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络解析

合集下载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点按
用拇指指尖点按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如合谷、曲池等,每次约1-3分钟。
推按
用拇指指腹从上到下推按手阳明大肠经,每次约5-10分钟。
手阳明大肠经的针灸方法
毫针刺法
用毫针刺入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如合谷、曲池等,深度以得气为度,每次 留针约20-30分钟。
艾灸法
用艾条灸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如合谷、曲池等,距离皮肤约2-3厘米,每次 灸治时间约15-20分钟。
3
经络在人体内的分布广泛,从头到脚,贯穿全 身。
经络系统
01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十二经脉之一,是大肠经的循行路线。
0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食指桡侧缘上行至腕横纹桡侧端,沿前臂外侧 向上至肘部外侧,经大肠俞入腰夹脊,沿脊旁过膈,属于大肠。
03
手阳明大肠经与肺、胃、大肠等脏腑有密切关系。
经络的分布和作用
背部穴位
大椎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针灸此穴主治热病、咳嗽、气喘。
风门
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针灸此穴主治咳嗽、气喘、感冒。
上肢穴位
曲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针灸此穴主治高血压 、头痛、头晕。
合谷
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针灸此穴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
手阳明大肠经的分支从锁骨上窝进入 胸腔,上达颈部,至下颌,回入口中 ,交会于对侧。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治疗头面、五官、 咽喉、外感热病等疾病,如头痛、目 赤肿痛、鼻衄、鼻渊、口眼歪斜、耳 聋、痄腮、齿痛、咽喉肿痛、高热神 昏等。
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 于肠胃,因此常配合使用治疗肠胃疾 病。
02
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有直接联系,刺激该经上的穴位可促进肠道蠕动

十二经脉之大肠手阳明经之脉白话解

十二经脉之大肠手阳明经之脉白话解

十二经脉之大肠手阳明经之脉白话解大肠手阳明经之脉白话解一运行路线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字词句解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大肠手阳明的脉起于食指的顶端。

大指次指,大指的次指,也就是食指。

肺经脉“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经过阴阳转化后变成了大肠经脉的起点。

肺经脉直行脉在大指出其端,它会去那里呢,会走大拇指的外侧经过虎口与肺经的支脉共同出于食指的顶端,阴阳转化后变为手阳明经脉的起点。

每一个指端都是阴阳的转化点。

循指上廉:沿着食指上边的赤白肉际运行,过二间三间。

上廉,把手竖起来,掌心向内大拇指这边在上,小指这边在下。

出合谷两骨之间:出合谷,合谷在两骨之间。

出,表示气机是向外运行。

谷,“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会就是肉与肉相合相并,肉的相合相并多发生在关节的上下。

人身上溪谷的地方很多。

所谓“溪”,就是肉与肉相合相并时形成的空间小。

所谓“谷”,就是肉与肉相合相并时形成的空间比较大。

合谷,肉与肉相合形成的谷。

合谷穴的定位,“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也就是说,在骨头分岔的地方,相当于董氏奇穴中的灵骨穴。

这才是合谷穴的正确位置。

比我们教科书上看到的那个点功能强多了。

上入两筋之中:上行后进入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之间,也就是阳溪穴所在的位置。

两筋之中,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之间,大拇指上翘时在腕部跳起来两根筋。

循臂上廉:沿着小臂的上边,进入肘窝的外边。

上廉,这个“上”定位是,掌心向内,拇指在上、小指在下。

这时,桡骨最上面的部分就是上。

上廉就是桡骨的上面的外侧边。

入肘外廉:进入肘窝的外侧边。

也就是曲池穴所在的位置,我们来看曲池穴的位置,“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

中医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

中医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

中医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一、手阳明大肠经的概述手阳明大肠经是人体手臂上的一条经络,起点在食指末端,向上沿着手臂内侧前行至肘部,再向下到达肩部,最后在鼻孔上方结束。

手阳明大肠经与脚阳明大肠经构成了人体的阳明之脉,其中手阳明大肠经是阴阳之气交汇的地方,被视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经脉。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手阳明大肠经是与人体大肠相连通的,两者互为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畅通,可以促进人体经络系统的正常运作,维护人体健康。

二、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作用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运输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负责运输手臂和肩部的气血,使它们得以协调运作。

这不仅可以促进手臂和肩部的活动,还可以维护它们的健康。

2.防御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可以增强人体的防御力,预防感冒、咳嗽、口腔溃疡等疾病。

同时,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流通也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毒素,维护人体的健康。

3.神经调节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与人体神经系统有密切联系,可以调节神经,缓解压力和情绪的不良影响,进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此外,手阳明大肠经还可以调节人体的荷尔蒙水平,维护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

三、手阳明大肠经的保健方法为了保持手阳明大肠经的畅通,维护人体健康,有以下几个方法:1.饮食调理手阳明大肠经是与人体大肠相连通的,因此,饮食调理就成为手阳明大肠经保健的重要方法。

建议平时多食用含有膳食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芹菜、白菜等,以增加肠胃蠕动,防止便秘。

此外,饮食要注意不要过度油腻,不要吃过撑或暴饮暴食。

2.运动锻炼手臂的运动可以刺激手阳明大肠经和人体其他经脉的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建议平时多做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延伸手臂、运动手指、手腕等活动,进行一些手部放松动作,如揉、捏、推等。

3.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利用手法、针灸等方法促进手阳明大肠经和其他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

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使气血得到畅通,达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循行图及对应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循行图及对应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循行图及对应病症手阳明大肠经卯时 5-7 时(吃蔬果排便顺)《卯时》血气流注于大肠,称为「手阳明大肠经」,此时最适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热滑肠最好的时间就是此时,由于有助大肠经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时,最好多吃高纤蔬菜及水果。

点击全屏观看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语音解说本经循行路线:手阳明大肠经-由手走头,起于食指末端,沿食指桡侧经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入两筋间,沿小臂桡侧上行至肘外侧,经上臂后侧桡侧缘上肩,出肩峰前侧上行交会于头部,下入缺盆络肺,过膈肌属于大肠。

由锁骨上窝分出支脉1上行颈旁,过面颊入齿槽,转回出挟口旁,交会于人中部,然后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挟鼻孔两旁接足阳明胃经。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目黄,口干,鼻流清涕,鼻血,齿痛,头肿,喉咙痛,肩、臂前侧痛,食指不能运用,经脉所过部位热肿、寒热。

内脏——脐腹部疼痛,肠鸣,大便溏泄,便秘。

本经主治病证:头、面、胃、肠、神志病、皮肤、发热。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穴(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和髎,止于迎香穴。

左右各20穴。

[交会穴]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11穴)位置:食指指甲外侧,用指甲掐它。

手食指末节桡侧,指甲角外展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颐颔肿,下齿痛,耳聋,耳鸣,青盲,热病汗不出,昏厥,中风昏迷,喘咳,肩痛引缺盆,发热。

调节便秘。

二间(手阳明大肠经穴;荥穴)位置:微握拳,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主治:喉痹,颔肿,鼽衄,目痛,目黄,大便脓血,齿痛、口干,口、眼歪斜,身热,嗜睡,肩、背痛,振寒,食指病变。

三间(手阳明大肠经穴;俞穴)位置:微握拳,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主治:目痛,齿痛,咽喉肿痛,手指及手背肿痛,鼽衄,唇焦、口干,嗜睡,腹满,肠鸣,洞泄。

十二经脉辨证论治方法(三)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及病候意义辨析

十二经脉辨证论治方法(三)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及病候意义辨析

十二经脉辨证论治方法(三)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及病候意义辨析一、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意义辨析《灵枢·经脉》云:“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1、“大肠”“大肠”为传化物之腑,泻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通” “降”为其生理特点。

(1)主传导,“变化所出”:《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岀焉。

”大肠上端接小肠,其交接处为阑门,下端为肛门。

在饮食的代谢过程中,大肠接受小肠下注之浊物,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通过三焦气化转输膀胱,泄于体外而为尿;浊物残渣形成粪便传导至大肠末端,并赖肺气肃降,由肛门排出体外。

(2)“主津液”:谷物多余的水分经过大肠之气化、吸收而生成为“津液”,依靠肺的宣发,赖大肠的变化而有升清降浊输布全身的运用。

外达发于皮毛的“津”成为汗,滋润肌肤和防御;进入体内的“津”滋润脏腑;输注孔窍的“津”滋润眼、鼻、耳、口、舌;流入筋肉的“津”滑利关节;渗入骨髓的“津”滋润充养骨髓与脑髓,所以说大肠主津所生病。

正如《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所云:“大肠传导水谷,变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

”(3)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腑阳属表,依赖里脏肺阴吸入天阳之清气,从阴交阳为络;大肠水谷之精微,浊者为卫,由里达表,通过经脉互为络属,而构成脏腑的表里关系。

肺气肃降,大肠传导,宣发卫气,变化如常,则津液输布濡润全身。

综上可知,卫气与吸入之清气相结合而生成属阴之津液物质,有赖大肠的变化而有升清降浊输布全身的过程,故手阳明大肠经的生理特点必为“多气多血之经”。

其病理变化主要是传导和变化功能失常,而有在经脉和在腑之别,在经脉的多属津液为病,宜宣泄阳热之气,取大肠经脉的腧穴为主;在腑的多属传导之病,有寒热虚实之异,宜取俞、募穴及下合穴为主(详见“病候” 一节)。

《手阳明大肠经教学》课件

《手阳明大肠经教学》课件

手阳明大肠经与其他经络的关系
手阳明大肠经的配合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是相互配合的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相互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等经络相互作用。
总结
手阳明大肠经的重要性
手阳明大肠经在人体经络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调节和平 衡作用。
如何正确理解手阳明大肠经
正确理解手阳明大肠经需要结合其路径和功能,及其 与其他经络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肠经的概述
肠经的流经部位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在手臂上流经肩膀,最后 结束于鼻孔。
肠经的主要功能
肠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肠胃的消化吸收,排泄废物, 以及调节水分平衡。
手阳明大肠经的路径
手阳明大肠经的起始 点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的末端。
手阳明大肠经的流经 部位
手阳明大肠经通过手臂内侧、肩 膀外侧,最后进入面部。
手阳明大肠经的结束 点
手阳明大肠经结束于鼻孔的两侧。
手阳明大肠经的特点
1 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
病症
2 手阳明大肠经的治疗
方法
3 手阳明大肠经的常见
疾病
手阳明大肠经常受到失调导 致的消化问题、便秘等症状。
通过按摩、针灸和中药等方 法可以调节手阳明大肠经的 功能。
手阳明大肠经常与痔疮、便 秘、胃病等相关。
《手阳明大肠经教学》 PPT课件
这份PPT课件将带你了解手阳明大肠经的教学内容,让你深入理解这一经络系 统的重要性和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的简介
什么是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主要经络,负责肠胃的功能。
为什么要学习手阳明大肠经?
了解手阳明大肠经可以帮助人们维护和改善肠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手阳明大肠经走向、病候及主治

手阳明大肠经走向、病候及主治

手阳明大肠经走向、病候及主治资料来源:华夏中医药网作者:华夏中医药网时间:2009-06-30大肠经起于食指的尖部,循行于大拇指及食指之间,并沿着前臂侧部及上臂外侧前缘,直走至肩峰(肩部上方),在此,经脉分为两条支脉,其一进入体内及肺,经过横膈膜,与大肠相接。

另一支脉在体外经颈及面颊,进入下齿及牙床部位,并绕过上唇,交过另一端及鼻侧。

经脉循行走向:1.起于大指次指端;2.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间,上入两筋之中;3.循臂上廉;4.入肘外廉;5.上臑外前廉;6.上肩;7.出髑骨之前廉;8.上出于柱骨之会上;9.下入缺盆;10.络肺;11.下膈;12.属大肠;13.其支者,从缺盆上颈;14.贯颊;15.入下齿中;16.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主治大肠经的失调会引致与大肠功能有关的病症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等。

此外,由于大肠经经过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流鼻血、循经部位的疼痛或热肿等病症都可能显示了大肠经出现问题。

本经穴位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养生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所以,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经络经穴篇十四经络图谱解说---第二章手阳明大肠经

经络经穴篇十四经络图谱解说---第二章手阳明大肠经

经络经穴篇十四经络图谱解说---第二章手阳明大肠经经脉流注灵枢经脉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食指)之端,循指上廉(二间,三间),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阳溪),循臂上廉(偏历,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曲池),上臑外前廉(肘髎,五里,臂臑),上肩,出髃骨(肩峰)之前廉(肩髃),上出于柱骨(大椎,另说颈椎)之会上,下入缺盆(锁骨上窝,胃经穴),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地仓),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迎香)。

一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指端的商阳穴开始,沿着食指上廉经过二间,沿着第二手指骨的內廉三间到两骨间,即第一第二手指骨间的凹陷处合谷穴,进入两筋中即长伸拇肌腱和短伸拇肌腱凹陷处阳溪,沿桡骨经过前臂上廉的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窝横纹外端的曲池,上行胳膊的前廉经过肘髎,五里,臂臑上到肩,到达肩峰的前廉肩髃,进入锁骨上窝经过巨骨到大椎去诸经汇合,在从大椎下行经过锁骨的缺盆下行络肺,在下行穿过横膈膜属大肠。

以上是本经。

二其分支从缺盆分开经过颈部天鼎,扶突穿过脸颊到下牙槽,也就是任脉的承浆穴汇合。

在此左右分开挟口在鼻下的人中穴交叉,右路去左边,左路去右边,挟鼻到鼻翼两侧的禾髎,迎香。

再上行和胃经的承浆交会。

主要穴大肠经上的主要穴位,合谷,阳溪,温溜,三里,曲池,肩髃,巨骨。

其中最重要曲池,合谷,三里。

曲池是整体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上肢穴。

对结膜炎,眼睑炎,肩凝等上气的有效。

对皮肤病也有用。

手三里是疔疮疖的名灸穴,合谷和三里一样有效的穴位外,泽田流的合谷治疗血压亢进,眼底病,减轻头疼,脑充血有显著效果。

温溜是下牙齿疼的名灸。

肩髃对肩关节及一切上肢疼有效,皮肤病的名灸。

这里记载主要治疗效果是粗略的,虽然讨厌重复,但为了临床应用的方便和便于记忆所以不厌其烦写上。

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各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

商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菜。

(发挥). 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甲乙经)。

人体12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

人体12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

人体12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流注时辰为上午五至七点(卯时)1,循行: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2、主治病候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修炼上相互影响,在攻击时相互为用。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语音解说手阳明大肠经穴(一)商阳(LI1):在手示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O.1寸(指寸)。

在示指桡侧,去指甲角O.1寸处取穴。

二间(LI2):微握拳,在手示指本节(第2拳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三间(LB):微握拳,在手示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合谷(LI4):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拇、示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示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阳溪(LI5):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偏历(LI6):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温溜(LI7):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专治这些头面五官病症

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专治这些头面五官病症

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专治这些头面五官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属十二经脉之一,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

属手三阳经之一。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经过第1、2掌骨之间,上行至腕后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行至肩上,经肩峰前,向上循行至背部的大椎处,再向前行进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于肺,下行穿过横膈,属于大肠。

其支脉从缺盆上行至颈部,再经面颊进入下齿中,又返回经口角至上口唇,交会于人中,止于对侧鼻孔旁。

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本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上接手太阴肺经于食指,下接足阳明
胃经于鼻旁。

本经一侧20穴,双侧共40穴。

其中14穴分布于上肢背面桡侧,6穴在肩、颈和面部。

分别为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liáo、手五里、臂臑nào、肩髃yú、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liáo、迎香。

本经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等头面五官病症,腹痛、腹胀等肠脏病症,风疹、湿疹等皮肤病症,以及手臂肩部酸麻、上肢不遂等经脉所过处的其他病症。

治疗热病常可刺激商阳、合谷、曲池;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常可刺激合谷、迎香;治疗胃肠病可刺激合谷、曲池;治疗肩臂痛可刺激合谷、曲池、手三里、臂臑和肩髃。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口歪、口禁不开 胆道蛔虫症 【刺灸】
斜刺或平刺0.3-0.5寸;可 灸(不宜疤痕灸)
大肠经经脉循行小结
1、经脉走向 体表:起于食指桡侧端,沿
上肢外侧前缘经肩、颈上颜面, 止于对侧鼻翼旁。
体内:属大肠,络肺。联系 的器官有齿(入下齿中)、口、 鼻(还出夹口…上夹鼻孔)
大肠经主治概要
◼ 1、头面五官病变:头痛、眩晕、齿痛、面肿、口眼 歪斜、牙关紧闭、目赤肿痛、鼻渊、鼻衄、咽喉肿痛 、失音 耳聋、耳鸣、痄腮等
一、手阳明大肠经经脉
3.循行小结
◼ 止点:鼻孔旁(迎香穴)
◼ 属络表里关系:属大肠;络肺(阳经属腑络脏)
◼ 气血流注顺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 气血的多少:多血多气;旺于卯时(5:00~7:00 am)
◼ 外线(有穴通路):商阳→迎香(左右各20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脉病候
◼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
清热消肿,清宣阳明。 【主治】
头痛、齿痛、目赤痛、耳鸣 耳聋、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证
手腕痛
【刺灸】
直刺或斜刺0.5~0.8寸。
4.偏历(LI6)(络穴) 5. 手三里(LI10) 6. 曲池(LI11)(合穴) 【作用】
共性: 泻阳明热、通络止痛、通
调腑气 特性:
偏历:通调水道 手三里:通络止痛 曲池:祛风泻热
共性: 泻阳明热、通络止痛
1.商阳(LII)(井穴) 【作用】
清热消肿,开窍启闭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
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手指麻木。 【刺法】
浅刺0.1寸,点刺出血。

第二节手阳明大肠经

第二节手阳明大肠经

阳溪(LI5)经穴
定位:在腕区,腕背侧远端 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
解剖学“鼻烟壶”凹陷中。
功效主治:
清热利咽—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齿痛, 耳聋,耳鸣等; 局部作用—手腕痛。
操作:直刺0.5-0.8寸。
腧穴配伍:
腕痛、无力:偏历、列缺; 咽喉肿痛:商阳; 拇指背伸外展障碍(桡神经损伤):曲池、手三里; 荨麻疹:曲池、外关、合谷。
4穴——肩、颈部。 2穴——面部。 3.重点穴: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 曲池、臂臑、肩髃、扶突、迎香。 4.危险穴:巨骨。
5.特定穴
五输穴: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原穴:合谷 络穴:偏历 郄穴:温溜
商阳(LI1) 井穴
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桡 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一. 手阳明经络
(一) 经脉循行及其病候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 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 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 不复。
重点名词注释: [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合谷两骨:指第1、第2掌骨。 [3]两筋:指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 [4]髃骨:指肩胛骨肩峰部。 [5]柱骨之会上:“柱骨”意指颈椎,“会上” 指大椎。
第二节 手阳明经络及其腧穴
一. 手阳明经络
(一)经脉循行及其病候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 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 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 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 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 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人体经脉之手阳明大肠经

人体经脉之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一、总述: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大肠经,共廿(念)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

为阳气盛极之经络,主治阳证、实证,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二、经脉循行路线主线: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着食指桡侧端上行,经过第一二掌骨(合谷穴)之间,进入两筋(翘起拇指出现的两条明显的肌腱)之中,向上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曲池穴),继续向上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相会,再向前下行于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洛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三、历史记载《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闹,在中医学上指自肩至肘前侧靠近腋部的隆起肌肉。

)外前廉,上肩出yu(电脑上打不得出此字,于新华字典1663页上找,意思是指肩的前部)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四、敲揉大肠经之最佳时段卯时:5:00——7:00,若没有早起的习惯,则可于同名经足阳明胃经经气最旺的时间段敲揉,即辰时:7:00——9:00。

五、本经异常时所表现出的症状:《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球)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脉经·大肠手阳明经病症》: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

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虐)症。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手阳明大肠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络

2、词解 [1]目黄—结合经穴主 病分析,此当指眼睛昏 黄见症,不同于黄疸。 [2]鼽衄—鼽,为鼻流 清涕。衄,指鼻出血。 [3]喉痹—指咽喉肿痛, 壅闭不通的见症。 [4]脉所过者—本经脉 外行所过之处。
[5]寒栗不复—发冷战 抖,难以回温。
是主津所生病
津是指向外分泌的液体,包括汗液、唾 液等。本经主津所生病中所举的病证, 其涉及部位为口齿、鼻、眼、咽喉,这 些都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到达,也是津所 敷布之处。因此用“津”来概括有关病 证就比较适合。张隐庵注:“大肠传导 水谷,变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则 津液竭而火热盛,故为目黄、口干,鼽 衄,喉痹诸症。”
痹隔——指胸膈阻痹不通的见症。
三、手阳明经别
《灵枢.经别》: “手阳明之正,从 手循膺乳,别于肩 髃,入柱骨,下走 大肠,属于肺,上 循喉咙,出缺盆, 合于阳明也。”
四、手阳明经筋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 指次指之端,结于腕, 上循臂,上结于肘外, 上臑,结于髃;其支者, 绕肩胛,挟脊;直者, 从肩髃上颈;其支者, 上颊,结于頄;直者, 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 角,络头,下右颌。”
1、词 解:
[1]大指次指—食指。(大指侧的次指, 即第二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缘。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中间为 合谷穴) [4]两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曲池穴部。
1、词 解:
[7]髃骨—肩胛骨肩峰部。
[8]柱骨之会—柱骨,指颈椎,或指锁骨; 会,指大椎或天鼎穴。 [9]缺盆—锁骨上窝部;缺盆骨即指锁骨, 其上有缺盆穴。 [10]颊—面旁。
二、手阳明络脉
1、原文: 《灵枢· 经脉》:手阳明 之别,名曰偏历,去腕 三寸,别走太阴;其别 者,上循臂,乘肩髃,上 曲颊偏齿;其别者,入 耳,合于宗脉。 其病:实,则龋、聋; 虚,则齿寒、痹隔。取 之所别也。

人体气血最旺,火气最盛的经络——手阳明大肠经

人体气血最旺,火气最盛的经络——手阳明大肠经

人体气血最旺,火气最盛的经络——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列缺穴。

《黄帝内经》说:阳明经多气多血。

为阳气盛极的经络,易发阳热实症,发热性疾病,所以所手阳明是火气最旺的经络,同时本经及其穴位多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循行路径⑴手太阴肺经部分:手阳明大肠经起自手太阴肺经母指桡侧指甲角端后一分许之少商穴,其支者络入食指内侧端之商阳穴。

⑵手阳明大肠经部分:由食指内侧端之商阳穴,循食指而上,经二、三间穴,至两骨间之出手阳明大肠经合谷,上两筋间之阳溪穴,循手臂而上至偏历、手三里穴,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臑外前至臂臑穴,上肩至肩髃穴,而巨骨穴。

⑶督脉部分:从巨骨穴上出于颈项根骨(柱骨)旁,与督脉之大椎穴(第七颈椎下)相会,自督脉大椎穴入交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锁骨上缘中点)。

⑷足阳明胃经部分:从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络肺、下膈、属大肠者。

⑸手阳明大肠经部分:其支从缺盆穴上颈复循本经之天鼎穴,贯颊至扶突穴,再入下齿中禾臑穴,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迎香穴而终。

⑹足阳明胃经部分:手阳明大肠经行至鼻孔迎香穴后,即交于足阳明胃经。

主治疾病1.大肠经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肤病,中医讲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浊气不能及时排出会直接通过大肠排泄,肺功能弱了,体内毒素便会在大肠经淤积,所以脸上起痘身上起湿疹这些问题,手阳明大肠经肠经可以十分好的调节。

2.大肠经属阳明经是气血都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3.手阳明大肠经疾病,主要反应在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绞痛,肠鸣、泄泻。

人体经络—手阳明大肠经,肠道和皮肤健康的指示灯(详解)

人体经络—手阳明大肠经,肠道和皮肤健康的指示灯(详解)

人体经络—手阳明大肠经,肠道和皮肤健康的指示灯(详解)
手阳明大肠经共20个穴位,首穴商阳末穴迎香,5个穴位在颈、画部,其他15个则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侧。

主掌脏腑:大肠
主治病症:五官、咽喉、皮肤、消化及生殖系统、神志病、运动障碍疾病等。

经脉循行路线
从食指末端商阳穴起,沿着手臂外侧向上臂、肩膀运行,在肩峰分为两路,一路从体表向头、锁骨上窝,再到脸部、鼻子旁边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交;另一路进入体内经过肺到达大肠。

联系脏腑:
大肠、肺。

功效与主治:
手阳明大肠经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肤病,中医讲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浊气不能及时排出会直接通过大肠排泄,肺功能弱了,体内毒素便会在大肠经积。

所以脸上起痘身上起湿疹这些问题,大肠经可以十分好的调节。

大肠经属是气血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疏通手阳明大肠经可以治疗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以及经脉所到之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绞痛、肠鸣、泄泻。

疏通方法
按摩、拍打、刮痧、气功、拔罐、艾灸、气功、瑜伽都叫以刺激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
位,达到打通经脉,加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作用。

也可以练习瑜伽中的勇士变化式、钡4三角扭转式、拜月式,通过练习可以放松手臂、肩、背,活络手太阴肺经。

喜欢的可以加关注,每天都会更新文章给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少阳,手太阳、足阳明四脉所总会) 龋聋——龋,即龋齿,蛀牙也。
聋,即耳聋,听力下降。 痹隔——指胸膈阻痹不通的见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手阳明经别
《灵枢.经别》: “手阳明之正,从 手循膺乳,别于肩 髃,入柱骨,下走 大肠,属于肺,上 循喉咙,出缺盆, 合于阳明也。”
四、手阳明经筋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 指次指之端,结于腕, 上循臂,上结于肘外, 上臑,结于髃;其支者, 绕肩胛,挟脊;直者, 从肩髃上颈;其支者, 上颊,结于頄;直者, 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 角,络头,下右颌。”
1、词 解:
[1]大指次指—食指。(大指侧的次指, 即第二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缘。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中间为
合谷穴) [4]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 [5]臂上廉—前臂桡侧。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曲池穴部。
1、词 解:
[7]髃骨—肩胛骨肩峰部。 [8]柱骨之会—柱骨,指颈椎,或指锁骨;
二、手阳明络脉
1、原文:
《灵枢·经脉》:手阳明 之别,名曰偏历,去腕 三寸,别走太阴;其别 者,上循臂,乘肩髃,上 曲颊偏齿;其别者,入 耳,合于宗脉。
其病:实,则龋、聋; 虚,则齿寒、痹隔。取 之所别也。
2.注释
曲颊——下颌角呈弯曲处。 偏齿——偏络于下齿根。 宗脉——意指大脉、总脉。(耳中为手、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 黄,口干,鼽衄,喉 痹,肩前髃痛,大指 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 者热肿;虚,则寒栗 不复。
2、词解 [1]目黄—结合经穴主 病分析,此当指眼睛昏 黄见症,不同于黄疸。
[2]鼽衄—鼽,为鼻流 清涕。衄,指鼻出血。
[3]喉痹—指咽喉肿痛, 壅闭不通的见症。
[4]脉所过者—本经脉 外行所过之处。
手阳明大肠经络
一、经脉 1.经脉循行 2.经脉病候 二、络脉 三、经别 四、经筋
一、经 脉
大肠经---在体内属大肠络肺
手阳明经---从手走头 分布在上肢外侧的前缘 接肺经于手指端 交胃经于鼻翼旁。
(一)经脉循行
《灵枢 • 经脉》:大肠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 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 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 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 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 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 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 鼻孔。
[5]寒栗不复—发冷战 抖,难以回温。
是主津所生病
津是指向外分泌的液体,包括汗液、唾 液等。本经主津所生病中所举的病证, 其涉及部位为口齿、鼻、眼、咽喉,这 些都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到达,也是津所 敷布之处。因此用“津”来概括有关病 证就比较适合。张隐庵注:“大肠传导 水谷,变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则 津液竭而火热盛,故为目黄、口干,鼽 衄,喉痹诸症。”
会,指大椎或天鼎穴。 [9]缺盆—锁骨上窝部;缺盆骨即指锁骨,
其上有缺盆穴。 [10]颊—面旁。
2、分布简图
食指(商阳)→合谷→肘外 ↓
柱骨会上 ←肩隅 ↓
属大肠←膈←络肺←缺盆→颈→颊→下齿 ↓
(迎香)挟鼻←人中←口
3、体 内 联 系
属大肠,络肺。 并与鼻、下齿有联系。
(二)病 候
1、原文
《灵枢·经脉》:是动 则病:齿痛,颈肿。
该经筋起于食指末 端,结于腕,沿臂上 行,结于肘外侧,再 经上臂,结于肩髃部; 其分支绕肩胛,挟脊 柱两旁;直行的从肩 髃部上颈;分支上面 颊,结于頄(鼻旁), 上行的出手太阳经筋 前方,上额角,络头 部,下向对侧下颌部。
3、病候归纳
经脉病:齿痛 颈肿 目黄 口干 鼽衄 喉痹 肩前髃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 脉所过 者热肿、寒栗不复。
4、主 治 归 纳
1、头面五官病变:头痛 眩晕 齿痛 面肿 目赤肿痛 鼻渊 鼻衄 咽喉
肿痛 失音 耳聋耳鸣 痄腮等 2、热病 3、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病变:肩臂痛 上肢不遂 手 臂疼痛、无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