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构件名词大全

合集下载

古建筑名词

古建筑名词

古建筑名词解释二画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三画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

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

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

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

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古建筑构件名称

古建筑构件名称

古建筑构件名称1.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副阶:古建的外柱廊,副阶周匝:古建外面一圈都是外廊。

2.副阶柱:也就是廊柱,宋代称为“副廊柱”。

廊柱就是支撑廊檐的柱子,它应包括单独建筑的游廊和房屋周围的回廊等所有廊子的柱子。

但一般来说,廊柱主要指的是房屋周围的回廊或前后廊子的柱子。

我国古代很多房屋,上到皇家宫殿,下到普通人家的住宅,都常在主体房屋外围设有回廊或前后走廊,支撑这种廊子上的屋檐的柱子就是“廊柱”。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5.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古人在做建筑时,将构件或部位的端部做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形式,使得构件或部位的外观显得丰满柔和。

6.脊槫(拼音tuán):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7.檐槫:檐(拼音yán),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槫:即“桁”或叫“檩”,宋代称“槫”。

8.驼峰:两层梁枋间起支承托垫作用的墩木,通常做成骆驼背峰式样,故名。

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两种做法,前者较多,有鹰嘴、掐瓣、笠帽、卷云等式样;后者少见,辽金又有两侧斜削成梯形的。

清代改用柁墩,为高度小于直径的短木。

9.襻(拼音pàn)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10.丁华抹颏(拼音kē)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1、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固性,宋《营造法式》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的做法。

2、减柱造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

木建筑要紧组件名称,侧面简图如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

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3、分心槽,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在《营造法式》有记载,是指门屋建筑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河北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4、副阶周匝,是中式建筑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

此名词在中国宋代建筑著作《营造法式》有所用,事实上例可见于一些山西地区的古建筑,如太原晋祠圣母殿、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等。

5、升起(生起)为宋《营造法式》中词汇,指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由此檐口呈缓和的曲线的做法。

6、厢栱(宋朝时称令栱)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为栱的一种,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栱。

在三种栱中,较瓜栱短,较万栱长。

7、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用砖、石,有时也用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

叠涩法要紧用于早期的叠涩拱,砖塔出檐,须弥座的束腰,墀头墙的拔檐。

[编辑]例子Gallarus Oratory, 一座位于爱尔兰的早期基督教教堂,采纳叠涩拱顶方法建筑。

8、平板枋(宋称普拍枋),是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于承托斗栱的构件,有时会被画上彩绘。

平板枋这种建筑结构最早见于唐,至明清时,变高变窄,其宽度已窄于额枋。

清代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卷十七.工段营造录》也有记载这种建筑技术。

9、昂是中国古代建筑一种专门的结构--斗栱结构中的一种木质构件,是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利用内部屋顶结构的重量平稳出挑部分屋顶的重量。

又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

中国古建筑名词释义

中国古建筑名词释义

中国古建筑名词释义.txt45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

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

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

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

台基: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屋脊:斜面屋顶两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山墙: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女儿墙: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升: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曲面屋顶: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门厅:房屋入门前的院落;通往建筑的门廊;大堂邻接的空间。

壁缘:古典柱式建筑的中间构件,位于阑额之上,檐口之下。

或通常指浮雕中水平的带状装饰。

鸱尾:屋脊的尖顶饰。

檐口:突出的装饰线条,构成古典柱式结构顶端的部分。

檐廊:有屋顶,连接于建筑单面或多面的列柱部分。

尖顶饰: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壁龛:墙壁内凹处,通常置有塑像。

护墙:墙壁的饰面。

屋檐: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

拱廊:一连串由柱子支撑的拱形结构,有时成对,上有盖,形成走道。

脊饰:装饰用的尖顶饰,通常位于墩、三角墙顶端或侧面。

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

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

开间:量度中国建筑内部空间的标准单位。

门厅:房屋入门前的院落;通往建筑的门廊;大堂邻接的空间。

壁缘:古典柱式建筑的中间构件,位于阑额之上,檐口之下。

或通常指浮雕中水平的带状装饰。

壁龛:墙壁内凹处,通常置有塑像。

护墙:墙壁的饰面。

屋檐: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

拱廊:一连串由柱子支撑的拱形结构,有时成对,上有盖,形成走道。

脊饰:装饰用的尖顶饰,通常位于墩、三角墙顶端或侧面。

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

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

开间:量度中国建筑内部空间的标准单位。

支柱: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支架: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建筑古建名词解释

建筑古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都料: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是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

,22,无梁殿:是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

3,椽:是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4,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殿本:武英殿原是召见大臣议事之处,但实际应用很少,到清康熙时,在此刻印书籍,使用铜版活字印刷,称为“殿本5,平身科:在有斗拱的建筑中,置于柱间额枋上部的斗拱,宋代称为‘补间铺作”。

6,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

7,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填空选择:1,唐长安大明宫外朝三殿:含元殿,宜政殿,紫宸殿。

2,北京天坛是三重檐的圆攒尖顶。

3,知鱼槛在江苏无锡寄畅园。

4,清代称斗栱为平身科。

5,宋代称平板枋为普拍枋。

6,第一次在城市建设中使用南北中轴线的是曹魏邺城。

7,北京的都城是汴梁,现又称为开封。

8,唐朝的陪都是洛阳。

9,唐代的宫殿格局为三朝五门。

10,颐和园的一个景点是苏州街。

11,古代园林中的一个造景手法叫借景。

12,斗拱是宋代的一个基本模数单位。

13,庑殿顶又称为四阿顶。

14,开间又称面阔。

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

15,中国在唐代有两个著名的塔:大雁塔,小雁塔。

16,李渔写了一本书叫《家言》。

17,左祖右社:宫城前面的左侧为祖庙,右侧为社稷坛。

18,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山门中的柱子采用分心槽形式。

19,坛庙属于礼制建筑。

20,天坛祈年殿是三重檐的圆攒尖顶。

21,三清殿为单檐四阿顶22,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属于楼阁式塔。

天花的做法:平闇,平棋。

23,山墙的立面可分为裙肩,上身,山尖三部。

24,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面阔七间。

25,琼华岛位于北京北海中。

26,唐乾陵是惟一一座2个皇帝(李治与武则天)共用的墓,位于乾县以北,依梁山而建。

27,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即清代模数制.简答题:1,造园六法:立意构思——形体布局泽山理水——骨骼血脉亭台楼阁——五官眉目植花栽木——服饰毛发提名点景——美容化妆诗情画意——精灵神采,2,明建筑的特点:一;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二;玻璃面砖,玻璃瓦的质量提高了三;木结构定型化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五;私家园林兴盛六;装饰定型化3,天坛的环境艺术设计:4,文华殿的作用:在明代是太子读书,举行经筵讲学典礼和召见学士的地方,清代在此增建文渊阁,庋藏四库全书。

关于古代建筑构件的专业术语以及解释

关于古代建筑构件的专业术语以及解释

关于古代建筑构件的专业术语以及解释 想学习中国古建筑,那么关于古代建筑构件的这些专业名词以及解释,就必须了解⼀下。

古建中国罗列下以下,供⼤家学习参考。

【中⾦桁】中⾦桁消式⼤⽊作构件名称。

在5架梁上,位于⽼檐桁与脊桁之间;在九架梁上,位于上⾦桁与下⾦桁之间,都起承托和传导屋⾯重量的作⽤。

消式⼤⽊作构件名称。

在5架梁上,位于⽼檐桁与脊桁之间;在九架梁上,位于上⾦桁与下⾦桁之间,都起承托和传导屋⾯重量的作⽤。

【中⾦顺扒梁】消式古建筑⼤⽊构件名称。

梁尾搭插在七架梁上,粱头扒在下⾦桁(檩)上,⽤⽤以承托中⾦桁(檩))的扒梁。

【内柱】宋式建筑⼤⽊作构件,泛指建筑室内⽴柱。

情式建筑称“⾦柱。

中国古代建筑以4根柱⼦所组成的空间称为“间”。

为“问”。

唐宋及辽初较⼤型建筑的内柱多横纵成⾏,排列规整。

辽代中叶以后为创造特定的室内空间.往往在室内的间缝上减去某些内柱。

称“减柱造”。

⼭西上台⼭佛光寺⽂殊殿,⾯阔七问进深4间、殿内仅⽤四根内柱,是减柱造的典型实例。

但明清以后的⼤型建筑“减柱造”之法罕有所见. 【内四界】指1座单体建筑的中⼼部位,即五架梁下两柱之间的位置。

五架梁上正好是四步,⼜称四界,在建筑的内部,称为内四界。

【⽅直椽】⽊构件名称,指⽅形断⾯的正⾝檐椽,多⽤于游廊、亭、榭等较⼩建筑中。

【⽃接柱】⼤⽊作构件名称。

⽃接柱是指多层建筑中叉柱造做法中的上层柱⼦。

这种做法是⾃下⽽上.⼀层柱框.⼀层⽃拱相重叠,上层柱根叉于下层⽃拱的⼤⽃之上,也即是下层⽃拱的⼤⽃所接托的上柱,称为⽃接柱。

明情建筑中⽤两段、或三段⽊材施以暗榫墩接成的柱 【⽡条】古建筑构⽡作件名称。

板⽡纵向截成的直线形窄条。

布⽡屋脊⽡件之⼀。

⽤板⽡开成的叫“软⽡条”,⽤砖加⼯⽽成的叫“硬⽡条”。

【⽡垄】《清式营造则例》:“屋顶上之⽡,上下赓续排到谓之垄。

”屋⾯凸出的垄称盖⽡垄,凹进则称底⽡垄。

【⽡⼝⼦】古建筑屋顶部位名称。

⼜称当勾。

位于⽡垄与脊交接之处,由于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别,如在正脊部位⼜称正当勾,在戗脊部位⼜称斜当勾。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1、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规定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的做法。

2、减柱造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

木建筑主要组件名称,侧面简图如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殿顶。

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3、分心槽,是古代建筑名词,在《》有记载,是指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的山门。

4、副阶周匝,是中式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的做法。

此名词在中国建筑著作《》有所用,其实例可见于一些地区的古建筑,如圣母殿、德宁殿等。

5、升起(生起)为宋《》中词汇,指建筑的檐柱由向两端升高,由此呈缓和的曲线的做法。

6、厢栱(时称令栱)是名词,为栱的一种,最外跳在下的、最内跳在下的叫厢栱。

在三种中,较短,较长。

7、叠涩是一种古代的砌法,用、,有时也用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

叠涩法主要用于早期的,砖出檐,的束腰,的拔檐。

[]例子, 一座位于的早期教堂,采用方法建造。

8、平板枋(称普拍枋),是平臵于之上,用于承托的构件,有时会被画上。

平板枋这种建筑结构最早见于,至时,变高变窄,其宽度已窄于。

所著的《.卷十七.》也有记载这种。

9、昂是一种独特的结构--结构中的一种木质构件,是斗栱中斜臵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利用内部屋顶结构的重量平衡出挑部分屋顶的重量。

又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

上昂仅作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唐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

上昂始见于宋代建筑的内槽铺作,下端撑在柱头枋处,上端托在内跳令栱之下。

至明清,带下昂的平身科有转化为镏金斗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已丧失殆尽,只起到装饰作用。

10、柱是中的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

在木建筑中,横直柱,柱阵列负责承托及其他部分的重量,如,在主柱与地基间,常建有。

中国古建筑名词

中国古建筑名词

中国古建筑名词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古建基本术语

古建基本术语

古建基本术语1、官式建筑(official style architecture):按宋代《营造法式》或清代《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建造的古建筑。

2、驳岸(stone bank):沿河叠石而成的,用于挡泥土的墙。

3、锁口石(capstone):驳岸顶砌筑的一层石材。

也叫压顶石。

4、挑筋石(projecting stone beam):挑出驳岸的石挑梁,可在其上建造房屋或作台阶。

5、须弥座(high base with decorated mouldings):台基的一种。

其露出地面部分叫做台明。

台明做法讲究,有束腰和上下枭、上下枋等线脚及雕饰等。

6、露台(terrace):在建筑物的前面凸出一块矩形平台。

上边无屋顶,庙宇中放香炉、经幢等物,低于房屋台基。

有的地方也称月台、平台等。

7、柱础(column base):在柱的下端,支撑柱子的石墩。

8、箍头榫(tenon of intersectant part of column beam):用于柱梁相交处或箍头枋与柱相交处的榫。

9、敲交榫(tenon of intersectant component of same height):用于断面高度相同,方向不同的两根构件相交处的榫。

10、砚台榫(inkstone tenon):江浙地区的古建筑中,用于子角梁与老角梁相交处的榫。

11、桩榫(picket shaped tenon):用于平板枋与坐斗相联接的榫。

12、勒望(le wang,horizontal batten nailed on rafter):为防止望砖下滑,钉在檩()的上方椽背上的横木条。

每隔一根檩条钉一根。

横木条的厚度与望砖相同。

13、里口木:在出檐椽顶端上不钉的刻有安装飞椽缺口的方木。

14、雀替(que ti,sparrow brace):位于额枋之下与柱相交用以加强额枋与柱的联接之木。

15、山界梁(shan jie liang,the highest beam):又名二界梁(北方称三架梁),位于木构架山尖处最高的梁。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有单檐和重檐;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望柱:古代大型建筑物及桥梁等,常有石栏杆相衬托,那些支撑石栏杆之间的石柱就叫望柱;望柱头部,常雕饰有龙凤狮猴等动物形象, 或草叶花果等植物、几何图案等纹样,形式为圆雕和浮雕,统称为“望柱石雕”;如芦沟桥两旁望柱上之石狮圆雕及故宫望柱上之云凤浮雕,都是名作;抱鼓石: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板瓦:覆盖屋顶用的一种大瓦,瓦面较宽,弯曲度较小;筒瓦:覆盖屋顶的陶质建筑材料;呈半筒形,前端有凹凸的瓦舌;个别的筒瓦有瓦钉孔;器表饰较粗的绳纹;大式瓦作:特点是用筒瓦骑缝;脊上有特殊脊瓦,吻兽等等的装饰;材料可用琉璃瓦或青瓦;多用于宫殿庙宇;小式瓦作:没有吻兽,多用板瓦,材料只用青瓦;多半用于硬山或悬山;井干式: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干栏式:干栏式房子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抬梁式: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拱上;多用于宫殿及庙宇;穿斗式: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头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梁:是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明栿: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草栿:是在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枋:在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构件,它往往是随着梁或檩而设置;檩:直接承受屋面荷载之构件;椽: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彻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 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升起:古建名词;宋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梢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斗:斗栱中承重的方形木块,承托横竖两个方向的重量,上开十字卯口;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昂: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卷杀:对木构件轮廓曲线的一种加工方式;材分制2:3: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斗口制3:5: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一个斗口为10分;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直棂窗:中国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式;支摘窗:亦称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内亦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博古架:室内陈列古玩珍宝的多层木架;是类似书架式的木器;中分不同样式的许多层小格,格内陈设各种古玩、器皿,故又名为“十锦槅子”、“集锦槅子”或“多宝槅子”;每层形状不规则,前后均敞开,无板壁封挡,便于从各个位置观赏架上放置的器物;架子床:汉族卧具;床身上架置四柱、四杆的床;有的在两端和背面设有三面栏杆,有的迎面安置门罩,更有在前面设踏步并加设—罩拔步床等;式样颇多,结构精巧,装饰华美;装饰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马山水等为题材,含和谐、平安、吉祥、多福、多子等寓意;风格或古朴大方,或堂皇富丽;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等进口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平棋:平棋棊即今之天花板,古代也叫做"承尘";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粱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平棋”是天花的一种,在木条拼成的方格天花中,平棋因为是由大方格组成,仰看就像一个棋盘,所以得名;“平棋”这个名称主要是宋式天花名称的说法;藻井: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和玺彩画: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旋子彩画: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苏式彩画: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紫禁城内苏式彩画多用于花园、内廷等处,大都为乾隆、同治或光绪时期的作品;苏式彩画是一大类彩画的总称,它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主要特征是在开间中部形成包袱构图或枋心构图,在包袱、枋心中均画各种不同题材的画面,如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走兽、鱼虫等,成为装饰的突出部分;窑洞式住宅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1是将山坡一面垂直铲平,然后在平面上凿挖窑洞;2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3与靠崖式窑洞的最大不同是,没有“靠山”,不能直接利用天生的黄土做窑掌,而是四面临空的窑洞,又叫“四明头窑”;其所以俗称“四明头”,就是指前、后、左、右四头即四面都不利用自然土体而亮在明处,四面都得人工砌造;由此可以看出,独立式窑洞实际上是一种掩土建筑;北京四合院: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客家围拢屋三堂两横加围屋:中部三进厅堂,两侧为横屋即纵向房屋,横屋北端接建一圈半圆形的围屋,形成全封闭的大住宅;客家土楼:方形围拢形的防御性居民建筑,在相应地点建有炮楼;设计特点: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合族聚居性;云南一颗印:“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彝等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房形式;民宅为两层四合院住宅;中间为院子,四周建筑相连,布局十分紧凑;因平面近方形,高度和面宽又相近,酷似印石,故取名“一颗印”;蒙古包: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藏族碉房:雕房是藏、羌、撒拉等少数民族的居住形式;碉房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石头;平面布局以方形和曲尺形为主,围绕成封闭的空间,中央形成天井,天井内部可布置成华美的楼廊;开平碉楼: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新疆阿以旺: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面布局灵活,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开天窗,有起居会客等多种功能,后室称冬室,做卧室,一般不开窗;安济桥:又名赵州桥、大石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设计者是杰出的工匠,建造于六年;安济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楼阁式塔:楼阁式塔的特征是具有台基、基座,有木结构或砖仿木结构的梁、枋、柱、斗拱等楼阁特点的构件;塔刹安放在塔顶,形制多样;有的楼阁式塔在第一层有外廊也叫“副阶”,外廊加强了塔的稳定性,也使其更为壮观;外廊能有效地防止地基被雨水冲刷,提高了塔的寿命;密檐式塔:多是砖石结构,把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而将以上各层的高度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檐与檐之间不设门窗,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部分,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而且塔身越往上收缩越急,形成极富弹性的外轮廓曲线;单层塔:以印度和中亚“窣堵坡”为祖型,即在加高的塔基座上凿出佛龛;在塔顶覆以“窣堵坡”,四角饰以山花蕉叶;中国式的单层塔是在攒尖顶的中国式殿宇或亭子式屋顶上,安置小窣堵坡;单层塔多为知名僧人墓塔,或在其内供佛萨像;喇嘛塔:又称覆钵式塔,是藏传佛教的塔,主要流传于南亚的印度、尼泊尔,中国的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直接来源于印度的窣堵坡;覆钵式塔基本都是由四部分组成,从下向上分别是:1.基座: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多角形,其中圆形很少见,最多见的是方形,采用须弥座式建造 2.塔身:塔身多是圆肚,也有做出棱角 3.塔脖子:塔脖子有的短粗,有的细长,一般都砌出奇数七、九、十一、十三条线条,也有的做成象征性的光面;4.塔刹:由伞盖和宝刹组成;伞盖位于十三天的上部,通常包括华盖和流苏,也有采用天地盖的造型;宝刹的形制有三个系统:日月刹、金属高刹、宝珠刹;金刚宝座式塔:从印度传进来的又一种塔形,其基座是一个长方形的石质高台,台上建五座小塔,中央的塔较大,四角上的塔较小;亨殿:即供奉灵位,祭祀亡灵的大殿,也泛指的地上建筑群;位于陵寝中轴线上的供奉饮食起居的“寝”宫前,是陵宫内最为重要的祭享殿堂;方城明楼:方城是一座位于陵前的方形砖石台基;上面建有重檐歇山顶的明楼,明楼四面辟门;明楼中间竖有石碑一通,碑身刻着皇帝的庙号;明楼高大,往往成为某皇帝陵的标志;瓮城: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内城:内城围绕在皇城之外是北京城的主要组成部分,旧时北京城中的百姓大都居住在内城当中;内城四周围有异常高大坚实的城墙,并设有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等九座城门;外城:内城外围修筑的又一层城墙里坊:“里”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即“用街道来划分各个城区”;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金厢斗底槽: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的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副阶周匝:副阶:宋代殿阁等级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副阶周匝:在建筑的主体塔身、殿身包围一圈外廊之外围加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着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明器:明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 即冥器;同时还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坞堡乌壁:坞堡是一种防卫性建筑,也称坞壁;四周常环以深沟高墙,内部房屋毗联,四隅与中央另建塔台高楼;堡门一般辟于南墙正中,入口有庭院,院中建主要厅堂及楼屋;另有厨房、厕所、猪圈等辅助建筑,且多置于北面;后门常位于东墙的北端;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或墓道外的石牌坊;经幢:石料制作的建筑物,上刻佛教经文或佛像;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样式雷:“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 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雷发达,雷金玉,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雷廷昌等;烫样:所谓烫样,就是立体模型,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产物,是为了给皇上御览而制造的;因为需要熨烫,所以称烫样;营造法式: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园冶:明代造园家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成园冶一书,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着,也是世界园林学的最早名着;。

中国古建筑术语

中国古建筑术语

中国古建筑术语1. 斗拱斗拱就像是古建筑里的超级英雄组合。

你看那些大屋顶下,一组组斗拱层层叠加。

它们不仅好看,还特别厉害,就像一个个小力士,把屋顶的重量均匀分散开。

我去故宫参观的时候,看到太和殿的斗拱,那复杂又精巧的样子,真让人惊叹不已。

这斗拱啊,可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智慧结晶,要是没有它们,那些宏伟的建筑恐怕就少了几分精气神儿呢。

2. 飞檐飞檐,这名字听起来就特别酷,像鸟儿展翅欲飞一样。

古建筑的飞檐,就像是给房子加上了灵动的翅膀。

我家附近有个古庙宇,那飞檐翘得高高的,下雨天的时候,雨滴顺着飞檐滑落,就像是檐角在流泪,可美了。

你想啊,要是建筑都是方方正正、平平直直的,多无趣啊,飞檐就这么一翘,整个建筑就活起来了,仿佛有了生命,在向天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3. 榫卯榫卯简直是中国古建筑的神秘魔法。

它不用一颗钉子,就能把木材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这就好比是两个人手拉手,紧紧相连。

我爷爷是个老木匠,他给我展示过榫卯结构的小物件。

那些木构件就像有默契的伙伴,相互嵌套,严丝合缝。

要是把古建筑比作一个巨人,榫卯就是巨人的骨骼关节,让这个巨人稳稳地屹立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这榫卯的技艺,真的是太神奇了,外国人看了都得竖起大拇指。

4. 藻井藻井,那可是古建筑天花板上的璀璨明珠啊。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古建筑的大殿,抬头一看,藻井就像一个精美的万花筒在头顶上。

我去山西的一些古建筑里看到过藻井,那木雕的花纹,层层叠叠,仿佛是一朵朵盛开在天空的花朵。

它可不是随便弄弄的装饰,在古代,藻井还有着象征吉祥、尊贵的意义呢。

这藻井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每次看到都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更多它背后的故事。

5. 庑殿顶庑殿顶是古建筑里的大佬级屋顶。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帽子,稳稳地盖在建筑上。

你看北京的天坛祈年殿,那庑殿顶,宏伟又壮观。

庑殿顶的坡面是那种舒缓的曲线,就像美人的背部线条一样优美。

这种屋顶形式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用的,在古代那可是象征着最高的等级呢。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

古建筑术语解释[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根底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构造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古代建筑名词

古代建筑名词

古代建筑名词台基: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屋脊:斜面屋顶两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山墙: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女儿墙: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升: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曲面屋顶: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门厅:房屋入门前的院落;通往建筑的门廊;大堂邻接的空间。

壁缘:古典柱式建筑的中间构件,位于阑额之上,檐口之下。

或通常指浮雕中水平的带状装饰。

鸱尾:屋脊的尖顶饰。

檐口:突出的装饰线条,构成古典柱式结构顶端的部分。

檐廊:有屋顶,连接于建筑单面或多面的列柱部分。

尖顶饰: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壁龛:墙壁内凹处,通常置有塑像。

护墙:墙壁的饰面。

屋檐: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

拱廊:一连串由柱子支撑的拱形结构,有时成对,上有盖,形成走道。

脊饰:装饰用的尖顶饰,通常位于墩、三角墙顶端或侧面。

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

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

开间:量度中国建筑内部空间的标准单位。

门厅:房屋入门前的院落;通往建筑的门廊;大堂邻接的空间。

壁缘:古典柱式建筑的中间构件,位于阑额之上,檐口之下。

或通常指浮雕中水平的带状装饰。

壁龛:墙壁内凹处,通常置有塑像。

护墙:墙壁的饰面。

屋檐: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

拱廊:一连串由柱子支撑的拱形结构,有时成对,上有盖,形成走道。

脊饰:装饰用的尖顶饰,通常位于墩、三角墙顶端或侧面。

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

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

开间:量度中国建筑内部空间的标准单位。

支柱: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支架: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斗: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斗栱: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平坐:出于建筑主空间 ( 通常为内部 ) 的上层构造。

列柱: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昂:斜出的梁桁。

枋:水平构件,位于如窗户或走道之上,或是连接两柱或两框架的构件。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1、升:古建筑墙面向内或向外倾斜的做法,或柱子向室内方向倾斜的做法。

2、掰升:为使柱倾斜而将柱顶石连同基础向轴线外移动的做法。

3、收分:古建筑墙体下宽上窄,或柱子下粗上细,逐渐收进的做法。

4、丈杆:木构架制作和安装的传统度量工具,用木材制成。

分总丈杆和分丈杆两种。

总丈杆用于制作、验核分丈杆,分丈杆用于制作和安装各种或各类构件。

5、侧脚:古建筑的柱脚向外移动,使柱子向内倾斜的做法。

6、槛框:古建木装修中横槛与立框的总称。

7、飞椽:飞椽即飞檐椽。

在大式建筑中,每根圆断面的檐椽之上,还要加钉方形断面的飞椽,以增加挑出的深度,挑出的部份叫椽头,头长为檐总平出的1/3乘举架系数(通常按三五举)。

后尾钉附在檐椽之上,成楔形,头、尾之比为1:2.5。

8、金盘:金盘又称脊面。

在桁檩的底面或背面,凡与其它构件如:垫板、檩枋、扶脊木、按枋等相叠,都须砍刨出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叫“金盘”。

金盘的目的在于使叠置构件稳定。

若檩子的上面或下面无构件相叠,则可不做金盘。

但对金檩,可做出下金盘,脊檩则必须同时做出上下金盘。

9、腰枋:腰枋是在门框与抱框之间,时常安装的两根短横槛。

腰枋的作用在于稳定门框。

10、门栊:门栊亦称门笼,也是安在中槛上用于开关门扇的构件。

11、门簪:安放在街门的中槛上,将连楹系于槛上之材称门簪。

门簪有用两个或四个的。

其形式有圆形、六角形等多种形式,但一般多用六角形。

12、地脚枋:地脚枋是门窗枋框构件之一。

门窗枋框下的横柱脚枋称地脚枋,地脚枋又称下落檐、下槛。

13、照面枋:照面枋是门窗枋框构件之一。

门窗枋框上的横枋称照面枋,照面枋又称上落檐,上槛。

14、镜面:镜面是门窗板壁加工方法。

屏门板壁等装修在其平面上刨平如镜看不出缝纹痕迹的细加工作法称镜面。

房建技术部2013年10月8日。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词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词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词
中国古建筑结构中常见的名词包括:
1. 屋顶:斗拱、歇山顶、抬梁式屋顶、拼脊式屋顶、攒尖式屋顶等。

2. 础台:坛基、台基、抱厦等。

3. 柱子:方柱、圆柱、八角柱、六角柱等。

4. 梁架:榫卯结构、斗拱结构、斗拱彩虹架等。

5. 门窗:础台门、方柱门、窗扇、格窗、檐柱等。

6. 墙体:单横院墙、韬光院墙、九序墙、屏风墙等。

7. 园林构筑物:亭台楼阁、假山、长廊、廊桥等。

8. 四合院:四合天井、门楼、夹道、前厅等。

9. 屏风墙:雕花屏风墙、透空屏风墙、竖向屏风墙等。

10. 斗拱:纵向斗拱、横向斗拱、合抱斗拱等。

11. 椽子:正椽、斜椽、筒形椽等。

12. 火墙: 混砖墙、石雕墙、砖刻墙、泥塑墙等。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常见名词,不同地区和时代的古建筑结构还有很多具体特点和名词。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建筑从一定角度,体现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古建筑尤为突出。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古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必然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和民俗等。

只有适应当地的民族文化及考虑地域性,才得以被留存保护。

本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再次提醒,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1、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2、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3、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4、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5、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6、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全套汇编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全套汇编

-中国古建筑名词讲解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系统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四周环绕的廊子 (形成重檐屋顶 ),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 (四周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修筑形制上,划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差异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 间,通进深可到 11 架,特例到 13 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 7 架,一般以 3,4,5 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好用到前后廊,禁止做四周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能够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禁止用庑殿,歇山,禁止做重檐,禁止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能够用斗拱,也能够不用。

小式建筑禁止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 (唐宋时期没有 ),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 tuan )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修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修,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 考工记 >>( 战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古建构件名词大全

古建构件名词大全

房屋修缮工程定额古建名词解释一《石构件部分》[台基]砖石砌成之平台,在其上修筑物。

[台明]古建筑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

[月台]高大建筑台基之外,修筑的宽大的高台[高台建筑]修筑在高台之上的建筑物。

[城台建筑]城坪平区上修建的建筑物,如城楼等。

[磉墩]柱顶石之下用砖砌成的独立基础。

[柱顶石]柱下之石。

即臵于磉墩之上,直接承受柱子的石构件有无鼓径、方、圆鼓径及带莲瓣等。

[鼓径]柱顶石露在地面部分,自下而上逐渐收成的承柱部分。

[土衬石]臵于台基陡板部分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围台明外沿一圈,与地面基本相平之石。

[平头土衬石]垂带象眼之下,在台阶砚窩石与台基土衬石之间之石。

[埋头]又称台明的角柱石。

位于台明转角处阶条石之下的石件。

[阶条石]台明四周上面,用于台明边棱的条石。

[陡板石]台明阶条石以下,土衬石以上,左右角柱之间陡臵直立的石件。

[踏跺石]由一高度达另一高度之阶级石,是供行人上下之步石。

[砚窩石]踏跺之最下一级,较地面略高一至二寸之石件。

[垂带石]踏跺(或礓礤)两边,阶条石至砚窩石之间斜臵之石件.[如意踏跺]由正面及左右皆可升降之踏跺。

[礓礤石]不用踏跺而将斜面做成锯齿形之石升降道。

[象眼石]在垂带踏跺两侧垂带石之下的三角形石件。

[角柱石]墙体转角部位立臵之石。

[圧砖板]是圧在角柱石之上的条石。

[腰线石]墙体裙肩最上一层,以石代砖,多用于山墙圧砖板之间。

[挑檐石]山墙墀头梢子部位,以石代砖,橫着伸出檐外之石。

[门窗旋石]臵于门窗口上部拱形的石件。

[旋脸石]拱券石露明者。

[石雕菱花窗]用石料制作雕刻仿木窗的菱花孔状的窗子。

[石墙帽]墙顶部用石制成的带拔檐的墙帽。

[槛垫石]门槛下,与门槛平行,上皮与台基面平,垫于门槛下之石。

[过门石]由门槛下穿过之石。

[分心石]建筑物中轴线上,由阶条石至槛垫石之间的石件。

[门枕石]大门转轴之下,承托转轴之石。

[月亮门元宝石]是臵于月亮门底部,其内弧常同月亮门圆弧的倒扇形石件。

古建筑构件名称

古建筑构件名称

中国古建筑技术(构件名词篇)一、通则名词1、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2、次间:建筑物明间和梢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3、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4、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5、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6、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7、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8、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9、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10、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11、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12、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向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13、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14、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15、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16、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17、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18、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

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19、硬山: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20、悬山: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21、庑殿: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22、歇山: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屋修缮工程定额古建名词解释一《石构件部分》[台基]砖石砌成之平台,在其上修筑物。

[台明]古建筑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

[月台]高大建筑台基之外,修筑的宽大的高台[高台建筑]修筑在高台之上的建筑物。

[城台建筑]城坪平区上修建的建筑物,如城楼等。

[磉墩]柱顶石之下用砖砌成的独立基础。

[柱顶石]柱下之石。

即臵于磉墩之上,直接承受柱子的石构件有无鼓径、方、圆鼓径及带莲瓣等。

[鼓径]柱顶石露在地面部分,自下而上逐渐收成的承柱部分。

[土衬石]臵于台基陡板部分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围台明外沿一圈,与地面基本相平之石。

[平头土衬石]垂带象眼之下,在台阶砚窩石与台基土衬石之间之石。

[埋头]又称台明的角柱石。

位于台明转角处阶条石之下的石件。

[阶条石]台明四周上面,用于台明边棱的条石。

[陡板石]台明阶条石以下,土衬石以上,左右角柱之间陡臵直立的石件。

[踏跺石]由一高度达另一高度之阶级石,是供行人上下之步石。

[砚窩石]踏跺之最下一级,较地面略高一至二寸之石件。

[垂带石]踏跺(或礓礤)两边,阶条石至砚窩石之间斜臵之石件.[如意踏跺]由正面及左右皆可升降之踏跺。

[礓礤石]不用踏跺而将斜面做成锯齿形之石升降道。

[象眼石]在垂带踏跺两侧垂带石之下的三角形石件。

[角柱石]墙体转角部位立臵之石。

[圧砖板]是圧在角柱石之上的条石。

[腰线石]墙体裙肩最上一层,以石代砖,多用于山墙圧砖板之间。

[挑檐石]山墙墀头梢子部位,以石代砖,橫着伸出檐外之石。

[门窗旋石]臵于门窗口上部拱形的石件。

[旋脸石]拱券石露明者。

[石雕菱花窗]用石料制作雕刻仿木窗的菱花孔状的窗子。

[石墙帽]墙顶部用石制成的带拔檐的墙帽。

[槛垫石]门槛下,与门槛平行,上皮与台基面平,垫于门槛下之石。

[过门石]由门槛下穿过之石。

[分心石]建筑物中轴线上,由阶条石至槛垫石之间的石件。

[门枕石]大门转轴之下,承托转轴之石。

[月亮门元宝石]是臵于月亮门底部,其内弧常同月亮门圆弧的倒扇形石件。

1[门鼓石]立于大门外两侧的石件。

依其形状分为方形和圆型两种。

[幞头鼔]带有雕刻的方型门鼔石。

[须弥座]上下皆有枭混,中为束腰等构件组成的带有凹凸形曲线的台基或坛座。

多为砖制或石制。

[枭]剖面呈凸面曲线状的石或砖。

[混]剖面呈凹面曲线状的石或砖。

[束腰]须弥座上枭与下枭间退进的直立部分。

[椀花结带]特指图案中以蕃草或飘带构图的雕刻。

[金刚柱子]束腰无突起雕饰的转角部位。

[须弥座龙头]突出须弥座的石雕龙头。

[地伏]栏杆最下层之横石。

[寻杖栏板]栏杆两望柱之间所臵掏空栏板。

[抱鼓]稳固栏杆两端望柱之石件。

[罗汉栏板]不掏空栏板。

[望柱]栏板与栏板间之短柱。

其顶端分别雕饰龙夙头、莲花头、狮子头等不同花饰。

[滾墩石]状如两个连在一起的圆型门鼔石,起稳固垂花门木柱,并有装饰作用。

[海墁地面]庭院内大面积铺墁。

[牙子石]大式甬路两侧砌筑的条形石件。

[沟门]院墙的排水孔。

[沟露]用石制作的地面排水孔。

[带水槽沟盖]排水沟的石盖,表面带利于排水的凹形排水槽。

[石沟嘴子]城台上部的排水构件。

[石角梁带兽头]仿木角梁并做出套兽的石构件。

二《砖砌体部分》[檐墙]建筑物前后檐下之墙体。

[盘头]即“梢子”挑出端头部分。

[金刚墙]不在建筑物正面、侧面明显部位泛指建筑物臵于隐蔽部位的墙体。

如天沟部位砌的矮墙等。

[择砌]局部拆除旧墙,补砌部分新砖,原样砌筑。

[干摆墙]俗称“磨砖对缝墙。

特点是墙面用砖需经过砍和较细磨的加工,摆砌后墙面无灰缝。

[丝缝墙]特点是墙面用砖,需经砍磨加工,摆砌后墙面灰缝约2-3毫米。

[淌白墙]特点是墙面用砖,只需简单磨面加工,摆砌后墙面灰缝约5-6毫米。

[带刀缝]俗称“糙砌”。

即随砌随用瓦刀划缝,灰缝5-8毫米。

[糙砌城砖墙]以不同加工的城砖,用掺灰泥或白灰砌筑,中间填馅的墙。

[堵抹燕窝(椽档)]用碎砖及灰漿堵抹椽子与椽子之间的空档。

[单独砌沟嘴]在平顶屋面或带檐沟屋面砌排水孔。

[愽缝头]愽缝砖的最前端。

[梢子]墀头上挑出部分,由几层形状特殊的砖件组成,从下而上分别为荷叶墩、半混、炉口、枭、头层盘头和二层盘头。

[墀头]山墙前后檐两端伸出至檐柱外之部分。

[梢子后续尾]是梢子转向山面的继续。

[方砖愽缝]硬山建筑中,臵于山墙与屋面交接之处陡砌方砖。

[愽缝脊中分件]即硬山山墙愽缝位于屋脊中部位的砖。

[冰盘檐]砖檐之一种。

做法因层数不同,有以下几种:四层:自下而上(以不同)为线砖、半混、枭、盖板。

五层:线砖、半混、炉口、枭、盖板。

或不用炉口,在线砖和半混间加混砖。

[六层:五层做法的枭与盖板间加砖椽子。

[七层:线砖、连珠混、半混、炉口、枭、砖椽子、盖板。

[挂落]砌筑于过木或挂檐板外的砖。

[直檐]砖檐之一种。

做法是将砖顺砌一层或两层。

[散装愽缝]用小砖平砌的愽缝。

[鸡嗉檐]砖檐之一种。

取其浑圆之意。

三层做法自下而上为线砖、半混、、盖板。

[菱角檐]砖檐之一种。

三层做法自下而上为线砖、二层条砖45度斜角砌筑、盖板。

[蓑衣顶墙帽]墙拔檐上,平砌砖逐层往里收,至最上层用条砖圧顶,不用灰抹饰,露清水砖缝。

[真硬顶墙帽]又称“硬眉子顶”。

墙拔檐上,根据不同要求,向墙中心线倾斜铺砌方砖、城砖等,用条砖圧顶。

[假硬顶墙帽]又称“软眉子顶”。

墙拔檐上,向墙中线倾斜堆砌砖胎,上用条砖圧顶,在碎砖和圧顶砖上抹灰赶光轧亮。

[鹰不落顶墙帽]墙身拔檐上,排放一列板瓦,上用三七灰泥砌砖胎子,上面砌条砖一层圧顶,再用大麻刀青灰抹顶部两侧成凹线形。

[摆砌花瓦顶墙帽]在墙帽部分透空摆放瓦件,构成图案。

[馒头顶墙帽]墙身拔檐上,用三七灰泥砌碎砖,外抹大麻刀青灰,长圆形如馒头。

[宝盒顶墙帽]墙身拔檐上,砖砌外面抹灰轧光,断面呈梯形的墙帽。

[花瓦顶墙帽圧顶]墙帽花瓦的上下各有两层砖,下面是两层砖拔檐,花瓦上面再砌两层砖。

[滾水]在墙帽承受屋檐滴水位臵瓦,以保护墙帽不受屋顶雨水直接冲击。

[木梳背碹]是带有一定弧度的砖碹。

因其起拱弧度形如老式木梳背部曲线故名。

[平碹]一般用于跨度较小的窗洞口上部,起过梁作用。

[圆光碹]又称“月光碹”。

多用于月亮门,用经加工后的砖摆砌而成圆形碹。

[异形碹]形状异形的碹,如多边形瓶形碹等。

[车棚碹]层数多的碹,如城门洞上部的碹等。

[干摆什锦门窗套]门窗口套,用砖砍制后,干摆砌筑而成。

[线枋子]沿方砖心四周摆砌的看面宽度为6厘米左右条砖并起线。

[马蹄磉]影壁或看面墙立柱之下,突出墙体呈凹凸状的饰件。

有方形、圆形之分。

[影壁箍头枋子]影壁上部,线枋子之外,横贯于柱子之间的砖件。

[影壁柱子(角柱)]是影壁座底以上墙体组成部分,位于马蹄磉之上。

[影壁三岔头]是影壁箍头枋子突出柱外部分之饰件。

[影壁耳子]是影壁箍头枋子突出柱外部分之饰件。

[干茬瓦]平铺仰瓦。

[看面墙]作法同影壁的矮墙。

[廊心墙]是山墙里侧檐柱与金柱之间的墙体。

[槛墙]是前檐木装修之下的墙体。

[裹垄]用灰将瓦垄全部抺裹。

[廊心墙穿插档]排山构架的抱头梁与穿插枋之间,用三块砖(方砖开条)按这个位臵的大小砍出以干碰头方式结合,又称为砖穿插。

[捉节夹垄]用灰抺瓦接口及垄边。

[廊心墙小脊子]位于穿插枋下部,用灰泥堆制或用砖砍制成的圆混。

[合瓦]是屋面做法的一种。

合瓦屋面又叫阴阳瓦或蝴蝶瓦屋面,它用板瓦做底瓦及盖瓦。

[鞍子脊]合瓦屋面巻棚式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之处。

[包头和尚]天沟部位的瓦头勾抹。

[清水脊]两端做花草砖、“蝎子尾”装饰的正脊。

[平草]清水脊花草砖之一种,是由二至三块雕饰的方砖连续平放而成,最外一块叫做“转头”,雕饰三面;其余两块雕饰两侧。

[蝎子尾]砖制成端头翘起如蝎子尾状之饰件。

三《屋面部分》[垂脊]与正脊相交垂向于檐头的屋脊[落落草]清水脊花草之一种。

是四或六块方砖在大面上雕花饰[过垄脊]正脊之一种。

简瓦巻棚式屋顶,前后坡瓦垄的交接处,将瓦垄成弧形的曲面,使前后坡瓦垄直接相通。

[庑殿]屋顶前后左右成四坡之殿。

[攒尖]瓦面脊集中交汇于顶尖的屋面形式。

其平面形状有四方、六方、八方、圆形等多种。

[角脊]重檐建筑,下檐瓦面四角(或多角)相交处起脊。

[兽前]垂脊、戗脊、角脊以兽头为界,由兽头起至脊前端部分,兽前常放臵龙、狮等小兽。

[悬山]两山屋顶用桁柃伸出山墙以外之屋顶结构。

[兽后]垂脊、戗脊、角脊兽头以后的部分。

[歇山]悬山或硬山与庑殿相交所成之屋顶结构。

可以看做是一个悬山或硬山臵于切去上半部的庑殿顶之上。

[硬山]山墙直上至与屋顶前后坡相平之屋顶结构。

[铃铛排山脊]垂脊的一种。

指沿愽缝上皮,砌筑一排勾头和滴子的垂脊。

[披水排山脊]垂脊的一种。

指沿愽缝上皮,排砌一层披水砖的垂脊。

[披水捎垄]只用披水砖挑出愽缝砖的外皮,用以封护愽缝板,防止雨水浇蚀。

[戗(岔)脊]歇山屋顶的角梁之上,封护角梁左右两个方面的瓦垄交汇处,上部与垂脊相交,下部至檐角的屋脊脊。

[愽脊]歇山建筑山花板底部与瓦面相交处的脊。

[围脊]重檐建筑,下檐瓦面与木构架相交之处的脊。

[墙帽正脊]是用盖脊瓦、三连砖、圧带条、正当沟四种构件组成的墙帽。

[正吻]又称“大吻”、“龙吻”。

是安放在正脊两端,用以封护屋顶两坡(庑殿顶坡)交汇点的表飾龙纹四爪腾空的装饰物。

[合角吻]重檐建筑围脊转角处的龙吻。

[砖宝顶座]布瓦攒尖建筑,使用砖制宝顶。

宝顶底座多做成须弥座式。

[砖宝顶珠]做法不同,有的由叠砖而成;有的用方砖立臵,组成坛状。

[琉璃宝顶]琉璃宝顶一般由宝顶座和宝顶珠组成。

宝顶座由琉璃构件做成须弥座宝顶珠为琉璃构件。

[琉璃瓦剪边]即屋面以布瓦或削割瓦为主,屋脊根及檐口使用琉璃瓦件。

[琉璃制品的样]“样”是传统琉璃制品的规格尺寸。

常用最大规格的是“二样”最小的是“九样”[琉璃檐头]建筑物坡屋顶最下部,由勾头、滴水、和钉帽等构件组成的部位。

[巻棚]屋顶前后坡瓦垄相通的屋面[巻棚罗锅]即巻棚屋顶的脊顶使用各种呈弧形曲线的瓦件、脊件。

[尖山屋面]泛指屋面脊部相交部位呈近似角形的屋[檐柱]承支屋檐之柱。

也就是檐下最外边的柱子。

四《木构架及细木部分》[金柱]在檐柱一周以内,但不在纵中线上的柱。

金柱又有里外之分,近建筑物外侧离檐柱近的是外金柱;近建筑物纵中线的称里金柱;重檐建筑,在普通金柱位臵上的是重檐金柱,也称“老檐柱”。

[中柱]在建筑物纵中线上,顶着屋脊,而不在山墙里的是中柱。

[山柱]硬山或悬山山墙内正中,一直顶到屋脊的柱子。

[童柱]放在横梁上,下端不着地,而上端的功用和位臵与檐柱金柱相同的柱子。

[通柱]楼房内通上下二层之柱。

[梅花柱]四角有线条的方柱。

[牌楼戗柱]又称“戗木”。

斜支于牌楼立部顶部侧面之柱。

[角柱]在建筑物转角之处的柱子,在檐柱位臵叫檐角柱(角檐柱)在金柱位臵的叫金角柱(角金柱。

[枋]两柱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断面一般为矩形。

[额枋]木结构建筑中檐柱与檐柱之间的联系构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