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 (新版)新人教版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届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届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9f486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c.png)
2024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末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 -5题。
材料一2020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启发掘。
创新的考古发掘研究模式,给三星堆研究带来了巨大收获。
在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四个巨大的考古方舱最引人注目。
它们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罩住,,来自不同科研单位的专业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
发掘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文物在地下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出土后周围环境发生巨变,如果保护不及时,会造成毁灭性伤害,如彩绘变色、有机物碳化等。
如今,这种由多学科专家设计建造的密闭的考古发掘舱,可以严格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避免外界尘土、细菌等污染因素的干扰,为出土文物提供及时有效的现场保护。
野外工作结束后,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保护和修复成为重点工作。
三星堆的文物出土时脆度较高,采用传统的实物拼对的方式修复容易造成伤害。
文保团队采用了三维模型数字拼接的方式:对文物进行全方位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利用AI技术提取碎片的几何特征信息,计算彼此的匹配度;分析受力数据,验证不同拼接组合的可能.性...无需触碰实物,研究人员可以在数字空间进行模拟拼对和复原,充分验证各种可行性方案,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修复过程中对文物的伤害。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形成年代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研究团队经过研究,初步判断三星堆的几个祭祀坑形成于商代晚期,形成时间大致相当。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团队首次深入揭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丝织品的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之谜。
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团队研发出了适用饱水糟朽象牙文物的保护材料及相关保护工艺,实现了考古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整根完整保护“零的突破”....众多考古学难题,正在各方研究团队的努力下,一一被攻克。
(取材于李凯旋、童芳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
为了让观众们更好地了解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根据文物和考古工作特色,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在展陈上落实了很多有创意的设计。
2023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一轮总复习检测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一轮总复习检测联考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873b8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e.png)
2023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一轮总复习检测联考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村落是基本的农业人口居住单位,在长期历史传承中形成的经济、血缘与文化的种种关系,使村落构成了完整的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内凝性。
中国古代村落的内凝性在战国之前直接表现为村落的共同体机制。
战国之前的村落基本是集聚式村落,有统一规划的住宅、窖穴,有作为公共设施的水井、陶窑等作坊,还有紧邻村落的公共墓地以及村落的防护设施。
居民们“生死相恤,坟墓相从”,在井田制下进行着集体劳动,有着浓厚的共同体色彩。
战国以来的村落继承了这一传统,村民们仍是相对集中地聚居一处,虽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散居村落,甚至是三五户人家的小村落,但集聚式村落仍是主体构成,且是其他类型村落的归宿。
中国古代的集聚式村落一直延续到近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村落的内凝性依然存续。
村落活动的集体性以及村落中的邻里守望是其凝聚的重要纽带,村规民约是村落内凝性的制度呈现。
村落活动的集体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在农业生产上,相当一部分村落流行集体耘田。
农忙时节,村民们往往以互助、换工等方式,统一组织集体耕作,有的还以秧鼓助力,活跃气氛,提高效率。
另外,一些村落中的村民还为生产互助而结社,汉代即有“民或十家五家共为田社”的记载,汉以后村落中亦多有生产互助性结社,如唐宋之际的渠人社、元代的锄社等。
对于村落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村民往往普遍参与,使其成为村落的集体活动。
以祭社为例,自先秦至明清,祭社活动一直是村落重要的集体活动,它所折射的是农民对土地神的祈望和诉求,是维系村民情感的精神纽带。
先秦时期,人们使“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
战国以降,这一传统相沿不衰,汉代村落之祭社便是举家而动,杀猪宰羊祭祀社神,然后分享祭肉,歌娱宴饮。
史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
”魏晋南北朝之村落,社日也是“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全国100所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金典单科(天津)卷三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全国100所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金典单科(天津)卷三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74215f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6.png)
全国100所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金典单科(天津)卷三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天津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语文卷(四)(150分钟150分)第Ⅰ卷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远古的人类学会刻下文字与图案时,阅读便开始了。
知识不再局限于口耳相传,而是被记录在岩壁、简帛与纸页上,智山慧海传薪火,无数的读书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文明的谱系得以__________和更新。
知识的积累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革新,而科技的向前又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
在印刷术诞生后,使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扩张到了千万张电子屏幕上。
小小一方电子屏,让阅读世界更加辽阔,阅读形式更加多元。
我们期待,电子书再进一步,让阅读体验可以更随心、更便利。
__________的读物难躲,有人感叹,__________地点开一本书,读后却大失所望;合心意的好书难搜,特意想了解新事物,却难找到相关的、从各个维度讨论的读物;读完之后易忘,过了几年只觉得回忆模糊,再看到也只觉“似曾相识”。
电子书平台应该是一个好的__________,选择经过市场检验的版本、建立更加严格的书籍筛选机制、依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书库,来提供更多高含金量的读物,要让读者随意一读,也觉有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知识的大海里,期待数字阅读成为一艘更稳更大更舒适的船,让我们时时开卷、乐此不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流传浑水摸鱼兴趣盎然过滤者B.流传滥竽充数兴致勃勃筛选者C.留传滥竽充数兴趣盎然筛选者D.留传浑水摸鱼兴致勃勃过滤者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印刷术诞生后,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扩张到了千万张电子屏幕上。
B.在印刷术诞生后,使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延伸到了千万张电子屏幕上。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fdfff4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69.png)
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网络的出现真正改变了文学经典的存在样式、传播方式和接受需求。
从早PC端的红楼同人小说、各红楼网站贴吧到当下移动端各传播平台、视频和有声读物,图文、视媒、声媒三大传播方式的叠加融合使得《红楼梦》的存在远远超出一部小说或影视作品的定义。
对经典的传播而言,媒介并非一个中立的传播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的意义和语境“修辞”。
每种媒介自身都包含着影响传播内容、价值取舍的相关因素及影响的方式密码,都借助自己塑造的媒介环境提供一种创造“个性”意义的场所和条件,一旦和受众产生具体的文学互动关系,就会使这种互动呈现出一定的价值偏向。
比如聚集在“天涯社区”贴吧的红迷们,形成了强烈的解密式阅读趣味;B站聚居着大量喜欢《红楼梦》鬼畜视频、热衷通过弹幕分享自己感受的Z世代青年;抖音则是《红楼梦》美妆、美食爱好者的集散地。
故而媒介作为经典传播风格和氛围的创生者,本身已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具有价值偏向性的意义生产空间。
因此媒介技术究竟是向善还是向恶,对经典的传播来说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代都非简单对错之判。
虽然对当下的传播现状不能悲观,但也绝不能乐观,因为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把控技术带来的问题,规避文学产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警惕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的趋向,依然取决于我们如何以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媒介。
新媒体与文学经典传播的关系是一种多层次、反馈复杂的交互影响,具体表现在它们之间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还关涉到审美、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话语权力及资本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但文学毕竟是人学,阅读和接受经典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并塑造人,因此,观照人的精神世界是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永恒主题。
新媒体与文学经典传播的结合,对读者而言无论是功用的还是娱乐的,最终的旨归依然是自身审美艺术素养的提升和人生存在意义的确认。
新高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备考金卷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新高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备考金卷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20863c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0.png)
新高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备考金卷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新高考)2020-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金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再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法治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它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
可以说,编纂民法典是我国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
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隐私泄露,都需要从民法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
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
2024届高考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
![2024届高考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https://img.taocdn.com/s3/m/3232593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a.png)
学案52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复习任务 1.抓住咏物诗中的语言文字,把握物象特征和情志。
2.分清两类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 全国甲卷《画眉鸟》《画眉禽》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6分)物象作用分析①物象多考查概括物象特征与情志。
②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③属于轮考点。
2020 全国Ⅲ卷《苦笋》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物象特征分析2017 全国Ⅱ卷《送子由使契丹》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性格分析知识图要活动一分析概括物象特征和情志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
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鉴赏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如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
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诗人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
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
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苦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语文试题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693180648d7c1c709a14552.png)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1. (15分) (2017高三上·常熟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安贫乐道法鲁迅①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
但做人处世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②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
因此新方子也开不完,新近就看见了两种,但我想:恐怕都不大妥当。
③一种是教人对于职业要发生兴趣,一有兴趣,就无论什么事,都乐此不倦了。
当然,言之成理的,但到底须是轻松一点的职业。
且不说掘煤,挑粪那些事,就是上海工厂里做工至少每天十点的工人,到晚快边就一定筋疲力倦,受伤的事情是大抵出在那时候的。
“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之中”,连自己的身体也顾不转了,怎么还会有兴趣?──除非他爱兴趣比性命还利害。
倘若问他们自己罢,我想,一定说是减少工作的时间,做梦也想不到发生兴趣法的。
④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作“席卷天下”。
这也是一张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
快要秋凉了,一早到马路上去走走,看见手捧肚子,口吐黄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
大约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精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⑤上海中学会考的优良成绩发表了,有《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论》,其中,有一段:“……若德业已立,则虽饔飧不继,捉襟肘见,而其名德足传于后,精神生活,将充分发展,又何患物质生活之不足耶?人生真谛,固在彼而不在此也。
……”(由《新语林》第三期转录)⑥这比题旨更进了一步,说是连不能“充腹”也不要紧的。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4 概括新闻的信息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4 概括新闻的信息 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13127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d.png)
练案4概括新闻的信息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纪录片从不缺席。
近年来,网络空间已成为新闻宣传主阵地,中国纪录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2020年,纪录片以昂扬姿态全面挺进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累计生产播出纪录片350余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仅在互联网上线的纪录片就达259部。
中国纪录片迈入了高质量发展关键期。
迈入新世纪,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与书写中华文明的职能。
《圆明园》首次在纪录片中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昔日“万园之园”的宏美景观,颠覆了纪实美学的定义,带领观众饱览视觉奇观。
《本草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纪录片,借助中医、茶文化等广受世界瞩目的优秀内容,成功地将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海外。
只要坚持创作精品的态度,将品质扎实的原创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作品就能在网络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显示,60.8%的受访者爱看人文地理纪录片,56.3%的受访者爱看人物传记片。
其他还有艺术纪录片(39.5%)、文化评论片(30.0%)、新闻故事片(29.6%)和政论专题片(26.6%)等。
毋庸置疑,关注受众需求,注重创作品质,继续深耕内容高地,做有品质、有内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中国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
(取材于2021年1月27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新阶段,中国纪录片出现了更多元的现实表达和呈现方式,在主流化的国家表达的同时,也关注个体命运的浅吟低唱。
《八月桂花遍地开》以视听化的手段将百年前的历史痕迹重新搬入荧屏,让我们走进一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世界,尝试理解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故事与情怀;《村庄故事》记录了脱贫路上村庄中一个个真实的人物;《2020春天纪事》写出了生命个体在疫情下的坚韧性……借力融媒体的联合发展,纪录片的播放渠道也更为丰富,一部《飞吧,嫦娥》在手机、电视、电脑上都能观看,引起强烈反响。
(最新整理)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35).doc
![(最新整理)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35).doc](https://img.taocdn.com/s3/m/f3080364f7ec4afe04a1dff0.png)
(最新整理)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35)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O分)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大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史学发达,史书数量与种类繁多,史书流传范围广泛,这些同社会各界民众广泛参与和支持史学活动密不可分。
其间,在广大民众中拥有极高知名度和可信度的社会名流,他们在时人选择史书、阅读史书、刊印以及传录史书等史学活动中,常常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
不仅他们所撰史著广受读者喜爱和追捧,而且由他们所推举的史著也往往受到时人广泛关注,由此便形成了史书流传时的名人效应。
其中,名家对史书流传的助推作用不可忽视。
对于流传已久的历代名著,如《史记》《汉书》等,名家不仅将其视作治史经典,而且还作为个人修身的精神法宝。
其中,在对历代名著喜好方面,如钱若水“有清识,风流儒雅,好学,善谈论,尤爱《西汉书》,常日读一卷”。
可见钱氏已将阅读《汉书》等著作视作每日必修科目。
又如黄庭坚声称:“每相聚辄读数页《前汉书》,甚佳。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则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由此可知,黄氏已将《汉书》视作净化心灵的神丹妙药了。
这些经典受名家重视后,一方面会被收藏保存,另一方面会为更多人追捧。
其次对于时人所撰史著,尤其是叙事颇具特色的史著,编修体裁体例具有创新的史著,名家往往以极大热情予以赞扬推荐。
如对于刘恕及其《十国纪年》,司马光在《十国纪年序》中饱含深情地言道:“道原好著书,志欲笼络宇宙而无所遗,不幸早夭,其成者,《十国纪年》四十二卷……光不为人撰铭文已累年,所拒且数十家……故序平生所知道原之美,附于其书,以传来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断开句读——以词突破辅以句式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断开句读——以词突破辅以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3270b19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b.png)
学案43精准断开句读——以词突破,辅以句式复习任务 1.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2.利用排“同”聚“异”的解题原则突破难点,做到精准断句。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16—2022年所有全国卷及2020—2022年所有新高考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所选句子多为叙述性句子,展示人物生平和命运转折的重要时刻;50字左右。
②设6~8处停顿,有两处难度大的不同。
③侧重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
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一)名代前后多联系1.(2021·新高考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
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
”上曰:“然。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 B解析“以镇天下”是“强宗室”的目的;“故皇再从三从弟……”以“故”字领起,是“强宗室”的具体行为。
“以镇天下故皇”于理不通,由此排除A、D两项。
“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是名词性短语,作主语,因比较长,一般在它和谓语之间停顿;而“虽童孺皆为王”是一个紧缩复句,中间不应再断开;太宗问群臣遍封宗子对天下有没有好处,这里的“利”应是“于天下”之利,因此“于天下利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湖北鄂东南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湖北鄂东南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b2d5c6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9.png)
湖北鄂东南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①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
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
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
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
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③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
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④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
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
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⑤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
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2020届浙江省新高考原创精准模拟考试(四)语文试卷
![2020届浙江省新高考原创精准模拟考试(四)语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02ef813dbed5b9f3f80f1c37.png)
2020届浙江省新高考原创精准模拟考试(四)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可与西方大片媲(bì)美的震撼特效,契合民族感情、彰显国家精神的内容,使得《流浪地球》的票房能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dàng)期中独占鳌头。
B. 皎洁的月光爬上鎏(liú)金宝顶,绵延的灯彩映出角楼的瑰(guī)丽,绚烂的灯光秀把城楼照得璀璨——历经沧桑的故宫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之中。
C. 把握中国思想文化的荦(luò)荦大端,从中汲取精髓(suí)并加以淬炼,一定能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丰厚底蕴和淋漓原气。
D. 没有甄别地乱用、滥用网络词语,将造成语言系统混(hūn)乱,妨碍交流;对网络词语嗤之以鼻,摒(bìng)弃不用,会削弱表达的时代性与鲜活味。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2020届清华中学高三语文第4周基础周练
![2020届清华中学高三语文第4周基础周练](https://img.taocdn.com/s3/m/f0aac111e009581b6ad9ebec.png)
贵阳市清华中学高一语文基础训练周周练四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同样的一组是()A.友善蓦地故步自封衣冠禽兽 B.手段觊觎座无虚席心惊肉跳C.书箧挈带切身痛苦持之以恒 D.坍圮疏漏时来运转不自量力2.以下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悖谬藏蜇急于事功摧山坼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B.炫目芥蒂装腔作势愤世嫉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C.梦魇永别斩钉截铁众口烁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D.微薄落寞万籁俱寂惊惶失措黄钟毁弃,瓦斧雷鸣3.挨次填入下边横线处的词语,适合的一组是()①我们随时都要应付国际风云的,迎接各样风波的冲击。
②因年久失修、开发,百年迈巷——佛山禅城区福贤路上的东华里前程难卜。
③近期,中央电视台关于敦煌进行了为期 3 天的直播活动,惹起很大的社会反应。
考古专家以为,此举太甚。
A.变换不力轻率B.变化不力轻率C.变化不利轻率D.变换不利轻率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适合的一句是()A.陈继明的《微澜的水》以一种处变不惊的叙事姿态,仔细地展现了一个失掉家庭的男人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执着依恋和对人生的深切思悟。
B.从风格上看,李诗俊逸豪迈,杜诗沉郁顿挫,孰优孰劣,平分秋色,平分秋色。
C.以前的蛮荒之地上建起了幢幢高楼,这些安土重迁的人们高高兴兴搬入了新居。
D.暮秋的净月潭丛林公园别有一番迷人的情景,那色彩绚丽的树林,那碧波涟漪的漂水,真是溃不成军,琳琅满目。
5.以下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阿拉法特宣称自己“嫁给了巴勒斯坦。
”他把一世献给了它,为它扔掉了人间全部快乐。
B.茫茫宇宙究竟有没有外星人,生命能不可以合成,人果然由命运主宰?这全部都惹起人们的深深地思虑。
C.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一样,不可以摊开稿纸搞“即兴”。
(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修养才能有“即兴”。
)D.英国女作家罗琳所写的长篇小说:《哈利?波特与密屋》和《哈利 ?波特与魔法石》在全世界惹起了惊动,创建了第一版史上的神话。
6.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近来报刊上发布的一系列文章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形成一个优秀的社会民风,就一定增强素质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三上学期周练(四)语文试卷考试范围:语言文字运用阅读考试时间:2018.9.24一、抄写(10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现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不仅出现在《终结者》之类的科幻电影之中,也开始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比如,谷歌旗下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
就连人类引以为傲的文艺创作,也开始遭遇人工智能的挑战。
日前,清华大学语音与语言实验中心(CSLT)作诗机器人“薇薇”通过了“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著名科学家图灵在1950年提出的一个观点,即将人与机器隔开后,如果有30%以上的机器行为被人误会为是“人”而不是“机器”所为,则机器应被视为拥有智能),机器人“薇薇”创作的诗歌令社科院的唐诗专家无法分辨,有31%的作品被认为是人写的。
文艺创作,是通过人脑进行的一种与情感、知觉、记忆与思维相关的复杂的精神活动,这本是人类的骄傲。
面对人工智能,人类传统的文艺创作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机器人“薇薇”开启数据库诗歌写作模式。
有的诗一看就是机器人笨拙的模仿,但有的诗判断的难度要大一点,比如这一首《落花》:红湿胭艳逐零蓬/一片春风细雨濛/燕子不知无处去/东流犹有杜鹃声。
要想甄别就需要推敲,但只要认真思考,“细雨濛”之类别扭的用法还是可以被识别出的。
那么文学创作上,人工智能在模仿什么?人工智能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写作”,其对于文学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越是海量数据,越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
“薇薇”这类写诗的人工智能程序,学习过的古诗,估计是《全唐诗》五万首的几何倍数之上,故而可以在表面上,进行一些有模有样的模仿。
虽说如此,但诗歌所展现的语言的优美与丰富的人类内心世界,永远无法被量化、被标准化。
人工智能在“阅读”上可以远远超出所有诗人,它可以按照基本的诗歌规则组合出一首诗,但这种组合不是创作。
其实我们今天讨论人工智能与文艺的关系,真正要担心的不是人工智能开始文艺创作,而是我们对于文艺的理解趋向人工智能化。
某种程度上,值得当心的是反向人工智能,即人性的智能化,不是机器人变成了我们,而是我们变成了机器人。
比如上文所引的机器人诗歌,如果有较好的诗歌修养并不难识别,但在各种伪托李白藏头诗的口水诗都可以在网络上流行的今天,我们担心越来越多的人将无法判断一首机器人诗歌和一首好诗的差距。
今天的我们注视着人工智能,也许就是在注视着未来的自己,我们必须警惕科学对于人文的步步蚕食。
文学理论大家钱谷融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复杂始终对应于人心的深邃,人性是永远无法替代的部分。
什么是人性?人性是那永远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部分。
只要灵魂没有枯竭,文学这朵艺术之花会永开不败。
(选自《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开始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并显示了其威力,如谷歌旗下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就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
B.日前,作诗机器人“薇薇”通过了“图灵测试”,主要是因为“薇薇”创作的诗歌有31%的作品被社科院的唐诗专家认为是机器写的。
C.文艺创作,是通过人脑进行的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而机器人“薇薇”的诗歌写作只是一种有模有样的模仿行为。
D.人工智能在“阅读”上可以远远超出所有的诗人,它可以按照基本的诗歌规则组合出一首诗,但这种组合不是创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图灵测试”这个观点认为,将人与机器隔开后,如果有30%以上的机器行为被人误会为是“机器”而不是“人”所为,则机器应被视为拥有智能。
B.人工智能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写作”,其对于文学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越是海量数据,越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
C.诗歌所展现的语言的优美与丰富的人类内心世界,永远无法被量化、被标准化,这也是人工智能写作无法进行模仿的。
D.机器人“薇薇”写作的诗歌,有的可以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机器人笨拙的模仿,但有的诗判断的难度要大一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反向人工智能,即人性的智能化,不是机器人变成了我们,而是我们变成了机器人,让我们有了机器人的智能,这是我们要努力的。
B.人工智能开始文艺创作虽然对人类传统的文艺创作是挑战,但我们不必担心,我们真正忧虑的是我们对于文艺的理解趋向人工智能化。
C.今天的我们注视着人工智能,也许就是在注视着未来的自己,我们必须警惕科学对于人文的步步蚕食。
D.“文学是人学”,人性是那永远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部分,只要灵魂没有枯竭,我们就不必担心文学会衰亡。
三、语言文字运用(50分)4. 下列一段话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产业发展不进则退。
发达国家纷纷进行物联网战略布局,物联网技术创新空前活跃,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因为取得某个方面的领先就沾沾自喜,更不能放慢脚步,甚至躺在“功劳薄”上故步自封。
我们一定要盯紧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以出类拔萃的速度实现物联网跨越式发展。
A.日新月异 B.沾沾自喜 C.故步自封 D.出类拔萃5.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美好的、高尚的力量,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出言讥讽,要么肆意打压,而对负面的信息则摇旗鼓噪,如蚁附膻。
②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③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④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⑤往往越单纯专一的人,就越容易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而那些想法很多、在许多方面都想显露一手的人,则往往终其一生而无所事事。
⑥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A.②⑤⑥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①③④6.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写文章,最好是开宗明义,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考场作文更应这样,要让阅卷老师看得更清楚。
②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③对于自己的处女作《过客》,吴宇森用心去拍,片名的选定也是费尽心思。
没想到一语成谶:《过客》竟成了电影院的过客!④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从善如登,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肯纳谏的皇帝了。
但他接受意见,并不总是那么痛快,思想斗争往往也是很激烈的。
⑤近年来,随着网络书店的迅猛发展及电子阅读的日渐普及,很多实体书店都难逃十室九空的命运,令很多经常做客书店的人们感慨万千。
⑥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文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A. ①④⑤B. ②③⑤C. ①③⑥D. ②④⑥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尽管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令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是,多数获奖作品并未进入当下多数国人的阅读视野,因此难以成为传承久远的经典之作。
B. 店主让这支据说是充满了现代都市人温馨怀旧情怀的时髦旋律悠扬潇洒地无时无刻地在我家窗外的空中飞扬。
它颠来倒去,循环往复。
C. 很多有“超前意识”的家长从小就对孩子加大英语学习的投入,少儿英语学校和培训班门庭若市、财源滚滚,中文反遭冷落。
D. 去年9月开始推行的“部编本”教材,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古文体裁更加多样,编写从古风民歌,到诗词绝句,从两汉论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一些行业的不良行风如果得不到纠正,社会风气就可能败坏,就难以构建和谐社会、健康社会、幸福社会。
B. 在浩如烟海的关于海子的研究和回忆性的文章中,充分说明中国诗歌批评界已经丧失了和真正的海子诗歌世界对话的能力。
C.美国目前正在协商的价值数十亿美元左右的能源投资,将给遭受飓风肆虐的得克萨斯州和美属维尔京群岛带来数千个就业岗位。
D. 中老年朋友们在冬春季节交替之际应该注重换季调养,按医生专业的养生指导和建议调养锻炼,践行健康的养生之道。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青年网通过搭建社交媒体平台,在中国青年感兴趣的就业创业、成长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提供引领,支持中国青少年的发展。
B.北京市教委强烈谴责“虐童”涉案人员严重违反师徳,红黄蓝教育机构宣布立刻免去新天地幼儿园园长职务。
C.在不少地方,不仅企业救援队承担着企业自身的救援任务,还要配合当地政府参与其他救援工作,成为地方救援工作中的主力。
D.携程网旅游预订数据显示,旅客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三亚、北京等地备受欢迎,而西北和西南地区同样有不俗的热度。
10.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善才“是唐代对琵琶师的统称,“鸡人”指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B.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C.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
“舍簪笏于百龄”,“簪笏”,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东西。
D.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11. 下列选项中,全都得体的一项是()(1)小李在应聘信上写道:“日前___(①察看②惠顾③光临)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我决定应聘。
”(2)明天我校将举行青春励志报告会,恳请校长___(①光顾②惠允③拨冗)出席给我们指导。
(3)李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接待,分别时,他连说:“__!__!”(①叨光②叨教③借光)[Z|xx|kA. ①②①B. ③③①C. ①③①D. ②①②12. 在四月初的一天清晨,你想在微信上发布感受,下列最适合引用的一项是()A.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C.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3. 下文中,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沙皇的信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托尔斯泰是一位伯爵,拥有很大的农庄,但是在他的作品《复活》中,他重新回顾成长过程中身为贵族的沉沦,以及拥有土地和农奴带给他的不安与焦虑,他决定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