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一、名词解释。
1、赵树理方向即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迥异于40年代之前小说的一种新倾向。
在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首次一直提出,陈荒煤又在《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一文中作了具体阐述。
“赵树理方向”的核心内容是围绕一个革命文学要为群众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爱憎分明的反映解放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二是在艺术表达上运用群众口头语言,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好典型;三是作家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和长期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服务。
赵树理代表作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uo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4、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又被称为“朦胧诗”。
论戴望舒诗歌的象征主义特征
□刘纪新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97)
关键词: 戴望舒 诗歌 象征主义 摘 要 : 戴望舒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象 征主 义 特征 , 追求 象 征的 整体 性 , 将 “感 情的 象 征”与 “理性 的 象 征”完美融合。同时, 关注 “内生 命的 深 秘”, 使 诗歌 的 形而 上质 得 到增 强。在 表 现手 法上 , 探索 使 用通 感、 暗示。
MZXS 4 /2008 53
22 - 167 CN14 - 1034 /I
名作 欣赏
现代文学
四、通感与暗示
( 一) 通感 通感是象征主义诗人普遍重视的一种艺术表现 手法。在波德莱尔著名的 《感应》 一诗中, 有这样 的诗句: “芳香、色彩、音响全在相互感应。/ 有 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的肌肤一样, / 柔和得像双簧 管 , 绿 油 油 像 牧 场 。” 在 兰 波 的 《元 音》 一 诗 中 , 诗人在元音字母与颜色之间产生了通感。在 《语言 炼金术》 一文中, 他说: “我发明母音的颜色— —— A 黑色, E 白色, I 红色, O 蓝色, U 青色。我规定 子音的形状和行动。我企求有朝一日, 以本能的节 奏 来 创 造 足 以 贯 通 任 何 感 觉 的 诗 文 字 。” 作为中国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也阐述过关于 通感的观点。在 《诗论零札》 中, 他提出: “诗不 是某一个官感的享乐, 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 西。”在 戴 望 舒 的 诗歌 中 也 使 用 了 通 感 手 法。例 如 《独 自 的 时 候》 一 诗 , 将 “房间 里 曾 充 满 过 清 朗 的 笑 ” 比 作 “ 正 如 花 园 里 充 满 过 百 合 和 素 馨 ”。 其 中 , 笑声是属于听觉的, 花香是属于嗅觉的, 虽然二者 分属于不同类型的感觉, 但是所传达的情绪却是相 似的。在 《小病》 中, 诗人由“竹帘里漏进来的泥 土的香”, 引起“嘴里感到了莴苣的脆嫩”, 并由此 引起对故乡事物的怀念。由嗅觉引起味觉, 再由此 引起情感的回忆, 通过通感手法的运用, 使诗成为 “ 全 官 感 或 超 官 感 的 东 西 ”。 ( 二) 暗示 暗示也是象征主义诗人普遍采用的表现手法, 将主体情志客观化, 形成意象, 并通过意象暗示诗 歌主题。他们一方面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调动读者的 审美感觉, 从日常功利状态中挣脱出来。另一方 面, 象征主义诗歌的主题, 又常常是无法用日常语 言表述的, 只有用意象的暗示来传达。马拉美在 《谈 文 学 运 动》 一文 中 提 出 : “直 陈 其 事 就 等于 取 消了诗歌四分之三的趣味, 这种趣味原是要一点一 点儿去领会它的。暗示, 才是我们的理想。一点一 滴地去复活一件东西, 从而展示出一种精神状态。” 中国早期象征主义诗人穆木天也在 《谭诗》 一文中 指出: “诗是要暗示的, 诗最忌说明。说明是散文 世 界 里 的 东 西 。” 在象征主义诗歌进入中国之前, 早期白话诗人和 新月派诗人并不重视暗示。到了早期象征主义诗人李 金发那里, 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而且无视本民族的审 美习惯, 导致诗歌晦涩难懂。戴望舒则吸取了前人
爱是不能忘记的
“谁想满足一下高人一等的感觉,都 可以找一他们。”
我的主题不是爱情,是爱情后面 的东西――社会。
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 女人;
(五)局限:过多强化了男女的差异性。 从“恋父”到“审父” 老干部,成熟睿智 左葳,不再仰视 “在读大学的时候,就看出左葳不行了。” 《方舟》三个丈夫都丑陋 没有深入男性情感
读者在了解到这样的伤感故事后,又不 禁在珊珊身上看到了几许希望。或许珊 珊正是主人公钟雨爱情希望的化身,她 身为女儿一定能感知到母亲爱情的力量 和对自己的关怀,母亲的故事也激励着 她更好地面对日后生活。作者透过了珊 珊这个人物的感概向读者表达了对社会、 对人们的美好愿望,向广大读者释放了 冲破旧意识,建立新的社会生活观念的 强烈呼声,这无疑是《爱,是不能忘记 的》这篇小说的最大亮点。
新时期文坛上很深刻的精神恋爱,是属 于《爱》
一套契诃夫小说选集是她一辈子的珍爱。老 干部送给他的。每天必翻。 痛苦袭来的时候,一条路从这头走到那头, 仅因为两个人在那里散过一次步,其实不 算散步,仅仅是匆匆走了一趟。 出差回来,车不到站,想象老干部去接她, 自己冲到他怀里 一生接触时间不足24小时,“连手也没有握 过一次”
社会对离婚女人的不尊重 离过婚的女人都是不正经的女人。 居委会大妈 十一点关灯不行,八点关灯也不行
这反映出“人的兽性”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惊人的,而兽性,自 私、残酷却还在” “婚姻是两个人的私事,可为什么那么难、 复杂? 爱情是可以消失的。 因此,必须将自已隐私的东西说给人,让 别人恩准。“丢掉一切做人的尊严”
当时的争论: (1)观念较陈旧的批评家。 如李希凡《趟若真有所谓天国》
分析了二人的情感:一个女作家明知道 老干部有妻子,还插足,是道德的吗? 一个老干部有妻子,还和一个女人保持 不三不四的关系,是道德的吗? 一个作家,写了这样的两个人,不用批 评的眼光而表扬,是道德的吗?
张洁_爱_是不能忘记的_情爱观解读
第20卷 第5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20 No.5 2006年10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ct. 2006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情爱观解读赵玉霞(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 133002)摘要:《爱,是不能忘记的》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中华民族热烈而深沉的情感意向和情感心理,以及那种传统的“发乎情 ,止乎礼”的情感模式。
小说对传统的婚姻观进行了探究与批判,同时寄寓了作者理想的情爱观。
关键词:张洁;爱情观;阻碍;礼;痛苦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06)05-0019-04作为新时期最具女性意识的小说家,张洁对传统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进行着认真的思考和探究。
《爱,是不能忘记的》就是一部具有先驱意义和启蒙精神的作品。
小说以女作家独特的视角和柔细的笔触,描绘了女主人公钟雨与“老干部”之间至真至切、生死不渝的爱情,并对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模式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钟雨当年因“追求那种浅薄无聊的东西”而草率结婚,在女儿很小的时候便与丈夫分手;而男主人公“老干部”的婚姻则是出于道义、责任、阶级情谊和感恩:他做地下工作时,一位老工人因掩护他而牺牲,撇下了无依无靠的妻子和女儿,他便“毫不犹豫地娶了那位姑娘”。
两个人的婚姻都无理想的爱情可言,当有一天他们从对方身上找到自己的真爱时,却又可望而不可及、相爱不能相守。
然而爱是不能忘记的,于是主人公便陷入深深的痛苦与不懈的追求中。
小说不是以情节取胜,而以镂心见长,它向人们提出了婚姻道德和情感领域中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不仅如此,小说还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描写,对爱情与婚姻作了独特的揭示与解读。
读毕小说,掩卷沉思,觉得小说表现的主题,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
因为,《爱,是不能忘记的》既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传统婚姻观的批判态度,又巧妙地寄寓了作者的现代情爱意识。
选题意义
论文题目:张洁创作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一、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张洁是具有女权主义思想的一位女性作家,其小说伴随着强烈的主体意识,从女性立场出发,对文学大胆言说,揭示了造成女性生存困境与被动地位的种种社会原因,为女性解放找到了一条可能的途径,从而在女性文学话语权实践方面迈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一步。
张洁作为20世纪末的女性作家代表,她的小说创作蕴涵了丰富的女性主义意识和思想,并为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凸现与高扬奠定了基础,以“女性身份”表现了女性的主体性及其成长史、历史记忆和现实处境的文化构成。
2、现实意义:在张洁的作品中,她表达了新时期女性在不同阶段,对爱情婚姻、家庭自由的现实要求,展示了女性解放的艰苦磨难的历程、艺术地再现了审美理想和压抑的现实境遇之间的尖锐、巨大的矛盾,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及一系列妇女问题的思考是异常严峻而又深沉的。
她的作品中有意识地描写了女性的生活境况和心灵历程,深入细腻地剖析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女性心理,以女性的亲身体验去描写女性的气质、命运、追求、烦恼以及痛苦,体现了新时期知识女性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她们的心灵历程。
二、文献综述综观近年来对张洁创作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外研究概况(1)张洁小说中婚姻爱情观的研究:张洁小说中,爱情与婚姻是其创作的主要方面。
张洁主张有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但在张洁早期小说中,无爱婚姻居多。
到了中后期,张洁对婚姻和男性产生了失望或是绝望,爱情与婚姻,像是束缚女性发展的拌脚石,女性则在痛苦中不得不变的“雄性化”,变的更加疯狂,不可理喻。
例如:刘帆《论张洁抒写的女性婚恋观》,主要从三种不同的女性婚恋观来分析新时期知识女性的形象,以及对她们个自命运的思考。
(2)张洁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张洁创作以女性为主,其笔下的女性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期的女性以传统女性为主,她们大多温柔善良,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都以男性为主导,追求完美的家庭生活,但她们都没有获得最终的幸福。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心灵史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心灵史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心事,面对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而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他们的孤独心灵更显得格外沉重。
他们心怀理想,渴望改变世界,但往往面对着现实的残酷和无奈。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心灵史,这里记录着他们的独特境遇和内心的矛盾。
理想主义者通常是那些对现实有着批判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们渴望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不平,希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现实的残酷往往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当他们面对着无尽的社会问题和困难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会让他们陷入孤独的深渊。
孤独是理想主义者的常态之一。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因为他们的追求与现实的鸿沟常常让他们独自一人。
在社交场合,他们可能会与他人格格不入,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常常与大多数人不同。
他们渴望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理想和梦想,但往往会发现周围的人并不理解或支持他们。
这种孤独常常让他们感到无助和沮丧,甚至会让他们产生绝望情绪。
在这种孤独中,理想主义者常常陷入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之中。
他们渴望改变世界,但却往往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和限制。
他们常常面临着各种选择和抉择,内心的矛盾让他们陷入困惑和挣扎之中。
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觉得自己的追求是一种空想和幻觉。
这种内心的矛盾常常让他们感到痛苦和无助,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灵健康。
正是这种孤独和矛盾,塑造了理想主义者独特的人格和品格。
在孤独中,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他们深知自己的追求是一种孤独的道路,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
他们理解自己的内心挣扎和矛盾不是一种软弱,而是一种成长和坚强。
在孤独中,他们不断地探索和坚持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心灵史数不胜数。
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在孤独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他们的孤独并非软弱和无助,而是一种坚强和勇气。
在孤独中,他们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和信念。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读后感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读后感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读后感怎么写?对此,我为您带来了“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读后感”,看一看别人眼中的这本书是个什么样子,以便你能更好的了解。
本文章仅供参考,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读后感(一)《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当代作家张洁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委婉的文笔,伤感的色彩,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从主人公的女儿珊珊的角度,讲述了身为作家的母亲钟雨和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之间的刻骨铭心,而又无法实现的爱情悲剧。
小说主人公钟雨的“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对理想的婚恋生活的向往和希冀,在物欲横流、情爱泛滥的当代,尤其显得清新纯白而脱俗高雅。
小说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人的最高境界的向往。
作为母亲的钟雨在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之时对于自己的女儿的担心是:女儿能不能遇到合适的终身伴侣?而不是能不能嫁出去!“你要吃不准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我看你就独身生活下去,也比稀里糊涂的嫁出去要好得多!”这样的话在现在看来,这位母亲是相当不懂情理的,甚至有点不可理喻的。
但是继续看下去便会知道母亲的这番话才是真正作为母亲切身为女儿担心着想的心情。
钟雨因年轻时不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没有体会过深刻的爱是什么,在择偶时仅注重外表的追求,与珊珊的父亲—一个相当漂亮的、公子哥儿似的人结合,终因志趣迥乎而离异,带者女儿过着寡居生活,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常为自己曾追求过那种浅薄而无聊的东西感到害臊。
而那位领导干部,三十年代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一位老工人为掩护他而牺牲了,撇下了无依无靠的妻子和女儿。
处于道义,责任,阶级情谊和对死者的感念,毫不犹豫地娶那位姑娘为妻,日子过得平淡、从容的日子。
可是沧桑之后的重逢,由于她对他的崇拜和他对她的欣赏,彼此之间有了一种克制与理智的永恒。
这种矢志不渝而又充满理智的爱,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人要热爱生活,有事业心,要坚持人的尊严,懂得彼此理解与尊重。
许小娟—本我与超我 ——对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一种解读
本我与超我——对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一种解读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0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许小娟人是高级的、理性的社会动物,在与社会人群居过程中,对事情的把握都有自己的尺度和准则,但我们说,人又是那么非理性的,弗洛伊德说过,任何单位的人都是具有“力比多”(性本能),任何人都是平凡而普通的,那么人的动物本能也是与生俱来的。
所以我们说人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
我们都知道,弗洛伊德研究人格结构的时候将人格结构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还有超我。
这里面的非理性和理性就可以归纳到弗洛伊德的“本我”和“超我”这一理论之中。
我们通过弗洛伊德的理论知识可以了解到,人类能够明确把握的理性的行为与目的是一种意识,而人类记忆中占多数的并支配人的行为的是潜意识,潜意识的实质就是性冲动、性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内容都是非道德、反道德、有害于道德的”。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那些许多能标志创造成就的作家都较为自觉地借鉴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思想,这里我就以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例,分析一下这篇作品里面的潜意识思想。
我们说张洁笔下的主人公女作家钟雨其实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中潜意识欲望支配下形成的“本我”与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压迫下形成的“超我”相抗衡的扭曲的灵魂的刻画。
主人公钟雨在年轻时阴差阳错的嫁给了一个她不爱且不爱她的男人,这种无爱的婚姻让她在年老时悔恨无比,自嘲自己是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然而命运戏人,在她已婚时她与另一个男人即小说中的老干部相爱,他们彼此苦苦相恋了二十年,这里面就开始渗透着弗洛伊德的一些原理和理论了,借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部分,是趋乐避苦的,为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的寻找满足感的随时实现而不考虑其后果,这种快乐特别是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无疑钟雨与老干部明知他们的恋爱为道德所禁止的,虽然彼此没有跨越道德的禁区,但他们还是执着于彼此的信仰,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谁也代替不了彼此。
女性文学
4)铁凝 由细腻抒情到成熟深刻。早期《哦,香雪》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清新优美,描写了年轻 女性对新生活的向往。从《麦秸垛》开始,形 象:一个丰腴的、充溢着生命活力的女人。 《玫瑰门》是关于女性人格异化、人性丑恶的 故事,承担起了反省女性文化负面因素的任务。 《大浴女》是一部涵盖了铁凝小说对历史暴行 的反思与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两大主题的力作。 5、凌力 《星星草》 《少年天子》 《倾国倾城》 《暮 鼓晨钟——少年康熙》
王家新
不能到你的墓地献上一束花 却注定要以一生的倾注,读你的诗 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 一个节日的破碎,和我灵魂的颤栗
不能到你的墓地献上一束花 却注定要以一生的倾注,读你的诗 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 一个节日的破碎,和我灵魂的颤栗
命运的秘密,你不能说出 只是承受、承受,让笔下的刻痕加深 为了获得,而放弃 为了生,你要求自己去死,彻底地死 这就是你,从一次次劫难里你找到我 检验我,使我的生命骤然疼痛 从雪到雪,我在北京的轰然泥泞的 公共汽车上读你的诗,我在心中 呼喊那些高贵的名字 那些放逐、牺牲、见证,那些
再次,小说的深度在于作家对特定历史 状态下的人生命运与人性进行了深刻探索, 揭示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 的特殊观念。 把历史事变、历史思潮落实在百姓生存的 感性层面,形成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 叙述。“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 可避免的历史命运,也是一种人性的悲剧。 小说对于鹿子霖、白孝文、田小娥等形象 复杂而丰富的人性解剖,构成了小说最为 精心动魄的一幕。
白 嘉仙 轩草
鹿 子 霖 鹿 鹿 兆 兆 鹏 海
鹿 三
田黑 小娃 娥
冷先生
朱先生
白 白 白 白 孝 孝 灵 孝 文 武 义
苦乐观的名人例子
苦乐观的名人例子生命中总有挫折和困境,对于此类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消极地认为它们是不幸的,或者选择积极地看待它们,抱着乐观的心态来面对。
在世界各地,有许多名人都展现出他们的苦乐观态度。
一、苦1.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爱默生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启蒙哲学家、作家和诗人,他家庭当中有8个孩子,但其中5个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相继去世,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打击。
它在他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且影响了很多他的著作。
然而,他通过写作来治愈自己的心灵创伤,并试图将人类的苦难解释为必然的生命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它。
2. 卡夫卡(Franz Kafka)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一位常被视为悲观主义者的小说家。
他经常写作关于被困于宿命和自我束缚的主题,对于灵魂深处的孤独和痛苦进行探索。
尽管他的许多书籍和散文是关于绝望和压迫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就成为一位严肃的、消沉的作家。
相反,他还是保持了独特的幽默感,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律师和业余的教育家。
二、乐1. 卡内基(Dale Carnegie)卡内基是一位著名的演讲家、作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影响了无数人的生命。
他的《人际关系的艺术》是一本关于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和平衡的心态来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指南。
他认为,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寻找好的一面来看待一件事情,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2. 巴克明斯特(Richard Branson)英国企业家巴克明斯特是维珍集团的创始人,他始终坚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曾经说过:“我犯的错误是我最好的老师。
”他相信失败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非常重要,而且不应该因为恐惧而放弃尝试新的东西。
他被崇尚冒险、敢冒风险和充满活力的创业者赞誉为“梦想家”。
无论是苦或是乐,这些名人都没有被逆境打败,而是通过坚定的内在信念来克服困难。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精神、品行和态度,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前进并且坚信好的一面总会出现。
读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呼唤爱的权利
呼唤爱的权利——读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李爱萍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浙江省桐乡市环城北路832号314500对于多年来的创作,张洁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我的作品并没有新的故事,新的情节,新的人物,有的只是一颗执着地追求真谛的心。
”②一直以来,张洁以一颗女性的执着之心写了她在情感之路上的苦苦追寻和思索。
爱情是尘世的,又是理想的,爱的权利有可能被各种各样的现实所束缚。
然而,作为主体心灵的一种理想,它却永远珍藏于心间。
尤其对于一个女人,爱是她与生俱来的情感与向往。
发表于1979年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第一次写了一个有着较高文化层次的知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憧憬。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演绎的是两个热切相爱的男女跌入他们心目中充满美感和诗意的爱情时的心甘情愿。
由于男主人公那份在道义和苦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实婚姻,两个人无法在现实中结合。
用男主人公在作品中的一句话来说:“为了另一个人的快乐,他们不得不割舍自己的爱情……”只是这一句话,就概括了故事里的两个人全部的痛苦。
钟雨在这篇故事里,为爱而爱,不沾染世俗的任何东西,因为一份不能实现的爱而生活在精神炼狱中。
对于爱人当作爱情信物送给她的那套书,她“爱得简直像是得了魔症一般”;她们不能见面,“为了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以及从汽车的后窗里看一眼他的后脑勺,她煞费苦心地计算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她心疼他的身体却不能为他做什么,只能暗暗担心“没人阻止他吸烟”,“担心他又会犯了气管炎”。
他们不能在一起,但是她却从未让爱着的人在她的生活里缺席。
她在笔记本里倾诉衷肠,像妻子和丈夫聊家常一样说她的思念,说孩子的淘气,说写作的苦恼,日记本就是她的丈夫,她灵魂的伴侣。
在她的后半生中,常常活在她为自己制造的和他在一起的幻觉中,在写累了喝着茶出神的时候,在他们唯一一起走过的小路上一遍又一遍来回的时候,在她出差回来,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月台上的时候,她都和他在一起。
情绪的消解——张洁散文对其小说的深化补充
在这里 我们再 也没有 看到张 洁小说 中对男 性世 界的怨 愤 、 审 视 和 批 判 。小 说 中 ,她 把 隐 匿在 男 性 世 界 的 种 种 卑 劣与 “ 丑 陋 无 情 地 撕 破 给 人 看 ” 。 然 而 , 散 文 中 , 又 回 到 了从 “ 在 她
一
丝 毫让我们体会不 到。《 可怜天 下女人心 》 中写 丈夫非常任 性 且有一 副坏脾 气 , “ ” 但 我 还是小 心翼翼 地照料 丈 夫的饮 食起 居 , 并且毫无怨言 。“ 上了餐桌 , 真用得着《 沙家浜》 阿 里 庆嫂 的一句唱词 :我 必须 察言观色 把他防 …… ’来 描述我 ‘ 的心情 ” 可我知道 , 。“ 和先生没有 商量的余地 , 比皇上赐 好 给小 德张一碗泔水 ,小德 张也得喝下 去 ,还得 咂着 嘴儿说
短 …。“ 在他那 样的注视下 , 我觉得我就像一 匹堕落不堪 、 无 法造就 的懒驴 ” “ ” ,我 却觉得 这更加加重 了他在 “ ” 中 我 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择 了一个 卖灶糖的老汉作 为 自己 的情 郎 ,而这个 老汉将错 就错地极其认 真地 履行着这种 看似可笑 的关系 中的角色 的 义务。经常给小女孩送礼物 , 给这样 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姑娘 以无限的疼爱 。这使小女孩感到童年生活是无 比的温 暖 , 感 到她得到 了无数 的爱 。“ 等我长大 以后 , 总感 到除 了母 亲 我
中。
1理 想主 义者 的倾 心 赞 美
通过对 张洁早 期的具有 代表性 的小 说的分析 ,我们形 成 了这样 的共识 :她在小说 中表现的主题之 一是对种 种理
2 男 性世 界权 威 的复 活
爱是不能忘记的
关于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和现代年青人的爱情观张洁是中国当代有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之一《爱,是不能忘记的》发表之初,受到了社会的广泛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文中的伦理道德是否合乎道德?文中,张洁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母亲钟雨的经历与心情,用一种事实来说明二十世纪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用母亲的这两种观的理想,来叙述这种爱情观和婚姻观是否先进、现代,亦或是落后、陈腐?张洁最终目的却是以批判将爱情和婚姻分离,把婚姻当作一种传宗接代的工具,一种交换、买卖的庸俗观念,提倡以真正的爱情为内容的结合。
这也是我们当代年青人们的婚恋观么?张洁以第一人称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开头叙述三十岁的自己就要结婚了,三十岁正是人生的大好时光,但是对于女人来说,却有嫁不出去的危险,而文中的“我”已经有了一个酷似希腊雕塑家米伦所创造的“掷铁饼者”的求婚者,他说不出“我”的好处,却仅仅觉得“我”好,“我”的寂寞并没有因为他的话而空白,反而更加满了。
于是,“我”就想到了这种自然而然的婚姻是一种伦理的义务,是用法律和道义来承担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我”悲哀,难道就没有一种比此更牢固、更坚实的东西把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吗?如果两个相爱的人,就按照历行了二千年的习惯,如大多数家庭那样结婚、生儿育女、厮守在一起,把婚姻当成一种传宗接代的工具,一种交换与买卖,把婚姻和爱情分离开来,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可是“我”却做不到,因为“我”从小就是下不了决心的人,是个“贼风入耳”不让自己,同时也不让别人安宁的人。
由此,“我”想到了母亲,回忆起母亲的话“要是吃不准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就是独身下去,也比糊里糊涂地嫁出去要好得多!”母亲钟雨是一个有名的爱情小说家,她没有丈夫,却有着“我”和一个自己的家,母亲是不关心婚姻的结果的,却是关心它的实质的。
母亲忧郁而枯萎,她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了,最后导致分手。
母亲有很多心事,却从来不曾告诉我……张洁将母亲的感情波澜与心理变化写得透彻,并且通过母亲的一些行为、神态、语言来体现了她自己想要赞颂的热爱生活、有事业心、坚持人的尊严、互相尊重与理解的高尚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境界。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心灵史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心灵史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类人被称为理想主义者。
他们充满热情、信念和奋斗,始终坚信着美好的事物和人性。
他们的内心却常常是孤独的。
他们的内心深处,充斥着对世界的不满、对现实的失望、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他们过着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生活,孤独而又执着。
我想讲述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心灵史,他的名字叫马克。
马克从小就是一个活泼聪明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憧憬。
他受到父母的鼓励,成绩优秀,颇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他不满足于现状,他常常思考着这个世界的不公和不公平,他渴望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大学期间,马克接触了许多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他参与了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些不公的现实。
他很快发现,对于一个人来说,改变世界并不容易,社会体制和现实现状的相当复杂,单凭个人的力量似乎无法改变什么。
这让马克感到了沮丧和失望,他渐渐变得孤独起来。
在生活中,马克也变得越来越孤僻,虽然他有很多朋友,但他却觉得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他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越来越孤独。
他渐渐失去了和家人和朋友的联系,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社会的失望和对自己的无助,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很少和人交流。
马克的孤独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改变,相反,他因为追求理想而变得更加执着,他执着于自己的信念,虽然这条路上有孤独和困苦,但他并不退缩。
他开始独自面对内心的孤独,他学会了沉默和思考,学会了从内心中寻找力量和勇气。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他明白了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并不是因为他们与社会格格不入,而是因为他们拥有更高的追求,因为他们的内心比起普通人更加敏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更加深刻,对不公的不满更加强烈。
这种孤独并不是悲伤的,而是一种宝贵的体验,是一种不断前行的力量。
马克在孤独中过得并不孤独,他开始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思考和心情,他开始阅读大量的书籍,寻找对他有启发和帮助的东西。
他在孤独中成长,成为一个更加坚强和独立的人,他开始意识到,孤独并不是一种软弱,而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的表现。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心灵史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心灵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但是只有那些敢于追求理想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往往会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感到孤独,因为他们总是与周围的人有些格格不入。
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纯净的,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跟随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心灵史,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挣扎与坚持。
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名字叫做张小成,他从小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他总是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因为他们似乎对生活中的琐事和物质追求更感兴趣,而他却对心灵的追求更为着迷。
在家人的期望下,他开始了平凡的人生轨迹,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他的内心始终充满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在工作之余,张小成总是沉浸在书籍和思考中。
他读过许多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相信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但是这个现实的世界却总是让人感到失望和迷茫。
他坚信自己能够改变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他的理想却总是在现实中碰壁,让他感到孤独和无助。
在工作中,张小成总是对不公平和贫穷感到愤慨。
他想要改善这个世界,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现实却总是让他感到无力。
他经常在自己的小屋中思考,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不公平和贫穷?他试图寻找答案,但是每次都只能得到更多的疑问和困惑。
他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因为他似乎是唯一一个被这些问题困扰的人。
在家庭中,张小成也总是与家人意见相左。
他总是试图让家人明白他的理想和信念,但是家人却总是觉得他想得太多,做得太过分。
他的孩子需要上好学,需要有好工作,他的妻子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和生活。
他的家人并不理解他对理想的执着,甚至认为他是一个怪异的人。
他在家庭中也感到孤独和无助。
尽管孤独和无助,张小成却从未放弃他的理想和信念。
他知道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追求,总有一天能够改变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80年代小说
2 刘心武
3 陆文夫
①《美食家》(1983年1月)
★朱自冶 ★世俗化倾向 ②‚小巷文学‛
4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小人物命运的 悲喜剧
①自卑、纯朴
②破坏欲,损人利己
③自我安慰
5 张洁: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①《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年)
②《祖母绿》(1984年)
③《方舟》(1982年) ★女性自我救赎 →‚姐妹情谊‛
★‚寻找男子汉‛:让女性塑造男人
6 谌容的《人到中年》 ①“笔力地沉重揭示了知识分 子在现实环境中的不公正待 遇。‛ ②女性的生存困境
7 汪曾祺 ①《受戒》:大地上涌动着的人生 欢乐 ②对‚小说‛概念的一次冲决
★淡化情节
打散、冲淡→插入成分→‚《受戒》……充 满 了水的感觉‛
★ 淡化冲突:‚克制陈述‛,‚除尽火气‛ (‚成人品质‛,即‚中国诗的最主要特 点,我们可能可以称之为‘成人品质’。 在中国文学的整个广阔幅度内没有任何幼 稚年少气盛的东西,而这种年少气盛品质 是欧洲诗歌的基础。‛) ★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暗示性 、 ‚留白‛ 如:‚芦花才吐新穗。银灰色的芦苇,发着银光,
★古典文学之神韵
镇上八景之一就是‚冬晨雾盖镇,所以,一到冬天,起来 早的的人就特别多。但起来早的大半是农民,农民起早为捡 粪,雾对他们是妨碍;小半是干部,干部看了雾也就看来雾, 并不怎么知趣;而能起早,又专为看雾,看了雾又能看出乐 来的,何人也?只有他韩玄子!(《腊月•正月》)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 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醉醒能述已 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蒋子龙:改革神话的书写 《乔厂长上任记》 (1979年2月)
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张洁1985年前作品简析
A Miserable Idealist--on Zhang Jie's literary works
before 1985
作者: 李珞红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5-28页
主题词: 新时期 浪漫主义思潮 理想主义者
摘要:浪漫主义思潮对张洁1985年前作品影响较大.对张洁笔下理想人物矛盾的分析,可看出张洁作品中浪漫主义情绪的由来与张洁本人的追求密切相关.1985年新写实主义的突起,浪漫主义在中国失却存在的土壤,张洁创作风格由此改变,表明她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形象、主体与时代
都当上了教练或领导,慢慢地少见、以至完全
不见了。
解放初始,母亲和周围的铁路员工还穿上
了苏式毛呢铁路制服,式样做工很入档次,缀
着模压了人民铁路符号的黄铜扣子,更加一顶
大盖然而小檐的帽子,正中缀有红白两色人民
铁路符号的帽正。
抗战后期,父亲将我们母女遗弃在陕西,
贫穷和在山沟窑洞里的生活,使我们和外部文
张洁那些“不无发泄报复意味的恶言恶语”后面,其实
式的‘森林的孩子’式的乌托邦”,以及“不能忘记却又
无法不忘记”的“爱情乌托邦”①。王蒙实际上指出了
的生命形态,淳朴而坚定过日子的心。在谈到小说
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肯定:
那时社会有一种秩序,旧的秩序还没断,
张洁精神内核的“理想主义”
(乌托邦)气质,以及其中
明世界长期隔绝。从我记事起,我们总是一身
照,那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真情,是社会主义“同
志”间的友爱和阶级情谊,也印证着无产阶级地位的
上升;而对张洁可能尤为重要的是他们的那种“修
养”,
“手脸洁净、服务优良、举止文明,一派有文化的
新式工人模样”。而这种修养“也许是受苏联文化,尤
其是苏联电影的影响”,正如苏联文化对于张洁这一
“在平民的生
员熟络起来。他们对我这个独自旅行的少年
活中,确实利益增进了”,但是张洁所看重的确实又不
很是关照,和蔼可亲,笑脸常开。而且是那种
是,或者不只是这种简单的“利益增进”,靛蓝粗布换
由衷的、给人以温情的笑脸,而不是算在五星
成了苏式的毛呢大衣,这种物质性的转变被张洁富含
饭店成本里的、也不是高薪应聘出来的笑脸。
诗意地感受为一种精神性的解放:母亲旧貌换新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当代女作家张洁的代表作之一,整篇小说以姗姗的爱情为引导,其母亲的感情为主导,充斥着温暖的母女情和伤感的爱情。
小说中讲述了身为作家的母亲钟雨与一名老干部之间的爱情。
小说也通过母亲之笔谈了谈姗姗自己的爱情观。
其中“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记得第一次读《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在高一,那时候被这篇文章感动的一塌糊涂,对于一个没有一点感情经历的女孩儿来讲很是奇怪,而那时对爱情总是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一方面为里面的爱情感到可惜,另一方面很认同里面姗姗及她母亲钟雨对爱情的态度,爱情要经得起等待,那个和你相互欣赏和吸引的人早晚都会出现,你不能因为其它种种与之错过,否则生活对你而言简直就如一潭死水。
我想女孩儿思想大多是早熟的吧。
而那个时候的纯真是不参一点杂质的。
所以当读到姗姗和乔林之间的对话时,当时只是觉得乔林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爱,而读到钟雨的爱情,深深的被打动了,契科夫的作品选谜底的揭晓,日记本中记录的点滴,似乎他们每次的见面都能让我心跳加快。
一、想突破而有不能突破的爱情,各自活在想象中
虽说是两个不在年轻的人,而那情感却像是在初恋,那么热烈而内敛。
为了见彼此一面,那样急切而又秘密的心理,被张洁刻画的细致入微,而钟雨和那个不知名的老干部之间的爱情也仿佛就像一场梦,他们两个人都在做着的梦,活在各自的期望里。
两人
见面都是自己在营造一种氛围,一种充满着忐忑和甜蜜的相遇,而若是真正的遇到了,则显得有些别扭了,共同在一个机关里上班却常常躲着。
也许两人的爱情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折磨中愈加的深刻。
在佛语中有八苦,其中第六苦为求不得苦“佛说,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像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
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而他俩不就是对方的求不得么,他们是各自的欲望,却由于现实种种而求不得,生活在这种痛苦中而又追逐着这种痛苦,享受着这种痛苦。
在当时社会或道德非常强大的时代,这种感情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也是对道德的一种冲击。
稳定下来的一夫一妻制,在一定意义上讲是让婚姻建立在爱情之上的,然后才与责任义务想关联。
如果背叛了自己的婚姻,就相当于背叛了自己的爱情,违背了时代赋予你的选择,这就关系到伦理道德层面。
老干部的婚姻是没有建立在爱情之上的,所以一旦他遇到了爱情,他亦会像个小伙子一样,他生命中的热情被钟雨唤醒了,一个成熟的男人他有足够的理性来压倒自身的欲望,他由世俗眼光所考验,他的思想变成了一种力量的化身,他不能去冲破。
家庭的责任感社会道德舆论等等,从而不得不去去忍受这种相恋的痛苦。
也许这也是钟雨深深被他吸引的原因。
文章也说了“他准是以他那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动了母亲的心”,正是因为这份隐忍,让他魅力十足。
其实他们有那么多次机会讲出那三个字,而那三个字也只需一两秒秒的时间,设想一下如果感性赢了理性,
或许他们就在哪条相遇的街相互表白,或者在那个一生唯一一次单独相处的林荫道上相拥大哭述说思念。
哪怕有一方主动,另一方也便投降了。
可是他们没有,他们选择了逃避。
那需要多大的意志去把这份情感压制二十年啊。
他们爱情在各自的编织中,他不能逃出,她亦不能进来。
二、钟雨的理想爱情
钟雨是离过婚的女人,她的前夫她都觉得羞于对自己的女儿描述。
“我只记得母亲曾经很害羞地对我说过他是一个相当漂亮的、公子哥儿似的人物。
”,年轻的时候钟雨也曾爱过,只是单单为对方的容貌所打动,因此她为自己当时的浅薄无知所懊恼。
而生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着每个阶段的一般规律。
我们很能理解年轻女孩子追求的浅薄,假若钟雨在那个阶段遇到了老干部也断是不会磨出爱情的火花的,只有她跟着生活的节奏,经过时间的沉淀,遇到了不如意时,她才明白过来内在的完美远远强过了表面的浮华。
一般人也只能是认为是命运的安排,马马虎虎的过着日子,可钟雨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哪能容许自己可笑的无知,所以一想到过去,她认为那是人生的蠢事,错事,不愉快的事。
所以她无形中也给女儿灌输着自己的爱情观,她理想的爱情观,以至于女儿是这样认为自己的父亲的“我明白,她准是因为自己也曾追求过那种浅薄而无聊的东西而感到害臊。
”,多多少少会让人有些吃惊。
而钟雨的理想爱人是什么样的呢?从文中总结老干部的特点,应该是这样的------比自己大,有着丰富的阅
历,理性,有着脱俗的气质,崇高的个人素养,最好还有着相同的爱好。
拿作今天来看这应该是所有未婚女青年的理想伴侣,可不止钟雨会去崇拜。
但钟雨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老干部在她的心里更是完美,所以这段恋情被她坚持了二十年,这对一个已是自由身可以去选择的人来说很不容易。
所以她的生活中不能少了这个梦,不能少了老干部,于是那本契科夫小说选集便成了一种思想寄托,完全属于她一个人的爱情的现实物质,她也会常常对着日记本,而那日记本似乎也是老干部,她告诉它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平常夫妻一样。
其实,钟雨虽然是自由身,在这段爱情里却是被动的,因为她所选择的对象是被社会道德所束缚的。
对于这样的一个被动主体,她幻想着被束缚一方的种种主动,比如“每每母亲从外地出差回来,她从不让我去车站接她,她一定愿意自己孤零零地站在月台上,享受他去接她的那种幻觉。
”黑格尔在《美学》中讲到“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美,因为女子的全部精神生活,现实生活都集于爱情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撑力。
”钟雨充分验证了这一句话,她是一个作家,她又似乎是因为这段恋情而有了无限了源泉,所以在作品上有意无意的流露出了自己的思想,她在作品上也曾“逼”老干部主动“表白”过-----“您最近写的那部小说我读过了。
我要坦率地说,有一点您写得不准确。
您不该在作品里非难那位女主人公……要知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感情原没有什么可以非议的地方,她并没有伤害另一个人的生活,……其实,那男主人
公对她也会有感情的。
不过为了另一个人的快乐,他们不得不割舍自己的爱情……”从这一点来看,这也许是最委婉的爱情告白了。
后来,老干部在文革中死于非命,钟雨几乎一夜白了头,她的爱人死去了,她的爱情也便随着一起逝去了,她的生命也便开始走向了枯萎。
“你去了。
似乎我灵性里的一部分也随你而去了”。
其实她远远没有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女主人翁痛苦,因为她的爱情是双方的,是一种有着思想交流的。
文革的出现,老干部含冤而死,让钟雨的爱情更加的充满了悲伤和理想主义色彩,使她彻底成为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三、“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产生的背景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在文革结束的第三年创作的。
随着粉碎“四人帮”,标志着这一个政治时期的结束,另一个政治时期的开始,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文学时期的结束,另一个文学时期的开启。
而这个时期的现实主义的回归,以及浪漫主义思潮的恢复给文坛带来了活力和思考。
“伤痕文学”是则是这个时期的主流文学,它指明了文革给社会及个人带来的种种苦难。
《爱是不能忘记的》就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产生的,这里面的知识分子如钟雨,老干部都受到了文革所烙下的深刻而又沉痛的伤痕,老干部还因此含冤而死。
小说通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来表达当时的苦难,以悲剧的艺术力量打动人心,“我恨不能为你承担那非人间的折磨,而应该让你活下去!为了等到昭雪的那一天,为了你将重新为这个社会工作,为了爱你的那些个人们,你都应该活
着啊!我从不相信你是什么三反分子,你是被杀害的、最优秀者中间的一个。
假如不是这样,我怎么会爱你呢?我已经不怕说出这三个字。
”“我想到我要好好地活着,好好地生活,像你那样,为我们这个社会——它不会总像现在这样,惩罚的利剑已经悬在那帮狗男女的头上——真正地做一点工作。
”钟雨痛苦着,而又对这个社会抱有着希望,她相信着苦难会结束,而那也意味着真正苦难的来临,减少了肉体的折磨,而心灵却陷入了沼泽。
这其间钟雨的恨意和无奈已经把她变得麻木了,现实逆转了,理想却破灭了。
因而钟雨寄希望于天国,而倘若真的有天国,他们又能否相遇呢?
09文学院(1)班何玥
学号:09050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