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1-8单元知识详点复习
九年级化学上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1-7单元知识要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2.药品的使用要做到“三不”分别是: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剩余药品的处理要做到“三不”分别是: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
4.固体药品的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
操作方法是一、先使试管倾斜。
二、把盛有药品的药匙送至试管底部。
三、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如没有注明用量应取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块状或颗粒大的药品用镊子取。
操作方法一、先把容器横放。
二、把药品放入容器口三、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
5.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少量液体用滴管。
②细口瓶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标签向手心,否则残留的液体会腐蚀标签。
如果没有注明用量应取1-2ml。
③准确取液体用量筒和滴管,俯视读数比实际偏大,仰视读数比实际偏小。
6.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芯,温度最高的是外焰,最低的是焰芯,加热时用外焰加热。
7.可直加热的仪器有(四种)试管、燃烧匙、石棉网、坩埚。
必须垫上石棉网才可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加热的有量筒。
加热前必须预热,操作方法是把试管在火焰上来回移动或把酒精灯火焰在药品下方来回移动。
给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倾角为45°。
8.玻璃仪器洗刷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9.试管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酒精灯内酒精不能超过容积的2/3,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1/3。
10.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可能会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有:试管外壁有水珠或没有预热试管、灼热的试管用冷水冲洗等。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我们可以模拟拉瓦锡的实验,证明空气中O2约占1/5,N2约占4/5,这些都是体积分数。
用的药品是红磷,化学方程式为:4 P + 5 O2点燃 2 P2O5,为什么气体体积减少小于1/5:容器的气密性不好或红磷不足、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放入水、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不能再支持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8单元知识点复习 PPT
练习、为了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的CO2和水
蒸气,两位同学将混合气体分别通过下面两个
装置,最后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某同学设计如下组合实验。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后,A中出现大量 气泡,B中白磷燃烧,C中液面下降,稀盐酸逐渐进入D中。请看图 回答问题:
①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②B中白磷能够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④E中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用F装置收集气体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5、制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 ①应用大理石或石灰 石,不能用碳酸钠
②应用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和硫酸 (因为硫酸
与大理石反应会生成硫酸钙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 碍反应进行。若一定要用稀硫酸,则可用碳酸钙 粉末取代大理石。用稀盐酸不用浓盐酸是因为浓 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夹带氯 化氢气体。) ③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CO2溶于水)
1、元素在地壳、生物体、空气、海水等 中的含量:
① 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 Si Al Fe Ca ② 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 O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a ③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N ④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O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Na
固体颜色 黑色
Fe粉、C、CuO、MnO2、Fe3O4
分液漏斗
优点:控 制滴加液 体的量,进 而控制反 应的速率
(3)注射器:
优点:控制滴加液体的 量
多孔隔板
优点:可以控制反 应的进行与停止
(2)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
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基础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基础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计算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组成、变化等方面的一门科学。
2. 化学计量单位常用的化学计量单位有摩尔、质量分数、摩尔质量、摩尔体积。
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反映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和化学反应式。
第二单元:化学元素和周期表1. 元素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学元素是指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由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组成的一类物质。
2. 周期表周期表是元素按照电子层排列的表格。
元素在周期表中按照原子序数排列,一串横向排列的元素被称作一个周期。
第三单元: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物质的三态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不同态的物质其分子之间的间距、相互作用力不同。
2. 物质的性质相同态的物质,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其比热和熔点都越高。
第四单元:离子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特点1. 离子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离子化合物是由带电荷的离子组成的晶体。
2.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特点离子化合物的溶液可以导电,在水溶液中离子化合物会分解,生成带电荷的离子,遇到酸可以产生中和反应,遇到碱可以产生沉淀。
第五单元:共价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特点1. 共价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共价化合物是由共用电子对结合而成的。
2. 共价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特点共价化合物大多数是液体、气体,共价化合物稳定性高。
第六单元:金属材料的性质与应用1. 金属的性质金属的性质包括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塑性等。
2. 金属材料的应用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建筑业、航天业等各个领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化学九年级上册每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每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到各个领域。
下面将逐章介绍九年级上册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和物质的变化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变化。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粒子组成,可以进一步分为化合物和元素;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粒子混合而成。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而化学变化会形成新的物质。
第二章:溶液和溶剂这一章介绍了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物质的介质。
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溶解度规律,例如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
第三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一章主要讲解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离子,而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会电离。
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第四章:空气的成分和组成这一章介绍了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我们还学习了几种常见的气体实验室实验方法,例如气体的收集和气体的净化。
第五章:溶液的浓度和溶度这一章主要讲述了溶液的浓度和溶度两个概念。
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质量中溶质的含量,而溶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质量。
我们还学习了一些计算浓度和溶度的方法,例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等。
第六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周期性这一章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规律。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按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它按照元素的属性将元素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我们还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变化,例如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等。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章主要讲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电子的转移或共享,它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我们还学习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并学会了判断化学方程式中元素的氧化数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实验仪器和操作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九年级化学1-8单元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1---8单元知识总结(人教版)一,基本概念1、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2、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3、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4、物质的构成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物质的元素)5、物质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学反应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分)6、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按得失氧元素分)7、氧化剂、还原剂。
8、催化剂、催化作用9、化学式、化学方程式10、燃烧、硬水、软水、合金二、化学用语1、元素和原子符号(上册75页表、83页表、下册12页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表1—20的元素)2、化学式(上册课本82页有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书写)单质: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碘(都是双原子分子构成)其余的单质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如铁、铜、硫、磷等化合物(包括氧化物):高锰酸钾、锰酸钾、氯酸钾、铜绿、硫酸、硫酸钠、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硫酸铁、硫酸铝、硫酸镁、碳酸、碳酸钙、碳酸钠、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锌、氯化铜、氯化铁、氯化亚铁、氯化铝、硝酸、硝酸银、硝酸铜、硝酸亚铁、硝酸钙、硝酸汞、硝酸锌、硝酸铁、硝酸铝、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锰、二氧化硅、三氧化硫、氧化镁、氧化铝、氧化铜、氧化钙、氧化亚铁、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五氧化二磷、水、双氧水(第一,要记住常见元素、原子团的书写和化合价,第二,要记住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的原则)3、化学方程式:课本上所有化学反应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册课本98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三、化学实验1、常见仪器、基本操作2、氧气、二氧化碳、氢气这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一共有2种发生装置和3种收集装置,选择装置的依据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气体发生装置,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确定收集装置(课本上册38页、111页和112页、143页3、碳、一氧化碳、氢气三种还原剂还原装置(上册94页的图、上册107页下的图、下册17页中间的图)4、常见物质化学反应的现象:上册6页蓝色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石灰石和盐酸反应、27页红磷燃烧、34-35页硫燃烧、木炭燃烧、铁燃烧37页过氧化氢的分解、38页氯酸钾的分解、高锰酸钾的分解46页水的分解、91页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92页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镁的燃烧94页氧化铜和氢气的反应、107页木炭和氧化铜的反应115页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117页一氧化碳的燃烧、134页甲烷的燃烧、136页镁和盐酸的反应下册10页镁和盐酸的反应、锌和盐酸的反应、铁和盐酸的反应12页铝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铜和硝酸银溶液的反应17页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5、活动与探究(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的密度比水小,硬度小,蜡烛的外焰的温度最高,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怎样燃烧)(二)、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的探究(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气体多,而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水比吸入是空气多)(三)、过滤的探究(过滤操作过程要注意2个方面的低和3个方面的紧靠)(四)、探究质量守恒定律(以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规律。
九年级上化学各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各单元知识点1. 相关概念与方法- 物质与物质的变化:元素、化合物、混合物、化学反应 -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分类- 测量与计算:质量、体积、密度、浓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 元素的基本概念:原子序数、原子量、同位素-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3. 化学键与化合物-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 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离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酸和碱的命名- 化合物的性质与分类:酸碱性、氧化性、盐类、氧化物、水的性质4. 反应与计量- 化学反应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与氧化反应- 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条件、反应热与焓变5. 离子的水溶液与酸碱- 离子与电解质:离子在溶液中的状态、电离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酸碱的性质:酸碱定义、pH值、酸碱指示剂、中和反应、酸雨问题6.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能与焓变:内能、化学能、焓变的定义- 反应热与燃烧:燃烧的热效应、燃烧热、燃烧的应用7. 金属及其化合物- 金属的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酸的反应-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离子的还原性、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与非金属的置换反应8. 碳与碳化合物- 碳的特性与同素异形:碳的四价特性、同素异形体-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物与无机物、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分类9.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食品中毒原因与预防- 化学与健康:药物的分类与作用、药物滥用的危害、化妆品与个人护理品10. 化学实验与科学方法- 实验基本技能: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记录的方法- 科学方法与实验设计: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结论的推导总结:本文概述了九年级上化学各单元的知识点,包括相关概念与方法、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化学键与化合物、反应与计量、离子的水溶液与酸碱、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碳与碳化合物、化学与生活以及化学实验与科学方法。
九年级化学1-9单元知识点
1.第一章:物质世界的变化-物质的分类:单质、化合物、混合物,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状态变化。
2.第二章:空气与氧气-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
-氧气的制备:热分解法、过氧化氢分解法、过氧化钠分解法等。
-氧气的性质:不燃烧、促进燃烧、呼吸作用等。
3.第三章:水和溶液-水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无定形等。
-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溶解度及饱和溶液。
-水的净化与分离:自然沉淀法、简单蒸馏法、托盘蒸馏法等。
4.第四章:氢气与酸碱-氢气的制备:活水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氢气的性质:轻、无色、易燃、促进燃烧等。
-酸碱的定义和性质:酸的酸味和酸性、碱的碱味和碱性。
5.第五章:金属的常见性质和反应-金属的常见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可塑性等。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的氧化反应、金属的酸与碱反应等。
-金属的腐蚀与防腐:金属的电解质溶液中腐蚀、金属的保护方法等。
6.第六章:石油化工与合成材料-石油的组成与提炼:石油的组成和提炼工艺。
-合成材料的分类和应用:塑料、人造纤维、合成橡胶等的分类和应用。
7.第七章:盐和金属的提取-盐的制备与性质:氯化钠的制备和性质。
-金属的提取:金属矿石的提取方法、金属的电解法提取等。
8.第八章:碳与碳的氧化物-碳的属性和性质:纯碳的形态、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碳的氧化物:新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危害。
9.第九章:生活中的化学品-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食盐、石灰、小苏打、洗衣粉及其化学原理。
-化学危害防范:提倡安全使用化学品、防止化学品事故的发生。
以上为九年级化学1-9单元的知识点,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现象和实际应用。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大全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性质和变化规律。
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伴随的现象有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而物理变化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分为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而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在实验观察中,需要观察物质变化前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变化中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以及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在药品取用时,需要遵守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同时,应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
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时,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里。
在基本实验操作时,需要注意药品的取用。
对于块状固体,需要一横、二放、三慢竖;对于粉末状固体,需要一斜、二送、三直立;对于液体的取用,需要瓶盖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污染和溅出浪费。
在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需要给固体加热前先预热,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对于液体的加热,也需要预热、用外焰加热,试管与桌面成45度角向上倾斜,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防止液体溅出伤人。
九年级化学一至八单元重点知识归纳
九年级化学一至八单元重点知识归纳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到21世纪初,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或有新物质)生成。
3.氧气的特性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的特性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固体药品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或纸槽或镊子;液体药品保存在细口瓶中,,倾倒液体时,为了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应使瓶上的标签向着手心。
取用定量液体药品应用量筒,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少量液体时用胶头滴管,为了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胶头滴管要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放。
5.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6.没有用量说明时,液体药品取1---2毫升,固体药品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7.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一,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
托盘天平能称准到0.1克。
8.空气中含量(按体积计算)最多的物质是N2,其次是O2,它们体积比为4:1,或者78:21。
9.氧气的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实验室制取O2的药品有H2O2溶液或氯酸钾(白色固体)或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反应方程式为:2H2O===2H2O+O2↑或2KClO3===2KCl+3O2↑或2KMnO4=== K2MnO4+MnO2+O2↑,收集氧气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10.用于充气包装的气体应满足以下条件:⑴无毒⑵不与食品反应⑶廉价且易获得,N2或CO2常用于充气包装(即作填充剂)1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眼,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此实验要成功应注意:A.红磷必须过量,B.装置不漏气,C.燃烧结束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才能打开弹簧夹),此反应的主要应用是制烟雾弹;镁带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此反应的主要应用是制信号弹);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为了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应预先在集气瓶底部装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甲烷燃烧产生蓝色火焰,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九年级化学上册1-7单元主要知识点复习精粹(初三化学上期)
初三化学上期基础知识点1.物理变化:不产生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2.空气与人呼出的气体比较:空气中CO 2、水蒸气 含量低;O 2 的含量高。
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在火焰上罩一个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液滴,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火焰上罩一个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3.固体药品装在 广口瓶里,液体药品装在 细口瓶里。
取用固体药品用的仪器是药匙和镊子。
块状固体装入试管的操作是“一横二放三竖立”,粉末状药品装入试管的操作是“一斜二送三直立”。
4.量取液体要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使用时要竖直悬空,不要平放或倒置,以防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帽。
倒取液体时,取下瓶塞要倒放,标签向着手心,以防残留液体腐蚀标签。
5.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所以要用外焰给物质加热;使用酒精灯的“三禁”: ①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加酒精;②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时禁止吹灭,要用灯帽盖灭。
6.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向上倾斜450,加热时,应先预热,然后用外焰固定加热,且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7.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8.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N 2、占78%,其次是O 2、占21%,还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9.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对可燃物的要求是:①过量,②只与氧气反应,③不产生气体;导致测得结果小于1/5的因素有:红磷不足、装置漏气、未冷却便观察,该实验还能说明氮气的性质是:难溶于水,不支持燃烧。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蒸发、石蜡的熔化等。
判断依据是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可能发生改变。
-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3.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一横二放三慢竖”(块状),“一斜二送三直立”(粉末)。
- 液体药品:较多量时直接倾倒(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少量时用胶头滴管吸取(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定量量取时用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 物质的加热。
- 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1/4。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使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
-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 仪器连接: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时,先把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
- 仪器洗涤:洗净的标准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组成。
-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1-8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1-8知识点九年级化学1-8知识点回顾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
作为一名九年级学生,我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1-8知识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些知识,加深对化学的理解。
第一章:物质的构成物质是我们周围所有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组成。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又可以细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原子组成,而化合物则由不同种原子以一定比例组成。
混合物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第二章: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这一章中,我们深入学习了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和特点。
我们了解到,化学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种原子以一定比例组成。
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顺序,掌握了化学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意义。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并通过实例练习掌握了命名方法。
第三章:化学反应化学反应让物质发生了改变。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和基本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我们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我们还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掌握了化学反应的放热和吸热过程。
第四章: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在这一章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结构模型,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我们了解到质子和中子主要存在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我们还学习了原子核的带电性质,以及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关系。
第五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描述元素性质的重要规律。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的性质和特点。
我们了解到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构成是周期和族。
周期是指元素在周期表中横向排列的规律性,而族则是指元素在周期表中纵向排列的规律性。
我们还学习了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性质,并通过实验和实例加深了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
第六章:离子和离子键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1-8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燃烧、分解)。
常伴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沉淀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三态变化、吸附)二者关系: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同时伴随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态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性质的描述中常用“能”、“会”、“可以”2、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分三层: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3、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4、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二)测体积--量筒(一般能精确到0.1毫升)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三)测质量--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1至7单元)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N2:78%、O2:21% 、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观察到的现象:产生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4P2O5;结论:O2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知室温便打开弹簧夹。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燃烧的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①组成和结构;②性质和变化规律;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实验观察的内容: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变化中:观察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药品取用的原则: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
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
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药品的取用:(1)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液体的取用:①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浪费。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给固体加热:①加热前先预热,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②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③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给液体加热:①预热、用外焰加热;②试管与桌面成45O角向上倾斜;③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防止液体溅出伤人;④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水流下使试管破裂。
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与热学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形状、密度、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化学性质:燃烧性、与酸碱反应等2. 热学基础知识:- 温度与热量的概念- 物体的温度计量单位: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第二章:空气与氧气1. 空气的组成:- 氧气的含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比例- 氮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的含量2. 氧气的制备方法:- 水的电解:制备纯净的氢气和氧气- 高温分解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汞分解产生氧气- 植物光合作用: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第三章:常见金属1. 金属的性质:- 导电性和导热性:金属的电子自由移动- 可塑性和延展性:金属的形状可改变而不破裂- 铁、铜和铝的用途和特点2. 金属的反应:- 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第四章:非金属与金属离子1.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不良导电性和导热性- 卤素、氧等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形成盐类2. 金属离子:- 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概念- 金属离子的电荷数:单原子离子和多原子离子第五章:离子与化学式1. 离子的表示法:- 金属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记电荷数- 非金属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标记电荷数2.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离子化合物:阳离子写在前面,阴离子写在后面- 氧化物和酸化物的表示方法第六章:溶液与浓度1. 溶液的特点:- 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2. 浓度的表示方法:- 质量浓度:质量溶质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浓度的单位:克/升、摩尔/升等第七章:常见的酸碱与盐1. 酸和碱的性质:- 酸的味道、酸性指示剂和酸性溶液的特点- 碱的味道、碱性指示剂和碱性溶液的特点2. 盐的性质和制备:-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盐的颜色特点第八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符号和化学式- 反应物和生成物2.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第九章:化学能1. 化学能的概念:- 化学能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2. 化学能的利用:- 燃烧反应:火焰的产生、燃料的利用- 电池和电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以上是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的知识点概括,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第一至第八单元复习_知识点归纳.docx
格式九年级化学一至八单元知识归纳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一、常见仪器的使用要求:知道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以及注意事项如:知道可用于反应的容器、可直接加热的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等考点链接:常在实验题中要求填仪器名称二、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一斜、二放、三慢竖”粉末放入试管底部、块状放在试管口,粉末一般用钥匙或纸槽,块状用镊子(2)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倾倒“一倒、二向、三紧挨”液体药品的量取“量筒放平,视线与页面凹液面最低处保持相平吸取与滴加药品“不可将滴管深入试管内”(3)给物质加热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②、加热的操作: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固体加热,先预热,再对着固体药品的地方加热;液体加热,先预热,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且要与桌面成45°角,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
③、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温馨提示:否者可能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 1)外壁不能有水,(2)容器不要接触灯芯,(3)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或放在实验台上。
考点链接:常在选择题中考操作图或在实验题中考查实验正误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一)概念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
例: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小麦加工成面粉等,只是形状改变。
专业资料整理格式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熔化、食盐溶解在水中,只是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
灯泡、电炉丝通电发光、发热。
以上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
现象:会伴随产生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
例:燃烧、铁生锈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温馨提示:有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发光。
(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6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连—查—装—固—点—收—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________________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 ________________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________________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 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 的是试管中的________ )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_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 :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______部
制取气体(1)发生装置
固固加热型
反应物都是固体, 反应需要加热
固液不加热型
反应物是固体和 液体的混合物, 反应不需要加热
一些仪器在制取气体中的作用:
(1)长颈漏斗 优点:可以随时添加 液体药品
注意事项:使用长颈漏
斗时,长颈漏斗的末 端必须插入液面以下, 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 颈漏斗的下端管口逸 出,所以必须形成液 封。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镁 铁
石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的气体
C 下列化学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产生热量 B.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无色无味 的气体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知识点3
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 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 粒物等。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 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 (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可作反应容器的是 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_
b
气
体
氧气
氢气
二氧化碳
药
品
原
理
检
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验
满
1、选择气体发生装置考虑:①反应物的状态 ②反应的条件 2、收集装置的选用应考虑:①密度和空气(29)比较 ②溶解性③该气体能否与 水反应 3、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 4、制氧气的注意事项: ①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并放一小团棉花,②导气管应只伸入 试管少许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知识点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1、电源种类---直流电
2.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 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通电
3.化学反应:
2H2O=== 2H2↑+ O2↑ 负极 正极 2 1 :1 :8
体积比 质量比
知识点2
水的化学性质
通电
(1)2H2O=== 2H2↑+O2↑ (2)H2O + CaO==Ca(OH)2 (3)H2O + CO2==H2CO3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 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 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知识点4 氧气
物质 碳 磷 现象 在空气中持续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产生大量白烟
硫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知识点3
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_________(均为 ____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_____;
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
活性炭。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
取水 吸附
加絮凝剂 (明矾)
沉淀
过滤
活性炭
消毒
配水
右图是某同学用来除去水中难溶性 杂质时所采用的过滤装置图。 试回答: 该图中存在的三处明显错误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 漏斗内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 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 倾倒液体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作用: 引流);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 飞溅)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 那些?
(1)滤纸破损; (2)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 (3)仪器不干净等。
对多次过滤仍浑浊的滤液应重新过滤。
进出水的位置 能否颠倒为什 么?
知识点4
硬水与软水
1.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 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实验室)、煮沸(日常生活) 4.其他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铁粉。
知识点5、氢气(H2)
1、物理性质: 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1)可燃性 2、化学性质: 2H2+O2点燃 2O ===2H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2)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H2 + CuO === Cu + H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______) 3、氢能源 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点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 C.蜡烛受热熔化
C
B.高粱酿酒 D.用“84”消毒液消毒
知识点2 闻气体的方法
用手在瓶口轻轻的煽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知识点3 蜡烛燃烧
将一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的上方,可以观察到烧杯壁上 有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 水,振荡,可以看到 ,这可以推测蜡烛燃 烧后生成了 。
知识点4 实验基本操作 1、常见仪器的使用
蒸发皿
药匙 铁架台 试管 酒精灯
石棉网
坩埚钳
长颈漏斗 锥形瓶
胶头滴管
漏斗 干燥管
集气瓶
烧杯
量筒
水槽
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 0.1克) 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 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 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大后小)
酒精灯: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 的2/3也不应少于1/4。 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 燃烧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扑灭火焰
2、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 药品可放在滴瓶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 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 在指定的容器内。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1: 空气的组成
空气成分
O2
N2
CO2
稀有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
分 数
21%
78%
0.03%
0.94%
0.03%
知识点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 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可支持燃烧;
3、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 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 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 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4、滴管的使用:
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5、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 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5、制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 ①应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不能用碳酸钠 ②应用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和硫酸 (因为硫酸与大理石反应会生成硫酸钙附 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进行。若一定要用稀硫酸,则可用碳酸钙粉末取代大理 石。用稀盐酸不用浓盐酸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夹带 氯化氢气体。) ③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CO2溶于水)
1、元素在地壳、生物体、空气、海水等 中的含量: O ① 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Si Al Fe Ca O ② 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a ③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N O ④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Na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固体颜色
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