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杨沫(女)(1914-1995)原名杨成业。

曾用名杨君默、杨默、杨慧梅等,笔名鲁佳、小观等。

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一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

1928年入北京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在中学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作了准备。

为了逃脱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她离家独自谋生,在河北省香河县做过小学教师,此外还做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在奔波迷惘之中,她找到了党。

这些经历,给她后来写作《青春之歌》打下了生活基础。

1934年在《黑白》上发表处女作。

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做妇女工作和报刊编辑工作。

杭战爆发后,她参加了冀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做过妇女工作。

后又到《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作编辑,主编过文艺副刊。

解放后,她先是作《人民日报》编辑,后转北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

不久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说创作上。

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苇塘纪事》、《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青春之歌》续集)、《自白――我的日记》、《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青春之歌》的创作,开始一九五○年,初稿完成后。

一九五二至五六年间进行了几次重大的修改,至一九五七年七月脱稿、一九五八年一月问世。

由于小说题材新颖,比较深刻地再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展示出革命青年的前进道路,有重大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一些国家翻译出版,是新中国文学在国外流行很广的一部小说。

一九五九年《中国青年》、《文艺报》曾就这部作品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同年十月,作者对作品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增加了描写林道静在农村从事革命活动和北大学生运动的章节。

修改本于一九六○年三月出版。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中较早出现的正面描写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一部成功作品。

它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一、本文概述成长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历来受到广泛关注。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长小说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特点、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影响与贡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力求揭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为文学研究和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探讨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接着,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归纳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主要特点和叙事手法,如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心理描写、时间线性叙事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在主题表达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自我认同、家庭伦理、社会变迁等。

本文还将关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与其他文学流派和作品的互动关系。

通过比较研究和跨学科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在塑造民族性格、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学创新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二、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主题研究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描绘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遭遇,也深度探讨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元主题。

通过对这一类型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心路历程的曲折。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关注的核心是个体的成长过程。

这一主题通过描述主人公从青涩少年到成熟个体的转变,揭示了成长的痛苦、困惑和喜悦。

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面临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环境的考验,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成长,逐渐认识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也深入探讨了社会问题。

这些小说通常将个体的成长放置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感受,折射出社会的种种问题。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论题选定的背景与意义现代成长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学类型,其创作、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形态的不断更新,现代成长小说的创作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本篇研究拟以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规律和内在特点。

借此研究能够深入挖掘现代成长小说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有助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社会变迁的演变过程。

二、研究的目标与涉及的范畴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展历程、创作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具体涉及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 现代成长小说的定义及其历史渊源:对现代成长小说的概念进行界定,追溯其产生和发展的时间背景和历史渊源。

2. 现代成长小说的文学元素:分析现代成长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等文学元素,探讨其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3. 现代成长小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分析现代成长小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包括历史事件、时代气息、文化传统等方面,探讨其对现代成长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产生的深远影响。

4. 现代成长小说的创作手法与审美价值:分析现代成长小说中的创作手法和审美价值,如写实主义、象征主义、叙事方法、思想内涵等方面的运用,探讨现代成长小说对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主要借鉴文学理论和方法,采用文学批评的视角和方法,从文本、作者和时代三个层面来分析研究现代成长小说。

具体步骤如下:1. 选定研究范围,搜集文献资料。

2. 对现代成长小说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文学特色及潜在意义。

3. 分析现代成长小说的文化背景及社会因素,探讨其对社会、文学发展的影响。

4. 对现代成长小说的创作手法和审美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其对当代文学的启示和借鉴。

5. 建立研究结论,明确现代成长小说在小说史上、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展望和建议。

四、预期研究成果1. 分析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创作成就和文学价值,探究其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_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_

绪论一概念厘定和要素分析㈠成长小说的概念厘定“成长小说”这一小说类型在中国是一个舶来品。

成长作为每一个体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遇的原发性问题,应是文学想像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文学史上,涉及了人的成长,并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出现的“成长小说”,最初肇始于西方启蒙时期,卢梭的《新爱洛绮丝》、葛利梅豪生的《痴儿西木传》算得上最早的成长小说。

到18、19世纪的德语文学,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凯勒的《绿衣亨利》等作品使成长小说在主题内涵、叙事模式上基本成熟定型。

相比之下,中国古典文学由于文化语境的制约和叙事传统的拘囿,始终未能产生出严格意义上的“成长小说”。

直到现代以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个人主义启蒙话语全面开启了新的文学想像,成长小说在现代中国才得以初步开端。

成长小说从上个世纪初期被介绍和引入现代中国,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理论命名上的统一。

研究者和翻译家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成长小说自我发挥为“发展小说”、“教育小说”、“修养小说”等等,直到近几年,仍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只有“类成长小说”而没有成长小说。

[1]在中国,最早对成长小说进行概念分析和定位的是几位翻译家。

1943年,冯至翻译《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时将成长小说译为“修养小说”、“发展小说”(Entuicklungsroman),他特别指出这类小说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修养,自然是与这个字广泛的意义:即是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外边的社会怎样阻碍了或助长了个人的发展,在社会偶然与必然、命运与规律织成错综复杂的网,个人在这里边有时把握住自己生活的计划,运转自如,有时却完全变成被动的,失却独立。

经过无数不能避免的奋斗、反抗、诱惑、服从、迷途……最后回顾过去的生命,有的是完成了,有的却只是无数破裂的断片。

”[2] 1979年,刘半九在翻译《绿衣亨利》时将成长小说译为“教育小说”,他认为:“‘教育小说’,顾名思义,首先来源于作者的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人决不是所谓‘命运’的玩具,人是可以进行自我教育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来充分发挥自然所赋予他的潜能。

王文兴成长小说研究

王文兴成长小说研究
A s th e tlir e e reP re seniativ e an d sP e e ia l style s’wo rk s o f 认钱 N G We nx in g ,th e v o lu m e o f sh o r t sto r ie s ”1 5 N o v e ls ,,,t h e sa g e n o v e l ”F a m ily C h a n g e s ”a n d ”B a c k S e a P e rso n ,,,h a s g a th e re d t h e d e e P u n d e rsta n d in g in h i s d if fe re n i lif e P e r io d . D e d ie a te d to th e P ro P o sitio n o f th e g ro w t h ,th e n o v e ls h a v e P re s e n te d th e P ro e e s s o f g ro w in g u P in th e P a rt ie u la r y o u n g ste r; a t t h e sa m e tim e ,in t h e d u a l o P P re s sio n to t h e in d iv id u a l b e tw e e n th e tra d itio n a n d m o d 的 so e ie ty ,t he a u t h o r e le a rl y r ef le e ts a sP ir it o f e o n f ro n ta tio n ,le ts h is e h a ra c te rs e se a P e f ro m t h e d isa ssim ila tio n o f so c ia l c o n e e P t,th e tra d itio n a l m o ra l f et te r a s w e ll a s in th e m o n e y sh a e k l e s im P r iso n m e n t re b e ls a n d f le e s, re f le e ts A n in d o m ita b le w ill n e v e r c o m P ro m ise : M o re o v e r ,th e a u th o r h a s g r o w n u P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成长小说作为一个小说类型,肇始于西方启蒙主义时期。

20世纪的现代中国也产生和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成长小说。

本文采用发生学、文化学和叙事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从五四到解放30年时段的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初步的整体勘探。

本文共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共分五章。

绪论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界定了成长小说的概念内涵,并为厘定筛选文本而进一步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了要素分析,避免遗漏和误选。

其次,通过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的探讨,意在指出目前的研究缺憾,国内学者对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的研究集中在当代这一时段,而对现代成长小说的整体把握和个案分析都明显欠缺。

从整体上宏观把握和认真梳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已经势在必行。

再者,提出本文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

由于论题本身的性质,自然会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而研究的体例和框架又决定了论文还会涉及发生学、叙事学、主题学、文化研究等学科,这就更需要利用各学科所长而避其所短的综合研究视角才能有效地驾驭论题。

第一章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生。

这一章主要采取探源和发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探讨现代性语境下成长问题的提出,又以此为切入探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历史原因和个人动机。

第一节考察了成长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性缺席,并对成长小说在中国叙事文学传统中的匮乏进行深度溯源。

第二节以西方成长小说为参照系,论证了现代性语境下成长问题的提出,指出五四个人主义话语作为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价值原点。

第三节从“新人”的公共形塑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方向和规约。

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选取各时代的重要期刊杂志或报纸考察论证了五四新人、革命新人、民族新人和翻身新人的理论塑形,指出这四种新人集中代表社会理性所期待的理想人格,并直接影响和开启现代成长小说对“新人”的想像。

第四节集中论证了作家的主体意图,从小说家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虚构(或纪实)他人的成长故事两方面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个人动机。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成长小说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成长小说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 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第四章
中国现代成长小 说的价值与意义
对个体成长的意义
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价值:通过阅读成长小说,读者可以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 义,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提供人生经验:成长小说中的人物经历可以提供读者人生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发展历程
起源:20 世纪初, 中国现代 成长小说 开始萌芽
发展:20 世纪20年 代,中国 现代成长 小说逐渐 成熟
高峰:20 世纪30年 代,中国 现代成长 小说达到 高峰
低谷:20 世纪40年 代,中国 现代成长 小说进入 低谷期
复兴:20 世纪50年 代,中国 现代成长 小说开始 复兴
繁荣:20 世纪60年 代,中国 现代成长 小说进入 繁荣期
研究方法:运用 文学批评、历史 学、社会学等多 种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成果:取得 了一定的研究成 果,如对成长小 说的主题、人物、 情节、语言等方 面的深入分析
研究趋势:未来将 继续深入研究,关 注成长小说的社会 影响、文化价值等 方面,同时加强对 成长小说与其他文 学类型的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成长经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如家庭、学校、社会等 心理变化: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是成长小说的重要主题,如从幼稚到成熟、从依赖 到独立等
社会背景:主人公的成长背景通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
叙事风格
现实主义:注重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强调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合理性 浪漫主义:强调情感表达,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情节往往具有传奇色彩 现代主义:注重心理描写,强调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情节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后现代主义:强调解构和重构,注重语言和形式的创新,情节往往具有荒诞和讽刺色彩

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一)

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一)

门 讨 论 。但 真 正 有 分 量 的 介 绍 文 章 还 是 出 自 冯 至 、杨 武 能 和 刘 半 九 等 学 养 深厚的学者之手。冯至1943 年在为 自己翻译歌德的经典教育小说 《威 廉·迈 斯 特 的 学 习 年 代 》 所 做 的 序 言 中说:
“德国有一大部分长篇小说, 尤 其是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这三百 年内的代表作品, 在文学史上有一个 特殊的名称, 修养小说或发展小说 (Entuicklungsroman)。它 们 不 像 许 多 英 国的和法国的小说那样, 描绘出一幅 广大的社会图像, 或是单纯的故事叙 事, 而多半是表达一个人在内心的发 展与外界的遭遇中间所演化出来的 历史.这里所说的修养, 自然是于这 个字广泛的意义: 即是与个人和社会 的关系, 外边的社会怎样阻碍了或助 长了个人的发展, 在社会偶然与必 然、命运与规律织成错综复杂的网, 个人在这里边有时把握住自己生活 的计划, 运转自如, 有时却完全变成 被动的, 失却独立。经过无数不能避 免 的 奋 斗 、反 抗 、诱 惑 、服 从 、迷 途 ……最后回顾过去的生命, 有的是完 成了, 有的却只是无数破裂的片断。 作者尽量把他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 与观察写在这类的小说里, 读者从这 里边所能得到的, 一部分好像是作者 本人的经历, 一部分是作者的理想。 在德国, 从十七世纪的葛利梅豪生 (Crimelshausen) 到 十 九 世 纪 末 叶 , 几 乎每个第一流的小说家都写过一部 或 两 部 这 类 的 长 篇 小 说 。 ”②
综上所述, 成长小说的定义一向 有 两 类 :“ 成 长 小 说 ”是 强 调 主 人 公 在 艰 难 困 苦 中 执 著 地 认 识 自 我 、实 现 自 我 的 奋 斗 历 程 ;“ 教 育 小 说 ”是 叙 述 主 人公从叛逆出走追求理想, 到饱受挫 折后认清现实和自我能力, 理智地融 入社会, 在整体秩序中找到自身位 置 、作 用 的 经 过 。实 际 上 , 二 者 是 一 体 两 面 , 讲 的 是 个 体 在 “ 内 心 自 我 ”与 “外部规约”的激烈争夺中最终做出 自己的人生选择, 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的故事。

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第一章鲁迅: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第二章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研究第三章老舍小说的市民世界 第四章巴金的家庭小说 第五章新月派诗人研究第六章忧郁的诗魂:艾青的诗歌创作第七章京派小说研究 第八章现代派诗人研究第九章张爱玲的生存体验及其小说创作第十章病态文明的病态产儿:《围城》的现代性分析 第十一章七月派小说的研究 第十二章《重放的鲜花》研究 第十三章郭小川诗歌研究 第十四章王蒙小说研究 第十五章池莉小说研究第十六章20世纪河南小说研究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笔名,在日留学期间,初步形成了立人和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思想,1923年15篇小说《呐喊》,1926年11篇小说《彷徨》,1936年8篇小说《故事新编》,另有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2、启蒙主义思想使鲁迅走上了文艺道路,成为他创作小说的出发点,使现代小说从根本上摆脱了小说作为闲书和传统角色,也使现代小说避免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歧路。

启蒙主义的观点决定了鲁迅在取材上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对(1)以单个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出现,身份通常是农民(雇工、帮工),如闰土、祥林嫂、阿Q 、爱姑;下层市民,如华老栓;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封建知识分子,如孔乙己、陈士成。

(2)以群像形式出现的看客,他们赏玩咀嚼他人的苦痛,与封建权势者一道形成有着荒诞意味的无主名杀人团,如《药》里面的看客,《明天、祝福、孔乙己》中的鲁镇人,示众则集中描绘了看客们的丑恶嘴脸。

启蒙者是铁屋中的少数觉醒者,被愚昧民众视为狂人,其具体身分是革命者、先进知识分子。

封建卫道士形象,如《高老夫子》高尔础、《肥皂》四铭,他们鼓吹封建三纲五堂、三从四德。

封建官僚、地主、乡绅等权势者形象,如赵太爷、鲁四老爷、七大人、丁举人,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与体现者,以手中权势对下层民众进行残酷侮辱与迫害。

具有了乡土品格。

在小说中,鲁迅不但展示他们外部生活的艰辛与不幸,更揭示出他们精神上的病痛;在表现封建政治经济制度施加给他们肉体的伤害外,更关注封建意识形态对他们精神上更严重的侵害。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

国文学重要的增长点 。 与成长小说书写 的长足进步互动 通过他的思 想感情在社会熔炉 中的磨练 、变化和发展 ,
通过 将 其与 长篇 小说 、传 记 相比 较 ,发现 其 独特 之
处——成长主人公的性格 变化 , 以及成长主人 公“ 自我 教育” 的特性 , 从而为成长小说命名。

成长小说概念 、 美学特征和源流探究

特征 ? 成长小说何以生成 ? 这些 无疑是成长小 说研究的
根本问题 , 亦为学界难成定论的棘手难题 。不少学者尝 试 说的论者。他于
个 人受教育和由幼稚 到成熟的发展成长过程 。当然 ,
17 年 1 99 2月在其译作 《 绿衣亨利》 人民文学 出版 社 , (
国。作为文学术语的 “ 成长小说 ”2 世纪 8 年代初 才 ,0 0 被引入 中国 。但 2 世纪 9 年代以降 , 0 0 成长小 说可谓 中 的是, 成长小说理论阐释 发生了质的飞跃 。一些学者开 始从各个层面深入探讨成长小说 。概略说来 , 呈现 出以
下几种研究趋向。

( bl a ) t u r a的青少年为主人公 , a as 通过他 的毫不离奇 的 日 常生活 ,通过他一生与其他人相处和交往的社会经历 , 描写他 的智 力 、 道德和精神的成熟过程 、 的整个世界 他 观的形成过程 。 刘半 九首先探究了成长小说术语源流 , ”
长篇 小说 , 不是以一个或几个成熟 的、 型的性格为 中 定
心 , 过一些特殊的 、 通 复杂的以至离奇 的生活现象或传 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 , 并拓展 了成长主人公所 受“ 育” 教 奇 隋节 , 呈现某个社会的某个时期的横断面。它也 不同
于一般的传 记作品 , 不是以真实的不可改变 的人物或事 件为描写对象 , 来表现这个人物在特定社会 中所 产生的

成长如蜕——九十年代成长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成长如蜕——九十年代成长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成长如蜕——九十年代成长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其中包括许多经典的成长小说。

这些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个成长故事,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揭示了一个个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

这些小说在当时取得了极大的反响和影响力,成为了九十年代文学的一部分。

然而,至今这些小说还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对九十年代成长小说进行研究和分析,比较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九十年代成长小说的研究和分析,一方面可以探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揭示小说家的人生观、艺术观和思想倾向。

具体地说,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探讨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变化,以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2.研究九十年代成长小说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分析它们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方法。

3.通过研究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揭示小说家对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的关注和思考,分析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

4.研究这些小说的影响力和意义,在当时和今日的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文拟采用文献研究、归纳分析等方法,对九十年代成长小说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研究对象:选择若干九十年代具有典型意义的成长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红楼梦》、《兄弟》、《平凡的世界》、《人生》、《南方有乔木》、《活着》等。

2.收集文献资料:通过图书馆查询、网络检索、内容分析等方法,收集相关的研究文献和资料,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

3.论文结构设计:以研究对象作为主要线索,设计论文结构,确定研究方法和思路。

4.细化论文章节:按照论文结构,细化各个章节的内容,考虑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5.撰写论文:在对文献资料和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论文撰写,做到论证严密、推理清晰、观点明确。

四、论文预期成果本文旨在系统研究和探讨九十年代成长小说的艺术特点和社会意义,具体预期成果如下:1.揭示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变化。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重点解答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重点解答

革命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是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其写作高潮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

这种小说大多是二元对立模式,大写革命者、斗争者的英雄主义、道德情感等以推崇传统道德,使之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有较大篇幅书写反面人物的侵略行为和野蛮表现,以肯定革命历史的必然趋势。

革命历史小说注重文学的工具性、服务性,强制其承担起“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的重任。

代表作有: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和曲波的《林海雪原》等农村题材小说:是以农村的现实、历史和农民的生活为题材范围的小说。

1)艺术形态的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

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2)题材类型1.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 2.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反映农村生活,展示农民精神风貌。

3.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

3)代表作家:两个艺术倾向不同,都有很大影响的两大创作群体:一是赵树理等山西作家。

另一是柳青、王汶石等陕西作家。

较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代表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等。

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率先打破文革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

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文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文革进行思考。

伤痕小说揭示了文革最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

(完整版)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完整版)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成长小说作为一个小说类型,肇始于西方启蒙主义时期。

20世纪的现代中国也产生和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成长小说。

本文采用发生学、文化学和叙事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从五四到解放30年时段的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初步的整体勘探。

本文共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共分五章。

绪论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界定了成长小说的概念内涵,并为厘定筛选文本而进一步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了要素分析,避免遗漏和误选。

其次,通过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的探讨,意在指出目前的研究缺憾,国内学者对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的研究集中在当代这一时段,而对现代成长小说的整体把握和个案分析都明显欠缺。

从整体上宏观把握和认真梳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已经势在必行。

再者,提出本文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

由于论题本身的性质,自然会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而研究的体例和框架又决定了论文还会涉及发生学、叙事学、主题学、文化研究等学科,这就更需要利用各学科所长而避其所短的综合研究视角才能有效地驾驭论题。

第一章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生。

这一章主要采取探源和发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探讨现代性语境下成长问题的提出,又以此为切入探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历史原因和个人动机。

第一节考察了成长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性缺席,并对成长小说在中国叙事文学传统中的匮乏进行深度溯源。

第二节以西方成长小说为参照系,论证了现代性语境下成长问题的提出,指出五四个人主义话语作为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价值原点。

第三节从“新人”的公共形塑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方向和规约。

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选取各时代的重要期刊杂志或报纸考察论证了五四新人、革命新人、民族新人和翻身新人的理论塑形,指出这四种新人集中代表社会理性所期待的理想人格,并直接影响和开启现代成长小说对“新人”的想像。

第四节集中论证了作家的主体意图,从小说家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虚构(或纪实)他人的成长故事两方面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个人动机。

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

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

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众所周知,“成长小说”这一小说类型乃是近代随着欧风美雨进入中国的文化舶来品。

不过与一度叱咤风云的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相比,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它都默默无闻,连公认的定义和评判标准都没有。

孟繁华、曹文轩们甚至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小说,只有类成长小说。

然而瓦片也有翻身日,成长小说近几年行情见涨:不仅有许多成名作家宣布自己写的是成长小说,而且有为数不少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出现,大有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之势,相信与人们的“个体观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关。

“成长小说”一词译自德语“Bildungsroman”或“Entwicklungsroman”,又译做“教育小说”、“修养小说”、“塑造小说”……在欧美是个源远流长、影响极为深远的小说传统,中国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成果大致分“定义介绍”、“主题探讨”、“理论研究”和“外部视野”四类。

一定义介绍:翻译家与理论家1.翻译家:早在1909年,包天笑就有半译半作的《馨儿就学记》等“教育小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杂志》上连载,影响很大,还曾获得当时教育部的嘉奖。

①30年代前期,《申报·自由谈》上有过关于“教育小说”的专门讨论。

但真正有分量的介绍文章出自后来冯至、杨武能和刘半九等著名翻译家之手。

同为“译序”,冯至1943年在为自己翻译歌德的经典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中文版序言》一文时使用“修养小说”或“发展小说”的名目,着眼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强调的是个人调整自己以融入社会的需要。

②而杨武能1999年重译之后的“代译序”中不仅说明以《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为代表的德国教育小说带有浓重的启蒙运动的时代特色,而且进而把整部名著归纳为“逃避庸俗”,明确指出“教育小说”并非只是在学校念书,而是指广义的“人生教育”,看重的是主人公对自己人生的自由选择。

③冯至、杨武能师徒介绍的重点还是歌德小说的意义阐释,刘半九在为田德望译的《绿衣亨利》作序时则用了更多篇幅高屋建瓴地讨论“教育小说”这种小说类型的自身特点:往往是以一个所谓“白纸状态”(tabula rasa)的青少年为主人公,通过他的毫不离奇的日常生活,通过他一生与其他人相处和交往的社会经历,通过他的思想感情在社会熔炉中的磨炼、变化和发展,描写他的能力、道德和精神的成熟过程、他的整个世界观的形成过程。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叙事类型论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叙事类型论

现代性语境下成长的迷梦、幻灭与神话*——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叙事类型论顾广梅(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 摘要: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作为中国式的重要小说类型之一,是现代性语境下产生的关于成长问题的文学想象和文学表达。

从主人公的成长状态和过程进行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出现了三种叙事类型:在路上的成长迷梦、被放逐的成长幻灭和到达“远方”的成长神话。

同时,文本中的成长主人公也出现三种形象类型:迷梦型成长主人公、幻灭型成长主人公和神话型成长主人公。

关键词: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叙事类型;成长迷梦;成长幻灭;成长神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中国人的成长问题,即如何完成自我确证,如何谋划和建立起人的主体性,成为贯穿现代中国文化史的重要价值追求之一;对现代人成长问题的关注和探寻,也成为整个中国现代性进程的内在精神脉络之一。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关于成长问题的文学想像和文学表达,不仅在精神向度上拓展着现代中国文学的精神*收稿日期: 2011- 9- 28作者简介: 顾广梅( 1973- ), 女, 山东济南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

品格,而且在文化深度上塑造着现代中国文学的文化品质。

从五四到解放的30年间,留在中国文学版图上大量的现代成长小说,在当下的研究格局中始终显得寂寞。

对之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勘察,是我们面向历史态文学现象的一种责任,也是我们探究现代中国人心灵史、精神史的有效路径。

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下)这样描述了成长个体面对社会秩序所呈现出的不同成长状态,他写道:“每一代的青年生长出来,都要在人们称为社会秩序的那些墙壁和罗网中做一种强暴的突奔,然后,他们中间底大多数,便顺从了,小的一部分,则因大的不幸和狂乱的感情而成为疯子,或由冷酷的自我意志而找到了自己所渴望的,成为被当代认为比疯子还要危险的激烈人物,散布在祖先们所建筑,子孙们所因袭的那些墙壁和罗网中,指望将来,追求光荣,营着阴暗的生活。

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

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
特点:
治小说 、 侦探小说等等 相比 ,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 , 它都默默无
闻, 连公认的定义 和评判标 准都没有 。孟 繁华 、 曹文 轩们甚 至认为 中国没有真正意义 上的成 长小说 , 只有类 成长 小说 。 然而瓦片也有翻身 日, 长小说 近几年行情 见涨 : 成 不仅 有许 多成名作家宣布 自己写 的是成长小说 , 而且有为数 不少的期 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出现 , 大有成 为新的学术 增长 点之势 , 相 信与人们的“ 个体观念 ” “ 、 自我意识” 逐渐增强有关。 “ 成长小说” 一词译 自德 语“ i u grm n 或“ nwc— Bl n s a ” E tik d o l grm n , u s a ” 又译做“ 育小说 ” “ n o 教 、 修养小说 ” “ 、 塑造 小说 ”
… …
往往是 以一 个所谓 “白纸 状 态” t uart ) 青 (a l aa 的 b
少年为主人公 , 通过他 的毫不 离奇的 日常 生活 , 通过他

生与 其 他 人 相 处 和 交 往 的 社 会 经 历 , 过 他 的 思 想 感 通
情在社会熔 炉中的磨炼 、 变化 和发展 , 写他 的能力、 描 道
维普资讯
理 论 搽 索
2 O世 纪 成 长 小 说 研 究 综 述
徐 秀 明
众所周知 ,成 长小 说” 一小 说类 型乃 是近代 随着 欧 “ 这 风美雨进入 中国的文化 舶来 品。不过与一 度叱咤 风云 的政
篇 幅高 屋 建 瓴 地讨 论 “ 育小 说 ” 种 小 说 类 型 的 自身 教 这
成 长 小说 展 示 的 是 年 轻 主 人 公 经 历 了某 种 切 肤 之
冯至 、 杨武 能师 徒介绍 的重 点 还是 歌德 小说 的意 义 阐 释, 刘半 九在为 田德 望译的 《 绿衣 亨利 》 序时 则用 了更 多 作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左翼小说
▪ “左翼”小说,是以“左联”为核心、包括一批与“左联” 倾向一致的作家的创作,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小说的主流。 成立于1930年的“左翼作家联盟”并不是一个纯文学流派, 而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由此造成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由幼稚到相对成熟,形成很大影响。
▪ 除了茅盾、丁玲、柔石等较早开始创作的作家,还出现了张 天翼、蒋牧良、叶紫、周文、沙汀、艾芜、吴组缃、萧红、 萧军、端木蕻良等一大批左翼小说新人。左翼小说内部的主 流小说体式,是以茅盾为首,包括沙汀、叶紫等青年作家所 创作的社会剖析小说 。
必自新小说始”。 ,
创作环境变化
▪ 新的市民读者群体形成: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开埠,印 刷、报刊业的长足进步,使小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出版 传播手段
▪ 出现中国第一代以写作为生的职业小说家:报纸、书局 向文学家支付稿酬也自近代小说始,稿费制度逐步建立。
▪ 出版小说的刊物、机构众:多据不完全统计,1902 至 1919 年间的文学性刊物约有 85 种,仅名称冠以“小说” 字样的即达30种,这还不包括如《礼拜六》等登载小说 的刊物在内。出版小说的机构达 100 家之多。
代 小 说 发 展 的 两 个 方 向 。
▪ 田园作家——冯文炳(废名)
人生派写实小说
▪ 叶绍钧(叶圣陶):
▪ 他是继鲁迅之后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从“问题 小说”起步而以擅长描写“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 活”而闻名,以《潘先生在难中》为代表的部分小说, 都于真实的生活描写中揭示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精神病 态,蕴含着对“灰色生活”现实的批判性思考。被称 为“扛鼎之作”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更是因完整 地展现辛亥革命以来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而表明了、对人生派写实小说的完型,贡献甚大。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首先,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变革期间。

当时,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农村向城市的巨大跃迁,人们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一系列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出现了,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青春之歌》等。

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引领了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的起步。

随着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迎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快速的发展。

这种社会背景推动了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研究者开始关注青少年独特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探索青少年在这个当代社会中的成长问题。

例如,钱宗成的《草鞋湾》,莫言的《红高粱》等作品,展示了农村青少年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期间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这些作品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中国成长小说的重要范本。

到了21世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此时的中国成长小说研究也展现出了新的特点。

年轻一代的成长经历在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中得到了广泛的记录和表达,成长小说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革。

同时,一些现实主义的成长小说出现,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蛙》等。

这些小说以其真实生动的描写方式,揭示了青少年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困境和奋斗。

此外,在中国成长小说研究中,也不乏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一些学者关注成长小说中的性别议题,探讨女性青少年的成长经验和问题。

还有学者关注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成长问题,研究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成长观念和教育方法。

这些研究为成长小说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总结起来,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经历了从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早期作品到21世纪的网络文学,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和主题的成长小说。

研究者们在挖掘成长小说中的普遍性和个体性,探索成长小说的变革和发展,以及对青少年成长的引导和响应等问题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中国成长小说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规范化,理论体系的完善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当代社会的成长问题,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挑战和影响。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成长小说在文学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类小说以揭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痛苦、探索和困惑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人性、社会环境和家庭关系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考察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的现状,讨论其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

中国成长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前身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童话故事和寓言。

然而,真正专注于描述青少年成长经历的小说在20世纪才开始兴起。

以郑渊洁的《我的狐仙女友》和林奕含的《小时代》系列等为代表的当代成长小说,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奇幻的想象,深入挖掘了青少年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矛盾。

这些小说不仅受到青少年读者的热爱,也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中国成长小说研究领域,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对中国成长小说的题材和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些小说关注的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友谊、自我认同、爱情以及如何面对社会的压力等。

通过揭示这些主题,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以及他们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惑。

其次,研究者还关注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和个性特征。

由于中国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多样性,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小说有着诸多差异。

研究者致力于探讨这些差异,并从中寻找共性,为理解和推广中国成长小说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研究者还关注中国成长小说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

这类小说通过塑造各种角色和情节,引导青少年思考人生、价值观和未来发展等问题。

同时,这些小说也经常涉及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如教育制度、代际冲突、青少年心理健康等。

研究者通过跟踪调查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全面了解小说对读者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然而,中国成长小说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很难形成一致的结论。

其次,现有研究的数量和质量还不够高,有待更多学者的深入参与和探索。

最后,中国成长小说研究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还比较缓慢,需要加强国际研究交流,吸收国外相关研究的经验和方法。

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研究摘要:本文旨在通过研究20世纪中国的成长小说,探究其中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同时分析小说中塑造出的成长主题和形象,探讨这些主题和形象对读者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成长小说,文化影响,社会影响,历史影响,成长主题,成长形象,读者影响。

引言: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为剧烈的一个世纪,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长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艺表现形式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成长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在那个时代里成长的艰辛和困惑,同时也揭示了他们所经历的社会和历史转变中的各种冲突和挑战。

正文:一、文化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成长小说创作。

许多小说作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道德观念和家庭关系等元素融入到小说中,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和茅盾的《子夜》。

这些小说在呈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同时,对于中国读者的成长、道德和行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社会影响20世纪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为成长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家庭和社会的变革,如儒家思想的衰落、传统家庭结构的瓦解和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等,都成为成长小说创作的重要背景。

例如,茅盾的《腾冲》和巴金的《家》都以复杂的家庭关系为主要题材,深刻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

三、历史影响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对成长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在清朝末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家庭制度的颠覆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也在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揭示。

四、成长主题成长小说的核心主题是关于青少年成长和个人成长的探究。

在小说中,青少年角色经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不断地克服内心的矛盾和其他人的压力,最终成长为独立而坚强的个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成长小说作为一个小说类型,肇始于西方启蒙主义时期。

20世纪的现代中国也产生和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成长小说。

本文采用发生学、文化学和叙事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从五四到解放30年时段的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初步的整体勘探。

本文共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共分五章。

绪论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界定了成长小说的概念内涵,并为厘定筛选文本而进一步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了要素分析,避免遗漏和误选。

其次,通过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的探讨,意在指出目前的研究缺憾,国内学者对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的研究集中在当代这一时段,而对现代成长小说的整体把握和个案分析都明显欠缺。

从整体上宏观把握和认真梳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已经势在必行。

再者,提出本文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

由于论题本身的性质,自然会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而研究的体例和框架又决定了论文还会涉及发生学、叙事学、主题学、文化研究等学科,这就更需要利用各学科所长而避其所短的综合研究视角才能有效地驾驭论题。

第一章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生。

这一章主要采取探源和发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探讨现代性语境下成长问题的提出,又以此为切入探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历史原因和个人动机。

第一节考察了成长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性缺席,并对成长小说在中国叙事文学传统中的匮乏进行深度溯源。

第二节以西方成长小说为参照系,论证了现代性语境下成长问题的提出,指出五四个人主义话语作为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价值原点。

第三节从“新人”的公共形塑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方向和规约。

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选取各时代的重要期刊杂志或报纸考察论证了五四新人、革命新人、民族新人和翻身新人的理论塑形,指出这四种新人集中代表社会理性所期待的理想人格,并直接影响和开启现代成长小说对“新人”的想像。

第四节集中论证了作家的主体意图,从小说家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虚构(或纪实)他人的成长故事两方面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个人动机。

第二章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嬗变轨迹和叙事类型。

这一章主要以史学和叙事学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综合理论视角梳理分析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30年来的嬗变轨迹和叙事类型。

第一节将从五四到解放30年时段的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划分为开端、爆发和收获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叙事特征和主题内涵。

由于五四作家集中于对传统人格的剖析和反思,更多的人物形象是因袭着传统文化积弊的病态的老中国儿女,“新人”的成长想像还是一个奢侈的话题,所以五四开端期的现代成长小说在叙事上尚显稚嫩,数量上也不够丰富,但已基本具备成长小说的主题内涵和叙事特征。

左翼革命爆发期的现代成长小说在数量上明显增多,并呈现出“民族寓言”式的写作趋势,主要表现为:个人成长与外在重大社会事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长主人公逐渐大龄化、生理意义上的成长被忽略,精神发育成为这一阶段成长小说的重心;叙事结构和模式逐渐趋同化、固定化。

由于个人的成长越来越被视作民族国家历史本质的象征,成长的方向也越来越合历史目的性,因而这一阶段的成长小说已经开始被规约为“教育叙事”。

抗战收获期的现代成长小说数量也很丰富,其主题内涵、叙事模式除了承袭爆发期的诸多特点外,还出现了“改造式”的成长主题内涵和叙事模式。

成长主人公主要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或农民的形象出现,在主体构建上按照社会秩序的规约进行以“新我”换“旧我”的精神改造。

第二节根据成长主人公是否完成成长仪式,将现代成长小说划分为三种叙事类型:在路上的成长迷梦、被放逐的成长幻灭和到达“远方”的成长神话,由此相应产生出三种类型的成长主人公形象,即迷梦型、幻灭型和神话型成长主人公。

在对叙事类型的分析过程中,本章着重对三种类型成长主人公形象进行还原式分析,以期得到对成长人物面貌和作家创作心态的完整把握,避免把作家作品打散后只能作为零星例证出现的缺陷。

第三章身体成长: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诗学维度之一。

这一章主要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证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中所展示的身体成长之谜。

第一节探讨了身体的时间神话,指出个人成长时间与历史时间的融合,历史时间被分解在个人成长时间里,个人成长时间也在参与历史时间的建构。

借用巴赫金的小说诗学理论,提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中的“成长时空体”和“道路时空体”两个文化和审美概念。

另外,探究了指向未来的先行性时间遮蔽一次性的个体生命时间以及有限性的个人成长时间,并将成长主人公的时间观与价值观、历史观的建构相联系,归纳出三种类型:进化论时间观的坚定型、指向过去和个人时间的不彻底型、从过去到未来的转变型。

第二节探讨了身体的空间实践。

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首先分析了身体成长的空间行为模式——成长主人公逃离家庭空间而闯入社会空间,指出由于家庭空间的封建文化内涵使之对成长个体具有了“异己性”,并且在革命意识形态话语系统里,家庭空间和现代民族国家完全成了截然对立的矛盾关系,顺利成长的前提是舍家为国,甚至是“毁家”为国。

女性成长主人公对“父亲之家”和“丈夫的家”进行了双重逃离。

其次,分析了身体成长的空间逻辑——开放自由的空间位移和空间拓展,成长主人公正是在了解、接纳和屏弃各种空间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调整身体、自我与空间的关系,在社会阶级、性别、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重构自己的社会身份。

空间本身已经作为社会建构,参与到主人公身体成长与身份认同。

再者,分析了身体成长的四个典型表征空间——监狱、军队、会议和街道(广场),指出表征空间是想像和探索成长主题的重要手段,并分别揭示其所蕴涵的独特象征意义和审美意味:监狱空间指向身体挣扎与精神超越,军队空间指向身体驯服与新我诞生,会议空间指向身体生成与自我建构,街道(广场)空间指向身体展演和精神狂欢。

第三节探讨了身体欲望的话语转移,揭示出身体欲望作为被启蒙理性唤醒催发的主体意识的主产品,是如何在时代大风歌的变奏下,围绕“革命”这一总体性变革目标进行分配重组和重新叙述的。

同时,还揭示出身体欲望的话语转移能否成功进行,直接影响着成长主人公的顺利成长。

以历时性的分析框架分别考察了开端期身体欲望与社会理性的初步调适、爆发期身体欲望和革命指令的矛盾冲突和收获期身体面相的多样化。

第四章心理成长: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诗学维度之二。

这一章运用拉康后现代精神分析学的主体生成理论,考察了心理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节探究了镜像阶段对母亲镜像的辨识与想象性认同,主要出现三种情形:一是在神话型和部分迷梦型成长小说里,母亲镜像既是被超越、被颠覆的小他者,又是难以割舍的根性诉求;二是在部分神话型成长小说里,母亲镜像帮助成长主人公心理成长和精神成长;三是幻灭型成长小说里,母亲镜像成为无法逾越的心像误认。

这三种母亲镜像认同对主人公的心理成长产生了不同作用,抗争式的母亲镜像认同既使成长主人公积极建构起主体性,又使之难舍与生俱来的根性弱点;精神同盟式的母亲镜像认同加快了成长主人公主体建构、自我确认的过程;仰望式的母亲镜像认同则使成长主人公的主体建构受到阻碍。

第二节探究了后镜像阶段对父亲镜像的拆解和审视。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生动回应了五四时期文化先驱者对个性解放、人格自由所做的文化构想,将其具象化为“父”与“子”相冲突对抗的生活场景和心理图式。

由于父亲镜像对儿子和女儿的心理投射作用不完全相同,本节从“父与子”和“父与女”的不同角度分别论之:一是“叛逆—归来”之子对父亲镜像的再拆解、再审视,其中选取四个代表性文本具体分析了封建暴君型、阶级仇人型、原罪型和现代民主型四种父亲镜像;二是逆女对父亲镜像的反抗和颠覆,这主要从争取婚恋自由、确立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节探究了成长主人公在后镜像阶段送走了血缘父亲,迎来了崭新的“象征之父”。

这个代表新的秩序和法则的“象征之父”以成长主人公的启蒙者、教育者形象出现在其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

成长主人公对“象征之父”的接纳,首先是从对启蒙者面像的想象性认同开始的,本文归纳并分析了五种启蒙者面像介入方式:从欲望化到“去欲望化”、男主女从式、序列化、“群众”、“公家人”等。

随后,启蒙者传达“先行掌握”作为象征性导引,不同时期启蒙者的“先行掌握”不同,从个人主义话语、革命意识形态话语到民族主义话语,这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紧密相关。

相应地,成长主人公对启蒙者的他者话语进行了象征性认同,只有被他者话语询唤为说话主体,成长仪式才能真正完成。

第五章精神成长: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诗学维度之三。

第一节从新知识与新教育的领受考察了精神成长的文化内涵,分析成长主人公知识建构的三种方式,指出现代传媒和现代学校作为新型的教育途径对精神成长的催发作用,同时检视了学校作为意识形态机器的教化功能,以及由此对精神成长的阻碍和负面影响。

第二节从意义和信仰的找寻考察精神成长的文化内涵,运用弗兰克尔的意义学说分析意义意志、意志自对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指出现代成长小说中信仰找寻与精神成长相等同,信仰成为成长主人公意义世界中最关键的一维,由此成长故事一定意义上成了信仰故事,本文对这种特殊的中国式成长现象从心理学、社会文化学进行了多角度的原因分析。

另外,结合文本细读阐释了找寻意义和信仰的精神产品——痛苦体验。

结语“成长”抑或“生成”?探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所展示出的“成长”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生成”。

原本自然意义和生命存在意义上的“成长”因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更迭的巨大牵引力而演变为带有强烈规训意味的“生成”。

成长主人公身体成长、精神成长和心理成长都表现出经受社会文化模造的“生成”特征。

由此成长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成长故事的讲述具有了社会文化的示范意义,但也因此出现主题内涵的单一化、叙事的模套化、程式化和审美风格的重复单调等缺憾。

指出成长小说不应忽视生命原初意义上的“成长”,更不能完全以意识形态修辞来规约成长的“因”与“果”。

本论文的学术目标和创新点在于:1、根据选题的性质,选取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主要运用文化学、发生学和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整体把握和文本细读,这是本文的方法论创新目标;2、重新发现并解读被文学史忽略了的众多现代成长小说文本,如王统照的《一叶》、张闻天的《旅途》、冯铿的《最后的出路》、张天翼的《齿轮》、苏雪林的《棘心》等等,以期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全貌作出令人信服的探察,这是本文还原历史的创新目标;3、从身体成长、心理成长和精神成长三个诗学维度考察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中蕴涵的“成长之谜”,为成长小说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范式和切入点,这是本文的理论创新目标;4、始终坚持纵(历时)、横(共时)两个向度相交叉结合来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生和嬗变、叙事类型和诗学维度,这是本文的写作范式创新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