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比较

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比较
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比较

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的比较研究摘要:结合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含义,阐述了研究历史街区活力的意义,通过对哈尔滨市中央大街和大连市天津街两个历史街区改造实例的比较研究,从历史上探讨两个街区的相似性,并分析两街区改造的理念、模式和以及改造结果的不同。研究分析两历史街区产生改造产生差异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两个城市不同的发展目标差异。最后作出自己的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改造,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治理

一、概念和意义

1.历史街区活力复兴(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street)

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含义是: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使历史街区的居住条件得到提高,形象和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活力得到恢复,使历史街区成为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融入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

2.研究活力复兴的意义

首先,街道逐渐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经过优秀设计师精心翻修、重新演绎的历史街区,几乎与历史建筑完全相同,使得历史街区表

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产业定位研究

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产业定位研究 【摘要】纵观历史街区复兴的历程,商业复兴成为历史街区复兴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而以追逐利润为本质的商业必然会与历史街区的特质产生一定的矛盾。因为,历史街区的复兴首先应当建立在尊重历史街区的肌理文脉乃至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城市设计应当成为引导,使得历史与商业可以和平共处。 【关键词】:历史街区;城市复兴;商业区;产业定位 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专注批评新发展对历史街区的破坏,强调历史的保护与传承;另一种则是的以更新发展为主题,反思传统对发展的束缚,强调突破历史获得新的发展。 一城市复兴概念界定 城市更新,就是对城市内的衰败地区进行重新规划与产业布局的调整,通过民居拆迁,老建筑的保护、修复与重建,来改变城市中产业和人口的地域分布,并使城市内衰败地区的物质环境现代化,从而满足居民的经济和发展的需求。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商业和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吸引艺术家、投资商、旅游者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吸引新居民入住,实现老城区居住人群结构的换血,重新赋予历史中心区以活力。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并保存、维持和增强历史街区的特征。[1] 二城市产业发展模式 城市是产业发展的承载者,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体。城市产业发展战略是城市复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城市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式和产业复合模式。 其中产业更新模式实施转型的难度较小。产业更新不同于产业延伸,产业更新不依赖于原有产业,它是在原有产业逐步枯竭后,重新选择并确立适合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对于资源开发已进入衰退期的城市,若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更新是必须要采取的模式。但是在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时,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特点,选择适合的产业结构。 三历史街区商业空间复兴特征 历史地段的商业复兴空间指的是在历史街区范围内的,通过功能置换后,从事商业活动的场所。按其规模可分为:商业区、商业街、商业中心或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各专业商店、小型店面、店铺。

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案例分析研究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城市文化就是在为城市保留特色与发展的根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管理者的重视,各级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建筑逐步得到维护与修缮。在以土地换取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如火如荼的当下,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 一、国外经验总结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单体建筑的保护,用整修的方式应对建筑的现有功能;二是环境与街区的完整保护;三是历史街区的振兴、功能复兴与经济复兴。 对于传统街区的价值保护与更新,伦敦的保护规划可以成为很好的借鉴。伦敦是一个逐渐扩张的众多城市碎片以艺术方式相结合的拼凑物,城市中许多美丽的部分各自孤立,不能与周围相融合。伦敦建设保护区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和提高保护区的价值,但可以改变保护区内的建筑,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主要规划内容包括:消除影响保护区特色的因素;积极控制新建筑的使用性质和 为地“美化”避免使用模仿材料过多、小品等。形态、建筑类型、行控制。 二、

包括居住、产业等近代建筑的保护。笔者将以北京、上海和天津的历史风貌区保护为例进行重点分析。 (一)北京经验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主要特点是明确了3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即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研究比较深入,因此城市的整体保护具有比较清晰的概念。1990年初步确定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14个分布在旧皇城区内,7个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4个分布在外城。随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第二批1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是系统性很强的规划,从旧城格局保护的角度提出了整体保护的要求,包括历史河湖水系、传统中轴线、皇城、旧城“凸”字形城郭、道路及街巷胡同、建筑高度、城市景观线、街道对景、建筑色彩和古树名木10个方面的内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和城市整体保护框架的衔接较好。注重北京的历史风貌特色,确定了以四合院为细胞、以微循环为方法的保护策略,结合人口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等整体改善保护区的环境品质,通过历史文化的再现来体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价值。这种清晰的保护系统框架为其他地区的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系统、完整的借鉴经验。 (二)上海经验 上海的保护规划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是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保护规划。上海加强对保护要素的调查研究与价值认定工作,将其纳入风貌区确定和保护规划编制内容中,对区域内构成风貌特征的各要素真正做到切实保护。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规划编制更多地考虑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控制保护区的各种变化和引导保护区的特征凸显及价值重现的角度进行研究编制。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是极具针对性且更为完善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保护规划,强调整体保护,凸显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真实意义,细化控制指标,制定适合于保护要求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技术规定。通过规划控制,保证最大限度地保护整体风貌,确定分街坊图则,确保规划落地,建立特别论证制度,杜绝擅自 改变规划。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相比,上海的规划更多地考虑了城市更新对历史风貌区提出的新的功能要求以及合理的改造管理方式。 巴黎马莱保护区的保护规划与之相类似,但它并不是一个建设性的规划,而是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研究来确定形式。新的建设可以是现代的,但必须在尺度和体量上与街区的其他部分相协调,是一种控制性规划。这种控制主要体现在建筑遗产的保护、价值重现和修复以及新建设的规定两个方面。 (三)天津历史风貌区保护的分析评价 1.规划历程。 天津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称,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历来非常严格。为了保留城市的历史脉络,抓住城市生长的根,曾多次编制建设管理保护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来保护街区风貌。 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1994年7月天津编制《五大道地区建设管理保护规划》,侧重于对五大道地区的建设、管理与保护。具体特点包括:第一,保护对象不仅是个体或群体的结构与外表,而且扩大到其周围的庭院、绿化、围墙、道路和小品,即城市的环境景观,保护的是风貌区的整体环境;第二,重视保护该地区的城市轮廓线,保护建筑与规划可改造地块(建筑)连接成的城市轮廓线,反映在对可改造地块提出的高度、层数、外檐形式、挑台宽度、塔楼高度与基底面积比等,都作出明确的要求与建议;第三,重视新、旧建筑协调并存的研究和设计,新、旧建筑并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划充分考虑到改造地块的建筑形式、风格及使用对象与周围保护建筑各方面的相互关系;第四,允许三级保护建筑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五,将部分住宅用房改为办公用房,有利于风貌建筑的养护和修缮;第六,将风貌建筑保护区与经济效益(主要是旅游收入)相联系,配合旅游增添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使风貌建筑不再是原始的自然状态,而是经过一定的设计变成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教育和观察活动。 随着五大道历史街区的逐步开发改造,结合具体项目又编制了以街道为基本规划对象的修建性规划,如1998年的《睦南道整修规划》、1999年的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研究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20T11:03:01.1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董世宇1 周慧2 [导读] 目前,青岛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共有13片,其建筑类型以近代居住建筑为主,近代居住建筑又分为“别墅”和“里院”两种。 ——“里院”建筑的源、流、存、续 1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山东青岛 266106 2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随着青岛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建设与旧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显,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正面临严峻挑战。在青岛的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里院”建筑(街区),它已被变革的洪流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困境与机遇并存。本文首先分析了“里院”的现状及面临困境,进而指出了里院建筑的“价值”和“过时性”(“过时性”在本文中指里院建筑“反价值”的一面),最终提出了里院建筑的更新策略,期望研究成果对指导同类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有所启示。 关键词:青岛历史文化街区里院复兴策略 正文: 1 青岛里院 目前,青岛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共有13片,其建筑类型以近代居住建筑为主,近代居住建筑又分为“别墅”和“里院”两种。 青岛里院是德占时期中国“传统建筑”受西方“外来建筑”影响形成的一种居住建筑形式,融合了中式四合院和西方商住式公寓的风格,是根植于青岛殖民历史和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形式。里院是青岛平民文化的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珍贵的历史价值。 然而,随着青岛城市更新加速、经济重心东移,位于老城区的里院建筑正面临困境,人们选择忽视它所蕴含历史文化价值,或将其拆除废弃,或盲目的翻新重建,大量的里院建筑(街区)消失在旧城改造的尘埃中,青岛城市的历史脉络已开始出现断层的迹象。对它们采取合理的保护与改造手段势在必行。 2 里院的“价值”研究 里院的“价值”就是应对里院建筑进行保护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美学价值。里院本身具有“美”或“古董”的特征,因此能产生出珍稀性价值。 2)建筑多样性价值。一个场所的美感是由许多建筑并列产生的,而不是其中任何一栋建筑单独作用的结果。青岛老城区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所组成的。正是因为过去与现代并置,才凸显出老建筑的价值。传统质朴的里院建筑与单调贫乏的现代建筑所产生的强烈对比,更能激发人们发自内心地去感受、探索这个城市过去的故事。 3)功能多样性价值。在青岛,里院的租金较低,可为那些经济效益低下但社会意义重大的活动在城市中提供生存空间。而大规模的在开发项目会摒弃这些回报率较低的使用功能,这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4)资源价值。里院的过时并不意味着建筑的消亡,无论里院是否美观,有无历史意义,还是简单实用与否,能够被使用总比被替换掉要好,建筑整治比全部重建的代价要低廉。 5)文化记忆或遗产连续性价值。青岛的历史建筑对于建立文化认同感、延续社区共同记忆具有积极意义。目前,人们对于探索城市中历史文脉的兴趣在不断增长,这种兴趣源自整个社会对现代城市趋于雷同、丧失个性的担忧。 6)经济与商业意义。如今,探讨里院保护的理由还基本停留在美学、社会学和文化的层面上,而较少涉及到经济或商业价值。而现实情况是,在公共资金无法到位的情况下,出于经济和商业利益而从事的保护最终必然成为其他一切保护动机的基础。经济和商业并不是保护的对立面。 在里院的六种价值中,支撑所有价值的基础是里院的“经济价值”。保护的持续性一定是基于合理的经济和商业目标而做出的选择,如果里院只是因法律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才得到保护,那么各种问题将会接踵而至。 3 里院的“过时性”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所显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基本都与历史建筑本身或历史地段的“过时性”有关。振兴历史文化街区一定包含对这些“过时性”问题的处理和补救,以延长历史建筑的经济、社会寿命。过时性包含六个方面: 1)物质与结构性过时。因为里院建筑大多经历了较长的使用过程,建筑结构受使用时间、天气、地基变动、不当维护的影响,如不投入更多的力量加以修复和维护,建筑的物质条件会影响其使用功能。 2)功能性过时。历史建筑往往不能适应当前及未来适用者的要求。里院的户型、空间、设备均无法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相匹配,这表现在:里院户型面积太小,存在房间穿套现象。建筑中缺乏中央供暖、空调、电梯。周围的街道没有足够的停车场(或街道狭窄导致交通阻塞)等。 3)形象过时。里院建筑对于使用它的人来说不再传递一种“现代”的形象。 4)区位的过时。因城市发展重心转移,城市商业迁入可达性更好的新区,里院建筑(街区)会产生区位的过时。 5)财政上的过时。折旧使得固定资产(如建筑)的价值随时间变化而有规律的降低。当里院的剩余价值被认为有限的时候,就会被拆除。 6)相对的或经济上的过时。里院建筑的投资成本可能会高于某些更有吸引力的地区,这使得里院相对于其他可替代的机会成本显得过时了。 4 里院的复兴策略 4.1 三个步骤 第一步物质环境的振兴,即对破败的里院建筑开展引人注目的环境干预。经过表面的修复和整治,将里院中的层层垃圾、灰尘加以清除,使街道的卫生得以改善。此时,街区就会展现出一种不令投资者、旅行者、居民从心理上感到排斥的良好形象。这一步可以在更新决策尚不明朗的情形下提前开展。 第二步是经济振兴,即应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基础建设,这样才能进一步刺激历史建筑资产的成长,以“私人生产性设施”支付“公共维护费用”,最终形成一个经济层面的良性的循环系统。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 姜滢张弓 【摘要】纵观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进程,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到保护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人们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逐渐加强,体系日趋完善。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维也纳备忘录》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宣言》,201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采纳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新建议,这一建议的采纳为城市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建议,对于街区价值认知突破了以往的物质空间形态,通过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内在联系及其生成机制认知街区价值。文章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以城市历史景观为指导,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对历史街区价值的认知及其内在与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试探索街区价值认知方法和历史街区的保护的新思路,保护与提升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多学科;福州上下杭;文化 1.传统历史街区保护方法 人类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随着现代文明的发达而日益提高,从1840年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国《历史性建筑法案》开始,世界各国对于自身文明的保护机制逐步完善。 从各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及相关的国际会议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开始,逐渐发展到对于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进行保护。 “历史街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987年《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国在1985年由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建议设立“历史性传统街区”,提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等也予以保

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保护历史街区是人们痛定思痛的选择。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所以,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中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

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2011年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一,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现状 1,保护历史街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汉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为一身,汇金融、商业、居住、宗教、外交、工业建筑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和武汉市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艺术瑰宝。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国,衰于沦陷。主要是两部分:1861年汉口开埠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近代历史建筑;上世纪50年代的

现代风貌建筑。 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在租界相继建立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工部局,兴办洋行、银行和工厂;传教士在汉兴办教堂、学堂、医院。荟萃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建立了大批近代工厂、火车站、学堂等,这些建筑有的纯西式,有的中西合璧。清末和民国时代,民间人士构建了近代工厂厂房、里份住宅、私人洋房和别墅。这些建筑成为武汉城市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表征。1938年,武汉沦陷,日本的侵华战争给武汉的建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了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等重工业项目,兴建了中苏友好宫、武汉剧院等文化设施,留下了大批时代特征鲜明的风貌建筑。 XX年4月1日,实施了《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原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读后感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读后感 最近看了英国史蒂文蒂耶斯德尔的《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本书研究的对象是历史街区,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振兴案例的分析,将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予以综合考虑,对历史街区复兴的难题进行了探讨,对我国现阶段进行的旧城改造有很重要的意义。 许多城市的文明处于消失的危险中,有的地方破坏了城市的文脉。划定保护区或历史保存区意味着承担更广泛的公共管理责任,一些普通的历史建筑不可能成为博物馆,因此应当创造一种可行的具有经济效益的使用方式。 通常城市街区的限定或确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划定物质边界,独特的街区个性和特色,功能和经济方面的关联性。一个街区中的历史建筑具有多层次的价值,而其基础是“经济价值”。在缺乏商业性理由的情况下,那些有严格法规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地方,是为了公众福祉而进行公共干预,市场往往不能有效地保护那些公众认为值得保护的建筑,因此,探讨在法规体系中到底体现了什么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历史街区保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美学价值。阿普 尔亚德说:“老城市展示了人的尺度、个性化、相互关怀、手工技艺、美轮美奂和多样性,这些在机器制造的,现代造型的城市中所匮乏的一切。”但如果将整个建成的环境都保护起来,就会使城市的进化和发展完全停止,使它的肌理和结构完全陷入僵化。2,建筑多样性的 价值。许多城市正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建筑所组成的,正因为过去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并置才显现出它们的价值。3,

环境多样化的价值。4,功能多样化的价值,不同功能之间的协同作用。5,资源的价值。建筑的再利用促成了对紧缺资源的保护,减少了建造过程中能源和材料的消耗,提高了资源管理的水平。6,文化 遗产连续性的价值。历史文化遗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历史观,引起人 们对文化延续性的关注。在这个变化的危险的时代,遗产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地质变化的安全区和庇护所的较色。抵制不断变化的全球文化同质化的倾向。7,经济与商业价值。利普凯马说:“要吸引私人投资到历史保护上来,必须创造并提升历史建筑的商业价值。” 8,历史街区的振兴。 城市历史街区面临着经济的挑战。城市历史街区可以以一种表面性或物质方面的振兴作为短期策略,其目的是引发一种长期的,更深层次的经济方面的振兴,尊重环境质量的同时,协调保护与振兴。过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功能性过时、形象过时、法律或者官方的过时、区位的过时、财政上的过时、相对的或经济上的过时等。城市历史街区的物质振兴有以下几种方法:历史建筑的拆除,历史建筑的整治,基于街区的振兴等。城市历史街区的经济复兴问题。对一个地区资产的物质性振兴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这个地区的自信,但没有经济方面的改善,物质方面的改善是难以维持下去的。提高竞争优势的办法有 以下几种:用新功能或活动取代以前的功能或活动;保持现有用地的 现状功能但须运作得更有利润;使功能多样化,对用地进行结构性调整,使性功能协调并扶持街区现有的经济基础。哈维提到四种竞争的 领域:为成为生产中心地位而竞争;为成为消费中心而竞争;未获得政

厦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_王敏

厦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 王 敏1  张亚娟 2 (1.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361005 厦门;2.西安科技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710054 西安) 摘 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传统街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旨在重新审视历史街区保护的 价值以及目前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点建议,希望有利于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 关键词:都市形态布局;尺度;节奏;地域性;骑楼;景观轴;阴角空间1.概述: 对于传统街区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经济的问题。现代城市土地价格高涨,开发商的土地投机与政府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造成有价值的历史街区迅速的消亡。在旧城区历史街区作为单纯的观光资源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是不现实的。我认为所谓保留历史街区的理念实际就是保护都市景观,这不仅是保存都市形态本身,而且还是在更新都市时至少可以继承都市形态布局的理念。 2.厦门历史街区的保护价值: 2.1.厦门中山路附近历史街区尺度宜人。 由于传统街道并不是以车行为中心而建造的,它更多的考虑的是人的因素,例如行人的步行,社交活动、购物活动等等,所以它的尺度相对较小以适应这类人的活动。中山路路宽约十五米左右,两侧骑楼廊道的人可以轻易的看清对方 。 图1 中山路附近历史街区外景 廊道高达五米而没有丝毫的压迫感。道路宽度与建筑高度之比D /W ≤1。部分路段临街商店的宽度与道路宽度之比W /D ≤1,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传统的街区中早期并没有办公楼、银行这 些大型单元的介入,因而也就避免了在街区中造成空 洞和间隙的可能。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的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地体会到。这样的街区让人感到亲切而温馨,充满人情味,完全没有那种空旷、宽广的现代街区的冷漠与乏味。这些特点都是形成厦门特色的商业街热闹气氛的重要原因。可以这么说,正是街道塑成了这里的一切。 2.2.历史街区的立面形式多样,富有节奏感。 图2 具有异域特点的建筑 建筑物由于不同的建造年代以及各异的业主背景造成了多种风格的建筑同处一街的奇异景象。这里被各种纹饰装饰着,欧式的线脚华丽的柱头、欧式穹顶、甚至是东南亚伊斯兰教、印度风格的影响。这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人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厦门深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历史背景,而这一点也正是厦门地 8陕西建筑 2009年4月总第166期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陈剑飞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陈剑飞1,张骏2 (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90;2.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06) 【摘要】以哈尔滨市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设计为例,分析其在城市发展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花园式商业区的规翱与开发、内向型开放空间的发掘与营造、新老建筑风格的对比与协调、历史文化景观的承载与延续等设计目标,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街坊;改造 【中图分类号】Tu一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6864(2007J02一0027—0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生活的城市从空间结构、规划布局到建筑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些有着深厚渊源的城市传统街区,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反映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我们把它们称为历史文化街区。或许街区中每一座建筑物都够不上文物保护的级别,但却以整体性的环境风貌记录着城市空问发展的文脉和历史发展的轨迹。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中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我们应在规划布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保护与改造措施。 1项目概况 花园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北起西大直街,南止木介街,东起海关街、红军街,西止耀景街,包括三片四个街坊。本例的改造街坊为哈尔滨待公布的第二批保护街坊,由西大直街、海城街、联发街、北京街围合而成,占地面积3.1公顷。该街坊是1899年沙俄为中东铁路管理中心规划建设的新城的一部分,是中东铁路建设局职员的住宅区,也是哈尔滨市现存唯一比较完整的近代铁路职工住宅街坊,它对了解哈尔滨城市发展史、继承和发展城市文脉具有重要意义。街坊内的居住形态反映早期花园式城市的规划思想,厚墙窄窗的俄罗斯式砖结构单层房屋,体现了严寒地区建筑的个性。街坊内还生长着有百年历史的老榆树约40棵,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和保护价值。 2问题与对策 设计伊始,通过调研、分析,发现街坊现状环境存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街坊内环境比较混乱,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相当一部分建筑已破旧不堪。现状建筑以居住为主,间杂一些公企、市政用地,住户冗杂,街坊内部环境很差,完全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特点。 该区前身为沙俄中东铁路建设局的职员住宅,受欧式建筑文化影响较大,但除了区域内两座保存较好的保护建筑外,其余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物均为一层小住宅,规模较小,形式单一,为街坊的整体改造带来一定难度。 街坊地处市区中心,周围商业繁华,如将整个区域完全按现有特点严格保护,将影响此区域的城市活力,制约城市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在借鉴国内外以往旧城改造的成功经验后,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提出解决的途径: 环境整治——混沌一整合。对街坊周边历史较为悠久的14栋建筑(包括两座保护建筑)进行保留和修缮,因这些建筑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但仍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对那些后期私建、乱建的公企、市政用房及部分无保留价值的民宅予以拆除,并适当加建一定规模的新建筑以保证其开发价值,完成街坊建筑环境的整合。 风格转变——单一一复合。建筑单体的风格、结构、材料、细部等对整个街坊的空间环境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建筑应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城市发展的特点。因此,街坊内新加建的建筑应该体现新时期哈尔滨建筑的时代特色,一味仿古、造“假古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功能置换——居住一商业。鉴于本街坊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城市中心商业区),以商业功能置换现状的居住功能有很大益处:一方面商业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并表现出鲜明的群聚性特征;另一方面商业活动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丰富的活跃性,易于实现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与传承。 3改造设计方案 3.1花园式商业区的规划与开发 花园式商业区反映了多元化社会中人们对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特有情调的真切感受和追求。规划设计在保留原有保护建筑和树木的前提下,结

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一、规划范围 南至泉城路,北临大明湖路,东至鞭指巷,西临太平寺街、西城根街,总用地面积16.08公顷。 图1 现状航拍图 二、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商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加强引导,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指导思路开展工作。 四、规划目标 1、保护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尤其是体现街区价值特色的传统街区风貌,包括:具有济南“城泉共生”特色的传统居住区;济南古城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多类型建筑集中展示区;济南古城内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商贸交流繁荣之地。 2、保护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居住功能为主,使其成为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 3、整治街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社区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传统居住文化突出的特色社区。 4、结合街区现状情况,综合研究符合街区特点的规划实施模式,提出规划实施建议,加强保护规划中提出的对街区保护与整治措施的可行性。 五、街区价值与特色 作为济南古城现存的保留较完整的、最具传统特色的地区,将军庙街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极高价值。街区是古城的传统居住区;街区还集中了大量宗教建筑,是中西

文化交流繁荣的区域;街区内整体风貌保存尚好,传统街巷空间基本保留完好,名泉水体、大树丰富,建筑遗产多样。将军庙街区的总体价值为: 1、将军庙街区是具有济南“城泉共生”特色的传统居住区之一; 2、将军庙街区是济南古城宗教建筑分布最为集中,同时最能体现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 3、将军庙街区建筑类型多样,体现了中西建筑精湛的建造技艺; 4、将军庙街区是济南古城内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商贸交流繁荣之地。 六、保护内容及保护要素 本规划从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存要素两部分确定保护内容及各项保护要素。其中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包括传统格局、传统街巷、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泉水历史文化遗存、历史环境要素等七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和与泉水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的思考(精)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的思考 王旭 北京的历史街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杰作,是体现历史文化风貌的核心区域,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并促进其复兴和发展。 一、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的重要意义 1.历史街区是继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京作为世界级古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独有的城市特点和历史风貌。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文物古迹、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各类纪念建筑等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在北京市首批公布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西城区有12片,其中重点保护区362.61公顷,占全市总量的64.7%。全区仅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0处,约占北京市的23.8%。把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作为城市建设的主题,是中央、北京市对西城区的要求。加快保护区的更新改造进程,继承、弘扬历史文化,充分体现古都风貌,是西城区重要的历史责任和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工作之一。 2.保护和复兴历史街区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最近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和宜居城市”,核心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西城区在2003年提出了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城市建设,尤其是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进程。只有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彻底改变城市面貌,树立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 3.保护和复兴历史街区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西城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保护区内的城市建设和更新改造相对较慢。据对什刹海地区的初步调查显示,历史街区内人均居住面积以5—10平米居多,达到北京市人均15平米的不到三分之一。加快更新改造进程,已经成为历史街区内居民的共同心声。 二、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面临的问题 1.保护与复兴历史街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于探索。建国开始至今,历史街区一直存在“保护”与“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两者在同一空间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历史街区保护、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经济发展等方面利益冲突交织,政府、群众、专家、开发商价值取向分歧较大,始终难以达成共识。 2.历史街区人口、功能过度聚集,客观上给保护造成困难。一方面,历史街区的人口密度已接近每平方公里3万人,远远高于世界其它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地区;另一方面,目前历史街区内仍聚集了行政办公、国际交往、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商贸、旅游、教育、居住等众多功能,这些功能相互重叠干扰,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3.历史街区已出现衰败的趋势。由于市场机制、房屋产权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一些地区正处在衰败的状态,私塔乱建等违法建设情况严重,房屋自然老化破败,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条件差。以什刹海地区为例,三类以上房屋(危旧房)超过房屋总建筑面积的70%;除新建筑外,给水管只通到院,排水设施简陋,现在还存有50年代修建的合流管甚至明清时期的旧砖沟,全部为雨污合流;电线大多为明线,线路老化且超负荷运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4.历史街区人口逐渐贫困化、老龄化。如什刹海地区的退休人员占21.7%,还有不少下岗职工,人均实际收入仅6476.4—10626元/年,难以实现自我更新。 5.历史街区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现行市政技术标准与历史街区间形态及胡同肌理保护存在一定矛盾,胡同狭窄曲折,大市政配套难度大、成本高,致使改造举步

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以杭州清河坊为例

1681.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以杭州清河坊为例 魏祥莉 【摘要】在2008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明确了“历史建筑”的保护概念,是我国遗产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是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措施的重要补充,并把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一定灵活性。本文以杭州清河坊内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方式为例探讨如何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使之具有活力。历史建筑需要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从自身价值出发,因地制宜,进行适应性保护,并尽可能的延续原有功能,若原有功能已经消失或衰败,则可结合所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利用。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适应性保护;城市活力 由于我国历史文化街区通常位于城市中心,保护和开发压力很大,而其中的历史建筑通常原有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建筑质量比较差,很容易在重开发的浪潮下被拆除或拆除重建,造成“建设性破坏”;或者为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而破坏原有风貌,造成“保护性破坏”。 尤其在我国2011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大检查中,将历史建筑的相关情况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依据之一,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数量;历史建筑的保护情况;以及对历史建筑进行建档、挂牌保护的比例;历史建筑修缮改造资金是否列入本级财政预算。1从检查结果来看,在被查的110个名城中,历史建筑有11203栋,有30个城市没有登记历史建筑,大多数名城没有由政府公布历史建筑;有的名城对历史建筑概念不清,与文物和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混淆2;或者为了应对检查,而临时公布一批历史建筑,或者缺少保护标志、档案建立等。 因此从目前来看,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仍存在大量问题,包括概念混淆、认识不足、 1来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 2《关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检查的总结》。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内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臵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内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范,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开封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范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水车胡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朝阳胡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胡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至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内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开封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赵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内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范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内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的比较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的比较研究 摘要:结合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含义,阐述了研究历史街区活力的意义,通过对哈尔滨市中央大街和大连市天津街两个历史街区改造实例的比较研究,从历史上探讨两个街区的相似性,并分析两街区改造的理念、模式和以及改造结果的不同。研究分析两历史街区产生改造产生差异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两个城市不同的发展目标差异。最后作出自己的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改造,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治理 一、概念和意义 1.历史街区活力复兴(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street) 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含义是: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使历史街区的居住条件得到提高,形象和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活力得到恢复,使历史街区成为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融入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 2.研究活力复兴的意义 首先,街道逐渐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经过优秀设计师精心翻修、重新演绎的历史街区,几乎与历史建筑完全相同,使得历史街区表面上重现当年风采。但是虽然这些经过更新的历史街区在建筑学范畴内得到认可,却经常遭受市民和商业的冷遇,活力不复。(北京前门) 同时我们还发现,还有一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完全重新修建的历史街区,结果却是街道冷清,店铺无人问津。经过更新的历史街区却没有重新获得活力,形成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大连天津街) 因此,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建筑学范畴的建筑复原与复兴,或者是历史文化领域的传承和保存,而应该是社会学范畴的街区活力的复兴。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

————————————————————————————————作者:————————————————————————————————日期: ?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趋势及特点 在经历了同质化放量增长阶段之后,商业地产竞争的惨烈使“主题化”成为开发商关注 的焦点,体育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和影视地产等主题地产应运而生。其中,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区开发备受青睐。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使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等,成为城市的商业文化名片和现代城市运营的点睛之笔。 其实,商业街区自古以来就有,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与一般的商业街区和商铺是有很大区别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其特定的生存条件和获利方式,在商业地产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采取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开发策略才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形式出现的地产开发模式,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么,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开发有怎样的特点?典型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经历了何种涅槃才换来如 今的光彩?未来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对商业地产创新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特点、运营模式和发展趋势等。今精选部分成果与您分享,希望对志于商业地产的业界同仁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指的是在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区域地段,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将其策划改造成为具有“国际性、文化性、时尚性”的休闲娱乐场所。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让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更具亲和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模式,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侧重文化脉络和历史传承,通常以所在区域的历史资源和元素为文化类型,适当划分各区域功能,建设一流现代化基础设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借助历史文化的传播性、感染力以及先进设施的便捷性、现代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体验方式,让人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历史,品味过去。 特点1:以特定的历史文化作背景 成功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体现的共性之一,是项目本身或周边拥有集中的历史建筑群, 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区域。 我国近代建筑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凝聚了早期建筑向现代化转型的优秀成果。随着人们认识的一步步深入,近代建筑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新的传统文化。 政府和企业在进行规划建设时也开始关注这种文化带来的影响力,在开发经营商业街时,充分挖掘原有自然条件之外能对项目价值产生影响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选择最能表现地域历史积淀的特定文化作为商业街的文化背景,最终打造了众多经典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