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的GDP
大清王朝的GDP
大清王朝的GDP近代中国是如何衰落的,最官方的版本,是清朝闭关锁国,西方列强打上门来,中国在割地赔款中逐渐落后于时代。
似乎作为一个佐证,这些年出现一个被大量引用的说法,即清朝曾占据世界GDP总量的1/3。
这个统计自然来自西方。
关于此,一个较完整的表述是:“在中国清朝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1750年,即清朝乾隆十五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2%,几乎是1/3;直到1830年,即清道光十年,也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前十年,中国已从康熙盛世的顶峰衰落,但GDP 仍占世界总量的29%。
在可以预见的21世纪里,清朝的GDP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巅峰。
”正经的专家学者,自然不会拿这个当回事,但一些特别聪明的笨人就会拿这个不断联想,于是诞生了一篇奇文,曰《谁弄残了大英帝国》,作者卢麒元职业不详,但看其文章,显然是个宋鸿兵式的金融专家。
他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强悍的总结(以下均为其原文):一、历史跟英国人开了一个玩笑。
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了。
有一个叫大清帝国的肥大国家,竟然接受了英国人鸦片换白银的游戏。
不仅如此,这个国家愿意提供堪比大英帝国年度预算的战争赔款。
聪明的英国人再聪明也搞不明白,世界竟然还有如此美妙的“商业模式”。
於是,英国人开始放弃在工业领域的激烈竞争。
他们收取天量的白银,向全世界放高利贷,将工业帝国变成了金融帝国。
很遗憾,这种“商业模式”有历史的局限性,无法复制,不可持续。
二、历史这一次要跟美国人开玩笑了。
又一个肥大国家出现了。
这个国家竟然接受纸币换资源的游戏。
这一次,比鸦片战争还离谱。
美国人不用去种鸦片,也不用派舰队,人家主动就将资源送来了。
聪明的美国人与聪明的英国人一样,实在搞不明白世界上竟然可以有这样美妙的“商业模式”。
於是,美国人只能拼命地印钱了。
他们彻底放弃了在工业领域的竞争。
美国人终于成为全球资本的提供者。
又一个工业帝国变成了金融帝国。
这篇文章传播甚广,我这种无所事事的非专家闲着也是闲着,正好借他的文章澄清几个基本常识。
大清的GDP与甲午战争赔偿正本
大清的GDP与甲午战争赔偿清朝曾占据世界GDP总量的1/3。
当然,这个统计自然来自西方。
关于此,一个较完整的表述是:“在中国清朝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1750年,即清朝乾隆十五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2%,几乎是1/3;直到1830年,即清道光十年,也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前十年,中国已从康熙盛世的顶峰衰落,但GDP仍占世界总量的29%。
在可以预见的21世纪里,清朝的GDP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巅峰。
”一,清朝社会经济清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中国两千多年的经济模式的延续●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的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如既往地进入了盛世。
这个时期,中国的各项经济指标都非常不错。
粮食生产、商业贸易、手工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只是中国两千多年的经济模式的延续。
●经济成分中,小农经济仍旧一家独大,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仍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表现出一种盛世情景,是因为在清王朝取得全国政权的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口锐减,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解,还有在清王朝对付农民起义军和明王朝的过程中,大量富户灭亡,土地兼并的到了很大的抑制。
小农经济拥有很强大的恢复能力,对于农民来讲,只要有足够的土地、口粮、种子、耕牛和农具,至多一年,生产就能恢复。
●但是,此时中国经济潜在的危机仍旧没有解决。
土地兼并问题在康熙统治的后期逐渐显露出来。
黄河泛滥问题给黄河沿岸各地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的同时,也使得各地富豪劣绅、贪官污吏大发国难财的机会。
华北、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和土地荒漠化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各地官员贪污盛行。
同时,清政府的财政也很成问题。
到了康熙晚年的时候,国家出现了很严重的财政危机。
雍正一开始就是因为处理财政问题非常得力,才得到了康熙的关注。
航运为殖民扩张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相对来讲,这个时期的欧洲,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新航线和殖民地,大发其财。
荷兰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航海业,建立了发达的商业体系,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PPT课件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
1368年
1644年
1912年
明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济发展
清朝
达到顶峰 ???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人口的增加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对照表
明洪武26年(1393年)
0.70亿
明万历28年(1600年)
1.97亿
清康熙61年(1722年) 乾隆59年(1794年) 道光20年(1840年)
• 丝织业:湖州生丝 经技术革新后享誉 国内外
• 制瓷业:景德镇瓷 器制造水平达到新
的高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商业
地方特色 作物产区
棉
烟
烟
棉
米桑 烟
花生
明清 主要经济作物 产区图
地方特色 作物产区
棉花
手工业
制品
米
手工业
米
制品
瓷
明清 国内市场 示意图
江南地区的 大型城市
商业市镇
江南地区的 中型城市
商业市镇
江南地区的 专业市镇
商业市镇
地区性商帮
明清中国十大商帮
名称
经商特点
名称
经商特点
山西商帮 以诚信著称,崇信“管鲍遗风” 山东商帮 仗义,吃苦耐劳,稳 重实干
徽州商帮 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 广东商帮 胆大务实,精明灵活,
利
擅长贸易
陕西商帮 善捕商机,敢作敢为
福建商帮 诚实信用,善用关系
洞庭商帮 善于更新观念,重视依托家乡 宁波商帮 勇于冒险,以信为本
• • 玉米 • •
• 甘薯/地瓜 •
抗干旱 耐贫瘠 适应性强 种植方法 简单 产量高 口感好
清前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
清前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对于“清前期”的时间限定虽然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但是根据整个清朝的历史长度和社会状况,也不妨做一个划定。
一般来说,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算是清前期,从乾隆元年(1736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清中期,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是清晚期。
那么我要讲的清前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即是指从1644年到1735年这九十多年的财政状况,但是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限定在这个范围内,为了说明和解释相关问题,可能会涉及到明朝末年以及清朝中后期的一些情况,但是主要还是讲清前期的情况。
清朝是以异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它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制度和文化习俗,又继承了明朝的一些制度和文化,主要也就是儒家文化。
如在经济方面,清朝问鼎中原后既沿袭了入关前的一些经济制度,主要也就是八旗制度中的经济方面,又出于统治的需要保留了明朝的一些制度,尤其是在初期,因为国家并未稳定,一方面要考虑到社会制度的惯性问题,一方面也因为没有多少余力进行经济制度的革新。
在叙述清前期财政状况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明朝尤其是明末的财政的大致情况。
明帝国的财政收入主要由田赋和力役组成,田赋以粮食的方式征收,力役则以提供政府劳动力的方式征收。
帝国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粮食、劳动力,白银只是很小部分。
明朝的税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田赋,即土地税。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以农耕为主,所以土地税也自然是税收的最主要来源,明朝也不例外。
(二)工商税收入。
明朝主要的工商税收有盐税、矿税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叶以后出现了金花银,也就是货币化的田赋。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一)田赋折银征收(二)徭役折银上纳(三)赋、役银合并征收(四)赋、役银合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再由官府用银雇人应役。
“一条鞭法”确保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是到了明朝末年,由于各种原因,比如灾荒的频繁发生、官僚腐败的盛行等等,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受到严重的影响,又由于农民起义和后金的挑衅,无奈加派“三饷”,但是仍然入不敷出,财政十分困难。
清朝的康乾盛世及其影响
清朝的康乾盛世及其影响清朝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它的存在对于整个中国社会和国家的未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康乾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精彩的篇章。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康乾盛世及其影响。
一、康乾盛世的来临康乾是清朝乾隆帝的父亲,他在位的时间为1735年至1796年,是一位非常有才华和有能力的皇帝。
在康乾时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都变得更加稳定和强大。
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中国成为了一个日趋重要的国家,这一点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二、康乾盛世的经济发展在康乾盛世,中国的经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的贸易和商业非常活跃,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也非常自由。
与此同时,铸造、瓷器、丝绸、纺织等传统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了当时国际上的重要贸易中心。
三、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在康乾盛世,中国的文化非常繁荣和有活力。
在当时的中国,文化交流和互动非常频繁,艺术、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康乾时期,中国的艺术和文学的成就尤其突出,如景泰蓝、翠玉、吹糖人、京剧、扇子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发展。
四、康乾盛世的科技进步在康乾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当时,中国的农业、工业和军事等领域都得到了重大的改进和创新。
例如,在农业领域,中国的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得到了提高,大力推广精耕细作,实现了穷耕牛耕的突破;在工业领域,铁器和炭化燃料得到了大大改善,木材烧制工业也得到极好的发展;在军事领域,近代战争的技术和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创新。
五、康乾盛世的影响康乾盛世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康乾盛世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康乾盛世作为中国特有的一个时代,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值得人们探索和借鉴的宝贵遗产。
中国各个朝代经济实力(GDP)排名
中国各个朝代经济实力(GDP)排名1. 宋朝2. 唐朝3. 明朝4. 清朝5. 元朝6. 隋朝7. 汉朝8. 晋朝9. 秦朝10.周朝11.商朝12.夏朝元朝的经济数据很难统计,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计其GDP占世界的30%-35%左右。
宋朝人均GDP达2280美元,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北宋80%,南宋50%,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GDP的80%,整个明朝的GDP是45%,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使其从80%迅速下滑至一半,在明朝中后期部分江南地区已经恢复至宋朝水平。
清朝(35%-10%)可以排到明朝(40%-45%)后面,可是其后期的经济大幅度衰退,侵略战争以及大量白银用于赔款并流向国外,所以造成整个国力迅速跌落,从康熙乾隆嘉庆的35%跌至10%。
历史上的宋朝经济上发达,政治和军事上积贫积弱,就像当今欧洲富国,经济厉害但是军事需要美国的保护一样。
北宋朝税峰值达到1亿6000万贯。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所以,1贯=5克。
现在1克黄金=19美元,按黄金折价,现在约值152亿美元。
当时的税率约为1/15,农民没有额外负担,也没有户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进城,商业尤为发达。
司马光曾说:“世风日下,贩夫走卒接着丝袜”。
由于其他赋税不多,那么GDP差不多是152×15=2280亿美元。
当时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亿,因此也可以有2280美元的人均GDP。
其实,换算美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为黄金的开采量有了极大的增长,所以,应该比2280美元高得多!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万~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
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
清朝中国的繁荣和衰败
清朝中国的繁荣和衰败清朝(公元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期间经历了繁荣和衰败的阶段。
清朝初期凭借着积极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繁荣和稳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各种问题和内外因素的影响逐渐凸显,最终导致了其衰败和灭亡。
一、清朝的繁荣期1. 统一中国在明朝末年,国家政治经济动荡不安,内外战争频繁,社会秩序紊乱。
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了政治政权,并迅速统一了全国。
2. 扩张领土在顺治、康熙时期,清朝积极开展扩张战争,先后征服了东北地区的后金、中原地区的明朝残余军阀,西北地区的回部族群,以及东南沿海的明朝遗民。
这些战争不仅夯实了清朝的统治基础,也使其疆域得到进一步扩张。
3. 繁荣的经济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清朝扶植和保护农业生产,鼓励开垦荒地,改进农业技术,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手工业方面,清朝重视手工艺制造业,发展了纺织、制瓷、制钟表等产业,增加了工农业品的供应量。
同时,清朝在商业方面也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鼓励海内外贸易,使得贸易额大大增加。
4. 文化繁荣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
康熙、雍正、乾隆等多位皇帝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他们提倡广纳人才,倡导文化交流,修缮古迹,培养文化人才,使得文化艺术得到蓬勃发展。
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著名的四大书院和八大山人的画作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二、清朝的衰败期1. 政治腐败清朝后期,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和权臣专权,政治腐败逐渐恶化。
官员贪污腐败严重,官场上的附败现象层出不穷,民众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政府的政令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2. 经济衰退清朝后期,由于政府内部贪污浪费和不合理的经济政策导致了国家财政危机的爆发。
同时,西方列强逐渐侵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的传统产业遭受到威胁,国家经济开始衰退。
而清政府对外贸易也严重依赖于西方列强,失去了对经济重要领域的掌控力。
清朝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
清朝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
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探讨清朝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并分析其原因。
一、农业生产的改进清朝时期,农业生产经历了许多改进,为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
首先,清朝开拓了大片荒地,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
其次,引进了新的作物品种,例如马铃薯、玉米等,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结构,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清朝还实施了更加科学的农田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增加了农作物的产出。
这些农业生产的改进有力地推动了清朝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繁荣的背景清朝时期,中国商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其背后有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清朝实行的安定统一的政治制度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清朝实行了严格的法制,保护了商人的权益,稳定的政治局势也使商业活动更加安全稳定。
其次,清朝的交通运输发达,成为促进商品流通的有力手段。
清朝修建了许多大运河和驿站,加速了商品的流通,使得商业繁荣成为可能。
此外,清朝还推行了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商业发展的领域与特点清朝时期,商业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如工业、商贸、金融等。
其中,商贸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清朝时,各地商业集市井然有序,琳琅满目的商品进出不断,商贩络绎不绝。
同时,商业活动也逐渐与国际贸易联系紧密,清代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
工业方面,清朝发展了丝织、铁器、药材等多个行业,为经济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
此外,清朝还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包括有钱庄、典当业、票号等各种金融机构,推动了商业发展。
四、商业繁荣的原因清朝的商业繁荣得益于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清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商业政策,鼓励商业发展。
例如,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清廷还鼓励商人投资工商业,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商业法规,维护商业秩序。
另类清朝:1860年清朝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第一
史海烟云RAND GARDEN OFSCIENCE1860年的中国命途多舛。
在北方,英法联军进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北狩,并在次年死在热河行宫,将这个破碎的帝国连同不满10岁的继承人爱新觉罗·载淳,一同留给他的嫔妃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
这一年新签订的《北京条约》,又为这个破败的帝国增添一笔高达800万两的战争赔款。
而此时,帝国的赋税要源,南方的半壁江山,已然沦入太平天国之手。
形容这段历史时,有一句老生常谈———“落后就要挨打”。
但,大清朝真的是“落后”吗?根据一个“吊诡”的数据,就在1860年这一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32.9%,排名世界第一。
当然,就算不谈这个数据到底有多少真实性,这个“第一”也是靠茶叶、瓷器、丝绸撑起来的。
1860年中国制造业世界第一的数据到底来自何方?这个数据只在一个地方出现过———2010年在CCTV财经频道热播的纪录片《华尔街》中:“1860年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美国只占1.8%,处于世界第一的是中国,占到32.9%。
而到了1900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占到15.8%,中国占到11.1%。
”奇怪的是,这组数字与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中1820年中美全球GDP比重中的数据一模一样。
说到全球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的数据,只有贝洛赫在《1750—1980年国际工业化水平》的《1750—1900年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中提到过一个估算的数字,1860年,中国的世界工业生产份额是19.7%,确实比美国的7.2%要高,但却比英国的19.9%低0.2个百分点。
“神话第一”前数字时代的中国制造其实,无论是32.9%,还是19.7%,无论在国际上的排名是第一还是第二,对1860年的中国人来说,根本无关紧要。
按照瑞典汉学家毕汉思打趣的说法,中华帝国乃是“一个没有邻国的帝国”,“第一”对这样一个帝国没有意义。
帝国之治理,归根结底不过两大主题:一是税收,所得赋税用以维系整个帝国系统的正常运转;二是维稳,也就是保证帝国系统的运转别出太大纰漏。
清朝中国的繁荣和衰败
清朝中国的繁荣和衰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衰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清朝的繁荣和衰败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清朝中国的繁荣和衰败,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清朝的繁荣清朝建立初期,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
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经济达到了巅峰,国力强盛,对外势力也逐渐扩展。
清朝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清朝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均重视治国理政,进行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改革,如康熙和乾隆时期的“康乾盛世”政策,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政策等。
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其次,清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都是很有文化修养的皇帝,他们注重文化教育,倡导科学技术发展,对文学艺术的研究也有所促进。
清朝时期出现了不少文学巨匠,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名著。
这些文化成就不仅为后人传世,也使清朝时期在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另外,清朝时期的国际地位也较为稳固。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统治时期,清朝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外交往来,建立起一定的国际关系网络。
其中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为标志,清朝正式与俄罗斯进行了和平外交,确立了两国之间的国际关系,推动了国家的繁荣。
清朝的衰败然而,清朝的繁荣并非长久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朝也逐渐走向衰落。
清朝的衰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清朝后期的统治者对国家治理的失误和腐败,直接导致了国家政治的混乱。
乾隆晚期以后,清朝皇帝的统治出现了显著的衰落迹象,德川幕府的衰势更是明显,种种失败尚未尽入人心。
清廷内部的腐败问题愈演愈烈,贪污腐化问题四处猖獗,国家治理形同虚设,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其次,清朝在外交政策上的失策也是导致国家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很多人说清朝时期中国的GDP世界第一,有数据能证明吗?晚清末年殖民地清朝英国
有很多人说清朝时期中国的GDP世界第一,有数据能证明吗?晚清末年殖民地清朝英国有一种说法,清朝直到末期,GDP仍然居于世界前列,在媒体和网络上被广泛传播。
其内容主要是宣称,清朝时中国的GDP长期是世界第一,在1820年左右达到最高峰,占世界的33%,哪怕到了晚清末年,占世界GDP的比重也仍在11%左右,与当代中国占世界的经济比重基本相当。
所谓“清朝的GDP居于世界第一”,其实是前几年社交媒体和网络上的谣言。
作为历史学者,自然对这种言论嗤之以鼻,因为那不是事实。
之前在菜叶网上看过相关的资料,GDP即是国内生产总值,是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一般都是算年度GDP和季度GDP。
而在满清时期,对于GDP是没有统计的,实际上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体系的GDP指标,在1985年开始建立GDP核算制度,到1993年才取消了新中国自建国以来的经济核算指标——国民收入核算。
所以说在满清的时期是没有精确的GDP 数值的,只能在做一个大概估算。
关于清朝GDP的问题,目前唯有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世界经济千年史》曾经估算过。
他确实曾提出——在1820年、1900年,清朝GDP占世界经济比重分别是33%、11%。
但是,麦迪森也在同时指出,古代不存在国际性的基准货币,所以他只能以购买力平价(PPP)作为转换系数来换算GDP1840年,世界人口约12亿,清朝则超过4.1亿,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那时候,美国才1500多万人,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也才900万人,算上殖民地人口也才三亿多人。
大清从人口上也是绝对的秒杀世界所有国家的存在。
中国的GDP总量大约占全世界的32.6%,而欧洲各国加起来也只有26.3%,更别说一个小小的英国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应该被忽略,那就是中国的人口同样很多。
当时全世界人口加起来还不到十亿,中国就有三亿多,占全世界三分之一左右。
理性看待中国GDP世界第二
15,046.45 陕西
山西 12,153.03
河南
7,521.85
湖南 22,990.35
21,688 21,522 201 19,480.46
13,059.69
江苏 广东 内蒙 山东 辽宁 福建 吉林 河北 重庆
44,097 41,166 40,282 35,894 35,239 33,840 26,595 24,581 22,920
4,277.05 1,081.27 1,654.21 14,151.28
7,655.18 10,062.82
7,759.16 441.36
6,169.75 3,387.56
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
从越来越大的南北东西的贫富差距和 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房价的不断飙 升,还有不断涌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表 明了GDP增加并不意味着社会更和谐 生活更加美好。
首先:GDP的核算方法就有不足的地方。
1.多次计量。比如,轮胎出厂时会计入GDP,组装到汽车上也会被记入一次,卖给消费者是又 被计入一次,最后作为废品处理时也有可能再被计入一次。一个轮胎其实没有发生多大变 化,但却对GDP做了四次贡献。
2. GDP只计算收入的,但不计算损失的。比如08年汶川地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 但作为GDP,会计算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救灾物资、款项的投入,这么算下来,因为地 震,GDP反而增长了。
度新低。
• 1.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
内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 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产品流动法。
GDP = C + I + G +(X-M) 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企业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 X-M表示净出口(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 2.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 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 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 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 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还有其他方 法,这里只讲两种)
历史上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
历史上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重历史上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重中国国⼒经历了从强到弱⼜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
按照安格斯.麦迪森的计算,在公元元年中国GDP占到世界总量的26.2%,仅次于印度,是世界第⼆⼤经济体。
公元1500年中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经济体。
公元1820年中国GDP占到了世界总量的32.9%,远⾼于欧洲国家的总和。
按照当代最伟⼤的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计算,在公元元年时中国的GDP占世界GDP总量的26%,在公元1000年时占22.7%,随后⼀直在20%以上,于1820年达到32.9%。
然后落到1870年的17.2%,1913年的8.9%,从1950年到1980年⼀直在4.5%左右,但从1998年⼜上升到了11.5%。
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国际元的测算,中国在2015年就会恢复历史上的地位,GDP总量占世界的20%,与美国等量齐观。
⾼盛公司⽤美元为单位的预测是,中国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
1776年乾隆41年中国GDP全世界第⼀1800年中国占世界GDP的32.9%1840年中国占世界GDP的29%1900年中国占世界GDP的6%1945年中国占世界GDP的4%1997年中国占世界GDP的3.5%2005年中国占世界GDP的4.9%2009年中国GDP为335353亿元,合51700亿美圆,⽐上年增长百分之8.7,占世界8%◆1952年降为5.2%。
这是因为1820-1952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0.22%)明显低于同期世界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62%),因⽽中国GDP⽐重占世界GDP⽐重明显下降;◆1978年达到5.0%,这是因为1952-1978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4.40%)⼤⼤⾼于1820-1952期间的增长率,但是却低于世界GDP年平均增长率(为4.52%),因⽽中国GDP占世界GDP⽐重略有下降;◆1978年后中国的⽐重不断上升,到1995年超过11%,这是因为1978-1995年期间中国GDP增长率上升为7.49%,⽽世界GDP增长率下降为2.7%,所以中国GDP占世界GDP的⽐重明显上升。
清朝的经济状况
清朝的经济状况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了近300年。
其间,清朝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诸多变革与挑战。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外贸四个方面探讨清朝的经济状况。
农业经济是清朝经济的基础,占据了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清朝时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民,而农民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家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上,农民的土地往往不足以维持自身生产需要,这导致农民租佃问题频发。
农民的负担逐渐加重,不少农民生活困苦,甚至辗转反侧于地主的压迫下。
手工业作为清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清朝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主导,兼有制造和手工艺等一系列行业。
在手工业中,纺织业的发展较为突出,如棉纺织、丝织和绣花等。
清朝时期,中国的丝绸出口量一度居世界首位。
此外,手工业也有许多其他行业如陶瓷、瓷器、铜器等,不同地区以各自的特色而闻名。
商业在清朝经济中逐渐崭露头角,商业活动蓬勃发展。
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地理位置的优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商业中心。
许多大城市如杭州、苏州和广州等都成为商贸繁荣的地方。
商业发展催生了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兴起,纸币逐渐代替了以往的金钱交易。
同时,随着外贸的扩大,中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
清朝在外贸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和进展。
由于康乾盛世和国力增强,清朝的对外贸易规模扩大,通商制度开始完善。
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活动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量西方货物和技术的引进。
同时,外贸也使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优质商品走向世界各地,极大地促进了清朝的国际地位和经济繁荣。
总体而言,清朝的经济状况呈现出农业经济为基础,手工业、商业和外贸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的特点。
尽管存在着封建经济的弊端和局限性,但对于经济的普遍繁荣和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与外部世界相比,清朝在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方面的滞后使得经济发展面临持续挑战。
最终,这些矛盾成为清朝日益衰落的原因之一。
中国历年GDP(购买力平价)
公元纪年中国纪年购买力平价百万美元[1]占世界GDP比例百分比(%)1年汉平帝元始元年26 820 [2]26.2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辽穆宗应历十年24 750 [3]——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辽圣宗统和十八年26 550 [4]22.71300年元成宗大德四年60 000 [5]——1380年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元益宗天元二年40 800 [6]——1390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41 400——1400年明惠帝建文二年43 200 [7]——1410年明成祖永乐八年42 600——1420年明成祖永乐十八年43 800——1430年明宣宗宣德五年46 200——1440年明英宗正统五年49 200——1450年明景帝景泰元年52 800——1460年明英宗天顺四年55 800——1470年明宪宗成化六年62 400——1480年明宪宗成化十六年69 600——1490年明孝宗弘治三年58 800——15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61 80025.0 1510年明武宗正德五年70 200——1520年明武宗正德十五年79 800——1530年明世宗嘉靖九年83 400——1540年明世宗嘉靖十九年86 400——1550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87 600——1560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90 600——1570年明穆宗隆庆四年93 000——1580年明神宗万历八年97 200——1590年明神宗万历十八年97 200——1600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96 00029.21610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91 800——1620年明神宗万历四十八年清太祖天命五年87 000——1630年明思宗崇祯三年清太宗天聪四年82 800——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清太宗崇德五年78 000——1650年清世祖顺治七年明昭宗永历四年73 800——1660年清世祖顺治十七年明昭宗永历十四年81 000——1670年清圣祖康熙九年88 800——1680年清圣祖康熙十九年75 600——1690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86 400——1700年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82 80022.3 1710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93 960——1720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106 680——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121 080——1740年清高宗乾隆五年137 430——1750年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56 000——1760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64 760——1770年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174 000——1780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83 750——1790年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94 070——1800年清仁宗嘉庆五年204 960——1810年清仁宗嘉庆十五年216 450——1820年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228 60032.9 1830年清宣宗道光十年245 400——1840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年247 200——1850年清宣宗道光三十年247 200 [8]——1870年清穆宗同治九年189 74017.2 1890年清德宗光绪十六年205 379——1900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218 154——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241 344 [9]8.9 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273 991 [10]——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277 467——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280 292——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289 200——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289 200——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263 996——1935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285 300——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303 324——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295 937——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288 549——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39 903 [11] 4.5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67 228 [12]——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05 742——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21 919——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32 326——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50 115——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84 842——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06 222——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52 654——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64 006——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48 727——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68 021——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68 032——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03 732——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52 558——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5 099——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53 676——196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36 987——196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25 204——196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74 669——19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40 949——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71 780——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91 449——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740 048 4.6 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752 734——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800 876——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793 092——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844 157——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935 884——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 007 734——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 046 781——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 096 587——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 192 494——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 294 30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 447 661——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 599 20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 703 671——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 849 563——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2 000 236——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2 044 100——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2 109 400——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2 232 306——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2 444 569——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2 683 336——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2 950 104——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3 196 343——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3 433 255——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3 657 242——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3 873 35211.5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4 082 513——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4 329 913——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4 569 79012.3 [13]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3 702 0208.02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4 157 8238.52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4 697 9008.93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5 364 2599.46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6 240 81910.14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7 333 75011.00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8 216 01911.74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9 068 18712.95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0 119 89613.61。
清朝康乾盛世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
清朝康乾盛世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清朝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不仅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也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予了文化艺术以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一、经济发展康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首先,清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政策。
他们鼓励农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田面积。
同时,他们还推行了一些农业技术的改进,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和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其次,清朝政府积极发展商业和手工业。
他们鼓励商人进行海外贸易,开拓了新的市场。
同时,他们还鼓励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使得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此外,清朝政府还大力发展了矿业和工业。
他们积极开发矿产资源,建设了一些矿山和工厂,推动了矿业和工业的发展。
这些举措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财富,也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文化繁荣康乾盛世是清朝文化繁荣的时期,不仅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得到了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形式。
首先,康乾盛世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问世,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至今仍然被人们所喜爱。
其次,康乾盛世也是中国艺术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京剧、曲艺等艺术形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京剧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吸引了大量观众。
此外,康乾盛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形式。
例如,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时,他对江南的风景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江南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园林——乾隆园,这座园林不仅展示了江南的自然风光,还展示了江南的文化艺术。
总结起来,清朝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予了文化艺术以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与经济发展清朝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都是十分显著的。
本文将从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政治发展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政治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
作为清朝的最后两位皇帝,康熙和乾隆都是出色的统治者,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清朝的政权。
在政治上,康乾盛世时期,清朝实行了一种有效的封建等级制度,即八旗制度。
这一制度将全国的汉人和蒙古人分为八个旗,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治安。
同时,清朝还采取了一种宗主国与附属国并存的政策,保持了统一和稳定的国家秩序。
这种政策使得多民族的人民能够和谐共处,也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另外,康乾盛世时期的清朝政权还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军事改革。
他们恢复了早期满洲人的三关制,加强了边防防线,对外扩张,进一步稳固了国家的统一。
同时,清朝还设立了福建水师,对海上贸易进行保护和管理,促进了对外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时期,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农业方面,清朝康乾盛世进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建设,加强了对基本农田的修复和整治,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同时,清朝还实施了单丁钱法,减免了部分农民的赋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方面,清朝康乾盛世充分发挥了各地的特色产业,如江南的丝织、陶瓷制造和山西的煤铁等。
清朝还大力扶持手工业工匠,提供金牌织造、银牌织造等相关政策,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和产业的发展。
商业方面,康乾盛世的清朝大力发展海上贸易,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经济交流。
清朝政府减少对外贸易的限制,鼓励本国商人与外商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外国商品和技术的引进,对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结起来,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政治上,康乾盛世的清朝通过八旗制度和宗主国与附属国并存的政策,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治安。
让人匪夷所思,晚清的国民GDP排列世界第一
让人匪夷所思,晚清的国民GDP排列世界第一
1840年前后,清朝GDP占世界的比例为32%,总量是英国
的6倍,约等于西方五国(英法德意俄)合计的1.9倍,确实可以算的上是世界第一。
但是此后,在工业化的驱动下,西方工业国甚至包括新兴的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其GDP体量占世界的比重都是在大幅提升的,而反观依然处于农业国状态下的清朝,GDP的比重在直线滑落,到晚清的1900年前后,拥有近4亿人口的清朝,GDP只占到世界的6%,要知道,刚刚建国一百余年的美国GDP已经占到世界的23.6%。
除此之外,还有一组数据也能说明农业国的GDP和工业国GDP的差距,那就是财政收入。
1760年前后,英国刚刚开始工业革命,而清朝则处于所谓的乾隆盛世统治之下,此时清朝的财政收入为年入4940万两白银,而英国财政收入换算成白银则为3900万两。
看起来清朝财政收入要高出1000万两,但仅仅30年后,英国的财政收入已经突破6000万两,而清朝呢?依然维持在4000到5000万两这个收入体量。
要知道,清朝的国土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人口当时为3亿,而英国本土面积不过24万(英国此时还未拓展海外殖民地),人口只有800万。
这组数据可以充分体现出农业国GDP与工业国GDP之间的差距,所以,这种对比下的GDP真不能说明清朝比英国强。
至于清朝瓦解的原因,最有说服力的显然是日本人,因为他们正是研究透了清朝,才敢于蚂蚁吞象般发动甲午战争的。
在发动战争以前,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对清王朝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他认为清朝官场腐败,全民丧失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不堪一击。
清朝的经济发展
清朝的经济发展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跨越了近300年。
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期间的经济繁荣以及通过改革开放所产生的许多成果对后来的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清朝的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清朝继续沿袭明朝的农田制度,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和户籍制度。
在农业技术上,清朝通过引进和改良作物、推广灌溉和田间管理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清朝对于农业税收也有一定的调整,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些措施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商业经济的崛起清朝商业经济的崛起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
清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国的贸易,但在康乾盛世时期,清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并相继开设了对外贸易口岸。
这些举措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来华,推动了国际贸易的繁荣。
与此同时,国内贸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
清朝还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商业政策,如优惠关税政策和商业股份制等,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
三、工业经济的兴起清朝的工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迎来了兴盛。
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业改革,推动了手工业向机械工业的转变。
特别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朝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设备,建立了一些工业制造厂和船坞。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朝的工业产能和水平。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最早的纺织业和造船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也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发,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金融经济的兴起清朝的金融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建设、农业和商品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清朝建立了一系列的银号、钱号、票号等金融机构,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和流通。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加强了税收制度的建设,建立了完善的财政体系。
这些举措使得清朝的金融经济得以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八年级上册历史考点梳理清朝的经济发展与西方列强入侵
八年级上册历史考点梳理清朝的经济发展与西方列强入侵清朝的经济发展与西方列强入侵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统治了近300年的时间。
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包括经济方面的发展和西方列强的入侵。
本文将对清朝的经济发展和西方列强入侵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清朝的经济发展1. 基本经济制度清朝初期,采用的是封建农业经济,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成为地主的佃农。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经济渐渐发展起来,商业资本和手工业开始兴起。
2. 农业发展清朝时期,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
例如,加强水利建设,提高土地的灌溉利用率;引进外来农作物,促进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并通过调整农田归属权关系,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商业与手工业发展清朝时期,商业与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商业在城市中蓬勃发展,市场逐渐扩大。
手工业工艺精湛,例如丝绸、瓷器、织锦等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4. 对外贸易清朝时期,对外贸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清政府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为了保护和扩大贸易,清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贸易政策,例如设立了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机构,制定了贸易政策和税收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二、西方列强的入侵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清朝与西方列强对抗的开始。
19世纪40年代,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社会的混乱和瘫痪。
清朝政府试图阻止鸦片的流入并取缔贸易,但最终遭遇了英国的武装侵略。
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并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2.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例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
这些条约限制了中国的主权,并给予西方列强在华特权,例如领事裁判权、对外商开放通商口岸等。
这些条约削弱了中国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3. 列强的侵占与割地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相继入侵中国,并逐步侵占中国的领土。
例如,英国侵占香港、法国侵占广东、德国侵占山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清王朝的GDP近代中国是如何衰落的,最官方的版本,是清朝闭关锁国,西方列强打上门来,中国在割地赔款中逐渐落后于时代。
似乎作为一个佐证,这些年出现一个被大量引用的说法,即清朝曾占据世界GDP总量的1/3。
这个统计自然来自西方。
关于此,一个较完整的表述是:“在中国清朝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1750年,即清朝乾隆十五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2%,几乎是1/3;直到1830年,即清道光十年,也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前十年,中国已从康熙盛世的顶峰衰落,但GDP 仍占世界总量的29%。
在可以预见的21世纪里,清朝的GDP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巅峰。
”正经的专家学者,自然不会拿这个当回事,但一些特别聪明的笨人就会拿这个不断联想,于是诞生了一篇奇文,曰《谁弄残了大英帝国》,作者卢麒元职业不详,但看其文章,显然是个宋鸿兵式的金融专家。
他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强悍的总结(以下均为其原文):一、历史跟英国人开了一个玩笑。
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了。
有一个叫大清帝国的肥大国家,竟然接受了英国人鸦片换白银的游戏。
不仅如此,这个国家愿意提供堪比大英帝国年度预算的战争赔款。
聪明的英国人再聪明也搞不明白,世界竟然还有如此美妙的“商业模式”。
於是,英国人开始放弃在工业领域的激烈竞争。
他们收取天量的白银,向全世界放高利贷,将工业帝国变成了金融帝国。
很遗憾,这种“商业模式”有历史的局限性,无法复制,不可持续。
二、历史这一次要跟美国人开玩笑了。
又一个肥大国家出现了。
这个国家竟然接受纸币换资源的游戏。
这一次,比鸦片战争还离谱。
美国人不用去种鸦片,也不用派舰队,人家主动就将资源送来了。
聪明的美国人与聪明的英国人一样,实在搞不明白世界上竟然可以有这样美妙的“商业模式”。
於是,美国人只能拼命地印钱了。
他们彻底放弃了在工业领域的竞争。
美国人终于成为全球资本的提供者。
又一个工业帝国变成了金融帝国。
这篇文章传播甚广,我这种无所事事的非专家闲着也是闲着,正好借他的文章澄清几个基本常识。
一、大清国是当年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么?原本,这个问题根本不应成为问题,因为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早就说明了一切,但现在不但有一个清朝GDP占世界1/3的说法,这位卢麒元同志还提出鸦片战争赔偿堪比英国年度财政预算的说法。
这就不得不稍微较真一下了。
先说一下这位卢麒元同志说的鸦片战争的赔偿相当于英国的年度预算收入。
鸦片战争结束后,大清对英国的赔偿折英镑为600万英镑(2100万银元)。
当时英国入侵中国的总花费,为100多万英镑,赔偿额为其实际支出的4倍多,但这个赔偿还包括商欠、行欠和鸦片本身的赔偿(鸦片款赔偿为600万银元),英国索取的战争赔偿,实际上只是保证其没有做赔本买卖而已,鸦片战争真正英国人赚到的一笔,是香港的割让。
当年英国与中国的财政实力对比如何?事实是,1840年,大英帝国的年度财政收入接近9000万英镑,折成中国当时库平银,约为2.4-2.7亿两,而当时大清帝国的财政收入则为 4500万两白银,英国的财政收入约为大清的6倍,其年度军费预算正好与大清的年度财政收入相当。
当时英国海军规模和实力可以是世界其他列强的总和,依赖的正是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国家财力。
不难计算出,《南京条约》大清向大英分4年交纳清偿的赔偿,比英国年度军费预算的1/3略高,与其年度财政收入相比,则远不足1/10。
大清的赔偿怎么可能去养活大英啊?大英帝国通过这种基本不赔不赚的战争,根本不可能发财。
当时,英国本土人口约为2万千,大清人口约为4亿。
但英国当时的GDP数字是否也和财政收入一样,是大清的6倍?当然不是。
大清的GDP数字极有可能处于一个与英国相差不大的水准上。
简单的说,如果一个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原始部落,每年可以猎获一千头鹿若干只野猪,采集若干吨野果子,这样的部落只要足够多,其经济总量依然是非常可观的,达到一个现代中型农场相差不远的水平,不算是难事。
但是,一个完全处于自然经济的前现代国家,其社会可供政府吸取的财政资源是极为有限的,因为其生产能力极为低下,全社会创造的财富用于国民维持生存所需后,基本就所剩无己。
这些部落加一块儿,虽然GDP可观,但可提供的剩余物资则远不如后者。
对一个处于自然经济为主的前现代社会,计算其GDP总量是无意义的,因为其财富积累和可供交换的剩余物资可以忽略不计。
仅就从财政角度来说,在鸦片战争时期,一个英国人的贡献能力相当于120个中国人。
当时大英帝国的经济实力,几个数字或许可以增加一点直观印象。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每年的海外投资总额达到了2亿英镑的规模,其本土的煤炭产量已达到千万吨规模,其生铁年产量已达百万吨规模,钢产量达到十万吨规模,它的经济实力与我大清的差距确实不是一般的远。
二、战争赔偿能让一个国家因此发达,让另一国家从此落后么?一个常见的说法是,西方国家是靠对外掠夺发达起来的,但问题是,瑞典、瑞士、挪威、芬兰、奥地利、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大票国家根本没机会参与对外掠夺,它们一点不比那些疯狂对外扩张的国家更穷,甚至比起西班牙之类的老牌殖民国家更富有。
而沙俄这个扩张最凶狠的国家,一直就是欧洲最落后的。
被中国人认为是通过战争发财的典型,毫无疑问是日本。
没错,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真正捞到了一大票赔款,远远超过其年度财政收入。
我们先不说这笔钱对日本的实际贡献有多少,先只讨论一个问题,战争赔偿能让一个国家因此发达,让另外一个国家从此落后么?或者换成一个几乎被公认的结论:甲午战争的巨额赔偿葬送了中国的现代化,造就了日本的现代化,果真如此么?我们不妨拿一个与中日高度相似的案例做比较。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的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向普鲁士支付50亿法郎的战争赔偿,这笔款子折中国的海关银约为7.2 亿两,3年内清偿完毕。
普法战争前,法国的年度财政收入约20亿法郎,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人的赔款与其支付能力,即赔款总额与年度财政收入之比,与我大清甲午战争时期刚好完全一致。
如果一笔巨额赔偿导致战败国从此现代化发展进程被中断,那么法国就会在普法战争后就会变成一个二流国家甚至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但法国并没有因此被德国“绞杀”,而是很快恢复元气,依然是欧洲一流列强,四十年后,依然有资本与德国狠狠打一仗。
而德国在普法战争后的强大,不是来自赔款,而是来自民族统一,其人口、国土面积迅速翻倍,在总量上一举超过法国,但在人均上,战争前后没有什么变化,德国工业技术水平与法国工业技术水平始终处于旗鼓相当的水平。
回过头来看中国和日本。
其实,有没有甲午战争,我大清都会迅速拉大与日本的差距,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维新的时间短于我大清洋务运动的改革开放,但日本在工业技术上迅速超过中国,大约可视为真正的资本主义与中国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必然差别。
中国当时洋务运动的所谓近现代企业,全部是官办企业,比我们今天的国营企业效率要低得多,因为我们今天的国企老总好歹还是内行,而当时几乎全部是不懂任何经营的官员在管企业,不但产品质量低劣,价格还比进口的更贵。
甲午战争,日本军费开支2亿日元,获各种赔偿3.4亿日元,除了造一家钢铁厂外,全部用于扩军,因为要应付沙俄。
果然,10年后就用上了。
日俄战争,日本军费开支17亿日元,很大一部分靠在英国证券市场筹集,但这次战争却是一分钱赔偿没拿到。
如果按照战争赔偿致富说的逻辑,这么两场仗算下来——日俄战争几乎是甲午战争的必然延续,日本完全是做了一笔赔本买卖。
中国史学家说日本拿拿笔钱干这干那,导致工业起飞云,在日本史中似乎未得相应佐证。
日本侵华和占领东北也差不多,我们说日本人掠夺了我们多少矿产资源,但日本留下的东西远比它能抢走要多(战争破坏除外),尤其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工厂、技术人员实在要比地下的矿产更值钱。
至于甲午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因此日本人的工业摧毁中国民族工业这种调调,只有相信完全斯大林主义经济学的人才会坚持。
马关条约其中一项是双方成为贸易最惠国,中国同样可自动享受英美与日本签订的种种贸易权力,如果当时中国的体制与日本一样,即便工业技术稍微落后,也不存在被日本摧毁一说,就如今天的中日经贸,中国技术落后于日本,但并未发生日本工业彻底摧毁了中国的工业,看上去相反,是中国迅速缩小了技术差距。
有意思的是,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们普遍认为,日本的迅速崛起,不是因为中国在战争中败于日本,而是制度差距的必然,反而是在今天,日本因为甲午战争才成了暴发户,而中国则因为甲午战争而葬送了现代化,这种观点成为主流,我们今天的智识,比大清时还不如。
其实,甲午战争以及所获赔偿对日本的经济贡献,相当于日本实施了一次史上最凶狠的凯恩斯主义,日俄战争亦然。
这种凯恩斯猛药推的效果,其实只要稍稍看一下历史数据,就不难得出自己的结论:日本真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恰恰是不再有了这种凶狠的凯恩斯主义的战后。
相信战争掠夺可以让一个国家富裕,和相信抢钱可以发财致富一样,看上去抢钱比正经做生意来钱更快,问题是,这个世界上当今的富豪,可见过有谁是靠抢钱发达起来的?即使是窝在三不管地带的毒品大鳄,其财富也没一个能与正经做生意的相比。
地下丰厚的自然资源,同样从来不会给一个国家带来想当然的财富,倒是被地下财富葬送了机会的国家可以举出一大把,这个现象标准说法叫做“荷兰病”。
受《环球时报》和CCTV影响的中国受众,会坚决地认为,美国打伊拉克是为了伊拉克地下的石油。
其实这个说法检验真伪很容易:1、美国的军费支出得从伊拉克白采多少年的石油才能捞回成本?2、为什么是中国的石油公司在那里疯狂投标中标开采石油?顺带说一句,其实西方早期殖民帝国在海外搞殖民地的具体做法是重商主义的,与中国今天国有垄断企业海外扩张差不太多,多是特许垄断经营而妨害自由贸易的,它给殖民帝国本身带来的财富增益是非常可疑的,拉长历史时段来看,或许可以认为完全得不偿失,就像中国垄断国企在非洲扩张,并不给中国人民带来任何福利增益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