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问题意识”很重要
论科学探究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论科学探究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科学探究学习中,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更是贯彻整个探究活动的主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问题才会去试图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建立假设进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收集有关证据用来检验假设,因此如何使学生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展开有效的探究,是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方面有独到的一面,但是它最大的不足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开发和培养,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的主动发现问题、产生问题并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
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
人类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规律,决定了《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从问题入手。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让学生在观察中主动发现问题“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 达尔文的这一段话提示我们,探究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他可以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是啊,面对一些新鲜的事物,学生总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
可是,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开始就让学生直接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由于缺乏对认知对象的充分感知和细致的观察,他们提出的问题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并且渴望得到终极的直接的答案,这种做法将是影响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科学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相违背。
所以要想学生们产生问题就必须注重观察——有观察对象、观察目的、观察要求等。
问题的产生源于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的观察,在观察中才能获得对认知对象充分的感知,才容易形成明确、具体的问题。
学生由于细致观察,而获得了大量感性认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作出合理的解释,当解释不了时,问题就产生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中要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要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探究方法,去完成任务,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主动与同伴合作,去探究、发掘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些都要求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于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地掌握知识,形成并积累创造性活动经验,形成学习动机,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但无论教师怎么想办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其前提都应该是学生要有问题意识。
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应该是学生有问题意识,这是非常必要的基础能力。
这样才有利于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使学生自主地获得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向上、进取的心理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可以培养的。
从心理反面看,学生正值少年时期,好奇心强,对任何的事物都感兴趣,都想探个究竟,问个“为什么”,都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而且这一时期也是人生中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容易在外界的影响下形成习惯。
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基于以上的各项分析,本人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在各级领导都为课程改革研究工作大开方便之门时,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关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课题研究工作。
首先选出部分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他们是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群体。
好奇心强,遇事总想问个“为什么”,总有许多的新奇古怪的想法,具有典型性。
明确了研究对象后,开始集中研究的精力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
问题意识五则
问题意识五则2013.10.10 07:13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孙红伟“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也是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认识世界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在于改造世界;科学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本身,而且在于指导实践、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科学发展,反映了“实践第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本质要求。
显然,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
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问题意识是时代的主题。
毛泽东曾强调:“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问题意识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是敏锐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更是对自我投身事业的高度自觉性。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
任何时候,问题意识都是时代的主题。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
这声音呼唤着我们去奋斗,拨动我们的神经要拼搏;这声音引起我们去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举措,促动我们的呐喊高歌猛进;这声音激发我们的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战略决策,引导我们的行动,按科学发展办事。
存在决定意识,问题召示解决。
在历史上凡是高瞻远瞩的伟大人物,都是因为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声音,抓住了时代的问题,才在推动历史进步的同时成就了自己的伟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不解决问题就不会有大发展、大进步。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所带来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对于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不能把它当成包袱、阻力、绊脚石,解决好了,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所以说,把问题意识作为时代的主题,这是一种聪明、睿智,也是一种责任、使命。
问题意识是学习的主课。
增强问题意识,在于勤奋学习。
古人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培养问题意识发言稿
培养问题意识发言稿
《培养问题意识,解决现实难题》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而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敏锐和有条理地去解决。
首先,培养问题意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
有些问题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可能隐藏在表面之下。
只有通过培养问题意识,我们才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发现问题的所在和根源。
其次,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我们就会更加有动力和决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积极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进展。
最后,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不再把问题简单地视为障碍,而是看作是一种挑战时,我们就会不断地去学习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训练和培养,我们才能够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时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取得更大的成就。
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问题意识,解决现实难题!谢谢大家!。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
因此,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体现了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
但是目前我们学生的普遍现状是解题能力强,提问能力差。
杨振宁教授认为,这正是我国学生缺少创造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究其根源,则是我国目前流行的教学方式决定的。
“注入式”教学,忽视过程,灌注结论,使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过程都被掩盖了;教师绝对正确的权威性,学生不敢对教师提出一点疑问;过重的学习负担,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根本无暇问个为什么;过于严密的理论体系,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使得学习内容狭窄,缺少问题空间……不改变这种现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
本文对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做法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加强双基训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双基训练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必然淡薄。
因此,培养问题意识首要的是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另外,引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培养问题意识也很重要。
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
同时,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
二、运用“问题探究教学”,以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问题探究教学”是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之中,在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中学教育2019 年 5 月126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刘艳菊(吉林省通榆县第二中学校 吉林通榆 137205)培育学生的思维意识,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是数学课堂中必需且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对这个问题有足够的重视,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的语言引导、师生间的密切互动,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和逻辑思考能力。
以下是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的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一、创造相关环境成功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及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设”出来。
教师要清晰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自己仅仅是参与者,在此前提下积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要学会使用“以问引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提问,让学生学会在将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积极积累相关经验,对学生输入新知识,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碰撞,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动力,让学生产生探索相关问题的欲望,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锻炼学生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在于挖掘学生的潜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性格特点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背景资料,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下手,利用竞赛、辩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创造有趣的环境,让学生产生、提出并解决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有理数》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现在黑板上写出“1、6、9、89、99”等数字,让学生读,学生读完后在这些数字前面加上“—”号,巧妙的引入“负数”的概念,在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后,学生看到前面的负号后,会产生“是不是还有其他符号能改变数字属性”疑问,再次在数字上加上根号,很自然的引入“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
学生看到如此多的数字分类,自然会产生深入了解的想法,进而对这一章节进行更加认真的学习。
由于这些问题都是有学生自己思考并提出的,求知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学生不断解决、产生问题,整个过程会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带着求知的欲望上课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树立问题意识和强化问题导向的重要意义
树立问题意识和强化问题导向的重要意义树立问题意识和强化问题导向的重要意义问题意识是指对周围事物、现象进行感知和觉察的能力,问题导向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和行动都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推动思维和行动的发展。
树立问题意识和强化问题导向的重要意义如下:1. 激发思维活力:问题意识的形成让人们对事物不再局限于表面现象的认知,而是能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问题导向的方法使人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提升思维的活跃度和创新能力。
2. 推动个人成长:树立问题意识和强化问题导向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通过不断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人们能够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问题导向的方法还能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不完善之处,从而督促自己不断提升。
3. 促进团队协作:在团队合作中,树立问题意识和强化问题导向能够有效地推动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全面的分析和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团队的协同效应。
4. 增强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意识的形成和问题导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个人和组织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不断积累和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人们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5. 适应变革和创新:在当今社会快速变化的环境下,树立问题意识和强化问题导向能够帮助个人和组织更好地应对变革和创新。
通过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们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适应变革的步伐,实现自我超越和创新突破。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树立问题意识和强化问题导向的能力:1. 主动思考和问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经常主动思考问题,并勇于提问。
不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解释,而是通过思考和提问,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2. 学会问题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及策略探究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的提问提供更多的机会,要保护好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到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会提问、乐于提问,让我们的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与素养全面提高的生长点。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爱因斯坦也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倾向。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调动自身的情感、态度等因素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乐于提问。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现数学教学的魅力,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乐于提问。如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特点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地表现出来,将静止的教材动态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新奇的感觉,将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的发现过程立体动态地展现出来,使枯燥的教学更为活跃。如在学习椭圆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形象地展现现实中所存在的椭圆,如地球绕太阳转动所形成的轨迹,学生在多媒体课件里可以形象地看到轨迹的形状,对椭圆有了初步的认识,进而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会积极从生活中寻找椭圆现象,并在心中产生疑问,椭圆的形状造自由氛围。在教学中我们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教师与教材,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在教学时也没有必要完全按照教材上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要以更简便的方法、更新颖的思路来质疑教材,以自身善于批判的意识来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敢于提问。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还要认真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大力表扬,对于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甚至是无效错误的问题,也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然后对学生的思考方向与思路进行指导,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激励下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如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我刚刚把奇函数与偶函数的概念讲清楚,就有学生提出:有没有非奇非偶函数和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勇于提问的精神,然后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最后学生达成了一致见解,有非奇非偶函数,但是没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问题由学生提出,又由学生来解决,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更牢固。
114教育科研问题意识很重要
教育科研问题意识很重要(原载《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2日)教育科研已逐步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细观大家的科研现状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由于选题盲目而导致研究过程难以实施、研究成果难以提炼以及文体不一、论据不足、成果假大空等现象。
究其原因,固然跟有些教师内部科研动机不端正、外部客观条件受限制、自身科研能力不够强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教师教科研问题意识的淡漠和缺失。
众所周知,问题即课题,问题是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
无论是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还是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要以问题为中心。
对于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来说,更应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问题入手。
有了问题,就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有了问题,就有了研究的原动力,有了问题,才能在研究中有所创新和突破。
只有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对实际工作起到推动作用,达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目的。
那么,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如何树立问题意识呢?第一,要问“为什么研究”。
每一项课题都需要具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都应有其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教师在选题时必须考虑时代背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学习借鉴有关文献资料、观察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思考当前现实存在的问题,选择来自于身边的、与自己切身体验相关的问题。
弄清“为什么研究”,要明确课题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他人在此方面已做了哪些研究,自己的研究有何特色和创新,选择的课题在理论层面能丰富、补充、完善哪些理论成果,在实践层面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第二,要问“研究什么”。
明确了“为什么研究”,接着要明白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课题名称的含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课题名称应能反映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
如果在课题申报时根据课题指南确定的课题名称有些大,后经课题论证、开题讨论之后感觉应该更具体些,则需要通过课题的鉴定以及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和理清研究思路。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有感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读《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有感通化县大都岭学校:李坤导学案是学生和教师得以更好更持久地沟通的交互式文本,架起了师生交往、交流的桥梁。
从某种意义上讲,导学案给学生的指导更具体、更直接,学生接受和运用这个指导的自由度和实效性更强。
将学习内容进行问题化设计,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读了这本书我更深的体会是:学生不仅要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问问题。
那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
光学不问,只做了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
现实中许多孩子只知道“学”,不知道“问”,就像烧开水,只烧到一半。
而目前我们所教的学生就严重地存在只学不问的现象。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会习惯的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没问题”。
看似圆满的一节课,实质上弊端种种。
学生不会问了,怎谈创新意识?我们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课堂上你越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他越是一声不吱。
弄得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全懂了不问,还是根本不懂问不出来。
我想这种现象地存在绝非偶然,应该是长期的“规矩教育”教育出这样的学生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从小时候起就被教育上课要端正地坐着,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
谁记得全,背得好,谁就能得高分,提问是老师的事。
在这种模式的教育下,孩子学会了如何应对老师的提问,却不习惯于自己提问。
因此,孩子们丧失了问题意识,丧失了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本性。
著名电视主持人杨澜亲历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的美国人,讲完课后,从兜里掏出一张1美元的钞票,高高举起,涨红着脸大声的说:“谁能提出一个问题,谁能提出问题我就奖励他1美元。
”可下边鸦雀无声,没人举手回答。
教授愤怒了,他敲打着桌面说,“没有一种知识是提不出问题的,难道我讲得每一句话都无懈可击吗?是你们压根没听课,还是愚不可及?”这不正是中国教育的遗憾吗?我们总听外国人说中国人是“高分低能”,想一想,一个不会提问题的人,不就得永远是别人的奴仆吗?等别人提出问题,告诉你去执行,你就得永远被领导。
初中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摘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潜能。
学生提出问题也需要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是促进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长期以来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猜想探究,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被动的推理和运算。
长期如此学生就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那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结合同行的研究我们也作了些思考。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胆量发问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学生发问的内容与发问是否有道理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自认为有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的目的是理性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就行。
再说,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学生敢于提问,进入主动思维的状态,而不是严肃有余、气氛沉闷,学生只听不问,处于被动思维的状态。
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于有自卑感的学生,即使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者不着边际,也要运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予鼓励,尽可能让他们优先发言。
还要教育引导取笑他们的同学给予理解和帮助,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对一部分有依赖心理的学生,还要教师在课堂上多启发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用爱心去呵护学生,宽容中去引导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还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
为什么要树立问题意识
最近几年,“问题意识”是一个热词。
我们经常会在文件中看到,增强问题意识、目标导向等关键词。
像这样耳熟能详的词汇,你真正入脑入心,并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了吗?那么,在学习和工作中,你树立问题意识了吗?1.问题意识是一把金钥匙在学习或工作中,我们习惯于死记硬背,习惯于听从领导的命令,而日渐失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远离了独立思考、创新思考。
工作日久,一种驴拉磨的感觉油然而生。
每个人就像是一只驴子一样,循规蹈矩、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之前的行为。
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每天都很平淡地度过了。
问题意识就是要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工作。
比如,今天下午,单位举行“培训会”,我们是被动地接受培训。
但是,培训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组织方式?再比如,读《红楼梦》,我的问题是怎样变成一个会说话、受欢迎的人?那么,你就发现王熙凤说话非常有技巧,第一次见面夸赞了林黛玉长的好看,也不得罪其他的姑娘。
而花袭人、平儿、鸳鸯、小红都是很会说话的人。
2. 多反思、多复盘,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意识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基础。
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是一些职场“白骨精”能够脱颖而出的密钥。
比如,一位同事就非常善于发现问题,常常带着找问题的眼光去工作,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错误。
如何在职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脱颖而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事严谨认真细致,让领导放心。
主持人董卿非常拼,常常为了脚本中的几句台词,反复推敲,找各种资料查证,睡觉时已经是凌晨3、4点钟了。
她很善于发现问题,做各种各样的尝试、调整。
我们要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度,多提问题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3. 多探索、多创新,敢于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
面对越来越高的工作要求,我们已经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照猫画虎了。
上学时期,或许我们的好奇心、创造力被各种各样的习题、被日益频繁的考试所扼杀了。
工作时期,我们要恢复创造力。
如果你在工作上不能解决新问题,只是被动地执行各种命令,这意味着你没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平台。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人生价值观 、 世界观 、 本身的性格等存在重要 的影响 。在思想 品德 让学生 自己阅读和思考 , 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 提 出问题和分 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有利于 激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提高课 析问题的能力 , 最终培养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堂的教学效率 。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 、 大局观 , 培养 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 学会如何发现并分析 问题 , 了解社会 现 状, 提高情商 。
回舱着 陆的位置 的吗?
们切身体验过的, 可以 说是大家对这种现象的
普遍认识。在图 1 中, 假如过 A点向下丢一根 /
根绳 子和集装箱 ( 把 集装 箱看作线段 B C) 是 处 于什么位置关 系吗 ?
/ ' h a
l \
图2 A
绳 子 用 以 稳 定 集 装 箱 ( 图 2 ) , 大 家 能 告 诉 我 这。 囟 圈
( 踊跃发言) 生: 它们是相互垂直的。
师: 答得很好
B d
图3
( 典型的事件 、 典 型的问题 紧扣 学生心弦 )
C
生 :因为集装箱处 于水 平位置 , ̄- T - - A D
生: 是借助“ G P S全球卫星定位 系统 ” 。
数学 原理的普 遍存 在 , 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 从而激发其学 习的内在
( 作者单位
河北省丰宁满族 自治县凤 山第二 中学)
师: 同学们说 得都 非常 好 , 这 些确 实是我
.
师: 同学们还记得吗 , 2 0 0 3年 1 O 月1 5日上 午 9时 , 中国第 一 艘载人 飞船“ 神舟 5号 ” 成功发射 , 圆了中华 民族几千年 的飞天梦 想, 让全 国人 民为之骄傲和 自豪 !( 学生情绪激动 , 自豪感 油然而 生) 1 0月 1 6日 6时 2 8 分返 回舱在 内蒙古大 草原 安全着陆 。你 们 知道我们的科学家是 怎样在茫茫无边 的大草原上 ,迅速地 找到返
浅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浅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那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本文将从教师引导、课堂实践和家校合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他们需要通过一些独特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要善于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当学生学习到加法和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两个数字相加得到的结果有什么规律?”,“减法和加法有什么联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教师需要倡导学生采用“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
在学习数字排列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一些数字木块,要求他们用这些数字木块排列出不同的数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需要思考排列的规律和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疑惑,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讨论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探究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二、课堂实践除了教师引导之外,在课堂实践中,也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合作学习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者:杨桂琴来源:《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05期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本人的素质培养。
因此,对于刚踏入人生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培养问题意识很重要。
着重于探讨如何在初中的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问题意识;具体措施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初中正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课对于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本身的性格等存在重要的影响。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局观,培养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如何发现并分析问题,了解社会现状,提高情商。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1.思想品德教师自己要树立问题意识初中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教师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将会大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那么学生在较大程度上也会具有一些问题意识。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大部分都是由老师讲授,学生听课和记录考试要点,教课和学习是相分离的状态。
学生的学习过程被教师主导着,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从来没有要反驳某一观点的想法,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没有进行独立的思考。
教师要尽早地从这种思想状态中脱离出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精心设计讲课内容,提问的问题,引入足够精彩的辅助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阅读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2.创造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堂学习氛围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枯燥无趣的学习过程磨平了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使他们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变成了为应付考试而读书、背书。
提升研究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及路径
提升研究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及路径摘要:问题意识是对现实的质疑精神,是思维创新的基础,是创造能力的催发剂。
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必须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外阅读及学术研究中着力增强研究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研究生问题意识重要性路径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要求,研究生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这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我们认为,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培养与提升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所谓问题意识,一般来说,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力求发现问题、清理问题、破解问题的心理态势。
问题意识是思维创新的基础,是研究创新的前提。
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之基点。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人变得被无限地关心。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重视。
而科学人才观及质量观最核心的理念是“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质上科学人才观、质量观教育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教育对象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目前部分研究生本身存在知识体系不全面,知识储备、结构不合理现象,这种现状导致遇见疑难时,视域不开阔,对问题的理解难以深入,问题内外难以建立联系。
既不能透彻理解问题的表象,又不能发生联想;既无法与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又无法理清问题的来源。
由于对问题情境的茫然,个体无法对问题的情境形成知觉,也就无法形成问题意识,这严重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古代《论语》中有“凝,思问”之说;《中庸》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观点。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问题意识”很重要
1月4日,刘云山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要树立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肩负着推动历史进步的重大责任。
“问题意识”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体现着一个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领导干部“问题意识”匮乏,遇到问题绕道走,解决问题更是避重就轻,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改革发展进程,使党的威信在群众中受损。
由此可见,刘云山同志在十八大之后重提“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根本前提。
如何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要勤于理论学习。
就是真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思考,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二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尤其要多到问题突出、条件艰苦、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去,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新问题,提出复杂性、根本性的大问题。
三要广开言过之路,真心实意调动干部群众进谏言过,特别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从群众的情况反映、来信来访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直面问题、研究问题是认清实质、科学决策的唯一途径。
这需要勇气、需要胸襟、需要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要做到对问题不藏、不捂、不掖,对问题不视而不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把问题说成成绩,把坏的说成好的,而是敢于揭短,不怕报忧;更要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分析和思考问题,善于从立足全党工作的大局,议大事、抓根本,把事关大局、影响全局的问题分析透彻、研究透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扎实做好群众工作,抓住热点、难点、重点来分析和研究问题,永远保证工作的正确方向。
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是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根本要求。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领导干部要及时回答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发生的各种新问题,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只有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问题,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问题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应对各种挑战,战胜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才能不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刘汉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