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是基础,没有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是基础,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的表达能力,语文能力也无从形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新的形式下,如何把握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只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搞好新时期的阅读教学。

一、“读”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代教育的基本模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成了一代学子的不懈追求。时代变迁,但读的地位始终不变。“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以读为本”等呼声日渐高涨。《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定为第一目标;语文教科书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要求;课堂评价将“读的质与量”定为衡量的第一标准;语文考试将“读”定为检测的第一尺度。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一)预习中的“读”

现在我们班在做的预习作业分为常规预习和特色预习。常规预习包括1、读文2、认字3、说、写生字4、质疑。特色预习:例如《我是什么》1、收集有关“水”的谜语2、思考“水是生命的源泉。”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3、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说水的作用和危害。

对于常规预习作业,我要求学生在学校完成。原因有:1、常规预习中有对读的要求,在学校完成,对于那些想走捷径的,不读课文就做作业的孩子能起到一个督促监督的作用。2、预习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率比较高的字和笔画,老师心中有数,第二天课堂上重点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3、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提前收集准备,挑选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共同探讨,提高课堂的效率。

预习中把“读文”放在第一位,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字音读不准,句子读不通,怎么可能理解课文,怎么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就更谈不上提高阅读能力了。所以读文是一切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老师上公开课前,反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甚至是滚瓜烂熟的原因了。方法预习,现在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提高很快,上新课前,大多数学生都能将课文读得十分通顺,十分流利,有的学生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这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大有帮助,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阅读教学中的“读”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朗朗”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什么程度,都不会放弃读,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1、了解不同朗读形式的特点和效果

我们时常看到一些教师不了解不同朗读形式的特点和具有的不同的效果,随意地采用朗读形式,从而导致读的效果十分不理想。例如,有的教师这样要求学生:“齐读课文,思考2个问题......”显然,这“齐读课文”的方式与“思考问题的目的发生了冲突。”齐读课文是全体学生发声朗读,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是无法静心思考问题的。再如,在一些课上,学生还未开读,教师就有声有色地范读,而且是一读到底,这是很不可取的。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教师没有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而是动用专业播音员录制的朗读录音,以规范约束个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确是一种张扬个性的读书方法,但学生还没有掌握几种读书方法,就一味地放任自流,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这样的读书效果值得怀疑。

2、重视阅读中感情朗读的指导

“有感情的朗读”是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

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叶老曾经强调读书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要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感知、领悟、体味语言文字的内涵。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平时喜欢读课文,会读课文,擅长读课文的同学,他们的阅读能力就相对要强一些。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少讲,多引导,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多次阅读。这里的多读并不是随意地读,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多读,读出情感。下面我就重点讲讲阅读教学中感情朗读的指导。

①运用范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②运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③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④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⑤加提示语,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⑥利用节奏,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3、多渠道点拨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撒手不管,应该在学生难懂的地方或是文章最关键的地方,进行必要的点拨。如果教师不在这个时候指导一下,学生就会感到困难,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甚至会产生厌读情绪,效果会适得其反。教师在这个时候进行指导,就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4、尝试阅读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多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把课文作为学习的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课文。而把课文作为学习课程内容的媒介、途径或手段之一,借助课文来学习相对外在于这一特定课文的技能、方法、策略等的教学则显得比较少。对课文的不同处理,暗含着对课文功能的不同认识,尝试着把课文作为达成目标的一种凭借,一份材料。例如《难忘的一天》抓住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见到邓爷爷前(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见到邓爷爷(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下来);离开展览馆(兴奋、天仿佛格外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学习描写心情的词语,想想这些词语,今后我们可以用在哪些地方?片段(一)考试前(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为什么紧张?又为什么激动?;考试时(老师说了些什么?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下来);考试结束(当我得知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拿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兴奋、天仿佛格外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片段(二)比赛前(紧张:千万别掉棒,激动:我代表班级参加比赛);比赛时(老师让我们做深呼吸,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下来);比赛结束(拿到第一名,兴奋不已。积累这些描写心情变化的词语和句子,尝试练笔一篇。将一篇例文变成2篇课外的小练笔,表现出的目标意识则更丰富,更多元化。这对我们今后如何实践“用教材教”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

(三)、阅读练习中的“读”

阅读部分是学生的一个难点。现在学生存在的问题是:(1)还没看文章就急着先做题,阅读习惯不好。(2)题目看一半就开始做,甚至没看题目凭直觉做。(3)还有的学生已经理解题意,答案就在心中,但表述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的语言组织能力太差,无法将他心中所想有效、准确的表达出来。我们发现一些平时课外阅读丰富,善于表达,喜欢读课文的同学,他们的阅读能力就相对要强一些。于是接触到阅读题,我就手把手的教,着重教方法,不急着拿笔,把“读”放在首位,力求在自创的“阅读三法”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用阅读三法做阅读题。第一遍读:什么杂念都没有,就抱着好奇心去看看文章究竟写了什么?争取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第二遍读:先读文章后面的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读文章。这遍读是边读边想。一些简单的问题脑海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第三遍读是跳跃读。在第二遍的基础上,有的问题已经知道答案在第几自然段里了。于是就可以把这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