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明清时期徽州建筑的艺术特色与传承

明清时期徽州建筑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自古以来,徽州人善于经商,其建筑文化也以其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于世。
其中最为闻名的就是明清时期徽州建筑。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明清时期徽州建筑的艺术特色与传承。
一、徽派建筑的特点明清时期徽州建筑,也被称为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的特点有很多,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建筑形式的独特性。
徽派建筑的设计尤其注重比例和对称。
在建筑布局中,会以一个中心轴线为基础,使得建筑在形式上达到了一种非常和谐的效果。
徽派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独特的装饰风格。
徽派建筑的外墙通常会被镶嵌上各种精美的砖雕和木雕,这些装饰往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徽派建筑中的装饰还包括对称的庭院以及庭院周围的门廊等。
这些设计不仅美观,而且还能够提高建筑的实用性。
二、徽派建筑的传承徽派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徽派建筑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传承徽派建筑文化呢?首先,要加强徽派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尽管徽州的许多古建筑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们仍然能够完好地保留下来。
这得益于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为了保护徽派建筑,有必要进行及时的修缮工作,以保证建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其次,需要加强对徽派建筑文化的普及和宣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徽派建筑,我们需要加强对徽派建筑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种独特的建筑文化。
最后,还需要重视对徽派建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
徽派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文化形式,其内在的艺术价值必然是非常高的。
为了发掘这种内在价值,我们需要加强对徽派建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寻求有益的文化创新方案。
总之,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在建筑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这种独特的建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需要加强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传递,并将其塑造成为一种蕴含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遗产。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风格,也是安徽省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建筑风格,成为了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简要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以及其文化内涵。
一、徽派建筑的特点徽派建筑是随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繁荣而形成的一种传统建筑风格,因其令人瞩目的特点而享有盛誉。
以下是徽派建筑的一些特点:1. 特殊的建筑结构徽派建筑的结构特点是独特的,它的基本结构是歇山式建筑,即由两个坡度相同的“山顶”组成,有着屋脊相互交错的特殊构造。
2. 老辣的雕塑技艺徽派建筑在建筑装饰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其雕塑技艺。
徽派建筑的雕塑风格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风格鲜明、别具一格、极富个性。
3. 严谨的比例思维徽派建筑在比例思维方面,是很严格的,无论是内部空间还是外墙装饰,都需要严格遵守一套比例规则,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审美思维的美感。
4. 象征意义的意符徽派建筑装饰里的每一个雕刻、构件,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比如御花园下的鱼尾狮,具有镇宅合家之意,而蝙蝠图案则有着“福禄寿”之意,表达了强烈的美好愿望。
二、徽派建筑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宏观风格上,更在微观层面中,文化意蕴深刻。
以下是徽派建筑文化内涵的一些内容:1. 家族文化的精神体现徽派建筑是江南地区富商巨贾所建造的,因此与家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徽派建筑通常是一栋高大的青砖建筑,几乎是所有家庭成员的集体住宿,因此建筑内的布局和功能需要体现出对家族文化的重视与体现。
2. 社交文化的体现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住所,也是社会交际的场所。
因此,建筑布局在社交的方面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如宴席厅、客厅、书房等,这些空间设计不仅是为了方便交际,更是为了加强建筑内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3. 道德文化的传承徽派建筑的内涵还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如厚德载物、孝亲爱人、贤能崇德、诚信守约等等。
徽派建筑的建造者认为,只有体现出这些道德价值,才能够将建筑文化真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明代徽派建筑与文化传承

明代徽派建筑与文化传承1. 引言明代徽派建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建筑流派,以安徽地区为中心,兴盛于明代。
在明代徽商的支持下,徽派建筑发展繁荣,并且对后人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代徽派建筑的特点和其对中国建筑文化传承的意义。
2. 徽派建筑特点徽派建筑充分展示了安徽地区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
以下是一些主要特点:2.1 策府式布局徽派建筑注重空间布局,在各个空间之间形成层序分明、有机连接的结构。
主要包括四合院式或井字式布局,强调室内外空间的统一性。
2.2 高大厚实的柱廊徽派建筑常用大梁、大柱等坚固材料来支撑整个结构体系。
柱廊在建筑外观中起到重要作用,既有实用功能也起到装饰作用。
2.3 独特精致的装饰手法徽派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采用雕刻、彩绘等工艺来增加建筑的艺术性。
尤其是门窗、斗拱等部位常有精美的木雕、砖雕以及瓦当等装饰。
2.4 历史文化融入建筑设计徽派建筑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常在建筑中融入传统的文化符号和意象。
如使用四季花卉、神兽等图案来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敬。
3. 徽派建筑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影响明代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以下是其主要影响方面:3.1 文件与技艺传承徽派建筑作为一种丰富而完整的体系,保留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技艺传统。
这些文件和技艺不仅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促进了中国建筑思想和工艺技能的传承。
3.2 地域文化认同与宣扬明代徽派建筑以安徽地区为中心,突出了地域文化的特点。
这种地域性的认同和宣扬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3.3 美学价值与审美意识形成徽派建筑凭借其独特的装饰和精致的细节,培养了人们对于美学价值和审美意识的追求。
它对后来的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推动了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观念的发展。
4. 结论明代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建筑流派之一,既是一种具体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徽派建筑文化思想汇报

徽派建筑文化思想汇报引言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安徽地区,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徽派建筑以其精湛的木构造技艺和独特的风格特色而闻名于世。
在徽派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就徽派建筑文化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汇报。
徽派建筑的历史与特点徽派建筑起源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是一种融合了汉族传统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
徽派建筑在梁、柱、檐、楼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设计和装饰风格,尤其注重木结构的运用和雕刻工艺的表现。
其建筑风格简约典雅,线条流畅,给人以宁静、优美的感觉。
徽派建筑在斗拱、雕梁、画栋等方面也有着独到之处,被誉为中国古典建筑的瑰宝。
徽派建筑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徽派建筑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徽派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通过建筑设计和装饰手法表现出对自然、天地、人文的融合和谐。
徽派建筑中的屋檐、斗拱、壁画等元素都反映着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生命、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平实清高的审美观念。
徽派建筑的影响与传承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之一,对后世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精湛的木构造技艺和独特的设计理念影响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发展,并在江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同时,徽派建筑在装饰、雕刻、绘画等方面也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后世艺术家和建筑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结语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智慧表现。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重视并传承徽派建筑的文化思想,发扬其精神,借鉴其艺术手法,推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当代建筑艺术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对徽派建筑文化思想的深入探讨和汇报,希望能引发更多人对这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理解。
以上是为您准备的徽派建筑文化思想汇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新做法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新做法引言徽派建筑,也称徽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形式。
它发源于中国安徽省的徽州地区,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徽派建筑以其典雅、精致的特点而闻名,其设计和施工工艺堪称独特。
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设计理念的改变,徽派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探讨其新做法。
一、徽派建筑特点1.独特的木构结构:徽派建筑以其复杂的木构结构而闻名,其构造形式独特,使用的木材以松木为主。
徽派建筑采用榫卯结构,将木材连接成稳定的整体,形成坚固的建筑体系。
2.精美的彩画装饰:徽派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彩画进行装饰。
彩画在徽派建筑中既起到装饰作用,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的彩画通常采用鲜艳的颜色,绘制各种动植物和神话故事,给人以生动活泼的感觉。
3.严谨而富有组织的布局:徽派建筑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和美感。
徽派建筑一般采用方形或矩形布局,大门位置通常设在正中间,左右对称。
建筑内部按照固定的规律设置房间,每个房间都有明确的用途,如起居室、卧室和堂厅等。
4.适合山区的建筑形式:徽派建筑多出现在山区,因此其建筑形式具有适应山区环境的特点。
房屋的屋顶有较大的倾斜度,可以有效排水和抵御雨雪侵袭。
同时,徽派建筑的墙壁较厚,能够保温和隔热,适应山区的气候条件。
二、徽派建筑的新做法1.现代材料的运用: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徽派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创新。
如在木材的选择上,除了传统的松木,还引入了其他易于加工和使用的木材,如竹木复合材料。
此外,还可以使用其他现代材料,如钢材和玻璃等,来构建徽派建筑的某些部分,增强其耐久性和实用性。
2.环保和节能的设计理念: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节能的关注增加,徽派建筑在设计上也进行了一些改变。
在建筑外墙的保温层选择上,可以采用环保的材料,如岩棉和玻璃棉,以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
此外,还可以在建筑的设计中增加太阳能利用和雨水收集系统,以降低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徽派建筑介绍

徽派建筑介绍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风格,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江苏等地。
徽派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富丽堂皇的外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历史背景和代表性建筑。
徽派建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徽派建筑以传统汉族民居为基础,融合了商业文化和士人文化的特点。
其建筑风格典雅端庄,注重对称和谐,并以木结构为主要框架,砖石为主要材料。
其次,徽派建筑注重装饰细节的精美和独特,尤其以木雕和砖雕为代表。
徽派建筑中的雕刻精细绝伦,图案繁复多样,常常寓意着吉祥和富贵。
第三,徽派建筑注重风水布局,讲究气势磅礴,常常规模宏大,建筑群整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美感。
徽派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当时徽商首富多为土地贵族,致力于开发商业和农业资源。
他们创办了许多企业,并在徽州地区兴起了一股商业文化繁荣的浪潮。
徽派建筑正是受到了这种商业繁荣和富裕的影响而产生的。
随着明代到清代,徽商逐渐崛起,建造了大量的徽派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中有许多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黄山的屯溪老街和宏村。
屯溪老街位于黄山脚下的屯溪区,是一条保存完好的传统商业街,约有600年的历史。
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保存有许多典型的徽派建筑,如胡雪岩故居、南湖书院等。
而宏村则是中国最著名的古村落之一,位于黄山附近的宏村镇。
宏村的建筑风格独特,大多数建筑均为木结构,屋顶独特的弯曲形状,给人一种古朴而又神秘的感觉。
除了这些有名的景点,徽派建筑在徽州地区的乡村和古镇中也有很多精彩之处。
比如西递、宏村、祁门等古镇,它们都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和独特的徽派建筑群。
这些古镇中的徽派建筑保存完好,展示了古代徽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智慧。
总之,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风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徽派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欣赏到精美的建筑艺术。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亲身走进徽州地区,欣赏这些精美的建筑,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以黄山一带的徽州地区为中心,影响长江流域和华中地区。
徽派建筑结合了汉族传统建筑和地方风俗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细腻的雕刻和讲究的布局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下面将从建筑外观、内部格局和装饰艺术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外观徽派建筑的外观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建筑屋顶、墙面和门窗的设计上。
首先,徽派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的屋顶形式,屋顶低矮平展,并且靠近屋顶底部有一条向外伸出的飞檐,可以起到雨水避免流入室内的作用。
其次,徽派建筑的墙面多采用花岗岩砌成,这种石材坚硬,能够很好地抵抗外力的冲击,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
再次,徽派建筑的门窗多采用木质,横梁、窗框和门扇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内部格局徽派建筑讲究内外相分离的原则,所以内部格局更加注重私密性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性。
徽派建筑的内部空间划分明确,一般分为前堂、正厅、后堂和厢房等区域。
前堂是一个开放的大厅,常用于接待客人,并且前堂往往布置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彰显主人的家族荣耀。
正厅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很大程度上也是家族团聚和举办活动的场所。
后堂是主人的私人区域,主要用于休息和居住。
厢房则用于其他功能,如存放物品或作为佣人的居住区域。
这样的布局使得徽派建筑内部空间层次分明,功能分区明确。
三、装饰艺术徽派建筑注重细节的雕刻和装饰,讲究舒适、大气、精致的风格。
徽派建筑的雕刻多以龙凤、狮子、花草等纹样为主题。
这些雕刻细腻精美,形象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徽派建筑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喜欢采用红、黑、白、黄等颜色,这些颜色既丰富了建筑的整体效果,又彰显了徽派文化的特点。
徽派建筑的装饰还包括门窗的涂漆、墙面的壁画等,这些精美的装饰使徽派建筑充满了艺术的氛围。
总结起来,徽派建筑风格的特点在于建筑外观、内部格局和装饰艺术的独特性。
它的建筑外观鲜明、独特,形成了独特的徽派特色。
徽州文化的主要特征

徽州文化的主要特征徽州文化是指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地区的地方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特色:徽州地区以其独特的徽派建筑而闻名,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被誉为“徽派建筑艺术”。
徽派建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重视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和装饰细节等方面的设计,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
徽派建筑以四合院为基本形式,以庭院为中心,分为正厅、东西厢房和后院等不同功能区域。
2.曲艺传统:徽州地区是中国曲艺的发源地之一,曲艺是流行于中国江浙地区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集声、旋律、表演、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
其中,以徽州花鼓戏和皮影戏最为著名。
徽州花鼓戏以徽州地区的方言演唱,以花鼓为主要乐器,展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格。
皮影戏则是一种以皮影为影戏媒介的表演形式,技巧独特,操纵灵活,寓教于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3.宗教信仰:徽州地区的宗教信仰非常丰富,主要有儒教、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
徽州地区的儒家文化极其发达,以孔子和朱熹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在徽州地区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妙高山、花山寺等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道观吸引了大量的香客和游客。
此外,徽州地区的民间信仰也是一大特色,人们信奉祖先、土地、山神等,举办各种祭祀活动。
4.壁画艺术:徽州地区以壁画艺术而闻名,尤以宏村、西递等古村落的壁画最为出名。
徽州壁画以浓墨重彩、细腻逼真的风格著称,其内容包括民俗、神话、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壁画艺术在徽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承,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红色文化:徽州地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徽州地区的红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革命遗址、纪念馆和纪念碑等方面,如西递乡的八卦田会议纪念馆和宏村乡的朱德纪念馆等。
这些红色遗址见证了徽州地区人民在革命年代中的英勇奋斗和牺牲精神,对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摘要:中国建筑以其独有的特色立于世间,而徽派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有着独有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和文化相得益彰。
徽派建筑在建筑背后,更多的应该关注其在建筑背后存在的文化,徽州特殊的环境之下,徽州文化完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其余各种思想的综合提纯。
关键字:徽派建筑特征文化“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造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先而粗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也。
”这是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绪论中第一段所写,完美的阐述了中国古建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徽派建筑,中国建筑史上的明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徽州文化密切相关。
徽州,地处我国皖南丘陵地区,大致在黄山山麓一男,天目山以北。
古徽州区辖地一府六县,文化圈辐射周边区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它体现在民居,园林,牌坊,祠堂等建筑物中,其中古民居尤有代表性。
徽州的形成:徽州的形成与移民离不开关系,始于汉代,终于南宋的移民潮改变了原本徽州古山越人的人口结构,也给徽州地区带去了中原巨大的财富和文化,吸收了古山越元素后,中原文化在此落根。
后世所观徽派建筑,也因此而常常看到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其形成与皖南当地的丘陵环境也有着离不开的关系,为了迎合山地特殊的地形气候,徽派建筑多为“干栏式”结构。
黄山新安江等环境的促使下,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的徽州自然就诞生了有“画里乡村”美誉的徽派建筑群。
当然这样庞大的建筑群,与徽商的存在不无关系,“无徽不成镇”彰显了徽商强大的实力。
而徽商的存在,使得当地学仕之风极盛,“东南绉鲁”的美誉彰显着徽州地区学术氛围的浓厚,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徽州考取进士的人数自然不会少。
富而好儒,仕而拥贾,这样,就形成了徽州官商学一体的文化形态,旧时风俗,致富高升,自然是要荣归故里,大兴土木光耀门楣,由此可见,徽州建筑都是徽商不惜斥巨资所建。
徽派建筑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但建筑的本身没有脱离中国建筑基本的营造方法。
诸如木质结构,“梁柱式”的结构,以斗拱为关键等等特点,这些特点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建筑史,木质建筑也成了中国亦或东亚地区建筑的特色之一。
徽派建筑本身自然拥有着其独特的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建筑的特有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的民居建筑上,从设计,选址,结构,布局以及内部装修无不体现着徽州地区的山水特色,风水意愿。
徽派建筑基本特色:(一)马头墙提到徽派建筑,估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马头墙了。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特色,从宏村来看,徽派民居通常十分的密集,山水相连,加上耕田,留给民居的土地就不显的很多了,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如此拥挤的民居环境,防火自然成了重中之重,加上古代木质结构的房子,一旦着火,没有很好的措施,那么整个村子可能就会毁于一旦,而马头墙的存在正是为了阻隔火源,故马头墙亦有“封火墙”之称。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
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
“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
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叠落有致的马头墙远观如山岳,使得整个村子与远处的山脉相映成辉,更体现山水相依的徽派建筑风格。
(二)院落楼阁与天井院落布局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房屋围合,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审美情趣,这种封闭的院落空间,显得温暖舒适,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性情与性格。
这种民居所吸引人的是其身后所显现的人文精神。
徽派建筑中,家家户户都会存在天井这一结构,有着徽派民居心脏之称。
徽派民居因地方有限,不可能有着像中原地区院落那样的庭院,富有创造力的徽州人将庭院收缩,形成了了天井。
天井一般的作用是通风之用,也有一家人共聚天井下,畅谈乘凉的作用,基本体现出了庭院的作用。
然而天井在徽州人的眼中可不仅仅只有庭院的作用,小小天井,体现出了藏在徽州民居中徽州文化。
我们都知道,徽商的强大实力,然而“士农工商”的地位层次决定了徽商在古代的地位不会太高,徽州人自然明白,所以徽商以为第一生计之外,对“耕为正业,读为正途”的思想使得他们对于子辈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就成就了徽州学术氛围浓重。
而天井有着沟通天地的作用,正是暗合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此可见徽商对于自己地位的自卑,对于求仕的渴望。
徽商一方面“雄踞神州半壁江山”,富甲天下,另一方面又受着“重农抑商”的桎梏,天井或许也就成了徽商心里压迫下的一个宣泄口。
天井在风水学中也有着聚财的地势,“四水归堂”即是民居向天井排水,瓦面上的雨水流到天井四周的水枧里,而水沿着锡管流到地下,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
天井在古徽州风水理论中,与聚财息息相关,因此天井开凿的水池,虽有储水的功用,想来更多的是一种象征符号,表示聚财不外泄之意。
天井的存在同样体现着封建礼制和家族观念的思想。
天井周围的院落,根据采光性来体现严格的家族等级制度。
二层采光较好的作为祖堂,楼下明间作为客厅,是男人们接待客人所在,长辈长子住在一层的卧室,二层采光差的房间作为女儿的闺房,这种格局体现出了封建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要遵从的封建等级制度,新安理学诞生之地,这点尤为浓重。
徽州民居以天井为核心,作为一个建筑单元,聚合成一个大家族,如同蜂巢,反映了徽州人讲究聚族而居,“民不染他姓”的文化。
一些大家族,子孙繁衍,扩建宅院自然就形成了豪门深宅。
(三)三雕三雕指的是“木雕”“石雕”以及“砖雕”。
徽雕在徽派建筑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徽派建筑的梁架上,中间粗大部分,这种梁民间亦称之为“冬瓜梁”,这种梁的中间部分一般会雕上华美的木雕。
三雕的存在使得徽派建筑有着立体典雅的感觉,“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便是徽州三雕的实际体现。
三雕装饰的重点是门楼,门罩,窗台,窗罩,梁柱,额枋等。
三雕的形成有着其特别的历史背景,其一是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三雕的形成有着牢固的经济支持。
其二是当地文风兴盛,毕竟有着“东南绉鲁”的美誉。
其三便是不得不为之,我们对比一下苏州园林,除了苏州处平原地区,地大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苏州园林背景多为高官,封建等级制度下,你一届商人,建造豪华的宅院是为何意?这自然使得徽商在装饰自家屋子时有所顾忌,那么细致秀美,清新淡雅的徽雕自然成了上佳之选。
其四则是明清时徽州百工竞技,因此而使得徽雕艺术达到辉煌的境地。
三雕有别于绘画,以刀代笔,更加需要工匠们对全局视观有所考虑,徽雕艺术折射出的是明清时期徽州民间工匠的独有的匠人精神,对于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文化亦有所助,梁上所雕皆为一时文化所向。
(四)粉墙黛瓦不同于明清时期其他地区的建筑特色,在那个黄色为贵,其下为赤、绿、青、蓝、黑、白、灰的建筑用色的环境中,江南地区民居选用黑白为基本色调,显出了一种空灵平淡之美。
江南地区采光充足,粉墙的存在使得整个村子显得明亮起来。
粉墙黛瓦并非徽州独有,此处拿出来说只是因为个人很喜欢这种配色。
粉墙黛瓦,一如江南,安静温润。
(五)牌坊上次去徽州,并未能看到静立百年的牌坊,然而牌坊却是惠州建筑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与民居、祠堂并称徽州古建三绝。
牌坊的历史很长远,春秋战国时便以诞生,开始作为村落中的门来使用,称为“衡门”。
随着时代的演变,又变做标志性建筑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明清时,徽州人文荟萃,居高官者甚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立牌坊日益鼎盛。
牌坊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作为桥梁、墓道、祠堂、里坊、衙署门前的标志性建筑,另一种则是旌表坊。
用来褒扬功绩,彰表忠烈人物的。
牌坊又称牌楼,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
起初只有单排立柱,后来才逐步发展为四柱、六柱,甚至八柱,是一种门洞式的建筑,故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造型。
听导游讲,徽州的牌楼有四种等级,依次为御赐、恩荣、圣旨、敕建,从内容看牌坊又分为忠、孝、节、义坊。
徽州原有牌坊1000余座,千百年来,各种原因,现存仅百余座。
歙县的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是其中的代表作。
(六)祠堂祠堂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祠堂的地位在古徽州之中是极其高的。
祠堂脱胎于宗庙,是家族祭祖开会的地方。
祠堂的规模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当然,祠堂的建立也是离不开徽商的。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徽商常年在外打拼,待到成为富商大贾之后,衣锦还乡,投资故里,建立祠堂,树碑立传,光宗耀祖。
徽商强烈的家族观念造就了祠堂,而祠堂的存在,也使得一地之地,家族更为团结,这或许也是徽商成功的一大原因之一。
祠堂一般有两类,一种是宗祠,一种是支祠。
一村一般只有一座宗祠,特殊情况下会有两座,三座则是没有的。
宗祠一般处于村子中间,比如宏村的汪氏宗祠,处于宏村“牛胃”之旁,围绕着整个牛胃,则是村子中地位最高的人。
宗祠之中,所祭奠的必然是在整个家族历史上留下浓重色彩的名人,后世子孙拜祭,瞻仰先人,以为榜样,继而奋发图强,创造了徽州一个一个大家族。
徽州建筑的基本特征讲述完了,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本身显示的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
从上面的特征中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徽州建筑处处体现着儒家思想文化。
儒家那种“天人合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以及封建观念中即为浓厚的礼乐制度。
诞生程朱理学的徽州地区,对于儒学理学的尊崇可谓体现到了一个极致的地步,他们在一个一个细节方面体现着自己对于礼乐的尊崇,可以说是封建礼乐制度的一个浓缩展示。
从宏村来看,汪氏宗祠最为豪华,占地最多,祭祖香火至今不断,上次去看,仍有汪氏后人托横幅祭祖,瞻仰先祖。
这便是“礼”。
祠堂是家族的纽带,将整个家族联合在一起,汪氏族人也在对人的方面淡化着礼制的影响,村落建一水渠,引自外河,流过每家每户,这种生存坏境下,讲究的是邻里和睦,单纯的尊卑制度并没有太多的作用,这种相亲相爱的邻里关系倒是符合了道家的小国寡民思想,而村落布局也能看到风水格局的影子,如宏村,负阴而抱阳,形成了南湖和月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