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上册数学一等奖创新教案-三 采 摘 节混合运算信息窗2《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青岛版

三年上册数学一等奖创新教案-三  采 摘 节混合运算信息窗2《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青岛版

三年上册数学一等奖创新教案-三采摘节混合运算信息窗2《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青岛版三采摘节:混合运算信息窗2《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先除法、后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并会解决。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4.灵活的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学会整理信息。

【教学重难点】1.掌握“先除法、后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整理数学信息。

(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这是杨阳和爸爸、妈妈在采摘节上采摘葡萄的情境,你能从图上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交流)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够从图上获得准确的信息!现在我们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师教给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并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我们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清楚妈妈、杨阳、爸爸分别有哪些信息,这样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直接找到需要的信息。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身边情景图,图中的信息比较丰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信息整理,教给学生寻找信息的方法,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思考的平台。

】2、提出两步的数学问题。

请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2)妈妈和杨阳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3)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4)妈妈比爸爸多摘了多少箱葡萄?(5)妈妈和杨阳一共摘了多少千克葡萄?(6)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千克葡萄?(7)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千克葡萄?(8)妈妈比爸爸多摘了多少千克葡萄?(9)杨阳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地选择出“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问题进行口答(上述问题中的5、6、7、8),复习“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6.3.2《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6.3.2《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6.3.2《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6.3.2《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这一章节制定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 6.3.2章节,即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除加除减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除加除减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

2. 讲解知识点:讲解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讲解几个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个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题,及时反馈并讲解错误。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题目: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2. 板书内容:(1)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2)计算方法: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25 ÷ (10 + 5) × 4b. 81 ÷ (9 6) + 272. 作业答案:a. 25 ÷ (10 + 5) × 4 = 10 × 4 = 40b. 81 ÷ (9 6) + 27 = 81 ÷ 3 + 27 = 27 + 27 = 5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说课稿)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说课稿)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说课稿)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主要讲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如何正确运用除法、加法和减法进行混合运算,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知道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定义和运算法则。

2.能够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定义和运算法则,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听说结合的教学方法,先通过听力让学生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定义和运算法则,然后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运算方法。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互相合作。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口算练习或举例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了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定义。

例如:小明有10块钱,他用3块钱买了一个铅笔盒,还剩下多少钱?小明又用5块钱买了一个书包,现在他还剩下多少钱?这就是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2.讲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10分钟)教师让学生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即按照乘除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注意括号的优先级。

并通过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此方法。

3.进行练习(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例如:小明有60个卡片,他要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到多少个?小明刚刚用了3/4小时走了7/8的路,他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等等。

4.总结(5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掌握了运算法则,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总结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以实际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互相合作,更好地理解、运用所学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加除、减除的混合运算》 ︳青岛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加除、减除的混合运算》 ︳青岛版

《加除、减除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加减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加减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除法计算运算顺序;运用加减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学习例题。

同学们,我们的老朋友杨阳带来了两道题目,大家说说这两道题目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生: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你们学习得真扎实,那这两个问题呢,大家说说是先算什么呢?生1:先算加(减)法。

生2:先算除法。

师:那究竟先算什么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人加除、减除混合运算的学习杨阳出完题之后呢,就去摘葡萄去了,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生:妈妈摘的葡萄可以装12箱。

生:杨阳摘了35千克。

生:爸爸摘了45千克。

生:每箱可以装5千克。

师:你们真是会发现的孩子,给你们一个大写的赞,那么谁是会提问题的孩子呢?先提一个关于妈妈和杨阳的问题吧。

生:杨阳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千克?生:妈妈和杨阳一共摘了多少箱?生: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生:……师;:你们这么棒,能提出这么多问题来,今天我们就先来解决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剩下的问题我们放在问题口袋里面,之后再探究。

那么还能提出关于妈妈和爸爸的问题吗?生: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生: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千克?生:妈妈和爸爸谁摘得多?生:……师:又有这么多问题,同样,我们这节课先来探究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剩余题目放进问题口袋里面,首先,先来解决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妈妈的我们知道,那么不知道谁的(杨阳的)所以第一步先求什么(杨阳摘了多少箱)求出来之后,再求什么呢?(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学生自己解答,之后找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步骤。

同学们,这是之前我们就接触过的分布计算,我们重点要学习如何列综合算式。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除法与加减法的混淆运算》教课设计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理解混淆运算的次序,会进行混淆运算。

2.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觉混淆运算次序在实质应用中的合理性。

二、过程与方法1.在解决实质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究。

2.试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淆运算的过程。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能灵巧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在沟通各样算法的过程中加强学数学的信心。

2.培育优秀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课要点会用脱式格式正确计算。

教课难点知道混淆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课方法叙述法、讲解法、研究法。

课前准备情境图片、口算卡片、习题板、课件。

使用“学乐师生”APP摄影,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说出下边每道算式计算的第一步。

6× 3+3 70 - 20× 3 46 -28+ 4发问: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什么?2、揭露课题:今日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淆运算。

(板书课题)2.创建情境。

3.讲话:出示情境图。

4.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二、新课学习1.新授。

电脑出示:要修业生认真察看情形图,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电脑闪烁:50 元钱,买香蕉用去了14 元钱,桔子每千克 3 元)。

谁能替妈妈算一下,能够买几千克?自由读、指名读。

2.议论,沟通,自主解决。

学生认真察看情形图,同桌先相互谈谈看到了什么?学生把所看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为解决问题作好准备。

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在脑筋中形成清楚的解题思路。

教师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舞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而后请学生到前方板演。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状况,一种是带小括号的,一种是不带小括号的,可请学生说一说,这两种列式方法,那一种是正确的呢?为何?也有可能学生写不出带小括号的算式。

教师要作要点指导,“这样列式能先求50-14吗?”“想什么方法才能先求出50-14 呢?看一看,谁是我们班的智慧星呢?”“要想求出能够买几千克橘子,就一定先求出什么?”3.学生改写算式,并议论、沟通正确的列式方法。

3上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3上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2【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综合算式,掌握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的计算。

2.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综合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町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杨阳一起去葡萄园采摘葡萄好吗?(课件出示情境图)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生1::妈妈摘得葡萄可以装12箱。

生2:杨阳摘了35千克。

生3: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生2: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生3: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1・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解决“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谈话:那“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你能帮杨阳算一算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会列综合算式的尽量列综合算式,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生1:35 4-5=7 (箱)12・7二5 (箱)生2:12-35 4-52 •汇报交流,归纳方法提问: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1) 35 4-5=7 (箱)12・7二5 (箱)要求'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必须要知道妈妈摘了多少箱葡萄,杨阳摘了多少箱葡萄。

妈妈摘了箱数已经知道,12箱,杨阳摘得箱数,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必须先求'杨阳摘了多少箱',用35^5=7 (箱),再求'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用12-7=5 (箱)。

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六单元信息窗2《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六单元信息窗2《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3.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反馈,强化学生的正确认知。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适时调整作业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收获成长。
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家长参与题: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完成一份关于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数学手抄报,展示学习成果。
目标: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家庭对数学学习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整洁。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6.拓展延伸,培养思维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拓展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总结反思,提升素养
-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反思学习过程,提升数学素养。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六单元信息窗2《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使学生理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对除法运算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三采摘节:混合运算信息窗2《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三采摘节:混合运算信息窗2《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三采摘节:混合运算信息窗2《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我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这个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及应用。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教材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7页到49页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这些运算法则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实际操作的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先给学生讲述一个关于采摘节的故事,让学生们了解到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知识点:然后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一些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式子,并讲解这些式子的计算法则。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知识点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当场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并用一些例题来说明这些法则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完成课后练习第15题。

答案:1. 202. 123. 84. 155. 18答案:(1) 小明有10个苹果,他吃掉了3个,还剩下多少个苹果?解:10 3 = 7答案:小明还剩下7个苹果。

(2) 小华买了20个橘子,她吃掉了8个,还剩下多少个橘子?解:20 8 = 12答案:小华还剩下12个橘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在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练习和应用。

除加(减)混合运算练习(教案)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除加(减)混合运算练习(教案)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除加(减)混合运算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除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运用除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加(减)混合运算的定义和运算顺序。

2. 除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除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除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其运算顺序。

2. 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具体的例题,让学生了解除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评: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除加(减)混合运算的掌握程度。

3. 测试:进行相关的测试,了解学生对除加(减)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除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除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小明有18个苹果,他想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他的6个朋友,每个朋友分到几个苹果?然后小明又拿走了2个苹果,现在每个朋友还能分到几个苹果?”这个问题既包含了除法又包含了减法,能够自然地引出除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3上6-2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3上6-2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青岛李沧路小学王慧【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综合算式,掌握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的计算。

2.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综合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杨阳一起去葡萄园采摘葡萄好吗?(课件出示情境图)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生1::妈妈摘得葡萄可以装12箱。

生2:杨阳摘了35千克。

生3:……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生1: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生2: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生3:……【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通过学生喜欢的采摘园情景,吸引注意力,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的自主性,激起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联想,激活分布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相经验。

在上一信息窗“乘加减混合运算”时,学生对综合算式已经有了的体验,对于如何解决乘法和加减法的方法也已经掌握。

并且帮助学生在寻找信息时完整,有序。

建立有序的数学思维。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1 .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解决“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谈话:那“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你能帮杨阳算一算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会列综合算式的尽量列综合算式,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生1:35÷5=7(箱)12-7=5(箱)生2:12-35÷52.汇报交流,归纳方法提问: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1)35÷5=7(箱)12-7=5(箱)要求‘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必须要知道妈妈摘了多少箱葡萄,杨阳摘了多少箱葡萄。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混合运算《6.2 列综合算式解决除加(减)问题》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混合运算《6.2 列综合算式解决除加(减)问题》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混合运算《6.2 列综合算式解决除加(减)问题》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本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除加(减)问题,理解除加(减)问题的特点,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理解除加(减)问题的特点,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2. 能够根据问题情境,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

3. 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混合运算中的一节重要课程,主要涉及除加(减)问题的解决。

除加(减)问题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都有广泛应用,因此,本课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重难点重点:理解除加(减)问题的特点,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难点:根据问题情境,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

五、评价任务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了解他们对除加(减)问题的理解程度。

2. 通过作业和练习题,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解决除加(减)问题,以及他们的解题思路是否清晰。

3. 在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对他人的方法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是《6.2 列综合算式解决除加(减)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用到除加(减)运算来解决。

比如,我们要计算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然后再加上(或减去)另一个数,这就需要用到除加(减)运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吧!(二)学习任务一1. 教师出示例题:一瓶牛奶200毫升,小明每天喝一瓶,喝了5天,他一共喝了多少毫升牛奶?师:这个问题需要用到除加(减)运算来解决。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小明每天喝了多少毫升牛奶,然后再乘以他喝的天数。

我们可以用一个综合算式来表示这个问题:200×5=1000毫升。

《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年级:三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与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材、练习题。

2. 学生准备教材、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PPT,展示例题:小明有18元钱,他买了3本书,每本书5元,他还剩多少钱?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除法与加减法进行计算。

二、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 学生通过例题,理解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3. 教师出示PPT,展示例题:小明有18元钱,他买了3本书,每本书5元,他还剩多少钱?4.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交流答案。

5.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PPT,展示练习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交流答案。

3. 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了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除加、除减混合运算一、说课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说课重点1.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在学习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掌握其运算方法。

通过对练习题的解答,学生可以加深对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理解,并掌握运算技巧。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涉及到的具体数学概念比较多,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其数学思维水平。

三、说课内容1.学习目标本节课主要针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内容进行讲解。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阅读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进行除加、除减混合运算2.教学过程1.导入(约10分钟)通过导入学生在以前学习的数学知识中所应该知道的内容,例如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

同时,通过简单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自主学习(约20分钟)首先给学生讲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然后带领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方法,通过练习题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

3.课堂交流(约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互相讨论彼此的解答过程及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

4.课后作业(约15分钟)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手段1.讲解:老师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2.练习: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3.课堂讨论: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交流和思维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

4.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效果评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以下评估:1.能够灵活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方法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练习题3.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快速解答出相关算式4.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发言,展示出较高的交流和思维能力。

6.3.2《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6.3.2《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6.3.2《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顺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PPT、计算器、练习题。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四则运算顺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讲解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a.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

b. 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除法和加减法运算。

(2)举例说明运算顺序。

a. 举例:8 ÷ (4 2) - 6 ÷ (3 - 1)b. 讲解: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进行除法和减法运算。

(3)课堂练习a. 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

b. 讲解练习题,强调运算顺序。

3. 巩固提高(1)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出题,进行计算。

(2)讲解典型题目,分析错误原因。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6.3.2 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进行除法和加减法运算。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及其应用。

详细补充和说明: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主题与课时】:《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青岛版,63~64 页,信息窗二,1课时。

【课标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1,结合情境图,运用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算式,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比总结等过程,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提高运算能力。

3,结合实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正确脱式计算。

4,运用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1,完成任务一。

(检测目标1)2,完成任务二中的练习1。

(检测目标2)3,完成任务三中的练习3。

(检测目标3)4,完成练习2、4。

(检测目标4)【资源与建议】,1,在上节课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相对容易一些。

我们将通过和上节课相似的“解决实际问题——列综合算式计算——概括运算顺序”的线索学习。

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理解和掌握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为后面学习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积累经验方法。

2,本节课的学习将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走进情境,展开学习——通过解决红点问题,探究除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通过解决绿点问题,探究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概括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3,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时,可以借助上节课的学习经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再讨论交流。

交流时,可以按照分析数量关系——列式——确定运算顺序——计算的流程来进行。

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把解题思路与运算顺序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除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学习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掌握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有关的混合运算的两步式题,并引导学生归纳出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运算的能力。

难点:了解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法学法】引导启发法、讲解、练习【教具】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旧知,引起思考课件出示:21×3﹢110 110﹣21×3 17×3﹣25 25﹢17×3 教师引导: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教师小结:算式中,如果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所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2.引入情境,发现问题杨阳一家来到了采摘节上,他们进入了葡萄园,出示情境图:教师引导:请大家认真观察图,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发现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板书:杨阳摘了35千克葡萄;杨阳的爸爸摘了45千克;杨阳的妈妈摘的葡萄可以装12箱。

每箱5千克共5箱。

教师引导: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提问题,教师选择相关的问题进行板书: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并使学生体会到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1.借助问题情境解决问题,加深对混合运算的理解(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帮助。

学生自己尝试列式。

(2)你是怎样列式的?你又是怎么想的呢?2.尝试计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① 35÷5=7(箱)②12-35÷512-7=5(箱)上面这些算式应该先算什么,请同学们把先算的算式用红色标记标出来。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原创】《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原创】《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又有除法,应先算除法。
三、练习巩固。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如①②),应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边学边练
(一)
一共能装多少盒?
10+90÷690÷6+10
=10+15=15+10
(二)出示情境图。
杨阳一家来到了采摘节上,他们进入了葡萄园,从图中我们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杨阳摘了35千克葡萄;杨阳的爸爸摘了45千克;杨阳的妈妈摘的葡萄可以装12箱。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解决问题。
(一)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杨阳摘了多少箱,再算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
35÷5=7(箱) 12-7=5(箱)
列成综合算式怎样列呢?
学生试列,纠正错误。
12-35÷5
=12-7
=5(箱)
答:妈妈比杨阳多摘了5箱葡萄。
(二)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统一认识综合算式的算法。
(三)想一想,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
49-81÷3
=49-27
=22(元)
答:一辆玩具汽车比一个变形金刚贵22元。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先算乘法再算减法——乘减混合运算
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乘加混合运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年级数学上册《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精品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精品教案

=5(箱)
这个算式中应该先算除法35÷5=7,再算减法12-7
质疑:35÷5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除法。

2. 解决问题二: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预设:分步算式:先算出爸爸摘了多少箱:45÷5=9(箱)
再算出爸爸妈妈一共摘了多少箱:12+9=21(箱)
综合算式:12 + 45÷5
=12+9
=21(箱)
3.想一想,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除法,应先算除法。

四、学生归纳,总结算法。

1.归纳运算顺序。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加法、减法。

这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
2.新旧知识比较。

出示复习中的第(1)小题,和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提问: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在两步计算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五、巩固强化拓展思路。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得都很好,你们敢接受考验吗?
1.课件出示课本第64页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运算的顺序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完成并用直尺在先算的下面划上一条直线,然后进行自评和互。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导学内容:导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环节:1、出示第32页习题(1)场景中你了解到了什么?(2)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共多少元,我们可以怎样运算?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并交流探究结果,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出各种方法。

80÷10+1212+80÷10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得到:先算除法。

知道80÷10是先算出一支钢笔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列式计算;(2)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3、总结运算顺序:(1)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2)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三、导练环节:1、完成33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3题。

小组完成,集体校对后比较归纳计算时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数字相同;不同点:运算符号不相同,运算顺序不相同,运算的结果不同。

3、“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估计每组中哪个算式的得数大一些,然后计算比较验证;交流看法,校对结果。

4、“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

组织集体交流。

5、小结提问: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除加或除减的运算。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了解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杨阳一家来到了采摘节上,他们进入了葡萄园,从图中我们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杨阳摘了35千克葡萄;
杨阳的爸爸摘了45千克葡萄;
杨阳的妈妈摘的葡萄可以装12箱。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解决问题
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杨阳摘了多少箱,再算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

35÷5=7(箱)
12-7=5(箱)
列成综合算式怎样列呢?
学生试列,纠正错误。

12-35÷5=12-7=5(箱)
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
1/ 2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统一认识综合算式的算法。

想一想,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又有除法,应先算除法。

三、巩固练习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说说计算顺序。

反馈,捕捉“错误资源”
2.数学门诊。

(投影)错误资源分析。

四、课堂评价小结。

你掌握什么新知识?
给自己一个评价。

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