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与维护现状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与维护现状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与维护现状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徽派建筑保卫队组长:张倩组员:张治灿、钱晓蔚、沈嘉艳一、活动时间:7月16日—7月17二、活动地点: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三、活动背景意义:本人是此次关于徽派建筑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的组织者,我就读于工程管理专业,虽是归于经贸管理学院,但是我们的课程很多都是建工学院的课程,工程结构、材料,房屋建筑等课程也都有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建筑是很亲切的一件事物,因此不自觉地就会对不同的建筑产生兴趣,也会想了解建筑的前世今生。

而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

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

而我们选择了安徽宏村是因为宏村从1986年开始维护,2011年被誉为5A级风景旅游区,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维护现状良好,对我们了解徽派建筑十分有帮助。

徽派建筑有三大特色雕刻:木雕、砖雕、石雕。

每一件雕刻品都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四大雕可以说是宏村的祖传工艺,家家都有人会竹雕、木雕,我们有幸在调研过程中目了雕刻的全过程。

之所以要提到雕刻,是因为雕刻是徽派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主题构件、装饰艺术及徽州三雕。

具体将在调研内容中详细叙述。

四、出发前活动安排:7月10日从学校出发,预计中午12点左右能到达安徽宏村。

找到预订的旅馆之后稍作休整后对整个宏村进行总体的考察,了解地形及著名景点分布等。

晚上讨论确定具体的实践方案。

第二天对宏村的现有建筑,各种保存下来的木雕,石雕,砖雕进行实地了解,拍摄。

采访村民,了解我们已设定的需要了解的一些问题。

第三天找到当地的旅游局了解我们已设定需要了解的一些问题。

五、活动实际进行情况:由于组员的实时冲突,我们的活动时间推迟至7月16日。

徽派建筑的认识实践报告

徽派建筑的认识实践报告

徽派建筑的认识实践报告一、徽派建筑概述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的流派,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歙县、祁门等地区。

徽派建筑以黟县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了以黟县为核心的徽州文化圈。

徽派建筑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被誉为"中国古建筑活着的化石"。

二、徽派建筑的特色1. 建筑布局巧妙徽派建筑遵循"前庑后院、左右厢房"的格局,庭院错落有致,错综复杂。

建筑群落紧凑而不失疏朗,体现出高超的空间组织能力。

2. 木作工艺精湛徽派建筑广泛运用了楹、枋、斗拱等木作构件,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传统木工技术的最高成就。

徽派建筑的木雕艺术更是令人赞叹,栩栩如生,精雕细琢。

3. 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徽派建筑的装饰艺术十分丰富,包括木雕、石雕、砖雕、彩绘等,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案,充满了诗情画意。

4. 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徽派建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材料,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徽派建筑的价值徽派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载体。

它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和审美情趣,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保护和弘扬徽派建筑,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四、徽派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徽派建筑价值的重新认识,徽派建筑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由于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原因,徽派建筑仍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形势。

我们应该加大保护力度,完善保护机制,并将徽派建筑的精华予以传承和发展,使之永续绵延。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徽州地区尤为盛行,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了解徽派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我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徽派建筑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

徽派建筑以徽州古建筑为代表,包括宅院、庙宇、祠堂、城楼、弄堂等各种建筑类型。

这些建筑均沿袭了古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风格,同时又融入了徽州地区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特点。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整体布局和精心设计。

徽派建筑的宅院通常由门楼、正厅、正殿、偏厅和后花园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严格按照传统的规划布局,形成了一种和谐而有序的空间结构。

同时,徽派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门楼、窗棂、檐口等处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徽派建筑的内部也充满了文化和艺术的氛围。

徽派建筑的居室布局合理,充分利用了光线和视线的效果,营造出舒适而宜人的居住环境。

居室内的家具、摆设和壁画都精心选材、制作,体现了徽派文化的独特之美。

此外,徽派建筑还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建筑材料的选取。

徽派建筑的外墙通常采用红色、白色和黑色的涂料,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抵御风雨和日晒。

建筑材料方面,徽派建筑主要使用土、木、石等传统的建筑材料,保留了传统建筑的质朴和古朴之美。

在我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文化的载体和人们的精神家园。

徽派建筑承载了徽州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表达。

通过研究徽派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徽派建筑的调研,我对其发展历程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徽派建筑的独特之美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标题:徽州建筑调研报告引言:徽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徽州建筑的特点、保护现状及挑战,并探讨其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

一、徽州建筑特点:徽州建筑以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民居为主,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建筑结构独特:徽派建筑注重布局对称、五进院落,多为单进四合院,器物的常用材料是青砖、灰瓦和木材。

房屋采用木石结构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房屋坚固耐用,并能有效抵御火灾的侵袭。

2. 装饰精美:徽派建筑装饰独特,以雕刻为主。

门、窗、梁、柱、檐等都精细雕刻,花纹繁复而精巧,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空间布局合理:徽派建筑强调空间的使用与私密性。

有前后大院的分割,分为内外两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各自的功能,如前院用作迎宾和商业活动,后院用作居住和家庭祭祀。

二、保护现状及挑战: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国家级和省级的保护。

然而,仍然面临以下挑战:1. 建筑物老化:受到环境自然腐蚀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徽派建筑中许多建筑物已有几百年历史,损坏严重且亟待修复。

2. 土地利用与开发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徽州地区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导致了对徽派建筑修复、拆迁以及新建等问题的思考和权衡。

3. 传统手工艺人才匮乏:徽州建筑的修复和保护需要大量的传统手工艺人员,但这一人才队伍正逐渐消失,难以传承。

三、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徽派建筑的特点和精髓对现代建筑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1. 尊重传统:现代建筑可以从徽派建筑中吸取灵感,保持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2. 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徽派建筑充分发挥了当地环境的特色,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的需求,现代建筑应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实现与当地的和谐共存。

3. 传承与创新:徽派建筑通过创新传统手工艺,实现了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建筑应注重创新,同时传承和尊重传统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研究报告

徽派建筑研究报告

徽派建筑研究报告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安徽省黄山地区为发源地,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对地形地势的巧妙利用。

它通常选址于山坡之上,把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徽派建筑的屋檐多为青瓦和黑瓦相间的形式,给人一种喜庆欢愉的感觉。

徽派建筑还注重对建筑材料的精心选择,多采用优质的木材和硬实的石料,经过繁复的加工和雕刻,使建筑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

徽派建筑的核心是宅院的布局与设计。

宅院一般由四合院中的多进式组成,宅门面向大街,形成内外分明的格局。

宅院内部多是四方中庭的结构,庭院四周是主体建筑、厢房和花廊等,形成一种相对封闭而又灵活的空间格局。

而四合院中的主体建筑多采用三进两院的形式,屋内设有正厅、正室和次室等,以及设有走廊和楼梯等,用于人流的进出。

整个建筑的布局和设计,既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又具有艺术的美感和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徽派建筑除了宅院外,还有庙宇、园林和墓地等。

徽派庙宇多建在山间,采用多柱的形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徽派园林以丰富多样的景致和巧妙的布局而著称,常常包含假山、池塘、廊亭、小桥流水等元素,形成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徽派墓地则通常选址于山坡、山脚或水边,建筑有石坊、神道、墓碑等,具有庄严肃穆和尊重逝者的特点。

徽派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徽派建筑正在逐渐消失,唯有通过对其研究和传承,才能保留其独特的价值和文化意义,让后人能够欣赏和了解。

徽派建筑研究报告

徽派建筑研究报告

徽派建筑研究报告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独特风格,主要出现在安徽地区。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徽派建筑的特点、历史和影响进行研究。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其丰富的装饰。

徽派建筑常常以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形式进行装饰,使建筑更加精致和美观。

这些装饰通常以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徽派建筑还注重建筑的布局和结构。

徽派建筑通常以庭院为中心,院落布局合理,形成完美的对称。

建筑物的结构严谨,常采用梁柱的结构组合,使建筑能经受住四季的风雨侵袭。

徽派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代是徽派建筑的兴盛时期,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在这个时期得以建成。

明代的徽派建筑主要以宫殿、园林和庙宇为主,代表了明代建筑艺术的巅峰。

清代是徽派建筑最繁荣的时期。

在清代,许多富商和官员投资建造了大量的徽派建筑。

这些建筑的风格独特,成为了当地文化的象征。

徽派建筑对于中国建筑史的影响不容忽视。

徽派建筑的设计和构造方式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建筑风格。

它的影响还延伸到国内的其他地区,如江南地区。

徽派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装饰手法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细的工艺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历史上的珍品。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徽派建筑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深入调研成为必要的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徽派建筑进行系统性调研,全面了解其历史背景、特点及现状,为传承与保护徽派建筑文化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1. 研究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探索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2. 分析徽派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了解其与其他地方建筑的差异;3. 调查徽派建筑现状,了解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4. 探讨传承与发展徽派建筑文化的可行性,提出相关建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搜集相关专业书籍、学术期刊及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徽派建筑的相关信息;2. 实地调查:选择徽派建筑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历史建筑群、样式和现状;3. 专家访谈: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访谈,获取权威观点和建议;4. 参观交流:参观徽派建筑的保护与修缮项目,与相关从业者进行交流。

四、调研结果1. 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徽派建筑起源于安徽,兴盛于明清时期,以徽州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2. 徽派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徽派建筑注重形式美学,以宏伟壮丽、完美对称、精雕细琢的特点著称;同时,其注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与工艺;3. 徽派建筑的现状:部分徽派建筑面临严峻的保护与修缮问题,存在着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社会失衡等因素的影响;4. 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护与传承徽派建筑文化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合理规划和创新性的利用措施,将徽派建筑文化传承给后代。

五、调研建议1. 加强徽派建筑的保护意识,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规划;2. 加强徽派建筑的修缮工作,注重修缮材料和技艺的传承;3. 挖掘徽派建筑的文化内涵,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徽派建筑的认知;4. 促进徽派建筑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拓展其功能和利用途径。

六、结论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调查报告

徽派建筑调查报告

徽派建筑调查报告徽派建筑调查报告一、前言调查时间:8.24下午调查地点: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调查方法:实地考察、网上查阅调查内容:屯溪老街座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

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

因屯溪老街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在屯溪老街我们主要参观了具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典型特色的徽派建筑,品尝了看着恐怖吃着香软的安徽特色小吃毛豆腐,品茗了安徽著名的黄山毛峰以及贡菊茶。

“不吃汪一挑,白走老街这一遭”,这句话就是形容赫赫有名的主人公汪一挑馄饨的,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品尝就在外面留了影,也是留下了一点遗憾。

调查目的:1、能够加深对徽派建筑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理解2、建立人文旅游资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3、能够对老街人文旅游资源背景进行分析指导老师:王瑾老师、刘佳雪老师、余子萍老师、孙景荣老师徽派建筑之安徽屯溪老街概述:区域位置:屯溪老街座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

坐落在横江、新安江、率水三江汇流之处。

历史:清朝初期,老街发展到,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逐渐从八家栈逐渐像东延伸,形成老街。

民国时期,屯溪老街曾名中山正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

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人民路,1985年定名老街。

建筑:老街建筑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大都为二层,属典型的下店上房。

老街的整体建筑具有宋代徽派居民的风格与特征,因而屯溪老街又被称为宋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一、概述二、徽式古民居特点(一)枕山环水(二)讲求美学意蕴(三)内部构造别有洞天(四)细部构造特点三、古祠堂特点四、古牌坊特点五、结束语前言1、报告目的全面了解徽式建筑的风格和细部特点。

2、编制时间2014年5月23日-2014年5月26日编制人:学号:班级:3、资料来源1) 特色建筑网站 2) 相关建筑书籍 3)实地考察一、概述徽式建筑是徽州的一大标志,至今还保存着数量惊人的古建筑,蔚为壮观;民居精致,祠堂高矗,牌坊肃穆,……在经历了许多人为破坏和岁月打磨后,幸存的徽州古建筑淡定地矗立着,展现的是惊心动魄的沧桑和精神意蕴的恒久。

?徽式建筑主要流布于古徽州的“一府六县”,及其周边的一些地方,如现在的黄山市黄山区、宣城市的旌德县、池州市的石台县、附近的泾县、青阳等地,另外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江的杭州,金华,江西的婺源、景德镇等地也受古徽州建筑之风吹拂。

如今留存下来的徽式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相对而言,在装饰上,明代的古建筑崇尚简洁明快,而清代的讲究精细繁复。

古老的徽州建筑,不仅具有使用功能、旅游开发价值,还具有历史、文化、科技研究价值,以及审美和收藏价值。

?徽式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宗祠、牌坊等建筑实物中。

徽式建筑不论是在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二、徽式古民居特点(一) 枕山环水徽州古民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多少代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民居星罗棋布、村落远近相望的景象。

其规模之盛,风格之突出,品味之高,是中国其他地方所难以媲美的。

徽州古民居的整体选址讲究因地制宜,依山傍水。

具体到各个居所则又讲究枕山、环水、面屏、朝阳,但受风水意识的影响,徽州民居虽然枕山环水,但又不能开门见山,故在房屋等建筑的门外或门内建造一堵上雕有吉祥花鸟、灵兽等寄托着人们一些愿望的照壁,以起到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

(二) 讲求美学意蕴徽州古民居是点、线、面的巧妙组合,黛瓦、粉壁、马头墙是徽州古民居外造型的三大特征,除此之外在一些大的民居建筑上,还采用了大屋顶脊吻,除了装饰需要,还附会了不少神话传说。

徽州古民居在整体色彩效果上,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

砌筑外墙的主要材料为砖,表面涂抹白石灰,盖瓦主要为小青瓦,经过风雨的侵蚀,白色外墙慢慢变成了灰色,青色小瓦也变得墨黑起来,无形中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

在材质选择上,不管是普通民宅,还是富豪大院,一律凸显材质的自然美。

徽州古民居还具有独特的造型美。

徽州古民居普遍以高大的外墙围合起来,采用硬山做法,马头墙高出屋脊,依循屋顶坡度层层跌落,呈现水平阶梯形状,也有马头墙中间高两头低,露出双坡屋脊的,半掩半映,半藏半露,呈折线变化。

徽州古民居高筑外墙的做法,既是出于美观装饰的需要,以打破一般墙壁的单调,也是出于实际功效考虑,像马头墙高于房顶,而且其为砖石所制,可预防邻家失火,殃及自身或者是“火烧连营”;镶嵌在高墙上的小窗户,既减弱了从高处泻落的光线,又有着防盗和安全上的考虑,使盗贼上下无落脚之处。

徽州古民居的正立面设计,渗透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强调左右对称。

正面墙呈水平直线,或者是两侧高墙向中心逐渐递降,形成“井口”,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房屋内部的通风、采光需要,而且比较自然地将人的视线聚集在正门入口处,从而形成建筑的局部趣味中心。

徽州古民居的门分为大门、侧门、角门、后门、劵门等,其中与墙体有关系的可分为高墙门、低墙门等。

其中高墙门以门头为装饰重点,形成了简易的或者复杂的门楼装饰,在实用功能上,门楼主要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

徽州建筑门楼可大体分为门罩式、牌楼式、八字门楼式三类。

在外部空间形态上,纵横交错的街巷也为徽州古民居群落增添了美学意蕴。

街巷及其所具有的立体空间,是单个古民居之间,以及与其他建筑之间联系的无形纽带,曲曲折折、纵横交错、相互勾连,把徽州的民居、村落,编织成形形色色的迷宫,使得身在其中的人产生出多种感受和观赏情趣。

徽州古民居在形式、构造和装饰上,有开有合,黑白相间,虚实有致,错综变化,体现了传统美学的诸多原则。

但从另一方面说,徽州古民居在建筑构造上也有着它的不足之处,比如它从总体上的封闭,缺乏以人为本的观念;结构莫测高深之中忽略了人本身,对人个性有一种压抑感。

(三) 内部构造别有洞天徽州古民居的平面格局,有“凹”型、H型、回字形、日子型等几种类型,而其内部为楼房形式,从建筑学的一般角度来说,其基本组成单元有天井、厅堂、厢房、槅扇、庭院等。

徽州民居往往在进门之后便是天井,其由正房与辅屋围合而成,为进深较浅的窄条形空间,天井具有通风、采光、排水、遮阳、交通等多项功能。

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四角的天空”飞流而下,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这就是有名的“四水归堂”说法。

徽州古民居的厅堂,一般有正厅和内厅之分,正厅也就是主厅、外厅,是亲朋聚会、品茗对弈、吟诗作画,进行礼仪活动的庄重场所;内厅位于正厅之后,也有称为后厅的,是接待亲友和日常处理家务的地方,主要是妇孺生活、子女玩乐的场所,内厅家具陈设和正厅差不多,但显得更有生活气息。

除了庄重而典雅的厅堂,徽州古民居内部的卧室布置也相当有特色。

卧室一般设置在厅堂的两侧,即厢房,卧室内除了柜子、梳妆台、桌、凳等外,最主要的就是床了。

徽州古床中雕琢最为精美的当属清代的了,在装饰上运用有描金、髹漆、镶螺钿等工艺。

徽州古民居室内的槅扇,又称“格子门”,是室内分隔的主要建筑构件。

在整体上,槅扇的高度主要取决于地栿至枋下皮距离,其宽由开间或进深的宽度来决定。

在装饰上崇尚本色,绝少用五色勾画,也不施髹漆。

徽州人家的庭院内,往往置有石桌石凳,掘有水井鱼池,栽植过目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安置漏窗等,可谓巧夺天工,充满情调。

(四)、细部构造特点【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这种居宅往往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

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

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

这是?第一进。

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

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

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

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

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

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这种高墙深宅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国内是罕见的。

??【过街楼】徽派建筑格式。

又称“骑楼“。

一般建在正厅之外的街道上空,依托街道或巷弄两旁屋墙,架木铺设楼板筑成,颇为雅致。

楼一般高约2米,长3-5米,宽4一5米不等。

纵向街道两侧,楼的下半段砖墙砌在楼板上,上半段为可装可拆的槽板。

过街楼在形制上属大屋的附属建筑,起点缀群居作用。

每逢红白喜事,拆下过街楼上段墙板,由喇叭鼓手立楼上奏曲,主人在屋内可依据过街楼上吹奏的不同曲牌,得知客人的身份,确定迎接礼仪。

【火巷】徽派建筑格式。

一般设置于较大的宅居之内,宽敞深长。

其功用主要是防火,故称火巷。

也作居室通道。

??【马头墙】徽派建筑格式。

?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

徽州旧时建筑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

因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其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

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

“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

“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

“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

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

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

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照壁】设在中国传统建筑?房屋门外或门内一堵独立的墙,是受风水意识影响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天井】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民居除少数“暗三间“外,绝大多数房屋都没有“天井“。

三间屋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天井设在厅中。

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但冬天冷,雨天潮。

天井的设计同徽州的经营传统有很大关系,经商之人,忌讳财源外流,而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顺视纳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到堂“或“四水归明堂“,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

也有正中入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

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

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又名回厅。

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

格窗由外框料,条环板,裙板,格芯条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胜,斜方块,席纹等),圆形(圆镜,月牙,古钱,扇面等),字形(十字,亚字,田字,工字等),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

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鹿,桃表示等。

格窗还采用蒙纱绸绢,糊彩纸,编竹帘等方法,增加室内透光。

【美人靠】徽派建筑格式。

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栖息和活动场所,古代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

此椅靠背外突,超出天井四周的栏板,临空悬置,故又称“飞来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