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四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课件
确保系统能够满足定位要求。
控制算法设计
采用位置闭环控制算法,根据位置误 差调节执行机构的输出,实现位置的 精确控制。
抗干扰措施
设计滤波器、隔离电路等抗干扰措施, 提高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
07
现代控制理论在自动控制中应用
状态空间法描述动态系统
01
状态变量的定义与 性质
状态变量是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 最小变量集,具有可观测性和可 控制性。
极限环与振荡
研究相平面上可能出现的极限环及其性质, 分析系统的振荡行为。
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描述函数的性质
研究描述函数的幅值、相位等特性,分析非 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
描述函数的概念
用一次谐波分量近似表示非线性环节的输入 输出关系。
描述函数法的应用
利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自振频率等动态特性。
利用数学表达式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便 于理论分析和计算。
表格描述法
通过列出系统在不同输入下的输出值,形成输入输出对应表,方便查阅和对比。
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相平面的概念
在相平面上绘制系统状态变量的轨迹,反映 系统的动态行为。
平衡点与稳定性
通过分析相平面上的平衡点及其性质,判断 系统的稳定性。
03
Z变换在离散系统分 析和设计中的应用
利用Z变换可以分析离散系统的稳定 性、因果性和频率响应等特性,进而 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同时,Z变换 也可以用于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和分析 等应用领域。ຫໍສະໝຸດ 05非线性系统分析
非线性特性描述方法
图形描述法
通过绘制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直观展示 非线性特性。
解析描述法
02
状态空间方程的建 立
控制算法设计
采用位置闭环控制算法,根据位置误 差调节执行机构的输出,实现位置的 精确控制。
抗干扰措施
设计滤波器、隔离电路等抗干扰措施, 提高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
07
现代控制理论在自动控制中应用
状态空间法描述动态系统
01
状态变量的定义与 性质
状态变量是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 最小变量集,具有可观测性和可 控制性。
极限环与振荡
研究相平面上可能出现的极限环及其性质, 分析系统的振荡行为。
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描述函数的性质
研究描述函数的幅值、相位等特性,分析非 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
描述函数的概念
用一次谐波分量近似表示非线性环节的输入 输出关系。
描述函数法的应用
利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自振频率等动态特性。
利用数学表达式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便 于理论分析和计算。
表格描述法
通过列出系统在不同输入下的输出值,形成输入输出对应表,方便查阅和对比。
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相平面的概念
在相平面上绘制系统状态变量的轨迹,反映 系统的动态行为。
平衡点与稳定性
通过分析相平面上的平衡点及其性质,判断 系统的稳定性。
03
Z变换在离散系统分 析和设计中的应用
利用Z变换可以分析离散系统的稳定 性、因果性和频率响应等特性,进而 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同时,Z变换 也可以用于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和分析 等应用领域。ຫໍສະໝຸດ 05非线性系统分析
非线性特性描述方法
图形描述法
通过绘制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直观展示 非线性特性。
解析描述法
02
状态空间方程的建 立
《自动控制原理》PPT课件
4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4-1-1 根轨迹
闭环极点随开环根轨迹增益变化的轨迹
目标
系统参数 连续、运动、动态
开环系统中某个参数由0变化到 时,
闭环极点在s平面内画出的轨迹。一 个根形成一条轨迹。
5
例4-1 已知系统如图,试分析 Kc 对系统特征根分布的影响。
R(s)
_ Kc
1
C(s)
s(s+2)
解:开环传递函数 G(s) Kc 开环极点:p1 0
s(s 2)
开环根轨迹增益:K * Kc 闭环特征方程:s2 2s K * 0
闭环特征根
2 s1,2
4 4K* 1
2
1 K*
p2 2
6
研究K*从0~∞变化时,闭环特征根的变化
K*与闭环特征根的关系 s1,2 1 1 K*
引言
时域分析法
优点:可以直接分析系统的性能 缺点:不能在参数变化时,预测系统性能;
不能在较大范围内,给出参数优化设 计的预测结果
系统的闭环极点
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的动态性能
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根
高阶方程情形 下求解很困难
系统参数(如开环放大倍数)的变化会引起其 变化,针对每个不同参数值都求解一遍根很麻 烦。
1 绘制依据 ——根轨迹方程
R(s) _
C(s) G(s)
闭环的特征方程:1 G(s)H(s) 0
H(s)
即:G(s)H(s) 1 ——根轨迹方程(向量方程)
用幅值、幅角的形式表示:
G(s)H(s) 1
G(s)H(s) [G(s)H(s)] 1(2k 1) G(s)H(s) (2k 1)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4-1-1 根轨迹
闭环极点随开环根轨迹增益变化的轨迹
目标
系统参数 连续、运动、动态
开环系统中某个参数由0变化到 时,
闭环极点在s平面内画出的轨迹。一 个根形成一条轨迹。
5
例4-1 已知系统如图,试分析 Kc 对系统特征根分布的影响。
R(s)
_ Kc
1
C(s)
s(s+2)
解:开环传递函数 G(s) Kc 开环极点:p1 0
s(s 2)
开环根轨迹增益:K * Kc 闭环特征方程:s2 2s K * 0
闭环特征根
2 s1,2
4 4K* 1
2
1 K*
p2 2
6
研究K*从0~∞变化时,闭环特征根的变化
K*与闭环特征根的关系 s1,2 1 1 K*
引言
时域分析法
优点:可以直接分析系统的性能 缺点:不能在参数变化时,预测系统性能;
不能在较大范围内,给出参数优化设 计的预测结果
系统的闭环极点
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的动态性能
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根
高阶方程情形 下求解很困难
系统参数(如开环放大倍数)的变化会引起其 变化,针对每个不同参数值都求解一遍根很麻 烦。
1 绘制依据 ——根轨迹方程
R(s) _
C(s) G(s)
闭环的特征方程:1 G(s)H(s) 0
H(s)
即:G(s)H(s) 1 ——根轨迹方程(向量方程)
用幅值、幅角的形式表示:
G(s)H(s) 1
G(s)H(s) [G(s)H(s)] 1(2k 1) G(s)H(s) (2k 1)
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第3节.
➢ 对s平面上任意的点,总存在一个K*,使其满足模值条
件,但该点不一定是根轨迹上的点。确定根轨迹上某一点 的K*值时,才使用模值条件。
【例】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判断S1 ( -1,0)和S2 ( -1,j) S3 ( -2,2j) 是否在根轨迹上
GK
(s)
K s(s 2)
m
n
(s z j ) (s pi ) (2k 1)
H (s)
(s) G(s)
1 G(s)H (s)
前向通路传递函数
R(s)
G(s)
KG
(1s
1)(
2 2
s
2
21 2s
1)
s (T1s 1)(T22s2 2 2T2s 1)
f
(s zi )
KG*
i 1 q
(s pi )
i 1
KG*
KG
1
2 2
T1T22
C(s)
G(s)
H (s)
反馈通路传递函数
l
(s z j )
H
(s)
K
* H
j 1 h
(s pj )
j 1
KG :前向通路增益
K
* G
:前向通路根轨迹增益
K
* H
:反馈通路根轨迹增益
f
l
m
开环传函
(s zi ) (s z j )
(s zj )
G(s)H
(s)
KG*
K
* H
i 1 q
j 1 h
K*
j 1 n
(s pi ) (s p j )
j 1
i 1
说明:
➢ 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所有s都是闭环极点。当K* 从 0→∞变化时,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轨迹叫根轨迹。 根轨迹上所有的点都是闭环极点。 当K* =0时,对应根轨迹的开始,称根轨迹的起点; 当K* → ∞ 时,对应根轨迹的结束,称根轨迹的终点。
件,但该点不一定是根轨迹上的点。确定根轨迹上某一点 的K*值时,才使用模值条件。
【例】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判断S1 ( -1,0)和S2 ( -1,j) S3 ( -2,2j) 是否在根轨迹上
GK
(s)
K s(s 2)
m
n
(s z j ) (s pi ) (2k 1)
H (s)
(s) G(s)
1 G(s)H (s)
前向通路传递函数
R(s)
G(s)
KG
(1s
1)(
2 2
s
2
21 2s
1)
s (T1s 1)(T22s2 2 2T2s 1)
f
(s zi )
KG*
i 1 q
(s pi )
i 1
KG*
KG
1
2 2
T1T22
C(s)
G(s)
H (s)
反馈通路传递函数
l
(s z j )
H
(s)
K
* H
j 1 h
(s pj )
j 1
KG :前向通路增益
K
* G
:前向通路根轨迹增益
K
* H
:反馈通路根轨迹增益
f
l
m
开环传函
(s zi ) (s z j )
(s zj )
G(s)H
(s)
KG*
K
* H
i 1 q
j 1 h
K*
j 1 n
(s pi ) (s p j )
j 1
i 1
说明:
➢ 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所有s都是闭环极点。当K* 从 0→∞变化时,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轨迹叫根轨迹。 根轨迹上所有的点都是闭环极点。 当K* =0时,对应根轨迹的开始,称根轨迹的起点; 当K* → ∞ 时,对应根轨迹的结束,称根轨迹的终点。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定常系统的反馈结构及状态观测器教学PPT
现代控制理论:利用状态反馈、输出反馈来配置极点,需要解决 两个问题:(1)极点可配置的条件;(2)确定极点配置时的反 馈矩阵。
状态反馈在形成最优控制、克服和抑制扰动作用、实现系统解耦 控制等方面具有很多的应用。
1、极点可配置的条件 1)利用状态反馈的极点可配置条件
定理5:用状态反馈任意配置闭环极点的充要条件:受控系统可控 证明: (1)充分性
u v Kx
通过反馈构成的闭环系统
x (A- BK)x Bv
是渐近稳定的,即(A-BK)的特征值均有负实部,则称系统 实现了状态反馈镇定。
定理4:当且仅当线性定常系统的不可控部分渐近稳定时,系统 是状态可镇定的。
定理4:当且仅当线性定常系统的不可控部分渐近稳定时,系统 是状态可镇定的。
证明:由于系统 {A, B} 不完全可控,则有可控性结构分解
vu
B
_
xI x S
A
F
y
C
x (A- BK)x Bv
如果 FC K 输出反馈等价于状态反馈
2、反馈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x (A- BK)x Bv
x (A- HC)x Bu
x (A- BFC)x Bv
状态反馈、输出反馈都会改变系统的系数矩阵,会影响系统的可 控性、可观测性、稳定性、响应特性等。
0 0 1 P 0 1 12
1 18 144
0 1 0 0
x 0 0
1
x
0u
0 72 18 1
0 0 0 1
x 1 6
0
x
0u
0 1 -12 0
系统的特征多项式 det[sI A] s3 18s2 72 s
希望特征多项式 a *(s) (s 1)(s 2 )(s 3 ) s3 4s2 6s 4
状态反馈在形成最优控制、克服和抑制扰动作用、实现系统解耦 控制等方面具有很多的应用。
1、极点可配置的条件 1)利用状态反馈的极点可配置条件
定理5:用状态反馈任意配置闭环极点的充要条件:受控系统可控 证明: (1)充分性
u v Kx
通过反馈构成的闭环系统
x (A- BK)x Bv
是渐近稳定的,即(A-BK)的特征值均有负实部,则称系统 实现了状态反馈镇定。
定理4:当且仅当线性定常系统的不可控部分渐近稳定时,系统 是状态可镇定的。
定理4:当且仅当线性定常系统的不可控部分渐近稳定时,系统 是状态可镇定的。
证明:由于系统 {A, B} 不完全可控,则有可控性结构分解
vu
B
_
xI x S
A
F
y
C
x (A- BK)x Bv
如果 FC K 输出反馈等价于状态反馈
2、反馈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x (A- BK)x Bv
x (A- HC)x Bu
x (A- BFC)x Bv
状态反馈、输出反馈都会改变系统的系数矩阵,会影响系统的可 控性、可观测性、稳定性、响应特性等。
0 0 1 P 0 1 12
1 18 144
0 1 0 0
x 0 0
1
x
0u
0 72 18 1
0 0 0 1
x 1 6
0
x
0u
0 1 -12 0
系统的特征多项式 det[sI A] s3 18s2 72 s
希望特征多项式 a *(s) (s 1)(s 2 )(s 3 ) s3 4s2 6s 4
自动控制理论第四章.ppt
【例4-5】已知与开环传递函数为
其根轨迹与虚轴的
交点为s1,2= j1.414,试求交点处的临界K1值及第三个特征根
解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第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最后一张
满足n-m 2的条件,利用式
结束授课
利用幅值条件可得K1=6
可得s3=-3
第13 页 【例4-6】已知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第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最后一张
结束授课
第12页
规则8:闭环极点的和与积。根据代数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
当n>m时,有 闭环极点之和: 闭环极点之积:
特别地
当n-m2时,有:
即闭环极点之和等于开环极点之和。
这表明在开环极点确定的情况下,随着K1的变化,若有一些闭环特征根增大,则 另一些特征根必然减小。即一些根轨迹右行时,另一些根轨迹必左行。
起始点与终止点个数相等,均为n; 终止点:(1)有限值终止点:当K1时,有m条分支趋向开环零点;
(2)无限远终止点:n-m条分支趋向无穷远处,需要确定其方位和 走向。 (证明略) 规则3: 实轴上的根轨迹。实轴上某线段右边的开环实零点和开环实极点总数为奇 数时,这些线段就是根轨迹的一部分。如上图所示。 (证明略)
系统,一般不便求出分离点或会合点,此时可用图解法等求解。
分离角:根轨迹离开重根点处的切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被称为分离角,其计算
公式为:
式中r为分离点处根轨迹的分支数
。
重根法与极值法本质上相同
第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最后一张
结束授课
教材中介绍的牛顿余数法也很有意义,特别是高 次方程的情况。
第10页 规则6: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
结束授课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PPT课件
任意配置后零极点对消可能导致能控性发生变化10原受控系统ducxbuax二反馈至输入矩阵二反馈至输入矩阵bb前端的系统前端的系统将系统的输出量乘以相应的反馈系数馈送到输入端与参考输人相加其和作为受控系统的控制输入
5.1 线性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 带输出反馈结构的控制系统 • 带状态反馈结构的控制系统 • 带状态观测器结构的控制系统 • 解耦控制系统
• 状态观测器: • 状态观测器基于可直接量测的输出变量y和控制变量u来估计状态变量, 是一个物理可实现的模拟动力学系统。
20
第20页/共47页
状态重构: 不是所有的系统状态物理上都能够直接测量得到。需要从系统的 可量测参量,如输入u和输出y来估计系统状态 。
状态观测器: 状态观测器基于可直接量测的输出变量y和控制变量u来估计状态 变量,是一个物理可实现的模拟动力学系统。
(4)确定K阵
由 f *( ) f ( ) 得:6 k 14, 5 k 60, 1 k 200
3
2
1
求得:k1 199, k2 55, k3 8
所以状态反馈矩阵K为: K [199 55 8]
17
第17页/共47页
三、状态反馈下闭环系统的镇定问题
镇定的概念:一个控制系统,如果通过反馈使系统实现渐近稳
5.2 带输出反馈系统的综合
一、反馈至输入矩阵B后端的系统
将系统的输出量乘以相应的负反馈系数,馈送到状态微分处。
v
x
B u
x C
y
A
H
原受控系统
0
( A,
B, C )
:
x y
Ax Cx
Bu
输出反馈控制规律:u Bv Hy
输出反馈系统状态空间描述为:
5.1 线性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 带输出反馈结构的控制系统 • 带状态反馈结构的控制系统 • 带状态观测器结构的控制系统 • 解耦控制系统
• 状态观测器: • 状态观测器基于可直接量测的输出变量y和控制变量u来估计状态变量, 是一个物理可实现的模拟动力学系统。
20
第20页/共47页
状态重构: 不是所有的系统状态物理上都能够直接测量得到。需要从系统的 可量测参量,如输入u和输出y来估计系统状态 。
状态观测器: 状态观测器基于可直接量测的输出变量y和控制变量u来估计状态 变量,是一个物理可实现的模拟动力学系统。
(4)确定K阵
由 f *( ) f ( ) 得:6 k 14, 5 k 60, 1 k 200
3
2
1
求得:k1 199, k2 55, k3 8
所以状态反馈矩阵K为: K [199 55 8]
17
第17页/共47页
三、状态反馈下闭环系统的镇定问题
镇定的概念:一个控制系统,如果通过反馈使系统实现渐近稳
5.2 带输出反馈系统的综合
一、反馈至输入矩阵B后端的系统
将系统的输出量乘以相应的负反馈系数,馈送到状态微分处。
v
x
B u
x C
y
A
H
原受控系统
0
( A,
B, C )
:
x y
Ax Cx
Bu
输出反馈控制规律:u Bv Hy
输出反馈系统状态空间描述为:
自动控制原理24 24页PPT文档
-
1
1 uo(s)
R 2 I2(s) C 2 s
为了求出总的传递函数,需要进行适当的等效变换。一个
可能的变换过程如下:
C2s
ui (s) -
1 I1(s) - 1 u (s)
R1
I(s) C1s
1 R2C2s 1
uo(s) ①
ui (s) -
9/8/2019
-1
R1
R1C2s
1
u(s)
C1s
1 R2C2s 1
9/8/2019
20Leabharlann 动输入作用下的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二)扰动作用下的闭环系统:
此时R(s)=0,结构图如下:
N (s)
E(s)
+
G1(s)
G2 (s)
-
B(s) H (s)
输出对扰动的传递函数为:
C(s)
N(s)C N((ss))1G G 21(G s)2H
输出为:C(s) G2 N(s) 1G1G2H
u f (s)
Kf
- (s)
在结构图中,不仅能反映系统的组成和信号流向,还能表 示信号传递过程中的数学关系。系统结构图也是系统的数学模 型,是复域的数学模型。
9/8/2019
5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二、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定义]:在结构图上进行数学方程的运算。 [类型]:①环节的合并;
--串联 --并联 --反馈连接 ②信号分支点或相加点的移动。 [原则]:变换前后环节的数学关系保持不变。
①信号相加点的移动:
把相加点从环节的输入端移到输出端
X1(s)
G(s) Y (s)
X2(s)
X1(s) G(s) X2(s) N (s)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是指通过测量和比较系统的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差异来调整系统的输入,以实现对系统的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原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反馈控制:通过测量系统的实际输出,并与期望输出进行比较,从而调整系统的输入,使得系统的实际输出逐渐趋近于期望值。
2. 控制器设计:根据系统的特性和控制要求,设计控制器来实现对系统的自动调节。
控制器可以是简单的比例控制器,也可以是更复杂的PID控制器等。
3. 系统建模:通过对系统进行建模,可以对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控制器的设计和参数调节提供依据。
4. 系统响应分析: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进行分析,了解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包括稳态误差、阶跃响应、频率响应等。
5. 鲁棒控制:考虑到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的影响,设计鲁棒控制器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自动控制原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工业控制、机器人控制、航空航天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系统,如空调、洗
衣机等。
通过自动控制的原理,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人工操作和管理的工作量。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4.4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2019年1月8日
EXIT
第4章第3页
1948年伊万斯提出求解闭环特征方程的根的图解方 法——根轨迹法。
考虑到开环零极点更易获取,在开环零、极点分布已
知的情况下,可绘制闭环极点随系统参数变化(如 放大系数)而在s平面上移动的轨迹(根轨迹)。 用途:① 对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 ② 确定系统应有的结构、参数;
s pn s zm
各开环极点至测试点向量长度之积 各开环零点至测试点向量长度之积
例:求上例中根轨迹上
s2 (0.5, j1) 点对应的Kg 。
解:
K g s2 p1 s2 p2 0.5 j 0 0.5 j 1 1.118 1.118 1.25
第4章第23页
2.终点:Kg →∞ ,等式右边=0 ①当
sz
i 1 n j 1
m
i
s zi (i 1, 2,
, m)
s p
j
1 ,n m Kg
成立,m条根轨迹终止于m 个开环零点处;
②由于n>m时,只有s→ ∞处
sm 1 方程左边 lim n lim n m 0 s s s s
GK ( s)
n
g
解:
m i 1 j 1
s( s 1)
s1 : (s zi ) ( s p j ) 0 (s1 p1 ) (s1 p2 )
s1 (s1 1) 135 90 225
不符合相角条件,
s1不在根轨迹上。
arccos ,阻尼角
K g , , , %
2019年1月8日 EXIT 第4章第11页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式中
L1——信号流图中所有不同回环的传输之和;
L2——所有两个互不接触回环传输的乘积之和;
L3——所有三个互不接触回环传输的乘积之和;
……………
Lm——所有m个互不接触回环传输的乘积之和;
26
梅逊公式:信号流图上从源节点(输入节点)到汇节点(输出节点)的总传输公式.
1 n
G ( s ) Pk k
1. 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2. 根据物理或化学定理列出描述系统运动规律的一组
微分方程;
3. 消去中间变量,最后求出描述系统输入与输出关系
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
如微分方程为线性,且其各项系数均为常数,则称为
线性定常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2.1 如图所示为一RC网络,图中外加输入电压ui,电容电压
L 0
1
2
1
1
2
2
2
1 L1 1 G2 (s)H1 (s) G1 (s)G2 (s)H2 (s)
1 1
2 1
G1 ( s )G2 ( s ) G3 ( s )G2 ( s )
C (s)
R( s ) 1 G2 ( s ) H1 ( s ) G1 ( s )G2 ( s ) H 2 ( s )
duc (t )
RC
uc (t ) ui (t )
dt
设初始状态为零,对方程两边求拉普拉斯变换,得
U c (s)
1
G (s)
U i ( s ) RCs 1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b0 s m b1s m1 bm1s bm
G( s)
a0 s n a1s n1 an1s an
L1——信号流图中所有不同回环的传输之和;
L2——所有两个互不接触回环传输的乘积之和;
L3——所有三个互不接触回环传输的乘积之和;
……………
Lm——所有m个互不接触回环传输的乘积之和;
26
梅逊公式:信号流图上从源节点(输入节点)到汇节点(输出节点)的总传输公式.
1 n
G ( s ) Pk k
1. 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2. 根据物理或化学定理列出描述系统运动规律的一组
微分方程;
3. 消去中间变量,最后求出描述系统输入与输出关系
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
如微分方程为线性,且其各项系数均为常数,则称为
线性定常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2.1 如图所示为一RC网络,图中外加输入电压ui,电容电压
L 0
1
2
1
1
2
2
2
1 L1 1 G2 (s)H1 (s) G1 (s)G2 (s)H2 (s)
1 1
2 1
G1 ( s )G2 ( s ) G3 ( s )G2 ( s )
C (s)
R( s ) 1 G2 ( s ) H1 ( s ) G1 ( s )G2 ( s ) H 2 ( s )
duc (t )
RC
uc (t ) ui (t )
dt
设初始状态为零,对方程两边求拉普拉斯变换,得
U c (s)
1
G (s)
U i ( s ) RCs 1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b0 s m b1s m1 bm1s bm
G( s)
a0 s n a1s n1 an1s an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2
b0 a0
k
Ci e pit
i1
r i1
e ( A ninit i
cos ni
1
2 ni
t
Bi
sin
ni
1
2 ni
t
)
2020/10/15
(t 0) 3
4.1 根轨迹的概念 一﹑根轨迹图
根轨迹图是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即闭环极点)随 开环系统某一参数由零变化到无穷大时在S平面上的变化轨 迹。 例4-1 已知一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4.2 绘制根轨迹的规则 4.3 广义根轨迹 4.4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1 2020/10/15
根轨迹法是一种图解方法,它是经典控制理论中 对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基本方法之一。由于根轨迹图直 观地描述了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即系统的闭环极点)在s 平面上的分布,因此,用根轨迹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十分 方便,特别是对于高阶系统和多回路系统,应用根轨迹法 比用其他方法更为方便,因此在工程实践中获得了广泛应 用。本章主要介绍根轨迹的概念,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和用根轨迹分析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方法。
8 2020/10/15
值K r的变化对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影响可在根轨迹上
直观地看到,因此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也一目了 然。所以用根轨迹图来分析自动控制系统是十分方便的。 上例中,根轨迹图是用解析法作出的,这对于二阶系统 并非难事,但对于高阶系统,求解特征方程的根就比较 困难了。
如果要研究系统参数的变化对闭环系统特征方程根的 影响,就需要大量反复的计算。
设 Kr 的变化范围是〔0, ∞﹚,
当 Kr 0 时, s1 0,s2 2 ;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及结构分解
1n−1
n−1 2
n−1 n
(9-170)
3)设A阵具有m重实数特征值1,其余为(n − m) 个互异实数特征
值,但在求解Api = 1 pi (i = 1,2,, m) 时仍有m个独立实特征向量P1, P2 ,, Pm ,
则仍可使A阵化为对角阵 。(Ver6书没有)
P = p1 p2 pm pm+1 pn
系统。其动态方程分别为
•
S1 : x = Ax + Bu, y = Cx
(9—186)
•
S2 : z = AT z + C T v, w = BT z
(9—187)
其中,x,z均为n维状态向量;u.w 均为P 维向量;y, v 均为q维向量。
注意到系统与对偶系统之间,其输入、输出向量的维数是相交换的。
这表明变换前与变换后系统的传递矩阵完全相同,系统的传递矩阵 对于非奇异线性变换具有不变性。
3.变换后系统可控性不变
变换后系统可控性矩阵的秩为
rankS ' = rank P −1B (P −1 AP)P −1B (P −1 AP)2 P −1B (P −1 AP)n−1 P −1B = rank P −1B P −1 AB P −1 A2 B P −1 An−1B = rankP−1 B AB A2 B An−1B = rank B AB A2 B An−1B = rankS
三.非奇异线性变换的不变特性 从前面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为了便于研究系统固有特性,常常
需要引入非奇异线性变换,例如,将A阵对角化或约当化,需进行P 变换;将 A,b化为可控标准型,需进行 P−1 变换;将 A, c 化为可观测
标准型,需进行PT 变换。虽然这些变换中的p阵各不相同,但都是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ppt
控制目标。
传感器
检测系统的状态或参数,并将 检测结果转换为电信号传输给
控制器。
调节机构
根据控制器的指令调整系统的 参数或结构,以实现系统的稳
定和性能优化。
02
控制系统基本概念
系统稳定性
01Biblioteka 0203稳定性的定义
一个控制系统在受到扰动 后能够回到原始状态的能 力。
稳定性的分类
根据系统响应的不同,可 以分为渐近稳定、指数稳 定和不稳定三种类型。
闭环控制系统
系统的输出反馈到输入端,通过反馈 控制提高控制精度。
03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
定义
传递函数是描述线性定常系统动 态特性的数学模型,它反映了系 统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形式
传递函数通常表示为有理分式的 形式,即 G(s) = num(s)/den(s) ,其中 s 是复变量,num(s) 是 分子多项式,den(s) 是分母多项
参数优化
根据系统性能指标,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以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 。
结构优化
对控制系统结构进行调整,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鲁棒性优化
提高系统对不确定性和干扰的抵抗能力,保证系统在各种情况下 都能稳定运行。
控制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硬件调试
对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调试,确保硬件设备正常工作 。
软件调试
自动控制的应用
工业自动化
航空航天
交通运输
智能家居
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 、自动化仪表等。
飞行器控制、卫星轨道 控制等。
自动驾驶车辆、列车控 制等。
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等 。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传感器
检测系统的状态或参数,并将 检测结果转换为电信号传输给
控制器。
调节机构
根据控制器的指令调整系统的 参数或结构,以实现系统的稳
定和性能优化。
02
控制系统基本概念
系统稳定性
01Biblioteka 0203稳定性的定义
一个控制系统在受到扰动 后能够回到原始状态的能 力。
稳定性的分类
根据系统响应的不同,可 以分为渐近稳定、指数稳 定和不稳定三种类型。
闭环控制系统
系统的输出反馈到输入端,通过反馈 控制提高控制精度。
03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
定义
传递函数是描述线性定常系统动 态特性的数学模型,它反映了系 统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形式
传递函数通常表示为有理分式的 形式,即 G(s) = num(s)/den(s) ,其中 s 是复变量,num(s) 是 分子多项式,den(s) 是分母多项
参数优化
根据系统性能指标,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以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 。
结构优化
对控制系统结构进行调整,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鲁棒性优化
提高系统对不确定性和干扰的抵抗能力,保证系统在各种情况下 都能稳定运行。
控制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硬件调试
对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调试,确保硬件设备正常工作 。
软件调试
自动控制的应用
工业自动化
航空航天
交通运输
智能家居
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 、自动化仪表等。
飞行器控制、卫星轨道 控制等。
自动驾驶车辆、列车控 制等。
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等 。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第四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可控性和可测性
• 若系统哪怕只有一个状态变量在任意初始
时刻 t0 时的值不能由系统输出唯一地确定, 则称系统状态不完全可观.
2.可观性判据
• 判据定理1.
• 线性定常系统
x Ax Bu y Cx Du
• 或简称为∑(A,B,C,D) • 状态可观的充要条件是可观性矩阵 必须满秩,即 rank (QO ) n
2.单变量系统的可观标准形
• 定理2.设系统∑(A,b,c,d)可观,则可通过等价变 ˆ换 x p 1 x 将其化成如下可观标准形式. 0 0 | a 0
__ 1 ˆ x 0 0 __ 0 1 0 __ __ 0 0 1 | __ 1 | a1 ˆ x u | a2 2 | | an 1 n 1
y 0
ˆ 1 n1 x du
• 其中
1 a 1 O n 1 p An 1b Ab b a2 a3 1 a1 a2 an 1 1
• 由于{A,b}对可控,故p一定是非奇异的
改变B阵为 2 0T时,则 x1 可控,而 x2 是控制u通过 x1
而达到间接控制 x2 的目的.
• 显然,由于状态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状态对系
统特性的不同影响作用,所以可控性是十分
重要的.
(2)可观性
• 可观性指的是,从系统的输出中能否观测到
系统的内部信息,或者说能否量测到状态信 息的一种特性,这无论对于了解系统的运行 情形还是取得状态信息用作控制都是完全 必要的.
• 可控性判据定理二(对角形) • 线性定常系统∑(A,B)具有互不相同的特征
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PPT课件
Δ*K (s) s2 4s 8 ΔK (s) det [sI ( A~1 b~C K~)]
det0s
0 s
1 0
0 1 ~ 2 1 k1
~ k2
s
2
~ (k1
~ k2
3)s
2
~ 2k1
~ k2
同次幂系数相等,得 k~1 13
k~2 20
第14页/共64页
5.6 状态重构和状态观测器
解 矩阵A 为对角阵,显然系统不能控。不能控的子系统特征值为
-5,因此,系统可以镇定。
第13页/共64页
能控子系统方程为
xC
AC xC
bCu
1 0
0 1 2 xC 1u
引入状态反馈 u V K~xC
其中
K~
~ k1
~ k2
为了保证系统是渐近稳定的,设希望极点为 s1, 2 2 j2
rankλI (A BK) B rankλI A B
(9)
(9)式说明,引入状态反馈不改变系统的能控性。但是,状态 反馈可以改变系统的能观测性,见例5-1。
第3页/共64页
5.4 极点配置
定理 线性定常系统可以通过状态反馈进行极点配置的充分必要条 件是:系统状态完全能控。
线性定常系统 状态反馈 状态反馈系统方程
1TF
x3 0 1 10x3 10 0
x1
y 1
0
0
x2
x3
第10页/共64页
2. 计算状态反馈矩阵
0 0 10
QC b
Ab
A2b
0
10
1 1 0
10 100 990
rankQC 3 所以系统能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二、 方法二、解联立方程求状态反馈增益矩阵诸元素
ϕ(s) = det(sI − A + bk)
* * ϕ * (s) = s n + α n −1s n −1 + ⋯ + α1* s + α 0
给定下图受控系统,试设计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例 给定下图受控系统,试设计状态反馈增益矩阵,使闭环系统满 足下列性能指标: 足下列性能指标:
v
R
−
u
B
∫
A
F
x
C
y
闭环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为 ɺ x = ( A − BFC ) x + BRv
y = Cx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 G F (s) = C(sI − A + BFC )−1 BR
2、状态反馈 、 考虑线性定常系统
ɺ x = Ax + Bu y = Cx
当将系统的控制 u 取为状态 x 的线性函数 u = − Kx + Rv 为参考输入, 时,称这种控制形式为状态反馈。式中 v 为参考输入, K 为状态反馈增益 称这种控制形式为状态反馈。 矩阵, 为前馈增益矩阵。 矩阵, R为前馈增益矩阵。
ɺ xc 2 = Ac 2 xc 2 + bc 2 u y = C c 2 xc 2
1 0 0 0 0 1 ⋮ ⋮ Ac 2 = ⋮ 0 0 0 − α 0 − α1 − α 2 C c 2 = [β 0 β1 ⋯ β n −2 ⋯ ⋯ 0 0 0 0 ⋱ ⋮ ,bc 2 = 0 ⋯ 1 ⋮ 1 ⋯ − α n −1
v
R
−
u
B
∫
A
K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
C
y
闭环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为 ɺ x = ( A − BK ) x + BRv
y = Cx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 G K (s) = C(sI − A + BK )−1 BR
ɺ x = ( A − BFC ) x + BRv y = Cx ɺ x = ( A − BK ) x + BRv y = Cx
第四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一、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的基本概念 二、闭环系统的极点配置 三、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四、带有观测器的闭环系统的特点
4.1 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
一、基本概念
指令位置 r(t)
−
−
K1
K
1 Ts + 1
速度
1 s
位置 y(t)
β
指令位置 r(t)
−
K2
1 Ts + 1
0 0; c = [1 0 0] 1
ϕ(s) = s 3 + 18s 2 + 72 s
3、 、
Tc 2 −1
0 0 1 = 0 1 0 0 − 12 1
4、 、
* * k = α 0 − α 0 α1* − α1 α 2 − α 2 Tc−1 2
(1)输出超调量 σ % ≤ 5% ; ) (2)峰值时间 tσ ≤ 0.5s ; ) (3)静态位置误差 e p = 0 ,速度误差 ev = 0.2 。 )
1 s+6 1 s + 12
1 s
1、 、
σ =e
−ξπ / 1−ξ 2
≤ 5%
tσ = π /ω n 1 − ξ 2 ≤ 0.5
ξ ≥ 0.707 ω n ≥ 9
fβ ( s ) 1− =0 α (s)
输出反馈只能将闭环系统的极点配置在系统根轨迹上, 输出反馈只能将闭环系统的极点配置在系统根轨迹上,而不能做到任意配 置,
ξ = 0.707
ω n = 10
λ1,2 = −7.07 ± j 7.07
λ3 = −100
ϕ * (s) = (s + 100)(s + 7.07 − j 7.07)(s + 7.07 + j 7.07)
= s 3 + 114.1s 2 + 1510 s + 10000
2、 、
1 0 0 A = 0 − 12 1 ; b = 0 0 − 6
二、反馈控制对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影响
1、状态反馈对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影响 、
ɺ x = ( A − BK ) x + BRv y = Cx
rank [λI − A + BK I BR] = rank [λI − A B ] K 0 = rank [λI − A B ] R
det(sI − A) = s n + α n −1s n−1 + ⋯ + α1s + α 0
(4)确定第二能控规范型所对应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k ; ) (5)由 k = k Tc−1 求出原系统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k ; ) 2 (6)输入变换矩阵可由综合指标中对系统静态误差的具体要求确定。 )输入变换矩阵可由综合指标中对系统静态误差的具体要求确定。
* * ϕ * (s) = s n + α n −1s n−1 + ⋯ + α1* s + α 0
ki = α i* − α i
* * k = α 0 − α 0 α1* − α1 ⋯ α n −1 − α n −1
[
]
由上可知,系统状态完全能控是可实现极点任意配置的充分条件。结合第 由上可知,系统状态完全能控是可实现极点任意配置的充分条件。 一节的讨论可知,系统通过状态反馈可实现极点任意配置的充要条件是系 一节的讨论可知, 统状态完全能控。 统状态完全能控。
四、基于输出反馈的极点配置
ɺ x = Ax + bu y = cx
A ∈ R n× n , b ∈ R n×1 , c ∈ R 1×n
u = v − fy
G f ( s ) = c( sI − A + bfc ) −1 b
α f ( s ) = det( sI − A + bfc )
= det( sI − A) det[ I − ( sI − A)−1 bfc ] = det( sI − A) det[ I − fc( sI − A) −1 b]
0 0; c = [1 0 0] 1
ϕ(s) = s 3 + 18s 2 + 72 s
3、 、
Tc 2 −1
0 0 1 = 0 1 0 0 − 12 1
4、 、
* * k = α 0 − α 0 α1* − α1 α 2 − α 2 Tc−1 2
二、极点配置定理
线性定常系统
ɺ x = Ax + Bu y = Cx
通过状态反馈可以 任意配置闭环系统极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状态完 全能控。 全能控。
三、闭环极点配置方法
方法一、 方法一、通过第二能控规范型求解 (1)判断系统的完全能控性,确定能否完成预定的闭环极点配置综合 )判断系统的完全能控性, 目标; 目标; (2)由给定的动态指标或闭环极点要求确定希望闭环特征多项式的 个 )由给定的动态指标或闭环极点要求确定希望闭环特征多项式的n个 系数 α i* ; (3)确定开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系数 )
[
]
0 0 1 = [10000 − 0 1510 − 72 114.1 − 18] 0 1 0 0 − 12 1 = [10000 284.8 96.1]
5、 、
R GL (s) = * ϕ (s)
K = lim GL (s) =
s →0
R
α
* 0
=1
* R = α 0 = 10000
β n −1 ]
v
R
∫
− α n −1
xn
∫
xn −1
⋯
∫
x2
∫
x1
− k n −1
− α n−2
− kn−2
− α1
− k1
− α0
− k0
0 1 0 0 ⋮ ⋮ Ac 2 − bc 2 k = 0 0 − α 0 − k0 − α1 − k1 C c 2 = [β 0 β1 ⋯ β n −2 β n −1 ]
λ3 = −100
ϕ * (s) = (s + 100)(s + 7.07 − j 7.07)(s + 7.07 + j 7.07)
= s 3 + 114.1s 2 + 1510s + 10000
2、 、
1 0 0 A = 0 − 12 1 ; b = 0 0 − 6
比较两种控制律可以看出, 比较两种控制律可以看出,当满足等式
K = FC
G K (s) = C(sI − A + BK )−1 BR G F (s) = C(sI − A + BFC )−1 BR
时,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的控制效果是一样的。凡是输出控制所能达到的 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的控制效果是一样的。 控制效果,状态反馈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控制效果,反过来则不一定。这说 控制效果,状态反馈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控制效果,反过来则不一定。 明状态反馈有可能获得比输出反馈更多的控制效果,其中有的控制效果可 明状态反馈有可能获得比输出反馈更多的控制效果, 能更好。 能更好。
状态反馈不改变系统的能控性,但有可能改变系统的能观性。 状态反馈不改变系统的能控性,但有可能改变系统的能观性。 状态反馈改变不了系统的不能控模态,至多能改变它的能控模态。 状态反馈改变不了系统的不能控模态,至多能改变它的能控模态。
4.2 闭环系统的极点配置
一、极点配置问题
1、极点配置问题就是通过对状态反馈增益矩阵的选择,使闭环系统的 、极点配置问题就是通过对状态反馈增益矩阵的选择, 极点配置在所希望的位置上,从而达到一定性能指标的要求。 极点配置在所希望的位置上,从而达到一定性能指标的要求。 2、希望极点组的选取 、 维系统, 个希望的极点; (1)对n维系统,应当指定而且只应当指定 个希望的极点; ) 维系统 应当指定而且只应当指定n个希望的极点 (2)希望极点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按共轭对出现的复数; )希望极点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按共轭对出现的复数; (3)确定希望极点的位置,需要考虑极点和零点在复数平面上的分 )确定希望极点的位置, 从工程实际出发加以解决。 布,从工程实际出发加以解决。 3、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 (1)在理论上解决什么条件下可以做到闭环极点的任意配置; )在理论上解决什么条件下可以做到闭环极点的任意配置; (2)在方法上解决如何综合状态反馈增益矩阵使闭环极点配置在希 ) 望的位置上。 望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