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合集下载

幼儿园课程概论

幼儿园课程概论
些特点? 思考题 1.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有什么意义? 2.幼儿园课程要素有哪些?它与课程本质观
有什么关系?
整理ppt
13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类型
以课程组织形态为标准来分类的课程类型 以课程决策的层次来分类的课程类型
以课程功能来分类的课程类型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类型
整理ppt
14
一、以课程组织形态为标准 来分类的课程类型
程。 2.隐性课程 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
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3.悬缺课程 学校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是存在
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的课 程。
四、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 存在的主要类型
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类型主要是分领域 课程,主要表现为分科课程和相关课程。
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整理ppt
7
下面我们来分层解释这一定义: 幼儿园课程是“活动” 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
验……的活动” 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
整理ppt
8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P5)
基础性、启蒙性
全面性、生活性
整合性
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潜在性
整理ppt
整理ppt
11
课程本质 主体观
幼儿园课程目标 获取经验的过程 幼儿园课程内容 幼儿经验 幼儿园课程实施 幼儿自主活动 幼儿园课程评价 活动过程评价
课程本质 客体观
知识学习的结果 客观知识
教师教 学习结果评价
复习题 1. 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应如何理解幼儿园课
程的涵义? 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有哪些?应如何理解这
“生态教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幼儿园课程概述 PPT课件

幼儿园课程概述 PPT课件

五、幼儿园课程的流派:
从儿童发展理论看幼儿园课程,存在三 种不同的流派:
• 浪漫主义理念 • 文化传递理念 • 进步主义理念
浪漫主义理念: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格赛尔、弗洛伊德。 主要思想:发展是成熟,教育是内在的美德和能力
的自然展开。幼儿园课程应反映“准备 状态”的概念,通过一种发展性的测验, 鉴定儿童的“准备状态”,当儿童尚未 成熟时,应耐心等待。
我国幼教先驱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张雪门的观点 张宗麟的观点 陈鹤琴的观点
张雪门在《幼儿园的课程》一书中指出:
课程是经验,是将人类经验用最经济 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利用各种方法 以引起孩子反应和活动。
幼儿园课程是什么?
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 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张雪门采用经验活动的观点界定幼 儿园课程。
教师教学 决定内容
或儿童根 据较广专 题的学习 经验发起 活动
单元教学 整合概念
教师教学 决定内容 根据狭窄 的专题, 统一探索 几个方面 的内容
教师教学 决定内容 整合技能 和概念
单一概念
教师教学 决定内容 单一技能 或概念
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组成的连续体
六、幼儿园课程的基础:
•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指的对幼儿园课程所持有的 理念、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课程实施和课 程评价等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 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基础学科是心理学、哲学和社 会学,幼儿园课程与作为其基础的这些学科都存 在着复杂的关系。
成熟理论:
• 代表人物:格塞尔 • 理论思想:人类发展过程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
人类的基因以系统的方式按一定的规 律发展,虽然环境会影响自然的发展, 但是不可能根本改变这些发展模式。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 1. 课程是在学校中所传授的东西; • 2. 课程是一系列的学科;
3. 课程是教材内容; • 4. 课程是学习计划; • 5 课程是一系列的材料; • 6 课程是科目顺序; • 7 课程是一系列的行为目标; • 8 课程是学习进程;
• 9 课程是在学校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 10 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在校内外所传授的东西;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urriculum Theory Network, Winter, 1970-1971,No.6,p.25)
• 奥利瓦:“对课程意味着达到什么目的的阐述,对于我们 精确地确定课程是什么的定义没有什么帮助。”(Peter F.
Oliva,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Little, Brown & Company (Canada) Limited, 1982,p.8.)
育科学出版社,1991.65
• 利威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对不同的课程定义进行 了总结,也列举了9种代表性的解释。

——Arieh Lewy,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 Pergamon Press, 1991,p.1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奥利瓦对五花八门的课程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列举了 13种有代表性的课程解释:
• 据美国学者鲁尔统计,课程这一术语至少有119种定义。

——见乔治.A.比彻姆著:《课程理论》,人民教育
出版社,1989,P169
• 课程定义越多,使得“课程概念扑朔迷离,越来越难以把 握”。

——陈桂生:《“课程”辨》,《课程 教材 教法》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类型1.课程的经典界定:①课程即学习的科目:六艺e。

g。

其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只关注教学的科目,不评价学生的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逻辑,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及所学知识对于学生个人的意义。

②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所有教学活动为目标服务e.g.③课程即教学计划:课程目标、内容、评价e.g。

④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杜威e。

g。

以儿童为中心这种课程观将课程的重心由学科和教师转移到了学习者身上,实现了课程本质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⑤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做中学e.g.活动产生经验,经验依赖于活动,儿童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者在活动中的各种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做中学”是儿童获得经验的主要方式.⑥hh2.课程组织形态视角下的课程的类型:2种分类①主体与客体(学科与儿童)②分与合3.学科与儿童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①学科课程(知识为核心):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如语文、算术、历史、音乐等)②经验课程(儿童为核心):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的特点/优点:[1]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基点[2]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3]经验课程中,学习者的需要、动机、情感、态度的发展与其智力的发展同等重要,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4]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③hh4.分与合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①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②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5.课程功能视角下的课程的类型:艾斯纳教授:从课程的功能出发,提出三种课程类型:①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即官方规定的外显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图的教育影响。

幼儿园课程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本章学习目标1.描述课程的内涵和定义;2.理解课程的类型;3.解释幼儿园课程的内涵、特征与要素;4.能分析现实中幼儿园课程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具有初步地分析实际中幼儿园课程的意识与能力。

第一节课程概念与类型本节学习目标:1.描述课程的内涵和定义;描述课程的内涵和定义;2.理解课程的类型;2.理解课程的类型;3.能分析案例中课程的各种类型。

对知识、学习、幼儿发展秉承的观念不同,对课程的认识也不同。

一、课程的定义(一)课程是教学科目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西方: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辩证法(七艺)基本观点:是具体的学习科目的总和,或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课程是科目,是教材,是系列学习材料)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问题。

强调知识体系的严密性、逻辑性、完整性。

评价:1.关注系统知识学习,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

2.关注认知学习,不关注发展。

3.关注关注间接经验,不关注直接经验和体验。

4.关注教师的教,不关注学生的学。

(二)课程是教与学的计划基本观点:课程是教学计划20世纪50年代流行。

课程是教育的蓝图和方案。

表现形式有: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包含课程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解决问题:力图纠正经验说的过于宽泛。

教材矢之过窄。

优点:强调了教育目的性、计划性,便于课程的组织与评价,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不足:忽视了课程的灵活性。

强调静态设计,忽视动态设计及实施。

(三)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所获得的一系列经验。

由“学科”和“教师”转到“学习者”身上。

20世纪20年代受杜威影响。

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课程是经验的改造”“做中学”“教育是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复杂发展过程。

”“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者知识各个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各级各类课程相比: 相同点:关注社会文化和知识性质; 不同点:更为注重儿童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的特点(2/2)
在儿童早期更多采用的是具体的材料和活动, 课程较多地是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
二、幼儿园课程的要素(1/3)
内容 目标
形式
方法 评价
二、幼儿园课程的要素(2/3)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其它要素组成的连续体:
课程理念:
儿童的自然发展
教师预定的教育任务
儿童一般能力的获得 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对儿童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的强调 对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技能的强调
二、幼儿园课程的要素(3/3)
课程目标: 过程取向←—→结果取向 课程内容:儿童经验←—→知识逻辑 教育方法:启发、诱导←—→传递、灌输 教育形式:个别、小组←—→小组、集体 课程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定义
(一)课程的词源 (二)课程本质内涵的多元限定 (三)课程定义的几个维度
(一)课程的词源
中文:始见于唐代,宋代朱熹《朱子全书·论学》 中课程一词含义已接近现代(如,宽着期限,紧着 课程)。
英文:课程(curriculum)
名词:“跑道”,即 “学程”,为儿童设计 的学习轨道。
动词:“奔跑”,即“学 习的过程”,儿童对自己 学习经验的认识。
(二)课程本质内涵的多元限定
在探讨课程本质内涵时,学者们所持的哲学观、 社会学观等各不相同,对课程本质的理解自然各异, 从而导致对课程本质内涵的限定出现诸多歧义的现 象。
(三)课程定义的维度
学科(领域) 维度
经验维度
课程 定义
经验维度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一、重难点解析主题词:课程的多元定义;一元化课程;多元化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的要素;游戏;教学;日常生活活动(一)课程的定义1.课程即科目将课程定义为学科科目(或领域),即主要讨论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如科学、数学、语言等)。

认为课程即学科科目(或领域),就会注重学科科学体系,会依据科学和学问的逻辑,并根据学习者的发展特征和认识水平编制成一定体系的教材,让学习者进行“系统的”学习。

这种课程通常表现为各科目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材等。

我国幼儿园过去普遍实施的分科课程(语言课,常识课,计算课,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即是认同这种定义的表现。

2.课程即经验课程还被从广泛的意义上定义为学习者的经验,即课程被认为“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所获得的一切经验”,而不是学科科目群。

以经验的维度界定课程,起源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i他主张“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个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

”这种观点即强调从教材转向个人,认为唯有儿童实际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经验,才能称为儿童学习到的课程认为课程即经验,就会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就会“以开发与培养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突出地将生活现实和社会课题,或者说是以社区、经验、活动、劳动等等作为内容编成,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

经验课程的基本着眼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以动机为教学组织的中心。

”现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经常讲的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就是属于这种经验课程。

3.课程即目标还有一种观点将课程界定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

从这种维度来界定的课程“并不关心学生在学习的情境中将要做什么,而关心的是作为其行为结果——他们将学到什么(或将能做什么)。

课程关心的是结果,而不关心发生了什么事。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第一节幼儿园课程概述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主导的定义是活动论.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不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而是以充分发展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潜能为目的,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1、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2、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特点: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

)三、课程的要素:要素:幼儿园课程目标、幼儿园课程内容、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评价。

四、幼儿园常见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通过伦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

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活动课程:通过心里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强调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来组织课程内容。

核心课程:围绕社会问题来组织内容,目的在于通过课程使幼儿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对生活的适应性。

艾斯纳的三种类型:显性课程、隐形课程、悬缺课程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目标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就是幼儿园课程力图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1、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

2、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

3、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就目前而言,教育界对课程目标的来源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

比较认同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

就幼儿园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来看,主要有对幼儿的研究(幼儿园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对学科知识的研究(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职能是传递社会文化)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体系、结构、层次。

幼儿园课程概论(第四版)第1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概论(第四版)第1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概论 (第四版)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1
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2
幼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程的性质
3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4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一、幼儿园课程的由来
“幼儿园课程”一词,早在七十年前就已经为我国幼教界 所使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教育界就曾经出现了一些对 课程和幼儿园课程的解释
对幼儿的研究(理想发展要求与现实发展状况) 对社会的研究 (期望和要求)
对人类知识的研究(知识本身的教育价值)
第四节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要立足于培养“完整人格” (二)是一种动态的、具有教育性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
1.幼儿园课程是有教育意识的活动 2.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动态的,但其中有相对静态的形式 3.幼儿园课程是学习者、教育者、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4.幼儿园课程是实际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二、幼儿园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 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一)幼儿园课程是“活动”; (二)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活动; (三)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第四节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
二是从幼儿的角度表述,指明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例如:知道 简单的安全和保健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 动,在活动中快乐、自信;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和问题;注意倾听对 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生活用语。
目前,多数人主张从幼儿的角度表述,以促使教师的注意力向幼儿转移, 克服以往教育中教师过多注意自己“教”的行为,而忽略幼儿的“学”和“学 的效果”的倾向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在一个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理念常常体现在课程文本的编写说明,或隐含在课程文 本的各个方面中。课程理念一旦确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就有可能在 课程理念的统合下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三、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所提供的,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具有 不同于其他学段课程的特质。总的来说,幼儿园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质: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2.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3.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4.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b.数学;c.科学;d.历史;e.外语。 ⑨ 课程是思维水平(基于人的经验)的各种可能的发展。这种思维水平并不显示为结论,
而是对结论所依赖产生的过程,它必须保证这些结论(作为真理)是有依据或有效的。
对以上的课程概念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四类: a) 课程即知识:认为课程是按照学习者的实际水平,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等编排的教与学
属于此类)
二、课程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课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关于课程类型的划分方式有以 下几种: 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性质为标准,将课程分为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体 育课程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 心课程、活动课程等。 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指向为标准,将课程分为认知性课程和情意 性课程。 4)古德莱德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将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 实行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5)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当前幼儿园课程开发中存在教师因缺少正确的儿童观、儿童学习观及课程观,缺少明确 的课程信念,致使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出现形式主义、拿来主义、盲目跟风等问题。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最终版)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最终版)

陈鹤琴:
陶行知: “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儿童的生活进程就
二、幼儿园课程的发展
20世纪 50—80年 代幼儿园 课程: •幼儿园课程的实质主要是指幼儿园所设科目, 如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 六科,这些科目及其进程安排就构成了幼儿 园课程的总体。
1982年由 唐淑、赵 寄石
•在《挖掘幼儿智力潜力,促进幼儿智力发 展》一文中再次重新使用“课程”这一概念。 但在八十年代初期,“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 所设科目”的观念仍占主导地位。
二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12345678学生中心问题中心学生中心问题中心直接体验实践活动中心直接体验实践活动中心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注重养成教育注重教育过程注重问题解决主观综合评定为主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注重养成教育注重教育过程注重问题解决主观综合评定为主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知识系统课堂中心知识系统课堂中心教师系统讲授为主知识和智力训练结果知识获得客观教师系统讲授为主知识和智力训练结果知识获得客观三关于综合课程的归属问题?应该归于活动课程还是归于学科课程呢
价值取向
※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理念、活动设计、
五大领域、课程组织
※幼儿园课程的历程:中西方课程的发展
历程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
பைடு நூலகம்一、 课程的界定 讨论:
• 在你看来,什么是课程?
• 课程与教育有何关系?
(一)课程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理论
课 程
教育实践
(二)课程的词源分析
1.中文:
[唐]孔颖达“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 法制也” [宋]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功课及其 进程
学科 倾向 经验 倾向 活动 倾向

学科专业知识(五大领域)第一章

学科专业知识(五大领域)第一章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幼儿园课程的含义:
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③: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专门设计与开发的课程,它所面对的是
二: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
①:基础性与启蒙性
②:全面性与生活性
③:整合性④: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⑤:潜在性
三:幼儿园课程类型:
①: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常规课程或正式课程):是指明确、事先安排好的课程。

隐性课程(潜课程、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无策划、没有书面文本,一种非正式的课程。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二、《幼儿园课程》的学习任务和考核

《幼儿园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一)学习任务
1.掌握该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该学科的课程本概念、基 本原理和原则、各流派的基本理论,以及该领域理论和实 践发展的历史等等; 2。掌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课程的特点和课程设计的基本原 则和具体要求,形成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能力; 3.掌握各年龄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特点,了解和研究各年 龄儿童学习活动的具体规律,形成组织行指导婴幼儿学习 活动的能力及学前教育课程的实践能力; 4.了解和研究各种学前教育机构课程评价和管理的有关知 识,形成对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价和管理能力。


虚无课程(null-curriculum):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课程
幼儿园 幼儿园
课程 课程
我国幼儿 我国幼儿 园课程 园课程
•我国幼儿园课程概念的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概念的历史考察
1.20世纪20-30年代 我国幼儿教育的先驱者张宗麟先生在1926年所著的《幼稚教 育概论》中就幼儿园课程进行了论述,认为:“幼稚园课程 者,由广义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之一切活动也。” 张雪门先生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幼儿园课程》的论文,在 文中也对幼儿园课程的含义进行了讨论,他说:“课程是什 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照有组 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映和活动。幼儿 园的课程是什么?就是给3足岁到6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 喜欢做的经验的准备。”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明显。 2.20世纪50-80年代: 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课程由国家统一计划。

(二)幼儿园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概论(第一章概述)

幼儿园课程概论(第一章概述)

四、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 存在的主要类型
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类型主要是分领域 课程,主要表现为分科课程和相关课程。
绝大多数幼儿园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经验 课程(做中学)。
隐性课程往往被忽视。
.
.
课程本质 主体观
幼儿园课程目标 获取经验的过程 n 幼儿园课程内容 幼儿经验 n 幼儿园课程实施 幼儿自主活动 n 幼儿园课程评价 活动过程评价
课程本质 客体观
知识学习的结果 客观知识
教师教 学习结果评价
复习题 1. 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应如何理解幼儿园课
程的涵义? 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有哪些?应如何理解这
课程组织是课程内容组织的简称,指在 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把课程的各 种要素组织成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
.
三大层面的课程类型:
第一层面,是以主体为核心还是以客体为 核心,可分为: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第二层面,从分与合的对立关系看,可划 分为: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夸美纽斯是近代分科课程的鼻祖。
些特点? 思考题 1.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有什么意义? 2.幼儿园课程要素有哪些?它与课程本质观
有什么关系?
.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类型
以课程组织形态为标准来分类的课程类型 以课程决策的层次来分类的课程类型 以课程功能来分类的课程类型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类型
.
一、以课程组织形态为标准 来分类的课程类型
.
下面我们来分层解释这一定义: 幼儿园课程是“活动” 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
经验……的活动” 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
.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P5)
基础性、启蒙性
全面性、生活性 整合性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是幼儿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或桥梁。

幼儿教育实践常以课程为核心展开,幼儿教育改革也常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第一节课程的概述课程来源涉及面宽广。

勒威(Arieh Lewy)在其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中列举了影响课程的14种因素1:教育思想;法律因素;教育心理学;认知因素;U形行为发展对课程研制的影响;课程政治学;课程政策运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因素;知识的急增;个人的知识;知识工艺学与课程理论;课程政策学;课本的影响;性学的影响。

正是因为课程来源广泛,因此,人们对课程本质的理解也不能达成一致,甚至认为“课程是一个用得很普遍但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

2.一、课程的词源课程一词起源于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race-course)。

在学校教育中,其原始含义是指“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是课程的名词意义。

从动词形式解释,其含义便是“奔跑”或“跑步”,意味着要求教育者理解课程、开展活动,让儿童从中进行学习。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Spencer,H.)《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间。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一词,已有“课业及其进程”的含义,其中也包含着所分担工作的程度以及学习内容的范围、时限和进度的意思。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一词可以指学习计划、活动、学科科目、材料及学习的主题等。

课程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见解:(一)“学科”说《辞海》(教育心理分册)认为:“课程即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一组教学科目”。

3在西方,夸美纽斯曾引用了课程这一教育术语,他为泛智学校设计了三类课程,指出在那里(泛智学校)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学科,“可见,夸美纽斯把课程理解为一切学科,他是从学科的角度理解课程的。

幼儿园课程论

幼儿园课程论

4、课程即计划
1、基本观点:课程作为培养人的蓝图和计划,包括对培 养什么样的人(课程的目标)、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验 和如何组织这些经验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课程内容和 组织)以及如何去检验育人的意图是否达到(课程评价) 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决策,涵盖了课程的基本要素。
2、评价:
将课程定义为计划的方式,与基于“学科”、 “学习者经验”或“目标”等某一单一的课程组 成因素来界定课程的方式不同,它反应的是一种 综合多因素的倾向,因为计划包括目标、内容、 评价、教和学多方面。因而它的问题在于过分强 调了静态的设计,忽略了儿童的需要和反应。这 使它可能与“教材说”殊途同归,将教育者的关 注点引向外在于学生的计划、方案,最终导致教 师中心的倾向。
区别表现在:
学习的计划性。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 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 无计划、无组织的学习活动。
学习的环境。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知识 和技能,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而得到的知识、 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 期性的学术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主要是非预期的结 果
多元化文化课程是在对一元化文化课程批判的 基础上提出来的,要求将多种族的历史和文化纳 入到课程和活动中来,要求发展“反偏见课程”, 即要求课程克服种族、性别等方面的歧视和偏见 问题。
评价:
课程的文化选择面临两难,具体说来, 课程如果排斥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会对 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族群的儿童带来负 面影响;反之,为了克服文化偏见,将所 有的文化都纳入课程,必然导致课程容量 过大,增加学生负担,进而言之,包容一 切文化的课程有时反而无法使各种文化间 相互沟通和共存,不能保证各文化群体之 间的凝聚力。

幼儿园课程(第一二章)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

幼儿园课程(第一二章)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
金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师进修学校自学考试服务中心
2.以身心发展为框架建构的课程目标体系 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以人的身心发展
的整体机构为框架,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1)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2)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
适应能力的发展。 (3)动作技能领域: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
行为目标的叙述包含四个要素:简称ABCD型式
(1)行为主体(Audience):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幼儿的 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 (2)行为动词(Behavior):即用以描述预期幼儿形成的可观察、可 测量的具体行为。 (3)行为条件(Condition):即幼儿产生预期行为的特定条件或情景。 (4)表现程度(Degree):即幼儿达成的目标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 价幼儿的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2.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实施要凸显体验性特征。
学习品质就是指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与学习密切相关 的基本素质。它在幼儿期出现、发展,并对幼儿现在和将来的学习、 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爱学、会学、主动、坚持、 专注、负责、活跃的思维、想象、创造等品质,培养幼儿对生活的 热爱、对自己的信心、对他人的信赖、对自然和社会的亲近,对其 以后形成健全人格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幼儿 园教育的使命。
第二节 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幼儿园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教师充分利 用各地各园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 习经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幼儿园课程的要素
课程内容是指可以
课程目标是指 幼儿园课程要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关于课程的几种主要观点
(二)将课程视为经验
代表人物: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认为传统的课程分科设置是科学的产物,而不是儿童经验的产物, 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学科便把他们的世界割裂和肢解开来。他主 张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应该把各门 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个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
经验是幼儿园课程的核心。经验既可以指幼儿与他人或事物相互作用的过 程,也可以指幼儿在相互作用中获得的感悟、认识、能力和情感等。经验与 行动有关,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经验,才能保证经验的关联性、完 整性。经验也与思维有关,只动手而不能引发思考的活动不能增进儿童的经 验。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幼儿园课程应该依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 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儿童获 得相对完整的经验。
从这个层面来说,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指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 经验,是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的经验。
三、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和内涵
(二)幼儿园课程内涵的理解
3.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
幼儿园一日生活就是幼儿园课程,包括了儿童的日常活动(生活活动)、 基本活动(游戏活动)与专门活动(教学活动)。其中有严密计划与组织 的正规的显性课程,也有对儿童无形之中产生影响的非正规、计划外的隐 形课程。这种活动除了“上课”以外,还涵盖了幼儿自主的游戏和生活活 动,这些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构 成了一个连续的整体,成为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和内涵
(一)幼儿园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整体教育或某一科目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及时间安排等”。(卢乐山,1991)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中幼儿的全部活动或经验”。(王月媛,1995)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其自身心全面 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冯晓霞,1997)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与教师指导下,为达 到幼儿教育的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有程序的学习活动”。(傅淳,1997)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保证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 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李季湄,1997) 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 的的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虞永平,2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一、重难点解析主题词:课程的多元定义;一元化课程;多元化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的要素;游戏;教学;日常生活活动(一)课程的定义1.课程即科目将课程定义为学科科目(或领域),即主要讨论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如科学、数学、语言等)。

认为课程即学科科目(或领域),就会注重学科科学体系,会依据科学和学问的逻辑,并根据学习者的发展特征和认识水平编制成一定体系的教材,让学习者进行“系统的”学习。

这种课程通常表现为各科目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材等。

我国幼儿园过去普遍实施的分科课程(语言课,常识课,计算课,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即是认同这种定义的表现。

2.课程即经验课程还被从广泛的意义上定义为学习者的经验,即课程被认为“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所获得的一切经验”,而不是学科科目群。

以经验的维度界定课程,起源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i他主张“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个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

”这种观点即强调从教材转向个人,认为唯有儿童实际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经验,才能称为儿童学习到的课程认为课程即经验,就会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就会“以开发与培养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突出地将生活现实和社会课题,或者说是以社区、经验、活动、劳动等等作为内容编成,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

经验课程的基本着眼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以动机为教学组织的中心。

”现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经常讲的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就是属于这种经验课程。

3.课程即目标还有一种观点将课程界定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

从这种维度来界定的课程“并不关心学生在学习的情境中将要做什么,而关心的是作为其行为结果——他们将学到什么(或将能做什么)。

课程关心的是结果,而不关心发生了什么事。

”这就要求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作为课程,之后所有的教和学都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

在我国50年代以后,幼儿教育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国家对幼儿园课程采取中央集中管理的方式,这时的幼儿园课程较多关注的是儿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较多关注的是课程预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当时的幼儿园课程认同的就是“课程即目标”。

4、课程即计划也将课程定义为“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全部经验的计划和方案1将课程定义为计划的方式,与基于“学科”、“学习者经验”或“目标”等某个单一的课程组成因素来界定课程的方式不同,它反映的是一种综合多因素的倾向,因为计划包含目标、内容、评价、教和学等各方面。

正如塔巴所言:“所有的课程,不管是什么样的特殊设计,都是由一定的元素组成的,课程通常包括对目的和特定目标的阐述;对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它或者是暗含着或者是显示一定的学和教的类型,不管是因为目标的需要还是内容组织的需要;最后还包括对结果的评价方案。

”(二)课程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和议题出发,课程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

不过,课程的类型众多,这里仅择取一些与幼儿园课程密切相联的课程类别加以说明。

1、一元化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从课程对文化的选择来看,课程可以划分为一元化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

一元化课程是一种“主流中心的课程”,这是一种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文化、历史、立场和经验为中心而设置的课程。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人口的流动等因素使社会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这种多元的趋势也影响到课程领域。

不少人纷纷对一元化的课程提出了批评,如要求将多种族的历史和文化纳入到课程和活动设计之中,要求发展“反偏见课程”,即要求课程克服种族、性别等方面的歧视和偏见问题,等等。

于是,多元文化课程便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了。

这种课程以让儿童参与多元文化社会为出发点,注重帮助儿童获得能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有效活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在文化积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中,课程面临着文化选择的两难问题,即课程对文化的选择,既要维护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又要增进各文化群体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课程既要能体现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又要能在尊重各种文化的同时,将主流文化与少数族群的文化能够整合成一体。

具体地说,课程如若排斥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会对主流文化族群和非主流文化族群的儿童都带来负面影响;反之,为了克服文化偏见,将所有的文化都纳入课程,必然导致课程容量过大,不仅学生负担过重,而且也并非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他们所需要的,进而言之,包容一切文化的课程有时反而无法使各种文化间互相沟通和共存,不能保证各文化群体之间的凝聚力。

2、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属性划分,课程可以划分为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类。

分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指的是根据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教学科目。

分科课程注重将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使教材依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编排,注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这种课程是预先安排的。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课程。

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

活动课程的术语有诸多疑义,有人提出以“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加以替代。

分科课程注重让儿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容易被教师把握,长期以来,广泛被人运用,但是,它只关注学科逻辑,容易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

相反,活动课程能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但是,它却因为缺乏严格的计划,而不容易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知识。

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者各自的长处正是对方的弱点。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照课程的表现形态划分,课程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这两种在性质和功能上都不同的课程类型。

西方学者曾就三个方面区分了这两种类型的课程:第一个方面是学习的计划性。

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

第二方面是学习的环境。

显性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和机能,隐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方面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内在联系。

一方面,在显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隐性课程,特别是当显性课程的实施过程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时,那么课程实施中就一定会出现更多的非计划的、非预期的教育影响。

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转化为显性课程,这就是说,当在显性课程实施中发生了隐性课程的影响时,如果是发生了不好的影响,那么就会引起对隐性课程所产生影响的控制;如果是发生好的影响,那么隐性课程就有可能转化为显性课程,而这些新的显性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隐性课程。

(三)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与小学、高中等其它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同属于课程范畴,因此,幼儿园课程与其它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例如,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知识,各种课程都注重将这些社会价值和文化知识整合到学习者的经验之中。

不过,虽然有共同之处,幼儿园课程在许多方面还是有别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的,“其最明显的差别表现在对教育对象的考虑方面,以幼儿为教育对象的幼儿园课程的决策,要求教育者更多地关注个体儿童的发展水平。

”2具体来说,幼儿园课程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是因为在儿童早期,儿童发展的速率比任何时期大,也因为儿童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有赖于其自身的发展,因此,以幼儿为教育对象的幼儿园课程的决策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几乎所有的早期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对早期儿童的教育应该是适宜儿童发展的,尽管他们对儿童发展理论持有不同的看法,导致他们对适宜儿童发展也有不同的理解。

”相应的,“幼儿教育的方法和材料也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在儿童早期,更多采用的是具体的材料和活动,课程较多地是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

”3虽然幼儿园课程的定义、结构、过程和内容在不同的幼儿教育历史时期也是有所不同,但就目前而言,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特点的理解都比较认同以上的说法。

(四)幼儿园课程的要素每一种幼儿园课程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必然包含着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和评价等要素。

1、幼儿园课程的最核心要素——教育理念幼儿园课程最为核心的方面是该课程所依据的教育哲学以及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这是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即教育理念之所在,幼儿园课程的其他成分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因此,各种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差异首先也主要反映在所依据的教育哲学和所确定的教育目标上的不同上。

2、幼儿园课程的其它要素——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由于幼儿园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教育理念一旦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课程的各种成分就有可能在教育理念的统合之下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五)幼儿园课程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指的是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础领域。

研究课程的基础,实际上就是要确定课程的基础学科,要考察这些基础学科对课程的含义以及与课程的关系等问题。

1、心理学基础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皮亚杰创立了建构主义理论后,持建构主义立场的学者们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在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理解儿童的学习等方面。

虽然,皮亚杰也指出了儿童发展中社会影响的作用,但是他并没有明确地说明认知发展的社会机制。

虽然,皮亚杰也曾指出过在儿童发展中社会的影响作用,但是他并没有明确地说明认知发展的社会机制。

此外,皮亚杰认为的儿童的认知是独立发展的,它与儿童的道德、情感的发展没有太多的关系,这种论点也受到了后来者的批评和修正。

历史—文化学派维果茨基的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维果茨基相信社会背景比态度和信念等更多地影响学习,社会背景造就了认知过程,而它本身也是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所谓的社会背景,指的是全部的社会环境,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受文化影响的所有一切。

社会背景包括几个不同的层次:①儿童在寻常时刻能直接与之发生作用的层次;②包括诸如家庭和学校一类的能影响儿童的社会结构在内的结构层次;③包括诸如语言、数字系统和科学技术的运用等社会特征在内的一般文化或社会层次。

成熟理论与幼儿园课程成熟理论主张人类发展过程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人类的基因以系统的方式按一定的规律发展,虽然环境会影响自然的发展,但是不可能根本改变这些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