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 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3 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4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5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填空(每空一分,共30分)1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
2 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特色。
3 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
4 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的特征。
5 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
6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特征有有限性、动态性和可增强性。
7 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利等。
8 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更低与建设用地的比例。
9 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0 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
11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四种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C )A、区域分工全球化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C、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D、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2 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 B )A、人口容量B、适度人口C、人口承载力3 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C )A、人口数量B、人口迁移C、人口素质D、人口分布4 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 C )A、局部优势B、潜在优势C、全局优势 D 现实优势5 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D )A、结构性有限性整体性社会性B、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社会性C、有限性区域性社会性多用途性D、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四、简答题:(各5分)1.请你简要论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1.区域分类依据区域概念划分:均质区域;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依据区域特性划分: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等特性;大区域;中等区域;小区域2.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3.自然资源承载力特征: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4.外部性的类型: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5.生态环境作为免费物品的三个特征:使用上的非排他性;交易上的非市场性;生产上的外部性外部性内部化的主要手段: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6.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市场指向劳动力指向;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7.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8.技术扩散的形式:空间梯度扩散;跳跃式技术扩散;双向对流式10、衡量技术为使用技术的三方面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1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2、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增长阶段理论的标准次序一、自给自足阶段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四、工业化阶段五、服务业输出阶段13、区域优势的特点:地域性、综合性、时效性14、区域优势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15、规划工作的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16、区域规划的特点: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17、区域政策的特点:差异性、综合性、协调性、阶段性18、区域发展战略类型: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开发战略19、区域分析的概念: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与规划学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发展政策。
2、(地理分类)(自然环境要素)按照形成自然资源的各种地理要素进行分类,将自然资源分为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3、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6个阶段,即传统阶段、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关键阶段是起飞阶段。
4、产业结构合理的条件包括:(1)充分利用区域资源;(2)技术先进适用;(3)内部协调;(4)应变能力强;(5)经济效益高。
5、劳动地域分工的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和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6、土地规划的任务包括(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三效益最优;(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7、产业分类方法主要有:(1)按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法;(2)按农、轻、重的部门分类法;(3)按统计口径标准分类法;(4)按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5)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法;(6)按经济活动性质划分法。
8、林业规划指标包括规划期末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林产品产量、木材产量、林业产值和林业规划表等。
9、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即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部门。
10、按物质内容划分,区域可分为自然(地理)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
11、区域规划的内容工作步骤包括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估、报批定案、实施阶段。
12、自然资源评价的步骤包括:确定评价的范围、确定评价类型、确定评价体系与指标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
2016年秋《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城市性质: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不等于城市共性。
路幅宽度: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生活性道路:主要功能为满足居住生活活动要求的道路。
*洪水标准频率:为合理拟定某项工程规模,需要根据该工程的性质、范围以及重要性等因素,选定某一频率作为计算洪峰流量的标准,称为设计洪水标准频率。
洪水标准频率用重现期倒数的百分比表示。
洪水标准频率=1/重现期×100%。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城市规划:指的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其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
日照标准:不同建筑气候地区不同规模大小的城市地区,在所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内的“有效日照时间带”里,保证住宅建筑底层窗口达到规定的日照时数为该地区的日照标准。
*田园城市:亦称花园城市。
是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工业化初期一种旨在逃避城市混乱和环境污染的理想主义城市规划理论模式。
其城市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
其中城市居住3万人,城市用地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
开敞空间系统:是指城市边界内的非建筑用地空间,主体是绿地系统。
*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为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进行控制的区域。
与城市行政区大体吻合。
城乡用地:指市(县)域范围内的所有土地的总称。
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TOD:即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的简称,意为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CBD:即Center Business District的简称,意为中央商务区,它是一个城市商务活动的集中地带。
(完整word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区域(空间)规划是对由多个发展利益单元组成的区域空间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持续协调所作的总体安排与战略部署。
主要发达国家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经验为我国开展区域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切实加强区域规划的调控功能,优化空间结构和开发秩序2.科学确定区域规划调控范围,实现由物质建设规划向经济发展规划的转变3.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注重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衔接配合4.设立专门的区域规划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必要的法律保障体系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划分1 .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第二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调查基础数据)2.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区域系统。
2.节结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4、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
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具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的趋势。
5、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6、区域空间结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7、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8、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二、填空选择1、人地关系阶段包括那些?(填、选)答;人作为地的奴隶阶段人试图成为地的主宰阶段人作为地的伙伴阶段2、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填选)答:(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3、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填)答:(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4、区位因素的构成: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子。
5、区位论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名称?1、古典学派时期: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近代学派时期: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学派、俄林的一般区位论3、现代学派时期(二战后):理论地理学,以区位论为核心邦吉的《理论地理学》6、区域开发决策的程序?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拟定备选方案;3、选择方案;4、方案的实施与修正7、区域发展重点包括包括哪些、部门重点包括哪些?区域发展重点即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包括部门重点和地区重点,靠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新区域背景以及它们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新区域观以及它们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2、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
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发展自然及社会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归纳)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归纳)一、名词解释1.地理位置:地表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总和。
2.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
3.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够使该区域更富竞争能力。
具有更高资源利用率,能使该区域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的有利条件。
4.聚集与扩散:指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相互连接的不同发展阶段。
聚集指区域产业发展初期,随着主导部门的迅速增长,引起区域内其他经济活动趋向于主导部门及其区位的过程;扩散指随着主导产业和增长极的壮大,其带动作用在区域空间经济上的传递和涉及过程。
5.区域主导产业:指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
6.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7.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8.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9.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10.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1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12.区域的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区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13.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4.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15.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1、地区规划所指的“地区”观点是什么其拥有何特点地区是一个空间观点,是地球表面上据有必定空间的、以不一样的物质客体为构成因素的地区构造形式。
地区的基本属性:地区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地区拥有必定的范围和界限地区拥有整体性和构造性地区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 :依据地区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面的差别性区分,地理现象呈失散、均一性散布;假如多种特点存在,要依照区内各个因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 :依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有关性区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系统为中心,经过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四周地区(要地)产生影响,结节点 +要地 =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有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重申联系性。
3、怎样理解新的地区观(一)新地区观的背景1、知识化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新技术家产成为新的经济增添点,也在改造着传统家产。
2、信息化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别并存,“同时化”挣脱了交通的约束。
3、全世界化全世界化经济和全世界文化使地区一定参加全世界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可连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鸣,将来的地区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地区观1、地区空间观:对地区界限和地区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新的地区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地区不只是是一个范围的观点,也是一个拥有特别内涵的实体的观点。
2、地区资源观: 对资源种类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地区发展的要点因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着上涨,地区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地区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遇到重视。
对地区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记。
3、地区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要点的认识发生改变由纯真追求经济总量的增添逐渐演变成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连续的科学发展观。
内蒙古农业大学城市规划考试--答案
名词解释: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卫星城(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城市对外交通:城市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活动。
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
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临街的界线,又称建筑控制线。
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第一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并于1990年4月1日实施。
2.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3.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分工,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形成。
金属时代: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出现。
4.古代城市的发展:基本特征:(1)规模不大;(2)结构简单;(3)职能单一(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经济一般不考虑);(4)兴衰变化大5.“卡洪城”是古埃及一种特殊的城市,它是为修建金字塔的工匠、奴隶提供生活居住设施的聚居地。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试题期末试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 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3 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4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5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填空(每空一分,共30分)1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
2 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特色。
3 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
4 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的特征。
5 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
6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特征有有限性、动态性和可增强性。
7 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利等。
8 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更低与建设用地的比例。
9 区域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0 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
11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四种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 C )A、区域分工全球化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C、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D、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2 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 B )A、人口容量B、适度人口C、人口承载力3 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 C )A、人口数量B、人口迁移C、人口素质D、人口分布4 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 C )A、局部优势B、潜在优势C、全局优势 D 现实优势5 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 D )A、结构性有限性整体性社会性B、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社会性C、有限性区域性社会性多用途性D、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四、简答题:(各5分)1( 请你简要论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区域规划期末考试复习题
区域规划期末考试复习题1.区域: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
区域是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在地球表面上划分出来的某一特定的范围。
2.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的可度量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不重复性3.区域的类型:根据地壳上的物质多样性标准:自然区域、社会经济区域根据区域功能和内在联系程度等的不同:单一特征区域、多种特征的综合区域根据人类对地域开发利用的全部内容而分异的总体区域任何划分标准的区域类型,均可再归并为两类:均质区------具有单一的面貌,根据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来划界,其特征在区内各个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枢纽结节区------形成取决于内部结构或组织的协调,即包括一个或多个核,以及围绕核的区域。
4.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5.区域研究的特征:多系统特征、综合性特征、可见性特征6.区域规划: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7.区域研究、区域理论和区域规划关系:区域研究及理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区域研究是区域理论发展的基础,区域理论促进区域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区域理论是区域研究的理论内核;区域理论与区域规划是建立在区域研究基础上的两个既相关又相互区别的研究方向。
8.古典学派理论(1)绝对利益说(亚当·斯密):国际(区际)贸易起因于商品的成本差异,而成本差异又是各自区域的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所形成的。
区域成本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区域商品的价格优势和成本优势,并导致了区域生产的绝对利益。
(2)比较利益说(大卫·李嘉图):即使在一个国家(或区域)各个产业的产品成本都优于另一个国家的条件下,通过合理分工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区域)分工和贸易仍能使双方得到好处。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的划分:均质区域,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发展的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更加明显。
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不相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要探寻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政策的制定、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和其他形式的区域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
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3、随着……自然资源范畴……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性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分析与规划期末考试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期末考试题区域分析与规划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4分)1、地理位置:地表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总和。
2、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
3、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够使该区域更富竞争能力。
具有更高资源利用率,能使该区域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的有利条件。
4、聚集与分散:指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相互连接的不同发展阶段。
聚集指区域产业发展初期,随着主导部门的迅速增长,引起区域内其他经济活动趋向于主导部门及其区位的过程;扩散指随着主导产业和增长极的壮大,其带动作用在区域空间经济上的传递和涉及过程。
5、区域主导产业:指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
二、填空(20分,每空1分)1、区域基本属性包括:(空间性、有限性、客观性、景观性)2、区域规划的特点包括:(战略性、综合性、地域性)3、区域分析内容包括:(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分析、经济分析、发展分析)4、经济的空间转移与扩散方式包括:(扩散方式、转移方式、等级方式)5、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农业生产布局规划、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三、选择题1、区域分析方法包括( ACD)A、区域比较法B、地理考察法C、经济学分析法D、数学模拟法2、区域优势的特点包括( BCD)A、绝对性B、空间性C、综合性D、实效性3、ABC分别代表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值。
一个发达地区产值比值由大到小的排序应当是(D )A、BACB、CBAC、BCAD、ABC4、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主要包括(ABC )A、充分发挥地区优势B、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性C、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D、确保最佳经济效益5、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包括( ABC)A、系统分析法B、因子筛选法C、优化模型法D、投入产出法6、一个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取决于(B )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又称基础结构,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
2、、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3、土地人口承载力: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
人口承载力=土地生产潜力/人均营养水平4、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5、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二、填空:1、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2、生态环境补偿的主体: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3、产业布局指向性:(1)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指向包括(采矿业、水电业、森林工业、农业)(2)原料指向耗原料多的产业:(钢铁、建筑材料、化工),不宜长距离长时间运输原料的产业(棉纺织、制糖业)消费市场指向:为消费市场服务的产业(服务业、金融业)和消费市场需求量大,或产品重、体积大,易燃不易远距离运输的部门(玻璃制造、家具制造、食品工业等轻工业)。
(4)劳动力指向(纺织、服装、烟草、制鞋、塑料制品)(5)高科技指向(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机器人、新材料…)(6)交通枢纽指向(临海型、临河型、临空型)【此题考法:例:临海型属于哪种指向?】4、人口形态包括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和年老型。
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
年轻型:塔顶尖、塔底宽。
成年型:塔顶、塔底宽度基本一致,在塔尖处才逐渐收缩。
年老型:塔顶宽,塔底窄。
从人口年龄结构对今后人口增长速度影响的角度,又可将人口金字塔分为(增长型、静止型和缩减型),分别与(年轻型、成年型和年老型相对应。
【此题的考法是给出图形判断是哪种形态。
】5、分析人口目的:.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的八个部分:【掌握1——2个】(1).“适龄就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这部分人口占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大部分。
(2).“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者”。
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已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3).“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口”。
已超过劳动年龄,但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4).“求业人口”。
即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5).“就学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6).“家务劳动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
(7).军队服役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
(8).其它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其它人口。
6、技术引进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节省研究费用和时间、可实现跨跃式引进,加快技术的升级换代。
7、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中的单一指标: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8、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中的相对指标: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霍夫曼系数反映工业化程度,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
9、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中的综合指标:HDI(人类发展指数)= 1/3寿命预期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HDI(人类发展指数)衡量国家发展水平。
10、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条件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新阶级、新制度、新科技、新产业(工业革命)(4)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起飞的含义:经过长期积累,经济增长会在一定的时候发生质变,有缓慢增长而进入持续高速的增长,即开始起飞。
起飞阶段: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积累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5%增加到10%以上,有一种或几种经济主导部门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11、按照相对价格差异的理论,可以根据生产要素的构成,将所有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类别。
12、区域分工的模式:模式(1).垂直分工:初级产品生产-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生产:雁行形态说:进口-国内生产-出口(2).水平分工:(3).混合分工:13、、产业划分(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三次产业划分;(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辅导产业、基础性产业;(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三次产业增加了新型社会部门,如信息,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等14、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第三产业指服务性产业。
15、主导产业的判定主要从产业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两方面考虑。
16、圈层结构理论包括内圈层、中间圈层、外圈层;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17、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
1 9、点: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轴:联结中心城市的线状基础设施,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的产业开发带。
21、未利用的土地,包括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岩石砾地、梯田坎等难利用的土地。
22、农业布局规划考虑自然条件分析,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是光照(太阳辐射、热量)、土地和水分。
23、影响旅游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旅游者,(1)旅游客源产生的动力:内动力——旅游者动机; 外动力——旅游对象的空间相互作用; 中间条件最重要的是时间距离、费用高低和旅途舒适(疲劳)状况。
(2).旅游者的数量(3).旅游者对旅游对象的偏爱(4).旅游市场预测24、、区域给排水规划中的几个问题:综合利用问题、开源节流,合理用水、加强水源保护和污水治理25、T 形空间应用理论应用在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上,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上应用了、T 形空间理论。
三、简答:1、自然资源评价:(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满足当前需要量,预测远景需求量(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地理分布影响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顺序、开发利用的成本、利用效率。
地域组合特征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20、根据右图所给出的图形判断属于哪个阶段第1圈层为中心商业区;第2圈层为中心商业区与住宅区的过渡地带:轻工业、批发商业、老式住宅和货舱;第3圈层为工人住宅区(低收入);第4圈层为中产阶级住宅区;第5圈层为高级及通勤人士住宅区。
18、(5)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方向评价: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2、阳光经济理论:阳光代表生态,可再生能源。
(1)世界文明要摆脱其所面临的威胁,只有尽可能快地转向可再生能源,全面消除经济活动对生化资源的依赖。
(2)阳光型能源和原料基础的确立与转换,对于全球社会的未来安全性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
其在广度、深度和时间维度方面的影响,可以与工业革命相提并论。
(3)只有搁浅生化主流,提倡阳光主流,才能使经济全球化在生态上具有一定的承载力,遏制生化世界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制度所构成的破坏力,实现持久的、多样性的、公正的发展。
(4)阳光型能源和原料基础,使得确保人类社会存在必不可少的诸多反馈重新成为可能,也就是经济发展之于生态循环、区域经济结构、文化和公共机构的反馈。
(5)当认真考察生化能源的总体能源链条时,所谓的优越的节约性只是一个神话。
可再生能源因其较短的利用链条,原则上具有更大的经济性。
需要先解除常规能源众多公开的特权,并且在阳光型资源技术发展潜力和发展战略方面,有目的的突出节约的原则。
(6)制定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必须将不可放弃的、不可变更的自然规律置于可变的市场规律之上。
结论:地区阳光型资源,包括食品,它的利用和市场化,在市场规律方面应当享有优于其他同等价值经济产品的权利。
3、人口分析的内容:人口分析的的内容包括人口结构分析和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结构包括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人口增长分析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即人口再生产是一般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通常用机械增长率表示。
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4、适度人口研究简述:(1)适度人口概念: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之人口”,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也相应的有多少个。
除了经济适度之外,还可以有文化适度、政治适度甚至美学上的适度等等,目标不同,适度人口的规模也不同。
加以个人福利为目标的适度人口往往少于以国家实力为目标所需要的适度人口。
(2)适度人口的影响因素:降低生活水平,可使适度人口规模增加;发展服务性行业也可以增加适度人口。
5、.什么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类型?(1)技术进步是指新知识创造、新技术发明在社会生产中得到推广运用,并产生物质财富增值,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全部过程。
它通常包括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管理方法的改进,以及社会生产者本身的知识进展等方面。
(2)技术进步的类型: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
【三种进步图示见书上P111】6、霍夫曼理论:霍夫曼比例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在生产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其净产值平均为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5倍;霍夫曼比例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但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但前者的产值仍是2.5倍于后者的净产值;霍夫曼比例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霍夫曼比例为1;霍夫曼比例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超过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下降到1以下。
7、竞争力评价层次与评价分析方法:(1)国与国——国家竞争力;地区与地区——区域竞争力;产业与产业——产业竞争力;企业与企业——企业竞争力,其中城市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是地区与地区——区域竞争力。
评价分析方法:[1]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