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
1.枓:「栱、昂、方木间互相连接的斗形构件」2.栱:铺作中自斗口內水平伸出的短方木,端部作卷杀处理3.昂:斜置的方木,和华栱一样起传挑的作用」4.方:「断面呈长方形的木枋子」「山墙」指在建筑的两侧,和纵轴线平行的墙。
「檐墙」指在建筑的前后,和纵轴线垂直的墙。
重要的建筑只使用后檐墙,前檐墙用于一般民宅。
叉手:支托于脊檩下两侧之斜撑托脚:支托于各金檩斜下方只斜撑平棋:小方格的天花。
卷杀:木构件外轮廓端部采用转折的弧形艺术处理手法。
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明见向两侧逐渐升高。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的两侧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
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
古镜:宫式建筑多采用薄如镜面的石础,称为古式,明清时期—古镜;宋—覆盆金箱斗底槽:内外两圈柱,内外柱同高铺首: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
里坊制:春秋到隋唐,为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封闭式的城市居民管理制度,即把城内居住区分为许多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材分制:尺寸是根据设计时对该建筑所选用某一等级的“材”及其相关尺寸为依据来确定的。
P242斗口制:在大式建筑中用斗口宽度做建筑及构建尺度的计量标准。
斗口按建筑等级分为11等。
P282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
他又可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横量标准。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P262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中建史名词解释
四大都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曲:又窄又弯的小道虚:在一些交通要道出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四水灌都:开封的别称三横四直:苏州的别称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的大学,后多为祭祀用,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斗城:为了配合渭水河岸的地形,城址曲折仿北斗星(汉长安城的别称)刺桐城:宋元时代起泉州的别称夹城:在两个距离很近的城市之间,加筑两道城墙吧两个城市连接起来,这一部分称为夹城又称联城草市:宋代紧邻州县城郭发展起来的新的商业市区瓦子:集中各种杂艺,游艺,茶楼,酒楼还有妓院的综合娱乐场所,接近闹市和城门处鬼子市:宋朝一些晓市天不亮就开业,被称为鬼子市。
关厢:在城外形成的商业区。
明清时,城垣内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一般沿城外道路带型发展子城:宋代平江府之所在称子城,在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藩坊:南宋时期某些城市中形成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区,成为藩坊满城:又称少城,位于府城内的皇城西南,为八旗官兵驻地,属成都将军管辖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闾里:一般的居住地段成闾里。
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为里的门弹室:在闾里内设置,专管弹压平民市舶司:古代官署名,负责对外贸易马面:凸出墙体外侧的一段,防守从侧面攻击的敌人瓮城: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备之一。
在城门外口加筑小城,高于大城相同,其形或圆或方。
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起的附属建筑,多成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租界:指两个国家议定租地或租借章程后,在中国指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商埠:旧时与外国通商的城镇或指商业发达的城市水城:登州大城北部一城,又名备委城,由水闸引海水入城,为泊船之所九边重镇: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长城沿线内测划分防区修建士卫所城市和边防城堡,形成九边重镇分别是辽东,鲸州,宣化,大同,山西,延绥,甘肃,宁夏和固原防御千户所:明代均卫所制中,为防备敌人入侵骚扰而建的一个卫所。
中建史名词解释
十三天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三角尖顶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女儿墙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小乘佛教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
与大乘佛教相对。
山墙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升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反回文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支柱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支架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支提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支提窟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斗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斗栱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火焰纹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半圆壁龛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古典柱式结构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台基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平坐;廊台出于建筑主空间(通常为内部)的上层构造。
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列柱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多柱式建筑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寺佛教庙宇。
尖顶饰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曲面屋顶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考工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佛塔(STUPA)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佛塔(PAGODA)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材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赤陶土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里长度单位,一里约500米。
昂斜出的梁桁。
枋水平构件,位于如窗户或走道之上,或是连接两柱或两框架的构件。
泥笆墙以竹或木条编墙,然后涂以草泥。
门厅房屋入门前的院落;通往建筑的门廊;大堂邻接的空间。
亭构造简单的建筑,通常形似帐篷,位于园林中。
城墙土造防御工事,通常见于碉堡及要塞四周,多半附有石造女儿墙。
屋脊斜面屋顶两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屋檐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
中建史名词解释汇总版
中建史名词解释汇总版1.抬梁式:柱承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如此层叠而上,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置于斗栱上。
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空间,缺点:梁柱等用材较大,耗材较多。
应用:广泛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建筑物。
2.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优点:这种木构架用料小。
缺点:柱子排列密,适用于室内空间尺度不大的房屋。
应用: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的木构形式。
3.井干式:将圆柱或半圆木二端开凹榫,形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
优点:外观厚重,有利于防寒。
缺点:耗材量大,建筑进深和面宽受木材长度限制。
应用:适用于木材产量丰富的地区。
4.斗栱(铺作、斗科、牌科):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有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此外斗栱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尺度的计量单位。
5.叉手:脊桁两端的斜杆,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
又用以固持脊槫,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上。
6.工官制度: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管理和领导,对古代建筑发展有很大影响。
代表人物:宇文恺、李诫。
7.样式雷:清代在样式房服役的雷氏家族,始祖雷发达,参与圆明园和颐和园的修建,并制作烫样。
8.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山区或水域的一种民间住宅形式。
以竹木梁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
具有防潮、通风、防虫的特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干阑式建筑遗址。
9.木骨泥墙式建筑:由穴居发展而来,多位于黄河流域。
中建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台基、踏道、栏杆、铺地P2632.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P18217.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8.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大木式P266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柱、梁、枋、檩等。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清式大木作分大木大式、大木小式两类。
小木作:宋代对室内装修的称法。
2.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3.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示。
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
4.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进深);清代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歩”。
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
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若干个步架。
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
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步。
5.进深/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的,简称为“进深”。
6.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槫(檩条)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槫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
7.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
名词解释(中建史部分)
名词解释(中建史部分)1.金厢斗底槽:宋代殿内部四种空间划分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2.明器:即冥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的随葬器物,同时还只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3.石窟:石窟原是印度佛教建筑形式。
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中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
中国的石窟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见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
著名的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
4.骑楼建筑: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它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故称骑楼建筑。
5.通进深:进深是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的总和叫做通进深。
6.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成为四铺作,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
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共五层,出二跳。
7.左祖右社: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
8.嫩戗发戗:戗是指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
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
9.出际:木构名词,槫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部分叫“出际”(也叫屋废),其长度以屋椽数而定。
宋代规定:两椽屋出2尺到2尺5寸,四椽屋出3尺到3尺5寸,又在槫背上置生头木,使屋面在纵轴方向上也略呈曲面升起。
10.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
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此类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富商,地主,官绅纷纷涌入租借寻求庇护,外国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
围合是建筑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求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木厚木做门扇,故得名。
11.喇嘛塔:又称覆钵式塔,是藏传佛教的塔,分布于西藏,内蒙一带。
其在结构特点上是一重实心的建筑,供崇拜只用,被用作舍利塔,还可做僧人的墓塔。
中建史名词解释
1概要安济桥:负责建造此桥的匠人是李春,位于河北赵县,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m,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和造型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样式雷: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由“样式房”承担,在样式房中供劳时间最长的是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雷发达为第一代。
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营造法式》: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1.作者为北宋的李诫,该书的性质是政府法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以方便施工和管理2主要内容:A、总结过去经验,确立模数化的设计制度(材契制)B、共三十四卷,分壕寨和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C、涉及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内容3对后世的影响:A、使中国建筑走向装饰化等级化B、限制了以后的发展《考工记》齐国(成即书于战国)官书,我国现知最早述及建筑以及都城规划的专门文献,(也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分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6部分。
(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该书在建筑史,城市规划史,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里头一号宫殿(图示):1位于河南偃师,是夏末都城——斟寻鄩遗址中最大的一处宫殿2其夯土台残高约80cm,南北约108m,东西约100m。
3,夯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
4,反应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5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燕尾榫:2城市里坊制:1承传于西周时期的闾里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
2春秋至汉是其确立期,总体布局较为自由: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营造法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建史名解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11.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12.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13.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14.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15.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
16.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17.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
18.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19.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28.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
29.墀(音池chi)头:山墙的侧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为墀头。
30.霸王拳: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作成霸王拳式样.31.雀台:飞檐椽头钉连檐及瓦口,钉时连檐需距椽头半斗口,称为雀台。
32.槅扇:用以隔断,带槅扇门的可做建筑的外门,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大致划分为花心(槅心)和裙版两部.花心是透光通气的部分,用细木棂子,裙版雕刻图案文字等.大多用于宫殿,庙宇,高级住宅。
33.借景: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条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都是借的体现,属于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中扩大空间的手法中"不尽尽之"的一种手法。
中建史名词解释整理
1概要安济桥:负责建造此桥的匠人是李春,位于河北赵县,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大拱由 28 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 37m,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和造型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样式雷: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由“样式房”承担,在样式房中供劳时间最长的是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雷发达为第一代。
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营造法式》: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1.作者为北宋的李诫,该书的性质是政府法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以方便施工和管理2 主要内容: A 、总结过去经验,确立模数化的设计制度(材契制) B、共三十四卷,分壕寨和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 C、涉及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内容3 对后世的影响:A 、使中国建筑走向装饰化等级化 B 、限制了以后的发展《考工记》齐国(成即书于战国)官书,我国现知最早述及建筑以及都城规划的专门文献,(也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分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摶埴之工6 部分。
(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 30 个工种的内容,该书在建筑史,城市规划史,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里头一号宫殿 (图示 ):1位于河南偃师,是夏末都城——斟寻鄩遗址中最大的一处宫殿2其夯土台残高约 80cm,南北约 108m,东西约 100m。
3,夯土台上有面阔 8 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
4,反应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5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燕尾榫:2 城市里坊制:1 承传于西周时期的闾里制度, 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 度的复合体。
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1.:「怼昂、方木间互相连接的斗形构件」2.从远处房间里那个男人的公寓里伸出的短方木应在最后包好并杀死。
3昂:倾斜的方木和花卧起到挑战“四方”的作用:“矩形截面木撑”和“山墙”指的是平行于建筑两侧纵轴的墙壁。
「檐墙」指在建筑的前后,和纵轴线垂直的墙。
重要的建筑只使用后檐墙,前檐墙用于一般民宅。
叉手:支托于脊檩下两侧之斜撑托脚:支托于各金檩斜下方只斜撑平棋:小方格的天花。
卷杀:木构件外轮廓端部采用转折的弧形艺术处理手法。
上升:在立面上,屋檐柱从中心向两侧逐渐上升。
屋檐柱的角柱比房间里的两根柱子高出2-12英寸,其他的屋檐柱也根据潜力一根一根地抬高。
因此,宋代建筑的屋檐都是直线,其余都是曲线。
因此,屋脊两侧用生头木填充,形成一条曲线,与檐口相呼应。
另一方面,未加工的头部木材使屋顶形成一个双曲面。
在清朝,没有角柱的建筑诞生了。
古镜:宫殿式建筑大多使用像镜子一样薄的石头地基,这被称为古镜。
明清时期——古镜;宋代——盖盆金盒的桶底槽:柱的内环和外环,内柱和外柱的高度相同,头部是铺好的:门扇上的环饰大多形状像兽头上的环。
立房制度:春秋至隋唐时期,为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控制,实行封闭式的城市居民管理制度,即立房,街巷环绕,高墙环绕,立正、立芒把守,起早止晚;材分制:尺寸是根据设计时对该建筑所选用某一等级的“材”及其相关尺寸为依据来确定的。
p242斗口制:在大式建筑中用斗口宽度做建筑及构建尺度的计量标准。
斗口按建筑等级分为11等。
p282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硪约靶敝玫陌鹤槌伞t诮峁股咸舫鲆猿兄兀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
他又可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横量标准。
推山:这是处理阳台建筑屋顶的一种特殊方式。
由于正面的需要,正脊被推到两端,因此四个垂直脊从45度变为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中建史名词解释
材分制:尺寸是根据设计时对该建筑所选用某一等级的“材”及其相关尺寸为依据来确定的。
P242斗口制:在大式建筑中用斗口宽度做建筑及构建尺度的计量标准。
斗口按建筑等级分为11等。
P282铺首: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
他又可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横量标准。
P259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P262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长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P258课件-宗教建筑叉柱造:其做法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推进半柱径。
大木作:指木构架建筑中的重要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斗拱等。
清式大木做法可分为大木大士和大木小式。
P277大木大式:大木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面阔可自5间多至11间,进深可多至11桁。
可使用周围廊,单檐或重檐的庑殿、歇山屋顶、筒瓦或琉璃瓦屋面、兽吻和斗拱。
建筑尺度以斗口作为衡量的标准。
P277大木小式:大木小式建筑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
面阔三间至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檩,大梁以五架为限。
只用单檐悬山和硬山及以下屋顶,不用琉璃瓦和斗拱。
建筑尺度依明间面阔及檐柱径为标准。
P277驼峰: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
中建史名词解释
1·左祖右社:指宫殿的左边(东边)是祖庙,右边(西边)是社稷,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建在西边,左右对称。
2·面朝后市:(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
3·市朝一夫市——市场,朝——朝廷,一夫——面积单位,100×100步2 4·九经九纬:城中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
5·经涂九轨涂——道路,皇城经向大道宽九轨道。
6·明堂:是中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建筑,用于朝、会、祭祀、庆赏、习射、选士,教学等大典。
、7·辟雍周天子的大学,位于城郊,圜如壁,周水。
与明堂一起失传,汉以后与明堂概指礼制建筑。
8·前朝后寝前朝——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9·左昭右穆昭穆就是宗庙、坟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故亦称左昭右穆制。
10·工官制度设专门部门掌管城市和建筑设计、征工、征料与组织管理,总结经验,制定规范的一整套制度。
11·副階周匝副阶——外廊,周匝——环绕一周,即外廊周绕殿阁等建筑。
12·分心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身内划分为前后两个相同的空间。
13·散水台阶四周,受檐落水处的砌筑。
西周始用卵石砌筑,唐代出现预制的地砖。
14·不封不树既没有封土堆,也不种植树木以为标志。
15·《兆域圖》1977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陵中发掘的一幅陵区图,以金银线镶嵌于铜板。
兆域——墓地。
该图按比例正投影绘制,是我国第一幅建筑总平面图。
16 ·一池三山中国古建皇家园林中一种格局,于太液池中设三神山,得名。
17·黄肠题凑古代帝王和诸侯王墓葬的一种葬式。
“黄肠题凑”是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木构地宫。
作为一种葬式,“黄肠题凑”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黄肠,即柏木黄心,为去皮后的柏木。
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四大都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曲:又窄又弯的小道虚:在一些交通要道出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四水灌都:开封的别称三横四直:苏州的别称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的大学,后多为祭祀用,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斗城:为了配合渭水河岸的地形,城址曲折仿北斗星(汉长安城的别称)刺桐城:宋元时代起泉州的别称夹城:在两个距离很近的城市之间,加筑两道城墙吧两个城市连接起来,这一部分称为夹城又称联城草市:宋代紧邻州县城郭发展起来的新的商业市区瓦子:集中各种杂艺,游艺,茶楼,酒楼还有妓院的综合娱乐场所,接近闹市和城门处鬼子市:宋朝一些晓市天不亮就开业,被称为鬼子市。
关厢:在城外形成的商业区。
明清时,城垣内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一般沿城外道路带型发展子城:宋代平江府之所在称子城,在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藩坊:南宋时期某些城市中形成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区,成为藩坊满城:又称少城,位于府城内的皇城西南,为八旗官兵驻地,属成都将军管辖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闾里:一般的居住地段成闾里。
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为里的门弹室:在闾里内设置,专管弹压平民市舶司:古代官署名,负责对外贸易马面:凸出墙体外侧的一段,防守从侧面攻击的敌人瓮城: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备之一。
在城门外口加筑小城,高于大城相同,其形或圆或方。
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起的附属建筑,多成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租界:指两个国家议定租地或租借章程后,在中国指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商埠:旧时与外国通商的城镇或指商业发达的城市水城:登州大城北部一城,又名备委城,由水闸引海水入城,为泊船之所九边重镇: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长城沿线内测划分防区修建士卫所城市和边防城堡,形成九边重镇分别是辽东,鲸州,宣化,大同,山西,延绥,甘肃,宁夏和固原防御千户所:明代均卫所制中,为防备敌人入侵骚扰而建的一个卫所。
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中建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即对专业名词的解释。
简单来说,就是解释一个词语。
名词是一个词语,意思是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时间、方位等的词。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建史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建史名词解释1.金厢斗底槽:宋代殿内部四种空间划分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2.明器:即冥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的随葬器物,同时还只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3.石窟:石窟原是印度佛教建筑形式。
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中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
中国的石窟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见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
著名的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
4.骑楼建筑: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它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故称骑楼建筑。
5.通进深:进深是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的总和叫做通进深。
6.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成为四铺作,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
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共五层,出二跳。
7.左祖右社: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
8.嫩戗发戗:戗是指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
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
9.出际:木构名词,槫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部分叫“出际”(也叫屋废),其长度以屋椽数而定。
宋代规定:两椽屋出2尺到2尺5寸,四椽屋出3尺到3尺5寸,又在槫背上置生头木,使屋面在纵轴方向上也略呈曲面升起。
10.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
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此类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富商,地主,官绅纷纷涌入租借寻求庇护,外国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
围合是建筑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求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木厚木做门扇,故得名。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台基、踏道、栏杆、铺地P2632.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P18217.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8.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大木式P266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柱、梁、枋、檩等。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清式大木作分大木大式、大木小式两类。
小木作:宋代对室内装修的称法。
2.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3.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示。
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
4.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进深);清代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歩”。
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
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若干个步架。
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
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步。
5.进深/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的,简称为“进深”。
6.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槫(檩条)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槫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
7.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部分
建筑史·名词解释[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中建史专著《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涂,道路。
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营造法式》:李诫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编成,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刊印的古典建筑法规性专著,作为宫室、坛庙、官署、府第工程的预算、计工料之用。
《园冶》:中国古代的造园学。
作者是明代计成,字无否,本书出版于1634年。
全书共分三卷。
一卷:①兴造论②园说③相地④立基⑤屋宇⑥装折。
二卷:栏杆(图示多)。
三卷: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造石,借景。
其造园目标是,"虽由人做,宛自天成"。
造园方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其造园优化标志,"妙于得体合宜,未可均率"。
造园步骤,"目寄心期,意在笔先"。
其造园构思,一般建筑上"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园筑之主,犹需什九,而用匠什一"。
《鲁班经》:原名《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
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
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屋的工序。
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研究中国清代建筑的专著。
书中详述了清代宫式建筑的平面布局、斗栱形制、大木构架、台基墙壁、屋顶、装修、彩画等的做法及其构件名称、权衡和功用,并附《清式营造辞解》、《各件权衡尺寸表》和《清式营造则例图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 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 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
49明袱: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 梁袱,与草袱相对。
50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 梁。清代称为太平梁
51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布 承重,固定桁的 位置。
52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 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
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60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61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 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屋顶曲线与构造的关系(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线)檐口曲线 升起,唐宋有明显的 檐口曲线,北宋元明清末间至屋角起翘。
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2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 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28.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 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28.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 标准。
28.2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28.3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
28.4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
28.5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 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
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 “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42缠柱造:它是下层柱端 增加的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结构外观稳妥,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
43砌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44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 要求下,头低尾高的 上昂可在较短的 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 更高的 效果,只用于里跳。
38.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3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 木构件
40托脚:支撑平傅的 构件
41叉柱造:(上下柱交接)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上平座柱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隆兴寺转轮藏殿,独乐寺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优点是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
31.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32.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33.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4.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 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29.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9.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29.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 ,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29.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一层横栱。
29.5 正心万栱Βιβλιοθήκη (慢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二层横栱。
30.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副阶:古建的外柱廊
副阶周匝:古建外面一圈都是外廊
古建的名词解释: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
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
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18.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19.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20.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21.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22.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反宇为阳”举架举折的 运用。佛光寺大殿。
3)屋脊曲线:脊檩端置垫木。佛光寺大殿。结构形式: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屋顶形式: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盔顶,盝顶,单坡,平顶,囤顶。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
53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 起结构作用。
5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 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55版门: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 大门,一般为两扇。
55.1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 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55.2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56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57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58窗:唐以前以直棂窗为主,固定不能开启。宋代开始,开启窗开始变多。
58.1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 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 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58.2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 亭,廊,围墙等处。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 窗棂。
59平暗(暗):为了部 露出建筑的 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 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23。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2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
比较隆重的建筑。
2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
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 叫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
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 结果。
16 升起:宋,辽建筑的 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35.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 那一段。
36.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 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 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37.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 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 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45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 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 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 跳台。
46草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颈艺术加工的 ,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47乳袱:两椽袱。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美人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