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中考赏析及答案

合集下载

苏轼《定风波》 赏析

苏轼《定风波》 赏析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鉴赏: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定风波》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定风波》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定风波》含答案古诗词鉴赏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

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③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④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吟啸:高声吟咏。

②芒鞋:草鞋。

③料峭:形容微寒。

④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27.(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词人出游遇雨,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似乎也能轻快得胜过骑马,怕什么呢?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从容、镇定地穿行于烟雨之中,过好人生。

(2)乐观旷达(或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示例: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可以看出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毫不去留意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把它当作背景音乐的豁达心境;②“竹杖芒鞋轻胜马”:可以读出作者虽然穿着草鞋,拄着竹杖,步伐似乎也轻快胜马的乐观心态;③“一蓑烟雨任平生”:能读出作者听任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读出词人“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的哲思⋯⋯【详解】(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为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作答时抓住“竹杖”“芒鞋”“蓑”“烟雨”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无惧风雨笑对人生的画面。

示例: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词人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

有什么怕的呢?词人一身蓑衣,就算有再大的风雨也没什么关系,照样过好一生。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根据上片中“何妨吟啸且徐行”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苏州自己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淡定;根据上片“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联系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可知,“萧瑟”“风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不顺;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可知,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磨难)”定会过去,“晴天(美好)”终会到来,作者不惧苦难,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表现了词人胸怀坦荡、听任自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苦难之时,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

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

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

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

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

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

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

不妨去欣赏它。

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

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

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时人们又要说。

真是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

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

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

“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

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

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词选》)。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定风波》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定风波》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定风波》含答案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

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苏轼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

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

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

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

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定风波,词牌名。

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⑤〔吟啸〕高声吟咏。

⑥(芒鞋)草鞋。

⑦(料峭)形容微寒。

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2)亦不尽择.(资料一·乙)(3)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资料三)(4)诸人并惧.(资料四)9.下列对“资料一·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B.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C.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D.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②吟啸:吟咏啸歌。

③芒鞋:草鞋。

④向来:此处为“方才”之意。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参考答案】:(1)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2)(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问题】(1)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定风波》年代:宋作者: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

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作品赏析【注释】①是事可可:凡事不在意,一切事全含糊过去。

②暖酥消:脸上搽的油脂消散了。

③腻云亸:头发散乱。

亸:下垂貌。

④蛮笺象管:纸和笔。

蛮笺:古代四川产的彩色笺纸。

象管:象牙做的笔管。

⑤镇:镇日,整天。

【评解】这首词以深切的同情,抒写了沦落于社会下层的歌伎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内心的烦恼与悔恨。

上片融情入景,以明媚的春光反衬人物的厌倦与烦恼情绪。

下片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反映歌伎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这首词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运用通俗的语言,不加雕饰,把人物的生活情态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颇能体现柳词的特色。

【集评】张燕瑾《唐宋词赏析》:柳永的身世处境,使他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妓女的生活,有着很深的了解,对她们的思想感情也有着很深的了解。

因而,词里刻画的许多妇女形象栩栩如生,描绘她们的心理活动,显得格外生动、真切。

《定风波》就是一首描写很成功的以妇女为主人公的词。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生动地体现出柳永“俚词”的特点。

柳永在语言上的“俚”和他“变旧声,作新声”,制作了大量的慢词一样,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作出的贡献。

这首词以代言体的形式,为不幸的歌妓似诉内心的痛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歌妓的深怜痛惜,这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是不为正统文人所认同的。

相传柳永曾去拜访晏殊,晏殊就以这首词中“针线闲拈伴伊坐”相戏,足见两者艺术趣味之迥异。

这首《定风波》表现的是被情人抛弃者的一腔闺怨。

词从春来写起;“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自从春天回来之后,他却一直杳无音讯。

苏轼《定风波》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定风波》阅读答案及赏析定风波苏轼元丰五年七月六日①,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钿细绿筠香。

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入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②。

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

②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自居易曾称赞他画的竹“茎瘦节节竦”,“枝活叶叶动”。

1.“秀色乱侵书帙晚”化用杜甫的“色侵书帙晚”,请简要赏析增加的两个字。

(4分)2.这篇“墨竹词”透出了作者怎样的竹画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4分)参考答案1.“秀”字点出了雨洗之后竹子的色泽,照应了第一句;“乱”字写出了竹在风中枝叶参差、摇曳不定的特点,照应了第二句。

这两个字使画中的竹子更加生动逼真。

[解析] 赏析用词妙处宜从词语本意入手,结合词性,看语境中产生的表意作用。

“秀”为形容词性,看它修饰了谁,起到什么效果;“乱”用作动词,看谁“乱”,宾语是什么,写出了什么意味。

2.在竹画艺术上,作者追求清瘦灵魂,追求神韵;在人生态度上,作者处于人生低谷却仍能够旷达超脱、狂放自适。

[解析] 此题考查了对诗歌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思考前一问应把握下阕开头句和注释二,回答人生态度应结合注释一,并思考作者写竹的创作意图。

[赏析]这是一首集句词。

词的上阕集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词的下阕集两位诗人的诗句,一是白居易《画竹歌并引》:“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二是当朝曹希蕴诗。

苏东坡在《书曹希蕴诗》说:“近世有妇人曹希蕴者,颇能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

尝作《墨竹》诗云: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

此语甚工。

”诗歌上阕写景,描写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传来阵阵清香的情形。

柳永《定风波》意境赏析

柳永《定风波》意境赏析

柳永《定风波》意境赏析
柳永《定风波》意境赏析
《定风波》,出自宋代柳永,被认为是宋词的杰作,全诗共三句:“定风波,劝君更尽一杯酒;但愿长醉不复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该词以此为题,以“劝君更尽一杯酒”为句,将物象与情思相互勾连,以隐而不显的抒情表达人生的无常。

此诗蕴含着深厚的境界,它揭示出宋人的深情厚谊,也体现出诗人对于无常的悲哀。

从前半句“定风波,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可以看出诗人与朋友在一起聊天时,也不愿放弃一些对于仍在相依相偎的旧日痴心来做最后的纪念。

诗中“定风波”此词取自宋词《浣溪沙》,形容天地之间层林尽染,无垠无涯,可以说诗人久别重逢,以此景物想起他们之间当年而今重现的美好时光。

而“更尽一杯酒”乃是大家拼酒来示爱,这柔情的拼酒,以酒杯之间拉开一帘窗,让他们把天地距离在那一杯杯酒里渐行渐远,也唤起友人之间不舍分开的情绪。

后半句“但愿长醉不复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中,诗人表达了他朋友之间强烈的深情厚谊。

把“古今多少事”放在笑谈中,暗示“千古烟火,莫诉无常”,诗人把昨日的情谊抹去,与友人共享此刻的快乐,去体会在此刻的方方面面,越过时间的限制,拉开彼此之间朦胧的距离。

此外,诗人在此句中也表达了无常的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表明诗人虽然要离开,却也希望彼此再相聚永不醒来,醉醺醺中,也可以让他们在物我关系的细微、静谧
之中,去谱写一曲相依相守的深情友谊。

总之,《定风波》此诗勾勒出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宋人深情厚谊的情意,也引领我们去寻找友谊的真谛,并通过诗中笔端流露出的怅然若失,去领会世间无常的真谛。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定风波》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定风波》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定风波》含答案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抒写词人和朋友出游时突遇风雨的所感所思。

B.“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徐”字刻画出词人在风雨中高声吟咏、悠然行走的形象。

C.“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的喜悦。

D.整首词于简朴中见深意,内蕴丰富,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32.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案】31.C3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或:笑傲人生、潇洒乐观、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等)【解析】31.本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赏析。

C.有误。

“山头斜照却相迎”中根据“相迎”可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3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探究。

这首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的第三年所作。

词人借途中遇风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词的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一语双关,“风雨”原指自然界中的现象,即“沙湖道中遇到下雨”。

而结合背景看,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他由自然中的风雨想到了人生中所经历的困难,这些挫折和不顺也如同风雨一样袭击而来。

由此可知,“风雨”隐喻仕途(或人生)挫折(或困境) 。

再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词人虽然历经“风雨”,屡遭挫折,身处逆境,但他不畏惧,不颓丧,依然笑傲人生,乐观旷达,对生活满怀希望,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可据此作答。

黄庭坚《定风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黄庭坚《定风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黄庭坚《定风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①,屋居终日似乘船②。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南追两谢④,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万里:指黔州与京城距离之远。

黔: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一带。

一漏天:言当地天气恶劣,连绵阴雨,似乎天整个漏了。

②屋居终日似乘船: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③华颠:即白头。

④“戏马台”句:台为项羽所筑,在今江苏铜山县南,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

当时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气候特点?这样的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阴雨连绵,遍地是水,难以外出活动。

(1分)突出了1/ 3贬谪地环境之恶劣,(1分)为下文的情感抒发作铺垫。

(1分)(2)塑造了一个不服老,不消沉,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的老者形象。

(2分)抒发了作者虽遭贬谪、身处恶劣环境,却不向命运屈服的豪迈之情。

(2分)[鉴赏提示]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

这首《定风波》就写于谪居黔州寓所。

全词表现作者虽然谪居生活恶劣凄凉,但依然旷达豪爽。

虽在贬谪之中,却气岸凌人,风流不减。

词的风格清壮疏隽,造语不蹈袭前人,用典而能出新。

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

写出他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

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

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

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作者】苏轼(1037.1.8—1101.8.24),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在给朝廷写的《湖州谢上表》中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

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写的诗词百余首为罪证。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苏轼《定风波》赏析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中心思想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

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在黄州。

为能深入地去理解这首词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有必要把作者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遭遇作个简单的回顾。

苏轼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曾热切期望能继承和发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习题及答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习题及答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作者】苏轼(1037.1.8—1101.8.24),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主题思想】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独特的审美风格。

【名句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定风波》阅读鉴赏及练习题附答案

《定风波》阅读鉴赏及练习题附答案

《定风波》阅读鉴赏及练习题附答案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1.选自《东坡集》。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2.沙湖道在黄州东南三十里,苏轼曾买田其间。

在去沙湖的道中遇雨,下雨衣湿,道路泥泞,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心情被雨打乱。

只有苏轼不在乎,不久天晴,苏轼在这种遭遇中写了这首词。

精华点评:苏轼之词,写的不只是情趣,还有关人生的哲学思想。

这是苏词令人注目的成就。

第一句就表现了哲思。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自然界有风雨,人生同样有风有雨,都需要一种定力和持守,如儒家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才不会改变自己的品格修养。

但是,“不淫、不移、不屈”之外该选择什么呢?如果只站在那里挨打,自认不在乎,那只能算是阿Q精神。

阿Q精神与中国古代圣贤所谓的修养,差别在哪里?一是马虎,一是超脱。

所以苏轼说“何妨吟啸且徐行”,要走的路我依然要走下去。

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刹那间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定力和持守,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这首小词写眼前景、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的一面。

鉴赏练习: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2、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参考答案:1、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作者把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通过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如:“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诗意解说:不要去听那窗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慢慢行。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词为作者外出突遇风雨而作,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雨中和雨后两个部分,事小旨大。

B.苏轼在雨中依然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出了他对权贵的蔑视与不屑。

C.本词中的风雨具有双重含义,既指野外途中的风雨,也暗指作者人生路途中的风雨。

D.“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过天晴的喜悦之情。

33.苏轼雨后填词,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李商隐雨夜作诗,留下了《夜雨寄北》,同为遇雨而书的文章,请你说说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32.B 33.①苏词通过途中遇雨一事,表达了作者即使身处逆境,屡遭挫折,但依然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②李诗写于巴山夜雨之时,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的无奈,孤独寂寞的愁苦和对对方的深深思念。

【解析】3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竹杖芒鞋轻胜马”,夸张手法,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故本项“写出了他对权贵的蔑视与不屑”的表述错误;故选B。

3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根据《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意思为: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据此可知,苏轼不畏风雨,勇敢前行。

也体现苏轼对于人生的困难与挫折的态度,他会以乐观的态度,不畏惧挫折和磨难,笑对生活,勇敢前行。

根据《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意为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一、导入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

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东坡志林》中又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可见,这首词应当是苏轼在前往沙湖相田的途中遭遇阵雨后的即景生情之作。

它表达了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首词。

一说到鉴赏文学作品,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为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在中学语文课上形成的习惯。

但是,它们并不等于文学作品。

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审美对象,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直接形式是文本(语言文字),它通过文本所表现的文学形象来传情达意。

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在作品文本提供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具体再现和丰富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或生活,把自己溶入作品,感同身受,取得“共鸣”,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这个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披文入情”的过程,它才是文学鉴赏的真正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作品。

当然,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但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文学鉴赏的起点。

因为这样往往会让人先入为主、画地为牢,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甚至抛开作品本身,仅用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去主观臆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就背离了文学鉴赏的目标,也失去了文学鉴赏的乐趣。

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读者在文学鉴赏中所得到的东西与作者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东西之间可能有较大的不同。

因为“所指”和“能指”完全是两回事。

下面我们就从作品的文本出发,必要时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来具体感受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复杂心情。

二、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上。

《水调歌头》《定风波》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

《水调歌头》《定风波》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

《水调歌头》《定风波》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词,完成第14、15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B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4.甲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指的是。

(1分)
15.甲乙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哪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中划波浪线的A、B两句具体阐述。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1分)月亮
15.(3分)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1分)。

A句体现出词人感悟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

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1分)。

B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1分)。

定风波中考赏析及答案

定风波中考赏析及答案

1、《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5.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6.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7.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8.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1、《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5.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6.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7.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8.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1、《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辛弃疾《定风波 暮春漫兴》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辛弃疾《定风波 暮春漫兴》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定风波·暮春漫兴[宋]辛弃疾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此词为辛弃疾被罢官之后闲居带湖时所作。

①茶瓯:一种茶具。

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1.词的上阕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2.词的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一句历来为人称妙。

试分析其妙处。

(5分)【参考答案】:1.作者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少日”与“老去”词人面对春天不同的行为表现和内心感受的对比。

少年时代,“春怀似酒浓”,插花、跑马、纵情狂欢;年老的时候,“逢春如病酒”,毫无兴味,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例焚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4分)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被罢官后的落寞心情。

(2分)2.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想象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3分)想象奇特(另辟蹊径),生动形象,(1分)含蓄地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

(1分)【问题】1.上片词人通过对“少日”和“老去”时的行为表现和的对比,抒发了的感慨。

(2分)2.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

试分析其妙处。

(5分)[参考答案]1.内心感受春光易逝,人生易老2.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想像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2分)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1分)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

(1分)[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的探究题,题干中已经标明是对比,寻找的是对比的对象,题出得较绕,给出了表现,另外对比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为“醉千钟”“茶瓯香篆小帘栊”另外的是“春怀”“病酒”,应是内心的感受。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山西的题目,赏析主要是内容和手法,此题集中在手法,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

李珣《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珣《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珣?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定风波李珣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

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

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

候虫声接杵声④长。

【注释】:①央:尽。

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

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

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⑴潇湘:两条水名。

?山海经?“潇水,源出九巅山,湘水,源出海阳山。

至零陵合流而于洞庭也。

〞也指潇湘水流域一带。

⑵回文重叠:用苏蕙织?回文璇玑图?的典故。

?太平御览?卷五二〇引崔鸿?前秦录?:“秦州刺史窦滔妻,彭城令苏道质之女。

有才学,织绵制回文诗以赎夫罪。

〞【翻译】:一群大雁悠然南飞,夜空未尽。

隔着窗子倚望只见荷塘月色蒙着一层水雾。

往事岂是那么容易回想,惆怅那故人迢迢怅惘在潇湘。

纵然是写有情思蕴积的书信,又有谁来寄送?只能坐在镜前含泪卸妆就寝,床前焚的香早已灭尽了,就是那香炉也变得冰冰的了。

夜漫长,耳边不断传来秋虫的悲鸣和远处的捣衣声,愁怨也绵久无绝。

【赏析】?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李珣的作品。

此词写闺中女子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也有人认为此词寄托了故国之思。

这首词一开始提供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河汉星空。

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

只见荷塘月色蒙着一层淡淡的烟雾。

外表上看去,这些似乎是客观的描绘,但仔细吟味,发现词人所描绘的景并非是“无我之景〞。

一个“锁〞字,道出了那女子的心情。

她原来有一段往事不堪回首。

下面不说“往事〞内容如何,只写“故人迢递在潇湘〞而使她深感“惆怅〞。

由此一笔,那么所谓“往事〞,虽不写,也已写了,词笔之含蓄如此。

“潇湘〞不必实指,说明远行之意。

南朝梁柳恽?江南曲?:“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应是“故人〞一句所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定风波中考赏析及答案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
子是:
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
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5.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6.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7.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
8.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1、《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
子是:
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
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5.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6.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7.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
8.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1、《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
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
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5.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6.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7.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
6.一蓑烟雨任平生(2分)
7.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
清新的喜悦(大意相同即可)(2分)
8.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

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
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