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读书笔记
马原实践教学读书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马原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马原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内容、实践方法以及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马原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马原实践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马原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马原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基础。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马原实践教学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三、马原实践教学内容1.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等,了解革命历史、改革开放成就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 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如支教、环保、关爱留守儿童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
3. 社会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学术研讨: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拓宽学生视野。
5. 课题研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马原实践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
2.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读书笔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这些都是科学的理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导原则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辨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原读书笔记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笔记
不忘初心重温经典——《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代表作之一。
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马克思对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有必要进行补充来写一部专门的著作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
此书于1884年用德文写成,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其后被翻译成法、俄、英、日、中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附录。
全书包括2篇序言,9章正文。
在此书中,恩格斯用了大概一半的篇幅阐述关于氏族和国家起源的问题,在大量历史史实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得出阶级、国家是历史的产物,它按照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运行,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
书中第二章专门探讨家庭起源的问题,恩格斯“把历史过程当成一个整体来理解”,他把婚姻家庭确认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而非仅仅是私人领域的事情。
两性结合是人类再生产的方式,从最初的血缘群婚构成的血族家庭,发展到族外非血缘群婚构成的普那路亚家庭,后来又发展到松散的个体婚构成的对偶制家庭,最后是较为固定的个体婚构成的专偶制家庭,到达了阶级时代。
书中第九章着重论述的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只能集体劳动,集体消费,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凡是共同制作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共同财产”。
到了野蛮时代的中期阶段,青铜工具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畜牧业与农业分离,个体劳动出现了,随之一些劳动产品和生产资料也归个体所有,私有制开始萌发。
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战俘不再被杀死,而是作为生产力的劳动工具——奴隶而存在,这时社会开始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两大阶级。
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被称为铁器时代,生产力继续发展,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耕地变为私有,氏族内有些成员也沦为奴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及思考感悟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材料1003班:学号:课程班级:2班周五(5、6节)中南大学二○一一年十二月步入大二,我们在学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两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
通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过程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的部分。
以下先对课堂上的几个思考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最后再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收获和感受。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 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主要问题:一、对“哲学是爱智慧”的理解和体会。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它在现时代的意义何在?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一、对“哲学是爱智慧”的理解和体会。
学习或研究哲学,人们首先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的“philosophia ”,意思是“追求”和“智慧”,即“爱智”。
在汉语中,“哲”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以“哲学”翻译和表达“philosophia”,往往使人把“哲学”当作智慧的总汇或关于智慧的学问,然而人类创造的智慧有很多种,如常识、科学、宗教、艺术等等,哲学只是其中的一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读书笔记3(大全五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读书笔记3(大全五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读书笔记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读书笔记第三章讲述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分为三大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其中第一节包括了四个小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一小节说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而基于这点有两个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另一方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二小节谈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而接下来的小节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基本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其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后者对前者具有反作用。
最后一小节具体指出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并且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其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前进性及曲折性。
第二节包括了五个小节: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原读书笔记
马原读书笔记马原读书笔本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卷,又称为历史学批判,是作本人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化妆品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堆积的最基本形式,因而作本人的分析也就围绕着“商品”----这最难认同的部分开始的。
几千年来,人类艰困的智慧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讨,但并无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松散更复杂的形式(经济形式)却至少已经接近于成功。
因为已经生长发育的身体比身体难的细胞容易研究,同样的分析经济形式必须用抽象的推动力来代替。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看来,用工产品的商品形式,或本人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政策最细本人的单位。
作本人的研究参与者是当时已经研究成果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初步建立的较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国,以国为实例推演西欧诸国,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
作本人在卷中用了的篇幅来叙述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
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规律。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价值理论谢林是考茨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基础,而商品和价值理论是这分析的基础。
马克思的理论说明了商品的社会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般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
从而为洞察剖析资本主义资本的生产,产品的分配和社会结构打下理论假说基础。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卷篇充分阐述了劳动价值论:1.商品的两个因:使用价值和价值,内在价值酒类是使用价值的价值的统体,收藏价值是其社会属性。
物的有用性使物被誉为实用价值,他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2.体现在商品中的职工的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作为具体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3.价值形式或剩余价值: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扩充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过渡到似的价值形式,到最后最终出现货币形式的胚胎。
大二马原读书笔记3000字
大二马原读书笔记3000字大二马原读书笔记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每个学生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专业课程。
而作为一名学习社会科学的学生,我在大二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称马原)。
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这一思想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
这一观点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规律性,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在学习中,我深刻理解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了社会的历史演变,还启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冲突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这一思想让我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
例如,在研究社会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因素出发,还需要考虑到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全面地了解和解决问题。
此外,我还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理解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完善我们的理论。
在马原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也深化了对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认识。
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讨论,我逐渐提高了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马原的学习也让我更加珍视实践经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的来说,大二马原的学习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扩展了我的知识面,也培养了我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进程,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原笔记整理
马原笔记整理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政治条件)(2)思想渊源:①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③马、恩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继承,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3)阶级基础: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人发展性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1)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何为世界本原。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2)第二方面: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观点: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②缺陷: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观点: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②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1)恩格斯对物质的初步概括: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有关马原类的书籍读书笔记
有关《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类的书籍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之一,对于理解社会发展、经济运行和阶级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系列书籍汇集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著作,对这些书籍的认真阅读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准确把握其核心观点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系列书籍的阅读笔记记录了个人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疑惑与感悟。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书籍概要《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系列书籍由多卷组成,每卷覆盖不同的主题或时期。
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重要著作。
每本书籍都以原着的形式呈现,保留了原著的文字风格和语言特点。
二、阅读收获在阅读《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系列书籍的过程中,我获得了深刻的认识和启示。
首先,通过阅读原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核心思想。
其次,通过对原着的分析和解读,我对于社会意识、价值观和阶级斗争等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反思,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独立理解和思考。
三、个人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几个核心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引起了我的深思。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无可避免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让我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剥削问题。
最后,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展望使我坚定了对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系列书籍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这些书籍的阅读和总结,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提升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这些书籍也为我们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今天这个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系列书籍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还能引导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建设。
马原章节笔记
马原章节笔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本节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节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观点。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性。
1.3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节详细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这些原理和方法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形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阶级斗争理论。
2.1 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本节详细介绍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2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贡献本节围绕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展开,详细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剩余价值产生和分配问题,强调了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起到的重要作用。
2.3 阶级斗争理论及其实践意义本节阐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才能夺取自己的利益,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
3.1 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本节详细介绍了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阐述了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继续发展和丰富。
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本节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强调了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贡献。
马原读书笔记怎么写
马原读书笔记怎么写篇一:马原读书笔记马原读书笔记于渤涵201306221个人水平有限,写不出什么高深的论文,读书笔记写的可能也不会很有逻辑,仅谈谈自己读《共产党宣言》的一些体会。
其中有一些读《宣言》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新体会,也有一些对于其某些观点的不赞同和困惑,如果有什么想法幼稚、“反动”的地方,还请老师见谅。
另外,其实很多想法也只是想起来觉得有意思,就记下了,可能没啥实际意义,只是很想把想法写出来。
如果耽误了老师的时间,还请老师见谅。
一、关于共产主义与个性首先,书中对于公有制与个性的描述是让我耳目一新的。
“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者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消灭个性和自由??”此前,在我的印象里,共产主义确实是一种刻板,公共,且缺乏个性、自由的形象。
不过马克思的观点让我确实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确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发挥的个性和作用在某些时候要超过人。
资本在再生产中获得的收益要远高于劳动,这确实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人的作用。
二、关于继承与公平很欣赏《宣言》里的一段话,“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从时间的维度上来看,资本主义确实会更强调过去,更强调积累,而共产主义则更强调未来,强调现阶段的劳动。
强调过去和强调未来在我看来属于两种不一样的公平,两者从某些意义上来说的确都有自己的公平和道理。
但我觉得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就注定了以生存和发展为第一目的,因此强调未来的公平可能更有价值一些。
在这里我对继承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继承是否公平呢?有些人认为,富人的富是他们努力来的,在最开始获取财富的过程大家是相对公平的。
虽然结果不平均,但还是挺公平的,多劳多得。
而他们把财富交给下一代也是公平的,下一代用这些钱也是公平的。
马原笔记2023各单元
马原笔记2023各单元第一单元:哲学基本问题1.1 哲学的定义和对象哲学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对世界和人类存在进行根本性思考的学科。
哲学的对象包括宇宙、人、思维等一切存在形式。
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逻辑思维和理论分析。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 宇宙问题宇宙问题是关于世界的起源、发展和本质的问题。
哲学探讨宇宙的存在形式、宇宙的结构和运行规律等。
1.2.2 人问题人问题是关于人的本质、存在意义和自由意志等问题。
哲学关注人的智慧、道德、政治、宗教等方面的问题。
1.2.3 思维问题思维问题是关于思维的本质、知识的来源和真理的问题。
哲学研究思维的规律、推理的方法和认识的能力。
1.3 哲学的主要流派哲学的主要流派有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当代哲学等。
第二单元: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2.1 社会的定义和本质社会是由人类组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人群。
社会的本质是人类的社会性和人的本质属性。
2.2 社会的起源和发展社会的起源是人类从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
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下不断演变和进步的过程。
2.3 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是指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规范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结构。
第三单元:人的存在与自由3.1 人的存在问题人的存在问题是关于人是什么、为什么活着和如何活着的问题。
哲学思考人的存在形式、人的目的和人的自由等问题。
3.2 人的自由问题人的自由问题是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社会的自由程度的问题。
哲学研究人的自由选择、人的责任和个人权利等。
3.3 人的幸福问题人的幸福问题是关于人的幸福感受和追求幸福的问题。
哲学探讨人的幸福标准、幸福的来源和幸福的实现途径等。
第四单元:社会的价值问题4.1 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人的价值是指人的尊严和人的存在的意义。
社会的价值是指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价值。
马原相关书籍读书笔记
马原相关书籍读书笔记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共产党出版社编写的一本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材。
本书是中国大陆高校政治课程中的必修教材之一,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原理,加深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本书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
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认识世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治经济学接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详细解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书中详细讲解了商品、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剩余价值这些重要概念。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危机,这本书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最后,本书还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思想。
作者通过阐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和发展目标。
此外,这本书还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阶段。
二、《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1848年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份政治纲领。
这本书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文献之一,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共产党宣言》首先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指出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以及无产阶级的痛苦和困境。
接着,书中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历史使命。
此外,宣言中还提出了无产阶级组织和行动的具体目标和策略。
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我们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和理想社会的构想。
它鼓舞人们为实现社会公平、解放人类劳动者而奋斗,并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资本论》《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一本重要著作,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马原读书笔记
马原读书笔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义的多角度理解(2)马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哲②政经③科社(3)对马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4)作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是:广义的马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直接思想渊源①德哲②英政③英法空社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马义理论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2)两大理论基础:①唯物史观②剩余价值学说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理论成果:列宁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2)具体体现①世界观和方法论②政治立场③理论品质④社会理想(3)学习目的和方法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哲学的含义?(2)基本问题?①是什么?②谁提出?(3)两方面内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区别的角度?①世界的本原②人与世界的关系③世界的状态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三种不同的物质观?(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起源:①自然界产物②社会的产物(2)本质?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1)运动:①运动的含义?②运动与物质不可分?(2)静止的含义?(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区别②联系(3)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7.物质运动与时空和空间★(1)时空的含义及特点?(2)时空的客观性: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8.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物质性的表现?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2)理解: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3)意义?(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0.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本质含义?(2)基本特征?(3)基本形式?11.实践与人的存在(1)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2)原因?12.自然界与人的分化与统一(1)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状态?(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别和联系?①含义的区别②前提基础/影响制约13.人和自然的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人通过实践活动影响改变自然(2)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和谐的: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从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始,我们就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于是带着那份疑惑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我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听老师的讲解,因为我真的想知道,马克思有那么神奇么,希望老师能给我解开这个疑惑,希望这本书给我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次又一次,老师给我们诠释着马克思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价值,我开始发觉里面的观点异常的有特点,我觉得很新鲜,它在重新解读周围的人和事,让我长期形成的固定思维一时难以转变。
我突然冒出一种意识—这貌似是一种洗脑。
当然我没有贬斥它的意思,反而我的认识开始提升。
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了解啦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
开始认识到,马克思是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揭秘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马克思主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发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本书是把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对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
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使我们在学习中着重用学习领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我们对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思考的能力和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对现实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马原读书笔记总结
摘抄:1.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摘自《引言》)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4.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5.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6.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感悟:我们从中学就了解到《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典政治文献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纲领之一,现在细细读来,才更了解其中价值。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
它篇幅不多,但微言大义,价值相当与许多部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历史实践的考验,虽然有了许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总的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一开头就提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着重地叙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简要地表述了它的发展规律。
宣言中还写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过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亦是如此。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社会制度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
但是,资本主义深灰本身与存在着自身不能克服的基本矛盾,所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必然的。
最新马原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绪论(绪论)-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什么⏹正确世界观⏹错误世界观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第一章)-世界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辩证法⏹形而上学第四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章)-世界是否可认知问题:世界怎样认知⏹反映论⏹先验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第五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章)-社会、人的问题:人是什么⏹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第六部分:资本主义论(第四、五章)-社会制度问题:资本主义永恒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第七部分: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两级分化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观-所谓物质观,就是在哲学上,人们对物质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
A.哲学物质概念的特点:a)最大共同性b)最大普适性c)最高抽象度B.列宁的物质定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客观实在性;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物质不是意识派生的;3.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独立于一是之外;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C.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1.在唯物论方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根本上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2.在认识论方面:坚持了威武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从根本上与唯心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3.在历史观方面: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在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上:揭示出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X.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多样性、不可穷尽性;各种物质形态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Y.物质范畴与物质结构理论I.区别:A.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和关系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认识;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B.哲学物质范畴所反应的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是绝对的;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是相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化学学院
郭顺
201314231001
《资本论》读后感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
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两种基本的资本主义剥削方式,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剥削形式上有了许多新变化,特别是战后各国更多地依靠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手段。
但资产阶级提高生产力从而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决不是为了劳动者的利益,而是加重了对劳
动者的剥削。
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因此,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的原理批判了西尼耳的“工人应当感谢资本发展了生产力”。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
在资本论里,其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就是关于,“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干活付钱,这是错误的认识,就是说工人干活,资本家付给他钱,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实际上,这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这怎么能是“等价交换”呢?那么这多余的部分,即这个工人工资之外的8元或16元或更高的数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无偿地剥削走了。
马克思把这个“帐”算清以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手段、诀窍就给暴露出来了,这使广大工人阶级更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方法,从而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待遇准备了充足了条件。
但在当代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如雇员持股计划。
在职工中发行股票,让工人可以拥有股权而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从而刺激工人为更多地分红而工作,把工人看成与资本家相似的股东。
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企业在工人中发行股票,一是想以此把企业利益和工人利益拴在一起,模糊劳资界限;二是想从工人身上搜括货币来扩大资本积累。
那么什么是成产劳动呢?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 长期以来, 一直争论不休。
有些人把生产劳动的一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式对立起来, 以生产劳动的一般的人类性质否定其特殊的社会性质, 或者只承认生产劳动的特定的社会形式而忽视了生产劳动的一般性质。
有的人把生产劳动的一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式等同视之, 用生产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代替其社会规定性, 或以生产劳动的社会规定性代替其物质规定性。
还有些人把生
产劳动的一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式割裂开来, 认为它们之间毫无联系, 是两个相互孤立的概念。
正确认识生产劳动的一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不仅是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的基础, 而且也是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最初是抽象地,撇开它的各种历史形式,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来考察的(见第五章)。
在那里曾指出:“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并补充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是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在批判亚当·斯密的生产劳动学说以及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关于生产劳动的各种学说的过程中创立起来的。
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第一个定义在本质上的正确性。
在吸引斯密理论的同时,发展了斯密的正确观点。
无论是斯密从生产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出发对生产劳动所作的定义即第二定义,还是马克思从生产劳动一般出发对商品生产劳动所作的定义,对于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都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认识生产劳动的一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不仅是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的基础, 而且也是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出发点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科学地界定和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