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和运动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题目】:简答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答案解析】: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3分);②静止时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分);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分)。
【题目】: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案解析】:(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质的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事物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推动了必要条件生命也无法存在和发展。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扩展资料:“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相对统一。
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指事物的位置和性质未变的状态。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2、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是永恒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其二,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其三,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总结:
(1)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 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 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唯物辩证法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首先,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物质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的,所以它们同时具有静止和运动的性质。
静止是运动的基础,运动是静止的根源。
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静止和运动相互转化、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形成了不断前进的动力。
其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相对的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的状态,并且随着具体条件的改变,事物的相对运动和静止状态也会随之改变。
相对的运动和静止对立的统一使得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和表现形式。
再次,运动和静止是量的关系。
事物的运动有多快、多慢,静止有多稳定、多不稳定,都是由其内部属性和外部条件所决定的。
事物的运动和静止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其他事物的。
运动的快慢和静止的稳定程度有时会发生量的变化,这种量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事物的质的变化。
最后,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统一、运动和静止虽然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运动中蕴含着静止的因素,静止中也存在着运动的要素。
运动通过阐发事物的运动规律,推动事物的发展;而静止则通过保持事物的稳定和秩序,为事物的运动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总之,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物质世界中的两种基本状态,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是相对的、量的,同时还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统一、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为我们认识、把握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运动和静止的特点
运动和静止的特点
运动是指物体或人体在空间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它具有以下
特点:
1. 运动是动态的:运动物体或人体在时间上呈现出连续的变化。
它们不断移动、变化位置,具有活跃、流动的特点。
2. 运动是可观察的:我们可以通过肉眼或仪器观察到物体或人
体的移动和变化。
运动物体或人体能够产生视觉或听觉上的变化,因
此可以被感知到。
3. 运动具有速度和加速度:运动物体或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
移被称为速度,而速度的改变率则被称为加速度。
运动的特点之一是
能够具有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
静止是指物体或人体在空间中没有位置变化的状态。
它具有以下
特点:
1. 静止是静态的:静止物体或人体没有发生运动,位置保持不变,因此具有稳定、静谧的特点。
2. 静止不产生可观察的变化:与运动相比,静止物体或人体没
有持续的位置变化,因此无法通过视觉或听觉感知到其变化。
3. 静止没有速度和加速度:静止物体或人体没有运动,因此没
有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为零。
总结来说,运动具有动态、可观察、具有速度和加速度等特点,
而静止则具有静态、不产生可观察变化以及没有速度和加速度等特点。
运动与静止原理
运动与静止原理
运动与静止原理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物体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的特征和规律。
根据运动与静止原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首先,运动与静止原理告诉我们,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没有外力作用于物体,或者所有外力的合力为零。
这意味着物体在静止时,不会自发产生运动,并且会始终保持不动,直到有外力作用。
其次,运动与静止原理指出,如果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则必然存在一个或多个外力作用于物体,使其发生运动。
这些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或者两者同时改变。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这意味着有更大力量作用于物体上时,物体的加速度将更大。
运动与静止原理还可以通过惯性的概念来解释。
惯性是物体保持其原有状态的倾向,即静止物体保持静止,运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这是因为物体具有质量,惯性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
总而言之,运动与静止原理是物理学中应用广泛的基本原理,它描述了物体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的行为规律。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的运动变化情况。
运动与静止 ppt课件
运动与静止
知识引入: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 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易传》 这是在说运动和物质! 还有… 慧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静止的含义:
一、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 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1、不可能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 基本错误之一。 2、也不可能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形式运动的主体。 二、静止的含义: 1、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某一具体事物在某种场合下可 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就其不具有这种特定的运动形式这一点 而言,它是静止的。 2、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发生质变。 当事物还没有发生质变时,这个事物还是它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静 止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 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运动与静止
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 河。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内 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 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 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 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静止和运动的概念静止和运动是物体在时间上的两种不同状态。
在物理学中,静止指的是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改变的状态,而运动指的是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改变的状态。
首先,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只有相对于某个参考系才能确定是否处于静止状态。
例如,一个人站在相对静止的地面上,对于地面来说是静止的,但对于其他地面外的参考系来说是运动的。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使得地面上的物体相对于宇宙中心是在运动的。
另外,静止也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在运动中的某个瞬间。
当一个物体的速度达到零时,可以认为它在那一瞬间静止了。
这种情况下,物体的位置不再改变,直到下一时刻。
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改变的状态。
物体的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还可以是旋转运动等等。
物体的运动可以通过测量其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来描述。
在物理学中,我们通常使用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是位置的变化率,而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
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移动相同的距离,速度保持不变。
例如,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每秒钟在相同的道路上行驶相同的距离,速度保持不变。
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不同的距离,速度不断改变。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逐渐增加,则为变速运动。
物体的运动可以根据其加速度的符号进一步分类。
如果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相同,则为正加速度运动;如果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相反,则为负加速度运动。
正加速度运动表示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增加,而负加速度运动表示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减小。
总结起来,静止指的是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没有位置改变的状态,而运动指的是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改变的状态。
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匀速运动或是变速运动,加速度的符号可以进一步分为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运动。
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通过测量其位置随时间的改变来描述,也可以通过测量其速度和加速度来分析。
物质的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物质的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嘿,伙计们!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物质的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听起来有点高深,但别担心,我会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解释这个问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运动,就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比如说,你拿着一杯水走路,水杯里的水就会晃动,这就是运动。
而静止呢,就是物体没有发生位置上的改变。
比如说,你把水杯放在桌子上,水杯就保持不动,这就是静止。
那么,运动和静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咱们先来看看静止。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它的能量是不变的。
但是,如果物体一直保持静止,它就会失去动能(energy),也就是说,它会变得越来越慢。
这就好比一个人整天躺在床上,他的身体会变得越来越虚弱。
相反,当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时,它就会产生动能。
动能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比如走路、开车、踢球等等。
但是,如果物体运动得太快或者太久,它就会消耗掉太多的动能,最后可能会停下来。
这就好比一个人跑了很长时间的马拉松,最后可能会因为体力不支而停下来休息。
那么,运动和静止之间是不是就没有任何关系了呢?当然不是!实际上,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咱们再来看看刚才的例子。
当你把水杯放在桌子上时,虽然水杯没有发生位置上的改变,但是它的形状、大小、温度等属性都在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会影响到水杯里水的状态,比如水会不会流动、会不会蒸发等等。
同样的道理,当你拿着一杯水走路时,水杯里的水也会因为受到外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比如说,当你踩在地上的时候,地面会对水杯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使得水杯里的水产生晃动。
这种晃动又会使得水里的气泡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水的口感。
所以说,运动和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非常微妙而又复杂的。
运动和静止是物质世界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辩证关系,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所以呢,无论你是喜欢运动还是喜欢安静,都不要忘记珍惜这个美好的世界哦!。
1.运动与静止
1. 运动与静止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2. 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3. 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 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定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5. 本质与现象概念: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关系:一方面,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另一方面,本质与现象又6. 原因与结果概念: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运动和静止
运动和静止从历史上看,运动问题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以致于几千年都含糊不清。
近一段时间以来,刊物上又开始对什么是静止的问题展开争论,各有各的道理和依据。
下面对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一下讨论。
1.当前对静止的两种观点(1)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当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同时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很明显,这两种观点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不同使得对一个问题产生了争论: 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的状态是否为静止? 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落在了不为零的加速度上。
2.什么是静止如果对静止下一个合理的定义,上面的争论将不复存在了。
那么,如何下定义呢?这似乎又是不容易说清楚的。
但我们知道,静止和运动总是相对的。
如果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运动,那么,什么是静止也将变得清晰。
下面我们先讨论什么是运动的问题。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动,我们就说一个物体是运动的。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动呢?可能我们会有下面的方案:看一下物体当前的位置,过一段时间再看一下物体的位置,如果看到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物体是运动的。
当然,这种了解物体运动的方式可能是非常粗糙的,但是我们清楚,它又是非常有效的。
如果我们想了解物体较详细的运动情况,可以把我们所取的以两个时刻为端点的时间间隔缩短。
在这样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在这段比较短的时间里物体是运动的。
如果我们想更加详细地了解物体的运动,不得不把时间间隔取地更短。
我们在进行这样的操作的时候,可能会意识到:随着我们所取的时间间隔的缩短,物体发生的位置的变动(即位移)也在不变的变小。
如果时间取得无限小,物体的位移也将变得无限小。
.......................即: 00→∆→∆x t 时其实我们知道,根据速度的定义tx v t ∆∆=→∆lim。
也只有00→∆→∆x t 时,才不会出现无限大的速度去与相对论发生冲突。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上的经典问题,其辩证关系原理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其原理展开讨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运动和静止的概念1. 运动:运动是物体位置、形态、状态等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在哲学上,运动是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事物自身的属性。
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2. 静止:静止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形态、状态等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不发生位置变化。
在哲学上,静止是一种相对于运动的状态,是物体的一种状态。
静止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 运动和静止的统一:运动和静止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表现。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
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
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通联、相互渗透。
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是一对辩证统一体。
2. 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运动和静止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内容上是统一的。
运动和静止在表面上相互排斥,但在深层次上相互包容。
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它们的对立绝对地统一,统一也绝对地对立。
这种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1. 辩证法的原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范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以矛盾为动力,以对立统一为基本规律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正是辩证法在物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2. 矛盾规律:运动和静止作为对立统一体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运动和静止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个事物的发展,不仅仅是运动的过程,也是静止的过程。
一个事物发展的结果,既包含了运动的因素,也包含了静止的因素。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高中政治
主讲 孙艳琳
尖草坪区一中
小故事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 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 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 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 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 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 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再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如果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 或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 什么结果?
形而上学的 不变拖着不还, 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 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 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 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 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 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是两种相对状态。
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观察者而言有位置的变化,静止是指物体相对于观察者而言没有位置的变化。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在某一个参考系中可能是静止的,在另一个参考系中可能是在运动中。
因此,运动和静止的状态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取的参考系。
2. 运动可以导致静止,静止也可以导致运动:当一个物体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它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停止并回到原来的静止状态。
反过来,当一个物体从静止状态开始受到力的影响而运动起来,它会一直运动下去,除非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而停下来。
3. 运动和静止的状态可以相互转换: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外力的影响会开始运动。
而当一个物体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或其他形式的外力会逐渐减小物体的运动速度,最终停下来并处于静止状态。
4. 运动和静止是连续的:在物理学中,没有绝对的静止状态,即使看似静止的物体也有微小的运动。
因此,运动和静止是连续的状态,而不是绝对的对立。
运动和静止原理
1、辨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1、我们要承认食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相对静止。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3、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性,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且每一事物自始自终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即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如一棵大树,我们看到它没有移动,那是因为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系来说,大树没有发生位移,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静止的。
但实际上,这棵大树仍然随着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公转。
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即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并迟早要失去原有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事物。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另一方面,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不承认静止中有运动,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作是僵死不变的,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相反,不承认运动中有静止,否认相对静止的作用,把事物看作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就会滑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与静止知识点总结
运动与静止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1 位置在物理学中,位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如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等。
位置的描述可以通过位移、位矢等方式来表示,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清晰地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1.2 位移位移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位移可以通过矢量来描述,包括位移的大小、方向和位移的矢量表示等。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位移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那么它的位移就是AB的长度和方向。
1.3 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速度可以用矢量来表示,它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将速度分为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1.4 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加速度也可以用矢量来表示,它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时,加速度为正;否则为负。
1.5 运动的描述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我们可以采用位置-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和加速度-时间图等方式来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
这些图形对于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6 运动的规律在物理学中,我们熟知的有三大运动定律,也就是牛顿三大定律。
这些定律阐明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和性质,为我们理解运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静止的基本概念2.1 静止的定义静止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不随时间变化。
在物理学中,我们通过静止来描述物体的位置状态,这样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物体的位置和状态。
2.2 静止的特性静止状态下,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零。
这是静止状态的重要特性,也是我们判断物体是否处于静止状态的重要依据。
2.3 静止状态的应用静止状态在工程学、建筑学、地质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静止状态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状态和性质,从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1 运动与静止的相互转化在物理学中,我们知道物体在不同的参考系下可能呈现出运动或者静止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止和运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方面:1、知道我们所说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这另外一个物体叫参照物。
2、知道要想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我们就说这一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我们就说这一物体是运动的。
3、知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静止和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
科学探究方面:1、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2、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体验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2、通过静止和运动相对性的学习,学生能一分为二的看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意识到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视频引入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2、谈话:看了这段视频,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奇怪的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对此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疑问问:你能解释一下吗?3、谈话:同学们解释的对不对呢?究竟该如何判断物体的静止和运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静止和运动(板书课题)。
探究活动1、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1)出示图片及问题:先来观察两幅美丽的图片。
谁来读一下观察要求?生读:观察下面的图片中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发生了运动?你是怎么知道的?(可以上下对比着看一看)学生回答小结:分析的很好。
我发现同学们不但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且很善于有根据的回答问题。
提问: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通常所说的运动,一般是指什么?(比如:你根据什么判断鹰运动了?)对,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位置发生了改变。
这另一个物体,在科学上叫做参照物。
(课件照应)(板书:参照物)也就是说,要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必须首先必须确定什么?对,首先要选定一个物体作参照物。
然后再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对,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板书:位置不变→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改变了,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板书:位置改变→运动)4、认识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结论也不同。
(1)运用参照物概念,分析图片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
谈话:如果老师现在给你提供一个生活场景,你能利用参照物的概念,科学、规范地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进行描述吗?好。
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出示鸟船图。
谈话:请大家选择一个参照物,判断一下其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如何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回答的很好。
下面我们来一个复杂点的。
请你在这段视频中,也选定一个物体作参照物,判断其他物体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播放华联电梯视频,学生尝试解释。
问:有不同意见吗?学生回答问: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学生回答教师评价总结:同学们都非常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探索。
看来的确像大家分析的那样: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结论也不同。
(课件照应)三、巩固应用1、照应分析:为什么坐在行驶的列车上,会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向后退(运动)?2、分析舞蹈中的动与静。
谈话: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舞蹈,大家喜欢吗?好,课前老师特地让XXX同学排练一段舞蹈《小二郎》,掌声欢迎XXX同学上台为我们表演?找学生上台表演,教师鼓励。
谈话:XXX同学的舞蹈跳的非常精彩!请大家分析一下:XXX同学以及他身上的书包,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学生分析,教师点评小结。
2、分析歌曲中的静与动。
谈话:欣赏完舞蹈,我们接着来展示一下大家的歌喉。
谁知道哪些歌曲里包含有静止和运动的知识?能给大家唱一段吗?老师这里有一段电影《闪闪红星》里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是由著名歌唱家李双江老师演唱的,同学们想不想听?播放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后出示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问:“竹排”的运动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青山”为什么也会“走”?学生分析,教师评价。
(真聪明,分析的非常到位。
)3、谈话:不仅舞蹈、歌曲里的内容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不少的诗词以及文学作品里也都包含静止和运动的知识。
想一想,你能举一个例子吗?课件出示: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学生分析后,教师谈话:假如你此时正坐在这豪华的游轮上,看到两岸的青山向你缓缓地走来,像是在热情地欢迎你,那么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风景美,心情好,很高兴。
)我宁愿陶醉其中,暂时让理智退居二线,不去分析是山动,还是船行!5、再议童谣:儿时的记忆总是难以忘却的,现在老师就突然想到了一首小时候背诵的歌谣:地球大,月亮小,-----(课件出示)学生分析后,教师出示地球、太阳系、总星系的运动,补充后得出: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板书: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 6 、回顾研究谈收获(1)学习本课后,你知道到什么?(2)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后,你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四、阅读学习谈话:四十分钟马上就要到了,大家轻松一下,一起阅读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学习资料。
课件出示阅读资料。
五、拓展活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古今中外的许多诗词中还有描述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内容,课下再搜集一些,并分析其中的参照物分别是什么?《距离和时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学习测量物体的运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同样时间和同样距离时这样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
2、让学生学习测量和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一、新课导入出示爱因斯坦的图片师:这位科学家叫什么名字?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叫爱因斯坦,他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他的研究中曾经说过非常有名的一句话。
(出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会停止。
)在科学研究中,距离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条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距离和时间。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初步感受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先来做个小活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数5个数。
师:刚才从开始数到5,大家经历了5秒钟的时间,那么你来估测一下,5秒钟按你的正常速度走,你能走几米?学生边说书写副板书 5秒走师:请同学们分别记好你的估测结果。
师:在教室里我给大家准备了4块场地,以一块场地为例,从起点走到另一端是5米的距离,在回到起点是10米的距离,大家再来估测一下,按正常的速度连续走完10米,你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板书:10米用)师:估测可以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那么我们的估测结果是否准确?下面我们就通过活动来验证,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进行活动(出示分工示意图),并且注意收集活动中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活动结束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有什么发现?学生活动,汇报(大家在活动中,像个小科学家一样,认认真真的活动,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师:大家的发现非常有科学价值。
板书:相同的时间距离长速度快相同的距离时间短速度快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验证,得出结论,经历了一个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
2、测量每段距离使用的时间在大家活动的时候老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大家按正常速度连续走更长的距离,大家想不想知道每经过一段距离,所用的精确时间,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活动,小组内谈论一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最科学最精确。
谈论汇报师:通过刚才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教师布置场地师:皮尺的0刻度为起点,附近的同学看一看你大约在起点的几米处?下面我们从起点以4米为一个计时点,选几名计时员,第一计时点,第二计时点……师:每个计时点选一名小助手和计时员相对站在皮尺两边。
出示要求:1、运动员连续走完全程;2、计时员听清老师口令一起计时;3、计时员听清相对应的小助手的口令,停止计时。
师:请一名运动员师: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小裁判看一看他们配合的怎么样。
下面我们先试走一次。
师:对于这次活动,裁判员有没有需要提醒的?师:下面我们就开始正式活动。
分别计时男女两名学生收集数据填在记录表中师:下面我们把收集的数据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用不同颜色的笔制作成折线统计图,竖轴表示的是距离,横轴表示所用的时间。
并且分析一下,这两条折线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科学发现?学生制作,分析图意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的非常好,在这幅图上能发现线的坡度越大说明速度越快,线越直说明越的匀速运动。
师:其实还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科学信息,比如10秒能走20米,估算一下1分钟能走多少米?如果这位同学从学校到家要走10分钟,估算一下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三、拓展距离和时间的科学认识师:今天我们所研究的距离和时间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条件,在天文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单位光年,谁知道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还是时间单位?师:光每秒300000千米走一年的距离,是一个距离单位,老师给同学计算了一下一光年的距离。
谁来读一读。
师:我们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是一个普通的星体,我们要用这样大的距离单位来度量宇宙,谁知道宇宙什么意思?师:宇代表上下四方,所有空间无边无际的距离;宙代表古往今来,无始无终的时间。
师:我们的祖先在遥望宇宙时,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师:织女星距离地球26.3光年,牛郎星距离地球16.5光年。
它们之间也有16.4光年的距离。
四、课后延伸师:距离和时间在科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帮助,老师了解到(出示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根据两地间的距离大体估算出我们所需要的时间,也能根据使用的时间估算出两地间的距离,这样能让我们更合理的安排时间,从今天我们就更要学科学、用科学,让科学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滑轮》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1、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用探究式学习法来认识滑轮的特点,并进一步熟悉用观察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问题。
教学用具:滑轮2个、细线、200克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米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有什么特征?二、进行新课1、引入: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漫画,说说漫画的意思。
让学生看漫画说意思,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本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