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兰亭集序》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授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书法艺术所包含的文化精髓以及人生价值。

因此,本文将针对教授《兰亭集序》的课堂实录进行分享,同时提供一份教案教学设计,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集序》创作背景及作者王羲之的生平事迹,掌握文章中隐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文中“道墨相济”的含义,探究书法与文化、人生之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书法练习,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妙与独特魅力。

二、教学内容1.讲解《兰亭集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分析文章内容,解释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与人生价值。

3.对文章中的名言警句进行风格解析,深入探讨书法艺术的美妙。

4.通过临摹练习掌握书法基本功。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打开动画视频《历代书法长卷》,介绍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沿革。

(2)展示《兰亭集序》的彩绘版本或拓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内容和作者。

2.主题阐释(1)讲解《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文章内容,解释“道墨相济”的含义,引导学生探究书法与文化、人生之间的联系。

(3)讲解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包括“天下文章一大抄”、“大抵士之难、女之难、舜之难,人之难言。

”等。

(4)通过学生互动讨论,深入探讨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与人生价值。

3.书法练习(1)展示《兰亭序》的文本,提供毛笔纸和砚台,让学生进行临摹练习。

(2)通过展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加强书法练习,体验书法艺术的美妙和独特魅力。

四、教学总结通过这次课堂的学习,我们既了解了《兰亭集序》的背景与文化内涵,又探究了书法艺术与文化、人生之间的联系。

同时,通过实践临摹,让学生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妙与独特魅力,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认识。

五、教案教学设计主题:《兰亭集序》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与人生价值。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一、说明课题,介绍作者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是晋代人。

他是个伟大的书法家,他的真迹现在已没有了,但见过他真迹的唐人说是尽善尽美的。

兰亭在绍兴,风景很美。

我记得去桂林,桂林的山水也很美,不会比杭州绍兴的差。

但桂林缺少杭绍一带丰厚的人文气息。

对山水的景致,观赏者的修养不同,得到的体验也不尽相同。

王羲之所生活的晋代是一个比较纷乱的朝代。

王氏家族的势力在当时非常大,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王羲之的祖上有个叫王导的,司马皇帝见到他都必恭必敬的。

现在在国外我们都称自己是汉人、唐人,因为这两个朝代是中国国力最强的朝代。

二、朗读课文点名两位学生朗读课文。

文言文里的词语有些已经死去了,比如这篇文章里的“修禊”,现在已经不用了。

还有一些现在变成了双音词了,如“畅”,现在说“畅快”。

同学们看看书,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来。

现在看黑板上的题目:或因寄所托相如因持璧却立这两句中的“因”有什么不同?故列叙时人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客语这两句中的“故”有什么不同?辨析词义,总结: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三、现在我们看看这篇文章的形式,它是一篇骈文。

骈文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庾信《哀江南赋序》:“孙策以天下问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殳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岸无藩篱之固。

头会萁敛者,合纵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四、了解文章的意思我们看一篇文章,要能找到关键的句子,把握关键的意思。

第一段写了什么意思?——乐第二段写了什么意思?——痛第三段写了什么意思?——思这真是乐极生痛,痛定思痛!面对这么优美的景致,为什么会悲伤呢?这是经历使然,我们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

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

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

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通用7篇)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通用7篇)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通用7篇)《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篇1课题:兰亭集序课时:一教师:“兰亭集序”既是书,又是文。

当时的人对这个书帖的评价非常之高,说它是“天下行书第一”。

时人谓之八个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之”字,每一“之”字写法不一。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笔墨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才情的自然流露”。

先儒孟子言曰,“读其书,诵其诗,想见其人”。

后来我们经常把它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即“知人论世” 。

(纵向板书)那么,也就是说,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文章背后那个独特的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一份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纵向繁体板书课题:兰亭集序)教师: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破题”。

此一步,在古典文学教学中颇为常见。

请看题目,我们需知两个问题:(1)集,即兰亭集,(2)序,既兰亭集序。

抓住这两点,这篇文章就可迎刃而解。

不过,要说“兰亭集序”的由来,我们先看注解①,请一位同学来读,大家仔细听。

学生:朗读(略)。

教师:注意,“集”字二解,一集会,二诗集。

现请大家齐读本文,订音正字。

学生:齐读(略)。

教师:很整齐,声音很洪亮。

请听老师范读。

教师:范读(略)。

教师:老师范读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学生:有感情,注意停顿。

教师:文言文的诵读讲究四字,所谓“抑扬顿挫”。

文言文的味道自在其中。

现在,请大家仿读原文。

教师:好,请停下来。

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找找刚才的感觉。

学生:读(略)。

教师: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纵向繁体板书)说的是,作文者情动而感发,写成文章,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会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把握其主旨。

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师:上课!生(众):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下。

课前我们已经布置预习课文了,我们就直接进入文本吧。

今天我们上的是《兰亭集序》(板书题目)。

我们已经预习过了,我想知道,“序”在这儿是怎么来解读的。

“序”我们学过没有?生(众):学过。

师:那我们谁能说说看,我们过去学的“序“是什么?说一说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序”的知识。

生(王斌):“序”大概说的是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所加的一个“序”,交代这部书主要记载了什么东西。

师:现在有没有这么用的?生(王斌):现在也有这么用的,比如说前面要写一些……(学生有些答不出来,师提示:交代这本书的写作缘由或主要内容的。

)我们学过哪些序?生(周哲):《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的“序”和这个“序”一样不一样?生(周哲):不一样。

那个是记事的,这个是书序。

师:噢,那个是记事的,叫什么?生(周哲):赠序。

师:好,请坐。

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们觉得是赠序呢,还是书序呢,还是既不是赠序,也不是书序呢?生:……师:课前读过吗?师:那他跟我们学的书序一样吗?生(周哲):不一样。

师:那他跟《送东阳马生序》一样不一样?生(周哲):不一样。

师:区别在哪里?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生:……师:没想过没关系,那我们一起听一下这篇课文的朗读。

(播放《兰亭集序》音视频材料。

)师:我想请大家带着我刚才的问题——它是不是书序,或者它是不是如《送东阳马生序》的赠序,带着个问题,把这篇课文自己朗读一遍。

读出声音。

(师视学生阅读情况与个别学生交流,了解学生阅读感受)师:我们来讨论一下,他像我们所熟悉的书序吗?生(王斌):我觉得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不像我们平常所写的书序。

王羲之不只对《兰亭集》中的内容做了简述,还对这次会稽山“修禊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加进了自己的感情,总结了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

内容更加深一些。

师:你的这个回答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信息量很大。

虽然没有用我们老师平时讲的术语,其实这个就是我想问的。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师:如今是下午第二节课,同学们都有点累了,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热身运动,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

生做。

师:在低头抬头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生齐:天花板。

师:同学们很实在,在抬头的时候,我们确实就看到了天花板。

那么,我们的王羲之先生在“抬头低头”之间看到了什么呢?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划出关于“俯仰”的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教师还是要考考大家。

出示ppt2一、字音(1)岁在癸丑(2)临文嗟悼(3)流觞曲水(4)趣舍万殊二、句读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生答复,师确定,生齐读。

师:关于俯仰的句子。

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出示ppt3一、“俯仰”之间,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生: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师:声音可以大一点,同桌,你接着来。

生:抬头望宇宙的广阔。

师:换一下语序会更合理。

生:抬头望广阔的宇宙。

师:这里主要是这个“之”字的用法,假如翻译成“的”,就是这位同学的翻译,我们学过一个句子,叫“蚓无爪牙之利”,这个“之”应该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游”是什么意思?生:舒展师:“游”和“骋“应该都是使动用法。

“信”是什么意思?生:实在。

师:在这一次活动中,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此广袤的宇宙,如此繁多的物种,俯仰之间,王羲之“确实”感到了快乐,让我们来分享一下,王羲之在这次宴会上有哪些“可乐”的地方好不好?生:第一段里面吧,虽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四篇)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四篇)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四篇)《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1教学目的一.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转变,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二.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一.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二.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一.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

(教师订正)(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原创精品)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原创精品)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原创精品)《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原创精品)《兰亭集序》教学实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之的《兰亭集序》,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

生:背景介绍(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王之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课上由学生简介作者的有关情况,教师指导学生该如何整理归纳所收集的资料。

师: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注意听清字音和句读,听出语气。

(教师放录音。

)(听完录音后,请一名学生读准易错读的字。

)生:(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

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哪三个字可以显示出作者情感的变化?下面,大家从2-4段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括作者的感情。

生1:第2段是“乐”,第3段是“痛”,第4段是“悲”师:那么,朗读时怎样传达这种情感?(师生交流,形成共识。

)第一、二自然段朗读提示:“永和九年……修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第三自然段朗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 ”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第四自然段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生:(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教师相机做诵读指导。

)──这一环节起到示范性作用,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

师:(询问几位同学读的情况)好。

请同学们停一下,我们请两位同学,选择一段有感情地朗读。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4篇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4篇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4篇《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1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布置预习任务:1、了解作者以及创造背景。

2、利用早读时间听朗读并熟读全文。

师:(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

这就是文采与书艺双绝的《兰亭集序》。

生:神情专注。

师:这幅书法潇洒俊逸,高雅清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只可惜,唐太宗生前十分喜爱,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我们只能从摹本中领会其神采了。

学生叹息。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篇。

生:齐读全篇,声音洪亮。

师:(出示幻灯1:王羲之兰亭集序)请同学们解释这3个名词。

生1: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生2:兰亭:东晋时期会kuài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兰亭集序: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跟生与死有关。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国文学和哲学关注的重要话题。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心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思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李清照的心志。

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

(投影有关诗句)谁来为我们介绍有关王羲之以及《兰亭集序》的有关知识?生: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生:我介绍作者。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他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我还带来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请大家欣赏一下。

(众生鼓掌)师:同学们介绍得非常好,说明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

下面老师还想检测一下这一课的文言知识,看看同学们课前预习是否全面。

(投影重点实词、虚词)生:“修禊事也”中“修”是“从事”;“茂林修竹”中“修”是“高”;“况修短随化”中“修”是“长”。

生:“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是“用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是“……的原因”。

生:“夫人之相与”中“与”是“交往”。

生:“悟言一室之内”中“悟”通“晤”,会面;“虽趣舍万殊”中“趣”通“取”。

生:“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中“临”是面对;“喻”是明白。

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固”是“本来”;“一”是“动词,看作一样”。

师:非常好!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老师准备了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蕴含的哲理。

一、切入背景,导入新课师:在明媚的春光里,有这样一天,满朝文武可以脱下官袍,集体休假;青年男女可以不受礼教的约束,荡秋千、放风筝,对歌抒怀,爱我所爱;连皇家戒备森严的宫廷也敞开了大门,让嫔妃宫女们到野外郊游踏青。

也正是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这一天,在美丽的兰亭溪畔,一场盛大的聚会开始了。

在这场聚会结束之时,一个人用他遒劲有力的大笔书记录下这一幕,千古流芳!这场集会被称之为--兰亭集会,这个人正是--王羲之。

二、感受书法,由字及文师:王羲之书法被称之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这就是其代表作《兰亭集序》(幻灯片显示),其中二十个"之"风神各异,充满生命的灵动(幻灯片显示)。

与书法交相辉映的,还有其浸润人心的文字。

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的心灵世界--《兰亭集序》。

三、预习检测,掌握字词(幻灯片显示)生齐读字音,单人提问,解释字义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老师来读第一段,找两位同学分别读二三段,其他同学思考:1、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2、它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感受?请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要情感的一个字来概括。

(指定学生,师生分别朗诵)师:两位同学朗诵的非常好!请问:作者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生:兰亭集会的盛况。

师:它给作者带来的感受呢?生:第一段写兰亭盛况,情感是乐;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情感是痛;第三段交代了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情感是悲。

师:很好(板书:乐、悲、痛)师: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集会,能引发作者如此丰富的情感变化。

五、对比感知,作者之乐与痛师:大家齐读第一段,用文中原话找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天气、环境、活动和感受。

生(齐读,回答):时间:暮春之初;地点:兰亭;事由:修禊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感受: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师:好,大家找的比较准确,但在回答感受的'时候,老师有点不同意见。

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为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轶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教学实录:师:(展示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提起王羲之,我们都知道他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美称。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这幅作品还涉及到一篇流传已久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兰亭集序》。

通过预习,有哪位同学能对题目做一个解读?生:根据书下注释和文章第一小节内容,可以了解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他们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作品汇集为《兰亭集》,王羲之为这部书集子写了序,就是《兰亭集序》。

师:预习得很充分,图上的这幅作品,正是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师:《晋书·王羲之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幻灯片展示)这句话里,包含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以申其志”,也就是言王羲之即事感怀,借序言志。

那么兰亭集会又是一场怎样的集会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节。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序:非常感谢我们组的小陈老师,不吝力气,竟以实录的方式记下了我的这堂课,使我有了平生的第一个教学实录。

我又凭着记忆,略作整理与补充,张挂于此,留作存照。

自然,因记忆力有限,还多有遗漏之处,尤其是学生的发言、以及若干旁逸的细节很难尽现。

但我已是感动异常!师:徐老师布置预习了,你们有没有预习啊?生:预习了。

师: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生:好。

(教师指名)生:我感觉文字很朴素。

师:这是好还是不好?生:好。

师:觉得好?我也觉得好。

生:我说的是不好。

师:我刚为作者感到高兴,以为他又找到了一个知音了。

没想到……(从零星回答中已感到学生没有很好的预习)师:你们真的读过了?生:嗯。

师:我相信你们读过了。

这篇课文谁写的?生:王羲之。

师:知道这个人吗?知道多少?生: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

生:他被后人称为“书圣”。

生:他又叫王右军。

师:为什么又叫王右军?生:右军是他的官职。

师:对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个习惯,对做官的总以官职相称,比如,我要是做了校长,你们就应该称我“成校长”了,不过现在还不是。

生:我还知道他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他们王家与当时的东晋皇族又非比寻常的关系。

师:确实,王家那时可称得上是除皇室之外的第一家族,声名显赫。

(投影显示关于王羲之的图文介绍和兰亭集序的书法)师:刚才大家介绍了王羲之的一些情况,难道就这些?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就没有别的认识?(问了几个后)师:读了这篇兰亭集序后,难道你不认为王羲之也可以称得上一位文学家?王羲之的文学修养很深,《兰亭集序》千古名文,称得上“书文双绝”!师:大家到底有没有认真预习?我担心有些同学没认真去读,甚至根本没读。

我想起一句台词:“曾经有一篇美丽的文章放在我面前,我不知道珍惜……”说的就是某些同学。

我们先看看同学们读得到底怎么样。

(指名分段读,教师点评)师:(对生1)没有预习吧?这么好的文章读得急急巴巴,王羲之泉下有知,多伤心!而且还有几个字读错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实录高一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卢燕崧一、导入新课师: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被称为是“天下第一行书”的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

【在网络上下载兰亭集序的书法图片展现给学生看】生:哗,果然是天下第一行书师:《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中的极品,也是文中的上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整体感知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我们尝试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美。

第一次,我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出感情,并且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篇文章讲了什么?生: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后)师:我们初步感受,这篇文章讲了什么?生:写兰亭集的聚会师:能具体一点吗?最好用文章的内容来回答。

生: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这一句告诉了我们什么具体的信息?生:聚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

师:好,下面我们全班再齐读文章。

生:全班激昂的读了一次文章师:你觉得你们读得好吗?我采访一位同学。

生:很好,读准字音了,读得很整齐很大声。

师:读一篇文章要除了要读准字音、读懂文意外,还要读出感情,你们能快速找到这篇文章的关于作者情感变化吗?生:乐——痛——悲师:非常棒,那你们觉得刚才读得怎么样?生:不怎么好,没有感情,哈哈……师:没关系,下面我们在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后再次读课文,注意要读出感情哦。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注意把握作者的情感,请女生齐读第一、二段,男生读第三段(生朗读时读出了感情)师:男生女生的朗读都把握的很好,读出了情感了,下面最后一段,也是情感实是一样,不能太在乎,生就活得精彩,死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师:你们的理解也挺到位的,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课堂实录8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课堂实录8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师:王羲之作为一魏晋士人的风范我们在读本"魏晋士人"单元已经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集书法文学于一体的精品<<兰亭集序>>.师:这学期古文字词训练我们的原则是温故知新,探问求源.本课老师要看同学们在古文字词的温故与知新探问与求源的能力方面训练到了什么程度.王羲之又称王右军,右军是官职名,同学们通过古文学习目前知道多少官职名?生七嘴八舌谈到了司马司徒工部太守拾遗翰林大学士,我强调下来可以做一个小卡片.师: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学生朗读中很明显出现一些误读错读的音和句读)师:同学们再听老师朗读一遍,注意听你读的和老师读的哪些地方不同?(老师朗读中一些学生小声跟读)我们采用火车头形式由这组同学依次谈谈你听到的老师朗读和你所读的不同的地方.生1: 岁在癸丑,癸丑的癸字我读成了葵字.师:大家读一遍岁在癸丑。

生2: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会稽山的会字我读成了会(hui ).师:前一个是会集聚会的会,后一个是专指山名的会稽山的会生3: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长咸集的长字我读成了长(chang)字师:这个多音字的音可以从少的读音推断为长,长幼,少小长辈,老的少的.生4:趣舍的趣应该读为取,我现在知道它在这里是通假字.生5:游目骋怀的骋字,我读错了.师:哦不要读成聘字,注意它的后鼻韵生6: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的悼字我读错了.师:读成什么了?生:掉.师:哦.(我其实很诧异,这个应该不是认不到字,而是不熟悉还是语感问题?)生7:我听到的不同他们都说了,没有了,师:那我问你,流觞曲水的觞字和殇在读音上没有区别意思上有什么区别?(老师板书殇和觞)生7:偏旁不同,觞是酒杯的意思,殇是未成年就死去.师:对,我们掌握了一个字的读音还要善于从偏旁上区别他们的意义,(老师板书滥字)问滥觞的觞应该是哪个字?学生们七嘴八舌,老师叫大家查词典.生8:读词典中滥觞的词条,学生记笔记:现在指事件的缘起.师:这个词语现在使用频率挺高的,请同学们注意,还有殇字我们听到的有国殇河殇.还有这个句子的节奏同学们读得不明显.模糊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大家再齐读.学生在读刚才提到的这些字词时,有意做了重读.师: 用“论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是很准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实录杨莹卜廷才(执教者:杨莹)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跟生与死有关。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国文学和哲学关注的重要话题。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心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思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李清照的心志。

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

(投影有关诗句)谁来为我们介绍有关王羲之以及《兰亭集序》的有关知识?生: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生:我介绍作者。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他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我还带来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请大家欣赏一下。

(众生鼓掌)师:同学们介绍得非常好,说明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

下面老师还想检测一下这一课的文言知识,看看同学们课前预习是否全面。

(投影重点实词、虚词)生:“修禊事也”中“修”是“从事”;“茂林修竹”中“修”是“高”;“况修短随化”中“修”是“长”。

生:“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是“用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是“……的原因”。

生:“夫人之相与”中“与”是“交往”。

生:“悟言一室之内”中“悟”通“晤”,会面;“虽趣舍万殊”中“趣”通“取”。

生:“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中“临”是面对;“喻”是明白。

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固”是“本来”;“一”是“动词,看作一样”。

师:非常好!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老师准备了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请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爱的方式,自由诵读本文!诵读要求:①语速的快慢②语调的轻重③情感的变化(投影显示)(众生自由诵读)小组推荐代表有感情诵读。

(可选择其中一段,三生分别诵读文章)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这篇书文双绝的美文,并思考情感的起伏变化。

生:(齐读)师:接下来借大家的慧眼来找一找作者的情感在文中是如何起伏变化的?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生: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生:我认为第三段是“感”,因为作者的情感并没有仅停留在对死亡的悲叹上,而是由此引发了思考。

生:我也同意。

但用“悲”概括也行,只是“悲”的内涵与“痛”的内涵不同。

师:大家说得很好!(板书:乐——痛——悲)那么第一段中哪些方面言“乐”呢?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答。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以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都说明这里的风景很美,让人赏心悦目。

生:“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写他们到这里是饮酒作诗的,很高雅,有情趣。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写来的人很多,且是俊杰之人。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如此良辰美景,贤人相聚在一起饮酒作诗,真乃人生一大乐事也。

(板书:景美——人贤——事雅)我记得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生:丘迟笔下的江南春景很有生机,有活力;而王羲之笔下的江南春景很幽静。

生:丘迟笔下的春景是活泼的、热烈的,而王羲之笔下的春景没有这样的色彩。

生:我认为王羲之笔下的江南春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师:非常好!一个是活泼,富有生机,另一个是超凡脱俗,美景配贤人真是“信可乐也”。

那第二段中作者又“痛”在何处?请先找出文中词句,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生:“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感叹人生短暂,世事变迁。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感叹宇宙永恒,生命易逝。

师:(板书:宇宙永恒,生命易逝)宇宙的浩渺永恒常引发古人的诸多感慨,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生:《论语·子罕》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王勃《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生:苏轼《前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同学们的古典诗词功底大有长进了,非常好!确实这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

面对须臾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

文中也写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请找一找。

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生: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师:这两种生活态度让我想起了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特别是“七贤”中阮籍和嵇康堪为代表。

请看有关两人的材料:“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这是嵇康,是第一种生活态度的写照。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

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这是阮籍,是第二种生活态度的写照。

大家认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这样的人生态度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有没有区别?生:东晋士人的态度是较为消极、颓废的,而范仲淹的是较为积极的,因为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生:范仲淹确是较为积极的,《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为佐证。

师:引用非常精当。

那么在那样的社会里,他们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凭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生:不能,因为那时的社会现实太残酷,太黑暗了!师:那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呢?(投影显示)王羲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可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吟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鲍照在《拟行路难》:“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也因为此,有人说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极的情绪,如文中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等为证。

那么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请结合最后一段分析。

(生分组讨论交流)生:我认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

因为第三段中写道:“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可见,作者并没有一味的消沉,而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

生:肯定不是消极的。

因为第三段中还写道:“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死与生看作一样,把长寿与短寿看作一样,这是“老庄”的观点。

“老庄”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作者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

况且王羲之本身书法上的成就证明他是有所作为的。

(众生鼓掌)师:太棒了!是啊!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板书:否定老庄——肯定人生)生:原来如此!师: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生:人生是短暂的,我们更应该抓住有限的时间来多做一些事情,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与广度。

生: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我想就是因为选择生活的方式不一样吧!我们青年人就应该积极进取,做阳光的、朝气蓬勃的新一代!师:有没有那位同学能结合历史人物来谈一谈?生:曹操曾经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的英雄。

生:李白也曾经叹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最终成为了一代诗仙。

师:是啊!悲叹并不等于悲观。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

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

可谓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板书:消极其表,执着其里)课后请就文中最触动你心弦的一句话谈谈你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写一则300字左右的随笔。

下课!(评点者:卜廷才)如何营造一堂语文课的焦点和亮点,怎样打造一堂语文课的看点和卖点,杨莹老师此节课作了较好的回答。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次群体亮相,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而教师只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此为一。

二是打破今天一些教师倾向于人文性而轻忽工具性的藩篱,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好地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在对文本的探幽发微的进行中受到理的启迪和情的熏染。

三是将读、说、写有机结合,既突破语文教学的传统,又把文、情、理较好地结合为一炉,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新课改理念,促进了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

hslx3y3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