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建设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环保监测站环保监管业务用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境保护环保监测站环保监管业务用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境保护环保监测站环保监管业务用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3)1.1 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3)1.2 研究工作概况 (7)1.3 研究工作的依据、内容及范围 (8)1.4 建设方案概述 (9)1.5 结论 (12)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13)2.1 **县基本情况 (13)2.2项目背景 (15)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第三章建设场地与建设条件 (19)3.1 建设场地 (19)3.2 建设条件 (19)第四章项目建设原则及规模 (24)4.1 项目建设原则 (24)4.2 建设规模 (24)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 (25)5.1**县禽业协会商贸综合楼建设内容 (25)5.2环保监测站业务用房项目建设内容 (37)5.3环保监测站业务用房装修方案 (37)第六章环境保护 (39)6.1 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39)6.2 编制依据 (39)6.3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39)6.4 环境评价 (41)第七章节能、节水 (42)7.1 设计依据 (42)7.2 必要性 (42)7.3 节能措施 (42)7.4 节水措施 (43)7.5 能源管理 (43)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45)8.1 安全措施 (45)8.2 卫生措施 (45)8.3 消防措施 (46)第九章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安排 (47)9.1 项目管理 (47)9.2 项目实施阶段和建设周期 (47)第十章招投标方案 (49)10.1 招标投标方案的编制依据 (49)10.2 拟建工程招标投标的必要性、条件及原则 (49)10.3 招标投标的内容 (50)10.4 招标、投标 (50)10.5 开标、评标 (53)10.6 授予合同 (55)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57)11.1估算范围 (57)11.2编制依据 (57)11.3 估算方法 (57)11.4 投资估算 (58)11.5资金筹措 (58)第十二章结论及建议 (59)12.1、结论 (59)12.2 建议 (59)第一章总论1.1 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1.1.1 项目名称**县环境保护环保监测站环保监管业务用房项目1.1.2 建设单位及负责人建设单位:**县环境保护环保监测站法人代表:项目联系人:联系电话:1.1.3建设单位情况**县环境保护局是主管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的县政府工作部门。

最新版水质检测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版水质检测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质检测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项目概况 (1)1.1 总概况 (1)1.1.1 项目名称 (1)1.1.2 建设单位 (1)1.1.3 项目性质 (1)1.1.4 建设地址 (1)1.1.5 建设规模及内容 (1)1.1.6 建设工期 (2)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范围和原则 (2)1.2.1 编制的依据 (2)1.2.2 编制范围 (2)1.2.3 编制原则 (2)1.3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1.4 项目基本情况 (3)1.4.1 项目位置 (3)1.4.2 区域基础条件 (3)1.4.3 规划情况 (3)1.5 结论与建议 (4)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2.1 项目建设背景 (5)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2.2.1 建立“某某省某某水质检测中心”,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

(5)2.2.2 建立“某某省某某水质检测中心”,是我国政府加强水质监管工作的需要。

(7)2.2.3 建立“某某省某某水质检测中心”,是水质检测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

(7)2.2.4 建立“某某省某某水质检测中心”,是水务公司提升管理、高效服务的需要。

(7)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8)第三章项目市场分析.........................................................................................................1..0........第四章场地选址和建设条件..............................................................................................1..2......4.1 项目位置.......................................................................................................................1...2......................4.2 建设条件分析..............................................................................................................1..2.....................第五章建筑方案设计.........................................................................................................1..3........5.1 项目建设和设计规范依据..........................................................................................1..3.................5.2 设计标准和设计原则...................................................................................................1..3..................5.2.1 项目设计标准......................................................................................................1..3...................5.2.2 项目设计原则......................................................................................................1..4...................5.3 项目总体规划方案.......................................................................................................1..5...................5.3.1 总平面布置和功能要求.......................................................................................1..5................5.3.2 规划方案描述........................................................................................................1..6................... 5.4 工程建设方案..............................................................................................................1..7.....................5.4.1 竖向交通设计........................................................................................................1..7...................5.4.2 建筑面积指标........................................................................................................1..7...................5.4.3 主要建筑材料........................................................................................................1..8...................5.5 结构设计.......................................................................................................................1...9......................5.5.1 设计依据...............................................................................................................1..9.....................5.5.2 基础设计...............................................................................................................2..0.....................5.6 电气设计.......................................................................................................................2...1......................5.6.1 设计依据...............................................................................................................2..1.....................5.6.2 设计范围...............................................................................................................2..2.....................5.6.3 变配电所...............................................................................................................2..2.....................5.6.4 照明系统...............................................................................................................2..4.....................5.6.5 防雷接地系统........................................................................................................2..5...................5.6.6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2..7.............5.6.7 公共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2..8...............5.6.8 低压配电系统及线路敷设方式............................................................................2..9.............5.6.9 其他弱电系统........................................................................................................3..0...................5.7 给排水设计...................................................................................................................3...1.....................5.7.1 设计依据...............................................................................................................3..1.....................5.7.2 设计内容...............................................................................................................3..1.....................5.7.3 生活给水系统........................................................................................................3..2...................5.7.4 生活污水排水系统................................................................................................3..2.................5.7.5 雨水及空调冷凝水排水系统................................................................................3..2..............5.7.6 消防给水系统........................................................................................................3..2...................5.8 暖通设计.....................................................................................................................3..3......................5.8.1 设计依据...............................................................................................................3..3.....................5.8.2 室外设计参数(芜湖).......................................................................................3..3................5.8.3 室内设计参数........................................................................................................3..4...................5.8.4 设计方案...............................................................................................................3..4..................... 第六章节能专篇..................................................................................................................3..6........6.1 编制依据.......................................................................................................................3..6......................6.2 节能措施.......................................................................................................................3..6......................6.2.1 建筑节能措施........................................................................................................3..6...................6.2.2 给排水节能措施....................................................................................................3..7..................6.2.3 电气节能措施........................................................................................................3..7...................6.2.4 暖通节能措施........................................................................................................3..7...................6.2.5 其他.......................................................................................................................3...7...................... 第七章消防、安全.............................................................................................................3..8........7.1 消防...............................................................................................................................3..8........................7.1.1 消防给水...............................................................................................................3..8.....................7.1.2 电气消防...............................................................................................................3..8.....................7.1.3 暖通消防..............................................................................................................3..9.....................7.2 劳动安全.......................................................................................................................3..9.........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4..0........8.1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4..0................... 8.2 环境保护的标准..........................................................................................................4..0....................8.3 环境现状及环境影响因素..........................................................................................4..0................. 8.4 环保设计原则..............................................................................................................4..1.....................8.5 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4..2..................第九章项目组织管理.........................................................................................................4..3........9.1 建设期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4..3................9.1.1 组织机构..............................................................................................................4..3.....................9.1.2 运营机制..............................................................................................................4..3.....................9.1.3 机构设置..............................................................................................................4..3.....................9.1.4 劳动定员..............................................................................................................4..3.....................9.2 项目施工进度安排.......................................................................................................4..4...................9.2.1 建设工期..............................................................................................................4..4.....................9.2.2 项目拟定建设工期...............................................................................................4..4.................第十章工程招投标.............................................................................................................4..5........10.1 概述............................................................................................................................4..5........................10.2 招标组织形式.............................................................................................................4..5....................10.3 招标方式....................................................................................................................4..5......................10.3.1 公开招标.............................................................................................................4..5....................10.3.2 邀请招标..............................................................................................................4..5....................10.3.3 招标方式确定.....................................................................................................4..6...................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8......11.1. 投资估算...................................................................................................................4...8......................11.1.1 估算范围及投资.................................................................................................4..8..................11.1.2 编制依据.............................................................................................................4..8....................11.1.3 其他工程费用.....................................................................................................4..8.................. 11.2 资金使用及资金筹措................................................................................................4..9..................11.2.1 资金筹措.............................................................................................................4..9....................第十二章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5..0.....12.1 经济效益评价..............................................................................................................5..0....................12.2 社会效益评价..............................................................................................................5..0....................12.3 社会评价结论..............................................................................................................5..1....................12.4 建议.............................................................................................................................5...2.......................第十三章结论和建议.........................................................................................................5..4........13.1 结论............................................................................................................................5..4........................13.2 建议............................................................................................................................5..4........................附件1. 项目规划总平面效果图及单体效果图2. 项目初步方案图第一章项目概况1.1 总概况1.1.1 项目名称某某省某某水质检测中心。

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可行性建议书(可编辑)

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可行性建议书(可编辑)

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可行性建议书第一章概述11 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中心实验楼2建设单位3建设性质科学实验楼4建设地点5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待定6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为3138 m2无地下室层数4层7建设总投资共投资970万元8资金来源政府投资12 项目背景水环境监测中心隶属于县水务局近年来分中心在县水务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水环境监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了实验室的技术装备一定程度提高了实验室检测能力但目前分中心实验室面积仅为200㎡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的基本项目的检测要求以及水利部新修订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 SL2762002 水质部分中提出的地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面积不低于800㎡的建设标准加上水文观测测报等业务用房我们认为工作场所总用房面积应不少于2000㎡按照地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标准我们认为分中心目前在实验室面积达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2009年5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计划对分中心进行了计量认证监督评审2010年3月又对分中心进行了复查评审评审结论为基本合格同意通过评审同时评审组在评审意见中分别就分中心的实验室面积不达标应加快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一突出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并要求在下次计量认证监督复查评审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13 建设单位概况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隶属于县水务局业务上受市水文总站指导主要从事本县内水质监测水文测报和河道地形测量等工作是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全站现有在编在职职工32人设有办公室测验设备科水环境监测科中心以及5个基层水文测站分中心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专业监测机构为我县的水环境整治和水资源保护等做了大量工作出具了公正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支撑有力的科学依据14 编制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总体规划2005~2020》《19208城乡体系规划》《域总体规划2008~2020》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 建设项目区域位置本项目位于具体的建设地点及建设用地的情况相关各部门正在确认中22 建设项目区域自然条件221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口和东海的T字型交接点上东西长80南北宽14~18是我国第三大和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屿面积约1200是由长江下泻的大量泥沙在江海交互作用下不断加积而形成内地势坦荡无山冈丘陵地形总趋势是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大部分地区地面高程吴淞基面为34~42位于北亚热带南缘的沿海地区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降雨较少盛行西北风夏季炎热降雨量大盛行东南风年平均下雨量1117寒冷月份为1~2月平均气温29炎热月份7~8月平均气温275~277年平均气温153常年无霜期约为229天水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水环境可以分为海洋环境湖泊环境河流环境等按照环境要素的不同流域是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系统水环境状况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指标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与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重点加强现场测试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在有条件地区建设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对跨界河流与重大污染事故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GB50009-20012006年版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2008年版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 8《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市标准 DGJ08-11-201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市标准 DBJ08-9-2003442 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县镇为1栋4层办公楼443 抗震设防及其他设计要求1.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二级2.抗震设防类别丙类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场地类别IV类地区设计特征周期090s基础设计等级丙级444活荷载标准值取值楼面和屋面活荷载标准值1卫生间走廊 25KNM22办公室 20KNM23屋面上人屋面 20KNM2 不上人屋面 05KNM2基本风压 055 kNm2地面粗糙度 B类基本雪压 020 kNm2445 材料砼强度等级基础和上部结构均为C25钢筋 HPB235HRB335钢材Q235B446 上部结构设计本工程4层办公楼为框架结构楼面屋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为110130mm447 基础选型由于甲方没有提供地勘报告按以前设计经验先假定为柱下条基45 给排水设计451设计依据1.建筑专业提供的平面图及建筑设计说明2.现行建筑给排水建筑消防设计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民用建筑水灭火系统设计规程》DGJ08-94-2007 J11056-200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节能专篇》2007版3.建设基地周围市政给排水资料及建设单位的设计要求452 工程概况设计范围本工程为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楼共四层建筑面积为31378平方米本专业负责设计建筑红线以内室外和室内给水排水及室内消防供水系统453 生活给水1水源本项目水源为市政供水管网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本建筑要求水压不低于025MPa2用水量如下表序号用水类别用水定额使用数量使用时间h 最高日用水量m3d 最大时用水量m3h 备注数量单位数量单位Kh 1 员工50 L人32 人 8 16 03 15 2餐厅25 L人32 人 12 08 01 15总计24 04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为24m3d最大时用水量为04m3h454 排水污废水排水量生活污水总量最高日不考虑绿化用水为24m31室内排水采用污废水合流制屋面雨水由雨水斗收集经雨水管道排至室外雨水管网厨房等油污水设隔油池预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所有污水经管网收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2若测验科等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化学制剂则要经过中和池处理之后才能室外污水管网3总体雨水按地区暴雨强度公式数量统计法计算雨水量约为40Ls设计重现期取5 年455 消防1本工程消火栓用水量按同一时间一次灭火所需水量设计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15LS室外消火栓消防用水量为20LS火灾延续时间均为2h室内消火栓系统为稳高压系统消火栓泵及消火栓稳压泵均设置在一层消防水泵房内2室外消防管网要求为两路水源供水3各单体按建筑按规范配置灭火器456 给排水环保设计1.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2厨房排水先经隔油处理后排至小区内污水管道457 给排水节能卫生间坐便器采用冲水量≤6L冲水箱水龙头采用陶瓷片密封水龙头或自动感应水龙头充分利用市政管网水压以节省水泵提升耗能水泵等设备选用高效率的产品设置水表计量节水46 电气设计461强电设计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综合楼共四层属多层建筑物框架结构2设计依据1 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设计规范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2009《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000年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低压用户电气装置规程》 DGJ08-100-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GJ08-107-2004《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程》DGJ08-93-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2 业主的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3 其它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3设计范围1 供配电设计2 电力照明设计3 防雷接地设计4 低压供电电源进线电缆头前侧由供电部门负责设计施工电缆头后侧由本院负责设计4供电设计1 负荷概况及负荷等级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应急照明自带镍镉电池电信间电源信息中心机房电源及防汛办公室应急照明负荷等级为二级其他用电负荷等级为三级2 供电电源该建筑单体电源由电业部门供电其中二级负荷由单独的配电箱供电供电电源采用220V380V照明及插座采用220V动力设备采用380V3 供电系统在底层设配电室一处接收室外引来电源并负责配出电引至楼层配电箱处于本楼中间部位设强电井一处各配电箱均置于其中由配电箱引来电缆在强电井内沿桥架送出4 照明配电箱电源主要采用树干式配电重要负荷采用放射式配电5 用电设备装机容量统计二级负荷装机容量KW 三级负荷装机容量KW 合计综合楼11 303 314KW 具体如下办公室照明灯具采用超高效T5-28W电脑用插座以300W个计算饮水器插座以600W个计算其他未知用途插座按100W个计算考虑冬天电加热和夏季制冷功率的因素壁挂式空调插座以20KW个计算单相柜式空调插座以30KW个计算故二~四层用电量235KW一层用电量总配电箱314KW6 无功补偿及计量方式1在室内配电间内设置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功率因数需达到09以上2在室内配电间内设置电能计量表统一计量5配电设计1 导线电缆选择及敷设方式1进户线采用YJV22电缆穿镀锌钢管保护埋地引至单体配电间内2配电干线采用YJV电缆在强电井内沿桥架明敷设或沿墙地板暗敷设3从强电井层配电箱至各终端配电箱的分支线采用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线沿金属线槽在走廊吊顶内集中敷设然后穿无增塑钢性阻燃塑料管暗敷4应急疏散照明线路穿钢管沿墙或天棚内暗敷设其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2 保护接地系统本工程接地保护制式采用TT或TN-C-S制凡设备外露可导部分均与PE线可靠连接并做总等电位连接弱电机房设备房等做局部等电位连接强电井内设接地端子3 防雷接地1综合楼按三级防雷保护设计屋面采用避雷带作接闪器形成不大于20m×20m或16x24的网格2引下线均利用柱内主钢筋接地体利用建筑物基础建筑物的防雷接地保护接地及工作接地等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所有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应在进出处与接地装置连接采用防电涌保护措施以抑制过电压6照明系统1 照度标准办公室 300LX 9WM2会议室 300LX 9WM2各科室用房 300LX 9WM2试剂器材仓库 200LX 7WM2普通仪器室 200LX 7WM2处理室 300LX 9WM2分析室 500LX 15WM22 主要光源本工程照明光源和灯具主要采用超高效T5节能型采用电子镇流器楼梯走道等场所采用节能型吸顶灯采用延时开关控制卫生间雨棚等场所采用防潮节能型吸顶灯在楼梯疏散走道出口等重要场所均设置带镍镉电池的应急照明疏散和诱导指示灯信息中心机房之配电箱可用UPS做备用电源防汛值班室及大面积场所均设置带镍镉电池的应急备用灯具462 弱电设计1设计依据1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设计规范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2业主的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3其它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2设计范围电信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双向有线电视系统3电信系统1在底层设置电信间在电信间内设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网络交换设备等电信间设备布置由电信局负责单体通信电缆和光缆由外网引入2本工程的电话通信线路采用综合布线方式3在办公室会议室等处设置电话网络终端4综合布线系统1本单体通信电缆和光缆由外网引入2在本单体中间部位设弱电间一个弱电设备均应置于其中挂壁安装3本工程的电话与数据通信线路采用综合布线方式4在办公室会议室等处设置数据语音双孔终端若干防汛办公室信息中心机房和主要领导办公室采用直通电话并设电话分机其他均设电话分机5网络垂直干线选用光缆电话通信的垂直主干线采用大对数电缆楼层水平布线采用4对5类非屏蔽对绞线各层均设配线架和网络设备6综合布线系统中电缆光缆均采用低烟无卤的环保型产品5双向有线电视系统单体有线电视同轴电缆由机房引入在职工餐厅会议室等处设置双向有线电视插座若干有线电视系统采用860MHZ双向网络传输用户终端信号电平为68±3dBuV垂直连线采用SYWVY1欧姆4弱电线缆采用环保型无卤低烟型电缆5所有弱电系统穿越地下人防的管线均必须预埋密闭套管463 电气节能专篇1供配电系统节能满足国家规范标准对供配电系统的各项规定提高供电系统的功率因数正确选择导线截面线路敷设方式等以利于降低配电线路的损耗2电气照明节能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所对应的照度标准照明均匀度照明功率密度值LPD能效指标等相关标准值的综合要求用效率高使用寿命长显色性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灯具日光灯以三基色直管荧光灯为主日光灯采用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各类镇流器的谐波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充分利用自然光第五章环境卫生和消防51 环境保护设计原则建设项目污染防治的处理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各类污染治理达到有关标准排放固体废物妥善处理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产生的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52 污染物分析及治理措施521生活污水基地排水采用雨污水分流原则卫生间的数量满足规范设计的要求并具备自然通风条件室内污废水分流室内污废水排至室外经埋地污水管汇合后排入城市管网基地地面雨水由道路雨水口汇集屋面雨水由雨水斗及雨水立管汇集分别排至室外埋地雨水管经埋地雨水管汇集后排入城市管网污水和雨水对基地和周围环境水体不产生不利影响522 生活垃圾在办公楼周边方便隐蔽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桶办公楼产生的垃圾每天定时清运出去确保生活区的环境卫生523 噪声室内空调通风设备噪声超标时设置消声器或采用消声风管空调器室外机设置在远离办公室窗户的区域经过上述处理措施后可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2类标准即昼间LeqA≤60dBA夜间LeqA≤50dBA53 项目建设期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31 噪声污染本项目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作业施工过程中动用的挖掘机搅拌机振动器铲车钢筋剪断机等机械设备的噪声值在77-101DB对周围环境将产生一定的影响532 大气污染施工扬尘和施工车辆产生的尾气对大气产生一定的污染533 水污染施工期的水污染主要是基础施工和清洗搅拌设备排放的含泥浆废水虽然排放量较小但泥浆含量高流入水体会造成一定污染534 固体废弃物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建筑残土和建筑垃圾54 项目建设期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 尽量利用较为先进的噪声较小的施工设备2 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避免高噪声设备同时开启3 建筑场地周边按规定设置标准围栏实行封闭施工4 按照规定使用商品混凝土在施工起尘区洒水场地内的施工道路要硬化5 建筑工地的粉状材料应采取有效地抑尘措施对可能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禁止露天堆放6 建筑工地道路铺设渣石路面工地出入口处要设置清除车辆泥土的措施严禁车辆夹带泥土驶入城市或城市主要交通干线7 运输残土等固体废物和建筑材料的车辆要遮盖毡布经过居民区和进入施工现场是要限速行驶尽量减少二次扬尘8 禁止使用三毡四油等建筑防水材料必须采用国家推广的新型建筑防水材料9 对于运输车辆施工机械产的废气应控制其为其达标排放此外施工工地做饭不使用煤应使用清洁能源以防止其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10 避免在雨季进行基础施工11 生活污水和施工排水不得随意排放不得流入施工场地外施工排水不得直流入下水管网应设简易沉淀池以防止水质污染及堵塞下水道12 加强对施工场地雨水的排除13 本工程回填土应尽量采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土方以减少剩余残土量14 建筑残土及建筑垃圾按照市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送至指定地点统一处理15 本实验楼建成后应搞好绿化建设加强绿化管理提高绿化水平可有效地吸附空气尘埃涵养水源净化大气质量努力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52 卫生1.雨水污水废水分流处理雨水由暗管排至市政雨水管道污水经化粪池处理排入市政污水管道2.水泵房中的水池采用装配式水箱以保证用水的清洁3.卫生间的数量满足规范设计的要求并设有通排风装置4.功能用房设有对外开启的窗满足平时自然通风及采光的要求53 消防1.室外消火栓的设置间距不小于120m并至少从DN100的给水管上接入2.给水管网应保证灭火时最大消火栓的压力不小于10m水柱3.建立火灾报警系统通过通讯系统或安监系统与中央监控室联系4.规划满足消防通道消防间距等有关规范第六章项目效益分析61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建设必将有效提升水环境检测水平为改善水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有利的贡献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支撑有力的科学依据第七章项目总投资和资金筹措71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资约970万元72资金筹措本项目拟政府出资建设第八章结论和建议81 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项目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82 建议在本项目讨论的基础上尽快争取立项批准确定建设用地寻求政策性扶持资金合理组织建设期1在积极上报批复筹备资金的同时做好项目前期工作2做好项目后运行机制的准备工作3尽快实施尽早收益第九章投资估算91编制说明投资估算根据初步建筑方案设计文件图纸及相关资料进行编制内容包括工程的土建及设备安装工程等项目92编制依据1.《市建筑和装饰工程预算定额》及工程量计算规则20002.《市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及工程量计算规则20003.《市建设工程施工费用计算规则》20004.沪建监协字2001第20号《关于发布工程建设监理费市行业指导价标准的通知》5.计价格19991283号《国家计委关于引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6.计价格200210号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7.工程相关设计说明93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序号费用名称投资 1 建筑安装工程费 8382 其他工程费603 工程预备费72 工程总投资9702文库巴巴提供可研报告下载项目建议书下载申请报告下载资金申请报告下载投资书下载质量手册施工组织管理手册教学导学案到文库巴巴下载文库巴巴提供可研报告项目建议书申请报告施工组织商业计划管理手册教学资料程序文件毕业论文综合资料研究报告技术标书文档下载。

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建议书

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建议书

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建议书目录1 总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项目名称、业主与编制单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 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与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3项目提出的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5研究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研究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研究的简要综合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市场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4)1.2研究工作的依据、内容及范围 (5)1.3项目概况 (5)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1.5结论及建议 (7)第二章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8)2.1项目建设的背景 (8)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第三章建设条件 (13)3.1建设地点 (13)3.2建设条件 (13)第四章建设规模与内容 (16)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 (17)5.1项目概况及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17)5.2总平面布置 (18)5.3建筑设计 (20)5.4结构设计 (21)第六章公用工程 (23)6.1给排水 (23)6.2电气 (24)6.3采暖与通风 (26)第七章环境保护 (28)7.1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28)7.2施工期对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 (28)7.3运营期对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 (29)7.4环境评价 (29)第八章安全卫生 (30)8.1安全 (30)8.2卫生措施 (30)第九章节能 (31)9.1节能必要性 (31)9.2节能措施 (31)9.3节水措施 (32)9.4能源管理 (33)第十章消防 (34)10.1编制依据 (34)10.2编制原则 (34)10.3编制范围 (34)10.4消防措施 (34)第十一章招投标方案 (37)11.1项目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 (37)11.2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 (37)11.3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质要求 (38)第十二章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 (39)12.1项目管理 (39)12.2实施进度安排 (39)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1)13.1投资估算 (41)13.2资金筹措 (42)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 (43)14.1结论 (43)14.2建议 (43)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1.1.1项目名称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1.1.2项目承办单位项目承办单位:某某市环境保护局1.1.3承办单位概况某某市环境保护局成立于1993年,位于某某市建设路南段,现有工作人员156人,其中监察大队80人,监测站23人,办公场所占地面积546平方米,建筑面积192平方米,监测站使用面积72平方米,属市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最新环境监察监测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环境监察监测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提要1.1 项目名称##市环境监察监测中心建设项目1.2 承建单位##市环境保护局1.3 建设地点##市华新开发区行政中心规划区28号街区1.4 建设性质新建1.5 建设内容本项目用地面积26703.8平方米(合约40亩),项目建筑为主楼七层,辅楼六层,砖砼结构,其中:主楼为监测、监察执法用房,建筑面积为5180平方米,辅楼为环境监测化验用房,建筑面积为4100平方米,附属用房1216平方米,共计土建总规模10496平方米。

建筑耐久年限为70年,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并购置相应办公设备及空调等。

1.6 建设期限2008年6月~2009年11月1.7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其资金来源为:项目承建单位自筹1000万元,争取国家环保部环境监测执法能力建设资金1500万元,##市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

1.8 项目效益##市环境监察监测中心建成之后,将成为该市环境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托,是全市环境监测和执法工作的控制枢纽和指挥中心,同时也是全省环境监测网络和监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对##市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及生物多样性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数量的实时自动监测,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及对大气污染源、机动车尾气的实时监控,有利于对##市重点污染源数据的实时获取;同时可节约执法工作费用,降低执法成本,提高环境执法、环境监测效率和应急反应能力,增强环境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项目建成后,对改善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提高政府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完成管理水平由常规化向自动化、信息化转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 主要技术指标(见下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项目由来##位于##省中南部,湘江中游,素有“寰中佳丽”之誉。

境内南岳衡山为中华五岳之一,七十二群峰,气势磅礴,以“中华寿岳”、“五岳独秀”、“文明奥区”著称于世。

环境监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境监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风险识别
识别项目中的潜在风险,包括技术、市场、财 务等方面。
风险评估
对每个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性和 影响程度。
3
风险应对
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 规避、转移、减轻等。
技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包括技术可行性、技术成熟度、技术更新等方面。
应对措施
进行技术预研,了解相关技术发展趋势,制定技术更新策略,保持技术领先。
风险评估与对策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并 提出相应的对策,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可行性分析
从技术角度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包括技术成熟度 、应用前景等,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会因技术 问题而失败。
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析
对项目的投资进行详细预算,包括设备采购、人 员工资、现场安装等费用,同时对项目的效益进 行分析,确保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较高。
04
建设规模
本项目的建设规模将覆盖全市 范围,包括市区和周边地区。
建设内容详细描述
传感器
将根据环境监测需求,选择合适 的传感器,如空气质量传感器、 噪音传感器、水质传感器等,以 实时监测环境数据。
数据采集器
数据传输系统
将选择具有远程数据采集功能的 数据采集器,以便集中管理各个 传感器采集的数据。
将建立稳定、高效的数据传输系 统,确保实时传输数据,避免数 据丢失或延迟。
有助于企业加强环保管理,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意义
有利于政府及时掌握环境状况,为制定科学的环境政策 提供依据。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02
项目实施方案及技术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背景与意义
阐述项目的背景和意义,明 确项目的主要目标和实际应 用。

环境监测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境监测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境监测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前言 (3)1.1 编写目的 (3)1.2 背景介绍 (4)1.3 研究范围与目标 (4)1.4 论文结构 (6)二、项目背景与意义 (7)2.1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8)2.2 当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9)2.3 项目对于改善环境的贡献 (10)2.4 预期社会经济效益 (12)三、市场需求分析 (13)3.1 政府需求 (14)3.2 企业需求 (15)3.4 市场潜力评估 (17)四、技术可行性分析 (18)4.1 现有技术与应用 (19)4.2 技术发展趋势 (21)4.3 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 (22)4.4 技术风险与控制措施 (23)五、经济可行性分析 (24)5.1 项目总投资 (26)5.2 资金来源与运用 (27)5.3 收益预测与分析 (29)5.4 经济效益评估 (30)5.5 不确定性分析 (31)六、社会可行性分析 (34)6.1 社会影响评估 (35)6.3 社会道德与伦理考量 (38)6.4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39)七、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40)7.1 风险识别与评估 (42)7.2 风险预防与控制 (44)7.3 应急预案与响应机制 (45)7.4 风险管理措施 (46)八、结论与建议 (47)8.1 结论总结 (49)8.2 建议与展望 (50)8.3 实施计划与步骤 (51)8.4 后续研究方向 (53)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准确的环境监测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本项目旨在研究并设计一套环境监测系统,以实现对环境污染源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预警功能,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途径,从而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针对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进行分析,包括项目的背景、目标、技术路线、市场分析、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

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xxx县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工程2、项目总投资:500万元3、项目建设性质:新建4、建设规模:为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测站建一幢2200平方米的五层双面综合办公楼。

5、项目申报单位:xxx县环境保护局6、项目承建单位:xxx县环境保护局7、项目建设地点:xxx县轩辕大道南侧8、项目负责人:二、建设项目总体目标根据国家环保部《关于申报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的通知》甘肃省环境保护厅文件〔2011〕17号文件“关于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有关事项的紧急通知”以及《甘肃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0年基层环保监测和执法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中杨预算内基建支出预算的通知》(甘财建〔2010〕511号),的精神要求,依据《基层环保监测和执法业务基本功能用房面积参考指标》、《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等规定标准,我局拟投资250万元,征地5亩,建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面积2200平方米,把我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测站建设成符合国家西部三级标准的监测和执法机构。

三、项目建设依据(一)对照国家环保部《关于申报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的通知》(环办函〔2008〕817号)的精神要求。

(二)根据《甘肃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0年基层环保监测和执法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基建支出预算的通知》(甘财建〔2010〕511号)的资金专项用于基层环保监测和执法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三)对照环保部《关于印发<全国环保监测站建设标准>的通知》(环发〔2007〕56号)中的“建设条件”的要求,我局完全符合申报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条件。

1、县环保监测站和环境执法大队属新成立机构,无固定的监测和执法业务用房,只能租用场地办公,对照《全国环保监测站建设标准》和《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仍达不到最低要求。

2、县环保监测站和环境执法大队人员编制完全达到《全国环保监测站建设标准》和《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的最低要求,人员编制不少于10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75%,中专以上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50%,且全部为行政性事业单位编制。

环境监测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境监测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境监测站可行性研究报告标题:环境监测站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人工活动和工业化的不断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环境监测站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二、研究目的:1. 分析环境监测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 调查研究环境监测站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3. 提出环境监测站建设的具体建议和可行性方案。

三、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收集相关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和运营资料;2. 调研:与相关专家、行业从业者进行访谈和座谈,了解他们对环境监测站建设的看法和建议;3. 数据分析:对环境监测站建设的成本、效益进行定量分析;4. 方案制定: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环境监测站建设的具体方案。

四、研究内容:1. 环境监测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调研,分析环境监测站对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意义;2. 技术可行性:研究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和运营技术,包括监测设备、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等;3. 经济可行性:对环境监测站的投资成本和运营费用进行分析和评估,探讨其经济可行性;4. 环境监测站建设的具体方案: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方案,包括站点选址、设备选型、运营管理等。

五、研究结果:1. 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和运营对于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技术方面存在一定挑战,需要引入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数据处理技术;3. 经济方面的投资成本较高,但可以通过公私合作、政府支持等方式降低运营费用;4. 提出了具体的环境监测站建设方案,包括选址、设备选型和运营管理等。

六、建议:1. 加大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力度,提高监测能力和覆盖范围;2. 加强技术研发,引入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数据处理技术;3. 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争取政府支持和资源优先供应;4. 完善监测数据共享和交流机制,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和决策参考性。

七、报告结论: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和运营具有可行性,并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项目可研性分析报告(大全5篇)

环境监测项目可研性分析报告(大全5篇)

环境监测项目可研性分析报告(大全5篇)第一篇:环境监测项目可研性分析报告环境检测项目可研性分析报告一、环境检测概念环境检测是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

环境检测通常包括背景调查、确定方案、优化布点、现场采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等过程。

环境检测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对于声、光的检测),化学手段(各种化学方法,包括重量法,分光光度法等),生物手段(检测环境变化对生物及生物群落的影响)。

按照检测对象,环境检测分为环境质量检测和污染源检测两种。

二、具体实施部门1、政府事业部门:环保局下辖环境检测站,几乎每个省市县(区)都有环境检测站;2、军区环境保护:军区的环境检测站,涉及到国家军事机密的环境检测由军区的环境检测站实施;3、学校科研单位:一些学校拥有实验室,并通过了国家认证,开展环境检测,主要目的是教学科研,也接受一些委托性质的环境检测业务;4、民营环境检测机构:环境保护日益被重视起来,国家对环境质量检测的要求不断提高,检测范围、项目和频次不断扩大和增加,传统的环境检测站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环境检测需求,国家逐步开放了环境检测领域,民营力量加入了进来。

专业从事环境检测,且具备CMA资质,开展的项目与环境检测站几乎相同的民营检测机构已成为社会委托性质的环境检测的选择之一。

三、第三方民营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即取得“CMA”(中国计量认证简称“CMA”,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检测机构,允许其在检验报告上使用CMA标记;有CMA标记的检验报告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成果及司法鉴定,具有法律效力。

)资质。

所以所有环境检测机构都必须具备“CMA”资质,才可以开展相关的环境检测业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项目建议书第一章概述1.1 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中心实验楼2、建设单位:3、建设性质:科学实验楼4、建设地点:5、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待定6、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为3138 m2,无地下室,层数4层。

7、建设总投资:共投资970万元。

8、资金来源:政府投资。

1.2 项目背景水环境监测中心隶属于县水务局,近年来,分中心在县水务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水环境监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了实验室的技术装备,一定程度提高了实验室检测能力,但目前**分中心实验室面积仅为200㎡,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基本项目的检测要求,以及水利部新修订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276—2002)水质部分中提出的“地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面积不低于800㎡”的建设标准”,加上水文观测、测报等业务用房,我们认为工作场所总用房面积应不少于2000㎡。

按照地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标准,我们认为,**分中心目前在实验室面积达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009年5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计划对分中心进行了计量认证监督评审,2010年3月又对**分中心进行了复查评审,评审结论为“‘基本合格’同意通过评审”,同时评审组在评审意见中分别就“分中心的实验室面积不达标,应加快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一突出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并要求在下次计量认证监督、复查评审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1.3 建设单位概况**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隶属于县水务局,业务上受市水文总站指导,主要从事本县内水质监测、水文测报和河道地形测量等工作,是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全站现有在编在职职工32人,设有办公室、测验设备科、水环境监测科(中心)以及5个基层水文测站。

**分中心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专业监测机构,为我县的水环境整治和水资源保护等做了大量工作,出具了公正、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支撑有力的科学依据。

1.4 编制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总体规划(2005~2020)》《****(19208)城乡体系规划)》《****域总体规划(2008~2020)》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 建设项目区域位置本项目位于***,具体的建设地点及建设用地的情况相关各部门正在确认中。

2.2 建设项目区域自然条件2.2.1地理位置及地形***位于长江口和东海的T字型交接点上,三面临江,东面临海,北隔江与江苏省相望,南隔江与浦东新区和宝山区相望。

***东西长80千米,南北宽14~18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和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屿,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内地势低平,河叉纵横。

由于成陆较晚和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具有“水清、土洁、气净”的优越生态环境和丰富滩涂、湿地、森林资源,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的24.5%,堪称**市域“最后的净土”。

***是由长江下泻的大量泥沙在江海交互作用下不断加积而形成。

*内地势坦荡,无山冈丘陵,地形总趋势是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大部分地区地面高程(吴淞基面)为3.4米~4.2米。

2.2.2 气候气象**位于北亚热带南缘的沿海地区,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降雨较少,盛行西北风;夏季炎热,降雨量大,盛行东南风,年平均下雨量1117毫米。

寒冷月份为1~2月,平均气温2.9℃。

炎热月份7~8月,平均气温27.5~27.7℃,年平均气温15.3℃。

常年无霜期约为229天。

2.2.3 水文***长江出海口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狭长的特点,决定了*内引水排涝特征必然是受长江径流和东海潮汐影响显著。

引水时,丰水期水量丰沛,但水浑,易造成河床淤积;枯水期,长江径流减少,咸水入侵,引淡不足。

暴雨排涝时,涨落潮较快,潮差较大,容易乘低潮排泄,但若遇高潮顶托,也易形成涝灾。

***内河水系布局最大特征是*内河网完全由人工开挖,纲目分明,排列有序,除南横引河基本贯通全*外,还有均匀分布全*的竖河、横河、引水河、泯沟,总体上是与***农业生产的格子化、机械化和园田化的要求相适应的。

根据**市水利分片治理规划,***为**市水利分片治理中的独立片,其防洪(防潮)、排涝、引水格局自成体系,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均有针对***防洪(防潮)、供水、灌溉、滩涂围垦等水利工程的专题规划,这些规划编制年限不同,并已逐步付诸实施。

由于水利建设仍滞后于***的开发建设需要,其防洪(防潮)、排涝、引淡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2001年6月~7月,**地区普降暴雨,形成涝灾,也反映了河道水闸排涝能力不足;特别是近几年咸潮上溯已引起*内河网水质偏咸,居民饮用水也偏咸。

2.2.4 绿化、水系至2009年底,**县林地面积39.4万亩,全线森林覆盖率达20.8%,城镇绿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5平方米。

通过实施“万河整治”,对全县各级河道进行了全面疏浚治理,合理调度水资源,建设生态护坡,建设河道保洁员队伍,全县的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在Ⅲ类水质,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2.2.5环境保护2009年,推进新河、堡镇两个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港沿、建设等八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8%,全县已有10个乡镇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考核验收。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系统不断完善,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系统在****范围内的全覆盖。

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全年安排节能专项资金4244万元,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0家,全年降耗折合标准煤3.1万吨,全年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5%左右,实现工业和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6392吨/年,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1735吨/年,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公共绿地建设,至2009年底,全县林地面积39.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0.8%,城镇绿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5平方米。

通过实施“万河整治”,对全县各级河道进行了全面疏浚治理,合理调度水资源,建设生态护坡,建立河道保洁员队伍,全县的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在Ⅲ类水质,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建成覆盖全县的“烟尘控制区”,镇、陈家镇和森林公园地区约318平方公里“基本无燃煤区”,镇地区4.6平方公里“扬尘污染控制区”。

全年环保投入占全县增加值的比重达6.8%,高于年度计划1.8个百分点。

2.3 建设项目的外部协作条件本工程区域内有关水、电、通信等条件均有较好的依托,利于项目顺利推进。

2.4 建设项目的必要性水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

水环境可以分为:海洋环境、湖泊环境、河流环境等(按照环境要素的不同)。

流域是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系统,水环境状况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指标。

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与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

重点加强现场测试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在有条件地区建设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

对跨界河流与重大污染事故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

水环境监测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系统资料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水环境科学研究和水资源保护的基础,对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健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环境监测包含五大基本过程: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评价。

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引起有关方面的共同关注。

**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隶属于县水务局,业务上受市水文总站指导,主要从事本县内水质监测、水文测报和河道地形测量等工作。

近年来,**分中心在县水务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水环境监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了实验室的技术装备,一定程度提高了实验室检测能力,但目前**分中心实验室面积仅为200㎡,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基本项目的检测要求,以及水利部新修订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276—2002)水质部分中提出的“地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面积不低于800㎡”的建设标准”,加上水文观测、测报等业务用房,我们认为工作场所总用房面积应不少于2000㎡。

按照地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标准,我们认为,**分中心目前在实验室面积达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009年5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计划对**分中心进行了计量认证监督评审,2010年3月又对**分中心进行了复查评审,评审结论为“‘基本合格’同意通过评审”,同时评审组在评审意见中分别就“**分中心的实验室面积不达标,应加快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一突出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并要求在下次计量认证监督、复查评审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根据《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水质部分)的规定,基于以上的现状条件和水环境检测的重要性,**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的建设不但是必要的,而且需要尽快落实,提高**分中心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弥补由于设施和设备的配备滞后造成的水环境方面的损失,同时确保2011年和2013年计量认证监督和复查评审顺利通过。

第三章建设内容和规模**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用房为一幢四层高的科学实验建筑,具体有水环境检测用房,辅助用房,公用设施用房,行政及生活服务用房等。

总建筑面积3137.8㎡。

第四章建筑设计方案4.1建设用地本项目位于***,具体的建设地点及建设用地的情况相关各部门正在确认中。

4.2设计依据《****总体规划(2005~2020)》《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国家和**市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条文4.3 建筑布局本建筑功能基本分为水环境检测用房,辅助用房,公用设施用房,行政及生活服务用房等。

建筑平面布局时除了遵循一般建筑物平面设计原则外,还考虑将管线较多的实验室组合在一起,将有洁净要求的实验室组合在一起,将荷载较大的仓库布置在底层等。

平面一、二层为车库、职工餐厅、厨房以及部分实验室和实验辅助用房,三四层主要为办公用房。

建筑采用中走廊形式,利于布置实验室和办公用房等。

建筑剖面考虑到科学实验及办公用房的特点和使用功能,结合外观造型和空间组合进行设计,以求达到合理的净高和较为舒适的空间感觉。

建筑物层高底层为4.2m,标准层为3.6m,室内外高差为0.45m,建筑高度为16.35m。

建筑物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建筑竖向交通和疏散由两部疏散楼梯承担,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