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

合集下载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之循行: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桡侧端的商阳穴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经二间穴、三间穴,向上通过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穴,进入伸拇长肌腱和伸拇短肌腱中间的阳谿穴。

由阳谿穴而上,沿着前臂桡侧缘的偏历穴、温熘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到达肘关节外侧的曲池穴,然后再沿着上臂外侧前缘的肘穴、五里穴、臂臑穴,往上进入肩关节前上缘的肩腢穴。

由肩腢穴行经肩峰前缘,往后走到巨骨穴,再到达第七颈椎下的大椎穴(属督脉穴)。

从大椎穴向前下行到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肺,向下穿过膈肌,归属于大肠。

另有一上行的支脉,从锁骨上窝往上行经颈部的天鼎穴、扶突穴,再往上贯穿面颊,进入下颚齿中。

从下颚齿再回出来,沿着口部两旁,往上相交于人中穴(属督脉穴),在人中穴左右交叉后,左边的经脉到右边,右边的经脉到左边,上行挟着鼻孔,经禾胶穴、迎香穴,最后交于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所经的部位,有二十个穴位(左右共四十个穴位):循大指次指之端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谿穴,偏历穴、温熘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穴、五里穴、臂臑穴、肩腢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禾胶穴,迎香穴在鼻边。

《内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者,肺之腑。

大肠经多气多血。

手阳明大肠经本经有了异常就会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面颊部肿胀。

本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乾、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

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是属于气盛有馀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之处会有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慄而不易回暖。

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从手走头的过程中,循颈、上颊、入下齿、交人中、上挟鼻孔,经气瀰散于头面、五官各部,手阳明经筋也上行面颊,结于颧部。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这就是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

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

十二经络歌经络歌诀十二经脉歌1、手太阴肺歌: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月需:音闹)内萦,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膨膨肺胀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月需:音闹—肩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的白肉。

)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发报息。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行,网络大肠,再回绕胃的上口,继续上行,穿过膈膜,入属肺脏,治肺系上行,斜出横行经腋下,沿上臂闹内,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一直下行到肘内,然后继续循着前臂内侧下行到掌后高骨的下面,入于寸口,经过鱼际,到大母指内侧,止于爪甲的根部。

另有支络从掌后高骨处,出手腕的后面,直达次指尖端,与手阳阴大肠经相交接。

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

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

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音闹)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

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

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2、手阳明大肠经歌: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入肘行闹(月需)外,肩俞前廉柱骨傍,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喉痹痛在肩前闹(合。

月需),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爪甲根部内侧的商阳穴,循着次指内侧上缘上行,经合谷穴,从两指歧骨的中间,出腕侧两筋的---陷处(即阳溪穴),沿前臂上行到肘外侧,继续沿臂闹外侧上行,经肩俞穴,沿肩峰前缘向后到天柱骨傍,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督脉穴名),再向前入缺盆内,络肺脏,下膈膜,入属大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上走颈部,斜行贯穿两颊,入下齿龈,回过来挟口唇,左右两脉在人中穴会合,交叉上行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即该经起自食指桡侧端(商阳),沿食指桡侧上行,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中(阳溪),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交,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入属大肠。

其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回过来夹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迎香)。

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

二、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气血的变化为高温之气向低温之液的转化。

1商阳井穴,属金。

[别名]绝阳,而明。

[穴义]大肠经经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名解]1)商阳。

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

阳,阳气也。

商阳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

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运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内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内部。

商阳穴它即是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

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征,人体内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内经脉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

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运动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商阳。

2)绝阳。

绝,断绝也。

阳,阳气也。

绝阳名意亦可释为阴绝而阳,或曰纯阳。

如商阳之解,本穴的气血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所化,出体表经脉后化为纯阳之气,穴内无阴性之水,是绝阴化阳的过程,故名绝阳。

中医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

中医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

中医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一、手阳明大肠经的概述手阳明大肠经是人体手臂上的一条经络,起点在食指末端,向上沿着手臂内侧前行至肘部,再向下到达肩部,最后在鼻孔上方结束。

手阳明大肠经与脚阳明大肠经构成了人体的阳明之脉,其中手阳明大肠经是阴阳之气交汇的地方,被视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经脉。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手阳明大肠经是与人体大肠相连通的,两者互为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畅通,可以促进人体经络系统的正常运作,维护人体健康。

二、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作用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运输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负责运输手臂和肩部的气血,使它们得以协调运作。

这不仅可以促进手臂和肩部的活动,还可以维护它们的健康。

2.防御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可以增强人体的防御力,预防感冒、咳嗽、口腔溃疡等疾病。

同时,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流通也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毒素,维护人体的健康。

3.神经调节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与人体神经系统有密切联系,可以调节神经,缓解压力和情绪的不良影响,进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此外,手阳明大肠经还可以调节人体的荷尔蒙水平,维护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

三、手阳明大肠经的保健方法为了保持手阳明大肠经的畅通,维护人体健康,有以下几个方法:1.饮食调理手阳明大肠经是与人体大肠相连通的,因此,饮食调理就成为手阳明大肠经保健的重要方法。

建议平时多食用含有膳食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芹菜、白菜等,以增加肠胃蠕动,防止便秘。

此外,饮食要注意不要过度油腻,不要吃过撑或暴饮暴食。

2.运动锻炼手臂的运动可以刺激手阳明大肠经和人体其他经脉的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建议平时多做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延伸手臂、运动手指、手腕等活动,进行一些手部放松动作,如揉、捏、推等。

3.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利用手法、针灸等方法促进手阳明大肠经和其他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

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使气血得到畅通,达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十二经脉歌〈针灸聚英〉

十二经脉歌〈针灸聚英〉

1经络篇1.1十二经脉歌《针灸聚英》1.1.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在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中行,肘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病喘与咳,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为臂厥。

所生病者为气嗽,喘喝烦心胸满结,臂之内前廉痛,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矢无度溺色赤。

1.1.2手阳明大肠经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筋歧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外,肩端前廉柱骨旁,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贯颊前下齿当,环出人中交左右,上夹鼻孔注迎香。

此经气盛血亦盛,是动肿并齿痛。

所生病者为鼽衄,目黄口干喉痹生,大指次指难为用,肩前外痛相仍,气有余兮脉热肿,虚则寒栗病偏增。

1.1.3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下人齿,还出夹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颅,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人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内;一支幽门循腹中,下行直合气冲逢,遂由髀关抵膝髌,跗中趾内间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趾外间通;一支别走足跗指,大趾之端经尽矣。

此经多气以多血,是动欠伸面颜黑,洒洒恶寒畏见人,忽闻木声心惊惕,登高而歌弃衣走,甚则腹胀乃贲响,凡此诸疾皆厥。

所生病者为狂疟,温淫汗出鼻流血,口唇裂又喉痹,膝髌疼痛腹胀结,气膺伏兔外廉,足跗中趾俱痛彻,有余消谷溺色黄,不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胀满食不消,气盛身前皆有热。

1.1.4足太阴脾经太阴脾起足大趾,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循经膝里,股内前廉人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夹咽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宫。

此经气盛而血衰,是动其病气所为,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重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后与气快然衰,所生病者舌亦痛,体重不食亦如之,烦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疟随,不卧强立股膝肿,疸发身黄大趾痿。

1.1.5手少阴心经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中,锐骨之端注少冲。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doc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doc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十二经络养生法一、手太阴肺经简介: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它把生化出来的养料上注给肺脉,然后经肺输送至全身。

小贴士:寅时(凌晨3-5点)当令,肺部不好者,常在此时咳嗽/呼吸困难。

上夜班者/老年人在此时醒来,切记不可抽烟。

重点穴位:1、中府:双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下方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为云门穴,云门穴直下一寸,平第一肋间隙处即为中府穴。

功效:调理肺气、治疗哮喘、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肩背疼痛等。

2、尺泽:手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功效:调理肺气、清肺利咽、泄毒止痛。

3、孔最:手掌向上,腕横纹上方朝肱二头肌外侧9横指宽。

功效:治头痛、发热无汗、咳嗽气喘、痔疮。

4、列缺:前臂内侧前缘,桡骨茎突上方。

腕横纹上1.5寸。

(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食指尽端到达处即是。

功效:头痛,颈项不适、咽喉不适、鼻疾、齿痛、胸闷等。

5、太渊:腕横纹上,桡侧动脉搏动处。

功效:调理肺气,止咳化痰、补气。

(如有人总觉得气不够用,可常按摩此穴。

)6、少商:拇指桡侧,距拇指桡侧指甲约0.1寸。

功效:宣肺、利肺,治咽喉肿痛、咳嗽等,有助于维持呼吸系统健康。

二、手阳明大肠经简介:肺脏、皮肤的守护神。

大肠主传化糟粕和主津(接小肠食物残渣,取精去粕)。

小贴士:卯时(凌晨5-7点)值班。

因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最盛,若合理运用,最善消除体内热毒。

重要穴位:1、合谷:手背部,拇指食指根部交接处,肌肉最高点。

功效:治感冒、流鼻涕、头痛牙痛喉咙痛、耳鸣打嗝、眼睛疲劳等。

2、手三里:肘横纹外侧端,曲池穴下2寸。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头。

功效:腰痛,口腔溃疡,消化不良,颈淋巴结炎,肠炎等。

3、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鼻唇沟中。

功效:缓解鼻子各种症状,也可面部美容,除痘祛斑。

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辨证浅析手足十二针的组方特点

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辨证浅析手足十二针的组方特点

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辨证浅析手足十二针的组方特点标签:阴阳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手足十二针手足十二针是针灸学泰斗、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王乐亭先生的临床宝贵经验,用于治疗中风、高血压、瘫痪、痹证等。

该组穴位由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组成,左右共十二穴,故名手足十二针[1]。

这些穴位配伍精妙,与脾、胃、肝、肺等脏腑有着紧密联系,参与着人体阴阳调节,气血化生,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

1 手足十二针1.1 足三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四总穴之一、胃经之下合穴,可发挥健脾益气、降逆和胃、益气养血、补益虚损的作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合治内府”。

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难经·六十八难》曰:“合主气逆而泻。

”故取足三里可奏通降胃气之功,《黄帝明堂经》载:“足三里主热病汗不出,善呕,苦痉,身反折……胃气不足,肠鸣腹泻,泄利,食不化。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云:“腹中雷鸣,食不化,逆气而吐,取章门,下脘,三里,灸中脘。

”此外,足三里还有补益的功用,如《针灸大成》曰:“足三里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

”又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记载:“足三里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足三里,其五行属土,又因脾胃为中焦五行属土,可谓之土经土穴,故功效擅长调理脾胃、益气养血、补益虚损。

1.2 内关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与足太阴脾经的公孙在胃、心、胸处汇合,故具有治疗胃系病证的功用。

心包经下络三焦,取之可以通三焦之气机。

历代医家在治疗呕吐时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任脉腧穴为主。

因此,针灸止呕并不拘泥于经络脏腑络属,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治疗呕吐不仅可取胃经穴位,手厥阴心包经也十分重要。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药略》曰:“哕呕无度,针手厥阴大陵穴。

”《补辑肘后方·治卒胃反呕啘方》曰:“葛氏治卒干呕不息方:灸两腕后两筋中一夫名间使各七壮。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十二经脉之一。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概述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

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引。

循行路径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经中穴道起自手食指内侧末端指甲旁之商阳穴(井穴),经二、三间穴(输穴)至拇指、食指根虎口处之合谷穴(原穴),腕中凹窝为阳溪穴(经穴),沿腕后三寸为偏历穴(疗穴),再经温溜、下廉、上廉穴,至曲池穴前二寸手三里穴(疗穴),曲肘时肘边凸起高处是曲池穴(合穴)。

再经肘髎穴、五里,至手臂肘上七寸三角肌下为臂臑穴(疗穴),至肩峰前方举手凹窝处为肩髃穴(疗穴),再经肩锁关节凹陷处巨骨穴上行,于锁骨上窝中点上一寸许之天鼎穴,上经喉结正中旁三寸是扶突穴,上行至人中旁五分为禾髎穴,止于鼻翼旁五分之迎香穴(疗穴)。

十二经脉(1)手太阴肺经部分:手阳明大肠经起自手太阴肺经母指桡侧指甲角端后一分许之少商穴,其支者络入食指内侧端之商阳穴。

(2)手阳明大肠经部分:由食指内侧端之商阳穴,循食指而上,经二、三间穴,至两骨间之出合谷,上两筋间之阳溪穴,循手臂而上至偏历、手三里穴,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臑外前至臂臑穴,上肩至肩髃穴,而巨骨穴。

手阳明大肠经 - 安徽中医学院

手阳明大肠经 - 安徽中医学院

商阳治急症
• 商阳主治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 省人事,牙关紧闭,汤水不下。——《金 鉴》
☻二间(LI2)
• [属性] 荥穴 • [定位] 微握拳,在第二掌指关节前缘 桡侧,当赤白肉际处取穴。 • [主治]五官热病。 • [操作]直刺0.2~0.3寸
二间经典配穴及运用
• 《席弘赋》 牙疼,腰痛并喉痹,二间阳溪 疾怎逃。 •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简称《天星秘诀》) 牙痛,头痛兼喉痹,先刺二间后三里。 • 《天元太乙歌》 牙风头痛孰能调,二间妙 穴莫能逃,更有三间神妙穴。
迎香经典配穴及运用
• 《百症赋》 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 • 《玉龙歌》 心火炎上两眼红,迎香穴内刺 为通。
内容小结
• • • • 经络循行 取穴要点 主治要点 注意事项
循行要点
• 起于食指桡侧——循上肢外侧前缘— —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 • 从缺盆上走颈——入下齿——过人 中——止对侧鼻旁。
肩髃额状断面图
肩髃针刺三角肌前、外、后三透法
肩髃穴体表定位
肩髃经典配穴及运用
• 《铜人》 唐鲁州刺史库狄钦,风痹, 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髃 ,针进即可射。
大肠肩部穴
大肠颈部穴
大肠面部穴
☻迎香(LI20)
•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当鼻唇沟中取 穴. • [主治]口鼻局部病;胆道蛔虫症. •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 寸.
刺灸注意事项
• 合谷针刺透劳宫时,要手指呈半握拳,针 尖向小指侧,要缓慢向深部进针,以防止 刺破动脉,引起内出血; • 巨骨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 扶突、天鼎,位于颈部,进针必须缓慢, 防止刺破颈动脉; • 前臂与肘部取穴,均需屈肘侧掌体位,以 便取穴准确,便于针刺得气。

2.手阳明大肠经

2.手阳明大肠经

应用: 肩臂疼痛,肩凝配肩髃. 颈项拘挛(落枕)配强间.(《资生 经》:颈项强,臂臑,强间) 青盲,近视,目赤肿痛配睛明,承泣.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治目疾 向上斜刺,行合谷刺. 备考:手阳明,手足太阳,阳维之会.
肩髃
Jianyu LI15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上臂外展或向 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上臂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 前方的凹陷中. 作用:活血通络,疏风清热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手臂挛急, 瘾疹,瘰疬.
手三里 Shousanli LI10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 池连线上,曲池下2寸. 作用:祛风通络,理气通腑. 主治:肘臂疼痛,上肢痿痹,腹痛, 腹泻,腹胀,齿痛,失音.
应用: 齿痛配颊车. 失音配温溜,曲池,中渚,丰隆.(《千 金》:喉痹不能言,手三里, 温溜,曲池,中渚,丰隆.) 上肢痿痹配合谷,外关,肩髃. 腹痛腹泻配上巨虚,天枢. 操作:直刺0.8~1.2寸.
曲池
Quchi
LI11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 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凉血. 主治: 热病,咽喉肿痛,目赤痛,齿痛, 上肢不遂,手臂肿痛,风疹,高血压, 瘰疬,癫狂,腹痛吐泻.
应用: 感冒,咽喉肿痛,目赤痛配合谷,外关. 风疹配风池,血海,足三里. 上肢瘫痪配合谷,外关,肩髃. 手臂肿痛配尺泽,天井,外关,合谷 操作: 直刺1~1.5寸. 备考:合穴.
5.操作要点 商阳浅刺或点刺放血. 合谷孕妇慎针. 迎香向上斜刺或平刺,不宜艾炷灸.

应用: 头面五官疾病 — 耳鸣耳聋配翳风,听宫. 外经病 — 腕臂痛配阳池,阳谷. 操作:直刺0.5~0.8寸. 备考:五输穴之一:经穴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

十二经络歌经络歌诀十二经脉歌1、手太阴肺歌: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月需:音闹)内萦,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膨膨肺胀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月需:音闹—肩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的白肉。

)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发报息。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行,网络大肠,再回绕胃的上口,继续上行,穿过膈膜,入属肺脏,治肺系上行,斜出横行经腋下,沿上臂闹内,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一直下行到肘内,然后继续循着前臂内侧下行到掌后高骨的下面,入于寸口,经过鱼际,到大母指内侧,止于爪甲的根部。

另有支络从掌后高骨处,出手腕的后面,直达次指尖端,与手阳阴大肠经相交接。

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

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

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音闹)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

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

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2、手阳明大肠经歌: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入肘行闹(月需)外,肩俞前廉柱骨傍,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喉痹痛在肩前闹(合。

月需),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爪甲根部内侧的商阳穴,循着次指内侧上缘上行,经合谷穴,从两指歧骨的中间,出腕侧两筋的---陷处(即阳溪穴),沿前臂上行到肘外侧,继续沿臂闹外侧上行,经肩俞穴,沿肩峰前缘向后到天柱骨傍,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督脉穴名),再向前入缺盆内,络肺脏,下膈膜,入属大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上走颈部,斜行贯穿两颊,入下齿龈,回过来挟口唇,左右两脉在人中穴会合,交叉上行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中医十二正经养生保健法的运用

中医十二正经养生保健法的运用

中医十二正经养生保健法的运用经络就是我们的随身医生,也是阴阳五行的缩影和人体的活地图,十二正经如江河,奇经八脉是水库,而十五络脉就如山溪小河流一样。

五脏六腑如同灯泡,经络好像导线,经络上的穴位就如同开关。

经络更是五脏六腑的一面镜子,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营内卫外的作用,集诊断、治疗和预防于一身,只有经络才能在疾病发生前把它消灭。

◆人的后天之本——足阳明胃经(喜润恶燥、多气多血):中风偏瘫找胃经;日拍足三里(人身第一长寿穴),胜吃老母鸡: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效果也很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很好的作用。

◆肺和大肠的保护神——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与大肠经相依为命的是肺、大肠及五官;理疗大肠经可以驱除身体里的邪(指一切不正常的东西);收面口的手神——合谷;让心情安逸的曲池;上肢酸痛、疲劳就去找手三里;鼻炎和鼻塞寻迎香。

◆一切为了消化功能——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把颈肩弄舒服——找肩井穴;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怕什么——阳陵泉和胆囊穴说。

◆坚决捍卫头脑安全——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便秘、两肋痛、耳聋、耳鸣找支沟穴;肩痛不举找肩髎穴;善祛“风疾”的翳风穴;耳鸣耳聋按耳门;◆运行人体宝贵液体的水官----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睛明也能治打嗝;痛经腰痛找八髎;腰背不舒服委中求;小腿抽筋找承山;◆宁心安神、舒筋活络的关键——手太阳小肠经(多血少气):急性腰痛找后溪;小指发麻找小海;肩周炎的必用穴——肩贞;天宗穴能治“电脑病”;下巴老掉找听宫。

◆妇科病的首选——足太阴脾经(多气少血):腹胀、食欲不佳找太白;妇科病的首选——三阴交;妇科病的万灵丹——阴灵泉;湿证、丹毒等皮肤病找血海。

◆人体的总理——手太阴肺经(多气少血):肺脏健康的晴雨表——中府;治热治痛治出血没商量——孔最和尺泽;补肺肾之虚,管小病小疾——列缺。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及穴位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及穴位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

⼗⼆经的⾛向动画图及⽳位功能(⼿阳明⼤肠经卯时5-7点)⼗⼆经的⾛向动画图图及⽳位功能(⼿阳明⼤肠经卯时5点-7点)⼗⼆经的⾛向动画2016-5-16 11:55:30了解⼈体经络-⽇之中循⾏运转规律,把握⽣命中的每⼀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经脉者,皆系于⽣⽓之原,⽓者⽣之本也,时者⽣之⽤也!献上⼗⼆时⾠和⼈体经络时表,希望⼤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阳明⼤肠经卯时(5点到7点)—⼤肠经旺。

卯时⼤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肠相表⾥。

”肺将充⾜的新鲜⾎液布满全⾝,紧接着促进⼤肠进⼊兴奋状态,完成吸收⾷物中的⽔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便。

养⽣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然后奔进厕所把⼀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年⼈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多选择:茄⼦、菠菜、⾹蕉、蘑菇、⽊⽿、⽟⽶、扁⾖、豌⾖等。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肤⽆光泽、肩酸、喉⼲、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疼、⽪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阳明⼤肠循⾏路线:⼿阳明⼤肠经起于⾷指挠侧尖端(商阳⽳),沿⾷指挠侧上⾏,经过合⾕(第⼀、⼆掌⾻之间)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肩前,经肩盂⽳(肩端都),过肩后,⾄项后督脉的⼤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前⾏内⼈⾜阳明经的缺盆⽳(锁⾻上窝),络于肺,下⾏通过横膈,属于⼤肠。

⼿阳明⼤肠分⽀:⼿阳从缺盆上⾏,经颈旁(天⿍、扶突)⾄⾯颊,⼊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通过⾜阳明胃经地仓⽳,绕⾄上唇⿐中央督脉的⽔沟⽳(⼈中),左脉右⾏,右脉左⾏,分别⾄⿐孔两旁(迎⾹⽳),与⾜阳明胃经相接。

⼿明⼤肠联络脏腑:属⼤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阳明⼤肠经络动画⽰意图:【语译】⼿阳明⼤肠经:从⾷指末端起始(商阳),沿⾷指桡侧缘(⼆间、三间),出第⼀、⼆掌⾻间(合⾕)、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进⼊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五⾥、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椎),下⼊缺盆(锁⾻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肠。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十二经脉之一。

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是大肠经。

人体主要经脉有14条,以各种脏腑为名的有12条,再加上督脉和任脉。

大肠经是其中的一条。

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

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英文名称: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定义:本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经络(三级学科)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url]手太阴肺经[/url]之列缺穴。

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引。

2历史记载《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语译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于足阳明胃经。

合谷穴的临床应用

合谷穴的临床应用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因为阳明经是多气多血的经络,所以合谷临床应用频率非常高。

首先我们来看合谷的定位,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然后我们再来看合谷的主治作用:1.四总穴歌中提到“面口合谷收”,所以但凡是头面部疾病,比如说头痛、目赤肿痛、牙痛、鼻妞、口眼歪斜、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

2.合谷是治疗痛症的特效穴,临床研究表明,动物手术中合谷穴上电针后,能够明显减少麻醉剂的使用,尤其是头面部以及牙科手术。

还有一针疗法治疗肩颈痛的时候,如果在大肠经上有固定的痛点,在合谷穴随咳进针,并让患者配合活动患处,常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症,常常用合谷穴搭配妇科圣穴三阴交进行治疗。

4.合谷可双向调节汗液代谢,无论是多汗还是无汗,自汗还是盗汗,都可以搭配复溜穴使用。

对于突然出现的出汗异常,往往可以当天见效。

5.合谷穴是恶寒发热等外感表症的首选穴,无论风寒还是风热都可以搭配曲池穴+风池穴+大椎来使用。

6.在合谷穴进行隔姜灸,可以改善油性皮肤治疗青春痘,灸了以后脸会很干净,不会再出油。

最后我们来讲一讲合谷穴的特殊组合:第一组就是气血三针:第一针在常规合谷穴处取穴,第二针在第二掌骨的桡侧中点取穴,第三针在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的交界处取穴。

三学一起,起到调补气血,增强身体免疫力的效果。

第二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开四关,也就是双侧合谷加上双侧太冲穴,有行气止痛,宽胸理气解郁的作用第三组是合谷配曲池,清热解毒,提高身体免疫力,抗感染的功效。

其实合谷在临床上还有非常多的作用,细说起来能够写一天的那种,比如没吃早餐、者劳累过度导致的头晕站立不稳,合谷穴按到非常酸胀之后,晕眩可以立即消失。

再比如你排便,明明有感觉却总是排不出来,按合谷穴会给大肠一个力量,帮助你一分钟解决战斗。

还有就是你痛经,痛到满地打滚想哭的时候,一针合谷下去痛苦减去大半,留针30min后出针就不痛了。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针灸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针灸

五、手阳明大肠经肺脏是里,大肠是表,这两个互为表里。

肺跟大肠是表里,一个是阴金,一个是阳金。

大肠经是上午的五点到七点卯时气血流注到这。

揉丹田的时候,是顺时钟的方向揉,顺着大肠的方向推,可帮助排便。

中医认为吸气是肾脏在管,吐气是肺脏在管。

肾脏好的时候,吸气时横膈膜下降,气的力量透达到下面挤压肝脏,肝和大肠中间有个血管,肝脏的血从这进入大肠,大肠受到这个血会产生力量,所以会蠕动,把大便排出来,在二十四小时不断进行。

小肠把食物吸收以后,食物跟水就进入大肠,因为小肠是火,会把大肠里面的水气化,像热气往上升,就形成天上的云。

天上的彩云就是肺。

所以肺脏的水是来自大肠。

大肠来自地上很热,所以成为一个循环。

肺有水气形成津液就不会口渴。

我们抬手有三个动作,第一个是手没办法前抬,就是大肠经。

手不能梳头了,是三焦经。

手不能往后摆是小肠经。

我们手上面有三条阳经,手三阳控制三个动作。

西医说五十肩,就在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上面治疗,而虚实要看病多久,在该经的子穴、母穴上下针即可。

虚实症之诊治实症呢,就是痛,差不多一周之内。

超过一周以上,病人会实带虚,就是痛多酸少。

再久一点变虚中带实,酸多痛少。

如果说纯虚症,就不痛,只有酸。

实症很简单,用子穴去泻它。

实中带虚就先泻后补。

虚中带实,先去补再泻。

纯虚症,用补的手法。

所以,病人是纯实症或纯虚症时,有的时候用一个穴道就好。

第二种呢,扎原穴,扎病经。

大肠经又痛又酸,就用原穴,下原穴,再下表经或里经的络穴,病就去掉。

这样就是原络治疗。

1、商阳穴商阳穴是大肠经的井穴。

少商商阳放血,大椎也放血,几乎所有的烧都可以去掉。

扁桃腺也可以治,但主症是在退烧方面。

2、二间与三间穴大肠经的荣穴二间,也是子穴。

从二间穴跳过来,进入手掌有个关节缝,这个缝就叫做三间。

很有名的三间透劳宫,手掌的中心是劳宫,三间穴下到劳宫穴主治风湿关节炎的肿痛。

当手不能握拳,针下去,二十分钟,起针,就可以握了,隔天会更好。

三间也可以透到后面的穴道,也就是合谷穴。

手阳明大肠经要穴主治歌(12穴)

手阳明大肠经要穴主治歌(12穴)

◎手阳明大肠经要穴主治歌(12穴)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与肺相表里,为传导之官化物出焉传导化物通腹气。

大肠又可通调腹部气机,其端魄门亦为五脏使1.商阳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穴,别名绝阳,为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出自于《灵枢·本输》。

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要治疗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等疾病,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商阳主刺卒中风,商阳有开窍泄热之效,治中风、热病汗不出胸满暴仆痰昏蒙,亦治昏厥、喘满咽喉肿起牙齿痛,大肠经贯颊入下齿,治咽喉肿痛、牙痛、痄腮指麻耳聋面颊肿。

本经为阳明多气多血,可通经治手指麻木及耳聋2.二间穴,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别名间谷。

属手阳明大肠经。

荥穴,五行属水。

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

微握拳取之。

布有桡神经的指背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动、静脉的指背及指掌侧固有动、静脉。

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等。

—般直刺0.2—0.3寸。

3.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本输》,别名少谷。

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握拳取穴。

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和第一掌背动脉的分支。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痛,胸腹满,气喘,热病,手背红肿等病症,直刺0.5~0.8寸。

二间三间治颌肿,二间三间可疏阳明经气,治颌肿、目痛鼽衄齿喉睡蒙胧。

亦治牙痛、喉痹、鼽衄、多卧喜睡及手肿痛4.合谷,出《灵枢·本输》。

别名虎口。

属手阳明大肠经。

原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

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 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

精华指导:十二经气血多少歌诀

精华指导:十二经气血多少歌诀

【歌诀】
多气多血经须记,大肠手经足经胃。

少血多气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

多血少气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所异。

【白话解】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应记住。

少血多气的有六条经,即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

多血少气的有四条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

临床可根据各经气血多少,选用不同的补泻手法、针刺浅深、留针时间、艾灸壮数。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佚名
【期刊名称】《长寿》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在人体内大肠经是一条多气多血的经络,这条经络很特别,它既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又可以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所谓“传导之官”就是我们体内的“交通队长”,这个“队长”专门运输我们体内的糟粕,能将人体内堆积的垃圾清理出去。

【总页数】1页(P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2
【相关文献】
1.手阳明大肠经经别循行探源
2.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相关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投射支配特性
3.手阳明大肠经
4.在手阳明大肠经活跃期口服PGEP对肠镜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
5.按摩手阳明大肠经穴对缓解静脉输液上臂疼痛的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穴内经气由天之中下部上炎至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吸收天部之热并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而后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6 偏历 络穴。
[穴义] 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别走肺经。
2)逆注。逆,反也。注,灌注也。逆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上行。注是对有形之物的形容,其运动方向向下。逆注即是与有形之物向下的灌注方向相反,而本穴气态物的运行方向正是如此,故名逆注。
3)蛇头、池头、地头。蛇,头小身大之动物也。池,水池也。地,田地也。头,首也。蛇头、池头、地头皆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总量与输出量的比喻,意指输出量小也。蛇头与其身相比为小、池之头与其池相比为小、地之头与其地相比为小,故名。
5)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横向外传,但由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名含口。
6)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大部分散热冷却横向下行上廉穴,小部分则横向下行手五里穴。
[功能作用] 吸附并聚集天之天部的浊重之物并使其沉降。
[治法] 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寒则补针多留或灸。
[藏象] 下廉穴的天部之气如同气象学中所指的在西北方向刚刚形成的高空冷湿气流,它的运行是不断地从西北方的高空向东南方的低空移动,即是横向下行。此高空冷湿气流中的滞重部分它会快速地从天部的高位降至低位,即如传至上廉穴的水湿云气,而轻质的部分它会在飘行更远处才形成降水云系并化雨而降,此即如传至手五里穴才冷降归地的水湿云系。
[名解] 下廉、手下廉。下,与上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层次的气血物质洁静清明。本穴物质为温溜穴传来的水湿云系,此水湿云气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下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
5 阳溪 经穴,属火。
[别名] 中魁。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此吸热蒸升上行天部。
[名解]
1)阳溪。阳,热也、气也,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溪,路径也。阳溪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后吸热蒸升并上行于天部,故名阳溪。
4)大肠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的气化之气从地部孔隙而出,故为井穴。
5)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内部外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物,水湿浓度大,出体表经脉后其变化为散热冷疑,表现出西方之气的秋凉特性,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点]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性凉。
2)间谷、闻谷、周谷。间,间隔、空隙也。闻,听也,指距离短近。周,范围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之处。间谷、闻谷、周谷名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较小的间隙处。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高温水气,此高温之气因是由商阳穴的喷咀喷出,行至二间穴后扩散的范围不大,如处于狭小的区域,故名间谷、闻谷、周谷。
[别名] 少谷,小谷。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稍高的天部层次形成风气。
[名解]
1)三间。三,概数,与二相比稍大。间,间隔、间隙。三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比二间穴稍高的空间层次。本穴物质为二间穴传来的天部清气,其性温热,上行至三间穴后所处的天部位置较二间穴为高,故名三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天部之气,同时地部亦有极少经水,天部之气及地部经水性皆温热。
[运行规律] 天部之气向三间穴上行,地部经水向商阳穴下行。
[功能作用] 大肠经经气在此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3 三间 俞穴,属木。
[运行规律]阳气由大肠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并循经传于二间穴。
[功能作用]气化大肠经体内水液,向大肠经体表经脉输送高温水湿气体。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血必淡、色必暗),热则摇孔出气,无见其血。
[藏象]本穴的微观形态有如高温锅炉的放气阀,气血物质则如放气阀外喷的高温水蒸气,内部经脉中的经水则如锅炉管道中的高温之液。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以缓慢的蒸散之状循大肠经向上传输。
[功能作用] 散发大肠经气血之热,向大肠经以外的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有余于气则泻,不足则补,偏寒加灸。
8 下廉
[别名] 手下廉。
[穴义] 大肠经经气位处天之天部,天之下部气血廉洁清静。
1商阳 井穴,属金。
[别名]绝阳,而明。
[穴义]大肠经经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名解]
1)商阳。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阳,阳气也。商阳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运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内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内部。商阳穴它即是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
[名解]
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征,人体内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内经脉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运动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商阳。
2)绝阳。绝,断绝也。阳,阳气也。绝阳名意亦可释为阴绝而阳,或曰纯阳。如商阳之解,本穴的气血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所化,出体表经脉后化为纯阳之气,穴内无阴性之水,是绝阴化阳的过程,故名绝阳。
2)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3)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合骨。合,汇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3)而明。而,语气助词,作转折用。明,与暗相对,指可见。而明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可见之物。在中医学中,物质可划分为二大类,一类为阴,一类为阳,阴又为有形之水,阳又为无形之气。有形之水可见,无形之气不可见。穴名冠以而明,它正是对穴内的气态物质处于特殊的可见状态的描述。由于本穴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气化并喷射而出,成为了可见之状,因而明白可见,故名而明。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阳热之气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偏走肺经,二是循大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 向肺经输送大肠经的阳热之气,改善肺气之虚。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7 温溜 郄穴。
[别名] 逆注,蛇头,池头,地头,通注。
2)少谷、小谷。少与老相对、小与大相对,皆言小之意。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少谷、小谷名意皆指本穴物质所处的空间范围较小。
3)大肠经俞穴。俞,输也。大肠经气血由于有二间穴的散热冷降,在本穴处基本上无气血物质的升降变化,本穴只是起到了大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作用,故为俞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中的气血物质由于基本上无升降变化,而在二间穴不断提供气血物质的情况下,穴内的气血物质只是循大肠经向上部的合谷穴横向移传,表现出风木的横向运动特征,故其属木。
2)中魁。中,与旁相对,正也,指本穴气血运行的路线是大肠之正经。魁,首也,与尾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首为阳,尾为阴也。中魁名意指本穴向大肠本经输送阳热之气。
3)大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大肠经经气由本穴经过,故为大肠经经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输至此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吸热后上炎于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本穴属火。
3)大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因散热而有部分水气冷凝而降,在地部形成细小的经水,故为荥穴。
4)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在本穴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9 上廉
[别名] 手上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穴内物质以横行的风气形式循大肠经传向合谷穴。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 合谷 原穴。
[别名] 虎口,容谷,合骨,含口。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穴义] 大肠经的阳热经气在此聚集并缓慢蒸散。
[名解]
1)温溜。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也。温溜名意指偏历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质由偏历穴传来,为吸热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留原来的余热而缓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温溜。
2 二间 荥穴,属水。
[别名] 间谷,闻谷,周谷。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天部不太高的层次冷凝化水。
[名解]处为空隙之处。
二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不太高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所处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二间之名即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范围的说明,故名二间。
4)通注。通,通过、通行也。注,灌注也。通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不光有悄悄地溜走散失的变化,气态物同时也不断地散热缩合如细雨之降归走本经,故名通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