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五篇范文

合集下载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名著之一,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以供大家参考借鉴!《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老子》, 又称《道德经》,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千百年来, 从东方走到了西方, 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 不知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 只觉意蕴深远, 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 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 分为道、德两篇, 虽只五千余字, 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 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 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 消极避世”的印象上, 直至谨慎品读后, 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境界, 收益匪浅。

“上善假设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确实,最善的人就似乎水一样, 水滋润万物而不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爱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 以这样的沉着姿态、包涵性品德、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 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 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供应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 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才智的, 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气的, 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 有踊跃行动力的人能更加漫长。

的确, 始终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 却忽视了对自我的反省与谛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充分了解自我, 才能取长补短, 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法自然, 提醒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那么。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5篇读友吧_1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5篇读友吧_1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5篇当赏读完一本《道德经》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5篇,以供大家参考!《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篇1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

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

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

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

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

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

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

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

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物极必反。

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

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可能有!“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

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

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一)大学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读书交流会,一个师姐在交流的时候说,老子是有大智慧的,倡导“上善若水”、“无为而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读了孔子向老子问道的典故,我开始认真诵读记背抄写《道德经》,看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经》,看了一些解读《道德经》的书籍,不敢说明悟,就是窥门径也不敢说,只是将上面的章节文字记下来,期望有一天能够潜移默化有所得。

《道德经》阐述了“道”、“德”,说,“道可道,非常道”,一切的描述“道”的语言,只是指月的手指,而不是月亮。

有人说“道”就是规律,其实也不尽然,我想,“道”是生化运行万物的一种力,生化万物又存在于万物之中,得道之士,每时每刻都能体道,八仙中的曹国舅称“道在天,天在心”,庄子说“道在屎溺”,百姓对“道”是日用而不知。

《道德经》倡导一种浑然齐物的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于“道”,要遵从和依循,顺之者生,逆之者死。

为了便于理解“道”,老子举例作了一个类比,说“道”性雌柔,养万物,若谷、若水,尤其是若水,具有如下美德,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动善时,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都是往低下的地方流淌,遇到阻碍就绕道而行,万物赖以生长却不争功,懂得谦退,虽然至柔却又能攻坚强。

“道”无比高妙,难以悟透,而水随处可见,可以观之思之。

通过对水的感触思索,不经意间能感受到“道”的脉搏。

《道德经》传达了一种养生理念,雍正说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儒治国,气功也能从《道德经》文字里找到理论依据,“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要求要保持虚空,虚其心、实其腹。

《道德经》传达了治国的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倡导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善为,要像胡锦涛同志说的“不折腾”。

2022《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5篇

2022《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5篇

2022《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5篇2022《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篇1近几日心中烦闷,搬出来一堆旧书,还不够就从网上读,一不小心读到了一本书,一本让我受益终生的书,一本让我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基石去观望世界的书,一本给了我一个可以享受生活后去回馈生命的书……他是《道德经》,他诠释了人格的标杆和人生的尺度。

众所周知,这本书包罗万象,就像天地一样无不覆盖无不承载,加之我是初读收获肯定又少又浅。

但是有一章让我感触颇深,记得书中原文第三十三章是这样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记得当我读到这儿的时候,愣了一下,第一次感到很多大家说的一句话:道不远人!确实这其中的话多少次被多少人引用过啊。

这篇,老子在人与己之间进行相对,以更好的阐明无需溢言的人生大智慧。

并不是说他要告诉你非要做到知人或者是自知,这篇无非是告诉世人知人和自知的好处,然后让人自由的去选择,这就是简朴,是圣人的伟大之处。

“知人”就是能看明白自身以外的所有东西,除了别人啊环境啊,还应该包括脱离物象的东西,比如一些微妙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才能称得上是智慧。

其实我们经常听到“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这无非是后人对智与明的选择和补充,很显然大家都需要自知,所以我们时刻要竖起一面镜子,真正的可以把自己如实的反射给内心,然后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和对自己有一个明朗的定位,才可以称得上有所贤明。

一个人可以战胜别人可以称得上是力大无穷勇猛彪悍,这也无非是在说出了另一个事实,力量大并非是强者,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坚毅、强大,因为人内心的疲软和惰性往往最难战胜,一个有了社会感官的人很难做到不去贪婪,东晋陶渊明就有过“既自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感慨。

无论一个人多么的富有,与大自然相比都渺小到不堪贫瘠,所以只有一个人对自己的物质水准认可而不用过多的眼神去关注别人的财富,才可以使自己舒适的活在富裕的状态中,所以是知足者富。

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优秀9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优秀9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优秀9篇)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篇1《道德经》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须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

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

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必须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

“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

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事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

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那《道德经》究竟和好处何在呢?下面是我们组对《道德经》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点,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处下无为成大德”。

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二道是运动变化的,不断展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变化的!举个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问我到底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形容证明到底有多爱,而是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为这种爱太深沉,太永恒。

《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5篇

《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5篇

《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5篇《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篇1《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

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

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

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1000字以上

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1000字以上

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1000字以上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道德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篇1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

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

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

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

《道德经》的中心是“道”。

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供你选择借鉴。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篇1老子告诫孔子,他所学的所谓六经不过是陈旧的知识,远远不是道。

道需要法天效地,与自然天地合一,观察天地万物,观察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得到道;得到道,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学以致用,教化天下。

孔子最终认识到此,所以老子说他得道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谓言多必失,言多必败。

杨修自恃其才,不懂谨言慎行,所以死于非命。

所谓大公无私,就是尊重客观,一心为公,以大局为重,淡化私心,不计个人利益,秉公从事,中正无私,没有偏斜。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过满必溢,正因曾国藩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适时地选择功成身退,从而持盈保泰,功名皆无损,安享晚年。

一个人的修养,只有“掏空”自己的内心,让心回归清静、无我、真我的状态,才能做到“无”,在无我忘我中投入做事,专心致志,才容易取得成功。

人生来是有欲望的,不仅追求物欲之享受,满足感官,还会追逐名利,满足内心的虚荣,于是纵情,于是任性,为此脚步匆匆,忙碌不止。

但最终也许得不偿失,生命中最该珍惜的是什么?恰恰不是物质和功名,而是内心的快乐、充实和幸福。

所谓“道纪”,指道之规律。

聪明人做事之所以容易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已经存在的“道”,抓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事,所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世人贪心不足,往往陷入对完美、美满的追求中而不能自拔,却没一人能够如愿。

月满则亏,人生没有圆满。

所以,做人做事要保持分寸感,掌握好自己的平衡,不能做尽了。

这也是保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所以不必追求完美。

一个人无论是想获得智慧,还是想活得自在,都需要涤荡内心,回归虚静无为的本真状态,否则,只能是受尽心劳,心累不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五篇范文道德经读后感1000一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

此时的人们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

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

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

”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

因为富贵加骄傲,使自己招来祸患,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

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

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

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肯下来,继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愿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

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

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

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

那么面对失意,面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因此,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因此,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势,这样人们就容易把你忽略,不会排挤你,嫉妒你,此时你就有足够的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准备有一天一鸣惊人,以天下之至弱驰骋天下之至坚。

最后,用庄子的齐物论中国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所谓悬解也。

”人们只有安时处顺,不管得意与示意都能处之泰然,这样才能超越人世间的倒悬之苦。

道德经读后感1000二最近我不大喜欢聊天了,因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

心慢慢地不怎么花了,毕竟岁月不饶人。

我喜欢一个人在花园散步沉思。

官二代、富二代们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底层的人难以往上流动,_还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义何在?读书无用论也不是空_来风;中国的官员的选拔应该真正交给选民而不是由上级领导说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讨好选民而不是绞尽脑汁的去巴结领导一切的一切都好办了——思考这些问题,我的痛苦与日俱增。

为了减少我的痛苦,我开始读道德经了,我发现我受益匪浅。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

水的适应环境能力。

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随之改变。

为人处世当如柳树,而不能像青松。

柳树温柔,给人以美感。

青松倔强,叶如锋芒,容易伤人。

我们不能老是埋怨环境的恶劣,自己应该主动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

达尔文不也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道德经里说要摒弃自己的私欲,不妄为便能无所不为。

一切都要符合道。

道法自然。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律。

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干什么事要稳重。

对名利的过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

我对晋升高级也不再有过多的冲动。

而是顺其自然吧。

道德经里说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是因为过分追求名利而在缩短自己的寿命。

贪官为了贪欲而锒铛入狱,赌徒因不服输而彻底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单位上有好多人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而闹僵了人际关系自寻烦恼。

我爱我的孩子,爱我的老婆,爱我的家,爱我的亲朋好友,爱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星球。

我相信善,回报与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宁静了。

最近我的睡眠质量好多了。

劝你有时间也读读道德经,好吗?道德经读后感1000三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

(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

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

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1000四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

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

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

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

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

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

什么是“有为”呢? 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

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

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

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道德经读后感1000五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非常名。

”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

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其致之”推而言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