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貌单元地分类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表1一、构造、剥蚀地貌(一)、山地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
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
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
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
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
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
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
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表23、丘陵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
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
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
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
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
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
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
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1、洪积扇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
地貌单元知识
第二节 地貌单元在安徽,各种地貌类型在分布上虽多交叉,但各地也常各有其主要的主导类型,据此,可以将全省地貌分为5大单元。
一、淮河中游平原淮河中游平原,位于省境的北部,为省内平原中的主体,其范围既包括淮河以北的全部地区,也包括淮河以南宽10~60公里左右的地区。
淮河中游平原为黄淮大平原的一部分,地面主要由淮河主支流的沉积和黄河的泛滥所形成。
因各地的成因、发育过程等方面的不同,地貌形态差异较大,从而又可分为黄泛平原、砂姜黑土平原、沿淮滩地、淮南阶状地4个次级单元。
〔北部黄泛平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宿县地区的北部和阜阳地区的北部及淮北市,区内地面除宿县地・・13区北部和淮北市有一部分由前寒武——奥陶纪地层组成的丘陵以及台地外,主要由近代黄河泛滥形成。
黄河为一地上河,所以,其地地貌呈高滩地——决口扇——泛滥缓倾地——泛滥洼地组合。
尤其是在宿县地区的北部,由于故黄河横经北缘,因此组合系列更是清晰。
在萧、砀两县的北部,有宽为10~20公里,高为6~8米的黄河故道高滩地存在,俨然如城垣,成为黄淮大平原的分水岭。
在故道高滩地两旁,有多个状如洪积扇的决口扇发育。
在决口扇外缘,又有呈缓倾斜的泛滥地存在。
在泛滥地中,尤其是在泛滥地的边缘地区和丘陵地的背阴部分,由于黄泛沉积少,成为洼地,如宿县北部的老汪湖和康家湖便是此等面积相当可观的洼地。
地面组成物质,也由于黄水在堤内和出堤后各地的流速变化极大,而粗细不一。
在堤内河槽中及堤外近河地区,沉积物粒径较粗,为中砂、细砂、粗粉砂,常形成局部的风成地貌。
在砀山西北部的黄河故道中,甚至还有小型砂丘存在。
但通过近30年的改造,现已绿树成荫,花果满园。
同时,由于土中可溶性盐类的含量较大,尤其是在宿县地区北部,由于黄泛沉积厚达10~20米,土层中含可溶性盐类的总量更大,土壤易于盐化、碱化。
〔淮北砂姜黑土平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阜阳、宿县两地区的南部和淮南、蚌埠两市所属的北部大部分地区,平原除少数黄泛滩地外,主要为由淮河左岸各大支流沉积所形成的倾斜地,因土层下部含有砂姜,故通常称之为砂姜黑土平原。
中学地理八种地貌类型归纳一览表
中学地理八种地貌类型归纳一览表
一、高山地貌
- 特征:海拔较高,山峰陡峭,气候寒冷,植被稀疏。
- 典型地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二、平原地貌
- 特征: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 典型地区:松花江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丘陵地貌
- 特征:地势较为起伏,山丘连绵,适宜种植。
- 典型地区:英格兰丘陵、鲁尔丘陵。
四、高原地貌
- 特征:海拔较高,地势较平坦,气候干燥。
- 典型地区:青藏高原、亚高山地区。
五、盆地地貌
- 特征:地势较低,四周环山,水汽容易聚集。
- 典型地区:塔里木盆地、西伯利亚大平原。
六、河流地貌
- 特征:由河流侵蚀和运输的结果,河道纵横交错。
- 典型地区:亚马逊河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
七、湖泊地貌
- 特征:由湖泊形成的地形,水资源较丰富。
- 典型地区:五大湖区、巴尔干半岛湖泊地带。
八、海岸地貌
- 特征:地形复杂多变,受海洋侵蚀和沉积影响,具有海滨风光。
- 典型地区:大西洋海岸、印度洋海岸。
以上为中学地理八种地貌类型的归纳一览表。
这些地貌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特征有所不同,对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工程地质讲义
1 岩石的分类 1.1岩石按成因分类 1.1.1岩浆岩:岩浆在向地表的运移过程中,因冷 却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代表性岩石如花岗岩。 1.1.2沉积岩:是由岩石、矿物在内、外力作用下 破碎成碎屑物质后经过水流风吹等作用的搬运,堆 积后再经过胶结、压密作用后而形成的岩石。代表 性岩石如砂岩。 1.1.3变质岩:是岩浆岩或沉积岩经过高温高压作 用而形成的岩石。代表性岩石如片麻岩。
③、海岸平原:是新的沙堤沿海岸线的下降而扩展形成 的。地形平坦,缓缓倾向大海。
1.6岩溶(卡斯特)地貌形态 ①岩溶盆地:是大型的溶蚀洼地,一种漏斗状或盆地的凹 地。特点:底部比较平坦,常有软土及淤泥分布。发育 有落水洞、竖井、漏斗、溶洞、暗河。 ②峰林地形:岩溶盆地的边缘进一步受到溶蚀破坏,使 连续的石灰岩悬崖进一步切割分离,形成柱形或锥形陡 峻的石峰,从而形成峰林地形。峰林地区的地面常常崎 岖不平,发育有石芽、落水洞、竖井、溶洞、暗河等。 ③石芽残丘:石芽分布在石灰岩裸露的地面上,形成石 崖残丘。石芽之间溶沟底部的红粘土,一般含水量较大, 土质较软。 ④溶蚀准平原:岩溶盆地经过长期的溶蚀破坏,形成比 较开阔的平原,叫溶蚀准平原。
2.4按工程特性分类 按工程特性分为:①湿陷性土、②红粘土、③软土、 ④冻土、⑤膨胀土、⑥盐渍土、⑦混合土、⑧填土、 ⑨污染土 2.5按有机质含量分类
3、土的野外鉴别特征 3.1碎石土的密实度野外鉴别
3.2砂土
3.3粘性土、粉土的野外鉴别
鉴别方法 湿润时用刀切 粘土 切面非常光滑, 刀刃有黏腻的阻 力 湿土用手捻摸时 有滑腻感,当水 分较大时极易沾 手,感觉不到有 颗粒的存在。 粉质粘土 粉土
4.1.2用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120)判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地貌类型》PPT教学课件
阻形成瀑布,见图③。
河 流 侵 蚀 地 貌 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
组成部分
洪积—冲 积平原
分布
山前
形成过程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或洪 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 平原
三角洲 平原
河流中下游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 体,堆积体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 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经长期风蚀作用,裂隙不 断扩大 块状的岩石发育成一条条 石柱
风沙侵蚀地貌-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遭受较强 烈的风沙侵蚀 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 菇状
风沙侵蚀地貌-雅丹地貌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 成 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 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 堆积
风沙堆积地貌-新月形沙丘
有的沙丘生长植物,可固定流 沙,形成固定沙丘 若无植被固定,沙丘在风力作 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袭夺
自然界中,相邻几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总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其侵蚀活跃,下切较深,使其支流的溯源侵 蚀和侧向侵蚀也较为强烈,甚至切穿分水岭,夺取分水岭另一侧位置较高河流的河源段。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 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由新构造运动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袭夺,称为被动河流袭夺。
课堂总结
16种常见地貌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16种常见地貌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4)阶地根据地貌形态可分为: (a)横阶地:垂直于河流方向的阶地。高度相差很大,一般位于谷底 有坚硬岩石的地区,也往往产生在构造变动的地方。河水从高阶地上往 下流形成了巨大的瀑布、跌水或急滩。 (b)纵阶地:平行于河流方向的阶地。阶地面比较平缓,成狭长的条 带形,呈台阶式,每一级阶地都有前缘、阶坡、阶地面和后缘。前缘或 后缘冲沟一般较发育,常有滑坡分布。 纵阶地又可根据其成因分为: 1)侵蚀阶地:岩石面上切割出来的阶地,称为侵蚀阶地。这种阶地 只有在山区河流中才能见到。 2)堆积阶地:河流最早切割成为广阔的河谷,再在其上进行堆积, 待地壳上升时,河流在堆积物中所切割出来的阶地,称为堆积阶地。 堆积阶地根据堆积的形式又可分为: 1)上叠阶地:河流在切割河床堆积物时,切割的深度逐渐减小,侧 向侵蚀也不能达到它原有的范围,这种形式的阶地称为上叠阶地。 2)内叠阶地:河流切割河床堆积物时,切割的深度超过了原有堆积 物的厚度,甚至 切割了基岩,这种形式的阶地称为内叠阶地。 3)基座阶地:岩石面上切割出来的阶地,其上又覆盖着河流的堆积 物,这种成因的阶地称为基座阶地。
山前平原的规模大小不一,从外貌上看,环绕着山前地带成一狭长 地形,靠近山麓地形较高,由于山前平原是由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洪积扇 所组成,因而形成高低起伏的波状地形。
山前平原堆积物的岩性和山区岩层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如山区岩层 中有煤系地层分布时,在山前平原上则广泛分布着夹杂煤屑的粉质粘土 层。
在新构造运动上升的地区,洪积扇向山麓的下方移动, 因此山前 平原的范围不断扩大,如果山区在上升过程中曾有过间歇,在山前平原 上就产生了高差明显的山麓阶地。
地貌单元分类
冰水堆积作用
冰水阶地
冰水侵蚀作用
蛇堤、冰碛阜
冰川接触堆积作用
风成地貌
沙漠
石漠
风的吹蚀作用
沙漠
风的吹蚀和堆积作用
泥漠
风的堆积作用和水的再次堆积作用
风蚀盆地
风的吹蚀作用
砂丘
风的堆积作用
牛轭湖
河流的冲积作用或转变为沼泽堆积作用
阶地
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或冲积作用
河间地块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
河流的冲积作用
河口三角洲
河流的冲积作用,间有滨海堆积或湖泊堆积
大陆停滞水
堆积地貌
湖泊平原
湖泊堆积作用
沼泽地
沼泽堆积作用
大பைடு நூலகம்构造-侵蚀地貌
构造平原
中等构造作用,长期堆积和侵蚀作用
黄土塬、梁、峁
剥蚀残山
构造作用微弱,长期剥蚀切割作用
剥蚀准平原
构造作用微弱,长期剥蚀和堆积作用
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洪积扇
山谷洪流沉积作用
堆积裙
山坡片流坡洪积作用
山前平原
山谷洪流洪积作用为主,夹有山坡片流坡积作用
山间凹地
周围的山谷洪流洪积作用和山坡片流坡积作用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河谷
河床
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或冲积作用
河漫滩
河流的冲积作用
地貌单元分类
成因
地貌单元
主导地质作用
构造、剥蚀地貌
山地
名称
2km距离内的相对高度(m)
高山
﹥1000
构造作用为主,强烈的冰川刨蚀作用
中山
400-1000
构造作用为主,强烈的剥蚀切割作用和部分的冰川刨蚀作用
16种常见地貌
16种常见地貌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地貌类型具有形态特征和成因相同的地貌单元。
它们形成的地貌分类方案是地貌研究的基础。
中国地貌类型分布图中的地貌类型分布图,人们早已形成了地貌类型的概念,并使用了山、丘、平原等按形态特征简单划分的词语。
现代地貌学诞生后,依据地貌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仍然是划分地貌类型的一种方法。
例如,德国a. penke 在1894年的分类划分平原,悬崖,山谷,山脉,洼地,洞穴和其他类型。
然而,更多的学者使用形态学原理来进行分类。
例如,1884年和1899年,美国戴维斯根据构造、力和时间三要素提出了分类; 1929年,苏联的k. k. 马尔科夫提出,侵蚀-大地构造地形、构造地形、蚀刻或侵蚀地形和堆积地形应根据地形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形状、起源和年龄)进行划分。
1958年,根据成因划分为构造地貌、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和火山地貌5种类型。
按地貌形成原理划分的地貌类型也十分复杂,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有许多不同的分类。
此外,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除了内力和外力外,还包括地表成分。
不同的成分经常形成不同的地球表面形态。
因此,建议根据形态标记、遗传标记、材料组成标记、发育阶段和年龄标记进行综合分类。
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出现了应用地貌类型,目前形态学分类较为流行,主要包括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动力地貌学。
陆上大型构造地貌单元有4种类型,海底大型构造地貌单元有4种类型: 1个相对稳定的屏障,2个相对稳定的台地,3个弱活动台地边缘,4个活动屏障造山带,5个台地边缘造山带,6个年轻的地槽边缘造山带,6个火山、8个边缘或山间洼地、9个台地或地台洼地、10个隆起地台上的累积地形、□水下大陆斜坡、□过渡带、□海底、□中海王乃梁将中国陆地划分为4种断陷平原和9种隆起山地、高原和丘陵:(1)燕山运动以来以沉降为主的平原,(2)自第一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平原为主要沉降区,(3)第二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平原为主要沉降区,(4)第一、二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平原为沉降区,(5)燕山运动抬升,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幅度大,(6)燕山运动抬升,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幅度大,(7)燕山运动上升、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山丘,燕山运动上升、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高原,喜马拉雅运动大幅上升的山丘,燕山运动下沉、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盆地,燕山运动不同上升、下降的山丘和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山丘,喜马拉雅运动主要形成的是□熔岩台地和高原。
地貌单元分类及成因
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或冲积作用
河间地块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
河流的冲积作用
河口三角洲
河流的冲积作用,间有滨海堆积或湖泊堆积
湖泊、沼泽地貌
湖泊平原
湖泊堆积作用
沼泽地
沼泽堆积作用
大陆构造-侵蚀地貌
构造平原
中等构造作用,长期堆积和侵蚀作用
黄土塬、梁、峁
中等构造作用,长期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
黄土地貌
陷穴、黄土堞、柱
潜蚀作用(冲沟—冲蚀作用00)
海岸地貌
海岸、海岸阶地
海水冲蚀或堆积作用
海岸平原
海水堆积作用
岩溶地貌
岩溶盆地、坡立谷
地表水、地下水强烈的溶蚀作用
峰林地区、石芽残丘
地表水强烈的溶蚀作用
溶蚀准平原(盆地)
地表水长期的溶蚀作用及河流的堆积作用
冰川地貌
冰斗、幽谷、冰蚀凹地
冰川刨蚀作用
冰碛丘陵、平原、终碛堤
构造土、冻土阶地
冰冻、风化和泥流作用
热岩溶
气温变暖作用
火山和熔岩地貌
熔岩丘、熔岩垄岗….
火山作用
成因
地貌单元
主导地质作用
构造、剥蚀地貌
山地
高山
3500-5000
构造作用为主,强烈的冰川刨蚀作用
中山
1000-3500
构造作用为主,剥蚀切割作用和部分的冰川刨蚀作用
低山
500-1000
构造作用为主,长期强烈的剥蚀切割作用
丘陵
﹤500
中等强度的构造作用,长期剥蚀切割作用
剥蚀残山
构造作用微弱,长期剥蚀切割作用
剥蚀准平原
构造作用微弱,长期剥蚀和堆积作用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表1一、构造、剥蚀地貌(一)、山地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
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
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
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
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
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
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
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表23、丘陵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
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
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
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
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
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
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
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1、洪积扇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
第四单元 地貌(必备知识点)-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梳理与特训(人教版2019)
2023年高中地理新教材合格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一、知识梳理(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2)1.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CaCO3+CO2+H2O===Ca(HCO3)22.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是不同的,如溶洞、洼地等主要是流水溶蚀而成,而石钟乳和石笋等则是流水缓慢堆积的产物。
(二)河流地貌1.河谷地貌(1)位置:河流流经的山区。
(2)成因: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
(3)形态特点:“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冲积平原(1)位置: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
(2)成因: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的。
(3)形态特点: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1)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2)形态特点:河道呈“S”形。
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4.三角洲(1)位置:河流入海或入湖处的河口段。
(2)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3)形态特点:形态多种多样,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由河口向海变细。
5.河流的侵蚀地貌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发展阶段侵蚀类型地貌特点6.河流堆积地貌三、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2.类型(1)风蚀地貌类型成因形态特征风蚀地貌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风积地貌盛行风对地表进行侵蚀沟槽和垄脊相间,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2)①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构造、剥蚀地貌(一)、山地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
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 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
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 线。
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 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 和频繁的地区。
表1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
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
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
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
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表23、丘陵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
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
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
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
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
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
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地貌单元的分类
表1
成因
构造、剥蚀
山麓斜坡堆积
河流侵蚀堆积
河流堆积 大陆停滞水
堆积 大陆构造 ~侵蚀 岩溶(喀斯特)
地貌单元
高山
山 地
中山
低山
丘陵
剥蚀残山
剥蚀准平原
洪积扇
坡积裙
山前平原
山间凹地
河床
河
谷
河漫滩 牛轭湖
阶地
河间地块
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湖泊平原
沼泽地
构造平原
黄土塬,粱、峁
岩溶盆地
峰林地形
石芽残丘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 2)
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
表2
山地名称 绝对高度(m) 相对高度(m)
备注
最高山
>5000
>5000
其界线大致与现代冰川位置和雪线 相符
高山
>1000
以构造作用为主,具有强烈的冰川
中高山
高山
3500~5000
500~1000 刨蚀切割作用
低高山
200~500
中山
低山 丘陵
高中山 中山 低中山 中低山 低山
对高度小于 200m。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
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
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
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
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
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是根据土地的特点、功能以及其所在的地域环境等因素进行科学分类和划分,以便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不同的划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目的和需求,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土地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1.地貌单元划分法地貌单元划分法是根据土地的地貌特征进行分类和划分。
地貌单元是指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特征相对一致的地域单元。
常见的地貌单元包括山地、丘陵地、平原地、河谷地等。
利用地貌单元划分土地评价单元,可以根据不同地貌特点的土地利用需求,科学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
2.土壤类型划分法土壤类型划分法是根据土地的土壤特征进行分类和划分。
土壤类型是指土壤发生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比较相似的土壤。
土壤类型的划分可以依据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肥力等特征进行。
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地适宜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或其他用途,因此将土地按照土壤类型划分评价单元,可以科学确定土地的利用和管理方式。
3.农业生产功能区划分法农业生产功能区划分法是根据土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和划分。
农业生产功能区是指根据土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和农作物适宜性,将土地划分为粮食区、水果区、蔬菜区等不同功能区。
农业生产功能区划分有助于合理规划农业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土地利用现状划分法土地利用现状划分法是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功能进行分类和划分。
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农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不同利用方式的区域。
将土地根据利用现状划分评价单元,有助于了解土地现有利用方式的优势和不足,以便进行优化和提升。
5.生态环境评价单元划分法生态环境评价单元划分法是根据土地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因素进行划分。
生态环境评价单元是指具有相似生态环境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的土地单元。
将土地划分为生态环境评价单元,有利于科学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有地貌单元划分法、土壤类型划分法、农业生产功能区划分法、土地利用现状划分法和生态环境评价单元划分法等。
单元地貌的种类
单元地貌的种类1、海洋地貌:海洋地貌指海洋底部及夏独表面的相对起伏、指形、断层、分界以及向上拔升的海水浪等景观。
它的特征在于以平缓的倾斜角从海平面开始,将岩壁的剖面上分割出梯级形的沟浅沟深的湾口,体现了海洋面深度与岩性的特殊联系。
海洋地貌主要有冰封的构造地形、冰溶的构造地形、河谷的构造地形以及涂层和普通地貌等。
2、山脉地貌:山脉地貌是由大陆性和海外性山脉地貌组成,广泛分布在世界上。
大陆性山脉地貌主要包括山脉平原、山谷、山峰、峡谷、山间流水等景观。
而海外性山脉地貌主要有峻岭、山丘和沙丘。
三种山脉地貌虽各有特色,但相互间主要有一些共同特点和类型,其中峻岭山脉最常见,从高山特征分布来看,高山线及其上的山头主要分布在峻岭山脉地貌,而沟谷地带分布在山谷和峡谷内。
3、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指河流形成的景观,由碎屑地貌、河湾地貌、漩涡地貌、河床地貌、河道地貌分布而成。
河流地貌主要由河碎屑地貌、河湾地貌、漩涡地貌和河床地貌组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类型。
河碎屑是河流过程中河流质量随时间和泥沙搬运而形成的浅滩和沙丘。
河湾地貌是河流的流量强弱不断变换而形成的湾口、凹槽、河轮等多种形状。
漩涡地貌是河流绕过固定的阻力物时形成的一种特殊景观,其特点是绕行和流水线交叉,几乎无阻力的情况下消失。
最后,河床地貌是指河床表面的模式,包括垂直分层的地貌、梯级的地貌、分级的地貌、碎屑的地貌、浅海湾的地貌和波涛式地貌。
4、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平原上浅海里的地貌,由大地图上所表明的曲流线、谷槽、窝湾、内滩等景观构成。
平原地貌中所存在的主要景观有曲流线、谷槽、内滩、凹陷地和浅海湾等,而特殊特征在于它们是由流水搬运形成的随机结构,而浅海湾则是由海面集水而形成的构造物。
5、湖泊地貌:湖泊地貌是指湖滨的地貌景观,其范围以湖的边界为依据。
湖泊地貌主要为湖岛、湖边泥滩、湖中岛屿、湖莲等景观。
湖岛主要是因湖水变化而形成的自然地貌,其范围以湖水变幻和湖水位变换为依据,具有各种不同新颖的形态,如海岛、湖岛、淤泥岛等。
单元地貌的种类
单元地貌的种类单元地貌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分布的一系列表面地貌元素,平均而言,单元地貌可以分为内地貌、外地貌和混合地貌三大类。
地貌单元也是地貌学的基本单位,是地貌物种的最小具体表现形式,是地貌的最小层级。
一、内地貌内地貌是地表上最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它是由地下水在岩石间所携带来的碳酸盐成分和外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地貌形态。
内地貌具有物种多样性强、变异性大、可分类性强等特点。
1、堰缘地貌堰缘地貌是由流水侵蚀的河堰侵蚀构成的地貌单元,河堰侵蚀的形态性状是流水的侵蚀作用的结果,它们表现为河堰的提起和河床的下降,河堰的提起和河床的下降也是水流的侵蚀作用的结果。
2、沟壑地貌沟壑地貌是指河流或雨水作用下形成的沟壑形态,沟壑是由河流和雨水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单元,它们表现为沟壑的提起和沟床的下降,沟壑的提起和沟床的下降也是水流的侵蚀作用的结果。
3、湖泊沉积地貌湖泊沉积地貌是湖泊生物及湖水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单元,它们表现为湖泊的沉积物湖泊沉积物的沉积,和湖泊沉积物的沉积,湖泊沉积物的沉积均是湖泊生物及湖水的作用结果。
4、溶岩及溶蚀地貌溶岩及溶蚀地貌是指熔岩在地下温度高熔融后释出岩浆,岩浆在地表空间、地下空间中流动形成的地貌单元,它们表现为溶岩的堆积和喷发,溶蚀的流沙和滑坡等。
二、外地貌外地貌是地表上最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它是由风、雨、沙的外力作用形成的特定地貌形态。
外地貌具有生长周期短、变异性小、开发利用容易等特点。
1、沙丘地貌沙丘地貌是由沙子在风、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单元,它们表现为沙丘的堆积和崩塌,沙丘的堆积和崩塌也是风、雨作用的结果。
2、滩涂地貌滩涂地貌是由滩涂在风、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单元,它们表现为滩涂的堆积和抛落,滩涂的堆积和抛落也是风、雨作用的结果。
3、洼地地貌洼地地貌是由洼地在风、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单元,它们表现为洼地的堆积和排水,洼地的堆积和排水也是风、雨作用的结果。
4、沙漠地貌沙漠地貌是由沙漠在风、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单元,它们表现为沙漠的沙暴和沙尘,沙漠的沙暴和沙尘也是风、雨作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表1一、构造、剥蚀地貌(一)、山地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
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
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
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
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
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
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
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表23、丘陵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
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
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
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
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
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
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
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1、洪积扇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
洪积扇的顶部堆积物的颗粒粗大,且多呈亚角形,中部颗粒较细,多为块石、碎石、圆砾、角砾及砂等,尾部颗粒更细,多为细砂、粉砂、粉土和粉质粘土等,有时还有淤泥等软土。
洪积扇的地下水位在顶部埋藏较深,向中部及尾部变浅,在尾部及边缘地带常出露地表,形成条带状均沼泽地。
2、坡积裙坡积裙是由山坡上的面流将风化碎屑物质,携带到山坡下,并围绕坡脚堆积,形成的裙状地貌。
坡积裙的物质组成直接来源于山坡,因此,一般分选性差,细小和粗大的颗粒相互夹杂在一起。
有时由于重力作用,粗颗粒堆积在紧邻山麓,细颗粒则堆积得稍远一点。
3、山前平原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暂时水流在山前堆积了大量的洪积物,这些洪积物和山坡上面流所挟带下来的坡积物汇合起来,形成了宽广平坦的山前平原。
山前平原的规模大小不一,从外貌上看,环绕着山前地带成一狭长地形,靠近山麓地形较高,由于山前平原是由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洪积扇所组成,因而形成高低起伏的波状地形。
山前平原堆积物的岩性和山区岩层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如山区岩层中有煤系地层分布时,在山前平原上则广泛分布着夹杂煤屑的粉质粘土层。
在新构造运动上升的地区,洪积扇向山麓的下方移动,因此山前平原的围不断扩大,如果山区在上升过程中曾有过间歇,在山前平原上就产生了高差明显的山麓阶地。
4、山间凹地被环绕的山地所包围而形成的堆积盆地,称为山间凹地。
山间凹地由周围的山前平原继续扩大所组成,凹地边缘颗粒粗大,一般呈亚角形,四地中心,颗粒逐渐变细,地下水位浅,有时形成大片沼泽洼地。
三、河流侵蚀堆积地貌1、河谷(1)河谷的分类①侵蚀河谷:由地表水流所切割成的河谷。
②构造河谷:由地壳错动所产生的低地,后来又经流水作用所形成的河谷。
③火山河谷:分布在火山裂隙处的河谷。
④冰川河谷:经过冰川活动所形成的河谷。
⑤岩溶河谷:在岩溶地区地表水、地下水活动所形成的河谷。
⑥凤成河谷:由风力作用所形成的河谷。
(2)河谷的发育阶段①少年期河谷:河床坡度陡,流速大,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河床不断加深加长,河谷成“V”字形,出现陡崖深谷。
(a)隘谷:具有垂直深切的崖壁,谷底宽度与上部大致相同,谷形狭窄,谷坡陡立、谷底完全被水淹没。
(b)嶂谷:两侧谷坡分得较开,坡麓具有陡壁或有缓坡,谷底部分被水淹没。
(c)峡谷:是嵌入岩层很深的河谷,两壁陡峭,谷底狭窄,大多数狭谷的底部被水淹没。
②壮年期河谷:河谷纵剖面接近平衡剖面,河谷往往成不对际的“U”字形,侧向侵蚀为主,河曲发育,晚期有蛇曲及牛轭湖生成,原始地形受到强烈破坏。
(a)河曲:由于河流侧向侵蚀时,若一岸遇到坚硬岩石,水流冲击坚硬岩石后,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冲刷对岸,久而久之,河谷变得弯弯曲曲,这样的河谷称为河曲。
河流受冲刷的一岸,弧形侧朝向河床,称为凹岸;其相对的另一岸则为堆积的一岸,弧形侧反向河床,称为凸岸。
(b)蛇曲:侧向侵蚀的继续发展,使河谷愈来愈宽,而河床则在河谷底部弯来弯去,这种河谷的地貌形态称为蛇曲。
③老年期河谷:整个河流均达平衡剖面,侵蚀作用几乎停止而堆积作用特别显著。
河谷特别宽阔,阶地完整,牛轭湖和蛇曲特别发育,巨大的河流则出现广阔的冲积平原。
(3)河谷各地貌单元的特征①河床:河床是谷底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
河床由于受河流的侧向侵蚀作用而弯来弯去,经常改变河道的位置,这样,河床底部的冲积物就复杂多变。
一般来说,山区河流河床底部大多为坚硬的岩石或者是大块的碎石、卵石,但由于侧向侵蚀的结果常带来大量的细小颗粒,并可能有软土存在。
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河流挟带来的粗大颗粒交错在一起,使河床下的堆积物复杂化。
山区河流河床底部的堆积物本身也往往是不固定的,当下一次较大的洪水下来时,原来堆积的物质被搬运走了,而又雄积下来新的物质。
平原地区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积的细颗粒物质。
②河漫滩:分布在河床两侧,经常受洪水淹没的浅滩称为河漫滩。
河流上游,河漫滩往往由大块碎石所组成,但是是不稳定的,再一次洪水到来时可能把它冲走。
河流中游,河漫滩一般为砂土所组成。
河_流下游,河漫滩一般为粘性土所组成。
河漫滩的地下水位一般都较浅,在干旱地区往往形成盐渍地。
由于河流挟带的碎屑物不断堆积在河床的两侧,这样有时靠河床一侧的河漫滩地形较其他部分为高,河漫滩上的低洼部分则逐渐形成河漫滩湖泊或河漫滩沼泽地。
③牛轭湖:牛轭湖是河流产生蛇曲的结果。
当河流弯曲得十分厉害,一旦河流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淤塞,就成了牛轭湖。
在枯水和平水期间j牛轭湖长满了水草,渐渐淤积成为沼泽。
在洪水期间,牛轭湖有时就和河流相接成为溢洪区,牛轭湖一般是泥炭、淤泥堆积的地区。
④阶地:阶地是地壳上片、河流下切形成的地貌。
当上升过程中有几次停顿的阶段,就形成几级阶地。
阶地由河漫滩以上算起,分别称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等等。
阶地愈高,形成的时代愈老,这样,高阶地上土的密度就比较大,压缩性也比较低。
但是,高阶地靠山坡的一侧也可能有新近堆积的坡积层、洪积层,其压缩性高,结构强度反而低。
在低阶地上,土的密度就较高阶地为小,地下水位也较浅,特别要注意低阶地上地形比较低洼的地段。
这些地方有时积水,生长一些水草。
这往往曾是河漫滩湖泊和牛轭湖的地方。
有时河漫滩湖泊或牛轭湖的堆积物埋藏很深,成为透镜体或条带状的淤泥。
(4)阶地根据地貌形态可分为:(a)横阶地:垂直于河流方向的阶地。
高度相差很大,一般位于谷底有坚硬岩石的地区,也往往产生在构造变动的地方。
河水从高阶地上往下流形成了巨大的瀑布、跌水或急滩。
(b)纵阶地:平行于河流方向的阶地。
阶地面比较平缓,成狭长的条带形,呈台阶式,每一级阶地都有前缘、阶坡、阶地面和后缘。
前缘或后缘冲沟一般较发育,常有滑坡分布。
纵阶地又可根据其成因分为:1)侵蚀阶地:岩石面上切割出来的阶地,称为侵蚀阶地。
这种阶地只有在山区河流中才能见到。
2)堆积阶地:河流最早切割成为广阔的河谷,再在其上进行堆积,待地壳上升时,河流在堆积物中所切割出来的阶地,称为堆积阶地。
堆积阶地根据堆积的形式又可分为:1)上叠阶地:河流在切割河床堆积物时,切割的深度逐渐减小,侧向侵蚀也不能达到它原有的围,这种形式的阶地称为上叠阶地。
2)叠阶地:河流切割河床堆积物时,切割的深度超过了原有堆积物的厚度,甚至切割了基岩,这种形式的阶地称为叠阶地。
3)基座阶地:岩石面上切割出来的阶地,其上又覆盖着河流的堆积物,这种成因的阶地称为基座阶地。
2、河间地块河谷相互之间所隔开的广阔地段,称为分水岭。
在山区,分水岭通常是峻高的山脊;在平原地区,分水岭常表现为较平坦的地形,外表上不很明显,水仅从一个微高的地段流向两条不同的河流,这种分水岭,称为河间地块。
河间地块本身的地质构成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原先是构造平原,受相反方向两条河流的切割而成为剥蚀准平原类型,有的原先是洪积扇或阶地,为几条吏流同时切割而成了河间地块。
河间地块的地表水分别流入各自的河流,地下水也分别补给各自的河流,地表水的分水岭常和地下水的分水岭相一致(岩溶地区除外),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起伏。
四、河流堆积地貌1、冲积平原巨大河流的中下游,河谷非常开阔,堆积作用十分强烈。
每当雨季,洪水溢出河床,流速降低,堆积大量碎屑物,在两岸逐渐形成了天然堤。
当洪水继续向河床以外广大面积上淹没时,流速愈来愈小,堆积了更为细小的物质,形成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
或者,当河流的阶地达到非常大的面积时,这个具有平缓的微微切割的广大地区也称为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上岩石埋藏一般很深,第四纪堆积物很厚,细颗粒多,地下水位浅,地基土的承载力较低。
在冲积平原上,凡是地形比较低洼或水草茂盛的地方,过去曾是河漫滩、湖泊或牛轭湖,常有较厚的带状淤泥分布。
冲积平原上有时被风成砂所掩盖,形成了复杂的砂丘地貌。
2、河口三角洲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地方堆积了大量的碎屑物,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地段,称为河口三角洲。
由于河口三角洲是河流的最末端,人海处经常受到海浪或湖汐的顶托,流速几乎为零,使淤泥等最细小的颗粒能全部堆积下来,形成巨厚的淤泥层。
河口三角洲地下水位一般很浅,地基土的承载力比较低,常为软土地基。
新构造运动上升的地区,海岸线不断往海域方向扩,河口三角洲的面积日益扩大,反之,则渐趋缩小。
在河口三角洲形成的时期,流速迅速减小,产生了大量的分流,形成一个复杂的水系网。
小的分流往往成为许多纵横交错的小河沟,这些小河沟后来又被河流冲积物所掩盖,成为暗浜或暗沟。
五、大陆停滞水堆积地貌1、湖泊平原由于地表水流将大量的凤化碎屑物带到湖泊洼地,使湖岸堆积、湖边堆积和湖心堆积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形成了大片向湖心倾斜的平原,称为湖泊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