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中所有问题的答案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4.1种群的特征 含答案
必修3 第4章种群和群落(人教新课标)第1节种群的特征【思维导图】【微试题】1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微思考】请从种群的数量特征上分析,某高二(7)班的全体同学是否能算作是一个种群?提示:不能。
因为班级不是一个自然区域,同时它不具有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的数量特征。
2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方法规律】种群特征在生产中的应用(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地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3 2013浙江高考]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名师提醒】(1)性别比例不是1∶1的种群并不一定是一个衰退型的种群,如蜜蜂和蚂蚁等种群。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含答案
必修3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人教新课标)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思维导图】【微试题】1 如图所示,①②③为对胚芽鞘作不同处理的实验,④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②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③中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B.①中胚芽鞘直立生长,②③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④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④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方法规律】用“两看法”判断植物生长弯曲状况(1)一看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能否获得生长素:①能则生长;②不能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2)二看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生长素的分布是否均匀:①若均匀则直立生长;②若不均匀则弯曲生长.2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
将a、b 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下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A.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D.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微探究】(1)若随太空飞船进入太空中,植物还能发生极性运输吗?还具有向光性吗?提示:极性运输由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即使在太空中也会发生极性运输,也具有向光性。
(2)若加入呼吸抑制剂,则植物生长素的运输会受到影响,由此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什么?提示:主动运输。
3 2014全国高考] 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示)中,正确的是( )A B CD【特别提醒】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横向运输的辨析(1)极性运输就是将物质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送到形态学下端,如根尖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上运输,而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必备知识基础练1.研究人员通过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改造,可以使其不仅能以传统生物能源技术中使用的蔗糖为原料,还能以广泛存在于植物纤维中的半纤维素为原料,分解产生燃料物质。
若要将这种大肠杆菌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A.不含氮源的培养基上B.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C.只含半纤维素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D.不含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改造后的大肠杆菌“能以广泛存在于植物纤维中的半纤维素为原料,分解产生燃料物质”,因此若要将这种大肠杆菌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只含半纤维素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2.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某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性的实验,是在某病原菌均匀分布的平板上,铺设含有不同种抗生素的纸片后进行培养。
图示为培养的结果,其中抑菌圈是在纸片周围出现的透明区域。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可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病原菌B.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病原菌与抗生素接触后发生抗性变异C.形成的抑菌圈较小的原因可能是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D.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A项错误;病原菌发生抗性变异在与抗生素接触之前,B项错误;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形成的抑菌圈应较大,C项错误;纸片所含的药物吸取平板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D项正确。
3.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 O32-,可与环境中的Ca2+反应形成碳酸钙沉淀,这种现象称为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
MICP形成的机制多种多样,通过细菌分解尿素引起碳酸钙沉淀是最常见的方式。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尿素只有被土壤中的细菌分解成氨后,才能被植物利用B.通常用以尿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C.在培养基中加入酚酞指示剂,可以初步鉴定尿素分解菌D.尿素分解菌可以分解碳酸钙质碎石,有效避免土壤板结,只有被土壤中的细菌分解成氨气,氨气再转化为N O3-、N H4+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A项正确;通常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B项错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通过指示剂是否变红可以初步鉴定尿素分解菌,C项错误;尿素分解菌分解尿素可引起碳酸钙沉淀,而不能分解碳酸钙质碎石,D项错误。
2021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目标导航 1.结合概念图,描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概述能量流动的概念。
2.结合教材中的有关数据,分析总结能量流动特点。
3.结合实例,阐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阅读P93-94)1.能量流动的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2)能量去向①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③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第二营养级。
3.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通过摄食生产者获得。
(2)去向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随尸体、排泄物流向分解者。
③被次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
4.能量在某个生态系统中流动过程图解二、能量流动的特点(阅读P95-96)1.能量流动的特点2.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判断正误:(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3)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
()(4)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5)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6)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7)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8)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答案(1)×(2)×(3)√(4)×(5)×(6)×(7)√(8)×解析(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而不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2课时练习含答案
第2章第1节二[基础达标]题组一植物繁殖的新途径1.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育农作物,其优点不包括()A.加快繁育速度B.保持亲本优良性状C.培育出无病毒植株D.改变植物的基因型【答案】D【解析】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属于无性生殖,可以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加速繁育速度,培育出无病毒植物,但不会改变植物的基因型,A、B、C正确,D错误。
2.下列属于植物的快速繁殖技术的是()A.兰花的茎尖组织培育成兰花幼苗B.水稻种子萌发并长成新个体C.扦插的葡萄枝长成新个体D.柳树芽发育成枝条【答案】A【解析】水稻种子萌发并长成新个体、柳树芽发育成枝条均属于个体发育部分,B、D不符合题意;扦插的葡萄枝长成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生殖,C不符合题意;植物的快速繁殖技术实质就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兰花的茎尖组织培育成兰花幼苗利用的就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A符合题意。
3.马铃薯利用它的块茎进行无性繁殖,种植的世代多了以后往往会感染病毒而减产,为此农户都希望得到无病毒的幼苗进行种植。
获得无毒幼苗的最佳方法是() A.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B.选择远缘植物体细胞杂交C.利用芽体进行组织培养D.人工诱导基因突变【答案】C【解析】马铃薯的芽体病毒极少,因此切取一定大小的芽体进行组织培养,再生的植株就可能不带病毒,C正确。
题组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4.(2023·云南文山期末)生物育种是一门复杂的技术,针对不同生物应采用不同的育种方式并对各种育种方式进行比较,选择简易、可操作的方式,下列对于育种方式的描述,错误的是()A.诱变育种不能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B.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C.单倍体育种常用花药作为实验材料,所以也称为花药离体培养D.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诱变育种不能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A正确;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B正确;花药离体培养是为了利用花药进行组织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植株存在植株矮小、高度不育的缺点,还要再通过染色体数目加倍才能获得正常二倍体植株,所以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中的一个步骤,C错误;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着丝粒断裂后姐妹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形成染色体加倍的子细胞,D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1章第1节课时练习含答案
第1章第1节[基础达标]题组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的概念1.(2023·广东名校期中)发酵一般指利用微生物制造工业原料或产品的过程。
下列有关传统发酵食品的叙述错误的是()A.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可用同一装置,但需控制不同发酵条件B.腐乳的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C.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酒精转变为乙酸D.制成的食品都需要经高压蒸汽灭菌,目的是延长产品保质期【答案】D【解析】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可用同一装置,制果酒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30 ℃,时间控制在10~12 d左右,注意后期关闭充气口;制果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5 ℃,时间控制在7~8 d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A正确;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B正确;在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酒精转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
当氧气、糖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乙酸,C正确;传统发酵食品不能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会杀死菌种,从而会影响产品的口感和品质,D错误。
题组二泡菜的制作原理及过程2.(2023·广东深圳期中)用白萝卜制作泡菜的过程中,采用适当方法可缩短腌制时间。
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A.将白萝卜切成小块B.向容器中通入无菌空气C.添加已经腌制过的泡菜汁D.用沸水短时处理白萝卜块,冷却后再加老坛泡菜汁【答案】B【解析】将白萝ト切成小块,可以扩大白萝卜与泡菜水的接触面积,缩短腌制时间,A正确;泡菜制作所需菌种为乳酸菌,制作过程中应保持无氧环境,向容器中通入无菌空气不利于腌制,B错误;已经腌制过的泡菜汁中含有一定量的发酵菌种,所以在腌制过程中,加入一些已经腌制过泡菜汁可缩短腌制时间,C正确;用沸水短时处理,可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繁殖,提高泡菜品质,冷却后再加老坛泡菜汁也可缩短腌制时间,D正确。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6.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含答案
必修3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人教新课标)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微试题】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的生存需要粮食,因而会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更多的农田,因此又会使人口继续增加B.人的生存除需要各种农产品以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答案】C【微探究】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提示:①我国人口基数大.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医疗条件逐步改善,出生率较高,死亡率逐渐下降。
2 梅托斯(Meadows)于1970年提出的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下图)。
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发生的是()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因而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答案】D【名师提醒】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率和增长速度并不相同(1)增长率: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大幅下降,我国目前人口的增长率比较低。
(2)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增长率较低,但增长速度比较快。
3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如下图),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却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答案】B4 每年的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23]
高中生物必修123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必修1《分子与细胞》课文中有关问题提示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
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
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
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
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
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
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
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
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
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
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新教材】人教版(202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 教材答案与详解(实用,必备!)
【新教材】人教版(202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 教材答案与详解(实用,必备!)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材的更新换代,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于2023年面世。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我们特别整理了该教材的答案与详解,供学生参考和学习使用。
本文档包含了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教材的所有章节的答案与详解,共计1200字。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各章节的内容和相关知识点讲解。
二、章节内容与解答第一章: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本章主要介绍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包括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类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种类与功能等重要知识点。
1. 选择题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具有自由活动能力 B. 细胞可以合成蛋白质 C. 细胞具有感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D. 细胞通过原生质流动进行养分吸收答案:B. 细胞可以合成蛋白质2. 填空题2.细胞膜是由_________组成的双层结构。
答案:磷脂3. 简答题3.描述细胞器的种类与功能。
答案:细胞器是细胞内功能特化的亚细胞器官,包括核、线粒体、内质网等。
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供应中心,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产生ATP分子。
内质网是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运输的地方,负责合成、折叠和包装蛋白质等。
第二章:遗传与变异本章主要介绍遗传的基本原理和变异的形成机制,在遗传学和进化理论等方面给予了具体而深入的讲解。
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将掌握遗传与变异的概念、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的重组和突变等相关知识。
……三、结语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人教版(202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教材的答案与详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学习本文档,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对生物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我们希望本文档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的好帮手,为学习生物提供便利和帮助。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植物细胞工程 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第1节植物细胞工程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1)2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7)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基础达标]题组一细胞的全能性1.下列最容易表达出细胞的全能性的是(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B.葡萄枝韧皮部细胞C.兔的肝脏细胞D.鼠的神经细胞【答案】B【解析】由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兔的肝脏细胞和鼠的神经细胞都是动物细胞,而葡萄枝韧皮部细胞为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比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高,容易表达出全能性。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2.下列实例中,能够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A.小鼠腺细胞的自我复制B.克隆羊多莉的获得C.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D.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产生完整植株【答案】D【解析】小鼠腺细胞的自我复制的结果是细胞数量的增多,不是完整生物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不能体现出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B错误;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属于器官的再生,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能力,并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育出植株属于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3.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体只有体细胞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B.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C.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所含基因不同D.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成植株,这反映植物种子具有全能性【答案】B【解析】植物体中,体细胞和生殖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A错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B正确;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不是所含基因不同,C错误;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成植株,这属于自然生长过程,不能反映全能性,D错误。
题组二植物组织培养4.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包括( )①培养基的配制②外植体的选取③激素的运用④消毒⑤温度、pH、光照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答案】A【解析】离体的植物组织和细胞,对营养、环境条件要求相对特殊,需要配制适宜的培养基,①正确;不同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种植物材料,因器官来源及其生理状况、材料的年龄、保存时间的长短等不同也会影响实验结果,②正确;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③正确;植物组织培养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因此要对外植体进行消毒,④正确;植物组织培养需要适宜的温度、pH,还需要适时的光照(脱分化避光,再分化需要光),⑤正确,故A正确。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目标导航 1.阅读教材,能用概念图描述内环境的组成。
2.通过分析教材资料,结合生活实例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结合教材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说明内环境所起的媒介作用。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阅读P 2-3) 1.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3.完善如下有关体内液体的概念图二、细胞外液的成分(阅读P 4并完善下面的概念图示)注:血浆――――――→其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差别其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阅读P 5)5-61.读下图,尝试填写:(1)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2)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3)⑤为CO 2、H 2O 、无机盐、尿素等代谢废物。
(4)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判断正误:(1)细胞内部液体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 ) (2)体液就是内环境。
( )(3)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
( ) (4)溶液的质量分数越大,渗透压越高。
( )(5)人体内的细胞可通过内环境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 ) 答案 (1)× (2)× (3)√ (4)× (5)√一、内环境1.细胞外液中三种主要成分的比较2.(1)淋巴循环是循环系统的重要辅助部分,可以把它看作血液循环的补充。
淋巴管有瓣膜,可阻止淋巴倒流,因此,淋巴循环是单向的。
(2)毛细血管管壁主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一般仅能容纳单行红细胞通过。
毛细淋巴管与其相似,其管壁也仅由一层细胞构成,但起点是盲管,封闭状,数条毛细淋巴管可汇合成较大的淋巴管,最后汇集成两条最大的淋巴管,它们分别通入左、右锁骨下静脉。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1章第2节1课时练习含答案
第1章第2节一[基础达标]题组一培养基的种类、成分及用途1.(2023·广东名校联考)下列有关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是碳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源B.微生物培养所需的培养基都需要提供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缺一不可C.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属于合成培养基,营养全面D.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答案】D【解析】是碳源的物质同时也可以是氮源,如牛肉膏和蛋白胨均可作为碳源和氮源,同时还提供维生素,A错误;并非所有微生物的培养基中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如自养的微生物不需要碳源,固氮微生物不需要氮源,B错误;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培养基,属于天然培养基,C错误;固体培养基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D正确。
2.(2023·广东名校联考)下表为某培养基的配方,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从物理性质看该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B.该培养基中属于碳源的物质有葡萄糖、牛肉膏,属于氮源的物质是牛肉膏C.能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的只有大肠杆菌D.该培养基调节合适的pH后就可以接种使用【答案】B【解析】从物理性质看该培养基含有琼脂,属于固体培养基,A错误;培养基中属于碳源(为微生物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有葡萄糖、牛肉膏,属于氮源(为微生物提供氮元素)的物质是牛肉膏,B正确;很多微生物都能利用葡萄糖,此培养基中能生长多种微生物,不仅仅只有大肠杆菌,C错误;该培养基调节合适的pH后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操作,D错误。
3.据报道,在某餐馆就餐的多位客人均在餐后半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后立即出动,在该餐馆采集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培养,检测鉴定,最终发现该餐馆使用的筷子未经严格消毒,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数量严重超标。
据此判断,工作人员选用的培养基按功能分,应属于()A.选择培养基B.液体培养基C.固体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通过培养样本,发现样本中含有多种细菌,最后确定其中含有大肠杆菌等菌种,故该培养基按功能分,属于鉴别培养基。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课后习题 第3章 第1节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
第3章基因工程第1节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种限制酶一般只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B.基因工程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C.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D.基因工程能够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性状,培育出新品种答案:B解析:基因工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DNA疫苗被称为第三代疫苗。
医学专家将病毒抗原基因中的一段编码序列(通常是裸露的DNA)与质粒重组后注入人体的肌细胞内,通过表达使人获得免疫能力。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病毒抗原基因与质粒重组时需要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和DNA连接酶B.病毒抗原基因在体内表达时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C.重组质粒在机体细胞内表达后,能引起机体免疫反应D.重组质粒在机体细胞内的表达产物具有与原病毒一样的致病性答案:D解析:重组质粒在机体细胞内的表达产物为病毒抗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但不具有与原病毒一样的致病性。
3.限制酶可识别并切割DNA分子上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下图为四种限制酶BamH Ⅰ、EcoR Ⅰ、Hind Ⅲ及BglⅡ的识别序列及每一种限制酶的特定切割部位。
其中切割出来的DNA片段末端可以互补结合的两种限制酶是( )A.BamH Ⅰ和EcoR ⅠB.BamH Ⅰ和Hind ⅢC.BamH Ⅰ和BglⅡD.EcoR Ⅰ和Hind Ⅲ答案:C解析:BamHⅠ和BglⅡ切出的黏性末端的碱基能互补配对。
4.下列关于质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A.质粒存在于细菌和酵母菌等生物的细胞中B.质粒DNA分子中每个磷酸基团都连着两个脱氧核糖C.不同的质粒DNA中(A+G)/(T+C)的比值一定相同D.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答案:D5.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各种工具的叙述,错误的是( )A.E.coli DNA连接酶可以“缝合”黏性末端和平末端B.限制酶主要来自原核生物,限制酶一般不切割自身DNAC.载体上必须有2个以上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切割位点D.限制酶断开磷酸二酯键,T4 DNA连接酶能恢复磷酸二酯键答案:C6.已知在一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某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如下图中箭头所指。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生物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一、教学内容的结构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资料图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二、答案和提示(一) 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3章基因工程 课后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第三章基因工程第1节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 (1)第2节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7)第3节基因工程的应用 (13)第4节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19)第三章达标检测 (25)第1节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基础达标]题组一基因工程的概念及诞生和发展1.下列叙述符合基因工程概念的是( )A.在细胞内直接将目的基因与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进行重组,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B.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大肠杆菌菌株C.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D.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答案】B【解析】基因工程是在生物体外将DNA进行重组形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导入受体细胞,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A错误;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这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B正确;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这是诱变育种,与基因工程无关,C错误;基因工程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对生物进行定向改造,而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 上不符合基因工程的概念,D错误。
2.下列有关基因工程诞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是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工具酶和载体的发现使基因工程的实施成为可能C.遗传密码的破译为基因的分离和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D.基因工程必须在同物种间进行【答案】D【解析】基因工程可在不同物种间进行,它可打破生殖隔离的界限,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题组二限制酶和DNA连接酶3.根据下图判断,下列有关工具酶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限制酶可以切断a处B.DNA聚合酶可以连接a处C.解旋酶可以使b处解开D.DNA连接酶可以连接c处【答案】D【解析】限制酶切割DNA分子时破坏的是DNA链中的磷酸二酯键,A正确;DNA聚合酶是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B正确;解旋酶能解开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即将b处的氢键断开,C正确;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如a处,形成磷酸二酯键,而图示的c处连接的是同一个脱氧核苷酸内的磷酸和脱氧核糖,D错误。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必备知识基础练1.下表为某培养基的配方,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能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的只有大肠杆菌B.该培养基调节合适的pH后就可以接种使用C.该培养基中属于碳源的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属于氮源的物质是牛肉膏D.从物理性质看该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不仅仅只有大肠杆菌,A项错误;该培养基调节合适的pH后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才可以接种使用,B项错误;该培养基中属于碳源的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属于氮源的物质是牛肉膏,C项正确;从物理性质看该培养基含有琼脂,属于固体培养基,D项错误。
2.下列关于无菌操作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A.液态的牛奶可用巴氏消毒法消毒B.培养基、接种环可用干热灭菌法灭菌C.消毒仅能杀死物体表面的芽孢和孢子D.干热灭菌需将条件控制在121 ℃加热1~2 h,可用巴氏消毒法消毒,可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并且使牛奶的营养成分基本不会被破坏,A项正确;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而接种环用灼烧灭菌法灭菌,B项错误;消毒能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C项错误;干热灭菌要在160~170 ℃的热空气中保持2~3 h,D项错误。
3.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技术的操作,正确的是()A.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灼烧灭菌后应立即挑取菌种B.培养基灭菌后,应将pH调到适于微生物生长的范围C.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培养皿盖放在一边,防止培养基溅到皿盖上D.高压蒸汽灭菌后,通常将实验用具放入60~80 ℃的烘箱中烘干,接种前接种环需经灼烧灭菌,但需等接种环冷却后再挑取菌种,防止菌种被高温杀死,A项错误;配制培养基时,应先调节pH到适于微生物生长的范围,再进行灭菌,B项错误;倒平板时,应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后倒入培养基,不能将培养皿盖完全打开放到一边,C项错误;高压蒸汽灭菌后,通常将实验用具放入60~80 ℃的烘箱中烘干,以除去灭菌时的水分,D项正确。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关注生殖性克隆人(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关注生殖性克隆人必备知识基础练1.下列做法不符合现有伦理道德观念的是()A.基因检测疾病B.为生男孩而设计试管婴儿C.捐献骨髓,治病救人D.人类基因组计划;无偿捐献骨髓,提供干细胞用于救人也是我们国家大力提倡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造福于人类的宏伟计划;“设计试管婴儿”这项技术用在设计婴儿性别上,会引起人性别比例失调,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
2.在克隆研究方面,中国政府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主要原因是()A.大多数人对克隆人的研究持否定态度B.克隆人不是正常的个体C.克隆人冲击了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D.克隆人的技术性问题无法得到解决3.下列关于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的说法,错误的是()A.使用病人自己的细胞产生胰岛细胞以治疗糖尿病属于治疗性克隆B.将一个克隆的胚胎植入一个女性子宫发育产出婴儿的过程属于生殖性克隆C.治疗性克隆属于无性生殖,生殖性克隆属于有性生殖D.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技术均需要应用到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供医学研究,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等。
生殖性克隆属于无性生殖。
4.“设计试管婴儿”是在早期胚胎移入母体子宫之前,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入前,可以通过诊断筛选出无遗传疾病的胚胎植入母体子宫B.针对女方是血友病患者,而男方正常的夫妇,可以筛选出无遗传疾病的女胎植入母体子宫C.针对男方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而女方正常的夫妇,可以筛选出无遗传疾病的男胎植入母体子宫D.该技术是为了不生出患病孩子,因此无须考虑性别,可以通过设计试管婴儿的性别,生出正常的孩子。
5.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的医生利用基因诊断和胚胎筛选技术,使一对拥有乳腺癌家族病史的英国夫妇顺利孕育一名排除乳腺癌隐患的婴儿。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这项技术属于“设计试管婴儿”,该技术是“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应大力提倡B.该项技术中涉及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C.为保证胚胎移植成功,可将受精卵在体外培养至囊胚时期D.在进行乳腺癌基因诊断时可运用DNA分子杂交技术设计试管婴儿”技术可用于白血病、贫血等疾病的治疗,但也应防止有人滥用该技术,如将此技术用于设计婴儿性别等,A项错误;根据“设计试管婴儿”的培育过程可知,该技术涉及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B项正确;为保证胚胎移植成功,可将受精卵在体外培养至囊胚期再移植,C项正确;可运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对乳腺癌进行基因诊断,D项正确。
2019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答案与提示
从社会中来选择性必修三生物技术及工程第1 章发酵工程第1 节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葡萄酒和葡萄醋都是由葡萄发酵而来,但是一个经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另一个经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了醋酸,因此口感不同。
(P4)探究·实践1.用水密封泡菜坛的目的是给泡菜坛内创造无氧环境,这说明泡菜制作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P6)2.在泡菜发酵初期,由蔬菜表面带入的大肠杆菌、酵母菌等较为活跃,它们可进行发酵,发酵产物中有较多的CO2,如果泡菜坛装得太满,发酵液可能会溢出坛外。
另外,泡菜坛装得太满,会使盐水不太容易完全淹没菜料,从而导致坛内菜料变质腐烂。
泡菜坛留有一定的空间,也更方便拿取泡菜。
(P6)3.提示: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P6)探究·实践1.在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发酵液中会产生气泡,这是因为酵母菌发酵产生CO2。
如果是用紫色葡萄制作葡萄酒,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由果皮进入发酵液的花青素会越来越多,因而发酵液的颜色会逐渐加深变成深红色。
果醋发酵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气泡,发酵完成时,在发酵液的液面上会出现一层菌膜,这是醋酸菌膜。
(P7)2.果酒中除了酵母菌,还有乳酸菌、醋酸菌等微生物。
乳酸菌可能分解果酒中的糖、甘油、酒石酸等,从而使果酒变质。
可以通过调节发酵的温度、果酒的pH等来控制乳酸菌的含量。
果汁中的糖也是醋酸菌重要的碳源和能源。
在有氧的情况下,醋酸菌能把糖分解成醋酸;在缺少糖源的情况下,乙醇便是醋酸菌的碳源和能源,它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由于醋酸菌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旺盛的代谢活动,因此在制作果酒的过程中尽量减少O2含量,可以抑制醋酸菌的生长繁殖。
此外,通过调节发酵的温度、果酒的pH等同样可以控制醋酸菌的含量。
3.随着醋酸发酵的进行,发酵液的pH、发酵温度等均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因此酵母菌活性很低。
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当打开瓶盖后,空气中的醋酸菌会进入发酵液中大量繁殖,其他的菌因不适应环境条件而不能繁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一、教学内容的结构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资料图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二、答案和提示(一) 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四)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五)思考与讨论2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 H2CO3H++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六)练习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
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思考与讨论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
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
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实验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
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
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
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
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四)练习基础题 1.D。
2.C。
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
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一、概念检测1.判断(1)×;(2)√;(3)×;(4)√。
2.选择(1)D;(2)D;(3)D。
3.画概念图见右图二、知识迁移(1)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四、思维拓展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
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内C02、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
这套生命保障系统与压力服(给宇航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教学内容的结构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二)思考与讨论1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