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平面初探
古建:民居的布局
![古建:民居的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dabd911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c.png)
古建:民居的布局欢迎投稿留言交流明清徽州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以外部黑白灰基调,内部木材、砖石自然色泽,构成了简约朴素的色彩环境。
诗意婉约的粉墙黛瓦,雕琢精美的门窗梁枋,装有日月的天井院落,组成了一幅清秀的写意水墨画。
(图片来源于网络)作为合院式民居,徽州民居整体上形态方正,规整有序。
平面布局以“进”为基本单元,进门为前厅,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及厢房,沿纵向轴线延伸。
徽州民居以二进较为普遍,较大的有三进、四进甚至更多。
徽州人注重传统家庭伦理,民居空间分配体现出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原则。
总体来看,徽州民居是以天井为核心,按规模、地形、功能灵活布局的院落组合。
民居布局形式“凹”字形,三合院式,又称三间式,是徽州民居中最为经济的一种。
多为一进的两层住宅,天井位于中央,楼下明间作客厅,楼上明间为供奉祖先神位的祖堂。
两侧厢房可作卧室。
天井两侧是廊庑,楼梯设在一侧廊庑内。
“凹”字形平面布局示意图“回”字形,又称“口”字形。
四合院式,三间两进,前进楼下明间为门厅,楼上明间为正间,两侧厢房是卧室;后进楼下明间为客厅,楼上明间一般作为祖堂。
“回”字形平面布局示意图“H”形,前后两个三合院背向型。
三间两进,前后沿高墙边各有一天井。
这种住宅没有门厅,正堂往往分为两个厅堂,两厅合用一个屋脊,俗称“一脊翻两堂”。
“H”形平面布局示意图“日”字形,三间三进。
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一天井,各进之间两边有廊庑相连。
祖堂一般设在最后一进厅堂中。
“日”字形平面布局示意图清·冯仁镜宅在新馆四楼“徽州古建筑”展厅中,有一座整体搬迁、异地复建的古民居——清·冯仁镜宅,原建在歙县霞坑镇鸿飞村,两进三开间,当地人称作“花厅”,以天井为中心,平面布局呈“回”字形。
这座宅子结构精致、形制规范,堪称徽州古民居中的“小户型精品”。
徽州古民居,“无宅不雕花”,这座宅子里到处可见精美的木雕装饰,梁枋、撑拱、雀替等处均有,木雕有八仙人物、戏曲故事等,图案造型千姿百态,可谓名副其实的“雕梁画栋”,使素雅的民宅内意趣盎然,反映了徽州人的精致生活。
徽派古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徽派古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be7ae98d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1.png)
徽派古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1. 引言1.1 徽派古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徽派古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一直备受设计师们的关注和借鉴。
徽派建筑不仅在外观上有独特的韵味,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通过对徽派古建筑元素的深入探索和研究,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以期创造出更具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空间。
本文将探讨徽派古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徽派建筑的起源和特点,探讨传统徽派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分析现代徽派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探讨徽派建筑元素对室内设计的启发,以及探讨徽派古建筑元素在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徽派古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潜力和可能性,为设计师们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2. 正文2.1 徽派建筑的历史与特点徽派建筑起源于中国安徽地区的明清时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古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被誉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
徽派建筑在整体布局上注重平衡与协调,注重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尊重和崇拜。
徽派建筑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注重尺度与比例的精准控制,建筑各部分都有明确的比例关系,体现出对称美和谐之美;二是工艺精湛,斗拱、雕花、扣柱等传统技艺在徽派建筑中得到充分展示;三是注重装饰的精细与繁复,徽派建筑在建筑表面的装饰上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细腻华丽。
徽派建筑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美学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这些特点不仅给徽派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室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素材。
2.2 传统徽派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传统徽派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主要包括建筑结构、装饰、材料和色彩等方面。
在徽派建筑中,常见的建筑结构包括横梁、纵梁、柱子和屋顶等,这些元素体现了徽派建筑注重对称、平衡和整体美感的设计理念。
徽派民居平面简单分析
![徽派民居平面简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ef6a65b84ae45c3a358c06.png)
“白墙灰瓦马头墙,天井厢房夹正堂”建筑设三开间,沿进深方向分成两段。
前段中间一间为天井,两边为过间,后段中间一间为正堂,两边两间为厢房。
这就是平面最重要的六个部分。
天井院子变小变高四水归堂
正堂天井与正堂处于建筑对称中心轴线
上,且在在轴线顶端
厢房厢房在正堂的两边厢房内木板,外部
石板
厢房与过间之间有一个入口空间的处理。
在
厢房门口沿建筑横轴加一道壁,使厢房的入
口不直接朝向过间。
这一道转折便是公私空
间的分界。
同时这部分也丰富了空间的形式。
这个部分往往是建筑装饰的重点。
门与窗是
建筑雕刻精华所在。
走马廊楼上围绕天井有时会设走马廊
顺水楼梯即楼梯的走势要与当地水流一致
以天井的长边为对称轴将正堂及厢房沿轴镜像,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对堂的平面形制。
沿进深方向叠加通过正堂背后两边的两个门(也就是通向楼梯间的门)增加一进。
再设天井厢房,以供居住。
浅析徽派建筑空间形态
![浅析徽派建筑空间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69b73ef80975f46527d3e132.png)
浅析徽派建筑空间形态摘要:徽州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以粉墙黛瓦为其基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结构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皖南的徽州,大多数保留着或多或少的古民居,其聚落组合变化丰富,深刻体现了徽州人民的自然观和礼乐之制,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递村和宏村。
The ‘Huizhou residential houses’is one of the mature architectural trend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uses black and white as element colors and it is famous for the unique Ma Tau wall and Lou Tian. The wood structure of beam with elegant carvings craft on it is both strong and stable. Inside the houses, the classic and elegant interior decoration and furnish display a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tmosphere. In most places of southern Anhui, to a greater or less extent some ancient houses are remained. Its settlement and combination reveal with great poignancy the opinion of nature and social rules for etiquette and harmony of Huizhou people, of them the most famous are villages of Xidy and Hongcun 【关键词】徽州建筑(民居),天井,屋顶,马头墙,围合,轴线,礼制乡愁,就像是一碗陈年老酒,上世纪60年代,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胡适总是常常念叨着自己的家乡——徽州。
徽派建筑方案分析
![徽派建筑方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cdcb6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61.png)
徽派建筑方案分析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之一,以徽州地区为代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方案旨在保留和继承徽派建筑的特点,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首先,徽派建筑方案在建筑布局上注重对称和平衡。
徽派建筑通常采用四合院式的布局,将主要建筑物围绕中心庭院设置,使各个建筑物相互呼应和配合。
同时,徽派建筑的建筑高度和空间比例也是精确计算过的,追求整体的平衡和协调。
其次,徽派建筑方案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徽派建筑通常依山傍水,利用山水资源来增强建筑的景观效果。
在设计方案中,徽派建筑会考虑自然光线的利用和通风的设计,使得室内环境舒适且自然。
此外,徽派建筑方案也借鉴了庭园建筑的手法,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点缀小桥流水等方式来丰富建筑的景观特色。
再次,徽派建筑方案注重装饰和细节。
徽派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法有雕刻、木雕、砖雕等。
这些装饰不仅具有美观的效果,也代表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在徽派建筑方案中,装饰的选择和设计是十分讲究的,不能过于张扬也不能过于简单,要通过装饰来凸显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最后,徽派建筑方案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的徽派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徽派建筑方案在设计中会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如门楼、牌坊、木雕等。
通过这些元素的运用,既能体现地方特色,也能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共鸣。
总之,徽派建筑方案在保留传统建筑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对称与平衡、融合自然环境、精致的装饰和传承文化。
这些方面的考量使得徽派建筑方案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卓越之处。
新徽派建筑设计要点探索
![新徽派建筑设计要点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71ba27df46527d3250ce005.png)
1 皖南地 区传统建筑群 聚落 空间特 征
徽 州地 区历 史 悠 久 , 文化 积淀 深 厚 , 存 了 大量 保 形态 相 近 、 色 鲜 明的传 统建 筑及 其村 落 。徽州 地 区 特 的传 统 建筑 群 以古村 落 为代表 , 州 的古村 落不 仅 与 徽 地形 、 貌 、 地 山水 巧妙 结合 , 而且 加 上 明清时 期徽 商 的 雄厚 经 济 实 力 对 家 乡 的 支持 , 化 教 育 H益 兴 旺发 文 达 , 乡后 以雅 、 、 高 、 脱 的心 态 构 思 和 营建 住 还 文 清 超
古 人在 实践 中创 造 了一 系 列 非理 想 景 观 环 境 的 改造经验[ 。徽派民居的前后或侧旁 , 5 ] 常会有庭 院和 小 花 园 , 置石桌 石 凳 , 水 井 鱼 池 , 植 花 卉果 木 , 放 掘 种
有 的甚 至叠 果木 , 造假 山流 泉 、 漏 窗 , 饰 这些 情趣 小 景
缀其 问美 不胜 收 。西 递 村 村 落 以一 条 纵 向 的街 道 和
两条 沿溪 的道 路 为 主要 骨 架 , 成 东 向为 主 、 构 向南 北
宅, 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 村落景观更 为 突出。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 , 是具有共 同地 域 文化 背景 的 历 史 传 统 村 落 , 强 烈 的徽 州 文 化 特 有
致, 建筑 色调 朴 素淡 雅 , 现 了皖南 古 村 落 人 居 环 境 体 营 造方 面 的杰 出才能 和成 就 , 有很 高 的历史 、 术 、 具 艺
科 学价 值 。 宏 村 和西递 是 目前 保 存 最 完 整 的 皖南 地 区徽 派
西 递 、 村 的村 落选 址 、 宏 布局 和建 筑形 态 , 以周 都 易 风水 理论 为指 导 , 体现 了天人合 一 的 中国传 统哲 学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6051c4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3.png)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徽派建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徽派建筑的历史、特点以及保护与传承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徽派建筑的调研。
二、调研内容1. 历史渊源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我们了解到徽派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徽派建筑以其特有的布局、结构风格和装饰艺术而闻名,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2. 特点与风格徽派建筑在建筑布局、结构风格、装饰艺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其建筑布局注重空间的分割和利用,风格上注重对称、均衡和雕刻工艺。
3. 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徽派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保护不力、传承困难等问题。
我们调研了一些徽派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与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目前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三、调研成果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徽派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了其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同时也了解到了目前在徽派建筑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和解决方案。
四、结论和建议在调研结束后,我们认为应加大对徽派建筑的保护力度,加强传承与宣传,提升人们对徽派建筑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同时,也应加强徽派建筑的研究与开发,推动其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使其独特的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
五、展望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徽派建筑的关注,加大对徽派建筑的保护力度,促进其传承和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得以重视和发展。
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徽派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以上即是我们对徽派建筑的调研报告,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徽派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其发展壮大而努力。
徽派建筑平面图
![徽派建筑平面图](https://img.taocdn.com/s3/m/93d6ba1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4.png)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徽派建筑平面图将与新技术相结合,如虚拟 现实、增强现实等,为观众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国际化传播
徽派建筑平面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走向世 界,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06
总结与展望
对徽派建筑平面图的总结
徽派建筑平面图的历史价值
徽派建筑平面图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徽 派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装饰简洁
徽派建筑平面图在装饰方 面力求简洁,不追求华丽 繁琐的装饰效果,以简洁 明快的线条和图案为主。
徽派建筑平面图与其他建筑风格的区别
与北方四合院的区别
徽派建筑平面图与北方四合院在布局、色彩、装饰等方面存 在明显差异。四合院注重中轴对称,色彩鲜艳,装饰繁复; 而徽派建筑则追求灵活布局,色彩淡雅,装饰简洁。
徽派建筑平面图通过巧妙的空间划 分,形成多个功能区域,使空间层 次丰富,满足不同使用需求。
自然融合
徽派建筑平面图注重与自然环境的 融合,通过借景、对景等手法,将 自然元素引入室内,营造出和谐、 自然的氛围。
徽派建筑平面图的构图技巧
几何构图
徽派建筑平面图采用几何构图,通过直线、曲线等几何元素的运 用,形成简洁、明快的视觉效果。
崇尚文化
徽派建筑平面图承载着深 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对 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注重实用
徽派建筑平面图强调建筑 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以满 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徽派建筑平面图的风格特点
布局灵活
徽派建筑平面图布局灵活 多变,不拘泥于固定的形 式,根据地形、环境等因 素进行个性化设计。
色彩淡雅
徽派建筑平面图以淡雅的 色彩为主,多采用灰、白 、黑等中性色调,营造出 清新、素雅的氛围。
徽派建筑研究报告
![徽派建筑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55183c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a.png)
徽派建筑研究报告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代表性风格,起源于明代后期安徽地区,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独特的风格特色。
徽派建筑具有严谨的结构、精美的装饰和富有艺术性的设计,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宝库之一。
一、徽派建筑的特点1. 精巧纤细的结构:徽派建筑注重规划和结构的严谨性,以"一庭两厅三楼"的平面布局为主,建筑各部分严格按照比例和对称的原则布置,构建出精致而稳定的建筑形象。
2. 独特的装饰风格:徽派建筑在建筑内外都注重装饰和雕刻,常用的装饰元素包括人物雕塑、花草纹样、楼梯扶手等,这些装饰元素富有民族特色,且形式独特、精美细致。
3. 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除了注重建筑本身的形式美,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建筑中常常会融入诗词、书法和传统意象等,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活的美好愿景。
二、徽派建筑的代表作品1. 安徽古城建筑群:包括黟县古城、宣城古城等,这些城市保存了大量的徽派建筑,是了解徽派建筑风格的重要场所。
2. 庐州庙会旧址:位于安徽合肥,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徽派建筑群落,其中的徽州古街和庙会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安庆古建筑群:包括伏岳山、长江大桥、宏村等,这些建筑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是徽派建筑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徽派建筑的影响和价值1. 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徽派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装饰风格对后来的中国传统建筑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徽派建筑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成为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 北方与南方建筑风格的结合:徽派建筑通过北方与南方建筑风格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风格,其精巧的结构、独特的装饰风格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
徽派建筑的代表作品和影响价值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保护。
徽派古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徽派古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21472c7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1.png)
徽派古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徽派古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独特的一种建筑风格,其存在于中国安徽省的很多古村落中。
徽派古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细的工艺技术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这种建筑风格注重依托自然环境,以天地人和谐为核心设计理念,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徽派古建筑元素不仅可以应用于室外建筑设计中,还可以应用于室内设计中,为室内空间增添了艺术和文化的氛围。
1. 木质结构:徽派古建筑以木质为主要材料,其特点是结构牢固,且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在室内设计中,可以采用木质结构来打造空间的框架,利用木材的纹理和颜色来增加空间的温馨和舒适感。
2. 线条和雕花:徽派古建筑注重线条的流畅和雕花的精细。
在室内设计中,可以通过运用曲线、弧形的线条来增加空间的流动感,使整个空间更加柔和。
可以在天花板、墙面等部位用雕花进行装饰,增加空间的艺术感和华丽感。
3. 大门和门扇:徽派古建筑中的大门和门扇造型独特,常常采用木雕和石雕的工艺进行装饰。
在室内设计中,可以选择一扇造型别致的木质大门,将其作为空间的焦点,既增加了整个空间的格调,又展示了主人的品味。
4. 园林意境:徽派古建筑注重营造自然和谐的园林环境,以小桥流水、假山古井等元素为特色。
在室内设计中,可以借鉴徽派古建筑的园林意境,通过运用绿植、水景等元素来打造一个自然、宁静的室内空间。
5. 文化符号:徽派古建筑中常常使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如龙、凤、麒麟等。
这些文化符号可以作为室内设计的装饰元素,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增加了空间的独特魅力。
徽派古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为空间增加艺术和文化的氛围。
通过运用徽派古建筑的木质结构、线条雕花、大门门扇、园林意境和文化符号等元素,可以打造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室内空间。
这种应用既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9bf8c7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e.png)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之一,出现在安徽省的徽州地区。
徽派建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美的施工工艺让人们赞叹不已。
本文将对徽派建筑进行调研,以深入了解其特点和价值。
徽派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对称与平衡。
徽派建筑在平面布局上追求对称,建筑的各个部分都能够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的整体。
二是注重隐藏。
徽派建筑在外部看似简单朴素,但内部却隐藏着别有深意的精美装饰,给人以惊喜和欣喜。
三是注重细节。
徽派建筑在建筑构件的设计和装饰上注重细节,每一个细小的装饰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从而使建筑更加精致和美观。
徽派建筑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
徽派建筑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记忆,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徽派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观念。
二是艺术价值。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美的施工工艺,成为传世之作,给后人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
三是文化价值。
徽派建筑代表了安徽地区的历史文化,它是徽州地区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调研过程中,我参观了徽派建筑代表性建筑——宏村。
宏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景观设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宏村的建筑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它们的布局和形式都符合徽派建筑的特点。
建筑的外观朴素简单,但内部却装饰精美,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彰显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
同时,宏村的景观设计也体现了徽派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感觉。
通过调研,我深刻地认识到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徽派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也是我们珍视和保护的重要文化资源。
我们应该加强对徽派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使其继续在当代社会中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研究和推广徽派建筑,为人们提供更多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建筑风格的机会,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徽派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究
![徽派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faa612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a.png)
徽派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究徽派建筑又称徽州建筑,是指中国安徽省黄山地区以及周边地区出现的一种特殊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并在当时的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徽派建筑因其独特的构造形式、精湛的工艺技术和多样化的装饰手法,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及海外的建筑设计之中。
本文将从徽派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究两个方面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一、徽派建筑理论探究1.形式美学徽派建筑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整体规划、构造形式、装饰手法等方面。
徽派建筑注重建筑的整体规划,具有明确的对称性和序列性构造。
各个建筑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严格协调,构成一个和谐而有序的整体。
徽派建筑还注重对于周遭环境的融合,采用“天人合一”的理念,用建筑来表达“亲近自然”的人文情怀。
2.材料工艺徽派建筑的材料工艺非常精湛,注重材料与工艺的协调。
徽派建筑通常使用易挥发、容易腐朽的杉木为主要结构材料,而选用耐久、坚硬的砖、石、瓦来装饰外部。
徽派建筑采用藻井、木雕、砖雕、灰塑等多种装饰手法,例如镂空的窗芯、木材雕花、砖雕等,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3.文化内涵徽派建筑在文化内涵方面富有独特的特点,是深受古代徽商文化影响的产物。
徽派建筑体现了徽商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传承,以及“诚信、注重家族,重视品德、文化和勤劳”的传统观念。
二、徽派建筑实践探究1.建筑风格应用在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之中,徽派建筑风格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体现了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传统,以其优越的审美品质和文化内涵在当代建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建筑、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中,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也反映出中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固守与传承。
2.建筑文化展示为了加强对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宣传,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越来越关注徽派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建造了一些徽派建筑主题的文化展馆和博物馆,如荣宝斋、黄山市民俗博物馆等。
徽派建筑浅析
![徽派建筑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61efd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6.png)
徽派建筑浅析徽州,古称歙州,又名新安,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外,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本文就对其中的徽派建筑做些简单的分析和了解。
一、形成原因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
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
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
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
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
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此后雄踞中国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唯一可以与财力雄厚的晋商平分秋色、鼎足而立的商贾大帮。
与此同时,一批批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
另外,徽州人“儒而后贾”、“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有的本人就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因此“亦儒亦贾”,实现了“官”“贾”“儒”的三位一体。
徽派建筑平面初探
![徽派建筑平面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954cbad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c.png)
徽派建筑平面初探——以上溪村古建筑群为例引言:建筑是生活的载体,一种建筑类型的产生取决于一种生活方式的的形成。
徽州古代先民因避战乱由北向南迁移与当地的古越人溶合,直至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徽派建筑在千年孕育中逐渐成形,成为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枝奇葩。
了解徽派建筑就要了解它如何形成、变迁,如何与当地、当时的生产生活以及其它各种因素相适应。
作为一种建筑类型与一种文化背景之间相关联的分析,内容可谓浩如烟海,本文试从传统徽派建筑平面形式与当时生活进行研究,从其中一个方面揭示徽派建筑的内涵。
徽州在古代是一个行政区划,而如今已是一个文化圈的概念。
当地先民由南迁的北方家族与当地古越人溶合而成。
在族群溶合的同时,北方带来的的先进的文化、生产方式也与当地的适宜技术以及当地的独特地域文化相相互影响,呈溶合之势。
徽州地区一向重视文化教育,有“三户之村不废诵读”之美称。
程朱礼学便是在这种重视文教的背景下起源于此。
后来这种学说对徽州以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且沿续至今。
程朱理学推崇的是循规蹈矩的礼仪,同时理学在艺术中则强调主体精神,重神轻形,视淡泊为雅为真。
对徽州意识形态上的影响颇深。
徽州气候湿热,年降雨在1800毫米左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域内四季分明。
当地山多谷广,是今天所说的东南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九华山脉和黄山山脉的东南,该地区周边山岭环绕,比较封闭。
关于徽派建筑特征流传有一句俗语“白墙灰瓦马头墙,天井厢房夹正堂”。
这后一句说的就是建筑平面的内容。
天井、厢房、正堂就是平面最重要的三个要素了。
以上溪村传统建筑最常见的平面形制为例,建筑设三开间,沿进深方向分成两段。
前段中间一间为天井,两边为过间,后段中间一间为正堂,两边两间为厢房。
这就是平面最重要的六个部分。
天井是平面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可谓无天井难以称为徽派建筑。
关于天井的成因很复杂。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天井便是北方四合院中院子的变形。
北方先民南迁时带来了北方四合院的记忆。
徽派建筑初探
![徽派建筑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dfbce36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3.png)
徽派建筑初探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1、徽派建筑形成历史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xiān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
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徽商的本质是儒商。
由于文风颇盛,当地居民"处之以学,行之以商。
"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
明《五杂俎》云:"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徽州邦的崛起,一批拥有资本十万、百万的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降南巡。
再加上徽商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有的本人就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徽商是官、贾、儒三位一体。
因而出了大批官僚,有的成为朝中显贵,他们为荣宗光祖,炫跃乡里,除购置土地外,大部份用于奢侈性消费,大兴土木,建筑豪华的住宅、园林、书院、祠社、学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派建筑平面初探——以上溪村古建筑群为例引言:建筑是生活的载体,一种建筑类型的产生取决于一种生活方式的的形成。
徽州古代先民因避战乱由北向南迁移与当地的古越人溶合,直至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徽派建筑在千年孕育中逐渐成形,成为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枝奇葩。
了解徽派建筑就要了解它如何形成、变迁,如何与当地、当时的生产生活以及其它各种因素相适应。
作为一种建筑类型与一种文化背景之间相关联的分析,内容可谓浩如烟海,本文试从传统徽派建筑平面形式与当时生活进行研究,从其中一个方面揭示徽派建筑的内涵。
徽州在古代是一个行政区划,而如今已是一个文化圈的概念。
当地先民由南迁的北方家族与当地古越人溶合而成。
在族群溶合的同时,北方带来的的先进的文化、生产方式也与当地的适宜技术以及当地的独特地域文化相相互影响,呈溶合之势。
徽州地区一向重视文化教育,有“三户之村不废诵读”之美称。
程朱礼学便是在这种重视文教的背景下起源于此。
后来这种学说对徽州以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且沿续至今。
程朱理学推崇的是循规蹈矩的礼仪,同时理学在艺术中则强调主体精神,重神轻形,视淡泊为雅为真。
对徽州意识形态上的影响颇深。
徽州气候湿热,年降雨在1800毫米左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域内四季分明。
当地山多谷广,是今天所说的东南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九华山脉和黄山山脉的东南,该地区周边山岭环绕,比较封闭。
关于徽派建筑特征流传有一句俗语“白墙灰瓦马头墙,天井厢房夹正堂”。
这后一句说的就是建筑平面的内容。
天井、厢房、正堂就是平面最重要的三个要素了。
以上溪村传统建筑最常见的平面形制为例,建筑设三开间,沿进深方向分成两段。
前段中间一间为天井,两边为过间,后段中间一间为正堂,两边两间为厢房。
这就是平面最重要的六个部分。
天井是平面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可谓无天井难以称为徽派建筑。
关于天井的成因很复杂。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天井便是北方四合院中院子的变形。
北方先民南迁时带来了北方四合院的记忆。
但是又由于南北方的差异,四合院不得不进行变形以适应当地的气候以及地理特征。
山多地少,建筑用地受到限制,院子不可能完全展开,只得缩小形制。
又因当地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建筑的遮阳通风显得十分重要。
院子变小变高也利于建筑内部的遮阳拔风。
同时结合当地潮湿多虫障的险恶的自然环境,干栏式建筑显然有很强的适应性,防潮的同时也利于提高容积率。
于是徽派的建筑便有了两层、三层、三层半的形制。
建筑变高,院子变小,于是这个变小的院子真如幽深的古井一般,于是被形像的称为天井。
天井这一名称在所有查阅过的资料以及所有听过的乡土名称中从来没有别的叫法,可见天井这一形式是建筑极重要部分,且为徽州地区所公认。
天井具有采风通风的实用功能。
中国传统建筑多半是外墙封闭,四合院如此,徽派建筑更甚。
沿上溪村古建筑保留完好的街巷走去,高直的墙壁上绝见不到开敞的窗户,只有仅容一人探出头来的人头窗,而且是在二层,快接近屋顶的部分,形如雕堡的枪眼,具有很图(1)第183号民居天井强的防御性。
这由于当年山区多匪盗,治安不好,而青壮多外出经商,家中老幼妇孺与家业便隐于封闭的高墙深院之中。
于是采光便全由天井承担。
同时这带来另一个效果,就是建筑与建筑的外墙便可以紧贴在一起,形成成片的建筑群与深弄窄巷,以利于节地。
生活在其中的人便如同植物的趋光性一样,围绕着天井进行着生活,天井便是一个虚的中心。
室内外的通风也完全靠天井,夏季炎热时候,走进老房子却要凉爽很多,这是由于天井拔风效应。
天井也是拔风井。
很多大宅子的天井在记忆中总是围着一群老人,坐在竹椅上,摇着莆扇,边纳凉边拉家常。
天井后来还附会上四水归堂以聚财的意义。
古代徽人多从商,能建毫宅者多为商人。
商人重利,所以为了取个好彩头,以天井收集四边雨水以像征广聚四方钱财。
这些美好的寓意总被人所冿冿乐道,甚至超过了天井的实用功能。
以至外人谈到天井时,多半以为真是为了聚财而建,令人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
但是作为平面中最核心部分的天井在村里新建的民居中却是被抛弃得最彻底的元素。
甚至一些老房子也被改造,加大窗户,天井用明瓦覆盖。
究其原因是天井的功能被外墙的大面积开窗所代替了,而且天井部分在下雨天气仍不影响使用,增加了室内的面积。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旦一个形式的实用功能消失,这种形式也会随之消失。
至于形式的一些精神层面的寓意则可说是微不足道,丝毫不能阻止它的消失。
如果说天井是虚的中心,那真正的实的中心便是正堂了。
天井与正堂处于建筑对称中心轴线上,且在在轴线顶端。
“程朱理学”推崇的是循规蹈矩的礼仪,中轴线的秩序便是天生与之相应的秩序。
所有的室内正式活动都以正堂为中心。
室内最重要的家具都设在正堂如八仙桌、供桌(村里则叫琴桌)。
在一些正式场合上,比如聚会、宴席等,最尊贵的客人便是坐在正堂的八仙桌上,一般的客人坐在两个过间的桌子上。
而正堂中又上靠上的位子为尊。
从家具的设计也可以看出来,桌子三面都是凳子,而北面则是椅子。
这些都是平面中秩序的体现。
正堂这个部分在任何新建筑中都保留着,即使没有了天井、过间、厢房,正堂的摆设形制仍然保持古制,八仙桌与琴桌仍是正堂最高权威的像征,宾客席位也丝毫不能乱。
厢房在正堂的两边。
在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下,做为私生活的空间——厢房不受重视。
采光仅在厢房朝向过间一侧开窗,由天井折射光再通过窗户进入室内。
厢房无不给人昏昏暗暗的感觉。
不过稍稍人性化的考虑是厢房地面用木板架空,比正堂地面抬高30公分左右,用以防潮。
架空部分设有通风口。
厢房内木板,外部石板,木材对人的亲切温暖石材冰冷严肃,材质的不同也体现了空间性质的区别。
厢房与过间之间有一个入口空间的处理。
在厢房门口沿建筑横轴加一道壁,使厢房的入口不直接朝向过间。
这一道转折便是公私空间的分界。
同时这部分也丰富了空间的形式。
这个部分往往是建筑装饰的重点。
门与窗是建筑雕刻精华所在。
在新建的民居中,这个入口空间也消失了。
究其原因在于公私空间区分减弱。
如今不再是当年大族聚居的形式,正堂也不再是一个大家族的行政中心,而是一个小家的起居室,这样自然不用太过区分正堂与厢房了。
至于天井两边的过间,则是建筑的多功能空间了。
它即不像厢房一般的隐秘,也不像正堂一般的神圣。
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
当一个正屋里有几户人住一起的时候,过间有时也会被处理成一个小的正堂,摆设也如如正堂一般,成为一个小的中心,关系也是臣服于中轴线上的正堂。
恰如其分的表现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同时入口一般多设在过间,这时过间则成为一个玄关。
建筑入口也是平面重要的内容。
首先是朝向问题。
北半球南向建筑比较合理。
老建筑大部分也是南向,不过少有正南向建筑。
这里有两种说法。
其一:商人重利,钱属水,位北方,南方属火,水火相克,故不朝正南。
其二:正南朝向非一般民宅所能承受,只有宫殿,庙宇能用,不然会折福,仿佛是一种僭越。
另外东、北两个方向的朝向也有,唯独没有朝西向的大门,院门不算。
因为西方属白虎,白虎在当地被视为凶神,许多事都要避开白虎。
在建筑单体上,入口设计一般有三种方式。
如图(2)所示。
使用入口方式3时一般前面有一个独家小院,总之不管何种方式都避免大正堂直接与建筑外部对视。
这种空间关系也是强调内外之别的生动写照吧。
徽派建筑溶合干阑式特点多有二层平面,少数有三层或是夹层(当地称为阁楼)。
因为是柱子承重的框架结构,所以平面基本相似。
天井两边的过间在二层上多变成厢房,朝天井开窗。
楼下厢房位置对应楼上也是厢房,一层厢房入口空间对应到二层则变成走廊,楼上四间厢房的入口多设在这条走廊上。
楼下正堂的位置对应也是正堂,当地称为楼正堂。
仍然是尊贵图(2)民居常见入口方式的处所,不容侵犯。
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围绕天井四周的走马廊。
楼上围绕天井有时会设走马廊。
形制有一面廊,只有天井靠近楼正堂处设一排栏干,如图(3)民居158号。
也有三面廊,即天井两个短边也设廊,另一边则是外墙,这种形制最多,如民居(88)号。
也有四面廊,如果楼下平面是对堂的形式,刚楼上平面则会设四面连通的走马廊。
连环贯通,颇有气势。
走马廊也是装饰的重点部分,因为这是建筑内部光线最好的地方,很容易吸引别人的视线,装饰效果最好。
如图(1)民居(183)号可见天井四面走马廊,以及精美的雕刻。
用于上下交通的楼梯最常见的是设在正堂的背后。
关于楼梯有一个说法叫“顺水楼梯”。
即楼梯的走势要与当地水流一致,所以村里楼梯多半东高西低(上溪村水流方向由东向西)。
可能取意顺风顺水之意吧。
另外一种不常见的楼梯位置是设在过间。
将过间划出一部分来做楼梯间,相应的对面就也隔出一间厢房或设为入口,保持平面的绝对图(3)158号民居平面图对称。
这种形制较少见,第(158)号与(61)号住宅为此形制。
(158)号民居如图(3)所示。
而村里新建筑的住宅楼梯安排几乎全是位于正堂背后,成为定式。
“天井厢房夹正堂”是徽派建筑中正屋的标准形制。
如果是大户人家,这样一个单体显然不能满足要求。
于是建筑群便以此单体为基础进行叠加。
叠加的方式有多种。
首先以天井的长边为对称轴,将正堂及厢房沿轴镜像,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对堂的平面图(4)183号民居平面图形制。
即由原来围绕天井的三合院变成四合院。
入口仍设在龙边过间。
这样平面上就有两个正堂,当然,按传统理学上来说中心当然只能有一个,所以对堂中的两个堂有主次之分。
扩展出来的另一个堂只能算是小中心,地位从属于正堂。
上溪村(183)号民居平面形制便是对堂,如图(4)所示。
另一种叠加形式是沿进深方向叠加。
通过正堂背后两边的两个门(也就是通向楼梯间的门)增加一进。
再设天井厢房,以供居住。
只是形制也略为简化。
没有过间,直接设厢房。
因为在第二进中过间作为内外过渡空间的功能是不必要的。
同时可以增设几间厢房。
也体现了中轴线上只能有一个中心,即使另设天井,形制也要退让。
如图(5)第(184)号民居平面图。
还有一种叠加形式沿开间方向横向叠加。
两个部分之间通过厢房前的入口空间连接。
往往横向连接的几个单体之间也不是完全对等的。
多半是其它生活功能的场所。
比如厨房、厕所、猪圈。
如果也是正屋则形制会比主要正屋从简一些,供家族的分枝居住。
因为中心只能有一个,在一个单体中如此,一个建筑群中也是如此。
图(5)184号民居平面图从上面平面扩展方式可以看出,正屋是最严格的按照一定形制修建的。
生活的其它功能则尽量不安排在正屋当中。
正屋是一个规整的矩形,其它的功能则可以根据地形随形安排。
很多老建筑群往往连绵一个街区,形成很多可分可合的部分。
以利于以后分家之后形成互不影响的多个居住空间,体现了长辈为子孙做长远打算的一片苦心。
平面是建筑的灵魂,徽派建筑的平面从一个方面反应了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
徽派建筑正屋的平面具有绝对的对称性,内部空间划分简洁却又丰富,各种过渡空间的设置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