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篇1教学目标:1.品尝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2.体会简单的思想感情教学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下简称师):同学们好,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板书篇目、)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奇妙的本事,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觉和制造令人“惊异”的美。
荷塘,平凡吧;月色,一般吧。
要从其中制造令人惊异的美,真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就渐渐观赏吧。
二、诵读感知师:首先,我朗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感受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掌声)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主要写了观赏月下荷塘美景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感受。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还抒发了他的情感。
师:非常好,不仅有眼前之景,还有胸中之情。
师: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些段落集中写了“荷塘月色”。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生:第四段、六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是写的荷塘,没有写月色。
师:题目为什么叫“荷塘月色”呢?生:月色无形无声,很难把握。
所以借助荷塘来写。
师:侧面描写,这才是高超的地方。
第四段只写了荷塘,第五段只写了月色吗?生:(恍然)都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更加丰富。
三、品尝语言(主要是四、五两段,诵读贯穿整个环节)第一部分:鉴赏四、五段,让同学自由发觉鉴赏点,老师适当引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查找“惊异”之美。
先鉴赏第四段。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留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
生:(有感情地读)师: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众生:挺好。
师:不错,这位同学开了个好头。
下面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勾画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
预备好了请举手。
(给同学二三分钟思索时间)生:我觉得“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非常好。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知识与能力:(1)学习欣赏细腻、传神的语言。
(2)掌握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激趣导入教师:自古以来,荷花和月色都是文人争相吟诵的对象。
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描写月色和荷花的名句呢?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月光如水水如天”、“云破月来花弄影”……教师:是啊,荷花和月色都是非常美的景物。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去月色下的荷塘游览一番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出示第一张页面。
画面是月色下的荷塘,音乐是小提琴曲,课题“荷塘月色”四字缓缓出现。
)二、介绍作者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朱自清先生。
(出示第二张页面。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了解背景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朱自清先生创作《荷塘月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出示第三张页面。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作者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怀疑和恐惧。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荷塘月色正是反映了作者幻想超脱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四、自读课文教师:了解了作者和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首诗是江总书记在1998年11月11日为纪念某位作家诞辰100周年而亲笔题写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晨鸣共北门,谈校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百代名。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那大家猜得出,江总书记是为纪念谁而题的诗吗?生:朱自清。
师:完全正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吗?生:有《背影》,有《荷塘月色》。
师:很好,大家非常聪明。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我们在初中就学过了。
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没有?生:《春》、《匆匆》……师: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更加有名的——《荷塘月色》。
(板书:题目及作者)【作者简介】师:谁来说说,关于朱自清,你有怎样的了解和认识?生:(回答)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向我们介绍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朱先生的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师:刚才有同学也表达了他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
老师跟大家一样,同样非常佩服这位也曾当过中学语文老师的大作家。
毛泽东曾经写过一篇政论文《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里面就有这样的话,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江总书记题的这首诗就是希望青年学子学习和继承朱自清先生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
毛泽东: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案例
案例主题与背景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准备了朱自清的背景材料,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
主题:质疑探究,揣摩品味。
教学方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
师:上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感情线索,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揣摩品味这篇美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幺感受?发现了什幺问题?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品味一下。
下面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问题。
(生:翻书,静思三分钟。
)
师:怎幺样考虑好了,可提问了?
生:老师,这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与前后语境很不和谐,怎幺理解?
师:是啊,这个问题有挑战性,这幺美丽的荷塘,怎幺突然出现这幺阴森怕人的情景?谁来说说看?
生:灌木长的就是七扭八挣的,在月光下的投影就像炸毛鬼。
同学笑,表示认同。
师:看来同学还挺有生活,这幺说是写实了。
这个实际情况不美为什幺还要写哪?。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师:写景是为了什么?生:抒情。
师:(导出本课主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大家请看文章标题,为什么标题是荷塘、月色,单写荷塘或单写月色不行吗?生:(思索)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剧场去看一看,那儿的舞台去看一看,那儿的舞台是什么?(指标题暗示)生:(小声)荷塘。
师:舞台的灯光是什么?生:(大声)月光。
师:舞台上没有灯光行不行?为什么?生:(肯定地)不行,看不清表演。
师:要是只有灯光,没有舞台和表演行吗?生:(摇头)更不行!师:所以荷塘和月色不可分开。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塘上的月色。
师:好!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这节课我们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第五第六段。
师:大家听我范读一下四到六段,用心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情感。
(播发Flash影片展现荷塘月色不断变幻的美景,师伴随音乐范读,声情并茂;生美美地看,美美地听)师:景色美不美?生:(由衷地)美!师:什么美?为什么美?(多媒体展示问题:1、作者描写了哪些荷塘风物?)师:我们首先看看第四段都有哪些演员上台?生:(学生七嘴八舌)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师:第四段写的是荷塘还是月色?生:(齐声)荷塘。
师:第五段是给演员制造气氛的,是哪些景物?生:月光、月色、树影。
师:突出的是荷塘上的——生:月色。
师:看第二个问题(多媒体展示)第四段写荷塘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生:动态。
荷塘上有风,吹动叶子和花。
师:对,这是直接写动态。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要靠鼻子闻,歌声要靠耳朵听,把人的不同的感官用比喻的形式沟通起来,这种修辞方式叫做——通感。
举个例子吧,说“杨钰莹的歌声很甜”,声音是耳朵听到的,甜是嘴巴尝到的,两种感官沟通起来,更形象。
第五段也有一个通感句,大家能找出来吗?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人教版语文高一-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3、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师:我们学过朱自清的哪些文章?生:《绿》《匆匆》《背影》《春》。
师:学得不少啊,那么大家对他一定有所了解,谁来说一说?生:朱自清是一个著名学者,字佩弦。
师:对,他27岁就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
生: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
师:这一点也是他深受人们敬重的重要原因,毛泽东就称赞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
他也被誉为“民主战士”。
生:朱自清原名朱自华。
师:“朱自清”一名是他自己在上大学前改的,取其“清白” “清正”、“清廉””之意,这个名字,又的确反映了朱自清一生凛然不屈、高尚纯洁的气节。
二、整体感知学生听课文录音一遍。
师:听出了本文的文体和主要表达方式吗?生: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
师: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是高考常考的文体,这类散文常常以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抒发作者的情怀。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类散文常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生:情景交融或者借景抒情。
师:那么你认为本文的抒情方式是哪一种?生:情景交融。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散文的鉴赏方法来学习本文。
板书:散文的鉴赏方法:要点:1、仔细阅读全文,注意题目暗含的信息。
2、注意每段开头、结尾的句子。
3、理清思路,找出线索。
师:你从本文题目“荷塘月色”中读出了什么?生:大概描写的是“荷塘”和“月色”。
生:应该描写了月下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
师:非常好!请大家再默读一遍课文,找一找哪些段落写了月下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
生:第4段写月下的荷塘,第5段写荷塘的月色。
师:第6段呢?生:第6段写荷塘四面的景色。
师:你是怎么概括出来的?生:是根据每一段开头的句子。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课件显示)“荷塘月色”标题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有苦闷彷徨,心情“颇不宁静”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减压,或借酒浇愁喝个一醉方休,或“悟言一室”畅叙幽情,把心中的不悦倾泻个痛快,当然,去野外走走,去大自然中散散心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朱自清先生在“颇不宁静”的时候选择的正是去大自然中散散心的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他一起走进他心中的那片荷月世界吧。
二、整体阅读:~(第一部分)~师:作者开篇点题就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把这种直接写出自己的情感的方式叫做直抒胸臆(板书——直抒胸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生:因为心中不宁静,想起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
因此为了寻找宁静。
外出散步。
这是夜游荷塘的缘起。
(课件显示)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如何呢?还是不宁静的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师:那么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有没有产生什么变化呢?还是不宁静的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请大家带着问题,听林培彦同学朗读第2-3两个自然段。
生:(朗读第2、3自然段)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告诉我作者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生:喜悦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他是喜悦的了吗?生:①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地方暗暗透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了吗?生: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师:很好,我们同学很快就能抓住这些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在抒情散文中,我们把这种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方式称为直抒胸臆。
师:好,作者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他感受到了喜悦,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4自然段。
生:(朗读第4自然段)师: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了吗?生:(点头)体会到了。
师:那么,你们体会到的喜悦是因为在这个段落中出现了直抒胸臆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了吗?生:(摇头)不是。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
“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
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
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
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案例 案例主题与背景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准备了朱自清的背景材料,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 主题:质疑探究,揣摩品味。
教学方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 师:上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感情线索,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揣摩品味这篇美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幺感受?发现了什幺问题?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品味一下。
下面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问题。
(生:翻书,静思三分钟。
) 师:怎幺样考虑好了,可提问了? 生:老师,这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与前后语境很不和谐,怎幺理解? 师:是啊,这个问题有挑战性,这幺美丽的荷塘,怎幺突然出现这幺阴森怕人的情景?谁来说说看? 生:灌木长的就是七扭八挣的,在月光下的投影就像炸毛鬼。
同学笑,表示认同。
师:看来同学还挺有生活,这幺说是写实了。
这个实际情况不美为什幺还要写哪? 读读后几句。
生读。
师:作者说荷塘中的光与影“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乐曲有什幺特点? 生:有旋律有节奏。
师:节奏有强弱之分,和光影的深浅不一相似,这样写就增加了文章的节奏感。
生恍然大悟。
师:这在写文章上叫“文似看山” 生:(一齐)不喜平。
师:对了。
谁还有问题? 生:我看网上说真正的清华荷塘并不是这幺美,作者为什幺写的那幺美哪? 师:这有个用高科技手段知道荷塘秘密的人。
的确如此,真正的荷塘并没有这幺美,讨论一下为什幺作者要虚构美丽的荷塘?按平时的六人组讨论。
(生讨论热烈3分钟) 生:(举手)(师示意回答)这是虚写,主要是为了抒情,不是说“景语即情语”吗? 师:抒发了什幺情? 生:喜悦,淡淡的喜悦之情,在这儿什幺都可以想,什幺都可以不想,自由自在。
师:除了抒情,还有别的用意吗? 生:我们组认为,这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
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是作者心灵的家园。
师:他在回避什幺? 生:我们发的材料上说:“1927年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作者对国民党失望之极,可对共产党又缺少了解和信任,内心苦闷彷徨。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堂实录《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堂实录(上课)同学们,我虽然和大家认识不久,但从大家的第一篇作文中,看到许多同学有着深厚的语言功底。
今天,我想让大家与朱自清先生比试比试运用语言的能力。
朱自清虽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所用的每一个词,都是最为精确、形象的。
更何况我们有五十几位同学,人多力量大,只要大家积极思考,齐心协力,一定会写出精彩的片断来。
大家有没有信心?(同学:有!)师:现在请看幻灯,思考在空格处填什么词语最好。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1 )着些白花,有( 2 )地开着,有( 3 )地打着朵儿;正如( 4 ),又如( 5 ),又如 ( 6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7 )。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8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 9 )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10 )过,又像 ( 11 )着轻纱的梦。
(五分钟后,陆续有人发言)生一:我觉得第1处空格可填“散落”。
2处可填“奔放”,奔放地开着,较能体现花的朝气。
其它几处还没想好。
生二:零星地跳跃着些白花,有自信地开着些白花,有害羞地打着朵儿,正如洁白无暇的绸缎,又如刚睡醒的西施,又7处有:一双手牵引着你;缥缈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花仙子将你拥入怀中,如痴如醉。
)8处有:凝;照。
9处有:泛;萦绕;飘。
10处有:洗涤;润;沐浴。
11处有:蒙;缠;裹。
生(一):我觉得1处用“跳跃”和“摇曳”都不错,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之下、微风之下荷花特有的情态。
生(二):我觉得6处的“缥缈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妙,与“缕缕清香”同样的缥缈、神秘而又美好。
生(三):6处的“白帆”之喻也不错。
让人联想到碧波之中的几点白帆,很美。
师:而且白花是零星地点缀在碧绿的层层叶子中间的,再加上微风吹拂着,真像是碧波之中的白帆,这个比喻很形象,意境很美。
但我总觉得读来感觉不是很好。
节奏与上下文不是很和谐,能不能改一改?生(四):是不是可以这样:正如绣着精美图案的绸缎,又如万顷碧波中的白帆,又如水中嬉戏的白天鹅。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1)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我教《荷塘月色》(第一节)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没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2.通过赏析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受作者当时心境,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语句的分析,学会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理解当时所处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什么意思?"我"——"非我"生:"我"就是"我","非我"就是"不是我"。
(生笑)师:哈哈,那到底"是不是我"?生: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大部分的时间,我是我,但是有时候,我又不是我,不是大家看到的我"。
人前的我,人后的我,现实的我,精神的我。
师:有意思,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时刻?(生踊跃发言)生:有!我不喜欢那种家庭聚会,但是我妈就一定让我参加,对着亲戚笑脸嘻嘻的,这一点都不像我。
师:这样的"时刻",不止是"我们有",上个世纪的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有,但他的"我与非我"又与我们的"我与非我"不同,今天我们将从"我与非我"的角度解读朱自清,学习《荷塘月色》。
二、"我"与"非我"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找出"我与非我"的"界线",意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是我"。
生1:第三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师:这里的"我"怎样的?"非我"呢?联系全文思考一下。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研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通知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目前又到了那里呢?……(《匆匆》)渴望着,渴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首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
“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
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
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领略抒情写景散文的外观形态美、内在意象美、文化意蕴美。
2、感受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所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通感、比喻、比拟、对比、叠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艺术表达效果。
3、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孤独苦闷、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幻想超脱而又无法超脱的矛盾心境。
重点难点:思想感情景物描写表现手法品味语言⑴走近作者(摘抄到积累本)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还有《绿》《春》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评价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⑵给下列划线的字词注音(利用工具书查准注音,并摘抄到积累本上)蓊( )郁踱()着袅娜()() 梵()婀( )玲媛( )女点缀( )鷁( )首櫂( ) 藻( ) 敛()裾( ) 惦()记酣()眠颤( )动脉脉( )流水独处( ) 妙处( )⑶积累下列成语(注意其使用范围、对象、色彩):无精打采:采:兴致。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授课人:孙兆刚(淄博一中)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我们的学习重点是品味诗化语言,品味作者的情感。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课下注解生1:读小注师:读得很清晰,但注意一个字“玄”。
补充一点,原名朱自华。
请同学们读全文,找出写荷塘月色最集中的部分。
生2:第4、5、6段师:很准确。
下面大家再考虑一个问题,在这之前,他所描写的内容与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在这之后,他所描写的内容与荷塘月色又有什么关系?生3:写了荷塘月色的背景师:她说的准确吗?生4:主要是开始心情不好,所以开头部分是引出荷塘月色,是引发的感情。
师:是为下面写荷塘月色作铺垫的。
或者说是缘由,后面所写的内容是看到荷塘月色所抒发的感情。
师: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善于其功至伟。
展示课件诵读感悟:①国文本是读的学科,②善于其功至伟。
——叶圣陶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生5:读第四段(很平)师:提示学生按读的三个要求来读书。
好下面大家体会46页最后一行到47页“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学生自已尝试后,老师指定三个读,学生读得依然很平淡。
生6:生7:生8:师:再提示花香,应读出轻柔的感觉。
生9:读师:诵读是逐步投入进来的。
请大家齐读本段。
生:齐读课文师:很好了。
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
老师读第五段,请同学们体会哪句话有诗意展示课件:品味语言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
——郁达夫第五段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有哪些?全评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句子有哪些?师范读本段中有哪些动词用的巧妙呢?大家勾划出来。
生:(沉默)师:我们一起来找找生10:浮,画……生11:泻……师:还有一些词语也有这样的作用,时间关系,就不管它了。
请大家找找在其它段落里还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找一找。
生:找句子师:找到一个句子的举手生12:没精打采师:说的是树生13: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想家的感觉师:这个感觉是酸的,辣的?生14:热闹师:这几段话中哪几句说的是我的?生:(找的不理想)师:文中说这几天心里不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课件显示)“荷塘月色”标题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有苦闷彷徨,心情“颇不宁静”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减压,或借酒浇愁喝个一醉方休,或“悟言一室”畅叙幽情,把心中的不悦倾泻个痛快,当然,去野外走走,去大自然中散散心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朱自清先生在“颇不宁静”的时候选择的正是去大自然中散散心的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他一起走进他心中的那片荷月世界吧。
二、整体阅读:~(第一部分)~师:作者开篇点题就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把这种直接写出自己的情感的方式叫做直抒胸臆(板书——直抒胸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生:因为心中不宁静,想起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
因此为了寻找宁静。
外出散步。
这是夜游荷塘的缘起。
(课件显示)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如何呢?还是不宁静的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师:那么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有没有产生什么变化呢?还是不宁静的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请大家带着问题,听林培彦同学朗读第2-3两个自然段。
生:(朗读第2、3自然段)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告诉我作者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生:喜悦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他是喜悦的了吗?生:①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地方暗暗透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了吗?生: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师:很好,我们同学很快就能抓住这些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在抒情散文中,我们把这种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方式称为直抒胸臆。
师:好,作者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他感受到了喜悦,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4自然段。
生:(朗读第4自然段)师: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了吗?生:(点头)体会到了。
师:那么,你们体会到的喜悦是因为在这个段落中出现了直抒胸臆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了吗?生:(摇头)不是。
师:那是因为什么呢?生:是因为作者对景物的描绘。
师:很好,那么在抒情散文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传达作者情感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
(板书:借景抒情)师:作者置身于月光下、荷塘畔,对于这无穷无尽的大自然之美本应是尽情享用,痛快享用才是,那么作者此时的喜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喜悦呢?是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悦吗?是《囚绿记》中作者初见绿影时心中的那种喜悦吗?生:不是。
师:既然不是,那么作者的喜悦又是怎样的一种喜悦呢?~(第二部分)~揣摩语言,体会情感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第4自然段描写“月下荷塘”的图景中,作者都写到了哪些景物呢?生:作者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等景物。
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吗?我们先来看看流水。
作者是怎么形容流水的呢?生:流水是脉脉的。
师:脉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生:水没有声音,但是饱含深情的样子。
师:很好,脉脉这个词让我们想到了一个成语——生:脉脉含情。
师:好,流水是脉脉的,无声但又是饱含深情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写的是多么含蓄啊。
这水如果是“哗哗”或“哗啦啦”的不是也能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吗?为什么作者感受到的流水是脉脉的呢?生:(思考)。
师:接着,我们再来闻闻荷香。
我们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下作者描写荷香的句子好吗?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彷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作者是怎么形容荷香的呢?生:缕缕。
师:缕缕这个词体现了荷香的什么特点了吗?生:一丝丝,淡淡的,清香。
师:很好,那么,他又是怎么形容歌声的呢?生:渺茫。
师:这荷香和歌声在这儿有什么共同点吗?生:都是若有若无、虚无飘渺的。
师:在这里,作者把嗅觉上的清香和听觉上的歌声联系到了一起,我们把不同感观之间的相通和转移的修辞手法称为——通感。
师:很有意思,作者笔下的流水不是“哗哗”的,荷香也不是扑鼻而来“浓浓”的香,是“脉脉”的流水,“缕缕”的香,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大家揣摩到作者是怎样的一种喜悦了吗?生:(思考)。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自然景物特征的描写,突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喜悦呢?生:淡淡的喜悦。
师:很好,下面,再让我们来赏赏荷花,请大家齐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生:齐读。
(课件显示)作者笔下的荷花是这样的吗?为什么?结合文本,试从景物特征和作者情感两方面回答。
师:作者笔下的荷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的吗?生:不是。
生:图片上的花很多,是粉红色的。
师:那么作者是怎么描写荷花的呢?从数量上看,花是?生:零星的。
师:零星的,说明花不多,颜色呢?生:白色的。
师:是白的,是一种淡雅的颜色.花的姿态呢?生:袅娜,羞涩。
用拟人的手法说明花的含苞待放的姿态。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把花比作了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那么这三者又各自有什么特点吗?明珠有什么特点呢?生:圆润的、晶莹剔透的。
师:星星呢?生:忽隐忽现。
师:出浴的美人呢?生:淡雅,清新,纤尘不染。
师:作者连用三个喻体来说明一个本体,我们把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法称为博喻。
师:(小结)这一段,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角度来描写月下的荷塘。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荷叶荷花与月色交相辉映的荷塘美景。
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种修辞,突出景物特征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运用多种修辞突出景物特征师:刚才我们赏析过了月下的荷塘,第5自然段描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月光、月影、光和影进行了描写。
你们知道这荷塘上的月色有什么特点呢?此时作者的情感仍旧是淡淡的喜悦吗?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第5自然段。
生:(齐读)师:首先我们来看月光。
作者是怎么描写月光的呢?用到了哪些词语?突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吗?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静静地”、“泻”字写出了月光的轻柔,无声无息。
师:“静静地”配上“泻”字写出了月光从高处像流水一样的流动但是又是轻柔,无声无息的。
说得很好,还有吗?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彷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写出了月光的轻飘、朦胧。
师:“浮、洗、笼”让我们想到了杜牧的《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的诗句,“烟、水、月、沙”几个字融合在一起,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很淡雅的水边夜色,同样朱自清先生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雾、雾中花、花上月的柔和幽静、朦胧清淡的画面。
师:这些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在这个自然段中有没有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呢?生:有。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作者直抒胸臆,以为不能朗照的月光恰是到了好处。
师:到这儿为止,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主体情感是?生:喜悦。
师:那么,除了喜悦之外还有没有夹杂着其他的情感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月影的。
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读作者描写月影的句子。
生:读。
师:斑驳的黑影和稀疏的倩影。
为什么同样写的是月影,作者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描述呢?生:(思考)。
师:前面我们说过,抒情散文很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生:借景抒情。
师:那么“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样的景,在这儿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生:忧愁。
师:很好,尽管塘中的月色不均匀,然而作者认为它还是和谐的,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最后一句话用到了我们前面提过的一种修辞手法,哪位同学能来说说吗?生:通感。
把视觉上光和影的斑驳交错与听觉上的旋律联系在了一起,突出了光影的和谐。
师:很好,那么我们通过作者对于景物的描绘可以知道作者在这段中的情感应该是?生:以喜为主,淡淡的喜悦中带有一丝忧愁。
师:通过上边两段的赏析,作者把荷塘与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为我们勾勒了一种朦胧的意境,我们感受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这喜悦之中夹杂着欲罢不能的忧愁。
作者沿着荷塘的四面继续向前走,他又看到了哪些的景物呢?生:杨柳树,树色,远山,路灯,蝉声蛙声。
师:好,我们试着看看能否根据刚才的方法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的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征吗?颜色上是?生:阴阴的,丰姿。
师:形态上呢?生:模糊的,隐约的。
师:修辞手法上呢?生:没精打采的人眼。
师:为什么作者写前面的荷塘月色的时候色调是淡雅的,意境是朦胧,比喻的喻体也是很优美的,然而到了这里为什么景物却变成了灰蒙蒙的、暗淡的,比喻的喻体也是没精打采的人眼呢?作者的心境起了什么变化吗?生:刚才作者是沉浸在美景之中,所以一切看起来都是美的,景物投射到人的心里,所以心情自然而然就喜悦了,现在呢,蛙声蝉叫惊扰了作者心中超然的境界,深埋在心底的忧愁和压抑忍不住流露了出来,因此这时候看到的景物又带上了作者的忧郁的感情色彩。
~(第三部分)~师:看来大自然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短暂的喜悦还是难掩心中的苦闷,写到这里似乎可以收尾了,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采莲赋》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呢?《采莲赋》和《西洲曲》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生:《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
《西洲曲》写的则是采莲女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
师:这两幅图景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吗?生:一个是喜悦的,一个是哀愁痛苦的。
师:那作者写这两幅图景的用意何在呢?生:忧愁和喜悦交替出现。
就好像作者陶醉于清雅、幽静、素淡的荷塘月色中,暂得安宁,却被“蛙声”、“蝉声”扰乱,最后回归现实一样。
“惦记江南”,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作者极力营造的“乐”景中隐约渗透着“哀”情。
师:很好,通过这篇散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才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呢?一是可以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除此之外我们更要体会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别是抓住景物的特征,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描绘景物来表现自己情感的。
板书:如何体会情感三、课外延伸——主旨探究师:作者因不宁静而夜游荷塘,当他回到家时,他却没有得到超脱,这是因为导致他不宁静的根源并没有消除。
那么作者心情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不宁静,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并不能够足够的依据证明,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作者于1927年的7月于清华园写了了这篇荷塘月色,所以每个读者大可以自己之心去体会文中作者之意,探究作者“不宁静”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