名气很大,连皇帝都知道了,就任命他为当时的一个大官。
苏秦(战国时期纵横家):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
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
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
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
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关于“锥刺股”的故事:
苏秦读书〔困倦〕要打瞌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大腿,鲜血一直
流到脚上。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
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
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但由于人太年轻,学习不刻苦,没有引起别人的重视,没人为他引见。
一气之下,苏秦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
亲人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
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
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
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
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
当时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
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
苏秦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
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
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