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_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 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

高中语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 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杨沫〔女〕〔1914-1995〕原名杨成业。

曾用名杨君默、杨默、杨慧梅等,笔名鲁佳、小观等。

原籍某某湘阴,生于一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

1928年入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在中学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作了准备。

为了逃脱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她离家独自谋生,在某某省香河县做过小学教师,此外还做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在奔波迷惘之中,她找到了党。

这些经历,给她后来写作《青春之歌》打下了生活基础。

1934年在《黑白》上发表处女作。

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做妇女工作和报刊编辑工作。

杭战爆发后,她参加了冀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做过妇女工作。

后又到《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作编辑,主编过文艺副刊。

解放后,她先是作《人民日报》编辑,后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

不久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说创作上。

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苇塘纪事》、《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青春之歌》续集〕、《自白――我的日记》、《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青春之歌》的创作,开始一九五○年,初稿完成后。

一九五二至五六年间进行了几次重大的修改,至一九五七年七月脱稿、一九五八年一月问世。

由于小说题材新颖,比较深刻地再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展示出革命青年的前进道路,有重大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一些国家翻译出版,是新中国文学在国外流行很广的一部小说。

一九五九年《中国青年》、《文艺报》曾就这部作品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同年十月,作者对作品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增加了描写林道静在农村从事革命活动和北大学生运动的章节。

修改本于一九六○年三月出版。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中较早出现的正面描写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一部成功作品。

它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首先,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变革期间。

当时,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农村向城市的巨大跃迁,人们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一系列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出现了,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青春之歌》等。

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引领了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的起步。

随着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迎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快速的发展。

这种社会背景推动了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研究者开始关注青少年独特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探索青少年在这个当代社会中的成长问题。

例如,钱宗成的《草鞋湾》,莫言的《红高粱》等作品,展示了农村青少年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期间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这些作品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中国成长小说的重要范本。

到了21世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此时的中国成长小说研究也展现出了新的特点。

年轻一代的成长经历在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中得到了广泛的记录和表达,成长小说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革。

同时,一些现实主义的成长小说出现,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蛙》等。

这些小说以其真实生动的描写方式,揭示了青少年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困境和奋斗。

此外,在中国成长小说研究中,也不乏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一些学者关注成长小说中的性别议题,探讨女性青少年的成长经验和问题。

还有学者关注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成长问题,研究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成长观念和教育方法。

这些研究为成长小说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总结起来,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经历了从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早期作品到21世纪的网络文学,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和主题的成长小说。

研究者们在挖掘成长小说中的普遍性和个体性,探索成长小说的变革和发展,以及对青少年成长的引导和响应等问题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中国成长小说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规范化,理论体系的完善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当代社会的成长问题,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挑战和影响。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一、本文概述成长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历来受到广泛关注。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长小说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特点、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影响与贡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力求揭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为文学研究和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探讨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接着,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归纳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主要特点和叙事手法,如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心理描写、时间线性叙事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在主题表达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自我认同、家庭伦理、社会变迁等。

本文还将关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与其他文学流派和作品的互动关系。

通过比较研究和跨学科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在塑造民族性格、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学创新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二、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主题研究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描绘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遭遇,也深度探讨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元主题。

通过对这一类型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心路历程的曲折。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关注的核心是个体的成长过程。

这一主题通过描述主人公从青涩少年到成熟个体的转变,揭示了成长的痛苦、困惑和喜悦。

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面临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环境的考验,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成长,逐渐认识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也深入探讨了社会问题。

这些小说通常将个体的成长放置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感受,折射出社会的种种问题。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论题选定的背景与意义现代成长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学类型,其创作、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形态的不断更新,现代成长小说的创作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本篇研究拟以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规律和内在特点。

借此研究能够深入挖掘现代成长小说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有助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社会变迁的演变过程。

二、研究的目标与涉及的范畴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展历程、创作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具体涉及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 现代成长小说的定义及其历史渊源:对现代成长小说的概念进行界定,追溯其产生和发展的时间背景和历史渊源。

2. 现代成长小说的文学元素:分析现代成长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等文学元素,探讨其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3. 现代成长小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分析现代成长小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包括历史事件、时代气息、文化传统等方面,探讨其对现代成长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产生的深远影响。

4. 现代成长小说的创作手法与审美价值:分析现代成长小说中的创作手法和审美价值,如写实主义、象征主义、叙事方法、思想内涵等方面的运用,探讨现代成长小说对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主要借鉴文学理论和方法,采用文学批评的视角和方法,从文本、作者和时代三个层面来分析研究现代成长小说。

具体步骤如下:1. 选定研究范围,搜集文献资料。

2. 对现代成长小说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文学特色及潜在意义。

3. 分析现代成长小说的文化背景及社会因素,探讨其对社会、文学发展的影响。

4. 对现代成长小说的创作手法和审美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其对当代文学的启示和借鉴。

5. 建立研究结论,明确现代成长小说在小说史上、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展望和建议。

四、预期研究成果1. 分析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创作成就和文学价值,探究其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成长小说作为一个小说类型,肇始于西方启蒙主义时期。

20世纪的现代中国也产生和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成长小说。

本文采用发生学、文化学和叙事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从五四到解放30年时段的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初步的整体勘探。

本文共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共分五章。

绪论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界定了成长小说的概念内涵,并为厘定筛选文本而进一步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了要素分析,避免遗漏和误选。

其次,通过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的探讨,意在指出目前的研究缺憾,国内学者对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的研究集中在当代这一时段,而对现代成长小说的整体把握和个案分析都明显欠缺。

从整体上宏观把握和认真梳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已经势在必行。

再者,提出本文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

由于论题本身的性质,自然会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而研究的体例和框架又决定了论文还会涉及发生学、叙事学、主题学、文化研究等学科,这就更需要利用各学科所长而避其所短的综合研究视角才能有效地驾驭论题。

第一章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生。

这一章主要采取探源和发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探讨现代性语境下成长问题的提出,又以此为切入探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历史原因和个人动机。

第一节考察了成长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性缺席,并对成长小说在中国叙事文学传统中的匮乏进行深度溯源。

第二节以西方成长小说为参照系,论证了现代性语境下成长问题的提出,指出五四个人主义话语作为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价值原点。

第三节从“新人”的公共形塑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方向和规约。

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选取各时代的重要期刊杂志或报纸考察论证了五四新人、革命新人、民族新人和翻身新人的理论塑形,指出这四种新人集中代表社会理性所期待的理想人格,并直接影响和开启现代成长小说对“新人”的想像。

第四节集中论证了作家的主体意图,从小说家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虚构(或纪实)他人的成长故事两方面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个人动机。

推荐226条优秀文学博士论文题目

推荐226条优秀文学博士论文题目

推荐226条优秀文学博士论文题目文学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等。

本位就以文学专业为例,为大家提供226条优秀文学博士论文题目。

1、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2、清后期女性的文学生活研究3、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与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研究4、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中国新诗民族性的建构之研究5、魏晋南北朝论体文研究6、李渔生活美趣研究7、中国古典意象史论8、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9、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10、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11、道咸宋诗派研究12、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研究13、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14、从山水到园林-谢灵运山水园林美学研究15、朱彝尊交游考论16、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17、两汉文学地域性研究18、汉代神话研究19、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20、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流变及地域性研究21、唐代游艺与诗歌22、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23、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24、民国以来重要唐宋词选研究25、中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与意象研究26、作者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27、元散曲风格特质及其成因研究28、《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研究29、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研究30、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研究31、日本的鲁迅《野草》研究32、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研究33、新世纪大陆电视剧与革命叙事34、宋元词曲递变研究35、论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36、当代小说中的土地问题37、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38、周扬与现代革命文艺运动39、文化突围与文类重构40、庾信在唐代诗坛的接受41、从中国三部小说看中国江湖文化42、清代书院与桐城文派的传衍43、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44、人性腹地的勘探与呈现45、曹植文学思想研究46、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47、从农民到农民工48、传奇叙事与中国当代小说49、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50、神话与儿童文学51、西方净土信仰与唐人创作研究52、魏文帝曹丕研究53、《史记》文学研究54、汉代文学中的神话研究55、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56、苏轼谐趣词研究57、唐代小说的明清传播58、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研究59、论女性意识视域下的当代女性诗歌60、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61、宋初南北两大文学群体研究62、宋词音乐专题研究63、残雪文学的意义空间64、黑土地的守望者65、汪曾祺小说文艺民俗审美研究66、明代文官制度与明代文学67、明清游历小说研究68、发现与重读-20世纪80年代“被遮蔽”历史小说研究69、民俗与政治的互动70、台湾后乡土文学研究71、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探微72、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73、传统的再生: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的伦理接受74、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75、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76、西方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1917-193777、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78、围城内外的变奏79、中国现代谍战叙事研究80、英语世界的《红楼梦》研究81、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82、汉代楚辞学研究83、人性清流濯心田-孙犁人道主义文学论84、中国古代狐精故事研究85、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86、日本《诗经》传播史87、论北岛及《今天》的文学流变88、讲述心灵世界的故事89、中国古代城市笔记研究90、版印传媒与两宋文学的传播及嬗变91、女性书写:智性·情感·身体92、河南长篇小说(1949-1999)研究93、1898~1927:西方文学理论早期引介研究94、王夫之《诗经》学研究95、韩愈古文评点整理与研究96、明清戏曲选本“宗元”研究97、宋仁宗朝诗歌研究98、当代西部文学中的民间文化书写99、广西苗族歌谣研究100、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都市空间101、佛教传播对唐传奇小说通俗化的影响研究102、唐传奇题材演变与影响论稿103、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104、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105、日常生活与文学上海106、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研究107、钟馗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108、西王母故事的文本演变及文化内涵109、文学与法律:明清长篇世情小说研究的别样视角110、中国耽美小说中的男性同社会关系与男性气质111、多元文化冲突与《三国演义》传统观112、《诗经》押韵及相关问题研究113、唐前曹植接受史114、瓦解与重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形象的书写(1999-2011)115、中国当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研究(1949-2013)116、现代与传统视域中的雅俗之辨117、《西游记》佛禅思想考释118、蒲松龄莫言比较研究119、《诗经》郑、卫诗歌研究120、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121、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122、江苏明代作家研究123、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研究124、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125、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126、严歌苓小说研究127、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128、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129、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130、唐诗人物形象描写艺术研究131、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132、《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133、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134、唐代侠风与文学135、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136、唐代长安与文学137、晚清报刊小说研究138、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139、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140、宋南渡词坛研究141、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研究142、唐代乐府诗研究143、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144、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145、中国古代女性意识--从原始走向封建礼教146、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147、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148、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149、《韩非子》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150、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151、论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152、宋前咏物诗发展史153、清代《诗经》学研究154、《牡丹亭》的传播研究155、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156、唐宋词意象的符号学阐释157、《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158、清代女诗人研究159、唐代女性诗歌研究160、文学中的上海想象161、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162、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163、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164、1990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研究165、南宋遗民词人研究166、白居易闲适诗研究167、清代词选研究168、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169、清商曲辞研究170、唐代乐府制度研究171、古代公文文体流变述论172、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173、近代宋诗派研究174、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研究175、中国古代小说空间论176、谢灵运诗歌研究177、宋代的古琴文化与文学178、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179、《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180、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181、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182、宋人笔记与汉语词汇学183、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184、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185、中国近现代小说的乌托邦书写186、铁凝与新时期文学187、《诗经》与周代婚姻礼俗研究188、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189、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190、从唐宋词到当代流行歌曲191、唐前女性题材诗歌研究192、消费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193、“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194、现代中国文学疾病叙事研究195、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研究196、“样板戏”研究197、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198、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研究199、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研究200、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20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研究202、唐诗与西域文化203、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研究204、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205、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206、汉魏六朝女性着述考论207、18-20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学研究208、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209、西方反讽诗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210、《左传》评点研究211、王小波小说研究212、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213、中国古代菊花文化研究214、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215、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216、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217、论网络文化视野中的穿越小说218、曹操形象演变研究219、浅析《聊斋志异》中“狐女”“鬼女”的独特性及婚姻观220、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剧热播现象探析221、论中国网络小说影视的改编222、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王安忆《长恨歌》英译本中的女性与时空223、《水浒传》人物塑造艺术研究224、张爱玲翻译研究225、《平凡的世界》:乡土中国大众“文学圣经”226、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古典文学元素。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成长小说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成长小说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 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第四章
中国现代成长小 说的价值与意义
对个体成长的意义
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价值:通过阅读成长小说,读者可以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 义,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提供人生经验:成长小说中的人物经历可以提供读者人生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发展历程
起源:20 世纪初, 中国现代 成长小说 开始萌芽
发展:20 世纪20年 代,中国 现代成长 小说逐渐 成熟
高峰:20 世纪30年 代,中国 现代成长 小说达到 高峰
低谷:20 世纪40年 代,中国 现代成长 小说进入 低谷期
复兴:20 世纪50年 代,中国 现代成长 小说开始 复兴
繁荣:20 世纪60年 代,中国 现代成长 小说进入 繁荣期
研究方法:运用 文学批评、历史 学、社会学等多 种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成果:取得 了一定的研究成 果,如对成长小 说的主题、人物、 情节、语言等方 面的深入分析
研究趋势:未来将 继续深入研究,关 注成长小说的社会 影响、文化价值等 方面,同时加强对 成长小说与其他文 学类型的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成长经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如家庭、学校、社会等 心理变化: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是成长小说的重要主题,如从幼稚到成熟、从依赖 到独立等
社会背景:主人公的成长背景通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
叙事风格
现实主义:注重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强调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合理性 浪漫主义:强调情感表达,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情节往往具有传奇色彩 现代主义:注重心理描写,强调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情节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后现代主义:强调解构和重构,注重语言和形式的创新,情节往往具有荒诞和讽刺色彩

现代性语境下成长的迷梦、幻灭与神话——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叙事类型论

现代性语境下成长的迷梦、幻灭与神话——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叙事类型论
纬。
得头破血流也不轻易服输或是妥协。借用钱理群 在《 丰富 的痛苦 —— “ 吉诃 德 ” 哈姆 雷特 ” 堂 与“ 的
东移 》 书对 中 国现 代知 识 分 子精 神 发 展 轨迹 的 一 理论 视角 进行 考 察 , 梦 型 成 长 主人 公 既 以 现代 迷 意识 重 新 观 照 着 几 乎 所 有 的 “ 姆 雷 特 ” 题 : 哈 命 “ 思想 与行 动 , 人 与 群 体 , 个 自我 与 他 人 , 定 与 肯 否定 , 理想 与现 实 , 生与死 ” 等 ] ¨, 等 又并 不缺 少 “ 道 ” 的堂 吉 诃 德 的 英 雄 主 义 。他 们 之 所 殉 式 以始 终处 于前 成 长 的迷 梦状 态 , 者 说 处 于 “ 或 丰 富 的痛苦 ” 状态 , 主要 是 因为 他 们对 社 会 秩 序 、 社 会 理 性乃 至 人 生 意 义 都 怀着 “ 哈姆 雷 特 ” 的深 式
2 1 Vo. 7 No. ( n rl No 2 0) 02 15 1 Ge ea .4
现代 性 语 境 下 成 长 的迷 梦 、 幻灭 与 神话
— —
中国现 代 成 长 小说 叙 事 类 型论
顾 产梅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 院, 山东 济南 ,5 0 4) 20 1
摘要 : 中国现代 成长小说作 为 中国式的重要小说 类型之 一, 是现代 性语 境 下产 生的关于 成长 问题 的文学想 像和 文学表达 。从主人公的成长状态和过程进行考察 , 国现代 成长 小说 出现 了三种叙 事类型 : 中 在路 上 的成 长迷 梦、 被放逐 的成长幻灭和到达“ 方” 远 的成长神话 。同时, 文本 中的成长 主人公也 出现 了三种形象类型 : 迷梦 型成长
为社会秩序的那些墙壁和罗网中做一种强暴的突

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一)

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一)

门 讨 论 。但 真 正 有 分 量 的 介 绍 文 章 还 是 出 自 冯 至 、杨 武 能 和 刘 半 九 等 学 养 深厚的学者之手。冯至1943 年在为 自己翻译歌德的经典教育小说 《威 廉·迈 斯 特 的 学 习 年 代 》 所 做 的 序 言 中说:
“德国有一大部分长篇小说, 尤 其是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这三百 年内的代表作品, 在文学史上有一个 特殊的名称, 修养小说或发展小说 (Entuicklungsroman)。它 们 不 像 许 多 英 国的和法国的小说那样, 描绘出一幅 广大的社会图像, 或是单纯的故事叙 事, 而多半是表达一个人在内心的发 展与外界的遭遇中间所演化出来的 历史.这里所说的修养, 自然是于这 个字广泛的意义: 即是与个人和社会 的关系, 外边的社会怎样阻碍了或助 长了个人的发展, 在社会偶然与必 然、命运与规律织成错综复杂的网, 个人在这里边有时把握住自己生活 的计划, 运转自如, 有时却完全变成 被动的, 失却独立。经过无数不能避 免 的 奋 斗 、反 抗 、诱 惑 、服 从 、迷 途 ……最后回顾过去的生命, 有的是完 成了, 有的却只是无数破裂的片断。 作者尽量把他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 与观察写在这类的小说里, 读者从这 里边所能得到的, 一部分好像是作者 本人的经历, 一部分是作者的理想。 在德国, 从十七世纪的葛利梅豪生 (Crimelshausen) 到 十 九 世 纪 末 叶 , 几 乎每个第一流的小说家都写过一部 或 两 部 这 类 的 长 篇 小 说 。 ”②
综上所述, 成长小说的定义一向 有 两 类 :“ 成 长 小 说 ”是 强 调 主 人 公 在 艰 难 困 苦 中 执 著 地 认 识 自 我 、实 现 自 我 的 奋 斗 历 程 ;“ 教 育 小 说 ”是 叙 述 主 人公从叛逆出走追求理想, 到饱受挫 折后认清现实和自我能力, 理智地融 入社会, 在整体秩序中找到自身位 置 、作 用 的 经 过 。实 际 上 , 二 者 是 一 体 两 面 , 讲 的 是 个 体 在 “ 内 心 自 我 ”与 “外部规约”的激烈争夺中最终做出 自己的人生选择, 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的故事。

中国现代小说的多样性研究

中国现代小说的多样性研究

中国现代小说的多样性研究近年来,中国现代小说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现代小说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题材和风格上的多样,还体现在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上的多样。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小说的多样性,以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和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题材多样性中国现代小说的题材多样,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描写农村生活的《家》到描写都市白领生活的《平凡的世界》,从描写历史事件的《红岩》到描写家庭伦理的《离婚》,中国现代小说的题材涉及了农村、城市、历史、社会等各个领域。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内容,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变化。

二、风格多样性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格多样,不拘一格。

从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到余华的超现实主义小说,从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到王小波的后现代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格各异。

这种多样性体现了中国作家的创造力和个性,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欣赏的角度。

三、作者多样性中国现代小说的作者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领域。

有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有在城市生活多年的作家,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作家,也有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作家。

这种多样性使得中国现代小说的视角更加广阔,也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文化多样性中国现代小说的文化多样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上。

一方面,中国现代小说在题材和风格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如余华的《活着》中对传统家庭观念的颠覆和反思。

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传承,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对传统乡土文化的描绘和赞美。

这种文化多样性使得中国现代小说在国际文学舞台上独具特色。

五、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对话中国现代小说的多样性还体现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对话上。

一方面,中国现代小说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反思和颠覆,如莫言的《蛙》中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批判。

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弘扬,如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对传统家庭观念的赞美和呈现。

女性成长小说之比较研究以《布谷鸟鸣叫》和《最蓝的眼睛》为中心

女性成长小说之比较研究以《布谷鸟鸣叫》和《最蓝的眼睛》为中心

女性成长小说之比较研究以《布谷鸟鸣叫》和《最蓝的眼睛》为中心女性成长小说是文学作品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分支,在描写女性成长道路中的磨难、坎坷、勇气和成就方面表现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选取了两部经典的女性成长小说《布谷鸟鸣叫》和《最蓝的眼睛》,通过比较研究,深入探讨其中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提纲:一、小说概述对《布谷鸟鸣叫》和《最蓝的眼睛》这两部小说进行概述,包括出版时间、作者、故事情节等内容。

二、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分析主角女性在性格上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如勇敢、执着、坚强、敏感等特点。

三、家庭环境对女性心理成长的影响分析主角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父母关系、亲人离世、兄弟姐妹关系等等,对她们的性格有哪些影响。

四、社会环境对女性心理成长的影响分析主角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种族歧视、阶级差距、经济贫困等等,对她们的成长过程有哪些影响。

五、婚姻观念的塑造分析主角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婚姻观念影响,比较两部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婚恋观念和态度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六、教育对女性心理成长的影响分析主角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她们的对未来的规划以及性格塑造上有哪些重要作用。

七、自我认同的建立分析主角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逐渐建立的自我认同,如何树立女性自立、自主的意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

八、女性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比较两部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成长历程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分析女性角色的历程是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九、文学价值和启示对两部小说在女性成长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对今天的女性有哪些启示和启发。

通过以上九个提纲,本文对《布谷鸟鸣叫》和《最蓝的眼睛》这两部女性成长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力求深入挖掘并分析女性成长中的种种问题及其深层次的人性探讨,这对于提高我们对女性问题的认识,推动社会进步大有帮助。

1. 小说概述本部分主要是对两部小说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小说的出版时间、作者、故事的基本结构等。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成长小说在文学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类小说以揭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痛苦、探索和困惑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人性、社会环境和家庭关系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考察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的现状,讨论其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

中国成长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前身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童话故事和寓言。

然而,真正专注于描述青少年成长经历的小说在20世纪才开始兴起。

以郑渊洁的《我的狐仙女友》和林奕含的《小时代》系列等为代表的当代成长小说,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奇幻的想象,深入挖掘了青少年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矛盾。

这些小说不仅受到青少年读者的热爱,也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中国成长小说研究领域,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对中国成长小说的题材和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些小说关注的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友谊、自我认同、爱情以及如何面对社会的压力等。

通过揭示这些主题,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以及他们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惑。

其次,研究者还关注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和个性特征。

由于中国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多样性,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小说有着诸多差异。

研究者致力于探讨这些差异,并从中寻找共性,为理解和推广中国成长小说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研究者还关注中国成长小说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

这类小说通过塑造各种角色和情节,引导青少年思考人生、价值观和未来发展等问题。

同时,这些小说也经常涉及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如教育制度、代际冲突、青少年心理健康等。

研究者通过跟踪调查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全面了解小说对读者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然而,中国成长小说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很难形成一致的结论。

其次,现有研究的数量和质量还不够高,有待更多学者的深入参与和探索。

最后,中国成长小说研究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还比较缓慢,需要加强国际研究交流,吸收国外相关研究的经验和方法。

中国现当代小说专

中国现当代小说专
(4),《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今天的意 义与解读: A, 通俗的解读:“入世”过程——人与 环境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B,历史深度的解读:对乌托邦悖论的思考。
第三讲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等“百花文学”
(a),何为乌托邦。 (b),乌托邦的悖论:1,与现实之关系:无 法实现性。2,个体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对立: 集体乌托邦理想对个体的吞噬。乌托邦的 界限与越界的危险。3,作为批判武器的乌 托邦与作为体制建设对象的乌托邦:乌托 邦的异化。
2,现代主体与现代性:五四主题 2-1,现代主体:批判性、怀疑主义、独 立性、反抗性、自我性 2-2,现代性与现代意识形态:召唤系统 2-3,“狂人”的现代性意识:进化历史 观、现代人性观、个体意识
四,当代解读之二:现代知识分子问题 1,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诞生:“狂人” 2,内涵:先驱意识、觉醒者意识、“黑屋 子”意象与其选择、“少数人”立场 2-1:真理占有者与少数人意识; 真理宣谕式的言说方式
(从无名到身份再生到“否定之否定”: 主体意识的发展与获取)、马缨花、海喜 喜:二者作为章永璘的“他者”(大众) 对章身份的诞生、确认起了重大作用。
马的作用:首先从物质上使其成为一个 “人”,接着从情感上使其成为一个“男 人”,最后又以自己愚昧的“大众”身份 使其成为一个“知识分子”;而海喜喜则 将自己的“大众”身份置换成“人民”身 份(大众的双重含义:知识分子的对立面 ――启蒙批判的对象;知识分子的精神养 母及归属:人民。俄国的民粹主义),从 而导致章知识分子意识的否定之否定。
中国现当代小说专题研究
王世诚
第一讲 现代小说的开端:《狂人 日记》
一,现代母题的经典之作 1,何谓现代? 1-1现代性的概念:个体观、历史观、国 家观、经济观、社会观(有机社会)、价 值观。 1-2现代人的概念:现代个体与主体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重点解答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重点解答

革命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是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其写作高潮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

这种小说大多是二元对立模式,大写革命者、斗争者的英雄主义、道德情感等以推崇传统道德,使之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有较大篇幅书写反面人物的侵略行为和野蛮表现,以肯定革命历史的必然趋势。

革命历史小说注重文学的工具性、服务性,强制其承担起“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的重任。

代表作有: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和曲波的《林海雪原》等农村题材小说:是以农村的现实、历史和农民的生活为题材范围的小说。

1)艺术形态的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

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2)题材类型1.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 2.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反映农村生活,展示农民精神风貌。

3.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

3)代表作家:两个艺术倾向不同,都有很大影响的两大创作群体:一是赵树理等山西作家。

另一是柳青、王汶石等陕西作家。

较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代表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等。

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率先打破文革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

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文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文革进行思考。

伤痕小说揭示了文革最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

(完整版)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完整版)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成长小说作为一个小说类型,肇始于西方启蒙主义时期。

20世纪的现代中国也产生和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成长小说。

本文采用发生学、文化学和叙事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从五四到解放30年时段的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初步的整体勘探。

本文共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共分五章。

绪论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界定了成长小说的概念内涵,并为厘定筛选文本而进一步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了要素分析,避免遗漏和误选。

其次,通过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的探讨,意在指出目前的研究缺憾,国内学者对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的研究集中在当代这一时段,而对现代成长小说的整体把握和个案分析都明显欠缺。

从整体上宏观把握和认真梳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已经势在必行。

再者,提出本文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

由于论题本身的性质,自然会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而研究的体例和框架又决定了论文还会涉及发生学、叙事学、主题学、文化研究等学科,这就更需要利用各学科所长而避其所短的综合研究视角才能有效地驾驭论题。

第一章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生。

这一章主要采取探源和发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探讨现代性语境下成长问题的提出,又以此为切入探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历史原因和个人动机。

第一节考察了成长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性缺席,并对成长小说在中国叙事文学传统中的匮乏进行深度溯源。

第二节以西方成长小说为参照系,论证了现代性语境下成长问题的提出,指出五四个人主义话语作为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价值原点。

第三节从“新人”的公共形塑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方向和规约。

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选取各时代的重要期刊杂志或报纸考察论证了五四新人、革命新人、民族新人和翻身新人的理论塑形,指出这四种新人集中代表社会理性所期待的理想人格,并直接影响和开启现代成长小说对“新人”的想像。

第四节集中论证了作家的主体意图,从小说家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虚构(或纪实)他人的成长故事两方面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个人动机。

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

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

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众所周知,“成长小说”这一小说类型乃是近代随着欧风美雨进入中国的文化舶来品。

不过与一度叱咤风云的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相比,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它都默默无闻,连公认的定义和评判标准都没有。

孟繁华、曹文轩们甚至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小说,只有类成长小说。

然而瓦片也有翻身日,成长小说近几年行情见涨:不仅有许多成名作家宣布自己写的是成长小说,而且有为数不少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出现,大有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之势,相信与人们的“个体观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关。

“成长小说”一词译自德语“Bildungsroman”或“Entwicklungsroman”,又译做“教育小说”、“修养小说”、“塑造小说”……在欧美是个源远流长、影响极为深远的小说传统,中国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成果大致分“定义介绍”、“主题探讨”、“理论研究”和“外部视野”四类。

一定义介绍:翻译家与理论家1.翻译家:早在1909年,包天笑就有半译半作的《馨儿就学记》等“教育小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杂志》上连载,影响很大,还曾获得当时教育部的嘉奖。

①30年代前期,《申报·自由谈》上有过关于“教育小说”的专门讨论。

但真正有分量的介绍文章出自后来冯至、杨武能和刘半九等著名翻译家之手。

同为“译序”,冯至1943年在为自己翻译歌德的经典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中文版序言》一文时使用“修养小说”或“发展小说”的名目,着眼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强调的是个人调整自己以融入社会的需要。

②而杨武能1999年重译之后的“代译序”中不仅说明以《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为代表的德国教育小说带有浓重的启蒙运动的时代特色,而且进而把整部名著归纳为“逃避庸俗”,明确指出“教育小说”并非只是在学校念书,而是指广义的“人生教育”,看重的是主人公对自己人生的自由选择。

③冯至、杨武能师徒介绍的重点还是歌德小说的意义阐释,刘半九在为田德望译的《绿衣亨利》作序时则用了更多篇幅高屋建瓴地讨论“教育小说”这种小说类型的自身特点:往往是以一个所谓“白纸状态”(tabula rasa)的青少年为主人公,通过他的毫不离奇的日常生活,通过他一生与其他人相处和交往的社会经历,通过他的思想感情在社会熔炉中的磨炼、变化和发展,描写他的能力、道德和精神的成熟过程、他的整个世界观的形成过程。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叙事类型论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叙事类型论

现代性语境下成长的迷梦、幻灭与神话*——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叙事类型论顾广梅(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 摘要: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作为中国式的重要小说类型之一,是现代性语境下产生的关于成长问题的文学想象和文学表达。

从主人公的成长状态和过程进行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出现了三种叙事类型:在路上的成长迷梦、被放逐的成长幻灭和到达“远方”的成长神话。

同时,文本中的成长主人公也出现三种形象类型:迷梦型成长主人公、幻灭型成长主人公和神话型成长主人公。

关键词: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叙事类型;成长迷梦;成长幻灭;成长神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中国人的成长问题,即如何完成自我确证,如何谋划和建立起人的主体性,成为贯穿现代中国文化史的重要价值追求之一;对现代人成长问题的关注和探寻,也成为整个中国现代性进程的内在精神脉络之一。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关于成长问题的文学想像和文学表达,不仅在精神向度上拓展着现代中国文学的精神*收稿日期: 2011- 9- 28作者简介: 顾广梅( 1973- ), 女, 山东济南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

品格,而且在文化深度上塑造着现代中国文学的文化品质。

从五四到解放的30年间,留在中国文学版图上大量的现代成长小说,在当下的研究格局中始终显得寂寞。

对之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勘察,是我们面向历史态文学现象的一种责任,也是我们探究现代中国人心灵史、精神史的有效路径。

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下)这样描述了成长个体面对社会秩序所呈现出的不同成长状态,他写道:“每一代的青年生长出来,都要在人们称为社会秩序的那些墙壁和罗网中做一种强暴的突奔,然后,他们中间底大多数,便顺从了,小的一部分,则因大的不幸和狂乱的感情而成为疯子,或由冷酷的自我意志而找到了自己所渴望的,成为被当代认为比疯子还要危险的激烈人物,散布在祖先们所建筑,子孙们所因袭的那些墙壁和罗网中,指望将来,追求光荣,营着阴暗的生活。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左翼小说
▪ “左翼”小说,是以“左联”为核心、包括一批与“左联” 倾向一致的作家的创作,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小说的主流。 成立于1930年的“左翼作家联盟”并不是一个纯文学流派, 而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由此造成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由幼稚到相对成熟,形成很大影响。
▪ 除了茅盾、丁玲、柔石等较早开始创作的作家,还出现了张 天翼、蒋牧良、叶紫、周文、沙汀、艾芜、吴组缃、萧红、 萧军、端木蕻良等一大批左翼小说新人。左翼小说内部的主 流小说体式,是以茅盾为首,包括沙汀、叶紫等青年作家所 创作的社会剖析小说 。
▪ 除此之外萧红、张天翼、丁玲、端木蕻良等一大批有才情的 作家,在小说的抒情性质、讽刺性质和心理性质方面,都做 出了细微而大胆的试验,显示了当时小说观念和体式的多样 进步。
社会剖析小说
▪ 社会剖析小说作家,把现代小说描写艺术和社会 科学客观地精密剖析融和起来,力图对社会生活 作总体的、全貌式的客观再现,作品往往主题明 晰,戏剧性冲突集中强烈,注重从时代环境、社 会关系的影响上去把握与描写人物个性的形成与 发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取得了可 观的成绩,成为这一时期革命现实主义小说达到 一个新水平的标志,且对整个20世纪中国现实 主义小说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作为现代小说的开山祖,鲁迅的创作一开始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呐喊》和《彷徨》——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 谈到自己为什么做小说,鲁迅曾自述是为了“启蒙”,为了揭示国民的 精神“病痛”,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因此,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 就以反封建的精神直指人的现代觉醒和国民灵魂的改造。正是基于这种
海派小说
▪ “海派”是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 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 产物,它一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一面又 感染着都市“文明病”。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学界公认,成长小说发轫于18世纪中后期的德国。

作为文学术语的“成长小说”,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引入中国。

但20世纪90年代以降,成长小说可谓中国文学重要的增长点。

与成长小说书写的长足进步互动的是,成长小说理论阐释发生了质的飞跃。

一些学者开始从各个层面深入探讨成长小说。

概略说来,呈现出以下几种研究趋向。

一、成长小说概念、美学特征和源流探究什么是成长小说?成长小说具有哪些独特的美学特征?成长小说何以生成?这些无疑是成长小说研究的根本问题,亦为学界难成定论的棘手难题。

不少学者尝试着为成长小说以科学命名。

刘半九可谓中国最早研究成长小说的论者。

他于1979年12月在其译作《绿衣亨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序言中,对成长小说给予了具有美学意义的深度探究。

“在近代西欧文学、特别是德语文学的画廊中,就有一种像是传记而不能称为传记的品种,名曰‘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

这种文学品种不同于一般的长篇小说,不是以一个或几个成熟的、定型的性格为中心,通过一些特殊的、复杂的以至离奇的生活现象或传奇情节,呈现某个社会的某个时期的横断面。

它也不同于—般的传记作品,不是以真实的不可改变的人物或事件为描写对象,来表现这个人物在特定社会中所产生的历史作用,并通过这个具体人物反映作者的有关的历史见解。

‘教育小说’,顾名思义,首先来源于作者的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人决不是所谓‘命运’的玩具,人是可以进行自我教育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来充分发挥自然所赋予他的潜能。

因此,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教育问题便成为这类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小说’往往是以—个所谓‘白纸状态’(tabularasa)的青少年为主人公,通过他的毫不离奇的日常生活,通过他一生与其他人相处和交往的社会经历,通过他的思想感情在社会熔炉中的磨练、变化和发展,描写他的智力、道德和精神的成熟过程、他的整个世界观的形成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概念厘定和要素分析㈠成长小说的概念厘定“成长小说”这一小说类型在中国是一个舶来品。

成长作为每一个体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遇的原发性问题,应是文学想像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文学史上,涉及了人的成长,并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出现的“成长小说”,最初肇始于西方启蒙时期,卢梭的《新爱洛绮丝》、葛利梅豪生的《痴儿西木传》算得上最早的成长小说。

到18、19世纪的德语文学,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凯勒的《绿衣亨利》等作品使成长小说在主题内涵、叙事模式上基本成熟定型。

相比之下,中国古典文学由于文化语境的制约和叙事传统的拘囿,始终未能产生出严格意义上的“成长小说”。

直到现代以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个人主义启蒙话语全面开启了新的文学想像,成长小说在现代中国才得以初步开端。

成长小说从上个世纪初期被介绍和引入现代中国,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理论命名上的统一。

研究者和翻译家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成长小说自我发挥为“发展小说”、“教育小说”、“修养小说”等等,直到近几年,仍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只有“类成长小说”而没有成长小说。

[1]在中国,最早对成长小说进行概念分析和定位的是几位翻译家。

1943年,冯至翻译《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时将成长小说译为“修养小说”、“发展小说”(Entuicklungsroman),他特别指出这类小说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修养,自然是与这个字广泛的意义:即是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外边的社会怎样阻碍了或助长了个人的发展,在社会偶然与必然、命运与规律织成错综复杂的网,个人在这里边有时把握住自己生活的计划,运转自如,有时却完全变成被动的,失却独立。

经过无数不能避免的奋斗、反抗、诱惑、服从、迷途……最后回顾过去的生命,有的是完成了,有的却只是无数破裂的断片。

”[2] 1979年,刘半九在翻译《绿衣亨利》时将成长小说译为“教育小说”,他认为:“‘教育小说’,顾名思义,首先来源于作者的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人决不是所谓‘命运’的玩具,人是可以进行自我教育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来充分发挥自然所赋予他的潜能。

因此,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教育问题便成为这类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所谓的‘教育小说’往往是以一个所谓“白纸状态”(tabula rasa)的青少年为主人公,通过他毫不离奇的日常生活,通过他一生与其他人相处和交往的社会经历,通过他的思想感情在社会熔炉中的磨炼、变化和发展,描写他的能力、道德和精神的成熟过程、他的整个世界观的形成过程。

”[3] 2000年,学者芮渝萍分析美国成长小说时,将其概括为“描写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某个特别的事件(往往是不幸的事件)或特别的遭遇后,突然产生顿悟,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最后脱去幼稚的胎骨,成熟深沉起来,完成了青少年走向成年的社会化过程”。

[4]实际上,虽然研究者的提法不同,但所揭示的理论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总的看来,这类小说应该包含认识论和存在论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成长个体要接受某种价值观或学习某些知识,另一方面成长个体在个性上的成熟和经验上的丰富。

前者指向具体文化层面,后者指向生存哲学层面。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成长的经纬。

综观西方学者对成长小说的研究,有两位学者所作出的开拓性努力是值得一提的。

1914年,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艺批评家卢卡奇在经典论著《小说理论》第二部分,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小说“历时”形态学理论,将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分为四种类型:(1)以《堂吉诃德》为代表的抽象理想类型小说;(2) 以《情感教育》为典型的幻灭小说;(3) 以《威廉·迈斯特的学徒时代》为代表的成长教育小说;(4)“超越生命生活社会形式”的托尔斯泰小说创作。

如果说第一、二类小说尖锐地提出了“理想”和“现实”的不可调和性,那么18世纪“成长教育小说”则力图以启蒙的探索精神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分裂,作家与主人公之间的反讽距离的消失功能,是促成实现“成问题的个人在理想经验的指引下同具体社会现实的和解”,[5]所谓“理想经验”是指人性的培育和完善,故而称其为“教育小说”,其决定性的思想特征是人道主义。

“教育小说”的作者与主人公是同一的,主人公在情节中实现的自我教育本身也就是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想像性实现。

在“教育小说”中,小说主人公的行为模式也就从第一类小说中的“行动”转向“和解”。

卢卡奇正是把文学特别是小说视为追求“人的完整性”的社会手段,希望通过艺术形式整顿生活秩序,通过严肃艺术重建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才从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主人公与世界的关系这两个角度进行了小说类型的独特划分。

他采用“精神史”的分析模式,既将任何文学形式都看作是特定社会总体“精神”的产物,又试图归纳出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或“世界观类型”,为探讨具体文学形式提供一幅更为广大的文化背景。

由此,他对成长小说的界定和分析表现出一种敏锐而宏阔的历史视界。

20世纪30年代末期,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给出了“成长小说”较准确完善的理论描述和总结。

他的《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一书,因战争爆发而遗失了手稿,但我们从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大纲和准备撰写该书的草稿材料中,仍可看到他的卓越识见和非凡概括。

他首先按“主要人物形象的构建原则”划分出长篇小说的四种类型:漫游小说、考验主人公小说、传记小说和教育小说,随之着重对“教育小说”(“Erziehungsroman 或Bildungsroman”)的内涵、要素和特征进行了历史考察和理论揭示。

他富于创建性地指出“大部分小说(以及小说的各种变体)只掌握定型..的主人公形象。

……除了这一占统治地位的、数量众多的小说类型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鲜为人见的小说类型,它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象。

这里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

主人公本身、他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

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了情节意义....;与此相关,小说的情节也从根本上得到了再认识、再构建。

时间进入人的内部,进入人物形象本身,极大地改变了人物命运及生活中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义。

这一小说类型从最[6]按上述定义,巴赫金细致区分了成长小普遍涵义上说,可称为人的成长小说......。

”说的五种类型,包括:纯粹的循环型(即纯年龄的循环)成长小说;与年龄保持着联系(虽不太紧密)的循环型成长小说,勾勒出某种典型的重复出现的人的成长道路,从青年时的理想和幻想转变到成熟时的清醒和实用主义;传记(以及自传)型小说,人的成长发生在传记时间里,人生命运的生成与本人的成长融合在一起;训谕教育小说,以某一种教育思想(较为广义的理解)为基础,所描绘的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过程;现实主义型的成长小说,人与世界一同成长,他自身反映着世界本身的历史成长。

应该说,巴赫金对成长小说这一概念的重要贡献就在于他特别指出了这类小说的现代特征,一是突出作为动态统一体的主人公形象,二是时间这一现代因素进入人物形象本身。

由此,外部社会图景已不再是这类小说叙述的中心,人在外部环境中如何进行自我构图、自我确立成为叙述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虽然“成长小说”这一概念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没有出现,但中国文学从古典进入现代以来,确实出现了大量与西方成长小说在题材和内容上相类似的小说文本。

由于它们兴起的历史文化语境及面向的文学史传统与西方成长小说不同,继而表现出的主题内涵、和叙事特征也都不尽相同。

参照西方成长小说的“模型”,本文所谓的中国式的成长小说是指叙述处于青春—青年期的成长主人公从幼稚走向成熟,并发展出典型性格的一种现代小说类型。

首先,“成长”是成长小说的叙述关键。

对个体的人来说,“成长”不仅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也是文化人类学不可缺少的构素之一。

从生物学的视野看,个体的人经历着从萌芽(童年期)、勃发(青春-青年期)、成熟(中年期)直至衰老(老年期)这一外在生命成长过程;从文化人类学的方向看,正是伴随着这个不断获得生命外在物质性的成长过程,个体的人开始了不断开发生命潜能、习得文化理性、最终获得自我主体性的内在精神成长和心理成长过程。

由是,人的成长既是一种外在性成长,又是一种内在性成长。

成长小说因而在内容表达上具有了鲜明的双重维度:它既可以注重表现作为生存个体的人与外在世界的种种现实关系,也可以侧重表达人的内在性塑造,即人的精神攀缘和心理成长,二者不是绝对分离,而是粘连融合在文本中;它不仅注重个体生命的自然进程,而且注重成长主人公从非我到本我,从旧我到新我的社会化过程;它还不可避免地表现人物成长的两种体验,一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的普遍体验,如对爱情、友情的追求,对性的逐渐认知等;二是个体的人在特定环境里的特殊成长体验,通常地,人类共同的成长体验往往通过个体的人的特定环境来表达,于是这两种体验也就水乳交融地交织在一起。

其次,既然成长是指主人公的成长,那么,人物在成长小说中成了高于情节、高于环境的叙述重心。

实际上,人物代替情节而成为小说表现的中心,是小说文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老舍曾说:“凭空给世界增加了几个不朽的人物,如武松、黛玉等,才叫作‘创造’。

因此,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

世事万千,都转眼即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陈腐;只有人物足垂不朽。

此所以十续《施公案》,反不如一个武松的价值也。

”[7]确实,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仅使小说凸显了“文学就是人学”的要义,更获得巨大的审美价值。

作为现代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成长小说讲述的是人物的成长故事,其叙述重心不在“故事”,而在成长人物。

外在环境和情节的安排、设置都应该围绕着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来进行。

当然,成长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并不是完全不顾外部环境与人物成长的关系,相反,人物成长过程中个体与社会既冲突又妥协的矛盾关系应是人物性格生成的主要因素。

所以,如同巴赫金所指出的人与世界一同成长,“他自身反映着世界本身的历史成长”。

[8]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大部分文本在主题选择上往往并非以“成长”为唯一主题,而很可能是双重、多重主题。

成长主题可能与情爱主题、革命主题、家族主题、英雄主题等交织融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对现代中国人成长故事的想像。

(二)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要素考察面对如此众多的中国现代小说作品,要从中较为准确地筛选厘定出属于成长小说的文本,仅仅以上述概念内涵为依据尚显不够。

其中光是涉及到成长主题的中国现代小说就数量众多,如果全部纳入成长小说的概念范畴,未免显得外延过宽,容易引发歧义。

虽然成长小说必定要表现成长主题,但并非涉及了成长主题的就一定是成长小说。

在考察了大量中国现代小说文本后,本文拟从以下四个角度对之进行分析定位,期待既能对所涉及的具体文本进行令人信服的裁定和归纳,又能发现那些目前尚未被研究者注意到的现代成长小说文本及其文化和叙事奥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