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2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具体内容及背景

合集下载

政策沿革时间脉络

政策沿革时间脉络

政策沿革时间脉络
政策沿革是指一个政策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和演进过程。

了解政策沿革的时间脉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政策的制定背景、目的、方向和实施情况,为我们的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以下是我国部分重要政策的沿革时间脉络:
1.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开端。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颁布实施。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实施。

2. 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中国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2年:中国开始实行汇率市场化改革。

2006年:中国实施“两个率、三个限制”政策。

3. 社会保障政策
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2000年:中国开始实施企业年金制度。

2004年:中国开始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4. 环境保护政策
1973年:中国开始实施环境保护政策。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

2006年:中国实施了加强环境保护的“十一五”规划。

以上是我国部分重要政策的沿革时间脉络,这些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我们了解我国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案例分析

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案例分析

XX 学院案例设计文本系 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 程 名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6年11月经济管理系 15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西方经济学案例名称: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案例来源:网络案例适用: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案例描述:1998年亚洲许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经济遭受到重创。

由泰铢贬值开始,不少亚洲国家货币纷纷贬值,我国政府从维持亚洲地区经济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这就必然影响我国出口,因为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而我国货币不贬值,必然会影响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再从当时国内经济形势看,几年来为治理通货膨胀而实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适度从紧的效应已强烈地表现出来,那就是市场低迷,物价下跌,内需严重不足。

内需和外需都严重不足,怎么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只对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困难局面,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适应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转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案例评析:宏观经济政策可以表述为,政府为了增进整体经济福利、改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对宏观领域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

尤其是在面对各种经济大危机方面需调整经济政策才能稳定社会的正常发展时,由于政府收支中转移支付和税收通过乘数作用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虽然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剧烈经济波动,自动稳定器更难以扭转,单靠市场本身的自我调节已经不足够了。

因此,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这时国家的宏观调节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摘要]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2005年我国实现了从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

本文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今后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财政政策;中国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个国家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何种财政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

宏观经济运行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讲,也就是三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总水平下降。

应对通货紧缩局面,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第二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

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第三种类型就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结构上有矛盾,冷热并存,发展不均衡。

此时应采取稳健财政政策,即在总量上不做太大的动作,但在结构上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节,压缩过热行业的投资。

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质就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

2005年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现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综述如下。

一、积极财政政策1、实施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进而演变为全球经济衰退.造成世界经济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

作为亚洲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亚洲金融危机无疑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冲击。

从当时国内经济情况看,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出现不足,居民收入增长放慢、失业压力增大;同时,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导致了我国出口不振.大大降低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发展阶段。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我国自200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加大了公共投资力度,扩大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

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困难企业和个人的支持,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增加了财政支出,促进了就业和消费。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旨在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测性和灵活性,以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这一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加强汇率政策协调和管理,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等。

三、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管理我国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建立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等。

四、加强财税体制改革我国加强财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推进税制和财政制度的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税收结构,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收透明度和公平性,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等。

五、加强财政透明度我国加强财政透明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社会监督。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建立政府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政府财务公开,推进政府预算公开,加强政府采购公开等。

综合来看,我国近年来的财政政策主要围绕着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加强财税体制改革和加强财政透明度等几个方面展开。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财政管理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这些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近几年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近几年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1997~2004 积极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调整收入分配,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在需求不振、经济增长乏力阶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时滞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作用是:——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到2001 年,共安排国债项目8600 项,国债资金的投入有效带动其他配套资金的投入,使国债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近3 万亿元。

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使我国连续几年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

——提高了居民收入,刺激了消费增长。

1999 年以来,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建立了艰苦边远津贴制度。

1999 年至2001 年,居民消费分别增长6.54%、9.1%和10.1%。

——保持了进出口稳定增长。

1998 年以来,分三次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出口货物平均退税率达到15%。

同时,完善了加工贸易管理,扩大了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效地刺激了对外出口。

——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

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及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方向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2000 年,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分别增长13.8%、14.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6.1 个百分点。

——建成和开工兴建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过去4 年中,共加固大江大湖堤防3 万多公里,长江沿岸移民建镇200 多万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55 万公里,增加铁路新线4000 公里、复线1988 公里;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已经开工;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等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但它有一些局限性:国家宏观调控过分,挤兑了民间投资。

2004 至今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

我国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

我国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起伏变化,相继选择了不同的财政政策,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中功不可没。

而且,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放弃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

公共财政主要是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公共利益,要努力做好财政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三农”、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

60年来,全国财政支出规模从1950年的68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6026万亿元,2009年预算安排7.62万亿元,增长了1120倍。

最大的变化是,财政运行模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

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中,仅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就达到24610亿元,比2008年增长25.1%。

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7161亿元,增长20%以上。

【中国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 【时间】:1979年【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1998—2004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为此国家不得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从1998年起,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近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合。

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二、具体措施: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政策。

(二)、2005~ 2008年“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2004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

其主要表现为:央行每月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在2004年的头四个月比同比上涨了6.3%、7%、8.3%和9.3%;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

中国财政政策10年回顾

中国财政政策10年回顾

中国财政政策10年回顾概述中国财政政策在过去的十年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改革,中国成功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篇文章将对中国财政政策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进行回顾和总结。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无法幸免于其中。

中国的外贸和出口业务受到了重创,国内的经济增长也面临较大的压力。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这些政策包括减税减费、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为中国度过了金融危机带来了希望。

扩大内需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出口业务的冲击,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扩大内需。

这些措施包括提高民众收入水平、加大消费者信心的培育和激励、扩大社会保障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民众的购买力,刺激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打下了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中国成功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改善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状况,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了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投资,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通过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中国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新创业扶持为了提升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简化创业流程、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创新创业活动,为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动力。

财政政策的效果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财政政策调整和改革,中国在过去十年里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9年的30.0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1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7%。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近年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

其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和民生领域投资、提高社保和医药补贴等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具体表现。

2.稳健的货币政策。

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我国一直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工具、力度和方向,促进资金流动,支持实体经济,同时加强监管,控制货币供给,稳定通货膨胀。

3.财税制度改革。

我国一直在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完善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划分、建立财政与金融监管体系等方面。

这些改革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效率,加强财政风险管控。

4.扩大对外开放。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近年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和范围。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进出口、外商投资的政策,包括降低关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竞争力。

历届经济政策总结汇报

历届经济政策总结汇报

历届经济政策总结汇报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下是对历届经济政策的总结汇报,分析它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978年至1984年:实行农村经济改革和城镇企业改革。

这个时期的经济政策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镇企业的发展。

政府采取了取消农村公粮制、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实行了“包产到户”,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同时,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引入了股份制、合资企业等方式,城镇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85年至1992年:实行价格改革和市场化改革。

这个时期的经济政策重点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市场的发展。

政府取消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大批价格管制,并引入了市场机制,建立了商品流通体系和价格调节机制。

这些政策推动了企业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但也引发了通货膨胀和一些经济波动。

1993年至2001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思想和新的宏观调控政策。

这个时期的经济政策旨在稳定宏观经济环境,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了金融、税收、外汇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推动了外贸的增长。

2002年至2012年:实行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

这个时期的经济政策注重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科技水平。

政府推动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调整了产业结构,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发展。

同时,政府也鼓励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提高了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2013年至今: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个时期的经济政策着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和优化供给结构。

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支持,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同时,政府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财政预算案,透过税收以及政府用于消费和投资的公共开支达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的方法。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财政政策!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介绍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其内容包括:◆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分配政策◆预算收支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国债政策◆预算外资金收支政策等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财政政策的行程发展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

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在资本积累阶段和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统治者一般都推行掠夺性财政政策,以加速资本积累的过程。

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的经济职能逐渐增强,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产生,财政政策成为调节经济、挽救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常常在经济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加快经济复苏;在经济高涨时期,则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减少社会总需求,延缓经济危机的来临。

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国家集中了全体人民的意志,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能自觉地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制定财政政策。

一方面促进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一方面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生活,为巩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

财政政策的种类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的。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的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学]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经济学]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2007年货币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向货币政策结合,简称“双松”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减税和增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减少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收购有价证劵等方式向流通中投放货币,以增加社会总需求。

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双松”政策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增加,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但是如果政策力度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则会带来通胀风险。

:2008年的货币财政政策2008年货币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就好似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2009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国加加大通关过财政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和投入,财政投入得领域主要涉及教育,农业,还有就是关键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

积极的财政政策:目的在于保证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和稳定运行。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使用的,货币政策涉及银行利率的调节,现阶段,为应付金融危机,我们国家降低了银行存贷款利率,目的是刺激国民消费和减轻大中企业的贷款压力,保证国民经济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的基本生活所需。

2010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是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继续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二是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

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用经费。

四是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

良种补贴政策的研究

良种补贴政策的研究

良种补贴政策的研究•相关推荐良种补贴政策的研究良种补贴政策的研究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中国农业良种补贴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运作有机结合的视角来探究中国农业良种补贴政策的内在规律和未来走向。

从2002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每年对良种补贴资金投入由1亿元增加到220亿元,补贴范围涉及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十余种农作物,补贴地点由各个粮食主产区试点面向全国稳步推进。

然而,良种补贴政策在实施环节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对农民和政府双方来讲,更好的改进良种补贴政策使其更好地为农户服务成为各方努力的重点。

关键词:良种补贴,效果分析,改进1.引言良种补贴是指政府对使用优良品种的农户按其种植良种面积或数量给予一定标准的资金补助,其目的在于以资金补贴为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2.良种补贴政策实施背景良种补贴又称良种推广补贴,是中央财政为扶持农民生产选用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降低农民用种成本增加收人而提供的资金补贴。

具体做法是国家粮食风险基金出资,由各地具体情况而定,选择适当的补贴计算方法,并按确定的补贴依据和标准逐级直接落实到种粮农户。

向农业提供补贴的基本原因是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及由此产生的农业劳动者收入下降,农产品供大于求。

同时农业产生了无法由市场来衡量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食品价格的增加对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影响作用减弱。

因此来自于非农利益者对提高农产品价格等农业保护的反对减少,从而减少了政府实施农业保护。

良种补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第一,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中国实施农业补贴的必要性;第二,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我国农业保护的重要性;第三,中国农业支持政策转变的现实可行性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第四,从中国农业对于工业化的贡献的角度看农业补贴的必然性;第五,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中国实施农业补贴的紧迫性。

1.改革开放2002-2012时期的主要改革内容

1.改革开放2002-2012时期的主要改革内容

1.改革开放2002-2012时期的主要改革内容
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2002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实施了许多重要的改革,以下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逐步放开对外贸易,大幅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2.深化农村改革,实施土地承包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3.推进城市化、城市管理改革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4.努力实现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政策扶持,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

6.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推进了住房制度改革。

以上是部分改革开放2002-2012时期的主要改革内容。

这些改革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地位。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摘要】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财政收支变化、主要措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也存在财政政策的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应着重优化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

对于全球经济,我国的财政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需与国际接轨,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将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引言、背景、目的、意义、正文、宏观调控、财政收入、支出、变化、主要措施、影响、不足、改进方向、结论、总体成效、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全球经济、启示1. 引言1.1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财政政策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财政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也对我国的财政政策提出了巨大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给我国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必须通过财政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之间寻求平衡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政策,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目的和意义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有效引导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调节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包括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国内经济稳定增长,还在于应对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政策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财政政策的演变也一直是中国宏观经济复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1.增强财政作用(1978年-1991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大财政开支的政策操作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增加的财政开支主要用于加强早期粮食、棉花、油料、煤炭、铁路等领域的投资。

在这个时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增强财政作用的文件和政策,比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立、三线建设、债务管理系统改革、地方税制改革、销售税改革、公共财政制度的更衣等。

2.公共财政初级阶段(1992年-1996年)在经济转型期,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的财政体制也面临了转型的历史使命。

在这个时期,中国采取了分税制,即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征收不同种类的税收,并由中央政府决定税收的收入分割比例。

这一改革使得税收体系更加规范和健康。

3.经济困难时期(1997年-2002年)在经历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等严重货币危机后,中国的财政状况也开始变得严峻。

为了应对困难,中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减税、增加财政投资等举措。

4.逐步走向现代化阶段(2003年至今)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财政利用效率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向现代化阶段转变。

此时,各地方政府财政保障能力的有效度及其影响力特别重要,中国政府早期就开始加强重大项目的财政支持,并建立财政投资机制。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拉动需求中国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实现了不同领域的投资增长,扩大了投资规模,拉动了需求,推动宏观经济不断改善。

2.促进经济稳定和金融保障在经济波动时期,财政政策发挥了稳定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政策相结合,能够协调的调节和抑制一些无序的波动,为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

3.形成良性的财政体制通过推进分税制、整合地方财政等措施,逐渐形成了良性的财政体制,为财政资源的配置和适当分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效果及其风险界限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效果及其风险界限
维普资讯
马 克 思 主 义 政 治 经 率 学 原 理
我 国 实 施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的 背 景 、
效 果 及 其 风 险 界 限
孙 蚌 珠
北 京 大 学 马 克 思 丰 殳学 院 京 1 0 7 } 北 0 8 1
f 键 词 1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 政 赤 字 ; 债 关 财 国
现 负 增 长 ,到 I9 9 8年 6月 末 增 长 幅 度 为 一2 % ,出 现 I 了 一 定 程 度 的 通 货 紧 缩 莳 势 方 面 是 物 价 出 现 负 增 金 标 准 , 发 拖 是 的 国 有 企 业 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退 休 人 员 统 筹 项 目 内 的 补
朱 锫 基 总 理 在 《 府 工 作 报 告 》中 指 出 , 0 2年 我 政 20 国 将 继 续 宴 施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 当 前 , 些 学 生 对 我 国 实 一
施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的 背 景 、 技 果 等 问 题 还 不 太 清 楚 为 此 . 文 试 对 这 些 问 题 进 行 分 析 , 教 学 参 考 本 供

策 我 国 目前 采 用 的 是 积 扳 的 扩 张 的 财 政 政 策 。 就 我 国 的 实 践 来 说 ,积 槛 财 政 政 策 是 指 自 19 年 98 柬 ,在 特 定 的 国 内 外 经 济 环 境 下 , 国 实 施 的 以 刺 激 我 经 济 持 续 增 长 为 目的 , 国 债 发 行 为 手 段 ,以 财 政 信 贷 以 协 调 为 基 础 的 财 政 投 资 性 支 出 政 策
22 0 年第 4 总第 4 期 ) 0 期( 0
思 想 理 论 教 育 导 刊 l7 2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时间】:1979年【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促使地方合理地安排财政收支和自求平衡。

这种体制对减少财政赤字,加强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

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

2002--2012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具体内容及背景

2002--2012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具体内容及背景

2012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及背景中国继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政策本身也具有操作空间。

(一)巩固宏观调控成果2011年,中国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进入尾声,世界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严重等背景下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

在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作用下,调控效果初显。

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前3季度GDP同比增长了9.4%,预计全年的增长超过9%。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全年CPI涨幅有望控制在5.5%以内。

不过也要看到,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众多挑战。

一是经济下行趋势明显。

GDP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呈逐季回落态势。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重。

物价上涨增大了转型成本,出口放缓趋势明显,产能过剩加剧了结构调整的矛盾。

社会保障、教育民生压力依然很大。

出于稳增长、调结构和保民生的考虑,中国财政政策应继续呈积极态势。

(二)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当前,全球经济运行充满不确定性。

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乏力、失业率高、消费疲弱、财政恶化、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日本地震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显著冲击。

国外经济疲软,对中国出口、外汇、就业、物价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从这点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伴随着经济业绩不佳,国外社会矛盾和变革也风起云涌。

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差距加大,美国出现了以“占领华尔街”为代表的激进实践,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经济体国内社会矛盾重重,埃及等国因财政紧缩导致社会动荡。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外社会矛盾也很容易“传染”到国内。

出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考虑,中国也有必要延续积极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仍有空间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2011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9.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

其中,税收收入8.5万亿元,同比增长24.7%。

2011年实现全国财政收入10万亿元已无悬念。

我国两次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

我国两次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

一.我国两次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1998年: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超出了一般人的意料.2.金融危机影响迭加到中国经济周期低谷阶段上,使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中国经济增长率(以GDP增长率衡量)从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年8.8%的水平,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这时被认为还处于比较适宜的区间,但惯性下滑并未停止。

3.20年市场化改革终于引致走出短缺的“过剩经济”局面中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前一向以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为主要特征。

4.”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带来了大量的“下岗分流”人员和失业压力近20年的改革经过一系列的前哨战和外围战,走到了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攻坚战阶段。

5.货币政策连续、密集运用,但政策效果不够明显.2008年:1从近期的经济形势来看,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1998年,但是,宏观经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2伴随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经济增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3.从现有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明显小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状况也明显好于1997-1998年。

二.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与方式的异同:1998年启动财政政策时,有关部门加紧研究了对原预算安排作出调整的方案。

这一方案在1998年8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上提请审议并获得批准。

预算调整方案的重点内容是:1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所筹资金用作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

2将年初预算中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180亿元调整为经常性项目支出,用于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础生活费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增加抢险救灾支出。

3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

4调整部分税收政策,支持外贸出口。

效果:1.有效地扩大了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

2.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及背景中国继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政策本身也具有操作空间。

(一)巩固宏观调控成果2011年,中国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进入尾声,世界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严重等背景下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

在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作用下,调控效果初显。

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前3季度GDP同比增长了9.4%,预计全年的增长超过9%。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全年CPI涨幅有望控制在5.5%以内。

不过也要看到,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众多挑战。

一是经济下行趋势明显。

GDP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呈逐季回落态势。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重。

物价上涨增大了转型成本,出口放缓趋势明显,产能过剩加剧了结构调整的矛盾。

社会保障、教育民生压力依然很大。

出于稳增长、调结构和保民生的考虑,中国财政政策应继续呈积极态势。

(二)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当前,全球经济运行充满不确定性。

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乏力、失业率高、消费疲弱、财政恶化、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日本地震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显著冲击。

国外经济疲软,对中国出口、外汇、就业、物价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从这点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伴随着经济业绩不佳,国外社会矛盾和变革也风起云涌。

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差距加大,美国出现了以“占领华尔街”为代表的激进实践,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经济体国内社会矛盾重重,埃及等国因财政紧缩导致社会动荡。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外社会矛盾也很容易“传染”到国内。

出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考虑,中国也有必要延续积极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仍有空间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2011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9.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

其中,税收收入8.5万亿元,同比增长24.7%。

2011年实现全国财政收入10万亿元已无悬念。

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为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较充足的“弹药”。

财政风险总体可控。

财政风险通常用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债务率(债务累积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欧盟国家债务上限分别为3%和60%。

虽然各国并无统一的和绝对的标准,欧盟债务指标在一定意义上仍能反应一国财政风险状况。

2011年,中国赤字率预计为2%,直接债务率预计为17%(如果考虑10.7万亿元的地方债务余额,则中国综合债务率预计为40%),分别低于欧盟3%和60%的标准,中国财政风险总体可控,国家继续推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操作空间。

财政政策空间广阔。

中国外部经济发展环境虽不容乐观,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空间仍然宽阔。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保障房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任务很重,财政政策在公共投资和社会事业领域大有可为。

居民消费率依然偏低,财政政策拉动消费需求也有较大空间。

中央提出,2012年宏观调控要稳中求进。

相应地,积极财政政策要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与促和谐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运行既存在着快速扩张的因素,如地方政府完成换届选举后的投资冲动,原有重点项目投资的惯性运行,投资和消费刺激政策的滞后效应等,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经济增长下滑,国内外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等。

当前积极财政政策任务是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而不是实现经济全面扩张。

具体而言,国家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增加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如支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促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预期(如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创造消费环境(如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和保障消费安全体系建设),以扩大消费需求;在保持合理中央基建投资规模的同时,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外贸稳定发展,稳定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在政策手段运用方面,与前几年主要依赖扩大投资支出不同,本次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突出结构性减税的作用,让积极财政政策惠及更多行业和更多企业。

结构性减税政策主要包括: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落实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实施对小微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二)稳定物价总体水平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不同,本次积极财政政策还承担着稳定物价总水平的任务。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物价低迷,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需求,并通过总需求的扩大逐步带动物价水平的提升。

而本次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则是经济增长乏力和高物价二者同时并存。

促增长和调物价是政府两项重点工作。

在稳定物价方面,货币政策起着主要作用,积极财政政策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扩大保障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加强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和投放;实施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的相关政策;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等。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国家长期战略,也是“十二五”时期财政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本次积极财政政策要从科技、产业、项目和企业发展四个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优化科技支出结构,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平台、科研机构、大学科研能力建设,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二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物联网、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继续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支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三是综合运用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推动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体系,支持实施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四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依法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实施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关乎老百姓生活,关乎经济发展,也关乎社会稳定。

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通过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来实现。

首先,国家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其次,要完善教育、卫生、社保、就业、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加大财政社会投入规模。

具体包括:在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互衔接;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大幅增加财政文化投入,进一步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增加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加大国家重点文物、大遗址、红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支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实施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支持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开展化解地方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债务,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保障,继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探索建立灾前防御和应急救灾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五)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出现了中西部地区发展快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幅的可喜局面。

但要清晰地看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长期性的任务,农村和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的脆弱性依然明显。

在积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内容有: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落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财政政策,大力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继续实施产粮大县、产粮大省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涉农补贴政策,健全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完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等。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国家要增加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财力薄弱地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引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注意适度本次积极财政政策应体现年度特点,把握好政策力度、政策进度和政策广度的合理边界。

(一)力度适宜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不宜过小。

中国支持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转型、保障民生等任务很重,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过小则无法达到预期调控目标。

更重要的是,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不宜过大。

最近几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大大增加了地方债务规模,地方债试点也强化了各地债务投资冲动。

中国债务风险总量虽然可控,但债务规模增加态势十分明显,财政风险逐步加剧。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短期内会对就业、消费和投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期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预计有所下降。

而且,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过大会带动物价上涨,不利于保持物价的稳定。

综上,除非全球经济再次严重衰退,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将不会再次启动大规模投资计划,并转向加强和规范债务管理工作。

(二)进度适宜准确把握积极财政政策时机。

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

合理安排财政预算执行进度,把握财政政策的节奏。

财政预算资金安排过慢,会带来不必要的政策紧缩,贻误调控时机,并导致预算执行单位年底突击花钱,浪费财政资源。

财政预算进度过快则导致后期财政紧张,入不敷出。

(三)广度适宜积极财政政策不是全面扩张,而应重点突破。

一般性行政支出增幅要严格控制,教育、医疗、卫生、社保、文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增幅则要增加。

2011年国家财政政策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二是合理把握财政赤字和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和引导居民消费。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两个主方向,一是部分领域的减税,一是在多个重要领域增加支出,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