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姜文电影影像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电影开题报告

电影开题报告

篇一:论姜文电影影像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学目浅论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者院业号罗姗艳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104305411121470
黄菲蒂
二〇一四年三月一日
指导教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篇二:电影开题报告
12
3
4
5
篇三:影视专业开题报告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刘庚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4117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视后期培养领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芳菲校内导师姓名职称 __________________ 校外导师姓名职称___________________
马鞍山师专软件与食品工程系2012年9月 19日
毕业设计工作计划表。

姜文电影的文学性分析

姜文电影的文学性分析

姜文电影的文学性分析姜文是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在中国电影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其中不乏文学性极高的作品。

本文将对姜文电影的文学性进行分析。

首先,姜文电影的剧情与文学作品类似,具有情节引人入胜、角色鲜明等特点。

姜文的电影常常以具有戏剧性冲突的故事为背景,如《让子弹飞》中黑社会老大和贪官的斗智斗勇,以及《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爱情与背叛。

他的影片通常充满悬疑、反讽和意外的情节转折,令观众充满期待和紧张。

同时,姜文电影中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明,他们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命运,深入人心。

这些剧情和角色的刻画都展现了姜文对于生活的洞察和思考,体现出他扎实的文学功底。

其次,姜文电影中的对话和台词也是其文学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姜文善于运用幽默、讽刺和反转的手法,通过对话展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他的台词经常精炼而诙谐,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让子弹飞》中的“给我抄出来,我朋友圈里没几个有勇气!”以及《一步之遥》中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这才是最大的悬疑!”都成为了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此外,姜文的电影还常常借助文学作品或文化符号来丰富电影的内涵。

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引用了鲁迅的《故乡》,体现了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鬼子来了》中则展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爱情和革命,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这些文学与历史的交织,使影片更有深度和思考的空间。

最后,姜文电影中的意象和美学呈现也是其文学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姜文擅长用镜头语言和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和主题,如《让子弹飞》中的刀光剑影,以及《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夕阳和雨水等。

他的影片常常注重画面的美感,追求各个元素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这些图像的表达,使得姜文电影更具诗意和情感张力。

综上所述,姜文电影的文学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剧情与角色的刻画、对话与台词的运用、文学作品与文化符号的引用,以及意象与美学的表现等。

论姜文电影

论姜文电影

论姜文电影作者:张雪静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8期摘要:姜文电影既不同于第五代电影人的历史重构和民族文化反思,也不同于第六代电影人的对边缘人物和现实人生残酷的关注;既不同于第五代电影人写意影像造型美学也不同于第六代电影人的写实长镜头。

姜文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导演,是一位电影界的思想者。

本文通过分析姜文电影作品,浅析姜文创作背后的观念及思想。

关键词:姜文电影;个人主义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26-02一、姜文电影的特点姜文电影的与众不同来自于他的“反”,即对反传统思维的独特视角,和对真实和现实的反思。

《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了在文革时期,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度过了他们自己无忧无虑的青春。

他摒弃了以往文革题材影片的凝重和残酷,主题也没有集中在十年浩劫中,而是将视角对准了文革期间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讲他们的青春萌动,豪迈义气。

青春在文革中演绎得那么令人神往,政治背景消解在青春的叙事中。

影片以亦真亦幻,半梦半醒的方式表达了姜文对青春的恍惚和留恋,是对青春骤然消失的怅惘。

《鬼子来了》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但是影片中并没有战火硝烟,没有拷问严打,也没有以往战争题材电影所展现的民族英雄主义,而是借助抗日的故事还原了三四十年代国人的精神状态。

姜文运用重复的手法强调对“我”是谁的质问以及对马大三和村民们人性的怀疑。

黑与白交织的色彩,近乎恐怖的特写镜头,快速的蒙太奇剪辑,唐山味的方言以及幽默的台词营造了一种荒诞的基调,马大三是善良还是愚昧,是麻木还是无知的询问不断地叩击着观众,抗日的政治背景已经淡化在对人性的探索和追问中。

《太阳照常升起》借助1958年到1976年这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阶段讲述了一些人的故事,“疯”,“恋”,“枪”,“梦”概括了影片四个部分的主题。

时代符号的拼贴,无逻辑的叙事,重复且具象征意义的台词,让惯于看故事的观众置于一边,姜文执拗地书写自己的电影人生,揭示人生常态。

浅析姜文电影独特的叙事风格——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浅析姜文电影独特的叙事风格——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8 0 0 北方文学杂 志欢迎投稿 : b f w x b i b @1 6 3 . c o m
一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来 ,也 不会让摄 影机 以外 的其 他人 彻底融 入到 回忆 中去, 作 为观众 的我们 也没有 知晓整个 事件 的信 息。 2 . 叙 事空 间 电影的叙 事空 间不像小 说那样 只能通 过抽 象的文 字语 言来塑造 , 留给 读者很 大 的想象空 间,而 是用 最直观 最具 象的声 画语 言来塑造 ,观众 的接 受变得 更具体 、更直 观 、 更具冲 击力 。影 片 一开头 ,映入 眼帘的是 军人 凯旋 归来 、 锣 鼓漫 天的 画面 ,配 音则是 革命歌 曲,真 实生 动的为 人们 交代 了故事发生 的文革 背景 。



叙 事视 角
影片 开头采 用简单 的黑 白字幕 ,配上 男声 画外音 为全 片 拉 开序 幕 : “ 北京 ,变得 这 么 快 。2 O年 的功 夫 ,他 已 经 成为 了一个现 代化 的城 市。我几 乎从 中找不 到任何 记忆 里 的东西 。事 实上 ,这 种变化 已经破 坏 了我 的记 忆 ,使我 分 不清幻 觉和真 实 。我 的故事 总是 发生在 夏天 ,炎热 的气 候 使人们 裸露 的更 多,也更 难掩饰 心 中的欲望 。那 时候 , 好 像永远 是夏 天,太 阳总是 有空 出来伴 随着我 们 ,阳光充 足 ,太亮 ,使得 眼前一 阵阵发 黑。 ” 这 段画外 音不仅 为观 众交代 了背景 ,也将 观众 自然 引 入 以第 一人称 为叙事 的故事 里 ,马小军 的独 白成为影 片叙 事 的重要 线索 。导演姜 文没 有选择 运用全 知视 角 ,而 是运 用神 秘莫测 的 限知视角 ,这样 一来 ,可 以更轻松 的透 过人 物 描写刻 画人 物心理 ,还 可 以形成 悬念 和谜 团,从而 纵 向 拓 展 电影 的深度 空 间。 马 小军成 为整个 故事 的视角架 ,使观 众感 到非常 的亲 切 和 自然 ,又给 人很可 信 的感觉 。很 明显 ,影 片 回忆 性 的 特 质使得 姜文 选择 以主观视 角来讲 述 故事 ,片 中存在 两个 “ 我” , 中年马 小军来 讲述故 事 , 少年 马小军来 展现 故事 , 这样 的双 重视 角让故事 讲述 起来更 加灵 活 ,既带有 限知视 角 的悬念 ,又 带有全知 视角 一揽全 局的特 征。

姜文电影研究: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

姜文电影研究: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

姜文电影研究: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姜文电影研究: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序言姜文是中国当代电影导演中备受瞩目的一位,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描写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姜文从作品《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分析姜文电影中所呈现的独特视角和影像语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刻画。

一、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姜文的电影作品常常以黑色幽默和黑帮电影的元素为主,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姜文的影像风格十分鲜明,屡屡用黑暗的画面和冷色调渲染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观众深陷其中。

《动物凶猛》是姜文的处女作,影片以黑暗而阴郁的色调为基调,以荒诞而饱满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险恶与悲凉。

姜文采用显著的对比手法,将暴力与喜剧、悲伤与幽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影片不仅展示了黑帮世界中人性的复杂性,还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人们对生活的彷徨。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的代表作之一,电影以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为背景,通过叙述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个体命运的思考。

在影像上,姜文运用了广阔的荒漠背景以及明亮的色彩来表达阳光下的悲剧和人性的失落。

影片中姜文对光线的运用尤为精彩,光线的变化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氛围,更是以一种悲戚的意味点出影片主题。

二、姜文电影的影像重构姜文的影像重构是指在他的电影中通过影像的呈现来重新构建故事和人物形象,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表达和思考。

影像重构不仅仅是技巧的使用,更是对影像背后意义的挖掘和诠释。

在《动物凶猛》中,姜文通过黑白影像的运用和对比手法的呈现,将暴力和幽默、喜剧和悲剧结合在一起,重新构建了一个黑帮世界的形象。

通过对黑帮人物的深度刻画和人性的复杂性的揭示,姜文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一个扭曲而荒诞的黑帮世界,对社会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通过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来重新构建了一个悲剧般的人物命运。

姜文演的电影风格开题报告

姜文演的电影风格开题报告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姜文演的电影风格专业学习中心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一、文献综述郝艳杰在《姜文电影的题材把握与风格表现》中认为,作为演员的姜文无疑是多产且风光的,然而作为导演的姜文作品并不多,只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三部。

不过,作为一个低产的“精品”导演,姜文的每一部作品都极其惹人关注,引起了强烈反响和争议。

姜文的三部作品均由他本人参与改编创作,在影片中注入了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空间,他对于题材的把握、主题的表现、电影叙事技巧的运用等都体现了他的个人特色,带有浓重的“姜氏”色彩。

陈维在《论姜文对鲁迅启蒙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中认为,姜文作品中对鲁迅启蒙思想的张扬不是简单的继承,而且是有发展和升华。

我们今天认真学习和对比此二人对国人的批判,研究姜文如何把个人英雄主义梦与民族、集体复兴的结合,完成向鲁迅启蒙思想的致敬,成就自己的“超人”思想与英雄情结,就是希望能通过这种研究和反省,来克服我们身上原有的缺点,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推进中国的发展,加快实现万千国人的中国梦。

陈维在《论姜文作品中叙事模式的戏剧化创作》中认为,姜文导演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特征,但即使《让子弹飞》商业价值的凸显也掩映不住作品中不人主流、不落俗套的先锋精神。

“先锋这个词意味着艺术形式的变革,同样,这个词也意味着艺术家们为把自己和他们的作品从已经建立起的艺术陈旧过时的侄桔陈规和艺术品位中解放出来所做的努力。

”姜文的先锋精神突出的体现在叙事模式的实验中,集中体现在电影的戏剧化创作上。

华静在《姜文电影的文学改编策略》中认为,姜文在拍摄电影时往往会进入文学精英们构筑的大厦中寻找资源,姜文对文学的改编实现了其电影与文学的互利,姜文借助原著故事的内容或形式伸张了他个人的艺术理念与审美价值,而原著故事则以一种更为鲜活的样貌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

论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

论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

论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作者:张晓英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1期摘要:姜文的电影总一如既往地彰显着他“爷儿们”的风格特征,无论哪一方面都是如此。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较姜文之前所参演的一些影片略显特别,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影片的影像风格上,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在观众中引起较大反响。

本文将以姜文的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为例,从片中形象的塑造,镜头的设计,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入手,分析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

关键词:影像风格;魔幻现实主义;形象;镜头;色彩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46-02随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在电影的创作中这一风格特征也被游刃有余地运用了起来。

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

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首先,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中所用到的艺术手法的“魔幻性”是最为突出,最为显著的特性。

通过在人物形象的设置,镜头设计,色彩运用中融入象征,想象,夸张等手段元素,使得电影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中“魔幻性”的体现是以诸多因素包括一些其它艺术手法为基础的。

这种特性的形成不仅基于当时现实环境的状况,还基于一个时代的创作理念。

创作家不断汲取经验,渐渐的,就有了这样一种成熟的电影流派。

“魔幻性”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第一,象征性。

象征性是魔幻现实主义电影里最为重要,用得最多的特性。

常依附于片中人物,事物等形象的设置。

第二,想象性。

是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区别于其它类型电影最明显的特性,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时空错乱,人鬼混一的想象空间。

第三,夸张性。

夸张性是贯穿于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始终的一种特性,是“神奇现实”的体现,是使得影片出现一种独特效果的手段。

其次,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中,形象的塑造,剧情的设置大多为了反映现实生活,然而,我们真正所处的生活环境,所接触到的社会现实与表面意义上的“现实”从根本上来说是截然不同的。

最新-姜文电影风格 精品

最新-姜文电影风格 精品

姜文电影风格篇一:姜文电影中的反讽艺术探究摘要:在票房成为电影号召力的今天,中国电影如何突破世界电影商业化带来的瓶颈,在“商业与意识形态”的夹缝中生存成为了中国电影导演亟需解决的问题。

姜文作为中国当代重要电影导演的一员,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有新的追求,他坚持使用反讽艺术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对现实主义规范进行超越和颠覆。

本文结合电影反讽的特征,以反讽为切入点,主要分析姜文导演的四部电影,试图展现姜文电影的风格艺术特征,揭示其独特之处。

关键字:姜文;反讽艺术;探索目录1导演姜文作品与成长经历分析111导演姜文作品分析112导演姜文成长经历分析22.姜文电影中的反讽艺术421浪漫青春的幻想反讽-《阳光灿烂的日子》422荒诞苦逝的人性反讽-《鬼子来了》523浓墨重彩的影像反讽-《太阳照常升起》624英雄梦想的悲剧反讽-《让子弹飞》73从美学角度分析姜文电影反讽的艺术对中国电影的启示74结论8参考文献91导演姜文作品与成长经历分析11导演姜文作品分析1963年,姜文出生于唐山。

1984年,21岁的姜文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的“第五代”导演开始活跃于中国影坛的时候,作为表演系科班出身的姜文也崭露头角,作为演员在他们的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1983年到1990年的八年里,姜文主演了八部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影片。

如《红高粱》、《芙蓉镇》、《春桃》等。

1992年作为演员已经成绩斐然的姜文,将深深触动自己内心的小说《动物凶猛》改变成电影剧本,试图作为在电影创作中有更多话语权的导演去填充自己的不满足,去展现自己的才华。

于是就有了姜文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影片故事发生在文革中的北京,主要讲述了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渡过自己的青春,主人公在此过程中也由一个男孩蜕变成男人的故事。

影片画面优美,演员表演朴实,对孩子们青春期的困惑和文革时期青少年的。

论姜文电影影像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论姜文电影影像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
浅论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
作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罗姗艳
学院
文法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号
104305411121470
指导教师
黄菲蒂
二〇一四年三月一日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论文(设计)题目
浅论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
作者姓名
罗姗艳
所属学院专业年级
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0年级
(二)案例分析法:通过观看姜文的电影,分析对比整合出较宏观科学的结论。
(三)定性分析法:依据相关资料进行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够给出自己的观点。
(四)探索性研究法: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观点。
五、预计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预计完成期限:
1.2012年11月,确定选题,收集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初稿;
(三)文献评价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正式写姜文电影影像风格的论文是较少的,在期刊方面虽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但多是针对具体电影的具体风格进行分析,或者是某具体风格在某一部电影中的体现,缺乏论述的全面性,且这些论文大多集中于研究姜文导演的其中一部电影,主要是从电影的语言、叙事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致的研究,缺乏理性的深入与系统的总结,且具有重复性,并且在网络上查阅的写这方面的也只写了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魔幻现实主义影像风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但只论述了这一方面,缺乏论述的全面性;其它的如《鬼子来了》论述最多的就是影片黑白色调的运用与作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论述较多的是语言的叙述风格;《让子弹飞》这部影片中加入了很多商业电影的元素,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享受,也创造了可观的票房奇迹,但对该影片成文性的研究文章几乎没有,多是一些对该电影的影评以及同时期发表的期刊,论述较多的是狂欢式的影像表达与冲突后的审视。也有论述比较独到的,比如王黑特《姜文导演电影的意义解读》,他的解读涉及的方面比较深层次,不是表面的泛泛而谈;还比如王为维的《姜文电影的空间隐喻研究》对姜文电影中的各种隐喻都论述比较具体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也有些网站展开的有关姜文的讨论多来自业余电影写手与电影爱好者,其中不乏新锐的观点,但大多缺乏学理性且很零散。而且,国内对姜文及其作品的关注和研究呈现出系统、有深度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停留在访谈与影评等方面,且有不少观点立意出现雷同,缺乏新意。本文在立足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首次通过综合影像叙事的“魔幻性”、影像表达的“陌生化”以及独特主题的影像化呈现,对姜文及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进行全面分析解读。

姜文导演风格

姜文导演风格

姜文导演风格引言姜文是中国电影界备受推崇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以姜文导演为主题,介绍他的导演风格。

导演背景姜文,1963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凌海市,是中国著名的导演、编剧和演员。

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并享有很高的声誉。

姜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手法,将中国文化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风格独特的影片。

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姜文的导演风格深受现实主义影响。

他选择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和情节,这使得姜文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

自黑幽默的叙事手法与大多数导演不同,姜文的作品经常使用自黑幽默的叙事手法。

他通过自嘲和幽默的方式,处理一些较为敏感或尴尬的话题,增加观众的喜剧效果。

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使得影片更具有娱乐性,受众更容易接受。

独特的电影语言姜文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是独特的电影语言。

他经常运用大量的对白、音乐和视觉效果来传递情感和情节。

他的对白幽默而深刻,通过对话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音乐是姜文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音乐的引导,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情感和主题。

此外,他经常使用特殊的拍摄手法和视觉效果,增加影片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强烈的社会意识姜文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强烈的社会意识。

他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批判,让观众思考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深度和思考性,观众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结论姜文导演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他不拘一格的导演手法、自黑幽默的叙事方式、独特的电影语言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独具一格。

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姜文导演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面旗帜,对中国电影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本文参考了姜文导演的作品和相关报道,并结合个人观点撰写。

对姜文导演及其影片的认识

对姜文导演及其影片的认识

论文题目:姜文导演电影艺术个性浅析学校:西安财经学院班级:广播1201班姓名:魏娜学号:1203700111姜文,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作为导演的他也获得了较多的肯定,他擅长在电影中加入特有的幽默风格,并以此反映某些时代现实。

自编自导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被《时代周刊》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之首;抗战题材影片《鬼子来了》在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评审团大奖;2010年末上映的贺岁电影《让子弹飞》刷新了国产电影的多项票房纪录,并斩获国内大小奖项二十多个。

不过人们对姜文的电影看法都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大部分人认为姜文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着智慧和无限想象力,同时又认真却过于挑剔的导演。

他的影片都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细胞,片子都充满着激情、昂扬甚至生命的狂热和躁动之感,带给观众新的视听和心灵体验。

部分人认为,姜文电影的个性化色彩太过张扬,悬念太过离奇,暗喻色彩太过隐晦,让人难以全面理解和把握,使得影片在主题思想的直白传达方面不够明显。

姜文的电影脱离了群体,离开了大众,给观众留下很多疑问,诸如“看不懂”等此类带有负面影响的言语也不少,这也成了大众在看完电影后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我看来,姜文是一个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怀和对社会充满高度敏感并极具个人魅力的导演,也很有思想,他的电影带有个人批判思想和观念风格化,对我国电影发展史具有推动力作用。

在他的几部片子中,《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以“文革”时期为社会背景,描述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男孩变成男人的成长过程,被赋予了青春的烙印,并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鬼子来了》暗示了在过去的岁月里中日两国的对立关系,深刻揭示了日本在我国领土上肆意妄为的屠杀和残害,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百姓在抵御外来侵略势力时的软弱无能、愚昧无知。

《太阳照常升起》则是姜文酝酿了七年的一部大作,影片运用片段式叙事结构讲述了四个看似毫不相干却又相互联系紧密的故事。

风流如是——试论姜文电影的叙事风格以及变化路线

风流如是——试论姜文电影的叙事风格以及变化路线

的军属大院为背景 ,描绘 了一群被危险激情燃 烧的少年的生存 状态 。 当整个 国家的人民在投入革命 的时候 , 他们却被其他烈火 困扰着。 当然 , 在今 天的大背景下 , 从我 的角度来看 , 它 的价值并 不在于那个年代 , 而在于它的真 实、 感人。将我们这一代并没有 经历过文革的人都带入到 了各 自的青春的 回忆 中。我想这也是 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所在 。 没有生离死别的伤痛 , 只是个人简单 成长 的青春梦 , 这就足以震撼人 心。 本片对于人性 的描写是真实 的, 在那个 “ 冤” 与“ 恨” 压 得 人透 不 过 气 的年 代 , 不 识 愁 滋 味 的 少 年却被未成形的情 和欲 霸占了所有空间 .狡猾的心魔渐渐摸道 上路 , 男性世界 的粗豪和威武在绷 紧的肌 肉状态下开花结果 。 所
典之作 : 《 阳光灿烂的 日子》 ( 1 9 9 4 ) 《 鬼子来 了》 ( 2 o o 0 ) 《 太阳照常升起} ( 2 0 0 7 )来分析 姜文从影 生涯中的叙 事风格 以及 其 中
的 变化 趋 向 , 进 而 明 晰他 浓 厚 的 个人 性 格 色彩 和 价值 取 向 。
关键词 : 姜文 电影 ; 叙事风格 ; 变化趋 向
在 大 火 中 消失 。作 为 一 部 感 情 冲 突激 烈 、 隐喻 性 更 强 、 政 治 色 彩
特点 , 也是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 。 不难看 出, 从这一部影片 中,
更浓厚的电影 。其社会和历史意义远远超过 目前国内所 有反对
姜文便奠定 了叙事风格上 的一个 基调 , 从现实主义人手 , 来反映
中图分类 号 : J 9 0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 2 0 — 0 1 1 5 一 O 2

论姜文电影的美学镜像

论姜文电影的美学镜像

论姜文电影的美学镜像王晓宇(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摘 要:姜文作为我国当代影坛的著名导演,其影片风格独树一帜,并且在美学表达方面多次创新,审美价值较高。

姜文对美学的追求体现在视听语言、画面色彩等方面,并将其与影片的思想内核充分结合。

本文主要针对姜文电影的美学镜像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电影艺术领域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姜文电影;美学镜像;分析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居民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在物质需求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持续增加,并且在当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导演和作品。

姜文作为新生代导演的代表,拍摄了多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如《让子弹飞》《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从其代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独特的拍摄风格,带给人们以新奇的视觉体验。

1 视觉因素1.1 光线处理在姜文的诸多电影中,其光线处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将人物性格和时代特征融入光线处理中,为人物提供了大的背景和舞台,光线的透射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其代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整部影片对光线处理都十分讲究,通过人造光创设柔和的光线背景,烘托出和谐而温暖的氛围,表达了青春期男孩的美好幻想和当时失序社会下人性的释放。

1.2 色调处理色调处理是姜文电影的重要特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中,姜文导演通过鲜明的色调向观众展示了主题。

在整部电影中,绚烂的金色是主色调,带给受众以恬然温暖的感觉,同时也展示了那个年代人们心理世界的清澈,而这种感觉就是导演想要展现的精神状态。

在这部电影的最后,姜文导演使用了黑色色调,与年少的金色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导演对年少消逝的缅怀和无奈。

1.3 道具安排在姜文的影片中,很多细节都值得推敲,在细节安排和处理上体现了导演的匠心独运。

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几个细节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长筒望远镜,充分体现了男孩心中的懵懂情怀,体现其对性和爱情的冲动与向往;米兰绑在脚踝上的钥匙,是一种与时代不符合的时尚,同时又为人物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导演风格分析

导演风格分析

姜文导演风格分析一、选题原因姜文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集演员导演与一身。

作为演员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北京人在纽约》《有话好好说》《鬼子来了》,作为导演主要作品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

姜文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在影像风格方面,他的电影显示出独特创作视角和艺术个性,非常规叙事营造出陌生化的艺术效果,黑色幽默、反讽、魔幻现实主义等艺术手段的运用使得姜文电影彰显出另类独特的气质。

姜文作为当今中国影视圈能够创造票房过亿的导演之一,同时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电影演员。

他在电影荧幕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例如:《芙蓉镇》中的右派分子秦书田,《鬼子来了》中的“马大三”《红高粱》里的“我爷爷”、《有话好好说》中的“赵小帅”、以及 2010 年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等等。

姜文是一个由演员转型的导演,演员出身的导演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特性。

纵观其导演的影片,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的出色且演员的整体表演风格统一。

姜文影片中的角色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特点让人过目不忘,形体设计个性化,表演节奏幽默诙谐。

无论作为演员还是导演,姜文都是才华横溢而又极富有个性的。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等系列影片中,姜文身兼编剧、导演、演员三职,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荒诞的电影表现手法,颠覆了人们惯常的历史印象;抒写了个人英雄主义情怀。

二:具体分析1.表演分析——以电影《红高粱》为例姜文在影片《红高粱》中饰演“我爷爷”这个形象,这个人物在剧中有时勇猛,有时粗鲁,有时傻呆,有时又像奴才一样。

可谓姜文将这人物塑造的淋漓尽致。

比如说在肉铺喝酒这场戏中,“我爷爷”对肉铺的老伙计趾高气扬,要久要肉。

当土匪头子来了以后,他马上低头哈腰,甚至下跪赔罪。

他趁机把土匪头压在身下,为“我奶奶”被抢而杀气腾腾,但当土匪他他打倒在地,用枪对着他时,他又求饶、后悔、怒骂,又无可奈何。

课题研究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姜文电影的后现代性艺术特征

课题研究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姜文电影的后现代性艺术特征

艺术理论论文姜文电影的后现代性艺术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而带来了社会文化的转型,中国电影在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下缓慢前行着。

在多元的文化语境下,彰显出从未有过的冗杂。

中国后现代主义电影萌芽出现于80年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而姜文的电影也诞生于这样多元、复杂的后现代文化环境中。

笔者着重分析姜文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对后期电影创作提供借鉴。

一、姜文电影创作概述姜文是一位集编、导、演为一体的导演,在1993年拍摄了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实现了从“大腕”演员到最“牛”导演的转变。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故事背景为“文革”时期,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

姜文摒弃了传统“文革”题材电影作品中的压抑、凝重、残酷氛围,而主题也没有突出表现了十年浩劫,而是将创作视角放在了“文革”时期处在青春期的少年身上,去用镜头语言描述了这些孩子心中的青春萌动、激情豪迈。

整部影片亦真亦幻,以半梦半醒的形式去表达了姜文对青春的留恋与期冀,是对后青春消逝的怅惘之情。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收获了巨大的成功,男主演夏雨荣获了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与新加坡第八届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的奖项,并且在1996年的台湾“金马奖”中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剧本改编、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六项大奖。

而美国《时代周刊》在1995年也将这部作品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的榜首。

接着,姜文拍摄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部电影作品《鬼子来了》,人们又一次看到了姜文让人叹服的电影才华。

这部作品涉及战争题材,但是内容中没有融入战火硝烟,也没有敌人的严刑拷打,甚至没有传统战争题材中不断展现的民族英雄主义,而是借助抗日题材故事为观众们还原了三四十年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姜文运用了重复叙事手法来强调了“我”是谁的质问途径与马大三以及村民们对人性的怀疑。

姜文在电影中融入了大量黑白色彩,许多恐怖的特写镜头,高速切换的蒙太奇剪辑,充斥全片的唐山方言以及诸多幽默的台词,组成了一种荒诞的影片基调。

论姜文电影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论姜文电影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论姜文电影的叙事形式与风格论姜文电影的叙事形式与风格导演姜文是中国电影界备受瞩目的一位人物,他以其独特的叙事形式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的犀利批判,以及他对电影语言的独到运用。

本文将对姜文电影的叙事形式和风格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位导演的艺术创作。

一、叙事形式姜文电影的叙事形式多种多样,常常采用非线性的结构布局。

他善于通过多个时间线来揭示故事的真相,让观众在片中慢慢解开谜团,领悟电影中深层的寓意。

例如,在姜文的代表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故事采用了反复跳跃的时间结构,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并置,展现出人们在历史巨变中的迷茫和挣扎。

这种叙事形式不仅增加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也使故事更有层次感和深度。

另外,姜文电影的叙事经常会运用诗意的语言和符号化的影像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他擅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自己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理解,让观众在大背景下思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让子弹飞》中,他借用了西部片的形式和符号,通过黑帮头目和新任县长之间的斗智斗勇,揭示了权力斗争的荒谬和社会现实的失真。

二、叙事风格姜文电影的叙事风格鲜明而独特,充满了黑色幽默和讽刺。

他往往以荒诞的情节和滑稽的形象来诠释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丑陋。

他擅长以一种犀利的讽刺来调侃权贵和权力的腐败,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社会的问题。

例如,在《让子弹飞》中,他通过高智商的黑帮头目马永福和装模作样的新任县长鹿爷之间的对决,展示了官场的黑暗和权力的虚伪。

此外,姜文电影的视觉风格独特而大胆,常常运用夸张的色彩和构图来强调情感和符号的意义。

他善于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营造戏剧性的氛围,并通过镜头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鬼子来了》中,他利用红色和绿色的对比,突出了抗日斗争的血腥和希望。

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他则运用宽广的画面和特殊的镜头技法,来表达人物对逝去岁月和未来生活的思考。

三、叙事形式与风格的综合运用姜文电影的叙事形式与风格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产物。

作为作者的姜文及其电影作品研究开题报告

作为作者的姜文及其电影作品研究开题报告

作为作者的姜文及其电影作品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题目:姜文及其电影作品研究
2. 研究目的:探究姜文作为一位知名导演的电影创作经历及其代表
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分析其电影创作方式和创作思路,以期为
电影研究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3. 研究对象:姜文及其代表作品
4.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影视分析法、视觉符号学
分析法等相关研究方法。

5. 预期成果:通过对姜文及其电影作品的系统研究,总结出其独特
的电影创作理念和技艺,并探讨其电影创作中所揭示的文化、社会、历
史等方面的内涵,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通过对比分
析不同电影创作风格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艺术形态和思想内涵,进一步
拓宽电影研究领域和视野。

6. 研究计划:
(1)查阅有关姜文及其代表作品的文献和影视材料,对其生平经历、电影创作历程、代表作品等作全面梳理。

(2)对姜文的电影创作方式和创作思路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电影表达方式和影视语言符号的运用特点。

(3)结合视觉符号学等相关研究方法,探究姜文电影作品的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内涵,分析其艺术价值和深层次的思想意义。

(4)总结归纳研究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7. 参考文献:
李敏政. 关于姜文电影的审美评论[J]. 电影评论, 2013 (7): 87-91.
陈家钊. 中国影像美学:姜文影片中的符号建构[J]. 影视传播研究, 2012 (5): 62-64.
吴小红. 从姜文电影里看当代中国文化现象[J]. 艺术探索, 2014 (6): 39-40.。

姜文导演电影的创作风格分析

姜文导演电影的创作风格分析

摘 要院姜文在其导演的作品中表现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遥 其对作品的构思极其巧妙袁对人物的编排 和性格刻画惟妙惟肖袁在他的作品中袁任何一个人物袁任何一句台词袁每一个戏剧性的转折都耐人寻味遥 他 的作品很注重刻画细节袁运用细节给观众带来情感和认知上的认同袁在好莱坞大片商业化的今天袁姜文导 演还能不忘初衷袁坚持从电影艺术本身出发袁坚持以人为本曰通过不断探索和放大人性袁使他的电影达到了 人与情的高度统一曰通过以不同时代尧不同文化背景为衬托袁深刻地刻画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袁体现了姜文 对社会尧对人的极度关注遥 除此之外袁姜文导演拍摄的作品大多都具有意味深长的主题思想袁出人意料的色 彩风格袁这些特点的有机融合都是姜文自己对社会尧对人尧对人性的认知袁同时这也是姜文让观众感知社会 和人性的另一种方式遥
. All 电Ri影g叶h阳ts光灿Re烂s的er日v子ed曳.与我们观看到的其他
他的作品很注重刻画细节袁运用细节给观众带来情 感和认知上的认同袁 在好莱坞大片商业化的今天袁 姜文导演还能不忘初衷袁 坚持从电影艺术本身出 发袁坚持以人为本曰通过不断探索和放大人性袁使他 的电影达到了人与情的高度统一曰 通过以不同时 代尧不同文化背景为衬托袁深刻地刻画和揭示了人 性的复杂袁体现了姜文对社会尧对人的极度关注遥除 此之外袁姜文导演拍摄的作品大多都具有意味深长 的主题思想袁出人意料的色彩风格袁这些特点的有 机融合都是姜文自己对社会尧对人尧对人性的认知袁 同时这也是姜文让观众感知社会和人性的另一种
在姜文导演的电影中袁 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袁 透过人性的复杂袁 可以洞悉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袁不 管主题多么的深刻袁在他的电影中总能看到喜剧的 元素袁就是这样才会觉得有时生活就是在和我们开 玩笑袁在玩笑中体会着人间的种种滋味尧感悟人生 的酸甜苦辣遥
二尧姜文导演作品主题思想的刻画 艺术是一种反映生活的意识形态袁同时又与历 史紧密相连袁姜文的影片都是设定在特殊的历史时 期袁但是姜文影片中最终反映的都是人性袁以人性 为核心来构建故事情节曰姜文并没有把历史条件看 得多么重要袁他认为历史条件是陪衬袁是背景袁只有 特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塑造特定的性格袁只有特定的 文化背景才能孕育特别的人袁有了特别的人与特定 的性格袁才有有趣的故事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老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2.观看相关电影,进行类比对比分析;
3.根据格式要求与研究内容,认真撰写论文的开题报告,与指导老师和同学探讨论题;
4.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继续搜集文献资料,初步拟定论文稿件,经指导老师点评,修正研究方向与内容;
5.参考同学意见,老师指导意见,结合各方面的资料,对论文进行不断修改与完善,直至完成论文并提交。
[17]柯小君.姜文电影研究: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18]张春雨.“作者电影”观照下的姜文电影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19]董丹妮.“作者”视阈下的姜文电影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0]陈英秋.姜文电影的接受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2.2012年3月,完成开题报告修改、定稿,开题答辩,收集并详细阅读文献;
3.2013年4月,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的撰写工作;
4.2013年4月中旬,完成毕业论文修改、定稿;
5.2013年5月(20日之前),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将毕业论文装订成册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到图书馆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核心期刊文章,并从网络上搜集信息,确定论题概要内容;
(三)文献评价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正式写姜文电影影像风格的论文是较少的,在期刊方面虽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但多是针对具体电影的具体风格进行分析,或者是某具体风格在某一部电影中的体现,缺乏论述的全面性,且这些论文大多集中于研究姜文导演的其中一部电影,主要是从电影的语言、叙事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致的研究,缺乏理性的深入与系统的总结,且具有重复性,并且在网络上查阅的写这方面的也只写了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魔幻现实主义影像风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但只论述了这一方面,缺乏论述的全面性;其它的如《鬼子来了》论述最多的就是影片黑白色调的运用与作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论述较多的是语言的叙述风格;《让子弹飞》这部影片中加入了很多商业电影的元素,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享受,也创造了可观的票房奇迹,但对该影片成文性的研究文章几乎没有,多是一些对该电影的影评以及同时期发表的期刊,论述较多的是狂欢式的影像表达与冲突后的审视。也有论述比较独到的,比如王黑特《姜文导演电影的意义解读》,他的解读涉及的方面比较深层次,不是表面的泛泛而谈;还比如王为维的《姜文电影的空间隐喻研究》对姜文电影中的各种隐喻都论述比较具体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也有些网站展开的有关姜文的讨论多来自业余电影写手与电影爱好者,其中不乏新锐的观点,但大多缺乏学理性且很零散。而且,国内对姜文及其作品的关注和研究呈现出系统、有深度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停留在访谈与影评等方面,且有不少观点立意出现雷同,缺乏新意。本文在立足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首次通过综合影像叙事的“魔幻性”、影像表达的“陌生化”以及独特主题的影像化呈现,对姜文及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进行全面分析解读。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黄菲蒂讲师
预计字数
12000
开题日期
2014.3.1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电影影像表现方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用图像及影像来传递信息、解释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影像风格的研究成为理解电影这一艺术的关键所在。姜文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在影像风格方面,姜文电影显示出独特创作视角和艺术个性,非常规叙事营造出陌生化的艺术效果,黑色幽默、反讽、魔幻现实主义等艺术手段的运用使得姜文电影彰显出另类独特的气质。
[10]羽戈.《让子弹飞》:对革命的稀释[J].东方艺术,2011,(1):122.
[11]杨紫轩.《让子弹飞》:后革命时代"暴力革命"的影像表达[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2):18-20.
[12]王琴.《让子弹飞》之老汤人物形象分析[J].电影文学,2011,(11):72-73.
[25]苏牧.荣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67.
[26]余楠.《姜文: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风格》[J].新世纪周刊.2007,(25):117.
[27]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53.
[28]雷传桃.“让子弹飞”幕后——一对“信马由姜”的好兄弟[J].北京纪事,2011,(2):47.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关于姜文的国外研究,限于观众的观看视野,其作品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国外相关研究比较少,而国外关于电影影像风格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影像形式风格、影像语言等的研究,比如:电影语言的研究,艺术与视知觉,电影影像设计,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电影的形式与文化等等
(二)国内研究动态
六、主要参考资料:
[1]李尔葳.汉子姜文[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1988:67.
[2]孟静.姜文的电影底线在哪里?[J].新闻周刊,2002,(17):62-65.
[3]李一杰.角色姜文[J].电影,2010,(12):20-35.
[4]汪献平.暴力电影表达与意义[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
就目前通过查看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前面不少学者对姜文电影的研究有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很多都是单独对四部影片的某一部进行分析研究,相比较来说,受关注最多的是第一部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当然,研究解读最多的也是这一部,比如说2007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苏牧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王东成的《用真实的记忆伪造历史——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周洋的《躁动青春的光影记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青春随感》,赵艳丽的《解读视觉语言的建构美——评析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姜文的第二部电影《鬼子来了》由于被禁映,所以研究解析该片的论文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期刊及评论上,如胡谱忠的《潜伏的异端:<鬼子来了>的意义调度》,韩琛的《民族寓言的前世今生<鬼子来了>与抗战电影的历史演变》,汪方华的《<鬼子来了>—黑白滤色镜中的草根情结》等;第三部影片《太阳照常升起》自上映之初不少观众反映看不懂,业界和学界大都是写些评论性文章,且都是发表的期刊,比如张嘉铭、杨静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视听语言分析》,肖晓的《寻找丢失的浪漫—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于里光的《从<天鹅绒>到<太阳照常升起>》等;第四部电影《让子弹飞》深受观众一致好评,所以写的文章也比较多,比如邱倩雯的《中国式西部片的黑色幽默——浅析姜文电影〈让子弹飞〉》,贾森的《<让子弹飞>:开放式类型电影创作》,黄今的《癫狂与规制——从<让子弹飞>看作者导演的类型化创作》等。除了针对姜文的作品研究之外,学术界也把姜文纳入研究范围,中国期刊网上收录研究姜文电影的论文将近200篇,硕士博士论文共4篇,分別为首都师范大学的陈英秋的《姜文电影的接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董丹妮《作者视阈下的姜文电影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围的贾美兰《论姜文电影的叙事形式与风格》、西南交通大学柯小君的《姜文电影研究: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
电影作为现代化的产物出现,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同时也引起了众多学者、影评家和观众不同程度的关注。然而大多对电影的研究都侧重于电影的叙事风格、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对于电影影像风格的研究比较少,这与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程度不相符。正因为此,笔者就针对姜文所导演的四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的影像风格进行浅论,试图具体分析电影影像叙事的“魔幻性”、影像表达的“陌生化”以及独特主题的影像化呈现,通过历史回溯的方式,从影像中解析电影本质,客观分析影像风格,力求丰富我们对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的认识。
2.实际意义
随着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的发展,电影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观众的我们在享受姜文呈现给我们的视觉盛宴时更应该思考它的深层意蕴,体味导演用不同影像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本选题通过分析姜文电影中的影像风格,联系实际养成通过观看电影影像进行深层思考,从而总结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赋予我们的实际,指导我们更好的去理解电影艺术。
第四章 独特主题的影像化呈现
4.1蓬勃画面中的青春冲动--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4.2镜头隐喻中的民族性格--以《鬼子来了》为例
4.3绚烂镜头中的身体欲望--以《太阳照常升起》为例
4.4热烈图景中的英雄情结--以《让子弹飞》为例
结论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整理相关专业书籍,期刊与网络上各种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法:通过观看姜文的电影,分析对比整合出较宏观科学的结论。
(三)定性分析法:依据相关资料进行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够给出自己的观点。
(四)探索性研究法: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观点。
五、预计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预计完成期限:
1.2012年11月,确定选题,收集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初稿;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姜文作为一位后现代主义的电影导演,其导演的电影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焦距人们的眼球,他的四部电影每一部电影的上映都能观众给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姜文影像风格研究的文章却很少。笔者以姜文的四部影片为研究对象,从内核和形式两方面总结姜文电影的“独特影像风格”,试图找出影像中折射的现实意义,通过比较具体的分析,以此对电影艺术的研究有一个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的时代背景
1.2姜文电影及姜文简单介绍
1.3选题5创新之处
第二章 影像叙事的“魔幻性”
2.1影像空间的隐喻性
2.2影像细节的暗示性
2.3影像人物的模糊性
第三章 影像表达的“陌生化”
3.1叙事结构反叛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