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十八式
文人壶的巅峰:曼生十八式铭文详解
文人壶的巅峰:曼生十八式铭文详解陈曼生陈曼生,本名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等,清篆刻家,钱塘人。
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
篆刻印文笔画方折,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
为“西泠八家”之一。
西泠八家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派。
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
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
文人壶清嘉道年间,陈曼生延请紫砂陶工杨彭年等制作紫砂壶。
然后再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迎、查梅史等人撰铭奏刀雕刻於壶上,在紫砂壶艺中溶入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要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人壶风格。
主张制壶创新,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
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
曼生壶成书于民国1937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雅流篇”中,对陈曼生题铭的八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其中较明确的壶名有“台笠壶”、“合欢壶” 、“匏壶” 、“井栏壶”、“方山壶”、“石铫壶”等六件。
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曼生壶十八式”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因曼生壶简洁明快造型、深刻隽永的题铭乃至书法篆刻、在壶体上的布局章法都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被紫砂界奉为珍品。
一石瓢壶【壶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落款】曼公作瓢壶铭【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释义】第一,陈曼生得前朝石铫diao,仿其型,易数百稿,而得紫砂石瓢。
此石铫历数百年,辗转于乞儿市井,传至有清一代,不仅因为它石质坚硬,还因为它器型收敛,口沿、肚腹不易磕破,所以铭曰:“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第二,茶水可以消除肥腻,瘦而矍铄是健康的标志,才能长寿永年。
第三,寓意人的品格,谦逊而笃定,这样的品格这样的人,才能有所作为,能够长远。
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生,道光二年(1822)卒,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显。
著作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
约在嘉庆六年(1801年)应科举拔贡,后任溧阳知县,而溧阳与宜兴紧邻,这就引出了文人县令与宜兴紫砂的不解情缘。
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
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一、曼生壶系列之——石瓢壶石瓢典故: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
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
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
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
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
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
曼生乃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
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铭。
曼生子冶石瓢:壶身:一面刻竹一枝,刀法有力。
另一面横刻诗一首:“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
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
子冶自记。
”二、曼生壶系列之——井栏壶井栏典故: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互交心得。
曼生壶(葫芦壶)铭文
曼生壶(葫芦壶)铭文该壶造型呈葫芦状,高约10厘米,直径约13厘米,刚好一掌而握。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壶嘴———壶流短直而微有上翘,颇带几分调皮色彩。
壶把成半环形,盖顶设有套环钮装饰。
整器形制线条浑圆流畅。
壶腹阴刻行书铭文:“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署“曼生”款,把梢下有“彭年”方印,壶底钤“阿曼陀室”方印。
据藏友陈先生介绍,曼生壶最初是指清代书画篆刻家陈鸿寿所设计制作的壶,现今已成为一种固有款式,这如近现代制壶艺人顾景舟的“景州石瓢”一般。
陈鸿寿所设计的壶款型颇多,有“曼生十八式”之称。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
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二年,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后任溧阳县令。
其在书画、金石、文学等方面均造诣颇深,被后世尊为“西泠八家”之一,著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桑连理馆集》等,在艺术创作上,主张“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时见天趣”。
在溧阳为官期间,结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宝年、杨风年兄妹,对紫砂茗壶产生浓厚兴趣,并聚集了郭频伽、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一批书画名家共同设计,创制茗壶十八种造型样式,每式都撰拟题铭,分别书写,由杨氏兄妹加制。
这批茗壶以题铭书刻、加工制作造型契合中国文人雅士,在美学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在当时极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被称之为“曼生壶”。
18个款样也被称为“曼生十八式”。
曼生壶的设计简洁、古朴、美观,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与杨彭年的合作也就成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这在紫砂壶史上是一次重大创举,一直影响到今天的茗壶设计。
杨彭年,字二泉,以善制茗壶著称。
杨彭年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
他善制紫砂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
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
18式动作名称及分解动作讲解
xxxx十八式分解动作讲解动作名称:一、xx起势二、xx捣碓三、懒扎衣四、六封四闭五、单鞭六、白鹅亮翅七、斜形八、搂膝九、拗步十、掩手肱拳十一、高探十二、xx十三、玉女穿十四、云十五、转身摆莲十六、当头十七、xx捣碓十八、收势动作歌诀:起势捣锥懒扎衣封闭单鞭鹅亮翅斜行搂膝拗步连肱拳探马蹬跟一穿梭云手摆莲脚头炮捣锥收势了教学口令:第一式起势1.并脚站立2.开步(提-开-落)3.两臂前掤4.xx按掌1.右转松沉2.xx前掤3.右转平捋4.提膝出步推掌5.马步下捋6.弓步分手7.虚步前合-起-落8.提膝举拳9震脚砸拳;第三式懒扎衣1.旋腰十字 2.提膝按掌 3.出步切掌 4.右转茶壶第四式六封四闭1.缠腰搭腕2.下捋xx上棚 3.右转按掌收脚第五式单鞭1.缠手抽丝 2.提膝出步 3.转体击肘 4.回转搭腕5,弓步分手第六式白鹅亮翅1.左转交掌 2.上步插掌 3.跟步分掌第七式斜形 1.xx砍掌2.右转提膝3.出步推4、马步合掌5.弓步搂推6.右转开掌7.松合转正第八式搂膝1.松沉前合2.收脚提掌第九式拗步1.推掌下捋提膝2.xx一步3.xx二步xx三步交掌第十式掩手肱拳1.xx开掌2.右移蓄拳 3.蹬腿转腰顶肘发拳第十一式高探马1.旋腰下合分掌 2.旋腰撤步上合分掌第十二式xx跟1.收脚交掌2.开脚开掌3.提收脚交拳4.蹬脚开崩拳第十三式玉女穿梭1.合分掌右转虚步2.手脚提震3.收脚交掌4.蹬脚开崩掌5.跳步穿掌-架掌插脚-转体捋掌第十四式云手1.掤掌出脚 2.叉步xx-出步右云 3.叉步xx-出步右云 4.叉步xx第十五式转身摆莲脚1.转体提膝2.出步推掌3.弓步下捋4.旋腰摆莲第十六式当头炮1.撤步前棚2.右转后捋蓄拳3.左转发拳1.右转后捋2.xx马步下捋3.弓步分手4.虚步前合-起-落5.提膝举拳6震脚砸拳;第十八式收势1.开掌捧气2.按掌沉气3.直立收脚xx太极拳其主要特点有:1.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2.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3.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xx”,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xx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4.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5.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xx架子,xx体健者则可练低xx精要十八式讲解:第一式:xx起势动作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
当代陈曼生和杨彭年的故事 ——紫砂大写意中的陆一飞和姚小秋
当代陈曼生和杨彭年的故事——紫砂大写意中的陆一飞和姚小秋文/刘慧一、陈曼生和杨彭年要说起文人紫砂艺术,一定绕不开陈曼生。
陈曼生(1768-1822),名鸿寿,号曼生,杭州人,清嘉庆六年(1801)拔贡,官至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的美誉度在当时的文坛是享有大名的,最令人称颂的是他作为“西泠八家”之一的篆刻盛名,和他的官僚生涯中,兴之所至,将诗、书、画、印与紫砂茗壶相结合,经他倡导,大开门户,形成了一代风气。
陈曼生参与紫砂壶艺是全方位的,“曼生壶”对紫砂艺术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创新了造型设计,关于曼生壶的款式,世间有“曼生十八式”之说,其实远远不止。
曼生壶一改清中期紫砂壶陈陈相因的保守姿态,大胆创新,如“匏瓜”、“井栏”、“合欢”、“古春”、“乳泉”……这些造型简练明快,古朴典雅,他的设计传演至今天都成了经典,一直影响着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二是开拓了题铭新风,将隽永典雅,耐人寻味的文人妙构移到壶上,充满禅机玄悟,妙不可言。
真正做到“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的境地,大大提升了紫砂艺术的品味。
杨彭年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制壶名手,字二泉,号大鹏,他的弟弟全年,妹妹凤年,都是当时制壶的高手。
而陈曼生的到来,让杨彭年的制壶生涯发生了很大的转折。
嘉庆年间,溧阳知县陈曼生常来宜兴,与杨彭年商讨切磋制壶心得,重新设计、改良壶型,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即是陈、杨合作的代表,往往由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世称“曼生壶”,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将紫砂艺术引导进一个新天地。
陈曼生对制壶艺人杨彭年的赏识、尊重,使杨彭年在制壶格调上大大提升,他们的友谊也成了与“曼生壶”一起流传的美谈。
二、陆一飞和姚小秋岁月流转了二百年,宜兴、丁蜀,跨界大家陆一飞先生的到来,又一次让这个古老的艺术燃起了新的火花。
“存真、存朴、存天然”……丁蜀的往来,陆一飞提出了“紫砂大写意”这个极具当代性的审美主题,他质朴、古拙、多姿的大写意书法成了紫砂艺术创作的主体,大量应用当代语言,大胆打破传统书法作为紫砂器点缀配套的旧模式。
曼生十八式
铭文:汲井匪深,絜瓶匪小。
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石井清而浅,陶壶天地宽。
尘心谁洗尽?物我两相欢。
合盘壶铭文:竹里半炉火活。
太昊月初上,竹炉火正红。
客来茶当酒,醉里听松风。
注:太昊——指天。
听——此处读仄声。
葫芦壶铭文: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世上亲情好,壶中日月长。
渊明倚五柳,品茗话农桑。
注:渊明——陶渊明。
晋代大诗人,辞官归田,门前种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陶作《归去来兮辞》中有“悦亲戚之情话”句。
曼生提梁壶铭文: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
似明还似醉,如佛更如仙。
朗月清风里,甘泉活火煎。
石瓢壶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水甜松上雪,壶瘦石中坚。
长饮神矍铄,健康膺永年。
注:“矍”字应平而仄,是为大拗,以对句平声“膺”救之。
仿古井栏壶铭文:维唐元和六年……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井栏并石盆,永充供养……曼生抚零陵寺唐井文字为寄沤清玩。
金井辘轳汲,云根为玉栏。
喜烹功德水,来试小龙团。
注:云根——山石代称。
故人以为云是从山石底下生出,故曰云根。
小龙团——好茶名。
扁石壶铭文: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有壶何扁扁,无欲且如如。
煮茗清泉水,能令饥渴除。
注:“如如”——佛教指真如常在,圆融而不凝滞之境界。
“令”在此处读平声。
铭文: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遮阴与解渴,相辅更相成。
谁捧一泓碧,静聆梵呗声。
注:一泓碧——指一壶好茶。
梵呗——即寺院僧侣诵经之声。
周盘壶铭文:吾爱吾鼎,强食强饮。
方圆亲手作,陶铸是春秋。
努力加餐饭,寿添海屋筹。
注:壶大致有方、圆两种形式。
“陶铸”即锻炼、冶造、打造。
“春秋”即历史。
“海屋添筹”是祝寿用语。
半瓜壶铭文: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拢雪梅枝上,烹茶活火中。
友于相对话,七碗豁心胸。
注:友于——即好友、兄弟。
《诗经》:“兄弟友于”。
七碗——见卢仝诗:“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合欢壶铭文:试阳羡茶,煮合江水。
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又: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好茶配好水,三碗润枯肠。
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简介: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寿,浙江钱塘人。
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二年,在世五十五年,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后任溧阳县令。
曼生是一位在书画、金石、文学上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他的篆刻被后世尊为“西泠ling八家”之一(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著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试问有《种榆仙馆集》、《桑连理馆集》等,在艺术创作上,主张“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时见天趣”,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审美观。
在溧阳为官期间(嘉庆二十一年前后),当时文坛名流麋鹿集,他和钱叔美、汪小迂等关系甚密,期间又结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宝年、杨风年兄妹,对紫砂茗壶产生浓厚兴趣,并聚集了郭频伽、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一批书画名家共同设计,创制茗壶造型十八式,每式都撰拟题铭,分别书写,由杨氏兄妹,邵二泉加制,曼生在壶上题铭书刻,这些加工制作的茗壶正契合了中国文人雅士在美学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在当时极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故称之为“曼生壶”,这就是“曼生十八式”的由来。
曼生设计茗壶十八式,在中国工艺美术设计历史上是一件重要之事,下面就“曼生十八式”及其题识作一一介绍。
容量:280cc泥料:天然原矿紫泥底款:阿曼陀室壶身铭文: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生典故: 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互交心得。
彭年问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摇头曰:“近日公务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万物皆可成壶!”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饮甚欢。
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
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
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传下人送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
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
瑜伽十八式
瑜伽十八式按下面图的动作做每个动作重复20次给你漂亮身材。
1星期减了2公斤不用控制食欲。
但一定要坚持每天每个动作做20次第一式站立深呼吸作用:扩大肺活量,增强循环,为下面的练习做准备。
第二式半月式作用:振作精神,伸展脊柱,纠正错误姿态,加强腰部线条、臀部、大腿、增强肾功能。
第三式笨拙式作用:强壮大腿、小腿,臀部肌肉,伸展髋关节,对缓和下背部疼痛及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帮助。
第四式鸟王式作用:提高身体平衡、协调与专注能力。
消除下肢多于脂肪,防止和消除小腿肌肉痉挛。
第五式站立头触膝式作用:提高注意力,耐心,决断力的能力,收紧腹部及大腿肌肉,有益坐骨神经,伸展跟腱,肩胛骨。
第六式站立拉弓式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让血液充分流向内脏和腺体,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注意力、耐心、决断力的能力。
强健腹部及大腿。
收紧上臂、髋部及臀部肌肉。
改善夏北部和全身大部分肌肉的柔韧性及力量。
第七式战士第三式作用: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第八式站立分腿伸展式作用:伸展大腿后侧肌肉和跟腱的韧带。
促进腹部脏器腺体的功能,改善便秘、坐骨神经痛,使脊柱更灵活第九式三角式作用:有益于身体每块肌肉、关节、腺体、内脏。
这是一个加强髋关节和侧腰部伸展和力量的最重要的姿势。
可缩减腰围,强壮三头肌、斜方肌、胸大肌。
第十式站立分腿头触膝式作用:减少腹、腰、髋、臀、大腿多余的脂肪。
伸拉大腿后侧韧带。
第十一式树式作用:加强腿部、背部、胸部肌肉。
提高平衡感和专注能力,纠正不良体态,预防疝气。
第十二式趾尖式作用:此式可使你更富有耐心。
身体上可以治疗膝、踝、脚部的痛风、风湿病、对痔疮也有较好的效果。
第十三式仰卧式作用:使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身体完全放松。
接下来每个动作之后都要做这个姿势。
第十四式除风式作用:按摩腹部内脏,加强腹部肌肉,改善便秘,去除胃部胀气。
第十五式仰卧起坐动态伸背式作用:收紧腹部,伸拉腿部韧带和脊柱。
第十六式眼镜蛇式作用:使脊柱保持富有弹性的健康状态,改善各种背痛和比较轻微的脊柱损伤。
紫砂壶器型100式,喝茶叫不出壶名?不存在的。史上最全赶紧收藏
紫砂壶器型100式,喝茶叫不出壶名?不存在的。
史上最全赶紧收藏⼈间珠宝何⾜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紫砂壶是最适宜泡茶的壶类,也是最常见的壶类。
然⽽紫砂壶器型种类繁多,常见的就有100多种。
有时和朋友喝茶,见到某把好看的壶,却叫不出名字,本来想附庸风雅⼀下,哪知词穷。
⾃明正德问世以来,紫砂壶,就⼀直受到皇帝的由衷喜爱,朝野⼠族从⽽纷纷开始赏玩,并皆以紫砂壶沏茶。
今天⽟斋君就为⼤家总结了紫砂壶器型100式,希望能化解朋友们下次叫不出壶名的尴尬。
西施壶西施壶西施壶,顾名思义应该和西施⼀样美,或者说这种壶的灵感来源于西施。
'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
壶嘴便是西施的⼝,壶的⾝体则刚好是壶的盛⽔部位,把⼿便是纤细的腰姿。
半⽉壶半⽉壶半⽉壶是曼⽣⼗⼋式的经典壶型之⼀。
半⽉壶因质朴⽆华、典雅端庄⽽独占⼀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
古诗云'明⽉千⾥寄相思,半⽉万⾥思更浓',⽽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中国传统⽂化中对'⽉圆⼈圆'的向往。
壶⾝恰似半个初出的⽉亮,器型稳重、简单但却不失柔和之美。
秦权壶秦权壶取材于秦始皇在全国统⼀度量衡时统⼀铸造的衡具——铁权,故名。
龙旦壶龙旦壶清代吴⿍梅《阳羡茗壶赋》:“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
”这是最早的龙蛋壶式。
龙蛋壶殊为可爱,以椭圆线构成基本轮廓,造型单纯、流畅,粗犷敦厚,整体感强。
龙蛋壶⼜名“龙旦壶”,有以其造型似龙蛋⽽得名。
⽂旦壶⽂旦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后两者为清中末后所创,重玲珑娇秀,前者则重古拙,这也与当时艺术审美注重相关,“⽂旦”⽂字释义为:“⽂”指柔和、外表、容态;“旦”指戏曲中扮演⼥性的⾓⾊。
清代⽂⼈吴梅⿍曾经称赞⽂旦壶说:“⾄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美⼈肩),格⾼西⼦(西施乳)。
容天壶容天壶壶型取材于佛教中的弥勒佛祖,取名源于“肚⼤能容天下事”。
曼生十八式,到底是哪十八把紫砂壶?一篇文章带你看全
曼生十八式,到底是哪十八把紫砂壶?一篇文章带你看全紫砂壶发展到清代乾隆年间,已经相当成熟,然当时的紫砂匠人多描摹前作,少有创新,而之后出现了一个叫陈曼生的人,为紫砂带来了别样的风采。
▲曼生壶系列陈曼生想必很多壶友都不陌生,他是「西冷八大家」之一,精工书法篆刻,而在他任溧阳知县时,参与了紫砂壶的设计创作,并题刻铭文,这也就是如今所称之的曼生壶,或者「曼生十八式」。
▲曼生壶系列其实曼生十八式,是曼生壶的一个泛指,根据已知的曼生传器,并非只有十八把,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石瓢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石铫提梁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穜。
却月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半瓦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
百纳勿轻裋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横云此云之腴,餐之不癯。
井栏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合欢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棋奁饮之清心,黑白分明。
匏瓜饮之吉,匏瓜无匹。
三足乳鼎吾爱吾鼎,强食强饮。
葫芦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
笠阴壶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扁石有扁斯石,贬我之渴。
半瓜壶梅雪枝头活火照,山中人兮仙乎仙。
延年壶鸿渐于磐,饮食衎衎,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利。
觚棱壶承沆瀣,润喉舌,饮之吉。
乳钉壶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
除去上面十八款,还有很多亦是曼生壶如南瓜提梁、仿古井栏、镜瓦壶、合盘壶等▲南瓜提梁▲仿古井栏▲镜瓦壶▲合盘壶我们可以把曼生十八式当作是曼生壶的一种统称,这些也是文人壶的典范之作,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对曼生十八式有疑惑的朋友们。
本文分享自东家紫砂手艺人:紫艺联盟。
感悟“曼生十八式”壶对传统紫砂的影响
几 分 诗 情 画 意 , 型 风格 独 特 的 文人 壶 , 远 超 越 造 远
了茗 壶单 纯 的浅层 意 义 。 简洁 的 款式 体 现 出极具 丰 富 的文 化 内涵 , 好像 给 紫砂 茗壶 增添 了许 多灵气 。 曼 生 茗壶 独 具 匠 心 , 是紫 砂 技 法 与翰 墨结 缘 的 典 范 之 一 。从 它 的 问世 以后 一 直 受 到鉴 赏家 的钟 爱 , 别 是 书法 爱好 者 爱 如珍 宝 。“ 依壶 传 , 随 特 字 壶 字贵 ” 的名 言一直 流 传 至今 , 还在 延用 。从 而使曼 生 壶 的 身价 百 倍 ,迄 今 仍 为 收藏 家 千金 难求 的珍 品 。 鉴 别 曼 生 壶 形 是 否脱 俗 , 、 、 、 诗 书 画 印是 否 充 满 文
玩 壶 、 壶 、 藏 紫 砂 茶 壶 的文 人 墨 客 对 陈曼 赏 珍
生早 有 所 闻 。 对整 个 紫 砂 陶 的发 展起 到 了积极 的 他 推动 作用 , 具有 深 远历史 影 响 的人物 之一 。 是 陈曼生 , 名鸿 寿 , 子 恭 , 曼 生 , 庆 二 十 年 字 号 嘉
在 不 断积 累经 验 和反 复 实践 的同 时 , 心创 造 出十 精 八 种 形 态 各 异 的壶 式 , 造 型有 石 铫 、 其 汲直 、 月 、 却 横云、 衲 、 百 合欢 、 胜 、 春 、 虹 、 形 、 芦 、 春 古 饮 瓜 葫 天 鸡 、 斗、 合 圆珠 、 鼎 、 瓦 、 奁 、 壶 称 之 为 曼生 乳 镜 棋 方 十八 式 壶 。我 们看 到 的曼 生壶 款式 甚 多 。 为 “ 所 十八 式壶”就象武林中“ , 十八 般 武 艺 ” 征 艺 术 的成 熟 象 和 至 善尽 美 的境 界 , 这些 均 需要 制 壶 者具 备 多 方 面 的素养 , 能充 分感 悟 “ 才 曼生 十八 式 ” 的 内涵 。 壶 在 从 事 紫 砂 传统 技 法 全 手 工 制 壶 二 十 多 年 的 我 们无 不 在继 承 弘 扬 传统 的基 础 上 ,有 所 创 新 , 力 求 突破 。反 之能 有 多 少人 能 超 越传 统 。 破 经典 壶 突
志云壶系列再现:“曼生十八式”新风采
精 心 研 制 , 制 壶 的 泥 料 上精 选 优 质原 从
矿 泥 进 行 配 制 , 八 种 式 样 , 八 种 颜 十 十 色 , 原 壶 的 大 小 形 制 及 壶 铭 的 字体 与 从 内 容 , 逐 一 对 照 , 原 汁 原 味 的 基 础 都 在 上 又 向实 用性 迈 出 一 大 步 。根 据壶 筒 大 小 配 制 嘴 、 、 形 , 量 做 到 等 称 相 纽 把 尽
有 着 大 师 潜 质 的 工 艺 美 术 师 、 艺 美 术 工 设 计 师 的 脸 上 , 他 改 制 的 “ 生 十 八 而 曼 式 ” 品 . 正 达 到 了 神 韵 更 雅 , 态 更 新 真 形 美 , 泽 更佳 , 趣 更足 , 心 更高 , 色 意 文 适
用 性 更 强 的 境 界 。把 当时 的创 新 , 今 在 天 得 到 了 延 伸 与 光 大 , 到 真 正 意 义 上 做
相 当 困 难 . 哪 怕 只 能 收 藏 一 把 , 珍 谁 亦 贵 无 比 , 可 宝之 了 。 足 目前 丁 山 虽有 工艺 师在 零 星 仿 制 , 亦 不 成 套 ,且 壶 形 与铭 文都 有 出 入 , 实 属 憾 事 。然 有 志 于振 兴 紫 砂精 典 名 作 为
乐事 的制 壶 高 手 周 志 云 先 生 不 辞 辛 劳 ,
民 问 工 艺
‘‘
曼生十八 式” 新风采
■石 夫
清 代 中期 ,紫 砂 壶 业 无 创 新 可 言 ,
只摹旧制, 上彩加釉 , 镶金包银 , 或 或 全 落俗 套 , 艺 亦 一 代不 如 一 代 。这 时 , 技 在 溧 阳 为 官 的 “ 冷 八 家 ” 一 的 陈 鸿 寿 西 之
的 高 雅 文 人 参 与 , 然给 当时 的 制 壶 业 自
提梁壶
新经济 NEW ECONOMY-86-提梁壶是曼生十八式中收藏器型之一,煎水论茗,吟哦寻句,追慕古贤,人生之乐,莫过于此。
把玩此壶,悠然忘俗,正是落花无言意当远,人淡如菊品自高。
纯手工精雕细刻,娴熟精准胜似行云流水,神与物游宛若天马行空。
匠心隽永传神,古韵盎然,方寸之间凝聚天然神韵,细微之处尽显大师匠心。
陈先生此件“铜胎提梁壶”铜胎,圆口,圆腹,平底,半月形提梁,带椭圆形钮盖。
器型周正,小巧精致,通体光素,古朴大气。
其制作工艺看似简单但手工做起来极其复杂。
藏品很开门,表面包浆自然而浑厚,锈色自然,提梁壶有明显的历史遗留痕迹。
历史悠久,具有不错的收藏价值。
按照提梁壶本身的构造一般分硬提和软提两类,此铜壶属于软提梁壶,软提梁在制坯时在壶肩制作一对有圆洞的系钮,烧成后再以铜为材料作半圆环状提梁,两头穿装于系钮洞内,提梁是安装在壶身上方与壶流在一条直线上,提执省力,扶直可提壶,横卧可揭盖。
整器形式感极强,上虚下实,上轻下重,既飘逸又沉静,显示出一种古朴高雅的文化气质。
铜壶作为一种盛放液态物体的器物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最早是用来盛放酒水的,在《诗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作为古玩的铜胎提梁壶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时它也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的时光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于生活也越来越讲究,因此古玩市场越来越繁荣,铜胎提梁壶自然成为了古玩界备受文人关注的玩物。
提梁和精美的壶身完美协调,以及整体的装饰情味和手工工艺的精妙处理,都使得铜器艺术具有了一种因时因地而异的奇特效果,耐人寻味,意趣无穷,寻得有缘人来收藏。
(福运来)旧时钱币是不可再生之物,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深受收藏者的喜爱。
近几年钱币市场不断飙升,除了钱币收藏家的扩大,实力收藏者的介入也是关键原因。
普遍收藏者要放远眼光择机进场,市场表现一直波澜不惊的钱币忽然扶摇直上,以孙中山像为代表的老钱币价值不断高涨。
随着收藏投资热的不断升温,孙中山像钱币日渐走俏,异常火爆,在藏品市场上表现异常活跃,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曼生是一位教师,相信以和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挽救世界。
他始终坚持着要教予他的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把思想独立于行为之外,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他的理念很受欢迎,他的学生都很热爱他的课程,他很自豪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思维技巧。
曼生提出了一系列十八式,这些式子就是他让学生和他一起对复杂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以便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方式,也是曼生和他的学生一起思考的解决方案的核心思维方式。
第一式:表达清楚,不需要多余的装饰,可以让读者快速了解所谈的内容,把要说的话说清楚。
第二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避免用模糊不清的词句。
第三式:保持独立性,不要受别人的影响,以便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探究真相,发现最佳解决方案。
第四式:避免单一思维,采取多种思维方式,以便突破思维局限,从不同的角度把问题全面分析,以此来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第五式:有效解决问题,既考虑社会因素,也考虑个人因素,尽可能地达到最大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六式:知道自己的尺度,不要因小失大,重点考虑关键的问题,及时调整战略,有效利用自己的优势以及优势之外的资源,以防止受损失。
第七式:去实践,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将拟定的解决方案实施,从而实现目标。
第八式:发现机会,主动发掘社会变化带来的机会,抓紧跟上这种机会,以此来改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第九式:思考未来,根据当前的社会情况,把握未来的趋势,开发新的解决方案,以期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十式:尽可能扩大影响力,在保持原则的前提下,以合理的努力,使解决方案得以大范围传播,以拓展社会范围,实现更多人受益。
第十一式:建立多方联系,尽可能通过不同的渠道,与其他有关的团体,个人,组织,机构等建立联系,借助他们的力量,实施解决方案,让改变能够更加深入,更持久。
第十二式:面对困难,克服恐惧,当出现困难时,要面对困难,勇敢地去面对,不要逃避,要勇于跨越自己的极限,努力去实现目标。
第十三式:坚持梦想,继续前行,当受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一直坚持前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做法,不断改进,才能最终实现梦想,实现理想。
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
曼生(Manso)出生于一个小农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著名的科
学家,为了让曼生有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曼生的父母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了让曼生获得更先进的教育,他们卖掉家里的老牛,用这笔钱把曼生送到了一所私立学校。
在学校里,曼生学习着各种学科,但他最擅长的学科当属物理学,尤其是力学,他对力学的理解超出了其他人的想象。
曼生把自己深厚的知识运用到了实践当中,他发明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运动学,并命名为“曼生十八式”,这一发明实现了力学和运动
之间的完美结合。
曼生十八式是以人体运动为基础,可以安全、有效地锻炼肌肉、骨骼、关节和肌腱,增强身体机能。
它融合了许多动作,从最基本的伸展开始,经过转身、交叉、翻跃等动作,最终完成其中的某一动作,通过它可以控制人体的运动,调节肌肉的张力,从而达到减压、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等目的。
曼生十八式不仅仅只是一种体育运动,它也深受许多社会科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健康管理专家的赞誉,他们都认为曼生十八式可以帮助人们健康成长、改善身心状况,更好地获得心理平衡。
曼生的发明受到很多认可,他的研究也得到了多方的赞赏,这一发明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体育、娱乐等各个领域,赢得了无数的称赞。
今天,曼生十八式仍然是许多运动员尤其是女性健身爱好者所喜爱的。
它不仅简单实用,而且较为经济,可以在家里轻松完成,不仅
满足了健身需求,而且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人们带来健康、快乐和舒适。
曼生十八式是曼生发明的代表作,他的发明让更多的人可以获得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状况,给人们带来了健康的生活。
他的发明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更加地去了解和探索自身,让我们拥有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
古螳螂门秘传罗汉十八功
古螳螂门秘传罗汉十八功古螳螂门秘传罗汉十八功罗汉十八功在螳螂门中秘不外传,少有人知,是练金刚不坏之身的秘法,今全面公开,望习螳螂拳者重而珍之!预备式练习者两脚左右分开,脚趾抓地,并站成高式马步。
舌抵上颚,气沉丹田,两拳收拢于两侧腰间。
拢摊功1.两拳变掌,掌心向上,向胸前伸出,两臂伸直。
两手手指在慢慢地将两拳握紧的同时,手臂也慢慢地向腰间收回。
2.左拳拳心贴身体中心线,向上慢慢地抬至胸口(剑突)下,全身放松。
随即翻转,拳心向上,全身绷紧,左拳用力,贴身体原路下落至丹田处,再收于腰间。
右拳照左拳的动作同样进行。
如此左右两拳交替各作八次(图1)。
3.两拳在丹田处变掌,左掌在里,右掌在外,两掌相叠,掌心向内,全身放松。
同时,相叠的两掌从丹田处起,沿身体的中心线慢慢地向上抬起至胸口剑突处,随即翻转,掌心向上,全身绷紧,两掌用力,贴身体原路下落回至丹田处(图2)。
两掌如此往返做八次。
随后,身体前倾,两掌交叉,迅速向大腿前用力下插(图3)。
身体站直,两掌变拳,在体前左右分开,收拳咂于腰的两侧(图4)。
准备接下式。
第一式接拢摊功。
两脚不离地面,向左右转动,并向两侧分开,变成大马步(马步的高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设定,此式叫做骑马式)。
向左侧方向出左拳(图5),回咂左肋一下。
两拳在胸前向左右方向齐出,左拳在上,右拳在下。
左右两前臂在胸前相互重叠,拳尖与肘尖相互对齐(图6)。
两前臂用力向背后移动,两拳在后腰眼处相抵,揉按后腰眼两下(图7),再用力沿原路拉回至胸前。
如前,两前臂再成重叠状。
如此反复在胸前和背后做揉按后腰眼动作共八次。
当第九次两前臂在胸前做重叠动作后,身体前倾,两拳交叉变掌,迅速在腿前用力下插。
在直腰时,两掌变拳,两拳在胸前分左右向两侧咂向两肋。
两脚不离开地面并左右转动收回,站成高式马步,呈原预备式。
做拢摊功。
接下式。
第二式接拢摊功,做骑马式,向左侧出左拳,回咂一下左肋。
1.两拳拳心向内,在丹田处拳面相抵。
汉瓦壶的介绍
汉瓦壶的介绍
汉瓦壶的介绍如下:
汉瓦壶是紫砂壶的一种。
汉瓦壶源自汉代瓦当,是曼生十八式之一。
汉瓦壶以简洁的线条构成淳朴厚重的形体,空间明快,神韵十足,被称为最实用的器型。
汉瓦壶的壶身呈圆柱形。
汉瓦壶上宽下窄,好似水缸,壶身看似直上直下,其实是有弧度的微鼓,壶身线条要做出紧绷、张力十足的感觉,极为不易。
汉瓦壶的壶钮为汉瓦钮。
有的在壶钮面上装饰镂空的海棠纹样,有的在壶钮上开三个孔,也有在钮面上刻字的,不管怎么变,壶钮正面都是半圆形瓦当样式。
一瓢细酌邀桐君
一瓢细酌邀桐君作者:张正蒙来源:《江苏陶瓷》2020年第04期“曼生瓢提壶”(见图1)高18.3 cm,口径6.7 cm,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由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陈曼生(1768—1822)设计并撰铭,宜兴制壶艺人杨彭年制作,陈曼生之友郭麐(号频迦)书刻。
壶身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落款“曼铭频迦书”。
之所以名为“曼生瓢提壶”,是因为它是陈曼生在“瓢形壶”和“提梁壶”的基础上提炼、创新而成,堪称传世曼生壶之经典款型。
而陈曼生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中国紫砂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代表着一个时代、一座高峰。
以他为代表的文人之深度参与,是紫砂由器入道,进而价埒金玉、为世争藏的重要原因。
而他设计、制作、撰铭甚至书刻的这批紫砂壶,历史上有个专门的名字叫“曼生壶”,或者“文人壶”。
由此足见“曼生瓢提壶”之历史价值与收藏价值。
下面我们就从材质、工艺、造型、装饰、意境五个方面来鉴赏“曼生瓢提壶”之绰约风姿。
1 “世间茶具称为首”——“曼生瓢提壶”的材质美“曼生瓢提壶”呈栗色,砂质隐现,行家一看便知是以宜兴原矿紫砂泥料配比调砂制成。
这种全世界只有宜兴丁蜀镇才有的紫砂泥,其原生形态与常见的胶泥、黄土不同,它深埋于岩石层中,呈片状,杂生于甲泥矿中,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
其主要矿物质成分是水云母、高岭石、云母屑、石英,以及铁、铜、铯等十几种微量元素,其中石英颗粒就是紫砂泥的“砂”。
紫砂壶质朴无华的质感、纹理、色泽都由“砂”体现出来。
而且,紫砂壶在经过一千多度的高温烧成之后,残留的石英等矿物质形成了双重气孔结构,具有透气而不漏水的性能,注定是泡茶的绝佳器具。
所以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
”2 “紫泥新品泛春华”——“曼生瓢提壶”的工艺美“曼生瓢提壶”的工艺美首先体现在紫砂壶独特的手工成型工艺。
紫砂壶发初于北宋,北宋诗人梅尧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可以为证。
都说曼生十八式,你知道是哪18把壶吗?
都说曼生十八式,你知道是哪18把壶吗?关于曼生壶,很多壶友都有所了解,说到曼生十八式有的壶友更是如数家珍。
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
曼生十八式的由来曼生是一位在书画、金石、文学上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他因篆刻造诣被后世尊为“西冷八家”之一。
陈曼生像在艺术创作上,曼生主张“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时见天趣”,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审美观。
在溧阳为官期间(嘉庆二十一年前后),他结识了宜兴的制壶名手彭年、杨宝年、杨风年兄妹,亲自动手设计茗壶,交予杨氏兄妹制作。
曼生十八式再由自己于壶上题铭书刻,这些加工制作的茗壶正契合了中国文人雅士在美学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在当时极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故称之为“曼生壶”。
《阳羡砂壶图考》其实曼生所设计的茗壶,远不止18把。
成书于一九三七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中收录的曼生壶就有26把。
据考证,曼生壶至少有40多种式样。
我们今天所说的曼生十八式,即后人归纳总结出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常见的18把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①石瓢壶壶身铭文: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
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
子治自祀②井栏壶壶身铭文: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曼生铭③合欢壶壶身铭文: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
曼生铭④周盘壶壶身铭文:吾爱吾鼎,强食强饮。
曼生作乳鼎铭⑤横云壶壶身铭文:此云之腴,餐之不癯,列仙之儒。
⑥提梁壶壶身铭文:开心暖胃门冬饮,却是东坡手自煎。
⑦石铫提梁壶壶身铭文: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曼公作石铫铭⑧石瓢提梁壶壶身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曼铭⑨乳瓯壶壶身铭文: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曼生作铭⑩石扁壶壶身铭文: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⑪匏瓜壶壶身铭文:饮之吉,匏瓜无匹。
⑫笠荫壶壶身铭文: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⑬却月壶壶身铭文:月盈则亏,置之座隅,以我为规。
⑭葫芦壶壶身铭文: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生十八式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生,道光二年(1822)卒,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显。
著作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
约在嘉庆六年(1801年)应科举拔贡,后任溧阳知县,而溧阳与宜兴紧邻,这就引出了文人县令与宜兴紫砂的不解情缘。
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
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一、曼生壶系列之——石瓢壶石瓢典故: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
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
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
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
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
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
曼生乃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
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铭。
曼生子冶石瓢:壶身:一面刻竹一枝,刀法有力。
另一面横刻诗一首:“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
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
子冶自记。
”二、曼生壶系列之——井栏壶井栏典故: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互交心得。
彭年问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摇头曰:“近日公务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万物皆可成壶!”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饮甚欢。
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
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
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传下人送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
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
”二人相视大笑。
壶身铭文: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生铭三、曼生壶系列之——合欢壶合欢典故: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
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
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
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
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
曼生设宴以贺。
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
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
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
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
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壶身铭文: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曼生铭另有一铭曰:試陽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四、曼生壶系列之——周盘壶周盘典故:陈曼生喜好夜读,每每捧卷至深夜,间或倦怠,品茶以缓之,闭目静思: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艰辛唯有自己能够体味,更何况为官处世为自保有时不免强己所难……思之不免惆怅,起身信步,恰见置于小桌之罗盘,随手拨弄,见其勺柄经由其转,却始终如一,指向一方。
曼生感叹,罗盘虽如铜勺,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也。
遂以罗盘为原型,绘壶以省之,名曰周盘,因其三足形似乳钉状故又称乳鼎壶。
壶身铭文:吾爱吾鼎强食强饮 曼生作乳鼎铭另一壶身铭文:台鼎之光,寿如张苍,曼生作乳鼎铭五、曼生壶系列之——横云壶横云典故:初夏之季,好友二泉喜得贵子,曼生前往贺喜,归途之中,暴雨突至,于一溪旁草屋避之。
转瞬雨骤停,一道美丽彩虹横挂于天,一头隐于云端,一头没于溪间,有如彩虹渴饮清泉。
曼生本文人,观如此美景,岂不痴迷,久久不愿离去,至飞虹消散,犹恋恋不舍。
及归至家中,有感而发,绘稿数十种,成得意之壶式。
因心恋彩虹汲水,乃起名“饮虹”,但觉不足以抒怀,苦思冥想,终有所获,以“横挂彩虹,飘于云端”为意,而终定名“横云壶”。
壶身铭文:此云之腴,餐之不癯,列仙之儒。
六、曼生壶系列之——南瓜提梁壶南瓜提梁典故:曼生乃文士,自诩坡仙之徒,一生所崇拜者,首推东坡。
适值生日聚会,恰在隆冬,其时炉火新旺,曼生呼朋唤友,煮茶斗诗,乐在此中。
其间好友郭麟,把壶言欢,遥指东坡,言及当年“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今曼翁诞辰,何妨古为今用,活火煮茶,神游古今,众皆言妙。
一语惊醒梦中人,曼生惊异于提壶二字,提梁之意朦生于心,席散人尽,客去主安,长夜漫漫,秉烛夜思,绘提梁于案头,易稿数十,不得真谛。
恍恍然,东方泛白,曼生信步入庭,侍女婉儿,恰送南瓜羹,曼生惊喜,忆昔年东坡归田,院内外皆种有南瓜,自己本自诩坡仙之徒,何不以南瓜为壶,与东坡先生同喜南瓜岂不妙哉,再入书屋,依南瓜为壶身,绘三叉提梁,得此南瓜提梁壶式。
壶身铭文:开心暖胃门冬饮却是东坡手自煎曼生铭七、曼生壶系列之——石銚提梁壶石銚提梁典故:曼生某日劳累不适,修养于家中,好友江听香闻之,登门探访。
曼生设茶待客,二人以茶为题,相谈甚欢。
谈及古人所用茶具,认为“器之要者”首推銚,煎茶煮水皆宜。
古人以石、铜、瓷为銚,读銚以薄为贵,故因石銚太厚而不宜,铜銚则腥涩异味,瓷銚又不耐火,谈及此,听香言之:“曼兄,何不以紫砂而为銚”。
曼生早有此意,乃欣然提笔,画銚以为壶型,为适手而设置提梁。
壶成,初命其名曰銚梁,又思不妥,因銚之初乃石器,故命名之曰石銚提梁,取清新、原始之意,终成一经典曼生壶式。
壶身铭文: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曼公作石铫铭另有一款铭文为: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 (阿曼陀室印款)八、曼生壶系列之——石瓢提梁壶石瓢提梁典故:曼生自幼受茶道熏陶,对中国茶的研究颇有造诣。
一日兴起,翻读《桐君灵》,以究茶汤之药效,恰有好友诗人钱菽美到访,曼生以新制石瓢壶煮白石以待之。
好友随口曰:石瓢乃曼公最为钟爱之壶型,何不置提梁于此壶,以观其效?曼生心动,并致谢好友曰:一语惊醒梦中人,吾又得一新壶矣!遂依石瓢壶绘之,去壶柄,设提梁,几易其稿,得提梁石瓢壶。
而其间经历了阅《桐君灵》,好友到访煮白石茶以待,曼生不禁灵感乍现,妙笔生花,为壶题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而石瓢提梁也成为曼生十八式中唯一有所重复的造型,可见曼生爱石瓢之深。
故两款石瓢均成传世紫砂之唯美经典。
壶身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白石者,乃白石茶也。
绿云者:以清泉煎煮白石茶,那茶汤清澈明亮,白花浮在碗面,热气袅袅而上,犹如流起的绿云也。
桐君,相传黄帝时人,尝采药求道,行医济世,在浙江桐庐县,东山湾大桐树下,结庐栖身,有问姓名者,但指桐下茅庐以示,时人尊称为桐君。
九、曼生壶系列之——乳瓯壶乳瓯典故:曼生十年寒窗,进京赶考,至拔贡赴潥阳上任,上任伊始,踌躇满志,转瞬不觉几载。
其时妻妾不在身边,每每长夜独处,不禁思伊人温情。
某日因公务途经潥阳街头,偶然举目而望,竟见一少妇依门喂婴。
曼公亦性情中人,不禁心摇神移,心猿意马,不觉轿至县衙,曼生犹口称“妙哉,美哉!”心有所动,然曼公毕竟高人雅士,且爱壶成痴,仅仅有此一想而已,遂想乳汁甘露,滋养生灵万物,何不成一茗壶,寓情寓意,饮之如甘乳琼浆,岂不美哉。
乃当即呵传笔墨,易稿七七四十九次,方终成乳瓯,再铭以妙句,此一款式问世上日即风靡一时,后世更是奉为经典。
壶身铭文:乳泉霏雪沁我吟颊曼生作铭十、曼生壶系列之——石扁壶石扁典故:曼生为人正直,才华横溢,故追求者众,以“斯室陋室,唯无德馨”自居。
曼生一生钟爱紫砂茗壶,然常叹平生未得一式以尽显才学。
潥阳赴任,已过三载,调令将至,而此壶未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夜卧冷榻,久不成眠,小童唤之,起榻跟随,行至一桥,小童不见,桥头置一五彩石,上书“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桥,梦中惊醒乃南柯一梦,而圆石、八字却历历在目,乃掌灯夜画,以梦中所见之石为壶身绘好壶流、鈕、把,端得是一款千古难觅之壶式,曼生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喜极而泣。
壶身铭文: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十一、曼生壶系列之——匏瓜壶匏瓜典故:清朝官制,部分官员的家眷是不能带在身边的,因而曼生夫妻不能长相厮守。
曼生遂以壶寄情,以解相思,无奈终不能创一中意之壶。
一日偶读曹植《洛阳赋》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只独勤”句得匏瓜,细究之,匏瓜又称瓢葫芦,乃葫芦之变种,更有趣者,古用作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曼生不禁哑然而笑,此物不正好寄我之思,释我之苦矣。
遂遍寻匏瓜数日,日日观摩,终成此一不寻常之壶式,名曰:匏瓜壶。
壶身铭文:飲之吉,匏瓜無匹。
十二、曼生壶系列之——笠荫壶笠荫典故:曼生笃信佛教,故喜作佛壶,日常行事,观察入微。
某仲夏之晌午,曼生微服出巡,体恤民情,行色匆匆,饥渴难耐,偶遇一山间小店,信步入坐,清茶入口,酷热顿失。
邻桌端坐一僧,观其举止,不禁颔首,起身相揖曰:“施主此生有佛缘,阿弥陀佛。
”曼生还之以礼,僧人以斗笠赠之,乃飘然而去。
曼生愕然,执笠于手,若有所思,乃呼小二,笔墨伺候。
山间小店哪来四宝,小二情急撕账本空页以就之。
曼生执笔,依笠而绘,壶随心生,跃然纸上,曼生慨叹佛之无量,惆然无语,感恩所获清凉馈赠,谢佛之赠斗笠,随名笠荫壶。
壶身铭文: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十三、曼生壶系列之——却月壶却月典故:酷爱紫砂壶的陈曼生乃文人才子,自古文人多风流,身居地方官,无奈风月,遂寄情于古典文学,尤好两情相悦之典故,为官二年,十五之夜,闲暇之余,夜读《水浒》,不禁为师师与燕青之情所动,唏嘘间,挥毫留师师赠燕青之古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于书桌,以已为燕青,默诵数遍,有如身临其境,其情,不禁暗然伤神,临窗抬头,满月如轮,挂于天际,浮想联翩,一日之隔,满月则亏,有如人生,患得患失,遂手绘一满月壶,观之却竖置不能立,横置不优雅,乃弃之,再看诗词,“月有阴晴曼生不觉已是泪挂两颊,为己?为壶?为师师?不得而知,而又一经典紫砂壶式,却已然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