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国学,不求甚解课题研究方案
2024年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
阶段性测试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阶段性测试,以检验学生对知 识点的掌握情况,测试成绩计入平时成绩。
2024/2/29
16
期末考试形式及内容
2024/2/29
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进行。
考试内容
涵盖课程所有重要知识点,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 力。
考试时间
根据学校教学安排确定,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复习时间。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
2024/2/29
1
contents
目录
2024/2/29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互动环节与课堂表现 • 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 •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2/29
3
不求甚解课程概述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广大公众的通识教 育课程,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 引导学习者探索各领域的知识与智慧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元化 教学方法,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培 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 科学等多个领域,以经典文本和案例 为载体,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兴趣。
2024/2/29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使学习者掌握各领域的基 本知识和核心概念,拓宽 知识视野。
学习资源
提供课程PPT、推荐阅读书目、在 线数据库等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 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6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2024/2/29
7
知识点梳理与讲解
课程背景介绍
简要概述课程的历史、现 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帮 助学生了解课程的全貌。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不求甚解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2.学习驳论文的论述方法。
力的语言, 体会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读书的益处, 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不求甚解》
年级
九
科目
语文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不求甚解》
授课类型
新课
课标依据
1.养成默读习惯,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
重点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 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 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
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五、教法学法
默读法、讨论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
六、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谈读书》紧紧扣住“读书”这个话题, 分别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不求甚解》则是从批驳别人的观点开始, 接着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 然后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 最后总结全文,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二、学情分析
关于读书问题, 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 但常谈常新。《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 但见解独到。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 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
互动性强的古代语文不求甚解教案
互动性强的古代语文不求甚解教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学科的教育方式也越来越重视互动与个性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早已不再是枯燥的认字、识字、背诵古诗文,而是融合了现代教育的优势,注重体验感,更加注重兴趣和互动性。
古代语文的教学容易出现枯燥乏味的情况,常常需要通过复习、诵读等方式,在口胡中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
但这种方法似乎已经被新式的教学方法取代了。
在今天的语文教育中,互动成了怎样的主线,不求甚解的教学如何把握这个机会,成为了一个古老教育机构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互动性是现代教育的主线,如何与古代语文教学相结合?互动教学可以说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再是单向传授,而是通过一种双方互动的方式,以良好的演示、交流、沟通、针对性地布置任务等方式,实现知识共享,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
对于古代语文教学,也可以借鉴互动教学模式,通过组织讨论组、辩论队等方式,让学生围绕古代文化、历史背景、人物故事展开辩论和讨论,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增加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如何把握互动性教学的着力点,创造互动教学的营造氛围?互动性教学的着力点是在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具体实施互动性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方能把握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①注重选题。
选题要与学生的年龄段、兴趣爱好相关,也需要与课程内容相关,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②注重教学方法。
要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例如任务式教学、课堂探究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
③注重创造营造氛围。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便让学生充分参与,表达自己的课堂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也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一体的良好关系。
3、不求甚解教学的转变方向不求甚解教学,就是按照官定的课程来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仅仅会被告知该学什么、该怎么学。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有时无法保持学习动力,有时候学习也滞涨不前。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
默写生字;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文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走近文本。
初读
整体把握
初步感知
1.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提问:
①文中插叙第一次登山的经历对全文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②两次登山经历有哪些异同(完成表格,表格附在教案后)主要写的是哪次登山经历
1.概括并交流
课
堂
流
程
图
引入形象感知课文;基础积累学生:感知并默写
出示图片 默写生字
老师:出示并点评
能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写出自己的概述
初读
用一句话概述文章内容老师:点评
通过具体到言行色理解母爱 学生:圈画并谈理解
品读
圈画词句进行品味
老师:点拨并引导
由读到写,学有所得 学生:思考并写话
总结
写出母亲临终未完的话、写感悟老师:总结点评
教 案 设 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中插叙、表达效果。
2、学习勇于挑战极限,在困难中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
教学重点:
重点:插叙、对比的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之线的两层含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导入:
图片导入
出示预习练习中易错生字
旨在使学生再次深刻感知文本的意蕴,意图让他们能沉浸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梳理总结布置作业
作用:在总体平直的叙述中不断地强调出紧张的心理描写,便行文舒急变化,错落有致。
2.整理圈划、试着做批注、交流
小结:表层——物质之线:连接登山者身体的绳索;深层——精神之线:登山者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品格,挑战极限、顽强拼搏的精神。)
不求甚解说课稿人教版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法:在课堂上,我将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修辞手法。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和探讨课文的主旨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古代汉语》:许嘉璐著,中华书局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词汇用法和语法结构,对于深入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和修辞手法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收录了不同时期的经典古代文学作品,涵盖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和文言文风格,有利于学生拓宽阅读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不求甚解说课稿 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在设计上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本章节“不求甚解”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并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词汇解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等。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阅读中。
视频: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翻译工具和文献资源,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文言文相关知识。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和修辞手法的相关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对象九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二、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
2.结合慎思和明辨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思辨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结合慎思和明辨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思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题目解释“不求甚解”这个词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只求知道个大概。
这个词含有批评的意思。
(二)走近作者本文的作者马南邨,原名邓拓。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通过视频介绍,进一步了解作者。
(三)背景链接(四)学习生字词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一般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例句: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咬文嚼(jiÁo)字:对语言文字可以推敲,字斟句酌。
多用来指只注意文字的表述,死抠字眼儿。
也形容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
例句: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豁(huò)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例句: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即读书;益:好处、收获。
意为读书总会有收益。
例句: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五)文体常识讲解驳论文是议论文中的一种。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驳论文是指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驳或者间接批驳;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以便驳倒对方错误的论点。
(六)理清文章反驳思路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开门见山的提出反驳的观点——对于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为什么说不提倡却又说不盲目反对呢?“不提倡”是因为“不求甚解”被后人赋予的“只想懂个大概,不做深入了解”的态度毕竟在很多方面是不好的,我们在很多时候还是要求甚解,求彻底,求深入,不能盲目行事,不能囫囵了事,这是显而易见的。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人们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容易导致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感到压力。
因此,本文提出一种不求甚解的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快速获取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求甚解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不求甚解方法进行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3.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不求甚解的概念和特点2.不求甚解的方法和技巧3.不求甚解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4.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及技巧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获取知识。
2.讲解不求甚解的概念和特点教师简要介绍不求甚解的概念,并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3.探讨不求甚解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不求甚解的方法和技巧,如快速阅读、筛选信息、归纳总结等。
同时,教师分享一些实用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不求甚解方法。
4.实践不求甚解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教师设计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方法进行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不求甚解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求甚解的意义和价值,强调其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
6.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及技巧教师讲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不求甚解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实践。
五、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学生运用不求甚解方法完成一篇关于某一主题的文章,检验学习效果。
2.小组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2022-03-31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教学重点: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教学难点:驳论文的反驳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
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引导明确: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三、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
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简介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对于学生来说,不求甚解往往意味着对知识的盲目接受,甚至为了追求高分而不顾理解;对于老师来说,不求甚解则意味着教育效果不佳,存在浪费时间的情况。
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不求甚解”转变为“深入探究”。
本教案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思维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或高中的语文、数学、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解决普遍存在的“不求甚解”问题提供方法和思路教学步骤第一步:情境交流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不求甚解”现象,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老师也可用富有想象力的情景较好地呈现这一过程,例如:一位奶奶突然感受到肚子疼痛,不知道为什么,若凭直觉,她只会吃一些药物来纾解。
但是正因为不知道病因,奶奶受到的疼痛会反反复复发作。
第二步:介绍知识背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知识背景,老师在这一节提出了更具体明确的问题,例如:第一步情境中,为何奶奶会感到胃疼?无病不成疼,尝试通过探究获取病因,从而根据问题来分析问题。
第三步:学习有关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应当只是简单地展示知识点,而应该让学生主动探究并积极参与。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围绕问题做一个项目、调查研究,搜集预断,然后再在课堂上一起进行讨论,共同探究病因的根源。
如此一来,学生不仅通过实践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而且还要在解决问题后,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深入掌握知识。
第四步:解答疑惑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思维,了解他们的困惑,一旦发现学生有困惑,要给予及时的回应和指导。
老师也可建设一个“疑难杂症”板块,在课堂上诚邀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五步:总结归纳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时刻提醒学生关注问题的本质,不断总结归纳,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准确深入的认识。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1.2 教学内容介绍“不求甚解”的定义和背景。
探讨“不求甚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利与弊。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互动问答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合作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二章:什么是“不求甚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不求甚解”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解释“不求甚解”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一些常见的“不求甚解”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识别“不求甚解”的行为。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是否也存在“不求甚解”的情况。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个人反思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对自身是否存在“不求甚解”的认识。
第三章:为何要避免“不求甚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避免“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度思考的习惯。
3.2 教学内容分析“不求甚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误解、偏见和停滞不前。
探讨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避免“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教授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帮助学生避免“不求甚解”。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个人反思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对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如何避免“不求甚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度思考的习惯。
4.2 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如提问、批判性思考和深度阅读。
《不求甚解》教案【最新10篇】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目的:1、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2、掌握反驳的方法;3、体会“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重点: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掌握反驳的方法难点:归纳知识性杂文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自读课文,思考: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第四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3、举有关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四、学生自由提问。
五、阅读《阅读文选》中的《燕山夜话》三则,思考:1、《不要秘诀的秘诀》这个题目,又“不要秘诀”,又介绍“秘诀”,是否矛盾?2、《欢迎“杂家”》这个题目中的“杂家”为什么要加引号?3、“学问不可穿凿”,那么,应该怎么样?六、总结邓拓杂文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不求甚解求甚解形式(邓拓)知识性杂文内容风格教学目标:2、正确理解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
3、学习用批判的目光对待“一般人”的观点、主张。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其表达的中心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等),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通过层层论证树立自我的观点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工作中,常常听到有同学在呼喊,上帝啊,赐给我有效的读书方法吧。
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会思考,我们是不是该改变一些读书的方法了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或者期待,那么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种读书方法,看看是否能受到启发。
出示题目。
二、了解大意,找出主要观点。
问: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其含义有几层?一遍不够第二遍、第三遍。
明确:(态度)读书要谦虚;(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从反面讲:不要自负、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
板书:论点,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牛刀小试:PPT 三张1、信息社会,资讯发达。
特别是网络,当你点击,链接像个无底洞,让你沉溺其中。
你怎样“不求甚解”?(浏览)A、迅速扫视,撷取重要信息。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 提高学生沟通、合作、创新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原则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实践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三、教学内容1. 词义理解:讲解“不求甚解”的词义及来源。
2. 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人物、文化作品中的“不求甚解”现象。
3. 方法指导:介绍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义、案例及方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设置课后作业,运用“不求甚解”方法进行实践。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组织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不求甚解”的内涵。
2. 讲解:详细讲解“不求甚解”的词义、案例及方法。
3.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实践:设置课后作业,运用“不求甚解”方法进行实践。
5.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组织1. 课堂纪律:严格要求课堂纪律,确保教学效果。
2. 座位安排:按小组座位,便于讨论与合作。
3. 时间分配:合理分配讲解、讨论、实践等环节的时间。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实践效果。
3. 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综合能力提高。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组织的意见和建议。
2.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评价和改进措施。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状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九、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辅助教学。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3.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魅力。
4. 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作者及其背景。
2. “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寓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不求甚解”的思考。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学习方法、人生哲理的文章,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
2.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1.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
3. 反思作业布置和评价方式,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求甚解(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二、教学原则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实践性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三、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分析。
2. 探讨“不求甚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相关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分析。
四、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不求甚解”的含义及教学目标。
2. 第二课时:阅读课文《不求甚解》。
3. 第三课时: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不求甚解”的应用。
4. 第四课时:阅读相关材料,进行文本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理解“不求甚解”的应用。
六、教学手段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课文《不求甚解》及相关阅读材料。
2. 多媒体: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案例,进行案例分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思路和结论。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2. 课堂讨论中,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 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九、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2. 网络资源:收集与“不求甚解”相关的文章、视频等资源,方便学生课后学习。
不求甚解教案: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全面提高素质能力
不求甚解教学法是一种以“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这种教学法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普及教育、基础教育和初中阶段。
不求甚解教学法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自主性和主动性。
教师主要起到引导、提示、激发、提醒和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在主体地活动中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创新。
因为学生在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促发个人的潜能,培养灵敏的思考能力,以便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未知的领域联系起来,创新性地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不求甚解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和提高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求甚解教学法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它能够促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主观的机会,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解题思路,锻炼学生自主和创新意识的能力。
这种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不求甚解教学法主张“学有所乐”,以兴趣为突破口,使形式化的学习变得有趣和富有挑战性。
而学生在快乐和自由的氛围中,会容易地产生高度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自己强大的学习潜能。
此外,不求甚解教学法能够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不求甚解教学法是一种反思性教学,它要求学生在探求知识的同时,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辨析,使用不同的角度体系来探究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优异成果。
不求甚解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这种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团队合作,分享经验和知识,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分工合理,互帮互助,形成有利于团队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氛围。
学生在合作中,能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更容易在社会中成为良好的团队组织者和执行者。
不求甚解教学法是一种以“引导自主探究”和“培养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新式教学模式。
它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求熟读 不求甚解——诵读国学经典有效策略的思考
新教师教学阅读写作个性心理不同,也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
在阅读的教程中,学生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来唤回直觉经验。
由于不同的学生,他们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里,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由于心理不同,阅读解文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出一定的时间,尽可能让他们用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
其次要注重学生对阅读作品进行整体感知,运用读诵浏览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带着感情去与作品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开展阅读讲解总是遵循教学大纲将所谓的正确答案进行照本宣科,而学生的很多创造性的理解和富有想象力的认识因为这些“标准答案”而被扼杀。
这样的一种情况普遍存在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极大地损害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也影响了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
所以,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所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将标准答案引入教学,而是学生一起去探究阅读材料所传达出来的内容和情感。
这样的方式才可以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老王》这篇课文的阅读学习之中,有不少学生就不赞成老王这样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认为老王这样一个光棍住在破破烂烂的小屋内,一个人孤苦伶仃,尽管他很热心,老实厚道、乐于助人,但是他为什么没有努力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幸福的人,而只是一个孤苦伶仃的人呢?学生这样的认识有些异类,但是也为学生开阔的理性思维发展提供了可能,更为高效的阅读教学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教师也应当在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发展。
四、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体系在新课标当中,一直在不断的强调,“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需要在阅读当中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体验与感受”。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教案名称:深度理解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不求甚解”这一概念,并理解其对学习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2. 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并培养相应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深度思考和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教师提问“你是否曾经遇到过不求甚解的情况?为什么有时我们会采取这样的态度?”以激发学生思考。
2. 理解概念:以示例、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3. 反思现象:通过展示一些社会现象或者媒体报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求甚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与正面的态度进行对比。
4. 探讨信息可靠性: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分辨信息的真实性,通过演示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深度思考训练: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探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支持材料和结论。
6. 总结:学生进行小结,回顾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思考收获。
教学方法:1. 引导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个人观点和经验。
2.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或虚构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小组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工作,互相合作,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和注意。
2. 理解概念:教师通过举例和故事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3. 反思现象:教师给予一些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求甚解”的负面影响,并与积极思维进行对比。
4. 探讨信息可靠性: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5. 深度思考训练:教师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探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支持材料。
6. 总结:学生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思考收获。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探讨(2024)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估结果,定期向学生和 家长反馈学习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2
05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2024/1/29
23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2024/1/29
知识目标
通过测试和作业成绩,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
能力目标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其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1/29
20
应对突发情况预案
技术故障应对
提前检查设备、网络等 是否正常,如遇技术故 障及时启用备用方案, 确保课程顺利进行。
2024/1/29
学生问题处理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 异议,教师应保持耐心 和冷静,及时给予解答 和引导,避免影响课堂 秩序。
紧急事件处置
制定紧急疏散预案,确 保在突发情况下学生能 够安全、有序地撤离课 堂。
总结与提炼
在讨论结束后,对案例进行总结和提炼,强调案例中的关键点和教 训。
15
小组讨论法推动
明确讨论主题
提前告知学生讨论主题,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思考 。
合理分组与角色分 配
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合理分组并分配角色,确保每个学 生都能积极参与。
引导深入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引导他们深入讨论,促进思想碰 撞和交流。
21
评价反馈机制建立
课堂表现评价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他们的发言、 提问、合作等情况,作为评价的依据。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知 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学生自评和互评
定期反馈与调整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同时鼓励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促进彼此 之间的交流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读国学,不求甚解”课题研究方案
杨兆佩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
自建校以来,学校以诵读国学经典为我校特色教育目标,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形成了校园处处见经典、师生人人诵诗文的生动局面。
学生以学校编写的《国学经典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等校本教材为蓝本,每天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15分钟的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古诗词是孩子们每天诵读的内容,毕业时都能熟记于心。
学校楼梯的每一级台阶都镶嵌有一句古诗词或名言警句。
孩子们在琅琅书声和耳濡目染中,浸润着传统文化,厚实了文化底蕴。
(二)选题的意义
1、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渐成风气。
3、国学启蒙与素质教育可有机整合。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低中年级以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为主;高年级以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为主。
我校一至
六年级学生依次系统地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孟子》、《论语》、《道德经》等节选,使之具备一定的国学基础,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2.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诵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并以此锻炼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记忆内容的质量。
3.将学生长期置于诵读经典的氛围之中,使之受到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增强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读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学习与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 每日一读。
课前五分钟各班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2. 每周一课。
利用国学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读讲解或学习新的篇章,或温习旧的内容,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3.每月一查。
课题组成员于每月月底进入各班抽查学生的当月诵读情况,并做好评分与记录工作。
4.每学期进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学校每学期安排一次诵读比赛,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
5.每学年开展一次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活动。
此活动可将国学经典诵读与抄录、绘画、歌咏、舞蹈、手抄报、故事会、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避免一成不变,枯燥乏味,
把诵读变成了“苦读”。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粗浅地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针对低年级重点以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及简单古诗开始。
第二阶段:了解做人的道理,通过经典阅读渗透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取向。
中年级增加学习《《千字文》、《增广贤文》及古典诗词选读。
第三阶段:通过经典阅读学会辨别忠奸、善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道德取舍实践,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
高年级计划进一步接触《论语》、《道德经》、《孟子》、《朱子家训》及诗词选读。
穿插在研究的各个阶段,计划分阶段开展美德故事大比拼活动。
其中一、二年级讲《三字经》《弟子规》上的故事,三四年级讲古典读物上的优秀少年故事,五六年级讲古代伟人经典美德故事,从而更好地宣传和内化传统道德精神。
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素读经典的训练,贵在坚持,难以速成。
但只要巧妙地利用好零碎的时间,组织好有趣的形式,学生很乐意学。
而且素读可以开发学生右脑,让孩子变聪明,同时也能让我们的教育变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