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地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侵蚀特征
黄土丘陵植被恢复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不 同造林方式对黄土丘陵植被恢复区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河曲县为例闻彦树郝艳霞内蒙古圣蓝绿化有限公司摘要:通过对比研究了山西省河曲县退耕还林区不同造林类型地和农田的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
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为1.20-1.27g/cm3,差异较小,但均比农田(1.36 g/cm3)低5-13%,不同植被类型地各层土壤不同粒径的土壤团粒结构百分含量高于相应的农田,其中中国沙棘在所有土层中不同粒径的水稳性团粒结构含量都是最高的,并且0-20cm土层中 >2mm 的团粒结构达到5.61%。
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后,不同造林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修复; 土壤容重; 团粒结构Effe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Zone on Soil Quality in PlantRestoration of Loess Hilly RegionYan Shuwen Hao Yanxia(Shenlan Green Company Limited ofInner Mongolia,Hhht,010010,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contrasted and researched the soil quality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zone with plant restoration and farmland , including soil bulk density , soil porosity , soil water stable aggregate structure in Hequ county of Sh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bulk density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zone varied from 1.20 to 1.27 g/cm3 ,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ll of which was 5%-13% lower than that in farmland . The percent content of soil aggregate structure in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of diffenent vegetation zon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atural grassland and farmland , the highest content of which was in vegetation zone of China Seabuckthorn,and the particle size in above 2mm was amounted to 5.61% in depth of 0-20 cm soil layer. After plant restoration , soil physical quality was clear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farmland ,the soil physical quality in mixtured plantation was better than pure plantation, which was weak in natual grassland and farmland , the soil physical quality in natual grassland was a little better than farmland.Key Words: Loess Hilly Region; Plant Restoration; Soil Bulk Density; aggregate structure 黄土高原因严重的水土流失而闻名于世,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除地形、土壤、降雨外,植被的破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特征及相关分析
K yw rsLes l n uyrg n S im i ue Sin tet V gt i s rt n e od :os h l adgl i ; o os ; o u n; ee t nr t ai y i le o l t r l r i ao e o o
黄土丘 陵沟壑 区, 坡耕地 占总耕地面积的 7 % 一 0
中图分类号:11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5 120 )2— 04— 3 ¥ 5. A 1 1 8 8 (0 8 0 05 0 0
S u y o olC a a trsi n r ea in An lsso fe e tVe ea in t d n S i h r ce it a d Co r lt ay i fDi r n g t t c o o
维普资讯
江西农业学报
20 , ( )5 5 0 82 2 :4— 6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t giutreJa g i eaA r l u a in x e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 区不 同植被恢 复方式下土壤特征及相 关分析
巢 世军, 赵先贵, 任桂镇, 董琳琳
(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06 ) 102
( o eeo o r m a dE v o m n . h a x N r l U ie i , i a 10 2 C ia C i g f ui n n i n e t S a n i o nvr t X ’ n7 0 6 , h ) l T s r ma sy n
Ab t a t h d l fc o ia ait a ssw su e o a ay e tec a g a l h r ce s c fte s i mosu ea d n . sr c :T e mo e a n c v r e a l i a s d t l z h h e b ec a a tr t so o l i r n u o n l a n y n n i i h t t e t o tn n e i e e tv g tt n r s r t n p a t e n Wu ic u t fh H d g l e in o o s t l n .T e rs l i r n n e t d rdf rn e eai e t ai rc i s i q o y o i y a u l rg o n le s a i a o h e ut c u o o o c n n y l p s o d ta h olmosu e o g i matr oa h we h tt es i it 。 r a c r n t ,tt N,ttl d ra i v i b en t g n c n e to ls r a u a e tr g e m. e l oa a e d l a al l r e o tn fco u e n t r rso n o Pn y a i o l i mu t e e8 2—1 . % ,1 . 3 g k , . 8 g k , . 7 g k 5 . ,k r s e t ey, ic e e hg e a o eo r f i i n y w r . 26 2 7 / g 0 7 / g 0 5 / g, 0 5 me g, e p ci l wh h w r ih rtn t s f t c a / v h h ai l i P p ! ssmo i e mmu i d n n—ma a e n au a e trn on n t. C mp e e s e a ay i s o e h tb n e a u a a uu i n i o n t a o yn n g me tn t l r soi g e imu i r y o rh n i l s h w d t a a n rn t l v n s r e t ai s t f ci ci o tr g t e v g t i n t e l s pae u h l ul a r s r t n wa e e e t e a t n f rrso n h e e t n i h o s lta i y a d g ly ae . o o h v o e i a o e l n r
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
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摘要: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土流失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土流失的变化。
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可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减少水土流失。
本研究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一、引言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农业区之一,同时也是土壤侵蚀严重的区域。
土壤侵蚀导致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还会造成土壤贫瘠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因此,保护性耕作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和样本选择本研究选择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农田作为实验样本。
在同一块土地上设立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和传统耕作模式,同时设置相应的对照组。
采集了不同处理下的土壤样本和水土流失样本。
2. 土壤物理性质的分析采集土壤样本后,进行土壤颜色、质地、容重等物理性质的测定。
通过对不同处理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对比分析,评价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 水土流失的研究通过测量不同处理土壤样本中的含水率和剖面沟的宽度等指标,分析水土流失的差异。
同时,采用水文参数法和物理模型分析,定量评价保护性耕作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三、结果与讨论1. 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保护性耕作显著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
相比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处理下土壤颜色更深、质地更好、容重更小。
这些变化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
2. 水土流失的减少保护性耕作显著降低了水土流失。
实验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处理下的水土流失量明显少于传统耕作处理。
该结果与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相一致,表明保护性耕作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
四、结论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土流失的变化。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草地水土流失特征及土壤水分变化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草地水土流失特征及土壤水分变化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草地水土流失特征及土壤水分变化一、引言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对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草地的水土流失特征及土壤水分变化进行研究,旨在为区域的土地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土流失特征(一)裸露土壤面积增加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草地面积逐年减少,裸露土壤面积逐年增加。
这是由于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的,这种现象加速了土壤侵蚀的发生。
(二)水土流失强度加剧在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集中,地面水流迅速形成,水流冲刷土壤并将其带走,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
沟壑区的草地作为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护坡植被,由于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管理,导致草量减少,无法发挥防护作用。
(三)剥蚀作用显著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水流冲刷和风蚀作用导致土壤的剥蚀。
水流沟壑的形成加剧了土壤剥蚀,使水土流失问题更加严重。
同时,风蚀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壤侵蚀。
(四)沟壑发育明显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导致沟壑的发育明显。
沟壑的形成不仅增加了水土流失的程度,还使陡坡地势更加险峻,加剧了土地的退化和剥蚀。
三、土壤水分变化水土流失强度的加剧对土壤水分的分布和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土壤水分含量减少水土流失导致土壤侵蚀,土壤中的孔隙充满水分的能力减弱,导致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
裸露土壤暴露在空气中导致水分的蒸发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水分的减少。
(二)水分蒸发速率加快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表层疏松,土壤中的水分更容易通过蒸发散失。
水土流失区的降雨往往较强,这种情况下,土壤中的水分更容易通过蒸发过程流失,导致土壤水分的流失速率加快。
(三)土壤贮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导致土壤侵蚀,土壤的结构破坏,孔隙度增大,土壤贮水能力降低。
因此,在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贮水能力的降低,进一步加剧了水分的流失。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_蔡燕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_蔡燕第13卷第6期2006年12月水土保持研究Research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Vol.13No.6Dec.,2006*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蔡燕,王会肖(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摘要: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选择典型植被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柠条(Caraganamicrophylla)、人工草地(Clover)、农田、荒地和裸地,对其土壤水分进行观测分析。
得出结论:观测期内林地和草地的土壤储水量最低,农田和灌木的储水量较高。
与荒地和裸地相比,灌木的耗水量少,其次是草地、农田,林地最次。
灌木和草地的水分补偿程度较高,其次是农田,而林地是负补偿。
这些结果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中的植被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植被;土壤水分动态;耗水量中图分类号:S1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09(2006)06-0079-03SoilWaterDynamicsofDifferentVegetationinGullyandHillyRegionsoftheLoessPlateauCAIYan,WANGHui-xiao(CollegeofWaterSciences,BeijingNormalUniversity,KeyLaboratoryforWate randSedimentSciences,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100875,China)Abstract:Thetypicalvegetation,suchasPinustabulaeformis,Caraganamicro phylla,grassland(Clover),farmland,waste-landandbare-land,wereselectedi ngullyandhillyregionofLoessPlateau.Andthesoilwaterofthevegetationwas observedandanalyzed.Theresultsshowasfollow.Thesoilwaterstorageofwo odlandandgrasslandistheleast;thatoffarmlandandshrubismore;thewaterc onsumptionofshrubislessthanbare-landandwastelandinobservationperio d,thengrassland,farmlandandwoodlandinturn;thedegreeofwatercompen sationofshrubandgrasslandishigher,thenisfarmland,thatofwoodlandismin us.Andtheresultscanbethesciencebasisofchoosingplantationtorenewthev egetationinthisdistrict.Keywords:gullyandhillyregionsofLoessPlateau;typi calvegetation;soilwaterdynamics;waterconsumption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群落类型对土壤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
Efe t fDif r n e e a i n Ty s o i Ch r c e i tc nd f c so fe e tV g t to pe n So l a a t r s is a Pl n o s n t s ly Re o a tBi ma s i he Ioe s Hil gi n
3 西 北 农 林科 技 大学 植 物 保 护 学 院 , 西 杨 陵 72 o ) . 陕 f io
摘 要 : 以农 田为 对照 , 分析 了退 耕还 林还 草过 程 中所形 成 的植 物 群 落对退 耕地 土壤 水分 、 有机碳 、 氮、 、 含 量的影 响及 其垂 直分 布特征 和 退耕 地植 物的 生物 量 变化 。结果表 明 : 同群 落类型 中, 磷 钾 不 0 1 0e 土层 的 土壤 含 水量 为 6 9 ~1 . , 荒地 和苜 蓿地 土壤含 水 量随 土壤 深度 的增加 呈 ~ 0 m . 41 撂 增加 趋 势 , 而柠 条 林地 随土壤 深度 的增 加 呈 下 降趋 势 ; ~2 m 表 层 土壤 中 , 机碳 、 密度 和 全 0 0c 有 碳 氮含 量较 2 ~ 1 0c 变化 大 ; 0 1 0c 土 层 , O 0 m 在 ~ 0 m 与农 田、 荒地 和 苜 蓿地相 比 , 撂 沙棘 和柠 条 土壤 全磷 含量 显著 降低 ; 同退耕 地植 物 生物量 ( 上和地 下 ) 不 地 差异 显著 , 呈现 柠条 > 沙棘> 苜 蓿>撂 荒 地> 农 田的 变化趋 势 。表 明 退耕过 程 中草本 的恢 复 对保 持 土壤 深 层 水 分含 量 有 促进 作 用 , 而灌 木
( . le , Fo ety,No t wetA & F Un v riy ,Ya gln 1 Colgeo rsr rh s i est n i g,S a n 1 1 0,Ch n h a xi7 2 0 ia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地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侵蚀特征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地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侵蚀特征赵珩钪;曹斌挺;焦菊英【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年(卷),期】2017(015)003【摘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造成严重的农业和生态环境问题,而植被能从根本上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安塞县典型退耕坡地不同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侵蚀针法,结合2012-2015年降雨数据及不同植物群落特征的分析,研究不同植被恢复坡地的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不同年份植被群落土壤侵蚀强度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不同植被类型群落防治土壤侵蚀的能力不同,具体为自然恢复灌木群落>自然恢复草本群落>人工灌木群落>人工乔木群落.灰色关联度显示,降雨量与坡度是影响植被群落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因素,乔灌木群落坡度>降雨量,草本群落降雨量>坡度.自然恢复植被群落枯落物盖度>植被盖度,人工植被群落植被盖度>枯落物盖度;因此,在当前植被条件下,未受到扰动的群落可有效减少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在进行植被恢复时,应优先进行植被自然修复,适时适地引入乔灌木进行植被恢复人工调控,尽早促进乔木群落的林下植被发育,保护其林下灌草层和枯落物层,同时减少人为干扰.%[Background]The severe condition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Loess Plateau has resulted in critical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Vegetation restoration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soil erosion in the Loess Plateau.Yet there were few researches on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rosion of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 converted from slope cropland in the region.[Methods]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etween 2012 and 2015.Based on the successionof local plants,10 plant communities on abandoned slope croplands in 4 watersheds of Ansai County were selected and were classified in 4 groups:naturally restored herbage community (Artemisia scoparia,Stipa bungeana,Bothriochloa ischaemun,Artemisia gmelinii,and Artemisia giraldii),naturally restored shrub community (Sophora viciifolia),artificially established shrub community (Caragana intermedia and Hippophae rhamnoides) and artificially established arbor community (Robinia psendoacacia and Populus simonii).Totally 45 plots were selected and in each of these communities 3-6 plots were selected,in each plot 3 quadrats were placed as repetition.Annual soil erosion intensity was monitored by erosion pins placed in these plots.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rosion of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 were analyzed with ANOVA,combined with the hydrologic years divid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infall.Gray theor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potential indices caused soil erosion.[Results] Rainfall in research area was distributed unevenly,and rainfall erosivity was the driver factor causing the differences of soil erosion intensity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years.The ability of controlling soil erosion depended on the species of plantcommunity:naturally restored shrub community (1 285.36 t/km2) >naturally restored herbage community (2 152.65 t/km2) > artificially established shrub community (2 320.50 t/km2) > artificially established arbor community(2 661.14 t/km2).The soil erosion intensity of Robinia psendoacacia was the largest (3 875.02 t/km2) among these plant communities.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rainfall and slopegradient had more impact on soil erosion than coverage in all communities.In shrub and arbor communities,the effect of slope gradient > rainfall,but in herbage communities,rainfall > slope gradient.When mentioned coverage,in natural restored community,cover of litters >vegetation cover;and in artificially established community,vegetation cover > cover of litters.[Conclusions] Under current status of vegetation,effects of precipitation on soil erosion reduced effectively in undisturbed plant communities.Natural vegetation should be restored initially with trees and shrubs introduced by human at proper time and place.Meanwhile,the undergrowth vegetation and litters in forest communities should be promoted earlier and protected,meanwhile human disturbances should be reduced as more as possible.【总页数】9页(P105-113)【作者】赵珩钪;曹斌挺;焦菊英【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712100,陕西杨凌;水利部淮河委员会,233001,安徽蚌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712100,陕西杨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712100,陕西杨凌【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相关文献】1.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地土壤侵蚀与降雨产流关系 [J], 焦金鱼2.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研究 [J],王晓;白志刚;刘立斌;白平良3.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J], 王占礼;邵明安4.黄土丘陵沟壑区抵抗土壤侵蚀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J], 寇萌;焦菊英5.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耕作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J], 夏积德;吴发启;周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2008年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2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前言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订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l—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2、附录B中的B6和B8;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语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鲁胜力秦百顺郭索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丛佩娟李琦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3)3.1 一级类型区 (3)3.2 二级类型区 (3)3.3 范围及特点 (3)4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8)4.1 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强度分级 (8)4.2 风力侵蚀及混合侵蚀(泥石流)强度分级 (9)5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11)附录A 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分级 (12)附录B 水力侵蚀模数的确定方法 (13)标准用词说明 (16)条文说明 (17)1 总则1.0.1 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本标准。
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研究
草, 建设人 工植被应 实行“ 灌木为主 , 草灌优先 , 草灌乔相结合 ” 。 [ 中图分类号 ]S 5 1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0 o 4 (0 8 0 0 0一 9 1 2 0 )8—0 3 一 2 0 l 0
花 苜蓿 ) 乔木林 地 ( 、 油松 ) 自然 草地 ( 茅 ) 、 针 和灌 木 林地 ( 沙 棘) 。应用方差分析 ( N V 、 A O A) 多重 比较 ( L 和最小 显著性 G M) 差异 ( S 户< 、5) 析不 同 土地 利用 类 型下 的水 土流失 效 L D, 0 0 分 应 。研究 中自变量 为土地 利用 类型 、 坡度 , ,值对 方差 分析 用 的结果进 行显著性检验 , 两者之 间的差异采 用多重 比较法进 行
k m 。流域 近 3 0年 的年均 降水 量 为 4 7 m 其 中有 6 % 的降 2 m, 0
水集 中在 6 — _9月 , 年均 蒸发 量达 14 0 r 8 m;该流 域为 典型 的 a 黄土丘陵沟壑地貌 , 形破 碎 , 地 沟道 纵 横 , 地分 布较 广 , 壤 农 土 为在黄土母质上 发育 而成 的黄 绵土及 沟 道盐 碱 土。 由于土 地 利用 强度较大 , 流域 内 自然植 被破 坏 严重 , 壤侵 蚀 强烈 。土 土 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农地 、 灌木林地 、 木林地 、 工草地 和 自然 乔 人
1 研 究 的 目的 和 意 义 甘肃 中 部 黄 土 丘 陵 沟 壑 区 的 水 土 流 失 已 成 为 当地 首 要 的
生态环境 问题 。水土 流失是 自然 因素 与人 为因素 共 同作用 的
结 果 , 响 水 土 流 失 的 因 素包 括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及 与 之 相 关 的特 影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2021-07-04 16:02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那么,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阔地区。
绝大局部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
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
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
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
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
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局部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局部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
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 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
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
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局部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黄土高原丘一区典型流域坡耕地分布及其侵蚀地形特征
第18卷第6期2020年12月中国水土保持科学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Vol.18No.6Dec.2020黄土高原丘一区典型流域坡耕地分布及其侵蚀地形特征杨萌,宋晓鹏,张岩覮,邓家勇,赵一阳(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00083,北京)摘要:坡耕地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
虽然已经实施退耕还林近20年,但部分地区陡坡耕地仍然存在,且缺乏准确的数据统计和有效的管理措施。
选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典型流域,即“7・26”特大暴雨洪灾区的陕西省子洲县岔巴沟流域和清水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对比分析治理和未治理小流域坡耕地分布特征的差异。
基于高分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拍影像数据,分析坡耕地面积和分布特征;基于1:1万地形图和无人机测量的地形数据,提取并分析坡耕地坡度、坡位、集水区面积等地貌参数。
结果表明:1)2017年岔巴沟流域坡耕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11.08%,重点治理的蛇家沟小流域和“7・26”特大暴雨引发溃坝的清水沟小流域分别为6.90%和11.15%。
2)清水沟小流域坡耕地的平均坡度为32.54。
,其中>25。
占比94.01%。
蛇家沟小流域坡耕地平均坡度为20.62毅,>25。
的坡耕地比例为36.47%,15毅以上的坡耕地比例为79.62%。
清水沟及蛇家沟小流域平均坡长分别为38.50和32.58m,其坡长>20m的坡耕地分别占坡耕地总面积的94.06%和86.12%。
清水沟小流域坡耕地平均坡长和坡度高于蛇家沟。
清水沟70%以上的坡耕地属于急需治理的长陡坡耕地,而蛇家沟的长陡坡耕地面积比例<50%。
3)蛇家沟和清水沟小流域坡耕地99%以上位于中坡位,只有极少部分分布于上坡位。
与清水沟小流域相比,蛇家沟小流域集水区与坡耕地面积比率更大,平均坡位相对更低。
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丘一区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陡坡耕地,而且目前对于重要水沙来源的陡坡耕地的统计仍然缺乏重视,大大增加了极端降水条件下发生严重土壤侵蚀和洪涝灾害的风险。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2005年6月3(2):15—22中国水土保持科学Scienc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V o1.3No.2Jan.2005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马祥华,.一,焦菊英,(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712100,陕西杨凌;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00039,北京)摘要为给黄土高原退耕地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为例,用系统聚类和逐步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对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的演替阶段进行划分,并定量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的演替,依次经历猪毛蒿群落一赖草群落一长芒草群落,铁杆蒿群落,达乌里胡枝子群落一白羊草群落.随着退耕地植被恢复的不断进行,G1ea80n指数,Margalef指数等丰富度指数以及群落Pielou指数,都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SimpSOn指数在演替初期及平衡阶段较大,群落生态优势度与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和速效K的含量不断增加,土壤pH值和速效P含量不断减小,土壤表层密度变小,孔隙度变大.A层土壤全N,有效N含量,土壤pH值和c层土壤全N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着正相关,A,c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B层土壤速效K含量与其关系相反;B层土壤速效P的含量与群落生态优势度呈显着正相关;A,B层土壤速效K含量与植被群落盖度呈正相关关系,B层土壤速效P含量与其关系相反.关键词植被特征;自然恢复;退耕地,土壤环境;黄土丘陵沟壑区Characteristicsofvegetationwithnaturalrestorationinremoval landsinloesshilly—gullyregi0n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 thecharacteristicsandsoilenvironmentMaXianghua'.JiaoJuying,(1.Institut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ChineseAcademyofSciencesandMinistryofWa terResources;2.NorthwestSci—techUniversityofAS-cultureandForestry:712100,Y angling,Shaanxi;3.GraduateSchool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100039,Beijit~g:China) AbstractTosupplyvegetationrestorationandreconstructionofremovallandsinloesshilly—gullyregionwithscientificbasis,basedonthedataofAnsaiinthetypicalloesshilly—gullyregion,thevegetationcommunities wereanalysedusinghierarchicalclusteranalysisandstepbystepregressionproceduretoclas sifythestagesof vegetationsuccessionwithnaturalrestorationandquantitativelydeterminetherelationship betweenthecommu.nitiesandsoilenvironmentalfactors.Theresultsshowedthatthestagesofsuccessiononremo vallandsasfo1.1ows:Artemisiasecopariacommunity—Leymusscalinuscommunity—Stipabungeanacommunity,Artem/shzgmeliniicommunity,Lespedezadauricacommunity—Bothriochloaischaemumcommunity.RichindexesofGlea—sonandMargalefandPielouindexdecreasewithremovaltimepassingbyatfirstandthenincrease,Simpson indexisrelativelybiggerattheearlyandlaterbalancestages,andthetrendofecologicaldomin anceofthe收稿日期:2004-10-20修回日期:2005-01-20项目名称:国家973项目"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过程的调控机理"(2002CB111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退耕地植被恢复与土壤环境的互动效应"(40271074)第一作者简介:马祥华(198o一),男,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环境效益评价.E-mail:******************'责任作者简介:焦菊英(1965一),女,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E-mail:**********************.en16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正communitiesisoppositetothatofspeciesrichindex.Thecontentsofsoilorganicmatter,total N,availableN andreadilyavailableKincreaseandthatofreadilyavailablePandsoilPHvaluedecreaseinthe processofsuccession.Soilsurfacedensitydecreasesandsoilporosityincreases.Thereisverysignifican tlypositiveCOITe-lationbetweenthecontentsoftotalN,availableN,s0ilpHvalueinthelayerAandthecontentso ftotalNinthelayerCandspeciesrichness,andthereisverysignificantlynegativecorrelationbetweenth econtentsofsoilorganicmatterinthelayerA,CandthecontentsofsoilreadilyavailableKinthelayerBandspec iesrichness. Thereisverysignificantand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thecontentsofsoilreadilyavailable PinthelayerBandecologicaldominanceofthecommunity.Thereisverysignificantandpositivecorrelatio nbetweenthecon-tentsofsoilreadilyavailableKinthelayerA,Bandvegetationcoverage,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 contentsofsoilreadilyavailablePinthelayerBandvegetationcoverageisonthecontrary. Keywords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naturalrestoration;removallands;soilenvironment;l oesshilly-gullyregion植被作为重要的生态因子,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和保证,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以退耕还林还草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在西部展开,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关于植被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近年来,有关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土壤环境特征及其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_61较多,有关草地的相关研究_9J也有所报道,但是,有关退耕地的研究不太多见.在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高原,退耕地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其植被恢复是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而且能否成功恢复,是评价该地区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本文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安塞县为例,研究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的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旨在为黄土高原退耕地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这对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设在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境内,该区位于东经105.5144"~109.2618",北纬36.2240"~36.3216",海拔997~1731m.地形复杂,梁峁连绵,沟壑纵横,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832 km,占总面积的96%,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也是西北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安塞县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500Inn3左右,且分布不均匀,降雨集中.年平均蒸发量1000mm,无霜期160~180d,年日照时间2352~2573h,≥10cI= 积温2866cI=,年平均气温8.9cI=,7月平均气温16.2 cI=,1月平均气温2.7cI=,极端最低气温一23.6cI=. 土壤以黄绵土为主,约占总面积的95%[.2研究方法该研究采取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安塞县境内的纸坊沟,县南沟,西沟,郭阳湾等不同流域,选择典型样地,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所选取的样地,基本上代表了该区植被恢复中水分相似条件下各种立地情况的土壤和植被状况,能够较全面的反映退耕地植被恢复与土壤环境的相互关系.共调查样地46个,本文从中选取34个(未选的12个样地的恢复方式及土壤水分,与所选取的样地差别较大),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2.1样地调查与指标测定1)野外调查.植被样方面积为2m×2m,其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植物群落的种类,高度,盖度等. 同时,对样地的退耕年限,坡度,坡向,坡位等进行了调查.其中,群落的覆盖度用目测法,地上生物量的采集用收获法.2)室内分析.土壤化学指标的测定,分别以0~20,20~40和40~60am3个土壤层次取样,采取S 形取样法,设置6个重复.测定的具体方法是:有机质用重铬酸钾容量法一外加热法测定;全N用半微量开氏法测定;全P用硫酸一高氯酸消煮一钼锑抗比色法分析;有效N用碱解扩散法(康惠法)测定;速效P用0.5mol/L碳酸氢钠浸提一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K用醋酸铵浸提一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pH用电位法测定1-12].用环刀法测定土壤质量浓度.土壤孔隙度根据土壤容积密度确定:P=第2期马祥华,等: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17注:由于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限制因子,所以该表中各样地的筛选是在土壤水分基本一致的条件下进行的.(1一pb/p.)X100%,其中:Pb为土壤容积密度,g/em3;P.为土壤密度,g/cm3(该文中取2.65g/cm3).3)物种多样性测定.按文献[13—14]的方法进行.物种的重要值,:Rh+R.+Rf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dM=(S一1)/lnNMenhinick指数dM.=S/N'Gleason指数dGl=S/lnAMonk指数dM.=S/N18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拒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日=一∑PilnPii=1,…,sSimpson指数D=1一∑P物种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J.=(一∑PilnPi)/lns生态优势度c=∑[nf(n一1)]/[J7,r(N一1)]其中:S为物种数目;N为所有物种个体数之和;A 为样方面积;P为种i的相对重要值;n为物种个体数;Rh为相对高度;R.为相对盖度;Rf为相对频度.2.2数据处理为了消除不同立地条件对植被群落划分的影响,达到统一处理的目的,将植被物种组成原始数据换算成重要值,分别以物种的盖度和重要值为指标变量,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分类时,采用系统聚2520褪l5巡螭105类方法中的Ward方法.以0~20,20~40,40~60 cm3个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全N,土壤容积密度等9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为自变量,以自然恢复草地植被群落特征指标为因变量,对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群落特征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所有的计算都在国际通用统计软件SPSS下完成(SPSS11.0for Windows).3结果与分析3.1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图1为以各个物种的盖度为指标变量时,各群系之间的聚类结果.可以看出,在=25时,所有的样方都聚合成一类.在阈值=23水平以上,所有的样方可分为2类,类群I(白羊草Bothriochloais.chaemum和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davurica群落)被分离出来,反映出该群系与其他群系之间较为明显的差异.在阈值=22时,类群工分为2组,I1组为样=2罱昌一高-∞2£罱n卜寸宝竺-n样地号图1植被群落的Ward聚类树形图(以盖度为变量)Fig.1Ward'sclusteringtreefigureforvegetationcommunity(coverageisvariable)方5,15,18,27,32,代表该地区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9,13~14,22,25,28,30~31)和Ⅱ1~2组(样方1~的顶级阶段(白羊草群落),I2组为样方4,19,26,2,20~21,24),Ⅱ1—1组为猪毛蒿群落,Ⅱ1—2组34,代表该地区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的中后期(达乌为赖草群落;而Ⅱ2组被分为Ⅱ2—1组(样方8,11~里胡枝子群落);在阈值=13时,类群Ⅱ分为2组,12,16,29)和Ⅱ2—2组(样方3,6~7,10,17,23,33),其中Ⅱ1组为样方1~2,9,13~14,20~22,24~25,其中Ⅱ2—1组为铁杆蒿群落,Ⅱ2—2组为长芒草群28,30~31,代表该地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草本阶段的落,而Ⅱ2—1组中样方12(大针茅s£口grandis群初期阶段(猪毛蒿Artemisiascoparia群落,赖草L.y.落)和Ⅱ2—2组中样方23(草木犀状黄耆Astragalussecalinus群落),Ⅱ2组为样方3,6~8,10~12,16meliotoides群落)在该分类过程中比较特殊,这是由~17,23,29,33,代表该地区退耕地植被恢复的中间于这2种群落在所选取的样方中都只出现1次,并阶段(铁杆蒿Artemisiagmelinii群落,长芒草Stipa且大针茅和草木犀状黄耆自身所具有的较大丛幅和bungeana群落);在=6时,Ⅱ1和Ⅱ2这2组内部高度,使其具有较大盖度的原故. 均出现分化.其中Ⅱ1组被分为Ⅱ1—11组(样方由此可见,在=13水平上,全部样方被划分为第2期马祥华,等: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194个类群:猪毛蒿,赖草群落,铁杆蒿,长芒草群落,达乌里胡枝子群落和白羊草群落.由于环境因子的影响和演替关系的存在,这4个群落的划分在不同的水平上都有相应的聚合,并且这4个群落的划分与实际也是基本一致的.在该研究区域退耕地的自然恢复草地阶段,退耕刚开始为群落演替的初期,大都为1年生的草本植物(猪毛蒿群落),随着植被恢复演替的进行,1年生植被(猪毛蒿群落)逐渐被根茎和多年生植被(赖草群落一长芒草,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群落)所代替,最后演替到顶级群落(白羊草群落).对于表1的退耕年限与植被群落的关系,虽然部分退耕年限长的是达乌里胡枝子群落而不是白羊草群落,但实质上,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白羊252O褪l5辎105O草群落在该研究区达到了演替的相对平衡阶段,而达乌里胡枝子的年限虽长,却没有达到演替的相对平衡阶段,只是作为演替过程中的伴生种而出现.图2为以各个物种的重要值为指标变量时各群系之间的聚类结果.可以看出,当分别取25,23,13,6时,群落划分的个数与以各个物种的盖度为指标变量时群落的划分个数是一致的,依次划分为1,2,4,6个类群;同时,该图还表明,用不同的指标变量对群落进行划分,结果是有所不同的.但总的来说,该图的聚类结果和图1的结果基本一致,即该地区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的群落演替,依次经历了猪毛蒿群落一赖草群落一长芒草群落,铁杆蒿群落,达乌里胡枝子群落一白羊草群落.样地号图2植被群落的Ward聚类树形图(以重要值为变量)Fig.2Ward'8clusteringtreefigureforvegetationcommunity(importantvalueisvariable) 比较图1和图2可以看出,以各个物种的盖度和重要值为指标变量,对群系进行聚类,其聚类结果是一致的.在对退耕地植被恢复演替中间阶段的划分上,以各个物种的盖度为指标变量对其进行群系的划分,更具体,清晰;利用物种的重要值对植被恢复演替阶段进行划分,能够快速,清晰的判断出各个演替阶段,但应该注意的是,在不同的研究区域,同一物种的重要值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进行演替阶段划分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作聚类的指标变量.3.2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特征表2给出了研究区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特征,可以看出,随着退耕地恢复年限的不断增长,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Menhinick指数,Monk指数以及群落Pielou指数,都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退耕刚开始,为群落演替的初期,大都为1年生草本植被,各个物种竞相生长,物种繁多,故使得物种丰富度及其均匀度相对较大.随着植被恢复演替的不断进行,1年生的物种逐渐被多年生的草本所代替,该演替阶段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竞相生长力增强,杂草的竞相生长力相应的减弱,从而使物种的丰富度以及均匀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到了植被演替的后期阶段,即到了群落演替的稳定阶段,地带性植被逐渐出现,由于物种种类有所下降,虽然物种丰富度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与初期相比还是有所下降,而群落的均匀度指数J,w有一定的增大,并且达到与初期相当的水平.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在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Simpson指数在演替初期及平衡阶段较大,而shannon.wiener指数在演替的第3阶段最高,到了第4个阶段又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植被演替的初期.另外,群落的生态优势度的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矩变化趋势,与物种丰富度相反,并且稳定阶段,植被增大.群落的盖度,随植被恢复年限的不断延长而不断表2自然恢复草地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特征Tab.2V egetationcommunitycharacteristicsofnaturalrestorationgrasslandindifferentsucc essionstages注:阶段l一猪毛蒿群落;阶段2一赖草群落;阶段3一长芒草,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群落;阶段4一白羊草群落.3.3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表3为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由于第2演替阶段的时间相对较短,故将演替阶段2和3合并为演替的中期).表中的数据表明,随着植被的恢复演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增加,土壤速效P含量和土壤pH值不断减小.由于植被的恢复,物种的繁殖,生长消耗了大量的土壤速效P,使得土壤速效P含量不断减小;同时,随植被的恢复演替,产生的大量枯枝落叶补充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其不断增加.全N,有效N和速效K含量,随植被恢复演替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0~20和20~40cm土层,各含量随植被群落的不断演替而不断增加,40~60cm土层,各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后期>初期>中期.这是由于在植被恢复演替后期,植被群落基本达到生态平衡阶段,土壤N的含量和速效K含量较高,而在演替的中期,不但植被对养分的消耗大,而且接受植被群落归还深层土壤的有机质较少.另外,植被恢复中,豆科草种的侵入,对土壤N素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随着植被的恢复演替,土壤全P含量的变化与其他指标的变化不同,其含量在3个土层的变化趋势都表现为中期>初期>后期,这既与植被的恢复演替有关,也与土壤母质状况有关.随着退耕地植被恢复的不断进行,0~20cm土层土壤质量浓度不断减小,孔隙度不断增大,而20~40和40~60cm土层的变化却相反,即随植被的恢复演替,土壤质量浓度不断增加,孔隙度不断减小,但是总的来看,土壤质量浓度及孔隙度的变化不大.表3自然恢复草地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土壤理化性质Tab.3Soil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ofnaturalrestorationgrasslandindifferentsuccessionstages注:在取土采样前,对退耕前各样地的肥力状况进行了调查,以减小因退耕前的肥力状况对土壤理化性状测定所造成的干扰.第2期马祥华,等: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213.4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特征与土壤环境的关系土壤作为植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对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土壤环境的差异,会导致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另一方面,土壤也是生态系统中诸多生态过程的参与者和载体,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是度量退化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维持的关键指标之一_2J.对所选取的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的34个样方的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群落特征指标(y),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物种多样性指数D,日和.,…与所选取的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不十分显着;物种丰富度指数,生态优势度以及植被盖度,与所选取的土壤化学性质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3.4.1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环境的关系Yl=一0.959X2+0.104X5—0.08X8+10.205其中:偏相关系数r1.2=一0.518;rl,5=0.564;rl,8=一0.411;n=34;F=12.086;P<0.00o1.Y2=一0.494X2+6.229X4+2.008其中:偏相关系数r2.2=一0.663;r2.4=0.508;n= 34;F=12.640;P<0.0001.Y3=1.090X9—8.851其中:偏相关系数r=0.370;n=34;F=5.083;P≤0.031.Y4=0.189X9+0.349X3—0.018Xl一1.617其中:偏相关系数r4.9=0.457;r4.3=0.592;r4.1=一0.495;n=34;F=9.177;P<0.00o1.在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上述回归分析表明:影响l,.(Gleason指数)的土壤因子有2[40~60 em土层(简称c层)土壤有机质含量],X0~20em土层(简称A层)土壤有效N含量]和[20~40em土层(简称B层)土壤速效K含量];影响Y2(Mar. galef指数)的土壤因子有和(c层土壤全N含量);影响Y3(Menhinick指数)的土壤因子有X.(A 层土壤pH值);影响y4(Monk指数)的土壤因子有9,3(A层土壤全N含量)和(A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综合以上4个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在该研究地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过程中,A,c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B层土壤速效K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负相关, A层土壤全N,有效N含量,土壤pH值和c层土壤全N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在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A层和c层N素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的透水性,蓄水性以及通气性,改善了土壤的结构性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使更多的物种能够繁殖生长,从而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所以,在对退耕地进行植被恢复时,土壤的N素必须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以保证植被的正常生长. 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A层土壤pH值与物种丰富度关系密切,其值越大,植被恢复中物种丰富度也越大.表2的数据表明:随着退耕地植被恢复的不断进行,植被对A,c土层土壤有机质和B层土壤速效K的消耗,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退耕的初期阶段, 由于受退耕前耕作措施的影响,使得土壤肥力足以满足各种植被竞相生长的需要,随着退耕年限的不断增长,植被的丛幅和高度不断变大,这时植被只有大量吸收土壤养分,才能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从而出现上述情况.所以,当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小时,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有更多的植被参与了土壤有机质的消耗,从而植被的丰富度就会相应地有所提高.物种丰富度与土壤速效K的负相关关系,其主要原因也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从土壤中吸收大量钾素的原故.3.4.2群落生态优势度与土壤环境的关系Y5=0.165X6+0.142其中:偏相关系数r=0.584;n=34;F=16.533;P<0.00o1.群落生态优势度()只与B层土壤速效P的含量()有关,并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刚开始退耕时,由于受退耕前耕作措施的影响,B层土壤残留了大量的速效磷,并且大都为1年生植被,物种繁多, 没有明显的优势种,群落的生态优势度就很小;随着退耕地植被恢复年限的不断延长,植被的快速生长消耗了原有残留在B层土壤中的速效磷,并且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中的优势种也逐步显现出来,故而使得群落的生态优势度有所增大.3.4.3群落盖度与土壤环境的关系Y6=0.537X7—31.503X6+0.8608—1.523其中:偏相关系数r6.7=0.597;r6.6=一0.532;r6.8=0.426;n=34;F:21.319;P<0.00o1.在所选取的土壤理化因子中,A层土壤速效K含量和与植被群落盖度呈显着正相关,与植被群落盖度呈显着负相关.K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在退耕地的植被恢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植被恢复的不断进行,土壤结22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正构和功能得到不断改善,土壤表层速效K的含量也不断增加,这给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营养保障,从而使植被群落的盖度有所增加,而增加的植被群落盖度, 又进一步产生大量的枯枝落叶,为土壤肥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植被恢复演替的不断进行.土壤有机质能够促进土壤母质中钾素向土壤速效K转化,上述回归方程表明,植被群落的盖度与c层土壤速效K含量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这可能由于c层土壤所处土层较深,接受植被群落归还土壤有机质较少的原故.从回归分析还可以看出,在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演替过程中,随B 层土壤速效P含量的不断增加,植被群落盖度呈减小趋势,其原因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在上述的回归分析中,所选取的土壤容积密度及其孔隙度与植被群落特征指标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原因有2个方面:一方面,可能因为所选取的2个物理指标对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不够显着,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所选取的2个土壤物理指标,与其他的土壤物理指标共同对植被群落的特征起作用.4结论与讨论1)深入了解和认识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不同演替阶段及其特征,对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演替阶段的划分,与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即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的演替,依次经历猪毛蒿群落一赖草群落一长芒草群落,铁杆蒿群落,达乌里胡枝子群落一白羊草群落.植被演替刚开始,大都为1年生草本植物,随后,多年生根茎类禾草植物逐步代替1年生植物,进入植被演替的第2阶段,该阶段演替时间相对较短;随着演替的进行,多年生根茎禾草植物又逐步被多年生丛生禾草类植物所代替,进入植被演替的第3阶段,该阶段演替的时间相对较长,没有明显的优势种群,并且在该演替阶段,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由少变多再变少,长芒草先变多后变少, 出现了大量的华北米蒿(Artemisiagiraldii),中华隐子草(Cleistogeneschinensis),阿尔泰狗哇花(Het. eropappusaltaicus)和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等伴生种;虽然白羊草群落为稳定的群落,但由于过度放牧,开垦等原因,在野外考察中并不多见,以第3阶段的群落为最常见,这与群落的种子库及其特征有很密切的关系.另外,在野外考察中,也发现有的植物群落演替并不经过赖草群落阶段,直接从第1阶段进入第3阶段,这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物种种源有关.对退耕地进行植被恢复,如果单纯依靠自然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然而,在摸清退耕地自然植被恢复演替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人为适度调控的方法,加速植被恢复的某些演替阶段,这不但加速了植被恢复进程,而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防止土壤侵蚀, 控制水土流失,更好地实现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生物多样性,是测度生态系统内物种组成,结构多样性和复杂化程度的客观指标,是生态系统内生物群落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综合作用的外在反映_3j.本文关于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表明,随着植被的不断恢复演替,Gleason指数, Margalef指数等丰富度指数以及群落Pielou指数都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Simpson指数在演替初期及平衡阶段较大,群落生态优势度与物种丰富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3)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指标之间的回归分析表明:A,c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B层土壤速效K 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A层土壤全N,有效N含量,土壤pH值和c层土壤全N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群落生态优势度显着相关的,只有B层土壤速效P的含量并且呈显着正相关;A层和B层土壤速效K含量与植被群落盖度呈显着正相关,B层土壤速效P含量与植被群。
青海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状况研究
青海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状况研究青海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状况研究引言: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然而,该地区存在大面积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问题突出。
本文旨在研究青海省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壤侵蚀状况,以期提供科学依据和措施,保护该地区的土壤资源,减轻土壤侵蚀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
一、土壤侵蚀形成原因:1.地质背景: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产状不稳定,容易发生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加速土壤侵蚀。
2.气候因素:青海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于高寒干旱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不利于土壤水分的积累。
3.植被状况:该地区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低,根系系统薄弱,无法有效保持土壤。
4.人类活动:过度放牧、砍伐和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方式也是导致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土壤侵蚀类型:1.水力侵蚀:由于降雨冲刷、地表径流等因素,土壤颗粒被带走,沟壑加深,形成坡面侵蚀和河道侵蚀。
2.风力侵蚀:黄土地区风力强,年平均风速较大,风沙主要通过悬浮沉积、滚动沉积等方式将黄土层层抛起,飘散到别处,造成土壤流失。
3.冻融侵蚀:寒冷气候下,冻胀、融化过程中,土壤受力加剧,容易发生土壤的破碎和颗粒流失。
三、土壤侵蚀状况调查: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代表性样点,对土壤侵蚀的状况进行详细测量和记录。
结果显示,该区域的土壤侵蚀情况严重,不同程度的侵蚀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坡面沟壑明显,土壤层少、薄以及土壤肥力流失等。
四、土壤侵蚀治理措施:1.植被恢复:加强植被覆盖,尤其是引进适应该地区气候条件的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有效固定土壤,减轻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
2.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沟壑堰塞,设置梯田、平地槽等工程措施,降低地形的坡度,减缓水流速度,从源头上防止水力侵蚀。
3.合理利用土壤:根据土壤类型和地理条件,科学合理进行农业耕种方式的选择和优化,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土壤肥力。
4.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土壤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土壤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参与土壤保护的良好氛围。
黄河中下游滩区不同退耕农田植物与土壤特征
黄河中下游滩区不同退耕农田植物与土壤特征黄河中下游滩区不同退耕农田植物与土壤特征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河流的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农田退耕政策。
这些政策以减少农田面积、恢复自然植被和改善土壤质量为主要目标。
本文将重点研究黄河中下游滩区的不同退耕农田植物与土壤特征之间的关系。
退耕农田的植被恢复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研究不同退耕农田植物的生长状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可以为滩区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不同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存在差异。
一些植物具有较强的养分吸收能力,能够快速吸收土壤中的氮、磷和钾等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苜蓿广泛应用于土壤改良和绿化工程中,因为它具有较高的氮固定能力和富营养的叶片。
而一些本地植物如黑草和苦荠,在退耕农田中逐渐恢复,其生长状态良好,对土壤中的养分吸收能力也逐渐增强。
其次,不同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和保持效果也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大多数退耕农田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可以在干旱条件下生长和存活。
这些植物的根系较为发达,能够深入土壤中寻找水源。
此外,它们的叶片通常较小,具有较强的蒸腾调节能力,可以减少水分的流失。
因此,合理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可以提高植被对水分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土壤水分的保持。
第三,不同植物对土壤结构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退耕农田的植物通常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多的根系分泌物,这些根系分泌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团聚力和通透性。
同时,这些植物还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质量。
因此,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和进行植物配置,可以改善退耕农田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综上所述,黄河中下游滩区不同退耕农田的植物与土壤特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坡面土壤侵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它主要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给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有效控制和管理坡面土壤侵蚀,就需要研究坡度在土壤侵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坡度临界值。
研究表明,坡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侵蚀程度。
当土壤的斜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土壤的侵蚀速率会急剧增加,这称为坡度的临界值。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这种临界值的坡度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确定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壤侵蚀临界坡度,就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调查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临界坡度之前,必须首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地理环境解剖,重点研究该区域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要素。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判断该区土壤侵蚀的滋生条件和机理,有助于确定其土壤侵蚀临界坡度。
在深入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的土壤侵蚀机理和滋生条件之后,再采用实地勘查法,通过实际调查发现不同坡度的植被和土壤侵蚀程度,从而确定坡度的临界值。
在实地勘查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针对滋生土壤侵蚀的条件和潜在机理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以确定黄土丘陵沟壑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
为了解决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问题,不仅需要了解坡度临界值,还必须深入研究人类活动如放牧和农业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根据实践经验,可采取措施保护植被,防止植被破坏,引导土壤侵蚀现象,对现有条件不利于土壤侵蚀的坡度采取固防措施,如植树造林、荒漠绿化、林地护坡和节水灌溉等。
综上所述,控制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研究坡度临界值至关重要。
必须综合研究该区域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同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建立健康的环境。
黄土丘陵沟壑区抗侵蚀植物及其群落特征研究
黄土丘陵沟壑区抗侵蚀植物及其群落特征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严重干扰着植物的发育与演替过程。
在土壤侵蚀严重地区生存的植物,采用不同的生存策略适应和抵抗土壤侵蚀造成的各种胁迫与干扰,并能发展为可抵抗土壤侵蚀的植物群落。
本研究基于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延河流域多年植被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根据抗侵蚀植物定义及Braun-Blanquet植物社会学方法,筛选该区潜在的抗侵蚀植物,探讨其适应机制及其在群落中的作用,分析不同抗侵蚀植物的演变规律;通过对不同侵蚀环境下植物群落的调查与分析,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抗侵蚀植物群落改善土壤侵蚀环境的能力;通过计算不同抗侵蚀植物群落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并结合其土壤侵蚀量数据,探明能够抵抗土壤侵蚀的群落结构特征。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筛选出潜在抗侵蚀植物42种,分属18科33属。
禾本科、豆科、菊科、蔷薇科在研究区占优势地位,是退耕地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的主要植物组成。
该区气候的自然选择决定了地区植物生长型以灌、草为主,灌木多为高位芽或地上芽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地面芽为主;水分生态类型以中生、旱生为主。
2)42种抗侵蚀植物通过土壤种子库、植冠种子库、种子萌发休眠策略、幼苗建植及营养繁殖等方式维持自身的生存繁衍;通过解剖形态上的特殊结构、厚的保护组织、发达的栅栏组织以及生理上的抗氧化机制和渗透调节作用中的一种或是数种机制来适应侵蚀环境。
不同抗侵蚀植物生态位宽度在0.023-0.359之间,抗侵蚀植物在适宜生境中可作为群落优势种或伴生种,在其它生境条件下是群落偶见种。
3)在自然恢复过程中,草本群落演替后期抗侵蚀植物开始出现生境分化;延河流域南部森林带、中部森林草原带的沟坡与沟沿线等局部区域分别有乔、灌木的分布,北部草原带则少见灌木。
在刺槐林下植被恢复过程中,林下出现的抗侵蚀植物较少,只有部分一年生杂草和禾本科植物的存在;人工林逐渐衰退后,演替中后期的植物开始成为林下植被的优势种。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减蚀、减流效应研究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减蚀、减流效应研究
李旭春;张富
【期刊名称】《甘肃林业科技》
【年(卷),期】2012(037)003
【摘要】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径流、侵蚀效应进行长期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产流和侵蚀次数效应为:坡耕地>牧草地>乔木林地>天然草
地>灌木林地;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径流量和侵蚀量差异较大,其大小次序为:坡耕地
>牧草地>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灌木林地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均在较高的水平,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应;天然草地由于其独特的功能,水土保持效应较好;乔木林地和人工草地除了乔木林地减蚀效应较好外,减流效应较差;坡耕地的累积
径流量及侵蚀量最大,而累积减沙率和减流率最低,水土保持效应最差.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李旭春;张富
【作者单位】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定西743000;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1
【相关文献】
1.聚丙烯酰胺的理化特征及在黄土区减流减蚀应用前景 [J], 闫晓前;张勋江
2.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减蚀效应及其时间变化 [J], 黄志霖;陈利顶;
傅伯杰;吴祥林
3.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人工林减蚀效应研究 [J], 焦菊英;王万忠;李靖;杨亚莉
4.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植被恢复的减沙效益研究 [J], 连振龙;刘普灵;陈翠红;琚彤军;申震洲
5.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减沙效益研究 [J], 侯喜禄;曹清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特征对坡沟侵蚀环境的响应的开题报告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特征对坡沟侵蚀环境的响应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主要的紫色水土流失区之一。
其中,坡沟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中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形类型之一。
而植被是影响土地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坡沟侵蚀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
因此,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特征对坡沟侵蚀环境的响应,有助于深入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演化规律,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与侵蚀环境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研究表明,植被覆盖率和类型是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坡沟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体地,植被覆盖率越高、植被组成越多样化,其对于坡沟的保护作用越强。
同时,植被对于降低径流速率、增加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探讨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特征对坡沟侵蚀环境的响应:
1.研究区域植被类型与覆盖率分析;
2.坡沟土壤特征和径流特征的野外调查;
3.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分析植被特征与地形因素的关系;
4.通过模型模拟等方法模拟植被覆盖对于坡沟侵蚀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与意义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预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
1. 深入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特征对坡沟侵蚀环境的影响;
2. 揭示不同植被类型与覆盖率对于坡沟中土壤特性和径流特征的影响机制;
3. 为进一步制定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政策和开展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i l a n d Wa t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 7 1 2 1 0 0 ,Y a n g l i n g ,S h a a n x i ,C h i n a )
赵 珩 钪 ,曹斌挺 ,焦 菊 英 。
( 1 . 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 , 7 1 2 1 0 0 , 陕 西杨 凌 ; 2 . 水利部淮河委员会 , 2 3 3 0 0 1 , 安徽蚌埠 ; 3 . 中 国科 学 院水 利 部 水 土 保 持 研 究 所 , 7 1 2 1 0 0 , 陕西杨凌 )
ZHAO He ng k a n g , CAO Bi n t i ng 。 J I AO J u y i n g '
,
( 1 .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i l a n d Wa t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 No  ̄ h w e s t A & F Un i v e r s i t y , 7 1 2 1 0 0, Y a n g l i n g , S h a a n x i , C h i n a ;
第 1 5卷
第 3期
中 国 水 土 保 持 科 学
S c i e nc e o f So i l a n d Wa t e r Co n s e r v a t i o n
V0 1 . 1 5 No. 3
2 0 1 7年 6月
J u n. 2 01 7
黄土丘陵沟壑 区退耕坡地不 同植物群 落的土壤侵蚀特征
的分 析 , 研 究 不 同植 被 恢 复 坡 地 的 土 壤 侵 蚀 特 征 。结 果 表 明 : 研究期 间 , 不 同 年 份 植 被 群 落 土 壤 侵 蚀 强 度 为 丰 水 年 >平 水 年 > 枯 水 年 。 不 同 植 被 类 型 群 落 防治 土壤 侵 蚀 的 能 力 不 同 , 具 体 为 自然 恢 复 灌 木 群 落 > 自然 恢 复 草 本 群 落 >人 工 灌 木 群 落 > 人 工乔木群落。灰色关联度显 示 , 降 雨 量 与 坡 度 是 影 响 植 被 群 落 土 壤 侵 蚀 最 重 要 的 因素 , 乔 灌 木 群 落 坡 度 >降雨 量 , 草 本 群 落 降 雨量 >坡 度 。 自然 恢 复 植 被 群 落 枯 落 物 盖 度 >植 被 盖 度 , 人 工 植 被 群 落 植 被
c r i t i c a l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 e nv i r o n me nt a l p r o b l e ms . Ve g e t a t i o n r e s t o r a t i o n p l a y s a n e s s e n t i a l r o l e i n c o n t r o l l i ng t h e s o i l e r o s i o n i n t h e L o e s s P l a t e a u. Ye t t h e r e we r e f e w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a na l y z i ng t h e
盖 度 >枯 落 物 盖 度 ; 因此 , 在 当前 植 被 条 件 下 , 未受 到 扰 动 的 群 落 可 有 效 减 少 降 雨 对 土 壤 侵 蚀 的 影 响 ; 在 进 行 植 被
恢 复时 , 应 优 先 进 行 植 被 自然 修 复 , 适 时 适 地 引 入 乔 灌 木 进 行 植 被 恢 复人 工 调控 , 尽 早 促 进 乔 木 群 落 的林 下植 被 发
摘要 : 黄 土 高 原 地 区水 土 流 失 造 成 严 重 的 农 业 和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 而 植 被 能 从 根 本 上 控 制 黄 土 高 原 的 水 土 流 失 。 以 安 塞 县 典 型退 耕坡 地 不 同植 物 群 落 为 研 究 对 象 , 采用侵蚀针法 , 结合 2 0 1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0 1 5年 降 雨 数 据 及 不 同植 物 群 落 特 征
育, 保 护 其林 下 灌 草 层 和 枯 落 物 层 , 同时减少人为干扰 。 关 键 词 :土壤 侵 蚀 ; 植被群落 ; 侵 蚀 针 法 ;灰 色 关 联 分 析 ;黄 土 丘 陵 沟 壑 区
中图分类号 : S 1 5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6 — 2 6 7 3 ( 2 0 1 7 ) 0 3 4 3 1 0 5 — 0 9
2. T h e Hu a i h e Ri v e r Co m mi s s i o n o f t h e Mi n i s t r y o f Wa t e r Re s o u r c e s P . R. C., 2 3 3 0 01, B e n g b u,A n h u i ,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 s e v e r e c o n d i t i o n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 l o s s i n t h e L o e s s P l a t e a u h a s r e s u l t e d i n
DOI :1 0 . 1 6 8 4 3 / j . S S WC . 2 01 7. 0 3 . 01 4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 i l e r o s i o n o f d i f f e r e n t p l a n t c o mm u n i t i e s c o n v e r t e d f r o m s l o pe c r o p l a nd i n t h e h i l l y- g ul l y r e g i o n o f t he Lo e s s Pl a t e a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