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质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以某种方式对企业真实盈余进行调整的一种行为。
盈余管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影响企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研究方面所做的一些成果。
一、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概念与特点企业真实活动盈余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净利润,它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效益。
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满足各方面需求而进行的盈余调整行为。
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着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类型。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合法并且与经营活动相关的范围内,对企业真实经营业绩进行调整的行为,例如降低成本、提高收入等;而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人为地调整盈余,例如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等,其目的是为了追求股东利益。
二、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1.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加强公司内部审计、监督和控制的力度,减少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行为,增强真实活动盈余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质量。
2. 聚集化所有制结构聚集化所有制结构通常指控股股东同时掌握公司的多数股权,极易导致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从而产生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风险。
3. 季节性财务压力季节性财务压力也是影响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的因素之一。
当企业季节性业绩下降或者债务重压增加时,企业更容易选择进行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三、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成因1. 税务管理税务管理是企业进行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存在着避税、逃税的行为,在税收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会更加普遍。
2. 经营目标和奖励机制经营目标和奖励机制对企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一些以短期经营目标为导向的企业,往往会采取非正当的盈余管理方式来实现目标。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和财务报告来操纵盈余的过程。
盈余管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更好的显示,以便吸引投资者和股东,或者达到某些财务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议题。
本文将综述盈余管理文献,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机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估计方法和假设等手段,来控制盈余的大小和时机,以使公司的财务报告更加吸引投资者和股东。
盈余管理行为通常涉及正盈余管理和隐藏盈余管理两种类型。
正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会计政策和假设,来提高盈余,以此来提升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股东回报率。
而隐藏盈余管理则是指公司通过选择保守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来延缓或减少盈余,以此来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或者规避潜在的负面影响。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
市场动机是指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和股东的关注,从而提高股价,推动股价上涨的目的。
契约动机是指公司为了达成某些财务契约或者避免违约,而进行盈余管理。
而管理层激励是指公司为了达成激励机制中设定的目标或者获得激励报酬,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及研究方法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报告质量,以及投资者和股东的决策行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盈余管理不当会导致财务报告失真,从而影响投资者和股东的评估,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和股价表现。
盈余管理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盈余管理通常采用了各种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模型、案例分析等。
实证研究通常采用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考察盈余管理的行为和影响。
理论模型则通常以假设和数学推导的方式来研究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和结果。
而案例分析则是采用具体公司或者特定行业的案例,来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具体行为、影响及成因。
三、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作为财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文献。
盈余质量文献综述
盈余质量文献综述文靖盈余质量是人们对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做基本面分析的过程中演变而来的。
本文从盈余质量的含义,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盈余质量的评价体系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综述。
一、盈余质量的含义对于盈余质量的概念内涵,理论界和实务界迄今为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国内外学者按照各自的理解来定义盈余质量,主要从持续性、真实性、相关性三方面来界定:(1)20 世纪60年代,美国财务分析专家奥格洛弗首次将盈余的持续性作为盈余质量的主要问题,Richardson认为盈余质量是在未来期间盈余能够持续的程度。
彭曼和张小军(2001)认为当期盈余是预测未来盈余的指示工具。
(2)Schipper 等定义盈余质量为净收益与实际盈余差别的大小,周建波指出应该用上市公司盈利中企业真实经营业绩的占比来反映其盈余质量,而不是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实现的赢利反映。
(3)Beaver 提出盈余数字传递的是有助于投资者判断估计经济效益的信息。
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市对盈余公告反映明显,盈余信息含量丰富的财务报告有助于投资者决策。
本文赞同相关性定义,因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盈余质量影响因素人们对会计盈余的关注越来越多,有很多影响因素干扰我们对盈余质量的判断。
1.外部环境因素Gul and Fung(2004)研究了受中国法律管制但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比当地上市公司有较低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还发现交叉在美国上市的H股公司比其他H股公司有更低的盈余管理。
李小奕(2005)统计了证券监管机构及其他机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者的处罚次数,发现处罚力度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侯晓红(2006)发现企业经营环境对盈余稳定性影响大,申富平、黄思远(2009)认为企业所在的行业较大程度影响企业盈余及其质量,如果是政府扶持行业,盈余质量提升快。
李丹、贾宁(2009)[5]研究发现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能够消弱盈余信息质量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进一步指出了外部环境对公司的重要性。
盈余质量研究:进展,挑战及研究方向——基于Dechow—Ge—Schrand(2010)文献综述
2 0 l 3年 4月
怀 陀学 院 学 报
J O URNAL OF HUAI HUA UNI VERSI TY
VO 1 . 3 2. No. 4 Ap r .2 0 I 3 方 向
l h l P a l ‘ n i n g s qu a l i t l i l e r a h l + ‘ c【 l v t r t h e t us r t t wo de c a d e s 8 1 1 ( t a f 0 w o f t l I P i mp o t l a l I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f t + o n l t l t i s l i t e r a t mP. Th e a u t h t ’ r s l ’p r e s t I l l s
1 ) ( ) NG Xi a o— i l l a l l
(Fi n a n e e a n d Ec O l l Ol ni C S Ac c o l l 1 1 l i n g De p a r t me n t. , J t l u i f , I i v e r s i t ). Be n gb u. . 4 t z h u i 2 3 3 0 0 0)
— —
Ba s e d o n t h e E a r n i n g s Qu a l i t y Re s e a r c h Re v i e we d i n De c h o w,Ge a n d S c h r a n d ( 2 0 1 0) ( DGS )
中 图 分 类 号 :F 8 3
盈 余 管理 ;
异 常 应计 项 目; 代 理 变量
文 章 编 号 :1 6 7 l 一 9 7 4 3( 2 0 1 3 )0 4 —0 0 5 0— 0 2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文献综述【摘要】盈余管理作为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的重要话题,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和研究方法的描述多是多种多样的。
现阶段,盈余管理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本文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对盈余管理有更深的理解,然后再此基础上对盈余管理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展望。
【关键词】盈余管理;应计利润;动机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一般可以从“信息观”和“经济收益观”两个角度来理解。
Scott、Schipper和Healy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是目前学术界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WilliamK.Scott(2000)是最早给盈余管理下定义的。
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GAAP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或(和)企业市场价值实现最大化的行为。
这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将盈余管理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之内,采取的方法仅包括会计政策选择。
Scott从经济收益观的角度,强调企业的管理者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
在此观点下,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令管理者满意的财务成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满意与否的重要依据;而Schipper(1989)则认为,以信息观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
信息观认为,盈利是许多决策和判断的重要信号,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便在于其具有“信息含量”这一特性。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广义的概念,即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为目的而对财务报告对外披露过程进行干预和歪曲控制的“一种披露管理”。
在此定义下,盈余管理不仅是对财务结果的控制,同时还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涉及的盈余管理范围比前者大;Healy和Wha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时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以公司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对盈余的处理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实现经营目标。
盈余管理通常包括盈余的调节、盈余的平滑、盈余的滞后和盈余的创造等方面,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企业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研究现状、前沿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
在盈余调节方面,有关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的操纵、盈余质量和盈余预测等领域。
国外学者Dechow等(1995)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三种手段:会计政策选择、盈余平滑和盈余滞后,并指出这些手段会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
在盈余平滑方面,Schipper(1989)提出了盈余平滑的概念,并认为企业通过挪用盈余来降低盈余变动的幅度,以此来减少投资者对盈余不确定性的担忧。
在盈余滞后方面,Beaver等(1980)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会在未来报告期内滞后地调整盈余,以实现盈余的平滑和操控。
还有学者围绕着盈余创造、盈余管理环境和盈余管理动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企业盈余管理的前沿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盈余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盈余管理的国际比较、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等问题备受关注。
在盈余管理的国际比较方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逐步统一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全球视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盈余管理实践对比有助于发现盈余管理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促进盈余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有学者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公司所有权结构、董事会独立性、监事会作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效果和动机。
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一些实证研究显示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呈现出一定的正向或负向关系,但具体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盈余质量研究综述
需要,量才用人。首先可以在企业内部实现人
四 、结 束 语
才的合理流动。不同部门需要的各种人才可以
对于矿业企业来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通过双向选择在单位内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流 和充足的资金固然重要,但若不重视人力资源
动,实现个人和岗位最优化匹配。企业内部无 在企业中的作用,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
法满足人才需求状况时,可以采取社会公开招 式,也会造成重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矿
质量,该比值越高表示盈余质量越低。总 现金流量表所列示的各项财务数据为基
储一昀与王安武从盈余与经营现金
的来说,盈余中应计利润部分越少,特别 本依据,通过一系列现金流量指标的计 流量联系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我国上市公
是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少,经营现金流量 算,对公司盈利水平进一步修复与检验, 司的盈余质量问题。他们认为,盈余质量
Yohn 等则认为,会计盈余中的现金比应 量。”另外,秦志敏认为, “盈利质量是公司 则值得怀疑。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
计利润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并以应计利 盈利水平的内在揭示,是在盈利能力评价 重只是盈余持续性分析中的一个指标,以
润与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比值来判断盈余 的基准上,以收付实现制为计算基础,以 此来估计盈余持续性,显然比较粗糙。
培训看作是一项看不见摸不着的消费性事情;
4、健全培训体系。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
(2)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不少技工虽 重要途径。在各种投资中,对人员的培训投资
然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但很难在理论上得 是最有价值和最富远见的。矿业企业应针对不
到提升;(3)职工培训与实际工作相脱节。有些 同类型的员工给予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培
企业喜欢用一年办了多少培训班、培训了多少 训。(1)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管理人员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盈余管理是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利用会计政策和估计刻意调整盈余水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盈余管理的出现是由于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竞争的复杂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盈余管理已成为金融研究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并不少见。
一方面,企业经营者为了降低税负、提高股东回报率或者达到市场预期,常常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调整财务报表,使其呈现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盈余水平。
监管机构和投资者也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分析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对于了解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才能有效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任,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000字】1.2 研究意义了解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投资者希望通过财务报表准确地了解公司的盈利情况,而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失真,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对于公司管理者而言,深入了解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盈余管理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风险暴露和治理结构产生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规范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学者和监管机构需要通过研究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来提高对市场的监管效果,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学者可以为学术界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支持,监管机构也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加强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和规范。
研究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投资者、管理者、学者和监管机构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字数:311】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针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盈余管理相关文献,深入探讨盈余管理的定义、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探讨公司治理和市场竞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盈余管理的合理性,为企业盈余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现对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国内外观点梳理如下:(1) 盈余管理是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管理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 K.Scott)所持的最狭义的一种观点:盈余管理是指“在 GAAP 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经理人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那种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因此,盈余管理也被称为“会计政策管理”,它主要是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收益观”。
(2) 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雪普(Katherine Schipper)在其著名的《盈利管理的评论》一文中指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在允许范围内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是一种“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的概念。
(3) 盈余管理是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管理Paul M.Healy 和 James M.wahlen 对盈余管理作如下解释:“盈余管理是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成果”。
这种定义较之上述概念包括了交易的规划和构造,使得那些对公司没有产生实际现金流的业务也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一部分。
(4) 盈余管理是企业的欺诈性行为这种定义方式是从报表上盈余信息的质量出发,它使得财务报表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的业绩表现,从而损害财务报表的可信度,旨在欺骗报表使用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动都是欺诈性行为。
盈余预测文献综述
[提要]纵观国内有关盈余预测的文献,对盈余预测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盈利预测的特征分析、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盈利质量的评价方法。
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已有研究中的不足,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盈余预测;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盈余预测的文献综述与研究建议收录日期:2012年12月3日一、盈利预测的特征分析魏刚、陈工孟(2001)运用一系列误差衡量标准,比较H股、红筹股上市公司与香港本地企业之间盈余预测的精确性。
研究结果表明,IPO公司的外部所有权越大,其盈余预测的精确度却越小。
杨萍(2010)以2006~2008年的年度业绩预告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预测值的精确性、准确性、及时性及其修正结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业绩预告的精确性在逐渐增强的同时及时性在减弱,而与之相关的准确性并没有因此得到普遍的提高。
与“自愿性”业绩预告相比,“强制性”业绩预告的准确性明显较低。
徐宗宇结合我国证券市场1993~1996年的盈利预测数据,对盈利预测的准确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普遍利润实际完成数超过利润预测数,表现出稳健预测的特征,并且在1988年徐宗宇对盈利预测可靠性的因素进行了检验,其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预测准确度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与预测期反向相关、与新股发行定价正向相关。
姜硕、李祥艳(2005)运用两种误差衡量标准,比较我国上市公司2000~2001年发布盈利预测的精确性。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已比较精确。
在用绝对预测误差模型解释精确性变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统计回归结果的解释力较强。
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对于模型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是无偏的,并且其制定过程也是显得比较理性,盈余预测与我国上市公司的规模正相关,而且不同行业有很大的区别,并与债权融资正相关。
二、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研究张亚丰(2008)系统地分析了影响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主要因素,从会计信息质量、盈余的可预测性、财务分析师的专业能力和激励行为特征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影响独立盈余预测质量的主要动因,并指出只有通过改进会计信息系统及完善交易主体激励相容约束机制才能最终提高盈余预测的质量。
盈余质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质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盈余质量的研究能够帮助投资者采取更为优化的投资策略,从1968 年Ball 和Brown 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大学者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从财务分析和公司治理两个方面对盈余质量的文献进行整理。
关键词:盈余质量;财务分析;公司治理从1968 年Ball 和Brown 的研究“会计盈余的经验评价”及Beaver 的“年会计盈余宣告的信息含量”证明了盈余质量的有用性之后,对于盈余质量的研究开始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这几十年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基于财务分析角度对盈余质量的研究盈余质量,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讲,就是选择财务指标对盈余质量进行分析,如利润和净现金流量之比,净资产盈余率,每股现金流量,销售净利率等。
Lev and Thiagarajans(1993)引进了计量盈余质量的一个很有创意的方法。
他们区分了财务分析师用来评估盈利质量的12 条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应收账款相对销售收入的变动、存货和订单的积压等等。
对样本中每个公司的12 条基本原则,Lev and Thiagarajans 分别赋予 1 分或0 分,然后相加,以其总和来计量盈利质量。
他们把样本公司按得分高低分成5组,应用回归分析检测各组的盈余反应系数(ERC),发现盈余质量高的样本组其ERC也更高,从而验证了盈余质量同ERC 存在正相关。
Sloan(1996)将会计盈余分成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两部分,并通过未来会计盈余对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的回归来进行盈余质量的研究。
研究发现应计利润的系数小于现金流量的系数,从而得出结论:在会计盈余的组成部分中,应计利润的持续性弱于现金流量。
这表明,当前会计盈余中,若应计利润所占比重高,这表明盈余质量低。
Dechow and Dichev (2002)通过对应计在会计处理上的模型化分析,发现当前的应计可以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和估计错误来表示,从而构建了著名的DD模型。
盈余预测文献综述
魏刚、 陈工孟 ( 2 0 0 1 ) 运用一系列 误差 过程 中, 我们发现统计 回归 结果 的解 释力 进 行 盈 余 管 理 。 对 于模 型而 衡 量标准 , 比较 H股 、 红筹股上 市公 司 与 较 强。本文 的回归结果表 明, 点, 定 义 了盈 余 质 量 , 认 为 盈 余 质 量 研 究 香港本地企业之 间盈余预测 的精确性 。 研 言,我 国上市 公司的盈余预测是 无偏 的,
盈余 的 核 心 问 题 是 决 定 盈 余 质 量 属 性 背 后 的 究结 果 表 明 , I P O公 司 的外 部 所 有权 越 并 且 其制 定过 程 也 是显 得 比 较 理 性 ,
大, 其盈余预测的精确度却越小 。
预测 与我 国上 市公司的规模 正相 关, 而且 因素 ,从会计选择 与股权 结构 的关 系入 过理论分析表 明, 股权 结构通过两种竞争 性的效应 , 侵 占效应和 协同效应影响高质
程小 可 ( 2 0 0 5 ) 基 于 中 国 资 本 市 场 环
并 与 债 权 融 资 正 手 , 探 讨 了盈 余 质 量 是 如 何 被 决 定 的 。 通 杨萍 ( 2 0 1 0 ) 以2 0 0 6 ~ 2 0 0 8年 的年度 不 同行 业 有 很 大 的 区别 ,
业 绩预 告 为研 究 样 本 , 分 析 了上 市 公 司盈 相关 。
发布盈利预测的精 确性。研 究结果表 明, 倾 向 于 通 过 隐蔽 性 更 强 的 线 上 项 目进 行
我 国上 市 公 司 的 盈 余 预 测 已 比较 精确 。 在 盈余管理 ; ( 2 ) 当终极控制人性质为非 国
、
盈利预测 的特征分析
《企业盈利模式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300字》
企业盈利模式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盈利模式的第一个概念是在1980年代的Timmers P(1998)中定义的,当时Timmers P(1998)认为公司盈利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Michael Rappa (2004)的观点是,盈利模式是可以为公司带来利益的一种方法和模型。
确定公司在行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盈利模式越具有竞争力,它将在行业价值链中更具竞争力、条件更好。
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尔德(Alexander Osterwalder)和伊夫皮格诺(Yves Pigneu)(2002)认为,获利能力模型是公司对利益相关者网络做出贡献的价值,利益相关者网络可以创造,营销和传播利益相关者网络,从而产生可盈利且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鲍勃(Bob,2000)认为,如果一家公司希望拥有良好的盈利模式,则必须证明两点。
一是盈利模式能否指导和确保公司取得稳定的剩余利润;二是盈利模式能否指导和确保公司取得稳定的盈余利润。
第二个是能否合理,及时地更新和完善收益模型。
根据之前的两个标准,提出了关于盈利模式定位的研究,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关注客户选择,如何获得价值,战略控制和业务范围。
Joan Nan(2002)分析了公司利润的来源,产生和生产,并提出公司的盈利模式是一种业务结构或一种称为业务模型的系统方法,可以帮助公司在生产和业务活动中更有效地获利。
Allan and Christopher(2002)提出公司的盈利模式是一种方法,公司使用这种方法来合理地建立和使用其自身的资源。
这样,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比竞争公司更大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获利。
Yae S Rob,William P Andrew (2002年)提出了与餐饮业盈利模式有关的区域特许经营权讨论的理论。
他们认为,加盟商与地区加盟商达成协议,允许地区加盟商在支付加盟费的前提下使用加盟商;同时,由于地区加盟商的完全授权,加盟商也失去了对整个加盟体系的控制权在特定的特许经营区域。
盈余管理 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摘要:盈余管理作为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的重要话题,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和手段研究的描述也是多种多样的。
现阶段,盈余管理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对盈余管理有更深的理解,为从事盈余管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概念动机正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上市公司会计虚假信息问题连续暴露出来,一些上市公司因为虚假报告或者会计信息造假遭到证监会的处罚和停牌。
这可能只是会计造假的冰山一角,但是足以说明盈余管理的普遍性。
正确地把握盈余管理的概念,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和方法本身就有很多种解释,清晰地去搭配一种动机和为达到这种目的而使用的shoudu是困难的。
因此,本文回顾现阶段已经存在的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和手段,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一、盈余管理概述(一)国外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西方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
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会计学界一直存有诸多不同意见,主要呈现以下三种:1.美国会计学者William R Scott 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
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
2.美国会计学者Katherine Schipper 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经理、部门负责人)为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在对外进行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
3.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职业的判断改编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因此盈余管理就产生了。
盈余质量研究综述
盈余质量研究综述盈余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信息,然而由于经营业绩考核的需要以及政策层面对于盈余的要求,使得盈余数据具有了神奇的色彩,也使得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有了强烈的政策动机。
投资者若要透视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与潜力,及时发现公司可能面临的危机,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就需要对盈余数据及其披露系统的质量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即对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
国内外有关盈余质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文献很多,本文试图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1、理论研究综述。
自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财务分析专家奥格洛弗出版颇有影响的投资咨询报告《盈余质量》开始,盈余质量分析在证券业日益受到重视。
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由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兴起,公司的盈余质量更加受到重视。
市场上许多知名刊物,如Standard & Poor、Wall Street Journal等都对美国境内的股票进行盈余质量评级并定期公布,对市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但迄今为止,即使在美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也未能对盈余质量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各方一致认为含有虚假信息的盈余是低质量的。
奥格洛弗在其《盈余质量》中将盈余的持续性作为盈余质量的主要问题。
Beaver认为,盈余数字的功用是向投资者传递某种有助于判断和估计经济收益的“信号”,可用盈余信息与股价的相关系数(即盈余反应系数,简称ERC)作为盈余质量的测度变量,市场对盈余信息的反应程度越高,即ERC越大,说明其盈余质量越好。
20XX年在由美国会计学会(AAA)主办的关于盈余质量的研讨会上,盈余质量被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盈余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
Penman and Zhang认为,“公司披露的目前盈余如果能够较好地表明未来盈余水平,则该盈余是高质量的”。
Katherine Schipper,Linda Vincent认为,公司对外披露盈余是为了向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收益信息,他将盈余质量定义为盈余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即以当期或历史盈余来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
家族企业委托代理与盈余质量文献综述
家族企业委托代理与盈余质量文献综述作者:谭利解梦文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23期一、引言家族企业作为一类特殊的经济组织,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来越重要。
2011年11月10日,《福布斯》中文版第二次推出“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报告”,通过对我国家族企业进行全面、独立的调查,并以对企业的“实际控制”和“家族性”为原则,对“家族企业”做出了界定。
调查范围包括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的民营企业,深入研究这些企业的经营情况、股权结构、股东与高管人员间的家族关系、以及企业传承的相关情况等。
根据《福布斯》中文版的定义与统计,截止到2011年9月30日,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的上市企业一共有2272家,1268家为民营企业,其中460家为家族企业,占民营上市企业总数的32.68%。
此外,根据2008年~2010年的数据显示:上市家族企业整体表现优于非家族企业(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然而,对于我国大多数的家族企业而言,最大的困难与西方传统家族企业类似,都是如何平衡企业所有权与对职业经理人激励的问题。
委托人(所有权人)与代理人(职业经理人尤其是非家族经理人)的行为目标难以完全一致。
委托人要依据代理人提供的会计信息评价代理人的工作能力及其努力程度或据此进行投资决策。
理论上,公司高管对于盈余质量的影响要大于控股股东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许静静吕长江,2011)。
因此,当代理人与委托人利益不一致时,自利性会使代理人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方式,并且会凭借拥有的信息优势进行盈余管理,进而影响上市家族企业的盈余质量。
二、关于家族企业的界定通过对大量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状况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将我国上市家族企业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古典型家族企业。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不分离,完全掌握在其家庭或家族手中。
第二,传统型家族企业。
即某家庭或家族对企业掌握相对控股权或联合控股权,高管层由家族成员与外聘经理人组成,家族核心人物居于最高管理者的职位。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财务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为了满足某些需求,采取各种手段对盈余进行操纵或管理的行为。
盈余管理文献对于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总结,旨在揭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在盈余管理的动机方面,学者多从利益冲突和约束不足的角度进行分析。
Stockman (1988)研究发现,CEO的激励机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导致CEO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
而Holmstrom(1982)则指出,高度授权的管理层可能会利用这一授权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学者还从政府监管和市场竞争的角度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收入管理和费用管理两个方面。
收入管理主要包括销售价格调整、产品成本分配、资产负债调整等方式。
Dechow et al.(1995)的研究发现,化解风险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收入管理,以避免利润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费用管理主要包括费用减少、支出延后、资本化开支等方式。
Graham et al.(2005)的研究发现,企业在盈余质量较低、盈余不稳定的情况下,倾向于进行费用管理。
盈余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盈余管理文献的研究重点之一。
先前研究表明,盈余管理对企业价值、投资决策和财务报表可靠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利影响。
Burgstahler和Dichev(1997)的研究发现,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在后续期间的市场价值表现较差。
Watts 和Zimmerman(1986)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产生了负面影响,降低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盈余管理还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中存在虚假信息,降低了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涉及到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CEO的激励机制、政府监管和市场竞争等多个方面。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来自利益冲突和约束不足,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收入管理和费用管理两个方面。
《关联方交易中应收账款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范文
《关联方交易中应收账款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企业间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关联方交易已成为企业间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在关联方交易中,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盈余质量。
本文旨在研究关联方交易中应收账款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和提高盈余质量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企业盈余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率,降低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可能对企业的盈余产生负面影响。
在关联方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的关联性,应收账款的管理更加复杂,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风险和收益。
三、理论框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理论框架:首先,阐述关联方交易的定义和特点;其次,分析应收账款在关联方交易中的表现形式和风险;最后,探讨应收账款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机制。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收集相关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关联方交易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应收账款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
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关联方交易中应收账款管理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五、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本研究选取了某行业内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收集了其近五年的财务报表和关联方交易数据。
(二)实证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关联方交易中的应收账款与企业的盈余质量呈显著相关性。
具体表现为:应收账款周转率较高的企业,其盈余质量也相对较高;而应收账款坏账损失较多的企业,其盈余质量则相对较低。
此外,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关联方交易中的应收账款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缺乏有效的催收机制等。
六、讨论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对关联方交易中的应收账款进行定期评估;建立有效的催收机制,及时回收应收账款;加强内部控制,防止坏账损失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盈余质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盈余质量的研究能够帮助投资者采取更为优化的投资策略,从1968 年Ball 和Brown 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大学者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从财务分析和公司治理两个方面对盈余质量的文献进行整理。
关键词:盈余质量;财务分析;公司治理从1968 年Ball 和Brown 的研究“会计盈余的经验评价”及Beaver 的“年会计盈余宣告的信息含量”证明了盈余质量的有用性之后,对于盈余质量的研究开始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这几十年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基于财务分析角度对盈余质量的研究盈余质量,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讲,就是选择财务指标对盈余质量进行分析,如利润和净现金流量之比,净资产盈余率,每股现金流量,销售净利率等。
Lev and Thiagarajans(1993)引进了计量盈余质量的一个很有创意的方法。
他们区分了财务分析师用来评估盈利质量的12 条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应收账款相对销售收入的变动、存货和订单的积压等等。
对样本中每个公司的12 条基本原则,Lev and Thiagarajans 分别赋予 1 分或0 分,然后相加,以其总和来计量盈利质量。
他们把样本公司按得分高低分成5组,应用回归分析检测各组的盈余反应系数(ERC),发现盈余质量高的样本组其ERC也更高,从而验证了盈余质量同ERC 存在正相关。
Sloan(1996)将会计盈余分成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两部分,并通过未来会计盈余对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的回归来进行盈余质量的研究。
研究发现应计利润的系数小于现金流量的系数,从而得出结论:在会计盈余的组成部分中,应计利润的持续性弱于现金流量。
这表明,当前会计盈余中,若应计利润所占比重高,这表明盈余质量低。
Dechow and Dichev (2002)通过对应计在会计处理上的模型化分析,发现当前的应计可以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和估计错误来表示,从而构建了著名的DD模型。
由于长期应计跨度时间较长,可能跨越几个甚至几十个会计期间,因此,无法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进行很好的回归。
所以,在DD 模型中只能以短期应计,也就是流动性应计作为因变量,通过回归出的残差来反映流动性应计中的估计错误数量。
作者通过与流动性应计的绝对额比较,发现该残差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的长期应计前盈余持续性的企业。
但是他们并没有讨论长期应计评估的错误问题,也未能阐述对流动性应计回归出的残差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应计总额的盈余质量。
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说,DD 模型受到流动性应计的限制。
当使用DD 模型来评价总应计质量时,原则上,将会计算出一个综合反映应计不确定性的盈余质量指标,但是由于长期应计与现金流实现间的长期滞后性,使得利用DD 模型来评价总应计质量变得没有意义。
从目前国内文献来看,基于财务报告的一些指标来分析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仍停留在定性的描述,虽有少量的实证研究,但研究角度较为单一而且研究不够深入。
储一昀与王安武(2000)从会计盈余与经营现金流量联系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问题。
他们认为,盈余质量反映盈利的确认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余才具有较高质量,具体表现为以应计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余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这一差异越小,盈余质量就越高。
为此,他们结合基本面分析,通过计算资产盈余率、销售利润率等8个指标在应计制与现金制下的差额来反映盈余质量,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不容乐观。
陆璇、陈小悦、张岭松、刘慧霞(2001)分别采用Ou and Penman (1989) 和Abarbanell and Bushee (1997) 所用的方法对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分析, 得到了与他们的研究结果相类似的结论, 即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对公司未来的盈利状况进行预测。
秦志敏(2003)认为甄别盈利质量从财务分析角度讲,基本思路应该是:用计账制度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考察盈利指标,如利润和净现金流量进行对比、净利润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进行对比,对二者差异较大的状况做深入分析。
柳木华(2003)借鉴西方学术文献,基于财务报告选择了8 个指标作为反映盈余质量的信号,利用中国沪深股市1995~1999 年度的数据就市场对盈余质量的8 个信号指标的反应进行考察。
这8 个指标分别为毛利、营业和管理费用、非经常性利润、实际税率、存货、应收账款、资产减值准备及审计意见。
与Lev and Thiagarajans(1993)研究不同的是,柳木华是以这8 个信号分别作为盈余质量的表征变量,因而无法直接比较公司间盈余质量的高低。
而前者则以公司12 条基本原则的得分总和来概括盈余质量,公司的盈余质量因此可以直接相比。
通过上述对国内会计盈余质量研究状况的简要回顾,可以发现基于财务报告层面的盈余质量实证分析的文章比较少,研究角度也较为单一,陈小悦和柳木华在总结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选取了评价盈余质量的一些指标,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所选研究期间是在1999 年以前,随着我国股市逐渐成熟,会计准则和制度的逐渐改善,我们对一些变量指标的选择应该加以改进,期望能够更好地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更为有效地指导投资者决策。
二、基于公司治理角度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国外关于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关系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各种公司治理机制都有涉及,但最主要的还是从股权结构(也指所有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1. 在所有权结构与盈余质量关系方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利益趋同假设,另一种是管理战壕假设。
利益趋同假设是建立在Jensen and Meckling (1976)经典代理理论基础上的,他们认为随着管理层持股的增加,代理成本会降低。
投资者可以预期随着管理者或者内部股东(简称内部人)持股的增加,他们会按照最大化企业价值行事,内部人与外部股东的利益趋同效应就会出现,投资者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在与内部人签订契约时,会减少对企业合同的限制,内部人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也就不足。
在披露政策的选择上,内部人也会使其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相适应,企业的盈余就具有很高的质量。
Warfield and Wild(1995)的研究以美国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证实了管理层持股与盈余质量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
与Warfield and Wild (1995)的研究发现不同,Morck et al(1988)认为当内部人持股较高的时候,由于内部人与外部人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会发生管理壕沟效应。
一方面,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以最大化个人财富,另一方面,作为内部人的控股股东掠夺中小股东的情况也会出现,Shleifer and Vishney(1997)认为所有权集中度达到一定水平,股东对公司形成有效的控制后,代理问题由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演变为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内部人持股的增加,治理机制的监督会更加困难,外部投资者在与企业签订契约时,会增加一些会计限制,内部人为了不增加违约风险,会对盈余进行操纵,以满足合约的要求,这降低了盈余的可靠性,盈余的信息含量也自然随之降低。
Fan et al (2005)提出对于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之所以会存在较多的控制链是政府进行决策下放的结果。
因为政府考虑的是社会收益最大化,而不是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政府控制的企业往往会有较多的政策负担,降低了企业的价值和会计盈余质量。
2. 董事会作为股份公司最高内部控制机制,对企业的重大决策活动和管理局的行为发挥着审批和监督的双重作用,同时,董事会也对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的质量负责。
董事会结构与盈余质量的关系方面自然也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Beasley(1996)以75家发生财务报表欺诈的公司和75家非欺诈公司为样本进行配对,研究了董事会构成与财务报表欺诈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t方法,发现非欺诈公司外部董事的比例更大,任期更长,持股比例更高,担任其他公司外部董事的数量更少。
Wright(1996)利用AAERs中涉及到的34家公司为样本,并选择同等数量的报告质量好的公司进行配对,结果表明财务报告质量差的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的独立董事比例更低。
Peasnell et al(1998)研究发现非执行独立董事有助于约束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持股比例与调高会计盈余的可能性有负向关系,但与调低盈余的活动没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Nikos Vafeas(2000)以1990~1994年度307家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用盈余——收益关系作为盈余质量的替代变量,实证结果显示董事会规模更小,盈余质量更高,但是盈余的质量与独立董事数量并没有显著的关系,这与董事会独立性会提高盈余决策有用性的观念不一致。
关于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关系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
陈汉文、林志毅、严晖(1999)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潘琰、辛清泉(2004)以契约理论为基础,分析认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利益相关者关于企业治理结构的产权博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会计信息本身也受到了这种产权博弈结果的影响。
除了上述理论性的分析之外,刘立国、杜莹(2003)以1994~2002年度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26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方面,对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发现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比例越高、流通股比例越低,公司越有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当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国资局时,公司更有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执行董事、内部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越高,公司越有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往往有一个更大规模的监事会。
朱松(2006)利用中国A股上司公司数据,得出最终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之间是显著正相关,表现出较高的控制权起到了可信的承诺,协调效应更强,超过了壁垒效应和信息效应对盈余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王化成、佟岩(2006)认为,影响我国企业盈余质量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缺位的控股股东的存在,他们以沪、深两市1999~2002年度除金融行业外所有的上市公司资料作为样本,进行大样本研究,研究结论显示,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的高低显著负相关;当控股股东为国有股股东时,比其他性质的股东更具有恶化盈余质量的趋势;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股东制衡能力与盈余质量的高低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