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超实用)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教案5篇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教案1§5—1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激光源、各种透镜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完成光路图:空气玻璃水空气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2、透镜的做法: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教案2§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实用)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实用)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2、教学难点托盘天平的使用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
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实验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目的】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两只大小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
【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其上方点燃一只蜡烛,观察蜡烛的像。
2. 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未点燃的蜡烛,直到与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记录此时未点燃蜡烛的位置。
3. 重复步骤1和2,观察不同位置的蜡烛像。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为虚像。
二、实验2: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目的】1.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学会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烧杯、水、细线、物体。
【实验步骤】1.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量水的质量。
3. 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用天平测量物体和水的总质量。
4. 计算物体的体积。
5. 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总结】物体密度= 质量/ 体积。
三、实验3:制作太阳能小车【实验目的】1. 了解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作原理。
2. 学会制作简单的太阳能小车。
【实验器材】太阳能电池板、小车、电线、灯泡、电池。
【实验步骤】1. 将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小车上。
2. 将电线连接太阳能电池板和灯泡。
3. 将电池连接到太阳能电池板的反面。
4. 把小车放在阳光下,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实验总结】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光,将其转化为电能,从而使灯泡发光。
四、实验4:研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实验目的】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
2. 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木块、毛巾、斜面、弹簧测力计。
【实验步骤】1. 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2. 将木块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3. 将木块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5篇
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5篇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1《长度的测量误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德育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教法建议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课题】长度的测量误差【重点难点分析】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4,新授课:误差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评价】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2、内容的祥实程度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2匀速圆周运动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1一、基本情况分析:本人所任教的班级,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看,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
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生在玩中学,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三、教改措施: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1 实验目的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实验原理平面镜成像原理: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1.3 实验器材玻璃板、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直尺、铅笔。
1.4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两只蜡烛分别放在玻璃板两侧。
(2)点燃一只蜡烛,观察其在玻璃板中的成像。
(3)将另一只蜡烛放在成像处,观察是否与点燃的蜡烛等大、等距、对称。
(4)用直尺测量物体与像之间的距离,验证成像特点。
通过实验可知,平面镜成像具有等大、等距、对称的特点。
第二章:测量物体运动速度2.1 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理解速度的概念。
2.2 实验原理速度公式:速度= 路程/ 时间。
2.3 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测量物体(如小车)、直线轨道。
2.4 实验步骤(1)在直线轨道上设置起点和终点,测量距离。
(2)让测量物体从起点沿直线轨道运动至终点,用秒表记录时间。
(3)根据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速度。
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运动速度,并理解了速度的概念。
第三章: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3.1 实验目的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
3.2 实验原理摩擦力公式:摩擦力= 摩擦系数×正压力。
3.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斜面。
3.4 实验步骤(1)将木块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物块,记录测力计示数。
(2)分别在毛巾和木板上进行实验,记录不同情况下的测力计示数。
(3)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并探究了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第四章:制作太阳能小船4.1 实验目的学习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作原理,培养动手制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4.2 实验原理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驱动小船前进。
八年级物理上册 实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实验课题】声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目的和要求】认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仪器和器材】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支架(吊着一个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实验一:声是怎样产生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
用音叉跟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接触,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图1.54-1),表明叉股在振动。
用手指轻轻接触发声的音叉,可以直接感觉它的振动。
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
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实验二:声音怎样传播的将音叉从共鸣箱上取下,用木、铁、铜、玻璃或其他物质做成长约30-50厘米、直径与音叉手柄直径相同的杆,插在共鸣箱上。
把敲击后的音叉手柄放在杆上(图1.54-2),共鸣箱发出同频率的声响。
说明声音可以通过这些固体传播。
把装满水的量筒放在共鸣箱上,在音叉柄上套上一个直径比量筒小1-2厘米的软木塞,把敲击后的音叉柄放入量筒的水里(使塞子浸没1-2厘米)如图1.54-3所示。
共鸣箱也会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
【注意事项】1.敲击音叉必须使用橡皮音叉槌,不能使用其他硬物撞击,以防击伤音叉表面。
2.音叉十分硬脆,使用中要防止重击、跌落,以免断裂。
3.用完音叉,表面要涂油或凡士林防锈,放置干燥处保存。
并注意防止受压变形。
4.插入与取下音叉时应避免摇动,防止共鸣箱插孔变形【实验课题】声音的特性【目的和要求】了解音调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和响度大小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仪器和器材】发音齿轮(齿数为40、50、60、80),转台,硬纸片,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1.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把发音齿轮固定在转台上,摇动转台,使齿轮匀速转动。
再拿一块硬纸片接触其中一个齿轮的锯齿,如图1.55-1所示。
纸片就振动起来,发出声音。
改变转台的转速,可以听到纸片发出的声音音调也随着改变。
转速越大,音调越高。
保持齿轮的转速不变,用硬纸片接触不同的齿轮,纸片就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5篇)物理学家通过创新和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实验装置,突破了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界限,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篇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协作精神2学情分析“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
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
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并分析图像找到规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几种?ppt图片展示“水的不同物态”,再问:物质的3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吗?(ppt课件辅助教学)活动2【讲授】讲授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冰棍化了”“蜡烛液的凝固”一、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提问:铁能熔化吗?用什么方式可以使铁熔化?ppt图片展示“铁熔化成铁水”,提出问题:再问:铁在熔化过程中状态是怎么变的呢?它的温度变化情况又如何呢?提出问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实验设计交流对于实验的设计已经让同学们预习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下面请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实验报告,并说明如何设计的实验。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实用优秀教案
序言物理(理解:见物思理)★教案目标:1.了解什么是物理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3.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课程重点(内容)1、物理学的研究方向2、学好物理的方法3、探究物理问题的一般历程★难点——探究物理问题的一般历程★考点——物理学的研究方向★教具——准备部分有趣的实验器材★过程一、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声、光、力、热、电等物理现象的科学。
1、物理是有趣的2、物理是有用的二、怎样学好物理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三、探究物理问题的一般历程1、提出问题2、猜想或假设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板书设计:科学之旅(序)1.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2.物理是有趣的。
3.物理是有用的。
1 / 754.如何学好物理?(1)、注重观察与实验。
(2)、勤于思考,注意理解。
★反思:第一章机械运动§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二、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课程内容1、长度的测量2、时间的测量3、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重点——长度的测量及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难点——特殊长度的测量★教具——刻度尺★过程一、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2、测量方法:①看:a.零刻度线是否磨损b.量程——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c.分度值②测:原则: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且刻度应贴近被测物。
③读:视线应与尺面垂直,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随堂举例)测量结果带且只带一位估计数字二、时间的测量——钟表三、特殊长度的测量1.曲线的长度:短曲线棉线吻合法长曲线滚轮法(面包车等)2.圆形、球形物的直径——平移法硬币球3.细小物体的长度——累积法细铜丝的直径3 / 75一张纸的厚度:略★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2~5题★板书设计古代人计时工具: 日晷、沙漏、漏壶 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手表、钟表 机械表:使用 现代人的计时工具 实验室及赛场常用的停表电子表:使用国际单位制:秒(second ).符号“s ”测量的工具: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1km=103m 1dm=10-1m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cm=-10-2m1mm=10-3m1μm=10-6m 1nm=10-9m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尺子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看:视线正对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 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记录测量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3.误差: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物理的研究方法涵盖实验、观察、数学建模和理论推导等,通过不断的实验验证和理论推进,逐步揭示了自然界的奥妙。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神奇的烛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神奇的烛焰
实验目的
探究在火焰上浇水,火为什么可以不灭
器材准备
透明的玻璃1块、蜡烛1支、盛水的大玻璃杯1只、旧瓶盖1个、饮料罐1个、剪刀1把。
制作与实验过程
1.在桌子上放两摞书,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
2.把蜡烛尾部烧融粘在一个旧瓶盖上,点燃后放置于玻璃的前方。
3.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
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
4.用剪刀将饮料罐剪去半个,使之成为如图所示的形状。
5.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
为了不让观察者看到镜前的蜡烛,事先用半个饮料罐将蜡烛挡住。
从蜡烛这边向玻璃看去,就能看到盛水的大玻璃杯内有一支燃烧着的蜡烛。
而且往火焰上浇水,就能看到火焰仍然不灭的现象。
现象解释
这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
玻璃和镜子一样,都能反射光。
蜡烛发出的一部分光,从镜子表面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里。
我们会感到这些光好像是从玻璃的背后发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蜡烛的虚像。
又由于玻璃具有透光性使我们又能看到玻璃后面的水杯。
蜡烛的虚像和玻璃后的水杯正好重叠在一起,所以看起来就像蜡烛在水中燃烧。
202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优秀6篇
202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优秀6篇202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优秀6篇物理以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实验结果。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202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掌握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3.初步了解一个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4.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程度的水的温度。
5.培养学生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三、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四、教学方法:演示,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每组4杯不同冷热程度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
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等)六、教学过程:(一)测量水温的方法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2.师:出示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温度计呢?4.学生讨论交流。
5.指名汇报。
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教材45页的插图和方法。
(学生阅读)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篇1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教学设计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新课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一、力的概念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
教师点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1、学生拉弹簧。
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
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篇2教学目标:1、探究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2、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实验目录: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三、声音的特性实验四、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五、水的沸腾实验六、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八、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九、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汇总:实验类型序号实验名称年级课时探究 1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八年级 2探究 2 测量平均速度八年级 2探究 3 声音的特性八年级 3探究 4 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八年级 3 实验 5 水的沸腾八年级 3探究 6 光反射时的规律八年级 2探究 7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八年级 3探究 8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八年级 3探究 9 测量物质的密度八年级 3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提出问题:1.如何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2.如何测硬币的直径?周长?3.如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设计实验:1.积累法:测量课本的厚度(先测出N张纸的总厚度或N 匝金属丝的直径为D,再计算每一张纸的厚度或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D/N)。
2.替代法:测硬币的直径,如图21-1所示。
3.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如图21-2所示(先测出N匝金属丝的长度为L,再计算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L/N)。
所需器材:刻度尺、作业本、物理课本、细铜丝、硬币、三角板、纸条、针。
进行实验:1.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
课本的长(cm)课本的宽(cm)课本的厚(cm)2.测硬币的直径(画示意图如21-1所示)。
测得:1角硬币直径为;5分硬币直径为。
3.测细铜丝的直径。
实验次数线圈长度(cm)线圈圈数铜丝直径(cm)平均值(cm)评估与交流: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在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应该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跑步和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篇1)【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实验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 实验目的(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学习使用刻度尺、三角板等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
(3)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实验原理平面镜成像原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平面镜上的交点即为像点,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 实验器材玻璃板、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光屏、直尺、三角板。
4.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一侧放置蜡烛A,另一侧放置光屏。
(2)调整蜡烛A的位置,使其成像在光屏上,记录蜡烛A和成像的位置。
(3)将另一只蜡烛B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使其成像在光屏上,记录蜡烛B和成像的位置。
(4)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蜡烛A和蜡烛B的成像距离,比较两者大小。
(5)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
5.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了解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2:测量小球的滚动摩擦系数(1)了解滚动摩擦的概念。
(2)学习使用斜面、小车、刻度尺等工具进行实验测量。
(3)培养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能力。
2. 实验原理滚动摩擦系数:物体在滚动过程中,摩擦力与正压力的比值。
3.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小球、刻度尺、细线、弹簧测力计。
4. 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在桌子上,调节斜面角度。
(2)将小车放在斜面上,使小车与小球接触,用细线连接小球和小车。
(3)用弹簧测力计向上拉小车,记录测力计示数。
(4)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距离。
(5)根据公式计算滚动摩擦系数。
5.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测量,学生可以了解到滚动摩擦系数的概念,掌握测量滚动摩擦系数的方法,培养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能力。
三、实验3:制作简易指南针1. 实验目的(1)了解地磁场对指南针的影响。
(2)学习制作简易指南针。
(3)培养动手制作、观察能力。
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使磁体指向地磁南北方向。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物理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量子力学等,在解释宇宙的运作方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情感目标: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教学单元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分析一,机械运动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参照物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三,匀速直线运动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参考题材】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实验目录: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 (4)实验三、声音的特性 (5)实验四、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7)实验五、水的沸腾 (9)实验六、光反射时的规律 (11)实验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3)实验八、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4)实验九、测量物质的密度 (16)实验汇总: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提出问题】1、怎样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2、如何测硬币的直径?周长?3、如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设计实验】1、积累法:测课本的厚度(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张纸的总厚度或N匝金属丝的直径为D,再计算每一张纸的厚度或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D/N。
)2、替代法:测硬币的直径,如图21-1所示。
3、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如图21-2所示。
(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匝金属丝的长度为L,再计算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L/N。
)所需器材:刻度尺、作业本、物理课本、细铜丝、硬币、三角板、纸条、针【进行实验】1、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课本的长(cm)课本的宽(cm)课本的厚(cm)2、测硬币的直径(画示意图如21-1所示)测得:1角硬币直径为;5分硬币直径为。
3、测细铜丝的直径实验次数 1 2 3线圈长度L1=L2= L3=线圈圈数N1=N2= N3=铜丝直径D1=D2= D3=平均值【评估与交流】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1.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跑步和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方法与步骤]1.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将小车置于斜面上一定高度处,让其自由往下运动,小车将在平面上运行一段直线距离;2>.用刻度尺测量出这段直线距离的长度,用停表测量出小车行驶这段直线距离所用的时间;3>.根据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S= , t= ,v=2.测跑步和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1>.用刻度尺测出某同学一步的距离,用以步代尺的方法测量操场跑道的实际长度;2>.在操场的跑道上,测量跑步和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3>.仿照前面,记录数据,利用公式计算出跑步和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甲学生姓名:走一步的距离:;绕操场跑道内道走一圈用多少步:;操场跑道内道一圈的长度:。
乙学生姓名:图1走一步的距离: ;绕操场跑道内道走一圈用多少步: ; 操场跑道内道一圈的长度: 。
操场跑道的长度: 。
(取平均值) 丙学生姓名:跑步绕操场跑道内道一圈所用时间: ; 他(她)跑步的平均速度: 。
丁学生姓名:骑自行车绕操场跑道内道一圈所用时间: ; 他(她)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
问题与思考:你能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吗?请在下面画出来。
[解疑释惑] [当堂训练]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本实验的原理: ;2>.本实验除图2所示的器材外,还缺 ; 3>.用刻度尺测出S=78cm ,用停表测出t=2S ,则本实验中的平均速度= m/s 。
2.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3所示。
则小球从A 点运动到D 点用时_____s ,平均速度为__ _m/s ,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 ___。
【评估与交流】 1、 实验中的斜面为什么要缓一些?2、 选择在斜面上滚动的物体重量为什么要小一些?实验三、声音的特性【提出问题】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
既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相同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
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图2图3【猜想或假设】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实验方案: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和频率。
振幅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频率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观察声音的音调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
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进行实验】实验步骤:(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
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实验次数伸出桌子边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音调的高低第一次第二次(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改变音叉发声的响度,再将发声的音叉快速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再根据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推断音叉振幅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2中。
表2实验次数音叉发声的响度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音叉振动的幅度第一次第二次【分析和论证】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评估与交流】1、在本次探究中,你的猜想与结论是否相同?如有出入,原因何在?2、还可以利用哪些器材完成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实验?实验四、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有很多物质在熔化时是先变软后再慢慢变成可流动的液体的,如蜡、橡胶、沥青等;而有些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变软、变稀的过程,而是直接变成液态,如冰、海波、铁、锡等,那么: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熔化时的熔点是否一样?3、物质由液态变化为固态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猜想或假设】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虽然状态变化过程有些不同,但要加热温度都会上升。
2、不同物质熔点不同。
3、物质凝固时,温度变化有无规律可循,取决于物质的种类。
【设计实验】1、把一定量的海波和蜡分别放入试管中后,放在火焰上加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把海波已熔化的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再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所需器材:酒精灯、试管两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火柴、海波、蜡、钟表【进行实验】1、研究海波的熔化温度,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把结果记录在下列表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2、如图5-2、图5-3所示,用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写出。
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3、研究液态的海波和蜡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把相应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海波的状态时间/min 0 1 2 3 4 5 …蜡的温度/℃蜡的状态时间/min温度/℃ 2030 40 50 图5-3记录蜡熔化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图5-2记录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时间/min温度/℃ 20304050【分析和论证】1、 分析实验1中的数据,得出结论是:2、 分析实验2中的图像,比较得出结论是:3、 分析实验3中的数据发现:实验五、水的沸腾【提出问题】1、 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2、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是不是会越来越高?3、 水的沸点是否是个定值? 【猜想或假设】1、 水沸腾时,伴随着大量气泡上升。
2、 水沸腾前温度一直上升,水沸腾时温度可能保持不变。
3、 水的沸点可能与大气压强有关系。
【设计实验】为了证实上述猜想1、2,设计如图6-1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一);图6-2所示的实验装置(二)是为了验证猜想3而设计的。
所需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小孔的纸板、钟表 【进行实验】1、 用实验装置(一)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
从90℃开始,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把它填入下表中,然后在方格纸上作出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6-3。
时间/min 0 1 2 3 4 5 … 水的温度/℃2、用实验装置(二)甲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T 1= ℃;移走酒精灯,观测到水停止沸腾后,再换上如图乙设备。
拉伸活塞,立刻又观测到烧瓶中的水发生沸腾。
【分析和论证】1、水在沸腾时可以观察到有气泡上升,并且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大,到达水面破裂,里面的温度/℃时间/min9095100105图6-3记录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2、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给它加热,但是水的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3、汽化存在两种方式:和。
4、液体沸腾的条件是①达到沸点和②继续吸热。
5、液体的沸点还与液体上方的气体压强有关。
【评估与交流】1、如何缩短水加热至沸点温度的时间?2、水沸腾时和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沸腾前气泡少且上升变小,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且变大了?3、水沸腾时,为何烧杯口出现大量的白气?是否为水蒸气?4、气压对水的沸点影响关系是什么?实验六、光反射时的规律【提出问题】用激光对平面镜照射,正对着照射、斜着照射,观察反射后的激光亮点,提出以下问题:1、射向镜面的光反射后将沿什么方向射出?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在同侧、异侧还是重合?3、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一定相等吗?4、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吗?【猜想或假设】1、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红色的亮点在正对镜面的身前,表明反射后的光线一定是沿原路返回。
2、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红色的亮点位置不固定,表明反射后的光线沿着什么方向射出,无规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