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晏子和管仲浅谈为人和处事
《晏子春秋》处世思想及后世影响
《晏子春秋》处世思想及后世影响任环宇摘要:作为春秋末期重要思想家之一,晏子的思想特别是晏子的处世思想,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
晏子的处世思想以“顺进逆退,明哲保身”为核心,而“辞不为臣,退而穷处”“顺则进,逆则退,不与君行邪也”“不庶几,不要幸”则构成了其整个处世思想的主体内容。
晏子处世思想的形成与其所生活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及其后世弟子,以及魏晋乃至两宋世人的处世思想、养生思想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晏子春秋》处世思想时代背景影响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236-02作为与管仲齐名的一代名相,晏子顺进逆退、明哲保身的思想对其处理君臣关系和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晏子思想虽然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关于他的处世思想研究依然较为薄弱,仅在解读其中庸思想中有所涉及,而对于其处世思想仍然有待进一步阐释。
本文将通过探究《晏子春秋》和相关文献资料,从微观角度对晏子处世思想、产生背景及其后世影响逐一进行剖析,探究他的处世之道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晏子春秋》处世思想阐释“明哲保身”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烝民》中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即深明事理,充满智慧,善于保全自己,晏子将这一思想加以发展,并以中庸思想为指导,运用到君臣关系和对财富的认识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辞不为臣,退而穷处《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中,晏子在看到齐景公信任重用善进谗佞、巧言谄媚的人时,在劝谏未果后决然请求辞职离去:“臣闻古者之士,可与得之,不可与失之;可与进之,不可与退之。
臣请逃之矣。
”[1]1便是晏子在对齐景公的“亲小人,远贤臣”而倍感无望后及时脱身的谏言。
在《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中,晏子因景公出游并征发劳役耽误春耕劝阻而未果,于是提出“臣闻忠臣不避死,谏不违罪。
君不听臣,臣将逝矣”[1]2,亦是晏子在预见到君王的放纵骄奢终会危及国家安危时选择脱身的体现。
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读完《管晏列传》,我心里像是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涟漪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大波大浪,而是如同在静谧的午后,微风轻轻拂过湖面所带起的细腻波纹。
管仲和晏婴,这两位在历史长河中璀璨闪耀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可不只是简单的功成名就、荣华富贵。
在司马迁的笔下,我看到的是有血有肉、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两个人。
先说管仲吧,他的人生经历那叫一个曲折。
一开始,他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可这管仲老兄啊,老是多拿多占。
要是放在咱平常人身上,估计早就和这样的朋友闹掰了。
但鲍叔牙不,他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管仲家里穷,多拿点钱那是迫不得已。
就冲这一点,我都得给鲍叔牙竖个大拇指。
后来管仲去当兵,战场上冲锋的时候他往后缩,撤退的时候他跑得比谁都快。
旁人都笑话他是个胆小鬼,可鲍叔牙又站出来替他说话,说管仲不是胆小,那是因为他家里还有老母亲要照顾,不能轻易把命丢了。
你瞧瞧,这得是多深的交情,多懂对方的心,才能有这样的理解和包容啊!再后来,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
这俩公子为了争夺王位,那是争得头破血流。
最后公子小白赢了,成了齐桓公。
按说管仲这时候算是败了,命都可能保不住。
可鲍叔牙又力荐管仲,说管仲的才能比他强多了,只有管仲能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齐桓公还真就听了鲍叔牙的,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管仲也没让人失望,对内搞改革,让齐国国富兵强;对外“尊王攘夷”,让齐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说到这儿,我就忍不住想啊,咱们平常人要是遇到管仲这样的情况,能有这么好的运气和这么铁的朋友吗?估计很难。
而且就算有机会摆在面前,能像管仲那样抓住机会,干出一番大事业吗?也不好说。
晏婴呢,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个子矮矮的,其貌不扬,可脑子特别好使。
有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
楚王想羞辱他,故意在城门旁边开了个小门,让他钻进去。
晏婴可不吃这一套,他说:“这是狗洞,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那我就钻狗洞。
”楚王一听,自知理亏,只好让人打开大门迎接他。
谈谈你对晏子的看法作文
谈谈你对晏子的看法作文《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齐国晏子的思想言行、反映晏子政治主张的古代文学名着。
我们能从晏子治齐,晏子劝谏景公善政的传说中悟出点管理经验和领导艺术来的。
领导个人修养方面:仁、俭、谦、正、实。
仁者爱人,具体到领导者而言,仁就是爱民,就是有爱心,有同情心,就是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他的努力下,伤槐者、伤竹者、惊鸟的野人、养马的官员都免除了酷刑,保全了性命;逢于何的母亲得以安葬,北郭骚的母亲得以颐养天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晏子的公仆意识之强,爱民之深,是显而易见,处处见着于行动的,这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里确属难能可贵。
晏子尚俭,但对自己物质欲望的抑制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不但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饭食,而且不讲排场,不比阔绰,甚至不惜寒酸龌龊,丢人现眼。
就晏子的俭,我领悟到,一个领导的俭朴,不仅关乎个人修养和公众形象,而且事关整个群体的利益;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问题,而且是一种工作作风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是一种政治方面问题。
谦,即谦虚。
一个人谦虚,则有礼,能平等待人,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宰相肚里能撑船,大概是每一个为官者必须遵守的宝贵原则罢。
晏子谦恭有礼,稳重大方,从不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更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身正则立。
脚正不怕鞋歪。
上不正则下邪。
所谓正,就是作风正派,集中精力,务正业,干正事。
具体到领导者,就是事业心强,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不良嗜好。
实,就是努力实践,扎扎实实的做事。
晏子对领导者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是颇有微辞的。
晏子是很重视礼的,晏子既讨厌贵族化的繁文缛节,又强调要有礼,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界限和规范。
古今同律,万事一理。
虽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千差万别,大相径庭,但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有着惊人的一致,带有一定规律性的。
古人云,修身然后齐家;齐家然后治国;治国然后平天下,是颇有道理的。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管晏列传》选自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卷六十二、列传第二,是春秋中后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管晏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於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彊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彊於诸侯。
後百馀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於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管晏列传读后感5篇
管晏列传读后感5篇篇一:管晏列传读后感晏子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宰相,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我佩服他善于言辞的本领,他话中有意,意中有话,比如,他刚到楚国,见到楚王有意不开城门,让他钻狗洞。
这不是明摆着让晏子出丑么?但是晏子肯定是不示弱的,他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
我在这里等一会儿,你们去问问你们的楚王,楚国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
”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竟含着楚国开城门是国家,开狗洞是狗国的意思。
楚王肯定知道如果不开城门的话,他就成了狗国的狗王。
楚王迫于无奈,为了能保住楚国和自己的尊严,楚王只好吩咐下人去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来。
晏子还非常聪明、机智、随机应变,他知道如果说楚王的一句坏话,杀身之祸是免不了的,于是他换一种说法说楚王,让楚王自己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真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前身埃晏子的爱国精神更是可敬的,楚王故意让他的武士押着囚犯在他们吃得很开心的时候走过,这时,楚王假惺惺地问武士:“这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是哪里人?”武士,说:“是个强盗,齐国人。
”这样一说,楚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说齐国人没出息。
晏子并不认输,马上反驳,举橘子在淮南和在淮北长得不一样是因为水土不同,来说明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在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也是因为水土不同的原因。
这样既有力地反驳了楚王的侮辱,又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这样使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了。
今天在黄部长的讲解下,我们学习了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管晏列传》这篇古文。
《管晏列传》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体会到了其蕴涵的进步思想和做人的道理。
其中所述的管仲与鲍叔牙的友谊让我深有感触。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经常和鲍叔牙交往,两人的关系很好。
鲍叔认为管仲是个有才干的人。
在当时,管仲家里十分贫穷,因此,管仲将自己与鲍叔牙做生意时所得的收入中多分给自己一些,占鲍叔牙的便宜。
鲍叔牙知道他的困难,并不说他的坏话,始终对他很好,不和他计较这些小事。
《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和晏子的故事。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对管仲和晏子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管仲是齐国的著名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他的领导下,齐国从一个弱小的国家逐渐变得强大起来,最终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管仲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在《管晏列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深谙人性,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人民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注重发展经济,加强军事,推行法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他还善于外交,与各国诸侯交往中,巧妙地维护了齐国的利益。
与管仲相比,晏子虽然名声不如管仲,但他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同样值得我们钦佩。
晏子一生忠诚于国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他主张“以德服人”,注重以道德教化人民,提倡“仁政”,关心人民的疾苦和需求。
他不仅善于治理国家,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的言谈举止都充满了智慧和风度。
阅读《管晏列传》,我深深感受到了两位政治家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
他们在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能力和智慧。
同时,他们的为人处世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他们都是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的人。
他们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管晏列传》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章,它不仅记录了两位政治家的故事,更让我们领略到了他们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管晏列传》,这一篇出自《史记》的文章,读来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管仲和晏婴,这两位春秋时期的名臣,他们的智慧和谋略,他们的为人处世,都让我深深地着迷。
管仲,从一个曾经的囚犯,摇身一变成为齐国的相国,他的人生经历就像是一部传奇。
晏婴,身材矮小却智慧过人,以其独特的政治眼光和外交手段为齐国谋福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他们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纵横捭阖。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管仲的经济策略。
他提出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观点,真的是太有远见了。
想象一下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在为了温饱而奔波,谁能想到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人们对于道德和礼仪的追求会自然而然地提升呢?管仲就想到了,而且还将其运用到了齐国的治理当中。
他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让齐国的粮仓充实,百姓们不再为了吃穿发愁。
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齐国的社会秩序也变得越来越好,人们开始注重礼仪和道德,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再说晏婴,他那“以节俭力行重于齐”的作风,真的是让人敬佩。
他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出行的车子也很破旧。
可就是这样一个节俭的人,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却毫不含糊。
有一次,齐王想要给他换一辆豪华的马车,晏婴坚决拒绝了。
他说:“臣节衣缩食,是为了给百姓做表率,让他们懂得勤劳节俭的重要性。
如果我坐上了豪华的马车,那百姓们会怎么想呢?”就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总是追求那些表面上的虚荣和奢华,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晏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节俭并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美德,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联想到我自己的生活,虽然没有他们那样波澜壮阔,但也有着相似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社区的志愿活动。
我们的任务是帮助清理小区里的垃圾和杂物,美化环境。
一开始,我心里还有些不情愿,觉得这又脏又累,没啥意思。
但是当我真正投入进去,看到原本脏乱差的小区在我们的努力下变得整洁干净,看到居民们脸上露出的满意笑容,那种成就感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晏子故事启示我们如何做人——晏子故事教案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贤人,他在政治、文化、道德上都有卓越的表现,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闻名遐迩的人物。
晏子的故事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晏子使楚》。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晏子被齐国国君派遣到楚国做外交使者,他在楚国的宴会上面对蔡泽的屡次羞辱和侮辱,能够使自己保持尊严和风度,最终化解了矛盾,获得了楚国君主的认可。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以启示。
晏子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道德原则和底线。
按照传统思想,大丈夫处世不可无义,所以,在面对嘲讽、挑衅和无理取闹的人时,晏子能够镇定自若,并不断提醒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我们生活中也时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境,有时我们需要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时刻保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坚守自己的底线与原则,不需要强调,也不需要掩饰。
晏子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分析能力。
晏子能够在短时间内分析楚国君主的弱点和蔡泽的心理,想到完美的应对策略,这需要他有着优秀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指导。
而我们在生活中也同样需要这样的优势,因为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去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自主思考,分清事情是怎么回事,从自己角度出发,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找到解决的方法。
晏子故事还告诉我们,要有自己与人相处的本领。
在故事中,晏子在面对蔡泽的挑衅和气氛的压力时能够保持风度,不仅获得了楚国君主的尊重与赞誉,也赢得了众人的喝彩。
这恰恰说明了在人际交往中的态度与秉性非常重要。
在面对人们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的局限与不足,也应该好好看看他们的独特之处和个性魅力,这样,才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晏子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并不是固定的,在很多方面因为我们不主动去迎接好的机会和挑战,过于顺从和妥协,在人际交往上缺少自己的主观意识与行动。
晏子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之间相差甚微,很多时候只有一步之遥,取决于我们迎来挑战的态度、主观能动性和努力程度。
管晏:平等待人,低调做人
管晏:平等待人,低调做人管晏:平等待人,低调做人上善若水一、我读《史记.晏子列传》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的是管子和晏子两个人,这里只谈谈读晏子的感受。
晏平仲(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齐国莱地夷维人(今山东莱州)。
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代,辅政长达50余年,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但是,《史记》没有叙述他在长期重大政治、军事、尤其外交中发挥的卓越聪明才智,而只是说他因为生活节俭,亲躬理事,为齐人所敬重,做了齐相之后,吃饭从来没有两盘有肉的菜,妻子不穿绸缎衣服。
他在朝上时,国君有话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照样谨慎地去做。
国家的政治清明,他就遵从政令行事;国家的政治不清明,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
因此,连续三朝,他的名声在诸侯中间颇为显赫。
接着,《史记》就记载了体现他平等待人,低调做人的两个小故事:第一个小故事:写的是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
晏子出使晋国完成外交公务,返国途中路过赵国的中牟遇见他,便解下左边的骖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到府里。
晏子也不告辞一声,就走进了内室。
过了些时,越石父对晏于说要绝交,晏子非常惊诧,提衣整帽,连连谢罪说:“我晏婴虽无仁德,但却将你从困境中挽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
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
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
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
”晏子听了越石父的这番话,赶紧请他进屋,对越石父施礼道歉:“我在中牟时只是看到了您不俗的外表,现在才真正发现了您非凡的气节和高贵的内心。
请您原谅我的过失,不要弃我而去,行吗?”从此,晏子将越石父尊为上宾,以礼相待,两人成了知己。
历史上不乏爱贤爱才之人,也不乏济困济贫之人,但往往是居高临下,或者贤才要为我所用,或者让人感恩戴德。
学学管仲的观人术
学学管仲的观人术管仲,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卓越的谋略和智慧而著称。
他的观人术在历史上也有着很高的声誉,对于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和职场升迁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管仲曾经说过:“知之难,不在见人,在知人。
”这句话表明了管仲对于观人术的理解,他认为观察一个人并不难,关键在于要了解他的本质和内心。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管仲的观人术。
首先,管仲认为“看人先看品行”。
品行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综合体现,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管仲看来,观察一个人的品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忠诚:管仲认为忠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行之一,只有忠诚的人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赢得信任和尊重。
2、孝顺:孝顺是一个人家庭观念的体现,有孝顺之心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真诚和友善。
3、守信:管仲非常看重守信,他认为守信是一个人信誉的体现,只有守信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其次,管仲强调“言语见人心”。
他认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语可以了解到他的思想、情感和为人处事的态度。
从管仲的观点来看,观察一个人的言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言辞谦逊:管仲认为言辞谦逊是一个人内心修养的体现,只有谦逊的人才能在面对成就时不骄傲自满。
2、表达清晰:管仲认为表达清晰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体现,只有表达清晰的人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3、话题深入:管仲认为话题深入是一个人知识储备的体现,只有对不同领域有所了解的人才能在交流中不断深入,拓宽视野。
最后,管仲注重“细节定乾坤”。
他认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细节可以了解到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在管仲看来,观察一个人的细节应该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习惯:管仲认为生活习惯是一个人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
2、交友圈子:管仲认为一个人的交友圈子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事的原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情绪控制:管仲认为情绪控制是一个人内心修养的体现,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冷静和理性。
《管晏列传》翻译与赏析
《管晏列传》翻译与赏析《管晏列传》出自《史记》,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司马迁通过对二人言行和政绩的记述,展现了他们的治国理念和为人处世之道。
管仲,名夷吾,颍上人。
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深知他的贤能。
管仲贫困,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从不因这些事而抱怨。
后来,管仲侍奉公子纠,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
齐国内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曾为了阻止小白即位而射箭,差点击中小白。
但小白最终抢先回国即位,成为齐桓公。
齐桓公不计前嫌,在鲍叔牙的推荐下,任用管仲为相。
管仲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诸侯。
他在治国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经济上,他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通过发展生产,使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
在政治上,他改革内政,选拔人才,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官僚制度。
在军事上,他实行军政合一,寓兵于农,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管仲的治国理念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
他深知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推动农业和商业的进步。
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物质基础与道德规范关系的深刻认识。
只有当人民生活富足,才有条件追求更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在用人方面,管仲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说:“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意思是懂得给予就是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他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为齐国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对于外交,管仲主张“尊王攘夷”。
他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团结其他诸侯国,共同抵御外族的入侵。
这一策略不仅使齐国在诸侯中树立了威望,还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晏婴,字平仲,莱之夷维人。
他侍奉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主,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而闻名。
晏婴虽然身材矮小,但才智过人,能言善辩。
景公时,晏子为相。
他生活节俭,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他多次拒绝景公的赏赐,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富足。
【晏婴,机变大家的为官之道】
【晏婴,机变大家的为官之道】晏婴是一个名人。
司马迁把他与管仲相提并论,甚至感叹自己如果与晏婴同代的话,愿意为他当马车夫。
上过小学的人都知道晏子,是因为课本里有《晏子使楚》一文。
晏婴没有什么彪炳史册的业绩,但他的智谋更具有普适价值,主要有几条:1.如何与老板相处,且能总是让老板采纳自己的意见;2.如何既保持尊严又能施展自己的手段;3.临机智变,处理复杂棘手的问题;4.善于发现和推荐人才;5.既能兼济天下,又能独善其身。
因而,晏婴在齐国做了五十五年的高官,伺候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君主,经历了血腥风雨却始终不倒,实在是一个为官的天才。
晏婴除了出身很好学习成绩很好,其他的条件都不行。
有好事者按春秋时代的尺寸计算,晏婴身高不到1.4米,最多与武大郎打一平手,而且长相并不好看,老鼠须,眯缝眼。
一个人的海拔上不去,是很困难的事。
幸好晏婴是官二代,他的父亲晏弱是齐国的上大夫,只是比国卿低一级的官职,属于中央政治局大员。
齐灵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二十三岁的晏婴继任。
可以说,这么年轻就身居高位,在古代也不多见。
齐灵公所在的年代,晋国称霸,一开始齐国还服从,后来就不太服气,参与诸侯混战,欲仿效百年前的齐桓公,恢复齐国霸主的地位。
但精明的晏婴一眼就看出,齐灵公是表面喊得凶,其实内心没有勇气,是个矛盾纠结的人,断然不能持久。
晏婴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是通过细节。
齐灵公这个人好比今天那些“口头有主义,心头无方寸”的官员一样,说一套做一套。
遇到这样的老板,高参再有才华也难以施展。
譬如,齐灵公的后宫美女很多,天天穿得花枝招展,灵公看烦了,就让她们女扮男装,也许是想借此提振一下他的“阳气”吧。
宫里女人的穿戴,是当时的流行信号,于是全国的女子都效仿,大街小巷“不爱红妆爱武装”。
齐灵公大怒,命人撕破她们的衣服,折断她们的腰带,强行禁止,但效果不佳。
灵公百思不得其解,问晏婴。
晏婴说:君上纵容宫内的女子女扮男装,却对百姓禁止,就如同把牛头挂在国门却卖马肉一样。
浅谈管仲与晏婴处世哲学
浅谈管仲与晏婴处世哲学————读《管晏列传》有感《管宴列传》在行文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管仲的生平事迹及功绩。
第二部分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式描写了晏婴的品行。
第三部分是太史公司马迁的感慨和评价。
虽然管仲和晏婴同是春秋时期齐国重要的政治人物,但其生存年代相去一百多年,而且春秋时期群雄并起,英雄辈出,司马迁何以将他们二人采用合传的形式呢?其用意是什么?两人在为人处世上又有什么异同呢?首先两人同为治国奇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凭借齐国面临大海的优势,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在短短数年间就使齐国富国强兵。
最后辅佐齐桓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奠定了齐桓王的春秋霸主地位。
他是既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
孔子称之为“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最大的思想家”“学术界思想界一巨子”。
晏婴曾经辅佐过齐灵工、庄公、景公。
在当时,统治者用残酷的刑罚来维持旧秩序,他们自己却整日声色犬马,用醉生梦死来度过忧患,弥漫在齐国宫廷的纵酒淫乐之风销蚀着奴隶主最后的锐气。
晏子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动荡的环境下,给这样些走下坡路的神魂目眩的国君充当社稷之臣。
但是在这社会背景下,晏婴充分表现出了治国的忠诚于能耐。
他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机智的抓住了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的提出减免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的谏言。
司马迁基于其“余虽为之执鞭,所欣墓焉”的评价。
两人虽然生活在齐国不同的时期,均以成就霸业为目标。
管仲佐助桓王成就霸业,晏婴辅弼景公臻致治世。
管仲不拘小节,胸怀远略。
“分财利自与”“三仕三见逐于君”“三战三走”“幽囚受辱”管仲敢为正人君子所不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这足见他能屈能伸,心胸宽广,不拘泥于小节其意在昭显功名于天下。
他重视信誉,在改革初期,立杆取信于天下。
在齐桓王想要背弃归还鲁地的契约时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顺于齐。
他有勇有谋。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一)最近看了看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其中一篇《管晏列传》深受启发。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百姓)同好恶。
”把齐国治理得富国强兵,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他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是很有意义的。
一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一思想说明了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二是“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四维是指礼仪廉耻,这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三是“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说明政令要畅通无阻,政令要顺民意,百姓需要的要给予,百姓不要的要去掉,体现了注重民生。
四是“贵轻重,慎权衡。
”办事决策要轻重缓急,要权衡利弊,不能主观意断,盲目办事,工作要抓重点。
五是“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要知道付出与得到的辨证关系,只有付出,才能得到。
晏子是三朝元老,由于他节俭力行,被齐国人民敬重。
他“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也就是一歺不吃两样晕菜,妻妾不穿丝绸衣服。
他直言不讳,谦虚谨慎。
书上记载这样一件事:晏子为齐相,坐马车出门,其车夫之妻从门间看到丈夫赶车时很狂,意气风发,扬扬自得。
车夫回到家中后,其妻要求离他而去。
丈夫问她为什么离去?妻说:晏子长得不高,身为齐相,名显诸侯,看他志向和思想很深沉,也很谦虚谨慎,常有自居人下的样子。
而你长得高大,却是车夫,看你赶马车的样子,自以为了不起,你这样的人是没有出息的,因此我要离你而去。
从此以后车夫谦卑退让。
晏子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变化这么大?车夫如实说明情况。
后来晏子推荐他当大夫。
从这一记载中可知晏子的为人。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即在朝做官要想着忠于职守,退休回家要多想想自己的过失,怎样才能弥补过失。
司马迁对他的人品有高度评价:假如晏子还在,即使为他执鞭赶车,也是我喜欢仰慕的。
《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曹交①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
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②,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
然则举乌获③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④,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释】①曹交:赵歧注认为是曹君的弟弟,名交。
但孟子的时代曹国已亡,所以也不确切。
②一匹雏:一只小鸡。
③乌获: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
④假馆:借客舍,意为找一个住处。
【译文】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孟子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
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
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
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
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
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
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
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
圣人之师管仲教你洞悉人性,提升自己的情商,立于不败之地!
圣人之师管仲教你洞悉人性,提升自己的情商,立于不败之地!管仲,姬姓,周穆王的后代,父亲原是齐国的大夫,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唯有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相当清贫,长大后从商一段时间,失败了又去当兵,可因为惦记家中的母亲三次临阵脱逃,后来又去当官,也几次被罢免,后来辅佐公子纠,但为了帮公子纠抢王位,得罪了公子小白,也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齐恒公。
野心勃勃的齐恒公继位后,广泛招揽人才,原本是想让辅佐自己很久的鲍叔牙担任国相之位,但鲍叔牙几次拒绝,并向齐恒公举荐了自己的好朋友管仲,认为管仲可以帮齐恒公成就霸业。
齐恒公和管仲长谈三天三夜后,拜管仲为国相,后来在管仲的辅佐下,变法强国,齐恒公仅仅用了7年的就成为了春秋霸主。
后世孔子以及三国的诸葛亮都非常喜欢管仲,孔子盛赞管仲,《论语·宪问篇》说 “ 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自比管仲,管仲和诸葛亮二人为了辅助主公,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前几天写完管仲的一生之后,对管仲的才华十分钦佩,今日和大家一起分享下管仲洞察人性世,修身养性的言论。
这些言论,言简意赅,见解独到。
虽然管仲生存的年代距离现在两千多年,但人性的本质始终如一,读懂了这些,可以助你洞悉人性,提高情商,立于不败之地。
生活哲理篇:1、知子莫若父。
注: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
根据生活常识,父亲虽然话不多,且也不怎么善于沟通,但是他们还是很了解自己的儿子。
2、量力而知攻。
注: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向敌人进攻最好。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将领,应该充分分析敌我力量对比,肯定自己的力量具有压倒优势以后,再发动进攻。
3、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注:自然万物发展皆有规律,发展到尽头,就会走向反面;发展到极盛之后,就会趋于衰落。
4、善人者,人亦善之。
注:对别人好的人,别人也会对他好。
人和人的关系永远是双向互动的。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助人者,人恒助之。
管仲与晏子的比较作文
管仲与晏子的比较作文管仲的出身并不好,自小家贫,如果没有人发现并认可他的才华,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出头的机会。
他的好朋友鲍叔牙很认可管仲的才能,并不因为管仲家贫而瞧不起他。
很多时候明知道管仲在占自己的便宜也不以为意,仍然善待管仲。
另外一位齐国国相距离管仲有一百多年,但这位国相辅佐了三代君主,可谓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贤相,他的名字叫做晏平仲,也被人称为晏子,他先后辅佐了灵公、庄公、景公三位君主。
管仲追随了公子纠,而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两个人走上了敌对的两派。
这里管仲没有跟对人,公子纠没有斗过小白,不仅自己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之囚。
这个时候鲍叔牙又帮助了管仲,他在齐桓公面前极力推荐管仲,不仅让管仲免除了牢狱之灾,还令管仲一跃成为齐国国相。
鲍叔牙不仅是管仲的伯乐,也是管仲最要好的朋友。
现在的社会我们的“朋友”很多,但基本上都出现在你春风得意时,当你落魄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又成了孤家寡人,因为其实你没有真正的朋友。
在这里管仲对于真正的朋友和知己做了完美的诠释,当你因贫穷而斤斤计较时,他能理解你不是贪婪,而是因为生活并不容易;当你为他谋划失败时,他理解有些事情不是一定能获得成功的,懂得你的努力和付出;你的建议多次被人拒绝,他知道不是你的能力不行,而是没有遇到知音;我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能拼劲全力,是因为有所顾忌不能全力发挥;我有远大的理想还没有实现,有浑身的能力没有得到平台,知道这些的人就是你的知音和伯乐,要用一辈子来珍惜。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是管仲的心声,鲍叔牙不仅举荐了管仲,还自愿在管仲手下辅助,这和现在很多人交朋友的哲学背道而驰。
管仲在执政期间,对内深刻理解治国之道是让百姓吃饱穿暖,做到衣食不愁,这样天下就太平了;作为君主只有遵循法令才能天下大治,国家才能发展;作为国家颁布的法令只有顺乎民意才能得到人心,反之国家就会灭亡。
顺民意、解民情、同民心则天下大治霸业可成。
在对外方面,管仲善于趋利避害因势利导,他提出的“尊王攘夷”让齐桓公可以行天下之权,得霸主之位,拥强国之实。
管仲列传读后感范文
管仲列传读后感范文《管晏列传》读后感一管夷吾和晏子同为齐国效力,虽不处于同一时代,但都做出了丰功伟绩,故将两人放在同一列传。
说起管仲,不得不提的是鲍叔牙,这个自幼和管仲结交,受到管仲欺负却毫无怨言:管仲与其一起做买卖,管仲分大头,鲍叔牙知道他穷,不认为他贪;为鲍叔牙考虑事情,却将其陷入困境之中,鲍叔牙不怪他,知道时运有时好有时不好;管仲多次任官多次被逐,鲍叔牙不认为他不忠而认为他没有遇到好机遇;管仲带兵打仗输了逃回来,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而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
当管仲受困,鲍叔牙荐举他做官,愿意做他下属。
对此,管仲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管仲任官后利用齐国的地理优势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又善于因祸得福,转败为功,齐国遵从他的政策,使得齐强于其他诸侯。
鲍叔牙能够看出管仲的才能,又能对其的“过分”行为处处包含,在有好的机会时,因为管仲更有能力而让贤,可见其拥有独具慧眼的识人能力和宽容的胸怀,后人也因此不多讨论管仲的才能,而称赞鲍叔牙的识人之才。
读《史记·管晏列传》有感摘要:管仲与晏婴是春秋时齐国相距一百多年的两位宰相,为齐国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史记》中,太史公将二人合传,写了两人的成就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此文主要探究太史公将二人合写的原因,及太史公所寄寓的感情。
关键词:管仲;晏婴;知人善用:i206 :a :1005-5312(xx)23-0004-01《管晏列传》记录了春秋齐国的两位著名宰相管仲和晏婴的事迹。
此传分三部分:一是管仲的传记,主要记录了管鲍之交;二是晏婴的传记,主要记述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三是司马迁本人对管仲与晏婴的评价。
读完《管晏列传》,不禁想知道太史公将这两人合写的原因。
《史记》列传内,合传的不少,命意各不相同,将管仲与晏婴合传难道只是因为两人都是齐国的贤相吗?不尽然。
(一)表面原因:管仲与晏婴行事相类,思想相近,都为齐国强盛做出了突出贡献。
管、晏二人都是齐国的贤相,治国方略上虽有不同,但都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尽心竭力地辅助国君治国。
晏子的处世智慧
晏子的处世智慧晏子的处世智慧晏子是史上著名的宰相,他有什么处世哲学值得我们学习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晏子的处世智慧这篇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启示!春秋后期,齐国宰相晏子是各诸侯国中非常出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机智善辩,雄才大略,上帮齐国发展壮大,下对百姓爱抚有加。
可有时候,他还会充当坏人的.角色。
有一年冬天,趁晏子出使鲁国,齐景公赶紧强行征调民力建造亭台,准备供他游玩之用,使得许多劳工在寒冷中挨饿受冻,痛苦不堪。
晏子回國后知道此事,并未当面直谏,在齐景公举行的接风宴上,晏子不看歌舞也不吃酒莱,却唱了一首“冷水刺骨,打湿衣服,叫我怎么办?朝廷奢靡,剥削我,叫我怎么办?”的歌,唱完后也不说话,流着眼泪盯着齐景公。
齐景公心知肚明,自觉理亏,低着头羞愧地说:“你先不要这么悲伤了,我知道错了,马上下令停工就是了。
”得到这个保证,晏子告辞离席,直奔建筑工地,但他不是去宣布停工的好消息,而是做了一件令所有人都诧异的事。
他提着鞭子一个个地鞭打那些劳工,边打边骂:“你们这些平民百姓都有房子遮风避雨,现在为国君修建个亭台,反而这般拖拖拉拉,到底是为什么……”劳工们很生气,纷纷在底下痛骂:“晏相国这是在伤天害理,助封为虐,更加可恶!”打骂完毕,晏子看着劳工们群情激愤了,便拍拍手坐上车回家了。
这边他人还没到家呢,那边齐景公的停工旨意就传到工地上,刚才还在怨声载道的劳工们顿时如获大赦,大喜过望,无不对齐景公感恩戴德,之前的恨意顿消。
晏子下念百姓上顾国君,是维护国家根基稳定的人臣的本色表现。
在百姓面前充当恶人,自己担恶名,扬齐景公美名,这个宰相的本事可谓是精巧至极,哪个君王会不喜欢?晏子历任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就是证明。
[晏子的处世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笑看晏子和管仲浅谈为人与处事
学院: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姓名:
专业:
学号:
笑看晏子和管仲浅谈为人与处事
世事苍茫,人生百态。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舞台的主角,怎样扮演好这个角色?把人生演绎到什么程度?是精彩纷呈,还是暗淡无光?是雄浑激越,还是默默无声?是衣锦荣归,还是颗粒无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平凡,然而真正伟大的人有几个!
晏子和管仲应当是真正伟大的人,他们的人生是精彩纷呈的是雄浑激越的!之所以事业有成,为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被后人歌功颂德,永载史册,这应当是与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息息相关的!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秘)人。
头脑机灵,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君,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晏子深谙治国之道,出使不辱国格和国威。
由奢入简难由俭入奢易,晏子身为皇亲贵戚,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活上却特别的节俭。
权倾朝野力压群雄却谦恭下士,一生廉洁无私,心胸坦荡,生活简朴,清心寡欲乐观豁达,处其自然。
提倡仁者长寿,和则养生。
是春秋时期不可多得的人才!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三国刘备曾说勿以善小
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管仲不拘小节无愧做大事者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即达,达济天下,管仲有有大胸怀,大气概,难怪能在官场登峰造极;谦虚使人进步骄傲叫人落后,管仲做人谦虚而谨慎,因此美名远扬,事迹流芳百世!
当然现在是21世纪,是一个和平与发展共存的时代,不再是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割据,霸王纷争的状态,时代不再要求我们像晏子和管仲那样辅佐大王成就一番伟业!然而他们的为人和处事之道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做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晏子和管仲有,我们也不例外。
以下是本人对为人处世的一点见解。
好好活着安全是福。
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如今市场经济空前发达的社会,几十亿人挤在一个球上,为了生存,竞争可谓是白热化。
我们每天都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可是林子大了,什么虫子都有!这世界上的人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无所不有,真是让人防不慎防,所以呢,保全自己、以和为贵是最好的,不要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卷袖口搂裤管大打出手。
花活一季人活一世,不容易啊,这辈子能投胎为人成为万物之灵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呀,所以既然生了下来就好好活下去吧,这世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了,所有的钱财、名利、欲望统统都可以抛之脑后,金钱能买来名贵的药材却买不来健康的身体;名利一不小心就让人遗臭万年;欲望让人醉深梦死堕落为奴!
以德为贵。
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
”所以要处事,先要学
会做人,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
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德性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
既然是国人就应当弘扬传统文化,做一个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克己奉公、言行一致、忠厚善良、廉正俭朴的人。
家和万事兴。
家是修身避雨之所,是心灵的港湾,它伴着你呱呱坠地又陪着你与世长辞,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领地!家伴随人的一生,家庭和睦让人受益一生,在家里面生活要以和为贵,应当无条件的孝敬父母珍爱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做到夫妻白头偕老。
为人处世之道及其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思维特色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活动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应当有一套合适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处事是根本,为人才是硬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