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理想主义:人类悲剧产生的真正根源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基督教:修女僧侣纵欲也疯狂 doc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基督教:修女僧侣纵欲也疯狂我一直以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因为它的人文思想,让人从中世纪的神权之下解放出来,为现代西方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石。
我也曾想,思想的启蒙都是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但是,现在我才知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真正让西方人从宗教禁锢下解放出来的是那些修女和僧侣,有部电影叫《修女也疯狂》,我想,那是确实的,修女或者僧侣疯狂起来,那是上帝都无法让他们安静下来的。
那时,修女和妓女往往是同义词,有句谚语说:她不是修女就是妓女;另一句谚语说:她下面是妓女,上面是修女。
还有说:神父一叫,修女就开门。
人们不相信世界上有冰清玉洁的修女,而是认为:世上只有三个修女守身如玉:一个逃走了,另一个跳河淹死了,第三个到现在还没有找到。
大家一致认为僧侣只干坏事,因为谚语说:得让僧侣双手捧住杯子,不然他的手会在桌子底下乱摸。
于是,成千上万的修道院,成为无耻和种种恶习的大本营。
所以,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色欲横流,在修道院的历史条件中,找到了极有利于纵欲的土壤,女修道院俨然成了贵族的妓院。
也许僧侣对俗家人士的横刀夺爱不甚满意,便有人鼓励修女同僧侣共破色戒,认为这样的破戒罪孽较小。
甚至有教会作出这样的声明:修女受到肉欲和人类弱点的诱惑,违背了戒色的誓愿,如果是同僧侣破戒,而不是委身于俗人,那罪孽较小,就能得到较为宽大的处理。
那时,罗马几乎所有的修道院都成了藏垢纳污的地方,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整个基督教世界。
据了解,当时在德国、西班牙、法国以及意大利,修道院的禅房几乎没有清净之地,夜里总有客人上门,或男客,或女宾。
在许多地方,修道院是贵族最喜欢的客店。
威风凛凛的骑士在那里受到最热情的款待,修女们赐予他们最酣畅的欢娱,任何地方都比不上修道院。
客人在这里寻花问柳、丑态百出,比在妓院更加放浪,而且还不用付钱。
所以,修道院常常是最好玩的娱乐场所,贵族常常成群结队在那里居住,跳舞、听音乐、做游戏,以及享受修女们纯洁的情色款待。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禁书:我们不能不看的经典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禁书:我们不能不看的经典最近,凤凰台评书人梁文道连续向人们介绍了不少禁书,其中有介绍手淫的《孤独的性史:手淫》,还有被认为人类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性变态者萨德的《卧房里的哲学》。
据介绍,他是历史上恶名昭彰的人,三次被判死刑,而终未被执行。
有过无数次强奸、鸡奸等性犯罪记录,他的后半辈子都是在牢狱和精神病院中渡过。
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曾根据他的作品拍成电影《索多玛》,其中就有挖眼睛、肛交、鸡奸、吃粪便等令人无法接受的东西,因此,他的作品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变态狂,到了现代,却被认为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重要的人物,受到世界尤其是法国思想界的推崇,像著名哲学家沙特、波伏娃都非常赞赏他,把他捧为现代哲学的开山之祖。
据介绍,他的《卧房里的哲学》,讲一对乱伦的姐弟,还有一个双性恋者。
三个人合计好,一起去诱惑一个天真可爱的少女,让她变成一个淫荡、邪恶的女人。
果然,这个女孩不但自己堕落,还亲自用性虐待的方法虐杀了自己的母亲。
亲爱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女人无论已婚或者是寡妇,都不能够用别的任何事情当目标,她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让自己从早到晚被淫,这是大自然创造女人的唯一目的。
这就是书中人物对少女实施引诱时说的话。
所以,现代女权主义者都很崇拜他,就是因为他在不断强调女性的性欲自主性,性欲的解放。
现代主义哲学家们更是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他的非理性主义思想,否定传统道德伦理的行为,都成了盲目崇尚的对象。
可以说,没有萨德,就没有萨特和波伏娃,就没有现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产生。
从这个意义来看,即使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堪入目的禁书,都可以堂而皇之地阅读,并且可以从中汲取思想的精华,而那些我们认为是坏书、禁书的书籍,就更要看了。
其实,当我们回首历史,现在我们视为经典的许多书籍,都曾经被当成禁书、淫书,加以禁止。
当我们考察西方禁书目录时,就发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宣言》赫然其中。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因为这本向资本主义宣战的宣言书,曾经长期被列为禁书,共产主义思想被视为可怕的幽灵。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邓玉娇案判决民意意外胜利之后的尴尬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邓玉娇案判决:民意意外胜利之后的尴尬6月16日上午,邓玉娇刺死官员案在湖北巴东法院一审结束。
法院宣判,烈女邓玉娇行为属防卫过当,且邓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又有自首情节,所以对其免除处罚。
当我们回首本案的侦查审理经过时,明显感到,这是民意的意外胜利。
因为该案一开始,司法机关是以故意杀人的罪名立案侦查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如果此案没有引起媒体的注意,没有公众的参与,审判结果将大相径庭。
虽然围绕着是否防卫过当仍有争议,但毕竟不会影响邓玉娇终获法律上自由身的结果。
人们清楚,有强大的民意和舆论作为后盾,法院这回绝不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了,至此,邓玉娇案或可告一段落。
但这一普通刑事案件,最后引发为公共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却并不会随着邓玉娇走出囚牢,而烟消云散。
围绕邓玉娇刺官的罪与非罪,一直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以数以万计的网民为代表的网络民意,认为邓是正当防卫不应负刑责,有人甚至认为邓玉娇刺官,是为民除害;而与这种感性色彩浓烈的观点相比,部分官员及法学专家、专业评论人士,则认为前者是非理性的观点,是阐释的狂欢,进而表示出对舆论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切焦虑。
常言道,法不容情,但这一次却演绎成相反的意义,获得皆大欢喜的结果。
难道这是民意强奸法律所造成的结果?在社会生活中,民意干扰司法机关依法办案,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去年的许霆案审理过程中,以及早些时候的躲猫猫事件,就已经出现过,更早的还有孙志刚案件。
不过,邓玉娇免于罪责,还是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邓玉娇本人以及家属,他们几乎要喊出皇恩浩荡的口号来了。
其实,公众原本对此也没有太高的期许,他们只是出于憎恶淫官、同情弱者,因而,才感同深受地站在了邓玉娇的身后。
其实,对某一具体案件而言,公众不会是非不分地袒护恶贯满盈的弱者,而只传达出一种对弱势者同命相怜的关注,希望弱者得到应有的司法正义,也是对强势权利恐惧的本能反应。
因而,邓玉娇的无罪释放,对于民意来说,是过于意外的结果,显示民意意外胜利之后的尴尬。
悲剧产生根源探析
悲剧产生根源探析[摘要]在古今中外的悲剧史上,学者们对悲剧起因作了各种精彩的阐发,悲剧冲突的产生来源于悲剧人物自身及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两方面,其中包括悲剧主人公的过失、性格特点等内部原因,永恒正义、命运趋向和客观环境等外部原因,我们应该对各种悲剧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悲剧产生根源自身过失永恒正义命运趋向历史要求[中图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11-02在琳琅满目的戏剧作品中,悲剧是其中最能扣人心弦、动人肺腑的剧目。
席勒认为:“使我们获得无上的道德快乐的诗艺,必须利用混合的感情、需要通过痛苦来使我们快乐。
悲剧特别能做到这一点。
” [1]的确,悲剧证明了人类灵魂对苦难和不幸的胜利,是深度和成熟、调和的经验和反思的睿智的绝对尺度。
通过观看或阅读悲剧,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生命的力量得到肯定,人格得以提升。
在欣赏悲剧的同时,我们不由得要思考一个问题,即悲剧的冲突是怎样产生的呢?古代先哲们在这个问题上,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悲剧矛盾的产生既有悲剧人物自身的原因,也有悲剧人物所生活的外部环境的因素。
一、悲剧产生的内部原因(一)主人公的过失在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堪称是悲剧学说的开创者,他提出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2]。
他认为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从而引发悲剧,即悲剧中的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
他在《诗学》第十三章中对悲剧人物作了进一步的界定,认为“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3]悲剧人物既不是完美无缺的好人,也不是邪恶的坏人,而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另一种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最伟大的心理学家——老庄 doc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最伟大的心理学家——老庄对于历史,常常有一种敬畏感。
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尘埃落定之后沉积下来的沉淀层绝对比看似已经是巨厚的二十四史全集更厚重得多。
而且真实的历史中不会像书本中的纸那样洁白,更不会像黄金版的书页那样的灿烂。
这里面虽然也零星闪耀着一些珍宝的光辉,但更多的是铺着累累白骨,洒着斑斑血迹。
在我的心中,历史更像是一个久经世事的智者,诉说着人类所走过的坎坷道路。
但是,也常有人将历史当陪酒小姐一样随意打扮戏弄,也有人像盗墓者一样只注意到历史中的奇珍异宝,也有人将历史当瓜子嗑,聊够了当红明星的香艳故事,就再聊聊秦始皇的绯闻。
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始终觉得,历史应该是一面镜子,像传说中秦始皇王宫中的那面神奇的镜子,能照见人们的胆张心动,照见人性中的贪婪、狡诈、怯弱、愚蠢。
只有以史为鉴,才能够深思历史,才能使人类越来越走向成熟和理性,才无愧于人类所自封的“万物之灵”这个称号。
现在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好像有形的受到的关注和保护更多一些,古庙、古塔、城垣、大院固然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但是老祖宗留下的无形文化遗产,更值得我们珍惜。
江湖夜雨生于七十年代,有嗜古之癖,就喜欢在故纸堆里拔拉一些东西,对于道家学说,尤其感兴趣,所以在这里盲人摸象一样乱说一通,希望能成为引玉之砖。
不过在现代社会之中,人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立马能见效益的东东才有人喜欢听。
再不就是说出来“酸酸甜甜”、开心开胃的玩艺更易受人追捧。
而道家尤其是他的本旨--老庄学说并不符合这两条,倘有人指望用老庄的思想直接拉动GDP上几个百分点,让自己在职场上很快的升职加薪,那是不可能的。
虽然有人也写出来“老子谈成功之道”之类的书,甚至将“老子智慧”拉扯上了“现代爱情婚姻”,但是江湖夜雨觉得如果老子真的变成了太上老君(江湖夜雨觉得太上老君的形象和老子也大相径庭,真的老子是不会烧锅炉炼丹的)而永世长存的话,看到这样的书肯定会不停地摇头的。
悲剧的原始概念
悲剧的原始概念悲剧是古希腊戏剧中的一种戏剧形式,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被认为是古代文学最为高贵的形式之一。
悲剧的原始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论,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逐渐发展和演变。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首次对悲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界定。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戏剧形式来表达并引发观众因恐惧和同情而产生的情感净化的艺术形式。
换言之,悲剧通过展现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使观众能够在观看过程中体验到同情之情,并通过这种情感净化来获得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悲剧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错误决策和命运的不可抗力,导致主人公身败名裂、悲惨结局的发生。
悲剧的情节通常是围绕着一个伟大的英雄或贵族展开,他们因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走向灾难。
主人公的悲剧遭遇不仅引发观众的恐惧和同情,也激发了观众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深度思考。
除了情节,亚里士多德还对悲剧的其他要素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悲剧的角色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尊严,同时也应该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抉择。
在悲剧中,角色的行为和决策应该是基于他们的性格和信仰,并具有普遍的道德教导意义。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探讨了悲剧的语言和表演的重要性。
他认为,悲剧的语言应该是高雅的、丰富的,通过运用音乐、舞蹈和舞台效果来增强戏剧的表现力。
由于古希腊的悲剧演出通常是在大型露天剧场进行的,声音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成为悲剧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并对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深远影响,但悲剧的定义和概念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也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批判。
在文艺复兴时期,悲剧的定义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古希腊戏剧,而是包括了所有通过表演和文学形式呈现悲剧性冲突和遭遇的作品。
到了现代,悲剧的定义更加宽泛,不再仅限于戏剧领域,而是逐渐延伸到小说、电影、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
悲剧也不再仅仅强调情感的净化,更强调对于人性和生命的深度思考和反思。
总之,悲剧的原始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戏剧,起初是指一种通过展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来引发观众的恐惧和同情的艺术形式。
悲剧产生根源探析
悲剧产生根源探析[摘要]在古今中外的悲剧史上,学者们对悲剧起因作了各种精彩的阐发,悲剧冲突的产生来源于悲剧人物自身及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两方面,其中包括悲剧主人公的过失、性格特点等内部原因,永恒正义、命运趋向和客观环境等外部原因,我们应该对各种悲剧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悲剧产生根源自身过失永恒正义命运趋向历史要求[中图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11-02在琳琅满目的戏剧作品中,悲剧是其中最能扣人心弦、动人肺腑的剧目。
席勒认为:“使我们获得无上的道德快乐的诗艺,必须利用混合的感情、需要通过痛苦来使我们快乐。
悲剧特别能做到这一点。
” [1]的确,悲剧证明了人类灵魂对苦难和不幸的胜利,是深度和成熟、调和的经验和反思的睿智的绝对尺度。
通过观看或阅读悲剧,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生命的力量得到肯定,人格得以提升。
在欣赏悲剧的同时,我们不由得要思考一个问题,即悲剧的冲突是怎样产生的呢?古代先哲们在这个问题上,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悲剧矛盾的产生既有悲剧人物自身的原因,也有悲剧人物所生活的外部环境的因素。
一、悲剧产生的内部原因(一)主人公的过失在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堪称是悲剧学说的开创者,他提出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2]。
他认为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从而引发悲剧,即悲剧中的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
他在《诗学》第十三章中对悲剧人物作了进一步的界定,认为“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3]悲剧人物既不是完美无缺的好人,也不是邪恶的坏人,而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另一种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高三语文【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大自然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映入我临终的眼里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大自然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映入我临终的眼里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是一个文学天才,他的一生只活了短短三十五个春秋,但却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而芥川龙之介留给世人的,还有独一无二的遗书,证明他是一位极端迷恋死亡的人;也可以说,他在生活里,是用临终的眼,来看这个世界的。
他在遗书中说:如今,我生活的世界,是像冰也似透明的,神经质的,病态世界。
我究竟要等到何时才敢自杀呢?这是一个疑问,惟有大自然,在我看来,比任何时候都美。
你或许要笑我,既然深深喜爱大自然之美,却又想入非非要去自杀,岂不自相矛盾!殊不知,大自然之所以美丽,正是因为映入我这双临终的眼里的缘故。
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只有在临终的眼里,才能显示真正的美。
相信读过他的遗书的人不少,但真正读懂的人恐怕寥寥,而川端康成算是一个吧。
当他读到临终的眼这四个字的时候,内心一定受到很大的触动,或者是有怨于芥川龙之介,因为芥川道出了他心底的隐秘,不然,他不会写出那篇理性而又伤感的随笔《临终的眼》的。
他写道: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达到圣境也是遥远的。
但最后的川端康成,还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敏感而又郁寂的生命。
其实,如果说芥川龙之介是用两年时间去研究自杀,而川端康成则是用一生去思考死亡,始终以临终的眼去看大千世界。
因此有人说,川端康成近三分之一的作品是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
众所周知,川端康成的亲人在他年幼时接二连三的去世,尤其是目睹祖父孤独的死法的悲伤和丑陋,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他心底深深地烙上了孤独的影子,形成了最深层次的心理意识,这种意识与年俱增无法排遣,成为一种强烈的内在孤独,随着生命历程渐进,死亡的意识也愈来愈强烈。
他对人生最大的感悟,就是悠忽无常。
他说,蜉蝣及夕而死,夏蝉不知春秋。
倘若优游度日,则一岁的光阴也就很是长闲了。
如不知厌足,虽过千年亦不过一夜的梦罢。
倘仇野之露没有消时,鸟部山之烟也无起时,人生能够常住不灭,恐世间将更无趣味。
高三语文【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野兽之美想起曾经与我们相伴的毒蛇野兽们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野兽之美:想起曾经与我们相伴的毒蛇野兽们小时候在乡下,在偏远安静的生活环境中,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够保持平静的,而来自于黑暗之中的恐惧,不时袭击着我们幼小的心灵。
这种恐惧的产生,有时因为鬼蜮的传说,有时则来自于毒蛇猛兽的惊扰,特别是毒蛇、蝎子、蜈蚣之类,在我最初的观念里,它们几乎构成了对生命的所有威胁。
因为我被它们咬过、螫过,那种恐惧感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不止一次,当我们在睡梦中被父母叫醒。
在昏暗的灯光下,只见一只体积很大的赤练蛇绕在屋梁上,我们只好呆在床上不敢动弹,等父亲去找来叔叔们,拿来铁钳、网兜等,将这个不速之客请出去,我们才稍微安下心来。
因此,当上学之后,学会唱《国际歌》时,对歌中唱的那些可恨的毒蛇猛兽感触良深,我以为就是赤练蛇之类,也相信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将照遍全球。
可是现在,当我们的生活中,早就消失了毒蛇猛兽的踪影,世界并没有实现太平,反而让我们感到,没有毒蛇猛兽的世界,是如此单调而无趣。
真的,好久没有看到那些蛇们、蜈蚣蝎子们,倒怀念起那些有毒蛇相伴而眠的时光,好想让那种恐惧感再一次穿过胸膛,达到心灵深处。
就象现在的网游一族,没有了魔兽世界,他们只好发出:贾君鹏,你妈叫你回家吃饭,那样得到千万人回应的精神哈欠了。
美国作家纳塔莉的《野兽之美》,曾风靡一时。
虽然她和我一样,当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非常害怕蟑螂,到了几近病态的程度。
也许就是因为恐惧而产生崇拜,才能够让她体会到,大自然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令人心悸、美丽无比的。
所以,她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心中对于大千世界的热爱,对想象力的喜好,对自然界这些扭曲的、有蹼的、无奇不有的小东西的怜惜。
人类之所以生存得如此美好,是因为地球上还有许多鸟兽虫鱼始终伴随着我们。
在纳塔莉的眼里,野兽之美,就因为在野兽身上,看到了人性一样的魅力。
她说,这是受过涂油礼的圣徒的罪恶,还是兽皮底下的温柔?这些就是我自得其乐的原因。
高三语文【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品茶悟道
高三语文【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品茶悟道高三语文【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品茶悟道谈经论道,是为师者解惑授业,自古是郑重其事的。
有关道的学术研究,异彩纷呈.在诸多中华文化中,茶是为数不多可称为道的文化.茶道成为堂而皇之的称谓,得益于人们对茶的掣爱和传承,更得益于人们赋予茶丰富的内涵.查阅茶道一词的起源,始见于隋唐时期,我们更多地理解其宗旨为修身悟道。
其内容之丰富,予人生哲理之深刻,非透彻领悟,是不能知其精髓所在的.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早已经对有关可称为道的理论作了根本定义。
前有圣人先贤的教诲,后有学者专家的精辟论述,德行高超的茶人,很少热衷谈经论道,传统的儒家中庸思想,倒是十分崇尚,就是平日处事做人,也时时牢记言多必失。
但其实这种认识,成为茶道探索上的桎梏,以致中国茶道发展氛围,滞后于日韩。
茶道是一门学说,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为品茶看惯云卷云舒,并不表示茶人没有真知灼见。
品茶,也要论道,茶文化发源地需要营造全民品茗文化,需要形成茶文化氛围,勿让中国茶道,被韩国抢注了世界文化遗产商标。
文化历久弥坚,形成无法估量价值。
只是对文化价值适用,除了保护,重视,还要予以规范和引导。
‘茶者,诈也;道者,盗也'这则因茶被下蒙药而被盗金银,从此闻茶音听道字心中惧怕的故事,实际影射现实生活中借文化名义,贪己私欲现象。
从茶文化宣传正面角度看,这是不和谐音,但也未必不是好事。
日本茶道也好,中国茶道也罢,用四字概括只是学说之言,也并无专门机构认定。
几千年来,盖棺定认的东西似乎成为权威,但我却认为,由于时代的不同,认识的局限,人们意识形态方面的表述,只是浅显的一家之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早已有了质的飞跃,一些固有的观念,也随之发生显著转变.品茶人好观今鉴古地感悟人生,长年陶醉于杯中雅韵,每日吐故纳新般洗涤尘埃,时间久了,也自然对茶有独到见解。
又由于地域、文化、理念、认识的不同,形成的观点也就多样。
尼采《悲剧的诞生》——悲剧诞生“根源”的解读
尼采《悲剧的诞生》——悲剧诞生“根源”的解读摘要: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哲学思想与前人关于“悲剧”定义的对比中,对尼采酒神精神的权利意志,超人哲学和审美本质的解读和探索.酒神与日神所诞生的具体细节解读中探索尼采“悲剧”的深层意义.人与自然是尼采悲剧探索的根据,对人充分肯定的哲学形而上学基础上对尼采《悲剧的诞生》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哲学含义进行探讨.关键词: 酒神悲剧诞生人与自然审美哲学精神西藏民族大学 16级文艺学硕士王玉莲(一)尼采《悲剧的诞生》产生的背景在人与自然分离的紧张关系中,古代社会的原始粗野理性化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得人价值的判断不是理性和智慧,而是作为一种道德判断.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正是试图弥合和恢复人与自然的原始的统一和人生命力的冲动,使人称之为人.《悲剧的诞生》中的思想基础是奠定在前人基础上的.“造物主即大自然创造的一切东西都是好的,一旦到了现代人手里,就完全变坏了,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1]卢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技术革命的质疑.人应该恢复到对自然社会本真认识.席勒认为在古希腊时期人的感性与理性是和谐统一的.人的生活活动也就是人的艺术审美活动到现代社会科学理性导致了人内在分裂,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称古希腊人是感性功能与理性功能统一的完美的人,想象的青春型和理性的成年型结合.这种人性在我们身上体现出形式冲动的对象,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不可分割的呈现在我们身上,人无需在他处寻觅自然,人在自己身上就可以发现自然,并体验到生活的快乐。
然而,自然在现代社会对人来说已成为一种观念,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工和科学理性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分离.自然从人道主义中消失了.将自然等同于希腊童年时期的神话孕育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真实性.感情本身带有浪漫特点,感受自然本身诗性.恢复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过程中.席勒认为艺术作用于审美,人的完整性是感性和理性,必然与自由的统一.恢复古希腊人内部的统一和人与社会的自然状态.黑格尔认为在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素材将内容和感情联系起来,人怜悯和恐惧的情感与人害怕于外界的力量的强大持有的敬畏之情.人自身力量的有限性对外界产生敬畏之情和害怕于自身自为力量所产生受难者肯定和实体性同情的伦理之情.悲剧所具有的矛盾冲突的精神对立,体现在现实的伦理道德.具有普遍的代表和神圣的不可侵犯特点.悲剧理论产生于亚力士多德的《诗学》,主要讨论的悲剧和史诗,以理论化的方式提出悲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所具有心灵净化功能,引起人怜悯和恐惧.尼采以酒神精神为主的悲剧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酒神精神现象学,否定苏格拉底的理性世界观。
高考作文素材费兰克 让生命活出意义来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费兰克:让生命活出意义来当每一个历经死而复生神奇的人,都会说出:活着真好;也许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体悟到生命的宝贵。
有一本书叫做《活出意义来》,作者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维克多-费兰克博士。
他曾是二战期间著名的纳粹集中营的一名俘虏,他的双亲、兄长、妻子都死于集中营,只剩下他和妹妹。
这样一位历经惨绝人寰遭遇,度尽劫波归来的生还者,他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
他写道:活着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任何人只要活着,就有理由去怀抱希望,不论经历了什么困境,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义来。
我刚刚目睹一个正处于花季中的生命,如何在无常中枯萎。
于是,我深深体会到费兰克对于生命的感悟是如此真切,生命是如何的珍贵,生活的机遇是如何难得。
那是我朋友的小孩,刚满十五岁,正在上初二,一个可爱的阳光男孩。
一天,小孩说感冒了,有些儿头疼,但还是去踢足球,那是孩子最喜欢的运动。
可是第二天,当他的父母去叫他上学时,却发现怎么都叫不醒他了。
当我在医院看到的他,已经在病榻上躺了许久。
空洞暗淡的目光,其实那是一种没有意识参与的虚光;开始萎缩的手和脚,预示着生命之花正在凋谢。
他的生命只有依靠输液来维持,而他的父母正在病榻前守护着他,日以继夜呼唤着他。
虽然医生已经诊断:即使小孩醒来,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变成植物人,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
他们期待着生命奇迹发生,孩子妈妈更相信孩子一定会好起来。
因为每一次只要她有事离开,孩子的双眼就会满盈泪水,孩子舍不得她啊,而他们更没有理由放弃一个正在花季中的生命。
他们虽然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散尽千金,甚至把房子也抵押出去了,但他们并不后悔。
为了孩子,他们宁愿一生清贫,只要孩子活着,就是最大的希望。
可是前不久,我接到朋友的电话,孩子终于还是走了。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包括生存挫折问题,这也许是人类永恒的难题。
费兰克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生命意义的原因所在。
高考作文素材雕刻时光 过一种精品人生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雕刻时光:过一种精品人生很久以前,就读过台湾诗人痖弦的一首诗《雕刻家》,他说:烦忧是一个不可见的天才的雕刻家。
每个黄昏,他来了。
他用一柄无形的凿子把我的额纹凿得更深一些;又给添上了许多新的。
于是我日渐老去,而他的艺术品日渐完成。
于是我知道,无尽的烦忧、蹉跎的时光就象一个雕刻家,把我们的人生雕刻,在我们的身体或脸庞上,留下了一道道比刻刀还深刻的年轮和皱纹。
在我的知解中,总是时光把我们雕刻,象风霜勒在树木上的痕迹。
直到最近,才注意起一个很诗意很隽永的名词叫:雕刻时光。
它来自于苏联导演安德列.塔可夫斯基写的电影自传书名,其含义是说电影这门艺术,是借着胶片纪录下时间流逝的过程,而人的生活也是雕刻时光的过程,原来时光也是可以雕刻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对于电影的思想、回忆、灵感的创作进行了叙述,一次次的光影捕捉,犹如在时光里飞刀,去雕刻人生和梦境。
令我们感动的不仅是他营造诗意影像的能力,更在于他透过诗意影像展示了人类真实情感和经历,展示人类生活潜移默化的能力,这就是雕刻时光的能力。
每一位生活的人都是一位雕刻家,上帝给予每个人一块时间大理石,生活的过程就是雕刻时光的过程。
要让心中作品栩栩如生,就要一片一片的凿除不属于它的部分,从庞杂的时间里,塑造出一个庞大、坚固的生活事件组合,将不需要的部分切除,抛弃,只留下一个成品及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变成一件与众不同的精品。
每一个人都可以悉心地雕刻自己的时光;坚持着生活的方向和为人的原则,去掉那些浮华、燥热和闲杂,经过了一段即使不惊天动地,却一样精细别致、可供欣赏的岁月。
于是我理解了,雕刻时光是一种人生哲学。
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老子、庄子应该是雕刻时光的圣手吧。
有如《庖丁解牛》中庖丁的解牛技艺,简直达到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游刃有余的地步,可以在时间的流转中掌握其规律,在人生坎坷中规避其风险,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雕刻时光一种追求。
高考备考语文-【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伊能静一个悲情城市的故事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伊能静:一个悲情城市的故事伊能静能成为美丽教主,树立了一个智慧才女和贤淑母亲的形象,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真是很不容易。
但是这一形象却毁于一旦,伊能静与黄维德十指紧扣逛街的照片,和陈水扁高举手铐两种画面,分别在岛内演艺圈和政坛发酵,同时在政坛与演艺圈上演。
一夜之间,她的智慧、贤淑被下贱、不负责任、淫佚所代替,被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任人唾骂。
男有陈冠希,女有伊能静,她的恶名,简直可以追上艳照门的主角了。
但在我看来,伊能静的情变,或者说她的明星之路,充满着辛酸和泪水,是一个充满凄切的悲情城市故事。
去年,伊能静出版了新书《爱的练习本》,她在书中也首次透露了自己曾经被富豪践踏。
当年她还未满16周岁,情窦初开的她,便与香港一知名富豪陷入疯狂恋爱之中。
她坦言,虽然当年自己贵为玉女掌门人,但却陷入这段感情中根本无法自拔,一切都听从富豪男友安排,言听计从,甚至形容自己就像奴隶一样为其生活。
伊能静甚至大胆自爆,在与富豪的恋情即将告吹时,自己正在接拍《悲情城市》,竟然因为男友酒后性情大发的一通我需要你的电话,她就立即放下工作,从台湾飞往香港,结果苦等之后对方却一直没出现令她十分绝望。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惹怒了导演侯孝贤,而惨遭临时《悲情城市》换角。
至此,伊能静被放弃戏剧里的角色,却在生活中演绎悲情城市的故事,直到现在,这种悲情故事仍在继续。
就象已故导演吴子牛对伊能静给予的评语:我觉得伊能静本人就是剧中的人物。
伊能静和庾澄庆的爱情和婚姻,一开始就是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童话故事翻版。
一个出身寒微,出生后母女就遭生父抛弃,母亲改嫁日本人后,她由养父母带大,饱受人间的冷暖;一个贵为名门望族之胄,悬殊的社会身份,导致了庾家对伊能静的轻视和不满,也埋下了爱情的祸根。
现实的婚姻生活,自然不像童话中那般美妙和简单,当爱情走进婚姻,走进了生活的琐碎,走进了矛盾和冲突,这几乎是给充满幻想的伊能静当头一棒。
在生活里,伊能静即使当上了主妇、媳妇和母亲,但心灵上还是童话里的角色,爱幻想、不安分。
高考作文素材林中空地 人类追求自由的无蔽圣地.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林中空地:人类追求自由的无蔽圣地对于现代都市的人来说,森林已经是远方浓绿的梦。
可是,我有幸在闲暇时间,携友到过海南中南部的热带雨林探幽。
走在森林中,头上林木苍翠,遮天蔽日;地上藤枝如盘龙,挡住去路;脚下,山泉淙淙,清冽如许,蜿蜒于林间。
即使是盛夏,这里也是一阵阵凛冽之气扑面而来,掺着腐败落叶的霉味,让我感受到大地的原始之美。
当我们披荆斩棘,正往森林最深处进发时,却感觉到豁然开朗,进入一个神奇的境地。
我们发现了一片林中空地,象一卷充满原始意味的圣书,突然在眼前打开。
那开阔的林地,从四面森林边缘缓缓铺下,开阔而舒缓。
那里开满各种各样的野花,杂驳的花色点缀其中,看过去象斑斓的海洋。
有几头野牛在悠闲地徜徉,在它们的身上,停留着许多八哥鸟,也许它们还不曾受到人们的惊扰。
很显然,这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就因为它是茂密森林中的空地,我们能够踏入,这是一种缘分和庆幸。
正是所谓:林密日冷涉清溪,中泽湿衣何须提;空心且自随云去,地僻松老任吾栖。
这林中空地,让我感觉,如同到达一个可以接受神邸启示的地方,当我静静地一动不动地凝视天空,似乎挂在森林上方的天空,就象想象中一张神圣的脸庞。
也让我想起海德格尔的一本哲学著作《林中路》,在这本著作里,他将人们对于真理的探求,称为林中之路,而开放性真理的终极视为林中空地,那是人类自由无蔽的敞开,是为人类无蔽的心灵而存在的。
海德格尔,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独创性的、影响广泛的哲学家,被称为存在的追问者、存在的放牧者及诗人哲学家。
当现代工业社会充满对个人的日益侵犯、现代人的孤独感,以及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等,而海德格尔的林中空地,实际上是一种巢,一种人的精神之巢,或者说是赫尔德林的人类诗意栖居地。
有人说,海德格尔的生涯和思想,是一个漫长的传说;其生命中绽放的,是整个二十世纪人类的激情和灾难。
当然,他的影响远远不局限于二十世纪。
在他之后,西方哲学又沦入黑暗之中。
理想主义:人类悲剧产生的真正根源
理想主义:⼈类悲剧产⽣的真正根源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理想主义:⼈类悲剧产⽣的真正根源我们从⼩被灌输的教育,就是要树⽴远⼤的⾰命理想,并举出⽆数在理想旗帜下,成长起来的英雄,作为我们效仿的榜样。
也许还真有过⼀些效应,我们都做过成为英雄的梦想,并以少年英雄⾃诩。
长⼤以后,我们⼜被某种社会理想所困惑,让我们把终⾝献给那莫须有的精神海市蜃楼。
现在这些理想早就破灭了,关于理想的信仰早就被⽆情的现实吞噬了,唯有⼀些理想的骷髅,映衬在现实阴霾密布的低空之下。
现代诗⼈穆旦在刚刚经历了⼗年浩劫,也就是那场被理想燃烧起来的灭顶之⽕后,写下了这样的《好梦》诗,他写道:因为它是从现实的谬误中⽣长,我们由于恨,才对它滋⽣感情,但被现实所铸成的它的形象,只不过是谬误的另⼀个幻影,让我们哭泣好梦不长。
它很形象地概括了理想主义给社会以及⼈⽣带来的毁灭性打击,甚⾄让⽆数⽣命之塔随之坍塌。
于是,我们不得不对神圣的理想产⽣怀疑,究竟那些强加在我们⾝上的理想,给我们的⼈⽣是加速的推⼒,还是沉重的包袱呢?当我们考察⼈类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物,其实都是因为理想主义,⽽造成他们⼈⽣以及事业上的悲剧。
正如鲁迅说的,把他们最美好的⼀⾯,最绚烂的⽣命,撕破给世⼈看。
鲁迅经过对知识分⼦⼈格的检讨中,认为知识者往往缺乏接受历史真实的能⼒,往往对理想实现的真实过程缺少⾜够的⼼理准备,因⽽,总是由狂热迅速归于幻灭。
社会学家希尔斯说,每个社会中都有⼀些⼈对于神圣的事物具有⾮⽐寻常的敏感,对于他们宇宙的本质,对于掌理他们社会的规范具有⾮凡的反省⼒。
在每个社会中都有少数⼈⽐周遭的寻常伙伴,更探寻、更企求不限于⽇常⽣活当下的具体情境,希望经常接触到更⼴泛、在时空上更具久远意义的象征。
在这少数⼈当中,有需要以⼝述或书写、仪式的表演和崇拜的活动,来把这种内在的探求形诸于外。
穿越当下具体经验之屏幕的内在需求,标⽰着每个社会中知识分⼦的存在。
这就是理想主义思想产⽣的最好概括。
堂吉诃德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对人生追求的反思
堂吉诃德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对人生追求的反思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常能够遇到那些对于梦想和追求充满热爱的人。
而堂吉诃德,这位来自西班牙的骑士,就是其中一位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他的故事既令人啼笑皆非,又饱含深意,通过他,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还能对人生的追求进行一番反思。
堂吉诃德是一位自诩为骑士的男子,他为了追求理想主义,放弃了现实中的庸庸碌碌。
他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勇敢的骑士,决定以武士的身份寻找冒险和荣耀。
然而,这个世界并不是堂吉诃德想象的那样,他所追求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首先,堂吉诃德的幻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成为了一个笑柄。
他痴迷于骑士精神,对任何一点荣誉和正义的追求都毫不犹豫。
然而,在这个理性至上的现实世界中,他的行为被视为疯狂与愚蠢。
他以为自己正在执行着神圣使命,但别人看到的只是一个自嗨的人,不合时宜的幽默被广大民众所嘲笑。
其次,堂吉诃德对理想的追求导致他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
他抛弃了真实的世界,沉浸在自己编织的幻境之中。
他把普通的风车当作巨人,把一片田地当作演武场,在他的幻想中,他一次又一次战胜了那些“敌人”。
但在现实中,他只是一次次挨打,一次次受伤。
他的理想主义使他无法看到真相,不再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
这种对现实的逃避不仅伤害了他自己,也对他的周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最后,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使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增加了许多。
他对社会的不公平、封建制度的腐败以及各种不平等现象感到愤怒和失望。
他试图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这一切,但很明显,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一个社会的。
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他的追求变得空洞和虚无。
然而,正是这种冲突以及对人生追求的反思,使得堂吉诃德的故事如此深入人心。
通过他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的坚持与愚蠢,他面对现实的挑战,他的激情与沮丧,他的勇敢与困惑。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堂吉诃德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并最终接受了自己的错误。
人类理想主义与人生价值观探究
人类理想主义与人生价值观探究人类一直以来都在追寻理想主义,追求他们认为完美和高尚的生活。
理想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它认为人们应该始终追求美好、正义和真理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一套 value 观。
人生的意义就隐藏在这种 value 观里,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根据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经历而形成,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体系,这些又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交、人际关系、工作等方面。
此外,人的价值观可以随时间和经历而改变,并不稳定。
价值观的根源探究人生价值观的根源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环境:一个人的经历是产生他价值观的根源之一。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莫大的。
环境对人的成长、思想、认知等诸多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性格:个人性格也决定了他的人生价值观。
性格对一个人的思考、感知和决策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性格开放、积极的人更有可能接受和赞成自由、平等、多样性等liberal主义的价值观。
而性格严肃、关注安全的人可能更关注保守主义价值观,强调道德、责任、秩序等重要性。
3.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可以是一个人价值观的根源之一。
什么是对社会和人的奉献?何为个人的目标?这些问题可以得到信仰的哲学解释。
4. 教育和文化:教育和文化对价值观影响也非常大。
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人们会接受不同的信息,从而感知和认同一些价值观。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价值观也随之变化。
理想主义与人生价值观理想主义与人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理想主义可以影响价值观的形成或变化,而价值观在回应人生价值上也多少会有一些理想主义的成分。
理想主义侧重于追求一种理想状态,但人的生活即使没有完美,也仍然有着它的价值,因此价值观不一定要与某种理想主义完美吻合,而应该追求适合自己的一种价值观。
例如,如果一个人重视尊重他人,那么他的价值观就会推崇基于平等、互动、倾听的人际关系,他有时会在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上保持开放的心态。
理想主义的坠落
理想主义的坠落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怀揣着对美好世界的憧憬,追求着卓越和完美。
然而,现实世界往往会给理想主义者带来无限的打击和挫折。
理想主义的坠落,顾名思义,指的就是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和残酷,逐渐失去理想,从而心灰意冷、消沉沮丧的过程。
一、理想主义的起点理想主义从一开始并不是错的,相反它给了我们一种希望和信念,是人类思想追求的动力源泉。
在理想主义的指引下,人们勇于追求梦想,追求对世界的改变。
理想主义者眼中的世界是光明的,他们相信通过坚持努力,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等的社会。
二、现实的残酷然而,理想主义常常是一面铜墙铁壁,不堪一击。
“现实是残酷的”,这是许多理想主义者苦于面对现实而感叹的心声。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难以摆脱物质的束缚和人性的弱点,社会中存在不平等和不公正,一切并非尽善尽美。
这种残酷的现实让理想主义者逐渐认识到,改变世界并非易事,他们开始感到困惑和沮丧。
三、挫折的经历理想主义者常常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遭遇挫折。
他们可能会遭受到批评和嘲笑,甚至被现实迫使放弃自己的梦想。
无数的理想主义者被磨平了棱角,变得趋向现实主义。
他们感到无力改变世界,觉得理想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幻想。
这样的挫折经历使得他们的理想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坠落。
四、坠落的结果当理想主义者的信念逐渐动摇,理想主义的坠落就完成了。
坠落后的理想主义者可能会陷入消沉和迷茫之中。
他们开始对人性和社会产生怀疑,不再相信人们能够拥有真正的信念和追求。
理想主义者可能会陷入现实的泥淖中,将自己的梦想抛之脑后,成为了一个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真实主义者。
五、重新寻找意义然而,尽管理想主义者在面对现实时会遭遇许多困难和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彻底否定理想主义。
相反,面对坠落后的现实主义者,我们应该重新寻找意义。
我们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找到自己真正的追求,并在现实的基础上寻求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理想主义:人类悲剧产生的真正根源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教育,就是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并举出无数在理想旗帜下,成长起来的英雄,作为我们效仿的榜样。
也许还真有过一些效应,我们都做过成为英雄的梦想,并以少年英雄自诩。
长大以后,我们又被某种社会理想所困惑,让我们把终身献给那莫须有的精神海市蜃楼。
现在这些理想早就破灭了,关于理想的信仰早就被无情的现实吞噬了,唯有一些理想的骷髅,映衬在现实阴霾密布的低空之下。
现代诗人穆旦在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也就是那场被理想燃烧起来的灭顶之火后,写下了这样的《好梦》诗,他写道:因为它是从现实的谬误中生长,我们由于恨,才对它滋生感情,但被现实所铸成的它的形象,只不过是谬误的另一个幻影,让我们哭泣好梦不长。
它很形象地概括了理想主义给社会以及人生带来的毁灭性打击,甚至让无数生命之塔随之坍塌。
于是,我们不得不对神圣的理想产生怀疑,究竟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理想,给我们的人生是加速的推力,还是沉重的包袱呢?当我们考察人类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其实都是因为理想主义,而造成他们人生以及事业上的悲剧。
正如鲁迅说的,把他们最美好的一面,最绚烂的生命,撕破给世人看。
鲁迅经过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检讨中,认为知识者往往缺乏接受历史真实的能力,往往对理想实现的真实过程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总是由狂热迅速归于幻灭。
社会学家希尔斯说,每个社会中都有一些人对于神圣的事物具有非比寻常的敏感,对于他们宇宙的本质,对于掌理他们社会的规范具有非凡的反省力。
在每个社会中都有少数人比周遭的寻常伙伴,更探寻、更企求不限于日常生活当下的具体情境,希望经常接触到更广泛、在时空上更具久远意义的象征。
在这少数人当中,有需要以口述或书写、仪式的表演和崇拜的活动,来把这种内在的探求形诸于外。
穿越当下具体经验之屏幕的内在需求,标示着每个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存在。
这就是理想主义思想产生的最好概括。
而观中国历史,中国的知识分子、文人志士一路走来,总是反复演绎着因理想而癫狂,到因破灭而痛苦的人生悲剧。
如孔子、屈原、陶渊明、李白、陈独秀、李大钊等。
他们对现实永不满足,对未来坚持更高的追求和更美好的向往,去作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去承受不尽的磨难和无数的牺牲。
他们想改变世间中所有不满,想成就心中的乌托邦,却忘了大部分的理想,只不过是对既成历史事实的命名,或意念的反动而已。
所以这些理想的代言人,最终还是被时代所抛弃。
几乎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理想悲剧,而在中国,有一种道德理想的悲剧,却是延续了几千年的。
传统中国以儒学为国教,孔子称赞颜回穷居陋巷、而不改其志,孟子教导后人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谓大丈夫也。
而孔孟以来,中国人即以舍生取义作为最高道德理想,以渴死不饮盗泉之水、饿死不食嗟来之食作为经典的人格美,鼓动着历代读书人去身体力行。
中国封建时代塑造了无数民族英雄,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不是识时务的俊杰,不是知命的智者,因为他们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追求的不是成功,不是
荣华富贵,而是骨子里消灭不掉的社会理想。
但是,道德在富贵面前是多么苍白,理想在现实面前是多么软弱。
朱熹说存天理、去人欲,可是天理在人欲面前,不但是虚无飘渺的,有时反而成了人欲的遮羞布。
因此,那些民族英雄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是道德理想的悲剧。
我们从岳飞、文天祥、夏完淳等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悲剧的壮烈。
当统治者以及那些为官者沉迷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歌舞升平,而偏安一方时,是他们作为民族的脊梁,奋起为人们鼓与呼,并且献出一腔热血。
而这种悲剧往往是给别人带来美,一种用失败和痛苦换来的美。
而现实的人要的只是幸福,而理想主义者要的不是幸福,而是一种虚有的道德美。
而站在西方历史源头上,我们看到的也是一幕幕悲剧。
苏格拉底作为西方思想的始祖之一,但是他的一生便是理想主义的最好例证,虽然他终其平生追求真理、启蒙人生,但最后,却被控以蛊惑罪被毒死。
而另一个奠基人柏拉图,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只有虚构他的理想国,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在现实中却无法实现,最后也是终身郁郁不得志,他们的人生都是理想主义的陪葬品。
而到了文化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悲剧人物。
他虽然是一个最真诚的人,却被人们最不真诚地来对待;是一个以光明磊落的坦诚态度待人的人,得到的却是最阴险卑劣的回报;是一个以最温柔细腻的善良之心抚慰人类的人,却遭到了粗暴蛮横、惨无人道的暴行的蹂躏。
因此,卢梭的思想是悲剧的思想,卢梭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卢梭的悲剧是法国的悲剧,是启蒙时代的悲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到了近代,马克思应该是历史上最大的理想主义的悲剧,因为他凭空模拟了一个人类理想社会,影响了人类整整一个世纪。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不知有多少人类的生命,为了实现这种理想而牺牲;不知多少人间悲剧,因为它而酿成,直到现在,这种悲剧还在世界上一些地方上演。
所以说,马克思的个人悲剧,早就远远超出他个人的范畴,而成为整个人类最惨痛的回忆,最深重无边的悲剧。
毫无疑问,理想主义是人类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中,天然而铸成的一种精神。
人类依赖于这种精神来获得自身的不断进步。
所以才会说,理想主义是人类历史得以进步的重要动力。
没有理想主义,人类将永远在黑暗中徘徊,在平庸中沉沦。
而理想主义精神,可以使我们在黑暗中保持一种永恒不息的热情,和一种澄明如昼的心境,可以让我们在平庸中坚守一种深刻清澈的思想,和一种纯粹高尚的情操。
在现代,理想主义更带着一种对人类终极目标的关怀。
在这个意义上,理想主义总是虚幻的,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精神。
而信仰和政治理念,却确定了具体操作的目标,并让我们相信,要达到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和愿望。
而可怕的就在于统治者往往利用人们的理想主义热情,去达到他们别有用心的目的。
当信仰和政治理念,违背了人类真正追求的愿望时,理想主义便变得愚昧可笑而又丑陋无比,这是我们过去的历史重复证明了的事实。
呈现的是令人悚然的矛盾冲突:美丽与丑陋,正义与黑暗,崇高与卑劣。
也许理想主义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来说,总是必须的,就象瘟疫、战争、灾难一样不可避免;也许在一个人的生长历程中,也会经历理想的产生到破灭的过程。
当我们回顾过去的
时光里,年少的我们,在理想驱动之下,所表现出的种种莽动和幼稚,会觉得很好笑,或者很丑陋,但是,那毕竟是我们经历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场景,我们无法在记忆里抹掉,即使在记忆里抹掉了,而在生命里也无法清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