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概论复习提纲
税收概论复习提纲

税收概论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即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亦称纳税主体。
2、税率:是税法上对征税对象或税目从价或从量规定的征收比率或征收额度。
3、起征点:即征税对象数额达到开始征税的起点,亦称起税点。
免征额:即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4、公需说:国家的职能是满足公共需要和增进公共福利,这一职能的实现需要税收来提供物质资源,故此,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就在于公共需要或公共福利的存在。
5、义务说:国家是人类组织的最高形式,个人依存于国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就应有征税权,人民纳税是应尽的义务,任何人不得例外。
6、牺牲说:税收对于国家是一种强制征收,对于人民是一种牺牲。
10、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强加于市场之外的其他人的成本或效益。
11、受益原则:认为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他从政府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
12、能力原则:是根据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
13、税收弹性:在财政需要增加支出或是税收以外的收入减少时,税收应当能基于法律增加或自动增收。
14、税收收入弹性:是指税收收入变化率与经济变化率之间的比率,反应税收收入对于经济增长的灵敏度。
用公式表示:Er=(T/T)/(Y/Y)15、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或效应。
16、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导致商品生产量的减少和消费水平的降低。
17、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纳税后,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通过变动价格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的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18、税负归宿:是指税收负担通过转嫁的最终落脚点。
19、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值(价格)为课税依据的一类税。
20、从量税:是以课税对象的自然单位(重量、面积、体积、数量等)为计税依据的一类税。
二、简答题1、怎样认识税收价格?税收价格是指税收是个人为支付由政府通过集体筹资所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的价格。
《税收概论》考试大纲

《税收概论》考试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税务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税务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税法及税收的相关理论,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的基本知识,简要介绍税收征收管理、税务行政处罚、税务行政复议不慌不忙诉讼等知识。
本课程为以后学习税法、纳税筹划、税务代理等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考试内容及所占比重
本课程重点为税收基本理论知识。
本课程考试内容为:税法与税收的概念及关系,税收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税收原则,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税法的调整对象及作用,税法的类别,税法的构成要素,税法的效力与税法解释,税法原则;税收征收管理,税务行政处罚,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等。
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基本概念25%,基本原理40%,分析20%,计算2%,综合应用13%。
三、考试方法:
本课程考试方法为闭卷。
四、试题类型:
本课程期末试卷应包括以下内容:
1、填空题;
2、选择题(单项、多项);
3、解释题;
4、判断题;
5、简答题。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总成绩为100分,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税收学考试复习提纲

1、混合销售:混合销售是指一项业务同时涉及增值税货物销售和营业税劳务。
2、兼营销售:兼营销售是指增值税的纳税人在销售货物和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同时,还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3、增值税:是对从事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在产制、批发、零售的每一个周转环节,以产品销售和营业服务所取得的增值额,按单一税率课征4、营业税:营业税是对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及从事各种应税服务业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营业额计算征收的一种税。
5、消费税:是对从事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选择少数商品,在产制或零售环节,从价或从量,按差别税率课征6、财产税:是以财产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统称7、行为目的税:是政府为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目的和意图而设计征收的税种。
8、税收的特征及其特点税收在历史上也称为税、租税、赋税或捐税,它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品,凭借行政权力,按照法律标准、向居民和经济组织强制地、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财政收入。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规范性9、最优税收:最优税收就是同时实现效率和公平目标的税收。
10、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和负税人,因税收而承受得福利损失或经济利益的牺牲11、直接负担:由纳税人自己直接承担的税负称为直接负担12、间接负担:因负税转嫁而负税人间接承担的税负称为间接负担13、直接税:不能转嫁的税种称为直接税14、间接税:能够转嫁的税种称为间接税15、什么是帕累托最优,实现条件如果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资源的重新配置已不可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坏,那么这种资源配置已经使社会效用达到最大,这种资源配置状态被称为资源最优配置状态,或帕累托最优。
实现帕累托最优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交换最优:任何两个消费者,任何两种商品进行交换时的边际消费替代率相等。
生产最优:任何两个生产者,使用任何两种资源进行生产时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交换和生产结合最优:同时满足交换和生产最优条件,即商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商品生产的边际技术转化率16、什么是税收负担,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税收负担水平,人均国民收入通常呈正相关的关系。
税收概论 复习

有关税务违法处罚的税法规定
第十二章 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无重点内容)
三、重点习题
(一)单选题
1、在累进级距临界点附近可能出现税负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现象的有( D )。
A、定额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比例税率 D、全额累进税率
(1)比例税率
(2)定额税率
(3)累进税率
运用定义法和速算法计算超额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的速算扣除数法的公式为:
应纳税额=用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速算扣除数
税收的各种分类和税制结构
按税收缴纳的形式分类:(1)力役税(2)实物税(3)货币税
按计税依据(税收计算标准)分类:(1)从价税(2)从量税
2、根据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 A )。
A、由受托方于委托方提货时代收代缴税款 B、由委托方提货时纳税
C、由委托方于销售时纳税 D、不纳税
3、甲企业提供180万元(不含税价)的原材料,委托乙企业加工化妆品,提货时交付加工费3.5万元(含税价)。乙企业同类化妆品不含税售价275万元。化妆品消费税税率为30%,则甲企业应该缴纳的消费税的计算方法正确的是( D )
(3)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的管理监督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及财务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求以税法作强制的统一。企业申报纳税时,要求同时缴纳财务报表,便于国家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
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许扣除项目金额
企业福利费
纳税人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计税工资的14%、2%、1.5%计算扣除
第十章 税收征管制度
会计税法复习提纲

《税法》复习提纲一、税法概论1、税收三性2、税收法律关系特征、构成3、税法构成要素中的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4、税法分类二、增值税法1、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及征税范围2、视同销售货物的行为3、一般销售方式下的销售额4、特殊销售方式下的销售额5、对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销售额的确定6、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及计算7、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进项税转出)及计算8、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9、进口货物征税三、消费税法1、纳税义务人、税目2、三种计税方法的计算3、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4、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计税依据5、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缴纳6、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受托方、委托方各自税务处理7、消费税已纳税额的扣除8、进口货物征税四、营业税法1、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区别和联系2、营业税纳税义务人与扣缴义务人3、“境内”的规定4、税目、税率的规定(营业税税率需记忆)5、计税依据的具体规定6、对于纳税人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价格明显偏低而无正当理由的,营业额的确定7、营业税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划分五、企业所得税法1、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的概念2、收入的确认3、准予扣除项目的基本范围4、部分扣除项目的具体范围和标准5、亏损弥补6、境外已纳税额的扣除7、应纳税额的计算(特别注意应纳税所得额调整)8、核定征收的适用范围及核定应税所得率方法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六、个人所得税法1、居民纳税义务人与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的判定2、应税所得项目3、每种所得适用税率(需要记忆)4、各种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5、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的“次”的规定6、境外已纳税额的扣除7、个人所得税的特殊计税方法(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计税方法不用掌握)说明:1、复习时以课件为主,考试不会超过课件的范围,课件和作业题要弄懂。
2、题型分为单选(2×10=20分)、多选(2×7=14分)、判断(1×8=8分)、计算题(3小题,共38分)、综合题(20分)3、计算题中: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得税各一题,综合题为企业所得税。
福州大学税收概论复习提纲

《税收概论》复习思考考试时间:11月8日(星期五)上午10:20~12:20考场地点:文1-405第一章1、什么是税收?怎样理解税收的定义?税收是政府对其管辖下的经济活动主体(包括个人、团体、企业等)所拥有的货币、实物或劳动力本身按一定比例或数量的征税,是经济活动主体为维持政府满足公共需要所作的贡纳。
1.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在现代社会政府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政府征税依托的是公共权力并借助法律形式来进行。
2、什么是税收三性?怎样理解税收“三性”之间的关系?税收的三性是: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无偿性是税收这种特殊分配的本质体现,国家财政支出采取无偿拨付的特点,要求税收必须采取无偿征收的原则。
税收的无偿性,必然要求征税方式的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和固定性得以实现的保证。
国家财政的固定需要,决定了税收必须具有固定性特征,税收的固定性也是强制性的必然结果。
同时,这三个特征共同构成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标志。
3、你认为“均一性”是税收的基本特征吗?为什么?是,既然税收是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矛盾的产物,缴纳主体向政府纳税是无偿缴纳,那么税收存在并被人们认可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均一性,均一性因而构成税收的一个基本特征。
4、你认为杂税应该存在还是取消?为什么?应当取消。
因为杂税项目繁多,涉及面很广,负面影响比较大,但征收数额有限,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不到10%,所以应当逐步取消。
5、税收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一)税收管辖权(二)纳税人(三)税基(四)税率6、税收有哪些主要类别?(一)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二)从量税和从价税(三)直接税和间接税(四)正税和杂税(五)中央税和地方税(六)一般税和专用(目的)税(七)事件税和累计税(八)配赋税和定率税第二章1.从必要性和可能性角度阐述税收产生的前提当国家(政府)具有制定比较稳定的法律并且具有进行按比例或按定额征税的管理能力时,税收才有可能产生。
税收概论课件带复习.doc

第一章税收及其存在的必要性第一节税收的产生与发展一、税收的产生税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出现了私有制一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机关一国家国家要生存,国家机器要运转,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物质基础,需要将一部分社会财富集屮到国家手中,于是就产生了税收税收的产生,取决于相互制约着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国家的产生一一客观条件二是私有制的出现一一经济条件二、税收的发展1. 征收形式的发展变化以实物形式为主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实物和货币并存明朝开始实行正税折银征收以后,我国货币税的基础正式奠定下来货币缴纳形式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2. 征税权力的发展变化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发展时期:(1)自由纳贡时期(2)承诺时期(3)专制课征时期(4)立宪课税时期(1)自由纳贡时期。
在奴隶社会时期,国家的收入主要来自诸侯自由贡献的物品和劳力。
(2)承诺时期。
随着国家的发展,君权的扩大,财政开支和王室费用都随之增加。
单靠自由纳贡已难以维持,于是封建君主设法增加收入。
特别是遇有战争等特别需要吋,国君更需要增加临时收入以应急需。
当时,由于领地经济仍处主导地位,王权有一定的限制,课征新税或开征临时税,需要得到由封建贵族、教士及上层市民组成的民会组织的承诺。
3. 主体税种的发展变化(1)以古老的简单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统治者只釆取直接对人或对物征收的简单直接税。
如人头税,按人口课征;土地税按土地面积或土地生产物课征;对各种财产征收的财产税, 如房屋税等。
当吋虽然也有对城市商业、手工业及进出口贸易征收营业税、物产税、关税,但为数很少,在税收中不占重要地位。
2)以商品和劳务税为主的税收制度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简单的税制已不能满足财政的需要。
对商品和劳务课征的商品和劳务税的发展形成了以商品和劳务税为主的税收制度。
税法复习提纲)

第一章税收与税法第一节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税收的形式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的本质特征:★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形成的特殊的再分配关系税收是以实现国家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就其财产实施的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课征,是一种财政收入的形式。
二、税收的根据:公需说、交换说、义务说、社会政策说、经济调节说三、税收的分类★★性质不同:流转税(增值,消费,营业),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等直接|间接税中央|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普通|目的税价内税|价外税第二节税法的基本界定税法的含义: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由国家制定、认可和解释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税收关系的规范系统。
税法的调整对象:税收分配关系、税收征收管理关系税法体系:实体法、程序法★税法的要素(税法主体: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课税客体(财产、收入、货物、资源、行为);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收优惠(减税免税和起征点、税收扣除、优惠税率、税收抵免、税收递延、亏损结转、优惠退税);第二章税法的基本原则税收法定原则:未经代议不得课税.税收法定原则的体现:宪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法定原则的内容:税制要素法定税制要素明确、税法程序保障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公平的定义:是指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保持均衡。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及评析:受益标准:主张税收负担的分配与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劳务中受益的多少相联系,按个人从公共物品和劳务中获得收益比例纳税。
难点:1.要求税收决策与税收支出决策同时。
2.公共物品和劳务在经济利益上是不可分的,即每个人的消费数量是不可能精确计算的。
3.转移支付的部分负担问题难以解决。
能力标准:主张把税收负担的分配同个人的纳税能力相联系。
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问题1:纳税能力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衡量?纳税能力的衡量标准是纳税人的财富,具体为收入、支出即消费、财产。
《国家税收》期末复习提纲

《国家税收》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税收的概念知识点:1、税收的含义、特征2、税收的职能3、税收的必要性重点:税收的特征——税收的“三性”第二章:税收制度知识点:1、税制与税法的概念2、税收法律关系及其特点3、税法的类别和层次4、税法的构成要素5、税种的分类6、我国税制概况重点:1、税法的类别及层次:基本法、实体法、程序法2、税法构成要素: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减免税、纳税期限、法律责任3、税率: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相应计算题)4、税种分类:按征税对象、按税收管理与使用权限、按税收与价格关系、按税负是否易与转嫁、按计税标准第三章:增值税知识点:1、增值税的含义2、增值税的基本内容3、增值税的计算4、增值税的缴纳和会计处理重点:1、增值税的基本内容:征税范围、纳税人、税率、减免税2、税率: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小规模内税人4%—6%、零税率3、增值税计算: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计算、小规模纳税人及简易办法的计算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四章消费税知识点:1、消费税的含义与特点2、消费税的基本内容3、消费税的计算4、消费税的缴纳及会计处理二、重点:1、消费税的基本内容:征税范围、纳税人、税率2、税率:按征税范围的11个税目所列出的一般税率,及适用税率的特殊规定3、消费税的计算:纳税环节及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五章营业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知识点:1、营业税的含义与特点2、营业税的基本内容3、营业税的计算4、营业税的缴纳及会计处理5、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含义与内容重点:1、营业税的基本内容:征税范围[应税劳务、无形资产、不动产]、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税率、减免税。
2、税率:采用比例税率、九大税目各自包括征税范围的各种行业,适用税率为3%—20%3、营业税的计算:计算的一般规定,各税目营业额的确定4、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为1%—7%,教育费附加3%(金融业按5%)第六章企业所得税知识点:1、企业所得税的含义与特点2、企业所得税的主要内容3、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4、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及缴纳重点:1、企业所得税的主要内容:纳税人、征税对象和范围、税率、减免优惠2、税率及减免优惠:基本税率33%,按国家规定进行减免优惠3、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纳税年度、收入总额的确定、扣除项目的规定、特殊规定、亏损弥补、核定征收方式4、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境外已纳税款的扣除、从联营企业分回税后利润的调整、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的计算、核定征收方式的计算。
国家税收期末复习指导.doc

国家税收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分税收理论篇第一章税收本质与职能本章重点与难点如下:一、什么是税收?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二、税收的特征税收的特征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职能配置资源的职能、分配收入职能、稳定经济职能、维护国家职能第二章税收原则本章重点与难点:一、现代西方的税收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
二、我国的税收原则:财政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
第三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一、税收负担的定义: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向国家缴纳税款所承担的税额。
二、影响税负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职能范围的大小、国家的经济政策、企业与国民的意愿三、确定合适的税负标准:适度、公平、国际兼容性四、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途径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负转嫁的形式:前转、后转、辗转转嫁、消转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税负转嫁的主要影响因素:商品供求弹性的大小、市场竟争程度课税范围大小、课税对象的性质、行政管理范围大小。
税负归宿:是指随着税负转嫁过程的结束,所产生的税负的最终归着点,即税负最终由谁负担。
五、避税与逃税避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以不违法的手段,利用税收制度中的规定或漏洞,通过精心安排,以减轻或规避税负的一种行为。
逃税:是指纳税义务人采用欺诈等非法手段,逃避税负的一种行为。
六、避税与逃税的主要方式:避税的主要方式:(内资企业)利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避税、利用财务核算避税、利用税收优惠避税、利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利用租赁方式。
(涉外企业)在投资方面、在购销方面、在税收优惠方面、在外汇结算方面逃税的主要方式:不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资料、少报应税项目、伪造、涂改、隐匿、销毁发票、凭证和账册、利用虚假出口进行骗税、从事地下经营。
第四章税收来源与结构本章重点与难点一、税收收入的价值构成:是指税收收入来自社会产品价值中的那部分价值。
税法概论总复习资料

税法概论(暨国家税收) 总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5×3=15分)1.计税依据:又称税基,是征税对象在数量上的具体化,是计算应纳税款的依据。
2.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量界限,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
3.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减除的数额。
对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的部分征税。
4.税收职能:是指由税收本质所决定,内在于税收分配过程中的功能。
5.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义务人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途径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
6.税负归宿:是指随着税负转嫁过程的结束,所产生的税负的最终归宿点,即税负最终由谁负担。
7.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对从事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跨国纳税义务人行使征税权力时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权益的协调关系。
8.销项税额:是纳税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按销售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额。
9.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支付或负担的增值税额。
10.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11.级差资源税:是国家对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由于资源条件的差别所取得的级差收入课征的一种税。
12.土地增值税:是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应其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13.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具有法律效力的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4.税务登记制度: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法规定,对纳税义务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登记管理的一项制度。
税务登记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重新登记和注销登记。
15.纳税申报制度:是纳税人履行其纳税义务,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法定手续,也是税务机关办理征收业务、核定应征税款、填开税票的主要依据,是税收征收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税收学原理期末复习提纲整理版

税收学原理期末复习提纲整理版一、税收学原理概述1.税收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税收学原理的意义及其与财政学的关系二、税收的基本概念1.税收的定义和特征2.税收的种类和分类三、税收的功能和目标1.税收的经济功能a.调节经济收入分配b.调节资源配置c.维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2.税收的社会功能a.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b.保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3.税收的政治功能四、税收原则1.公平原则a.税收公平的概念和要求b.不平等税收的原因和影响c.税收公平的实现途径2.效率原则a.税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b.税收效率的衡量指标c.提高税收效率的方法3.简易原则a.负担与解放b.税收简易原则的意义和特点4.稳定原则a.稳定性的概念和要求b.稳定性的影响因素c.稳定性的实现途径五、税收的设计和1.税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2.税制的动因和目标3.现行税制的问题和方向六、税收的减免和优惠政策1.减免政策的概念和目的2.减免政策的分类和实施方式3.优惠政策的概念和作用4.优惠政策的设计和实施问题七、税收征管及其1.税收征管的目标和要求2.税收征管的问题和挑战3.税收征管的方向和措施八、税收的国际比较和国际税收体系1.税收国际比较的目的和方法2.税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3.国际税收体系的特点和演变九、税收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税收政策制定与评估2.财税和优化资源配置3.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上是一个税收学原理的复习提纲。
根据该提纲,你可以复习税收学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目标,税收原则,税收的设计和,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税收征管及其等内容。
同时也可以了解税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税收在国际比较和国际税收体系中的地位。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国际税收复习提纲

国际税收复习提纲第一章国家税收导论1.国际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2.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表现为:a、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b、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协调关系。
3.涉外税收,通常是指一国政府专门为本国境内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设置的税收,如我国目前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它属于国家税收的范畴。
4.涉外税收负担原则的导向作用在短期内可以直接决定一国涉外税收课税对象范围大小以及税基的宽窄程度。
5.一国课征的税收按课税对象不同可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
其中个人所得税制度按照课征方法不同可分为: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混合所得税制。
6.预提所得税不是一个独立的税种,而是按预提方式(即由所得支付人在向所得收益人支付所得时为其代扣代缴税款)课征的一种个人说得税或公司所得税。
预提税的课税对象一般是股息、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等投资所得。
7.国际税收所依附的国家税收中的缴纳者必须是跨国纳税人。
8.国际税收涉及的课税主体首先是跨国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9.跨国的财产主要包括有跨国不动产和跨国动产等在内。
10.纳税人所得和一般财产价值的国际化是国际税收产生的前提。
第二章所得税的税收管辖权1.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的主权,表现在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对哪些人征税,征哪些税,以及征多少税等方面。
所得税的管辖权可分为地域管辖权、居民管辖权和公民管辖权。
2.目前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并行的做法。
3.目前,阿根廷、乌拉圭、巴拿马、哥斯达黎加、肯尼亚、赞比亚和中国香港实行的税收管辖权是地域管辖权。
4.美国实行的税收管辖权是同时实行地域管辖权、居民管辖权和公民管辖权。
5.判断自然人居民身份的标准有三个:住所标准、居所标准、停留时间标准。
6.按照住所标准的判断标准,凡是住所设在该国的纳税人即为该国的税收居民。
我国判定自然人税收居民身份的重要标准是住所标准。
7.按照停留时间标准,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爱尔兰、印度、卢森堡、马来西亚、挪威、新西兰、葡萄牙、巴基斯坦、新加坡、泰国和英国等国均采用半年期标准。
国际税收复习大纲

国际税收复习大纲第一章国际税收导论1、国际税收定义:人们通常所说得国际税收,就是指在开放得经济条件下因纳税人得经济活动扩大到境外以及国与国之间税收法规存在差异或相互冲突而带来得一些税收问题与税收现象。
2、国际税收本质:国际税收问题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得种种税收现象,其背后隐含着得就是国与国之间得税收关系。
这种国家之间得税收关系就是国际税收得本质所在。
3、国家之间得税收关系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得税收分配关系;国与国之间得税收协调关系1)合作性协调,2)非合作性协调4、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得联系与区别: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得联系主要表现在:1)国家税收就是国际税收得基础2)国家税收又要受到国际税收方面一些因素得影响;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得区别主要表现在:1)国家税收就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依托得强制课征形式,而国际税收就是在国家税收得基础上产生得种种税收问题与税收关系,不就是凭借某种政治权力进行得强制课征形式;2)国家税收涉及得就是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得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得利益分配关系,而国际税收涉及得就是国家间税制相互作用所形成得国与国之间得税收分配关系与税收协调关系;3)国家税收按课税对象得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税种,而国际税收不就是一种具体得课征形式,所以没有自己单独得税种。
第二章所得税得税收管辖权1、居所与住所得区别:(1)住所就是个人得久住之地,而居所只就是人们因某种原因而暂住或客居之地;(2)住所通常涉及到一种意图,即某人打算将某地作为其永久性居住地,而居所通常就是指一种事实,即某人在某地已经居住了较长时间或有条件长时期居住。
2、注册地标准得优点:注册地标准容易操作,注册地点就是唯一得,容易识别,不利于法人通过移居来避税。
缺点:改变注册地点就必须进行清算,资产增值部分要缴纳所得税,限制了企业向国外迁移3、管理与控制中心机构:就是指公司得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公司政策制定与控制公司经营活动。
权力得使用地应为董事得居住地、董事得开会地、或股东大会召开地点或公司账簿得保管地。
税收概论清考复习资料

《税收概论》清考复习资料
1、纳税人的概念
2、税率的概念
3、起征点的概念
4、免征额的概念
5、价内税的概念
6、价外税的概念
7、从价税的概念
8、从量税的概念
9、税收中性的概念
10、能力原则的概念
11、税负转嫁的概念
12、税收政策的类型有哪些
13、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有哪些
14、税收有哪些职能
15、税负转嫁的方式有哪些
16、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7、税收征收管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8、税收成本与税收负担的区别
19、税收的本质
20、税收的形式特征
21、减免税优惠的基本形式
22、税率的形式
23、选择征纳税环节的原则
24、课税对象与哪些概念密切相关
25、国家税种开征要明确每个税种的哪些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税收概论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即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
个人,亦称纳税主体。
2、税率:是税法上对征税对象或税目从价或从量规定的征收比率或征收额度。
3、起征点:即征税对象数额达到开始征税的起点,亦称起税点。
免征额:即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4、公需说:国家的职能是满足公共需要和增进公共福利,这一职能的实现需要
税收来提供物质资源,故此,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就在于公共需要或公共福利的存在。
5、义务说:国家是人类组织的最高形式,个人依存于国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就应有征税权,人民纳税是应尽的义务,任何人不得例外。
6、牺牲说:税收对于国家是一种强制征收,对于人民是一种牺牲。
10、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强加于市场之外的其他人的成本或效益。
11、受益原则:认为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他从政府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
12、能力原则:是根据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
13、税收弹性:在财政需要增加支出或是税收以外的收入减少时,税收应当能
基于法律增加或自动增收。
14、税收收入弹性:是指税收收入变化率与经济变化率之间的比率,反应税收收入对于经济增长的灵敏度。
用公式表示:Er=(T/T)/(Y/Y)
15、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或效应。
16、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导致商品生产量的减少和消费水平的降低。
17、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纳税后,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通过变动价格的方式,
将其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的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18、税负归宿:是指税收负担通过转嫁的最终落脚点。
19、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值(价格)为课税依据的一类税。
20、从量税:是以课税对象的自然单位(重量、面积、体积、数量等)为计税依据的一类税。
二、简答题
1、怎样认识税收价格?
税收价格是指税收是个人为支付由政府通过集体筹资所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的价格。
我们享受政府的公共产品,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作为纳税人支付了税收,公共产品才能得以提供。
所以,认为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或称“税收价格”。
2、税收与行政性收费的关系怎样?
答:行政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为居民个人和单位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行政管理而收取的工本费和手续费。
税收是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中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部分筹资的手段;政府收费则是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中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部分筹资的手段。
2、税收与公债的区别何在?
答:(1)公债是一种公的信用,因此必须遵循信用关系的原则;而税收的课征,是强制性的。
(2)公债认购者与发行者—国家之间是债权债务关系,认购者作为债权人是以到期收回本息为条件,发行者作为债务人是筹借以偿还为条件的
借款;而税收是无偿征收,征税人进行的是无代价、不付报酬的课征,
纳税人履行的是纯义务的缴纳。
(3)公债既是自愿的、有偿的,当然不可能规定借债数额。
而税收的课征则是预先规定对什么征税、征多少税,纳税人不得讨价还价。
(4)税收与公债的作用不同。
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公债则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3、简述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答:一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
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主要是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只有社会上同时存在着这两个前提条件,税收才能产生,因此可以说税收是国家政权和私有财产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4、简述课税的理论依据。
答:(1)政府课税是对社会共同需要的分担。
(2)政府课税是国家索取权的体现。
(3)政府课税是国家实施政策的需要。
(4)政府课税是弥补市场失效的需要。
5、什么是税收财政原则?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税收财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都必须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税收的财政原则主要内容:一是充分的原则;二是适度的原则;三世弹性的原则。
6、什么是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如何提高税收效率?
答:税收行政效率是指以最小的费用来实现最大程度的税收收入筹集,通常以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税收收入的对比来衡量。
亚当斯密的“确实”、“便利”、“节省”原则,实质上就是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
提高税收效率,第一、确实。
第二、便利。
第三、简化。
第四、节省税务行政开支。
7、税收有哪些职能?研究税收职能意义何在?
答:税收的职能有:税收的财政职能、税收的调节职能、税收的监督职能。
研究税收职能的意义在于正确认识税收自身固有的职责和功能,以便制定良好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发挥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税收职能的认识,使我们知道税收对市场经济是有作用的;但同时我们也并不能认为税收是万能的,不能认为税收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万应灵药。
10、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发展水平。
(2)国家职能范围。
(3)税收制度及其征管能力。
除上述之外,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因素还有:政府收入对税收依存度的大小、财政收支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等等。
11、税负转嫁的方式有哪些?
答:(1)前转。
前转指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在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时,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附加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中,通过提价的方法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
(2)后转。
后转是指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将其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商品销售者和生产者的方法。
(3)税收资本化。
又称资本还原,是指在一项资产出售时,买主会将课预见的未来应纳的税款折成现值,从所购商品的资本价值中预先一次性扣除,商品交易发生后,名义上由买。
12、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2)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不易转嫁。
(3)流转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较难转嫁。
(4)课征范围广的较易转嫁,课征范围窄的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较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较难转嫁。
13、目前世界各国的税收结构类型有哪些?
答:一、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模式。
通常在这种税收结构中,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被普遍征收并占据主导地位,法人所得税也是重要税种,通过所得税组织的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主要部分,对社会调节作用也主要通过所得税来实现,同时辅之以选择性流转税、财产税等,以起到弥补所得税功能不足的作用。
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模式。
在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收结构中,通常是以增值税、销售税、货物税、消费税和一般营业税等税种为主,国家税收收入主要是靠这些流转税来筹集,其税额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较大,并对社会经济生活起主要调节作用,而所得税、财产税以及其他税种则作为辅助税种起弥补流转税功能欠缺的作用。
此外,还有人认为,有双主体税收结构和税收模式,即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结构。
14、税收政策机制和手段。
答:1、相机抉择稳定机制。
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税收政策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稳定与增长。
2、自动稳定机制。
是指通过税收制度的安排,对经济发挥某种“自动”稳定机制的作用。
它是一种非人为的自动调节,是依靠税收制度的内在机制,对经济自行发挥稳定的功能。
15、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
答:一、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1、税收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
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
于税收的三性特征,使得税收的调节具有权威性,从而使其具有重要
二独特的调控功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税收政策服从于财政政策。
税收政策虽然在财政分配中具有特殊地
位,但它必须服从于财政政策并受其制约。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税收调控,往往需要财政支出政策协调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税收的收入特点决定了税收的首要职能是组织财政收入,这
制约了税收发挥调控作用的空间。
二、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税收政策是通过直接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发挥作用,货币政策除了利用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能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外,基本上通过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或伸缩来发挥作用的。
由此可见,二者之间及时相互不可替代的,又是需要相互密切配合的。
在实际应用中,二者既可做同向配合,又可做异向配合。
当二者同向配合时,它们的直接目标便趋于一致;当它们异向配合时,它们的直接目标便相互交叉。
说明:1、该提纲仅供复习参考,不作为试题范围。
2、文中答案仅仅是答题思路或要点。
考试时应按照答题规范答题。
考试题型说明:
1、名词解释4个
2、单选10个
3、多选5个
4、判断5个
5、简答4个
6、论述1个
最终题型分布可能会有微调。
请各位同学认真备考!预祝大家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