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知识误区剖析: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2)
高三政治经济常识第五课第二节《税收与纳税人》课件
![高三政治经济常识第五课第二节《税收与纳税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9d5a17f121dd36a22d8267.png)
答案:C
1.我国税收的性质 (1)内容:取之 于民 、用之 于民 的新型税收。
(2)原因 ①税收来源:国有经济和 集体经济。 ②增长方式:依靠 生产 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 效益的提高。 ③体现关系:社会主义 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 致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 长远利益与 目前 利益 的关系。 ④受益者:为 劳动人民 的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税收 的最终 受益 者。
命题 特征及作用分析当前我国的财税政策和经济危
热点 机条件下对企业减税;具体分析税收的调节作
用。
1.税收的含义 国家为实现其 职能,凭借 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 财政收 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1)内容:税收具有 强制 性、无偿性和 固定 性。
(2)关系: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 税法 。
答案:C
1.纳税人 (1)含义: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 纳税 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主体:法人和 自然 人。
(3)具备条件: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 地位决定的。
2.我国的主要税种:增值税 、营业税、消费税 、企业所得
税、个人所得税等。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原因
①自觉依法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 主人翁 地位的 具体体现。
[典例3] (2009·全国卷Ⅰ)某餐馆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
5%。小明和爸爸去该餐馆吃饭共消费200元,在结账索要
发票时被告知,如果不要发票,可以获得一瓶价值4元的饮
料,小明和爸爸表示接受。上述做法
()
①使餐馆少缴纳6元税款
②使餐馆多获得6元收益
高一政治下册第五课 财政收入和纳税人
![高一政治下册第五课 财政收入和纳税人](https://img.taocdn.com/s3/m/50a059140b4c2e3f572763e7.png)
第五课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知识要点】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总和。
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是指社会总产品中,扣除一年内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即净产值。
社会总产值是社会各物质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总量。
具体说来,包括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劳动者在为自己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V)和劳动者在为社会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M),用公式表示:社会总产值 = C+V+M。
国民收入是劳动者在一年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亦即净产值,用公式表示:国民收入 = 社会总产值(C+V+M)—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C)= 净产值(V+M)。
2、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
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就是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是国家按照税法规定而取得的财政收入。
②计算方式和来源不同。
国民收入是统计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总量;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而形成;税收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一部分社会产品而形成。
联系:财政收入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在国民收入总量中,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形成财政收入。
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要增加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都要努力发展经济。
3、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的存在形式,在实物形态上,国民收入是扣除一年内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那一部分总产品(净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值扣除一年内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余下的那部分价值(净产值)。
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政治大纲版高一:《经济常识》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复习课件
![政治大纲版高一:《经济常识》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8776014b73f242326c5f26.png)
作用 影响因素
1、 规范的审题思路: (1)原则:细心、耐心、认真、审慎。 (2)过程: 一看。看哪里?设问,怎么样看?一次性将所有的问 题看完。 二抓。抓什么?怎样抓?有哪四个常用方法是什么? 抓关键词;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号法。 三领。领什么?领悟出题者的意图——考什么原理。 四想。想什么? 想政治术语即:书本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样想?准确、完整地想 五扣。扣什么?扣题目的材料想。 怎样扣?引用材料后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一原理。
①鉴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和财政的功能,中央财政 应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②鉴于目前 农资价格上涨等现象,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③ 必须加强对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合理安排和监管, (如有其它建议,言之成理,酌情给分)(3分)。
• 2005年,我国的投资率超过了44%,专家指出, 这是一个很难继续提高的比率。请问:在投资率 不可能再继续提高的情形下,如何提高我国的社 会生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4分) • 在积累率不可能再提高的情形下,要提高我国的 社会生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就必 须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大力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4分)
(06政治广东卷13)我国每年用于国防及行 政管理的财政支出已经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 正是依靠这笔支出,使得我们能够免费获得政 府提供的国防、司法、治安等公共服务。政府 用于国防、司法、治安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充分 反映了财政具有: A.经济稳定作用 B.资源配置作用 C.收入分配作用 D.经济发展作用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国民收入 分 配
国 家 参 与 分
配
财
政
结构体系
社会总产品
国民收入 分 配
(实物形态)
高三政治课件-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原创 精品
![高三政治课件-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原创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f977d09bb9d528ea81c7795e.png)
2、辨析:取消农业税,将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分析:
1、合理的方面: 看到了税对财政的影响。
2、不合理的方面: 1、没看到取消农业税对财政的长远的意义。 2、没看到取消农业税的作用、意义。
辨析:取消农业税,将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参考答案:
1、取消农业税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具体表现。 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农业基础地 位。 2、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取消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3、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起基础性作用。从长远看,取消农业税 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而为增加财政收入奠定坚实基础。
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制定机构、表现)
7、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8、税与利、债、费(罚款、服务费)在特征上的区别。
9、纳税是公民的义务,因此每个公民都是纳税人。
10、中学生是不是纳税人? 11、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12、国民收入、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关系?
三、典型题例
1、 为了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十届全国人大二 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 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 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随后北京市宣布2004年 取消农业税,使全市329万农民“挣回”8000万 元,同时投入15.19亿元支持“三农”,另拔1.1 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税收和财政政策对解决 “三农”问题的作用。
高三政治复习: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高考考点: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的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高三政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2
![高三政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2](https://img.taocdn.com/s3/m/354565d20242a8956bece491.png)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基础知识】Ⅰ、基本概念1.社会总产品: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
2.社会总产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
3.国民收入: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剩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
4.积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质储备的那部分。
5.消费:国民收入中用于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的那部分。
6.财政:国家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利,强制性的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国家掌握的收入,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7.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8.税收的强制性: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
9.税收的无偿性: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10.税收的固定性: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11.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增值税: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12.关税:对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Ⅱ、基本原理、观点1.国民收入的分配原理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
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
2.积累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在我国,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一致性表现在: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积累代表长远利益、共同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
高三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课第二节《税收与纳税人》 大纲人教版
![高三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课第二节《税收与纳税人》 大纲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1c279a700abb68a982fb80.png)
3.违反税法的几种行为 (1)表现: 偷税、欠税、 骗税和抗税。 (2)措施:①追缴 税款 、滞纳金。
②依法处以 罚款 。 ③触犯刑法的由司法机关予以 刑事 处罚。
ppt课件
1.国民收入、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
国民收入
财政收入
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 品扣除消耗的生产资 财政收入是 料,余下的那部分净 国家通过一 产品,用货币表示就 定的形式和 区 概 是净产值。它是劳动 渠道集中起 别 念 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来的资金, 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 它包括税、 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 利、债、费 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四种形式 的能力
着税收的作用,税收是财政发挥作用(2010·大庆模拟)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有关
专家表示,酝酿多年的燃油税开始征收,开征燃油税可以让
ppt课件
2.我国税收的作用 (1)组织 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调节 经济 的重要杠杆。 (3)国家实现经济 监督的重要手段。
ppt课件
1.正确认识税收的性质 (1)所有国家都必须有税收,这是税收的共性。其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税收都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 形式;第二,都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第三,都 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第四,分配的主 体都是国家;第五,税款都是取之于民;第六,都具有 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等基本特征。
合发出通知依法调整消费税税率,表明
()
A.税收具有法制性,不依相关法律法规,不得随意调整
B.税收具有无偿性,国家机关必须强制征收
C.税收具有固定性,但我国财政部等国家机关有权依法
调整
D.税收具有强制性,我国财政部等国家机关依法强制征
收
ppt课件
解析:本题以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依法调整税 率为命题依据,并将税收的特征作知识切入点,重在 考查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结合材料判断税收具有固 定性,但随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变动,可依法调整, 所以C切合题意,A、B、D项认识均错误。
知识要点: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知识要点: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https://img.taocdn.com/s3/m/07f26915a2161479171128d6.png)
人教版高一政治(下册)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第二节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财政收入1. 什么是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称作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也就是货币形态,叫做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的关系是统一的,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从实物形态的角度讲叫做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的角度讲叫社会总产值。
2. 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计算经济总量时,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产值这两个指标都是必要的。
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首先要看社会总产品量,如钢铁、煤炭、石油、粮食、肉类有多少,等等。
因为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是用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去实现的,产品总量少,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弱。
而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生活状况的具体体现。
所以,在一个国家的统计数字中,社会总产品是重要的指标。
3. 国民收入: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
(2)要知道国民收入的实际内容,即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标志。
因为,只有增加国民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
所以,努力增加国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3)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4. 为什么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呢?因为,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而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高一第五课复习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高一第五课复习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https://img.taocdn.com/s3/m/5a96370b04a1b0717ed5dd75.png)
高一政治第五课(复习)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知识要点统览
用于积累的部分, 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 社会物质储备三方面
内容。 用于消费的部分,
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 消费两方面内容。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首先,在发展生产、国民
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
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 长。
其次,积累基 金和消费基金必 须同国民收入的 物质构成相一致。
国家为实现其职 能,凭借政治权力, 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
入的基本形式。
违反税法 的行为:
偷税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性质
和
作用
欠税 骗税 抗税
税收是依靠国家 的政治权力而强
制征收的。
在征税之前就通过 法律形式,预先规定 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 额之间的数量比例,
不经国家批准不能 随意改变。
是指国家取得的税 收收入,既不需要 返还纳税人,也不 需要对纳税人直接 付出任何代价。
年均增加1420亿元,财政收入点GDP的比 重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宏观调控能力逐 的增强,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
支持了各项改革和重点事业的发展。
⑴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结合材料说明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 重对发挥财政作用的重要性。
解析 此题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 高所带来的影响为背景,考查财政
物质保证。而要使财政的这些作用得到有效 发挥,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要增强财政的 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各项改革和理点事业的 发展,就必须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 提高。 ②财政收入点GDP比得偏低,会直接影响财 政的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 调控能力,最终必将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健康 发展和财政收入的稳定增加。可见,掉高财 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对发挥财政作用,促进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着极其重 要的意义。
高中政治知识点解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高中政治知识点解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https://img.taocdn.com/s3/m/9a428c2b240c844768eaee25.png)
高中政治知识点解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国民收入的分配提示:(1)社会总产品与社会总产值两者价值量相等,但表示方法不同。
前者以实物形式,后者以贷币形式来表示。
(3)比较三个概念: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4)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2、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
提示:①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②区分预算和决算,搞清预算的功能、预算的内容、预算的特点。
③明确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支出的作用和种类。
④对收支平稳,要做如下理解:A、如果财政收大于支,节余过多,那么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国家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这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B、略有节余也未必是财政运行的最正确状态,如果连年节余,累计起来就会形成大量节余,对国民经济开展同样不利。
我国财政收支平衡的要求之所以定位于“略有节余〞,它是从一个较长期限来考虑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还客观存在着财政赤字的实际情况。
可见,财政运行的最正确状态,应该是在一个较长期限内追求收支相抵这个最理想的结果。
C、如果财政支大于收,即财政赤字,就意味着财政支出要局部依靠借债来维持。
当然,略有赤字也应视为财政收支大体平衡。
D、如果赤字较高或过高,产生的结果,也要做具体的分析。
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所采取的特定政策。
首先,我国是通过发行国债来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其次,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是“商品过剩〞不会出现抢购现象;再次,我国的财政赤字均低于国际警戒线。
所以我国目前出现的财政赤字,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3、税收及其根本特征,依法纳税是公民的根本义务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根本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根本特征。
我国现阶段的几种主要税种。
高中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复习教案 人教版
![高中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复习教案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f49b2003d8ce2f006623a5.png)
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复习教案知识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区分1.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①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②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全部产品③社会总产品扣除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后剩余的部分④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2、国民收入、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共同形成国家的国民收入B.国民收入和税收收入共同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C.国民收入是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来源和基础D.没有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就没有国家的国民收入知识2、国民收入的含义、实质内容、增加的根本途径、(标志)意义、最终用途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后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
3、要想实现材料中净产值的增加,其根本的途径是A、增加劳动数量B、延长劳动时间C、提高劳动强度D、提高劳动生产率★知识3、积累和消费(1)内容:注意:扩大再生产几个区别(2)关系(对立统一)(3)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原则①注意:进行积累的基本要求—最高限②难点:理解好③国家、企业更强调积累,居民主要是消费结论:国民收的分配主要有客观的经济条件决定。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否恰当中,主要看能否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4、构建和谐社会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A、增加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B、通过积累而不断扩大再生产C、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国民收入D、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5、2005年初广东省某地修建一所学校,耗资5000万元。
而业内人士透露维持这所学校的正常运转,每年也需要耗资400万元。
这5000万元和400万元分别属于A、扩大再生产和公共消费B、扩大再生产和个人消费C、积累资金和社会物资储备D、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公共消费6.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否恰当中,主要看A.能否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B.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大幅度提高C.能否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D.能否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7.近年来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 投资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消费率比世界平均低24个百分点, 这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推荐下载】高中政治必修知识点:财政纳税和纳税人
![【推荐下载】高中政治必修知识点:财政纳税和纳税人](https://img.taocdn.com/s3/m/acfa27e7b9f3f90f77c61b29.png)
[键入文字]
高中政治必修知识点:财政纳税和纳税人
高中政治必修知识点:财政纳税和纳税人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1、国民收入的分配:
(1)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个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称作社会总产品;
(2)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值;
(3)在社会总产值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4)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5)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2、财政收入与支出:
1。
高一政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PPT)5-2
![高一政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PPT)5-2](https://img.taocdn.com/s3/m/8db14a9655270722182ef733.png)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 1、社会总产品 • 2、国民收入 含义:净产值 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 3、国民收入的实际用途 积累: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物资储备 消费:个人消费、公共消费 • 4、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积累与消费都要有所增长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一致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布、绸等张紧:小褂紧~在身上不舒服。③动(物体)猛然弹起:弹簧~飞了。④动缝纫方法,稀疏地缝住或用针别上:红布上~着金字。⑤〈方〉动勉强 支持;硬撑:~场面。⑥用藤皮、棕绳等编织成的床屉子:棕~|床~坏了,该修理了。⑦绷子?:竹~|~架。 【绷】(綳、繃)〈方〉动骗(财物): 坑~拐骗|他~了人家几百块钱。 【绷场面】〈方〉撑场面。 【绷带】名包扎伤口或患处用的纱布带。 【绷弓子】?名①装在门上用来自动关门的装置,用 弹簧或竹片等制成。②〈方〉弹弓。 【绷簧】〈方〉名弹簧。 【绷子】?名①刺绣时用来绷紧布帛的用具,大件用长方形的木框子,小件用竹圈:花~。② 绷?:藤~|~床。 【嘣】拟声形容跳动或爆裂的声音:心里~~直跳|~的一声,气球爆了。 【??】同“祊”。 【甭】〈方〉副“不用”的合音,表示不 需要或劝阻:你既然都知道,我就~说了|这些小事儿,你~管。 【菶】[菶菶]()〈书〉形形容草木茂盛。 【绷】(綳、繃)〈口〉动①板着:~脸。 ②勉强支撑或忍住:~劲儿|他~不住笑了起来。 【绷劲】∥(~儿)动屏住气息用力:绷不住劲|他一~,就把大石头举过了头顶。 【绷脸】∥
名蠢人(骂人的话)。 【笨活儿】名笨重的工作;粗活儿。 【笨口拙舌】嘴笨;没有口才。也说笨嘴拙舌。 【笨鸟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时,恐怕落 后,比别人先行动(多用作谦辞)。 【笨手笨脚】形容动作不灵活或手脚不灵巧。 【笨头笨脑】①形容人不聪明,反应迟钝。②形容式样蠢笨:皮鞋做得~ 的,我不喜欢。 【笨重】形①庞大沉重;不; 幼小衔接加盟 幼小衔接加盟 ;灵巧:~家具|身体~。②繁重而费力:用机器代替~的体 力劳动。 【笨拙】形笨;不聪明;不灵巧:动作~|笔法~。 【笨嘴拙舌】笨口拙舌。 【伻】〈书〉①使;令。②使者。 【祊】①古代宗庙门内设祭的地 方。②古代在宗庙门内举行的祭祀。 【崩】①动倒塌;崩裂:山~地裂。②动破裂:把气球吹~了◇两个人谈~了。③动崩裂的东西击中:炸起的石头差点 儿把他~伤了。④〈口〉动毙。⑤君主时代称帝王死:驾~。 【崩溃】动完全破坏;垮台(多指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敌军全线~|该国经济濒临~。 【崩裂】动(物体)猛然分裂成若干部分:轰隆一声,山石~。 【崩龙族】名德昂族的旧称。 【崩盘】∥动指、期货等市场由于行情大跌而彻底崩溃。 【崩 塌】动崩裂而倒塌:江堤~。 【崩坍】动悬崖、陡坡上的岩石、泥土崩裂散落下来;崩塌:山崖~。 【绷】(綳、繃)①动拉紧:把绳子~直了。②动衣服、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经济常识第五课第二节 税收与纳税人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经济常识第五课第二节 税收与纳税人](https://img.taocdn.com/s3/m/8f4a80cb7cd184254a353526.png)
调节个人收入, 增加财政收入, 实现社会公平的
有效手段
个人
栏目 导引
经济常识
3.公民应树立纳税人意识 (1)要增强纳税人的_义__务___意识,履行 义务,自觉纳税。 (2)要增强纳税人的_权__利___意识,依法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 权利,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 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普遍形
式 ③国家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 ④公民自觉纳税是实现
社会公平的必要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栏目 导引
经济常识
【解析】 国家以车辆购置税等形式 加大投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因此① ③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财政与税收的 关系,因此②不能入选;效率是公平 的基础和前提,因此④错误。 【答案】 B
税种
纳税人在生 增值税 产经营中的
增值额
纳税人
在我国境内 销售货物或 提供加工、 修理修配劳 务以及进口 货物的单位
和个人
作用
避免对同一 经营额重复 征税,促进 社会分工和 生产专业化
的发展
栏目 导引
经济常识
项目 征收对象
税种
纳税人
作用
营业税
经营活动 的营业额
在我国境内从事交通 运输、建筑安装、金 融保险、邮电通信、 公用事业、出版业、 娱乐业和其他服务业
栏目 导引
经济常识
通过日常的税收征管工作,对企业的 经营情况进行监督,维护财经纪律, 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栏目 导引
经济常识
拓展提升 1.正确理解我国税收的性质 (1)从征收方面看:在我国,由于公有 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国家税收的主 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二、税收与纳税人误区一" 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 " 。
因此政府征税越重 ,其职能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剖析】(1)" 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 " 形象地说明了税收是国家机构存在并发挥其职能的物质条件 ,是正确的。
因为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 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2) 由于税收是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征收的 ,因此 ,在企业和个人收益一定的条件下, 如果赋税过重 , 势必加重企业和个人的负担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终使国家财政收入丧失来源 .不利于国家职能的发挥。
所以上述说法是不准确的。
误区二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 , 因此 ,纳税人的纳税行为是在国家强迫下进行的。
【剖析】(1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 , 它具有强制性特征。
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纳税 , 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 〉税收的强制性并不意味着纳税人的纳税行为是在国家强迫下进行的。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 国家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 而国家职能的实现 , 必须以税收作为物质保证。
在社会生活中 , 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 , 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
因此 ,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3) 上述观点把税收的强制性与公民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对立起来 , 是错误的。
误区三我国的税收既然是用之于民的。
就没有必要再取之于民。
【剖析】(l 〉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人的基本形式 , 是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要存在和发展 ,要履行其各种职能 , 就必须有财力作物质保障。
为此就要征税 ,就要取之于民。
(2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 国家的税收都是用之于民的 , 但也不能简单地又归还给纳税人 ,而必须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 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长远和目前利益之间的关系使全体人民从中收益。
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 , 通过征税、用税的过程 , 更好地震行其职能 , 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
(3)上述观点没有真正理解我国税收的性质,是错误的。
误区四我国税收的快速增长 , 从根本上讲得力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
【剖析】(1)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 凭借政治权力 , 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人的基本形式。
(2) 税收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内容 , 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我国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 , 从根本上讲源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 源于国民收人的增加。
(4) 税务部门广大干部职工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打击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 也是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 但不是根本原因。
误区五依法纳税是企业和成年人的义务。
中学生不是纳税人 ,没有纳税义务。
【剖析】(1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这里的 " 个人,没有年龄段之分。
(2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 " 纳税人 " 的意识。
只要符合纳税条件 ,就要自觉履行。
(3 〉说 " 依法纳税是企业和成人的义务 " 是不全面的 ,以年龄段划分纳税人是不科学的。
误区六个人的全部收入都要征收个人所得税。
【剖析】所得税又称收益税 , 是以收益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收益额一般指纳税人的纯收入。
按我国目前的征税标准 , 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业事业单位承包租赁经营所得在年总收入减去成本、费用等之后的余额部分开始缴纳税款。
对个人工资、薪金月收入扣除 800 元后的余额部分开始缴纳税款 ,奖金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劳动报酬 , 故列入工资、薪金所得 ,但不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成果的奖金。
如袁隆平、吴文俊两位科学家获得的国家最高科学奖 500 万元 , 不在征收之列。
误区七个人所得税能消除收入差距。
【剖析】个人所得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公平税 ,有利于调节人们收人 ,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收入及其差距是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的重要杠杆 ,社会不可能也不应通过个人所得税把收入差距消除 , 调整贫富不均这种事实上的不公平 ,应当依靠包括个人所得税、资产税、蹭与税、遗产税等在内的税赋体系来相应解决。
误区八. 任何国家的税收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
因此 ,在任何社会制度下 , 税收的性质都是相同的。
【剖析】 (1) 在任何国家 , 税收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都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 ,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税收都是以国家的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 ,分配的主体都是国家 , 税款都是取之于民。
(2)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 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 ,决定了税收的性质各不相同。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国家中 , 税收体现的分配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我国 , 公有制经济居主体地位 , 税收的增长主要靠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 而不是加重企业和人民的负担。
所以 , 税收所体现的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 , 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
误区九. 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 " 纳税人 " 意识 ,因此 , 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纳税。
【剖析】 (1) 每一今公民都应具有 " 纳税人 " 意识 , 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纳税。
(2)公民是否纳税是由其经济地位和有关法律决定的,应该纳税的只看能是纳税人 , 并非每个公民都得纳税。
因此 , 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误区十:关于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关系【剖析】常见错误 : 把三者混为一谈 , 不知道三者的主要区别。
知识辨析 : 三者既有区别 , 又有联系①区别 : 在社会总产品中 ,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部分净产品 ,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v+m), 就是国民收入。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 , 就是财政收入。
税收收入是国家按照税法的规定而取得的财政收人。
②联系 : 财政收入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 ,在国民收入总量中 , 国家用政治权力强制征收的一部分形成财政收入。
国民收入是税收收入和财政收人的来源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方式。
附:一、学科内知识渗透1.本单元与经济学的综合(1) 我国税收的性质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关系。
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新型税收 , 这一性质主要是由公有制主体地位决定的。
因为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集体经济 , 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效益的提高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2) 财政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靠国家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来支撑。
(3)在学习社会总产品 ( 值 ) 时可联系经济常识中的第一、二、三产业 ;(4)在学习国民收人时可联系经济常识第二单元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 ;(5)在学习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时 , 可联系经济常识第四单元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 第七单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及正确的消费观等 , 可联系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等。
(6)在学习财政、税收作用时 , 可联系经济常识第二单元国家宏观调控、第四单元社会保障等知识。
2.本单元与哲学的综合〈 1) 与我国政权系统的关系。
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 决算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 , 二者都必须经过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批 , 由于预决算都是由国务院财政部提出和执行的。
因此 , 这就反映了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关系。
(2) 国家职能的实施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
(3) 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新型税收性质 , 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
(4)另外 , 公民依法纳税、税务机关依法征税是依法治理主略的组成部分。
依法征税是依法行政的组成部分, 公民依法纳税是公民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具体的征收征管还必须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5) 用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6)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的关系。
(7) 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国民收人分配中积累基金的重要性。
3.本单元与政治学的综合(1) 我国现阶段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步拨出 , 是由国民经济总形势决定的。
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 用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 分析公民树立纳税意识的重要性。
(3) 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 分析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4) 我国每寸个公民都应具有 " 纳税人 " 意识 , 自觉依法纳税。
这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
(5) 用国家职能原理分析财政、税收的作用。
(6) 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原理分析公民的 " 纳税人 " 意识。
(7) 用国家性质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税收的性质。
二、跨学科知识渗透学习财政作用时 , 可联系地理中的我国工业基地建设、能源开发 ,如 " 南水北调 ""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 等 ;学习税收时 , 可联系历史上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税制变革 , 如春秋“鲁国初税亩”、北魏“租调制”、唐朝 " 租庸调制 " 和 " 商税法 " 、明朝的 " 一条鞭法 " 等。
学习财政税收作用时 , 可联系历史中的罗斯福新政。
三、重点·难点·能力点(一)[ 重点 ]1.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的原则2. 财政的作用3.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4.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作用(二)[ 难点 ]1.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2. 财政收支平衡(三)[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2.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3.调查研究的能力4.树立纳税人意识四、《考纲》要求1.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1) 国民收入的分配 ;(2) 财政收入和支出 ;(3) 财政的巨大作用。
2. 税收与纳税人(1)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2) 我国纳税的性质和作用 :(3)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