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的教学反思
以读代教--《小巷深处》的教学反思
过 这 篇 课 文 ,讲 课 之前 ,我 的 设 想是 : 先让 学 生 有感
情 地 诵 读 课 文 的最 后 一 部 分 : “ 的视 线 顷 刻 间模 糊 我 了 … … 那 条 深 深 的 / 巷 。 以 此 来 激 发 学 生 的 情 感 ,使 J 、 ”
龄 的 增 长 ,虚 荣 心 导 致 “ ”厌 恶 破 旧的 家 ,逃 避 妈 我 妈 的爱 ,因而 妈妈 的爱 虽在 , “ ”的爱 却 失 落 了。 我
《小 巷 深 处 》是 一 篇 文 质 兼 美 、饱 含 深 情 的 好 文 章 。 然 此 文前 面 的叙 事 部 分却 语 言 纯 朴 ,寓 深情 于 平 淡 之 中 ,不容 易 为学 生 所 感知 。 因此 ,一 经 分析 ,就
面 目全 非 ,更不 用 说 引 起 什 么共 鸣 了。 而 结 尾 的 “ 我 的视 线 顷 刻 间模 糊 了… … 那 条深 深 的小 巷 ” 这部 分却
“ 文不 能 教 ,只 能读 ” 了。 美
读 抒 情 部 分 ,定 下 情 感 基调 。让 全 班 学 生 齐 声
50 磊 敏 0 . 止 2 6 01
己的母 亲 , 以表 达 心 中 的情 感 。 说 到 这 里 ,我 想也 该 让 这 一 节 课结 束 了。 有 条 件
的 ,可 以在 此 时 播放 《 光 里 的妈 妈 》等 歌 曲 ,让 学 烛 生 心 中 的感 情得 以深 化 。 当然 ,课 后 应 该 要 求 学 生 将
所 思 考 的 问 题 整 理 在 听 课 笔 记 上 , 同 时 写 写 自 己 的 妈 妈 ,并 背诵 课 文结 尾 部 分 。 我 想 ,通 过 这 样 的 处 理 , 大 部 分 学 生 应 当 会 比 教
(语文版)《小巷深处》的教学后记初中语文教案
(语文版)《小巷深处》的教学后记初中语文教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教案资料、试题资料、教程资料、课件资料、好词好句、诗词鉴赏、文学资料、知识科普、作文大全、古文杂谈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materials, tutorial materials, courseware material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poetry appreciation, literature materials,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s, ancient essays, etc.think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aterials, so stay tuned!(语文版)《小巷深处》的教学后记初中语文教案《小巷深处》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_1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的人”、“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用感动人心的MTV《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5、安排 2 课时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入: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小巷深处》教学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反思“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真情”。
在我的想像中,感知和把握文章的的情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培养情感的方向。
教者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本的情感呢?《小巷深处》一课的教学片段曾给我带来长时间的回味和思考……《小巷深处》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章通过叙述一位靠卖冰棍维持生计的盲眼的母亲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抚养捡来的女儿长大成人的故事,以“我”对母亲情感变化为线索,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坚韧执著、无私宽容的母亲。
这位母亲用人世间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母爱,守候并最终唤醒女儿那颗渐行渐远的心。
课文洋溢着强烈的美好情感,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
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进度很快,一步步完成了预设的任务,学生们圈画出正、侧面描写母亲的语句,品读、感悟,然而我发觉他们只是完成任务而已,根本就没有真正体会到文章的情感,更不用谈什么感动了。
朗读时语调平平,语气淡淡,这是为什么呢?我有点茫然了!这篇文章我已经读过很多次了,每一次都会激动不已,含泪读完。
可是,今天这群学生却如此平静,读的语调就像是在述说一段既遥远、又没有任何意义的历史一样。
既然他们不动情,我是否可以创设情境,煽情呢?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让他们感动。
我为学生们描绘了三幅画面:连绵的细雨中,我依稀看到一个小山村旁有一条长长的路,路上一位瞎眼的母亲,满怀希望,一步步沿着泥泞的小路摸索前行,留下两窜深深地脚印;晨曦中,我看到了一条小巷,在长长的小巷里伴着轻拂的微风一位母女相扶着向深处走去,洒下一路欢声笑语;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中,我依稀看到了一位盲眼的母亲,她拖着长长的、长长的身影,一步一步走向小巷深处。
“同学们,孤单、寂寥的身影,盲眼的母亲,只有一根又光又滑的竹棒相伴,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的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一片寂静。
小巷深处的母爱—《小巷深处》教学后记
小巷深处的母爱——《小巷深处》教学后记——《小巷深处》教学后记《小巷深处》是八年级第一学期(适用本)第一单元“爱在人间”的一篇文章。
文章通过叙述一位盲眼的母亲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抚养捡来的女儿长大成人的故事,表达了女儿对母亲深深的忏悔之情,赞扬了人世间至深至真、无私宽容的母爱。
文章以“我”对母亲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坚韧执著、无私宽容的母亲。
这位母亲用人世间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母爱,守候并最终唤醒女儿那颗渐行渐远的心。
文章感人至深,字里行间尽是女儿的愧疚,是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如我所愿的圈画出正、侧面描写母亲的语句,品读、感悟,然而我发觉他们只是完成任务而已,没有动情,没有感动,朗读时语调平平,语气淡淡。
这么好的文章,太可惜了!既然他们不动情,我是否可以创设情境,煽情呢?文末三节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层层递进的情感,渐强或渐弱的语气,时急时缓的语速,将“我”醒悟后内心的愧疚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即使没有情感的投入,学生通过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也可以表现出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但那只是技巧,没有情感的声音,只是声音。
我为学生们描绘了一幅画面: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其实那路并不长,只因它是母亲的心路,所以是那么的绵长深远。
那瞎眼的母亲,满怀希望,一步步沿着路摸到汽车站,又捧着颗碎了的心,一步步摸回小巷深处的家。
长长的路,是母爱的延长线,无限延长。
长长的小巷,其实并不长。
当年母女相扶走过,洒下一路欢声笑语,小巷的尽头是幸福的起点,从终点到起点,那不是很长很长吗?如今,小巷深处的家,是冰冷的,那承载过温馨回忆的小巷就格外的漫长、寂寞、清冷。
那长长的竹棒其实也不长,它是母亲生活的支撑。
然而“我”的疏远和淡忘,小巷里又响起了竹棒叩击石板的声音。
那声音已不复往昔的清脆悦耳,那是一声声沉重地叹息和无奈,是一次次希望后的失落,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母爱的绝唱。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小巷深处》教案「篇一」一、自然动情地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5.竹棒的作用?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
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1.微薄收入收养“我”。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石嘴山市九中袁红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1、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1、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结合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对自己的关心,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1、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1、欣赏歌曲《懂你》2、师:听了这首歌,你会想起谁?(母亲)师:母亲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深情。
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能懂得母亲的那片深情。
(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用“这是一个的故事。
”这个句式说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的内容有: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关于养母疼爱养女的故事……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三、深情诵读,入情入境。
学生和教师合作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按受作品真挚的情感。
四、理解课文,感受亲情1、文本解读,明确母爱事例。
(1)教师从以上学生的概括自然引入,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体现母爱的事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3)教师小结。
2、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1)师:母亲对“我”的爱始终如一,而“我”对母亲的感情是否也始终如一呢?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2)交流“我”的情感变化,师相机板书:3、人物辨析。
(1)师:一个瞎眼养母倾其所有,含辛茹苦抚育“我”,而“我”却嫌弃她、厌恶她,甚至远离她,“我”是一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注意结合文本。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课时)漳州一中分校刘雯霞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1、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1、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结合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对自己的关心,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1、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1、欣赏歌曲《懂你》2、师:听了这首歌,你会想起谁?(母亲)师:母亲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深情。
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能懂得母亲的那片深情。
(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用“这是一个的故事。
”这个句式说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的内容有: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关于养母疼爱养女的故事……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三、理解课文,感受亲情1、文本解读,明确母爱事例。
(1)教师从以上学生的概括自然引入,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体现母爱的事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3)教师小结。
2、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1)师:母亲对“我”的爱始终如一,而“我”对母亲的感情是否也始终如一呢?(2)交流“我”的情感变化,师相机板书:3、人物辨析。
(1)师:一个瞎眼养母倾其所有,含辛茹苦抚育“我”,而“我”却嫌弃她、厌恶她,甚至远离她,“我”是一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注意结合文本。
)(2)师小结。
4、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1)师: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小巷深处》的反思
《小巷深处》的反思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的一个总结,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小巷深处》的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小巷深处》的反思一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能较好的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的角色定位把握得较好。
一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个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在教学设计上。
这一点在创意说明已体现。
再一点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积极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不可预知问题。
如:在文章主旨的把握上,关于“亲情”这一点的导出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爱不爱母亲?全班异口同声说“爱!”这一回答是那样响亮,那样肯定,让人感觉是毫无疑义。
可比较准确的答案应该是“爱——不爱——爱”这后一个“爱”是更深一层的爱。
这是我预先没估计到的。
我的预案里只有同学七嘴八舌的回答“爱”、“不爱”或“爱——不爱——爱”。
可班里就是没有第二个声音、第三个声音,只有异口同声的一个“爱”。
这下子该怎么导?虽说已上过好几堂像这样的公开课,但心里还是“咯噔”一下。
不过很快就稳住自己。
我微笑的接过同学的回答,进一步问一个问题:“那‘我’对母亲的爱表现在哪里?”马上有一位同学回答:“第7自然段第3行,‘有很多次,我看着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助她,……’。
另一位同学回答:”29段,‘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一听到读这一句,我马上把她接过来说“我回来了”说明我曾经离开过母亲,为什么离开?一位学生马上回答“我厌恶这个家”我接着问“那她这时还爱不爱母亲?”学生齐声回答“不爱”“那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回答“爱——不爱——爱”“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有个变化过程的。
”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得出:文章表现的除了母爱,还有母女间的情感——亲情。
过后,还真庆幸自己的这一教学机智——能比较从容的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课文。
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提高。
《小巷深处》教学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巷深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巷深处》教学反思1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
文章富有感染力,很适合初中生学习。
它的语言浅显明了,但情感内涵丰富,可以通过此文教育学生尊敬和爱戴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加深儿女对母亲的理解;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二、学生分析:学生刚离家到学校念书不久,普遍都有思乡、思家、思亲情结。
特别是思念自己的母亲。
但是他们又搞不懂自己离不开母亲的真正原因。
这正是学生的天真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
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需要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们幼稚的心里种下“孝”的种子。
三、设计理念:体现语文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体会母女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并认识母亲对子女成长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2、知识目标: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懂得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欣赏歌曲《妈妈的吻》。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动人旋律及感人的歌词,同时谈一谈自己的内心感受。
反馈:这个环节学生普遍比较能投入,能够为歌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有些同学甚至产生共鸣,流下了眼泪,特别是女同学。
另外同学们在谈自己感受时均认为这首歌很有吸引力,很令人感动,而且容易引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
我想借助一些优美的暗示来上语文课效果的是很好的,同时学生的心底是纯真无邪的。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针对初中八年级学生组织的阅读课教学。
根据教育部出版社的《英语必修4》(课标实验教材)中的篇目《小巷深处》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让学生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核心主题,并能通过完整的内容组织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2.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细节,理解作者意图,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3.学生能够增强对语言表达的感性认识,提高文学鉴赏水平;4.学生能够进一步培养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提问和展示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小巷深处,你会看到哪些神秘的事情?”、“有没有在小巷深处遇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等等。
在导入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当地展示一些与小巷类似的图片或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 阅读及探究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兴趣后,将《小巷深处》全文呈现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同时要求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通过概括和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2.故事的核心主题是什么?3.故事结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发?此外,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或高亮自己认为重要的语言细节,并在整个组织互动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3. 分析剖析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细节,并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此处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注重启发性和探究性,以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分析过程中注重与生活和社会现象的联系,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例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作者为什么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和阅读体验。
4. 互动探讨在分析和剖析过程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应,系统梳理学生在阅读和分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思考方法和策略,并系统地进行总结和讨论。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主题。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小巷深处》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家乡、生活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的人物形象,分享各自的看法。
(2)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总结人物形象的特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提醒易错点。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进行课内练习,运用生字词造句。
(2)选取课后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小巷深处》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生字词,创作一个小型故事。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语文版七上《小巷深处》word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自然动情地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5.竹棒的作用?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
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1.微薄收入收养“我”。
语文课文《小巷深处》教学反思
语文课文《小巷深处》教学反思引言《小巷深处》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通过描述一个小巷深处的情景,展现了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怀。
本文将对《小巷深处》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优点1.选材恰当: 《小巷深处》这篇课文选材恰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描述一个平凡而温暖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对关怀、友善的重视和思考。
2.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深入感受到小主人公的孤独和渴望被关爱的心情,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和共鸣。
3.开展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4.注重写作: 《小巷深处》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我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学不足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不够明确。
我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上,而没有明确突出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
2.缺乏多样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和问答的方式,缺乏多样性。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疲倦感,并且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较少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
《小巷深处》这篇课文与社会、人文科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我没有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
4.评价方式单一: 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我主要以书面测试为主,缺少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
可以通过口头表达、小组合作等方式,多角度、多形式地评价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改进建议1.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学开始前,我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列为重要目标之一。
初中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反思
初中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反思《初中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中一位双目失明的妇女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收养了一个弃婴,含辛茹苦地把她养大,而这个女孩儿却因为虚荣对母亲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直到最后她被母亲深深的爱打动而悔悟流泪,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
初中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湖北省天门市马湾中学魏俊文鄢俊芬一、教材分析:《小巷深处》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学期的一篇文章。
本文作者林莉,1972年生于湖北嘉鱼出生不久便被抛弃,被一盲女所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考上了县中,不久后开始了文学创作,《小巷深处》便是她的代表作。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文中一位双目失明的妇女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收养了一个弃婴,含辛茹苦地把她养大,而这个女孩儿却因为虚荣对母亲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直到最后她被母亲深深的爱打动而悔悟流泪,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
文章语文浅显感人,内容贴近学生心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A、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2、分析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2)、能力目标1、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3)、情感目标1、感情母爱,赞美母爱,感受人性美。
2、通过对本文的解读以及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上对自己的关切、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B、教学重难点:1、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三、学情分析本文授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青春期,既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独立,又在生活上时刻依赖父母,不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情感目标1.1.1 学生通过研究和了解小巷深处的人们和事物,培养爱好生活,热爱真善美的情感。
1.1.2 学生通过了解小巷深处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感悟。
1.2 知识目标1.2.1 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小巷深处的定义、构成和特点。
1.2.2 学生掌握小巷深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能分析小巷深处的城市化进程。
1.2.3 学生了解小巷深处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特色,并能从中掌握对生活和社会的本质认识。
1.3 技能目标1.3.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调查,掌握和理解小巷深处的地貌和文化特征。
1.3.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小巷深处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掌握对小巷深处的全面认识。
二、教学内容2.1 小巷深处的定义、构成和特点。
2.2 小巷深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3 小巷深处的城市化进程。
2.4 小巷深处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特色。
三、教学方法3.1 任务导向方法通过给学生设置具体的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对小巷深处进行深入地探究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小巷深处。
3.2 游戏式教学法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教育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和认识小巷深处,从而获得更深的体验和认识。
3.3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引导学生对小巷深处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增强学生的说服力和思辨能力,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小巷深处。
四、教学过程4.1 活动设计:1) 课堂前热身(5分钟):让学生跳绳活动,减轻课程前的紧张和疲劳,使身体和精神保持活力。
2)导入(10分钟):带领学生观察社区和城市中的小巷和小巷深处,了解和认识小巷深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任务一: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通过研读文献和观察实地等方式,探讨小巷深处的构成、特征和背景,并归纳总结出小巷深处的评价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的教学反思
《小巷深处》的教学反思
《小巷深处》是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上课之前,我认真准备了《小巷深处》各个环节的教学,考虑了学生可能会遇见的困难或会提出的问题。
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能较好的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的角色定位把握得较好。
一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个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在教学设计上。
这一点在教案里面已稍微有所体现。
再一点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积极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不可预知问题。
如:在文章主旨的把握上,关于“亲情”这一点的导出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爱不爱母亲?全班异口同声说“爱!”这一回答是那样响亮,那样肯定,让人感觉是毫无疑义。
可比较准确的答案应该是“爱——不爱——爱”这后一个“爱”是更深一层的'爱。
这是我预先没估计到的。
我的预案里只有同学七嘴八舌的回答“爱”、“不爱”或“爱——不爱——爱”。
可班里就是没有第二个声音、第三个声音,只有异口同声的一个“爱”。
这下子该怎么导?虽说已上过好几堂像这样的课,但心里还是“咯噔”一下。
不过很快就稳住自己。
我微笑的接过同学的回答,进一步问一个问题:“那‘我’对母亲的爱表现在哪里?”马上有一位同学回答:“第7自然段第3行,‘有很多次,我看着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助她,……’。
另一位同学回答:”29段,‘妈
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一听到读这一句,我马上把她接过来说“我回来了”说明我曾经离开过母亲,为什么离开?一位学生马上回答“我厌恶这个家”我接着问“那她这时还爱不爱母亲?”学生齐声回答“不爱”“那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回答“爱——不爱——爱”“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有个变化过程的。
”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得出:文章表现的除了母爱,还有母女间的情感——亲情。
过后,还真庆幸自己的这一教学机智——能比较从容的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课文。
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现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查找不懂的字词,找出文章的关键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感知母爱亲情,品味自己喜欢的词、句、段。
最让感动的是:给课文配插图,同学能抓住主要情节、细节来画如文章结尾的“母女相聚”图、中间的“太阳底下卖冰棍”图、还有文章开头的“瞎妈抱孩”图、“小巷深处”的场景图。
都非常有创意。
还有有关母爱亲情的名言警句的搜集,我特地到新华书店、“网上”查阅都找不到合适的。
我们的学生却一下子找了二三十条。
真让我感动不已!还摘抄了很多有关母爱的诗句。
这一次的教学,让我体会到:以前自己讲的许多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自己解决。
过去语文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培养学生探究问
题的能力还不够。
这一点以后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尽力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