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题精选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大全(历史)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大全(历史)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60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

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明史·食货志》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一一《清史稿·食货志》材料三:“康乾盛世”时,中国有记载的人口从1900万猛增到3亿。

100多年的时间,人口增长16倍……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引进,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康乾盛世社会调查报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税制度的异同。

两则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出现什么新现象?(2)依据材料,概括“康乾盛世”时期我国人口猛增的原因。

参考答案:(1)相同点:均征收银两(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地丁银将两者合并,废除人头税。

新现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发展。

(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边疆地区开发;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人头税的废除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1)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2)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高考历史材料题精选

高考历史材料题精选

历史精选材料题1.(1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没有法律,官员就无从存在;没有官员,法律就没有力量。

保罗也提醒我们各人,乃是因上帝的恩慈,我们得以受到执政者的保护,他们佩剑就是要阻止恶人来危害我们。

就这三种由哲学家所提的政体本身而论, 我就无法否认: 贵族政体,或贵族政体与民主政体的配合,远优于君主政体。

因为很少有君王能够约束自己,不使其意志与公义及正直相抵触;又因为他们鲜能慎思明辨,在凡事上发现那尽美尽善的。

所以由于人的罪恶和缺欠,使政权操于许多人之手,乃较为稳妥,他们好彼此帮助规劝。

这样,倘若有人越权,别人就可以监察并约束他的野心。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

……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

故曰有冶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加尔文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相同之处,指出加尔文思想的特点。

(10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恩格斯的观点。

(7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完整)2.(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治政府仿照法国教育体制)1872年颁布《学制》,强制适龄儿童进校读书,学制为4——8年,甚至以警察监督强迫执行。

高考历史考题

高考历史考题

高考历史考题一、选择题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其目的主要是()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 提高军队战斗力C. 打击旧贵族势力D.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答案:A解析:商鞅变法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一规定,是鼓励百姓分家。

分家后户数增加,按户征税的情况下,政府的赋税收入就会增多,所以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A。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 焚书坑儒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创立科举制D. 大兴文字狱答案:B解析: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的举措,A 错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B 正确;科举制创立于隋朝,C 错误;大兴文字狱主要是清朝时期加强思想控制的手段,D 错误。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A. 大西洋沿岸B. 太平洋沿岸C. 印度洋沿岸D. 北冰洋沿岸答案:A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因为新航路主要是在大西洋方向开辟的,促进了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商业发展,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 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掌握权力的人” 的办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光荣革命” 后控制“掌握权力的人” 的具体办法,并分析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1)理由:①秦朝设丞相后很快灭亡;②汉、唐、宋等朝代虽有贤相,但也存在小人专权乱政的情况;③废除丞相后,通过设置多个衙门分理政务,可相互制约,且最终由朝廷掌控一切,更为稳当。

高中历史材料题

高中历史材料题

高中历史材料题在中国高中历史课程中,材料题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和图片等材料,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历史材料题例子,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种题型。

第一组材料是一份清朝时期的官方文件,内容是有关对外贸易的规定。

第二组材料是一份航海图,标注了明代中国的海外贸易路线。

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变化。

首先,从清朝官方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朝时期对外贸易受到了严格的管理和限制。

文件中规定了对外贸易的税收和货物进出口的许可等具体规定,显示出清朝政府对外贸易的严格控制。

与此同时,航海图中标注的明代中国海外贸易路线也反映出明代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活跃程度。

可以看出,明代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路线较为广泛,涉及到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地区。

其次,从这两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变化。

在明代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活跃度较高,海外贸易路线较为广泛,贸易品种也较为丰富。

而到了清朝时期,由于政府对外贸易的严格管理和限制,中国的海外贸易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贸易范围和贸易品种都受到了限制。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变化。

明代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活跃度较高,而清朝时期受到了政府严格管理和限制。

这些材料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二组材料是一份关于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统计图表,内容包括了英国工业革命前后的人口增长、城市人口比例变化、工业产值增长等数据。

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首先,从统计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例也大幅增加。

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对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影响。

工业革命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

其次,从工业产值增长的数据来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高考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高考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高考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附答案高考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

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

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p 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

综合材料一、材料二,从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指出其深远影响。

(9分)2.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8分)(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8分)3.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丁路德说: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二恩格斯说: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4分)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精神的和世俗的B.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D.上帝用恩典统治,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对人间的王国的贡献。

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

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


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 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 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 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 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 加 2 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 12 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 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 道路。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 泊。东晋以后,世家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 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 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 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 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倾,依品级递减, 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 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 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 一览表 (法定节假日天数)


节假日 (年份)1950
元旦 春节 劳动节 国庆节 1 3 1 2 1 3 1 2
1995
1 3 1 3
2000
1 3 1 3
2008


星期日
星期六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材料 世界近现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要求: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 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 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 理充分)

新高考历史训练7-材料题

新高考历史训练7-材料题

历史训练7-材料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宣传画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很强的政治、文化色彩。

提取上述图片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

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

史称“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

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

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

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

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校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列几个小村合办。

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

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种陶炼、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

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宇、时字、农业知识等。

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

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历史作用。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

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贵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

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

卷04 材料分析题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4 材料分析题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4·材料分析题(2022·全国乙)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

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

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答案】(1)特点:日本: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制定法律保障;引入标准逐渐放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日本加入资本主义阵营。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材料题汇编(答案及解析)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材料题汇编(答案及解析)

(10年重庆卷)37.(32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

(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

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

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

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

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

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

——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

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三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

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

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

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

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

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

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

高考历史题及解析

高考历史题及解析

高考历史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A. 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由蔡伦发明的B. 火药最初用于军事是在唐朝C. 指南针在宋代开始被用于航海导航D. 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的毕升发明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选项A中,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宦官,他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实用,但并非发明者。

选项B 中,火药的发明时间早于唐朝,但其在军事上的应用确实是从唐朝开始的。

选项C中,指南针的前身“司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但真正用于航海导航是在宋代。

选项D中,活字印刷术确实是由北宋的毕升发明的。

因此,正确答案是D。

2. 明清时期,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 禁止传教士在中国传教C. 限制与外国的文化交流D. 所有以上选项解析: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的严格控制,禁止或限制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以及对传教士活动的限制。

这一政策导致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减少,影响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因此,正确答案是D。

二、填空题1.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涌现了众多学派,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派是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学派是儒家。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对后世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是“儒家”。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及其失败的原因。

解析: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在清朝光绪帝的支持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试图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特别是慈禧太后的干预,改革最终失败。

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派缺乏足够的政治力量和军事支持,以及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措施过于急进,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民众的接受程度。

四、论述题1. 论述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高考历史材料题

高考历史材料题

高考历史材料题
历史材料题是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材料,回答相应的问题。

以下是一道高考历史材料题:
材料如下: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是外人给与的,也是外人书写的。

我们曾三千多年昂首阔步于世界舞台,曾经创造出汉字、造纸术、印刷术等一系列伟大的发明创造。

但是近代中国的历史却不得不由我们的敌人来书写,外国列强的野心、侵略、掠夺,改变了我们曾经的辉煌,使中国屈辱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
自由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

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的工人阶级通过斗争,争取到了自由和民主的权利。

但是在中国,情况却并非如此。

中国的工人始终处于被压迫和剥削的地位,没有任何的自由权利。

近年来,工人开始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各种斗争,争取自己的权益。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近代中国的历史是由外人给与的吗?中国工人阶级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10分)
参考答案:
近代中国的历史确实是由外人给与的。

材料一中指出,近代中国的历史不得不由我们的敌人来书写,外国列强的野心、侵略、掠夺,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表明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在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被塑造的。

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工人阶级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材料二指出,中国的工人始终处于被压迫和剥削的地位,没有任何的自由权利。

工人阶级缺乏自由和民主,在社会的经济体制下,他们无法争取到自己的权益。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历史是由外人给与的,中国工人阶级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真题解析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真题解析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真题解析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是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对于了解世界历史和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下面将通过分析高考历史材料,解析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过程。

1. 材料一:《党的新闻》1978年文章节选这篇文章揭示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经济困境和思想僵化的状态。

目前情况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从经济角度看,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长期奉行计划经济,资金分配过于集中,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低下。

此外,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从思想角度看,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创新和活力。

对于个人的发展空间和人权的尊重也存在限制,导致人们的创造力受到压抑,社会发展受到限制。

2. 材料二:外国观察家观点摘要这部分材料引用了外国观察家的观点,提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外部视角。

外国观察家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外国观察家认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经济市场化改革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自主权,激发了创造力和活力。

外国观察家还指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开放政策和外交交流有助于拓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外部联系,促进了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

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3. 材料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初衷和目标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经济和思想上的困境,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社会福利。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改革开放政策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包括探索市场机制和改革国有企业;其次是贸易和外资政策的调整,鼓励经济对外开放;此外还有教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高考历史材料题

高考历史材料题

高考历史材料题
高考历史材料题无标题文本: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随着清朝的衰落,中国的民主革命思潮日渐兴起。

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了封建帝制,确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转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伟大的战斗和革命斗争。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中国积极吸纳外资,推动市场经济,加强对外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问题1:辛亥革命对中国有何意义?
问题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问题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高考历史最新材料题精选之二(附答案)

高考历史最新材料题精选之二(附答案)

⾼考历史最新材料题精选之⼆(附答案)⾼考历史最新材料题1.(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礼崩乐坏的社会⼤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份上取得了独⽴的地位,⽽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才的渴望,更⼤的助长了⼠阶层的声势。

——张岱年主编《中国⽂化概论》(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这⼀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2分)材料⼆这些哲⼈受被⽜顿证实的万有引⼒定律的影响很⼤,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且控制⼈类社会的⾃然法则。

按照这⼀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然法则。

他们使⼀切事物——所有的⼈、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

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

……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且对整个欧洲甚⾄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个挑战。

实际上,哲⼈们并不把⾃⼰看作法国⼈或欧洲⼈,⽽是把⾃⼰看作⼈类的成员。

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西⽅的⾓度来思考和⾏动。

他们试图发现与⽜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性的法则。

——(美)斯塔夫⾥阿若斯《全球通史》(2)根据材料⼆,概括这些哲⼈们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具有普遍适⽤性的法则”主要有哪些?(8分)材料三他的思想中包括⼀整套西⽅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起。

由于康有为以⼈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西⽅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得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来源和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外有识之⼠在社会转型时期所起的共同作⽤。

高中历史材料题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材料题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材料题试题及答案一、材料分析题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问题:1. 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请简述其统一六国的背景和意义。

2. 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问题:1. 材料二中的诗句出自哪位诗人之手?请简述其文学成就。

2. 该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是什么?三、材料分析题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问题:1.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四、材料分析题材料四:“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问题:1. 五四运动的起因是什么?2.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答案一、1. 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最终在秦始皇的领导下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

这一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为后世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2. 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了设置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

二、1. 材料二中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岑参之手。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作以描写边塞风光和抒发壮志豪情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该诗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1.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开来。

2.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包括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思想的解放、民族工业的发展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1. 五四运动的起因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的主权,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高考历史知识点题库及解答

高考历史知识点题库及解答

高考历史知识点题库及解答一、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具有哪些特点?解答: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夏朝已经有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解答: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内容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影响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但后期诸侯势力过大,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混战。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解答: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是什么?解答: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不断加强和完善;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容易导致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3、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带来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解答: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和作用是什么?解答:运行机制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作用是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解答:内容是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意义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解答: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解答: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考历史史料题

高考历史史料题

有关“高考历史”的史料题高考历史史料题通常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有关“高考历史”的史料题示例如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1929年危机爆发前的几年中,美国一直实施较为严格的经济统制措施。

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经济危机。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实行“产业复兴法”,对工业生产进行控制和调节;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失业人员和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同时也为美国政府在战时的经济动员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他先后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法令,并成立了国家复兴管理局、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机构。

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调整农业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等。

新政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美国经济的复苏和战时的经济动员奠定了基础。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具有国家干预经济的特征,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来缓解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农业结构等。

这些措施的作用是缓解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为美国经济的复苏和战时的经济动员奠定了基础。

3.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民生等。

这些措施能够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历年高考历史大题

历年高考历史大题

历年高考历史大题一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舌L (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一一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一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2)唐代的儒学复兴一一韩愈的儒学认识;维新思想一一康有为的儒学认识(3)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上述材料反映新中国初期哪个民主政治制度?该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什么会议召开?1954年前后该制度的职能发生什么转变?该制度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中共提出的什么方针?
——摘编自张登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识”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梭伦
材料二:《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违,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是如何解放“他们”的?如何评价梭伦改革?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3)分析材料三,指出罗马法对近代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又曰:“……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高考历史题库及答案详解

高考历史题库及答案详解

高考历史题库及答案详解一、选择题1. 中国封建社会中,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是: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C2.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B.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C.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D. 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答案:B3.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二、填空题4.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________”的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焚书坑儒5. 唐朝时期,中国与外国的交流十分频繁,其中最著名的外国使者是_______。

答案:玄奘6.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主义运动,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

答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三、简答题7. 简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导致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部分主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

8. 请简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案: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民族解放事业的重大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四、论述题9.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促进了社会流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但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考试内容的局限性、考试舞弊等问题。

10.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革命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解放,促进了民主、科学等新思想的传播,同时也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精选材料题1.(1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没有法律,官员就无从存在;没有官员,法律就没有力量。

保罗也提醒我们各人,乃是因上帝的恩慈,我们得以受到执政者的保护,他们佩剑就是要阻止恶人来危害我们。

就这三种由哲学家所提的政体本身而论, 我就无法否认: 贵族政体,或贵族政体与民主政体的配合,远优于君主政体。

因为很少有君王能够约束自己,不使其意志与公义及正直相抵触;又因为他们鲜能慎思明辨,在凡事上发现那尽美尽善的。

所以由于人的罪恶和缺欠,使政权操于许多人之手,乃较为稳妥,他们好彼此帮助规劝。

这样,倘若有人越权,别人就可以监察并约束他的野心。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

……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

故曰有冶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加尔文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相同之处,指出加尔文思想的特点。

(10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恩格斯的观点。

(7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完整)2.(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治政府仿照法国教育体制)1872年颁布《学制》,强制适龄儿童进校读书,学制为4——8年,甚至以警察监督强迫执行。

......1873年学校数目达到12500多所,学生人数为1145000多人,1879年学校数目增至28000多所,学生数目为2315000多人。

(1879)年改学美国的教育制度,但不久就放弃其中的自由主义部分,留下学制的躯壳。

同年颁布《教育令》,把教育置于国家控制之下,……1880年规定,任何儿童就学年限不得少于3年,适龄儿童不上学需经地方官批准。

经过30年努力,日本适龄儿童升学率达92%。

材料二:1875年已建立普通师范学校82所。

东京大学初建时(1877)理学部16名教授中聘请的外籍教授占12名。

9年后日本各大学的理科课程绝大部分由日本教授主讲。

材料三:(1879年)后,通过一系列法令、敕语,编写国定教科书,将承担政治思想和道德灌输的修身课从末位置于首位;规定学校举行升旗、祭典等仪式时,均须“捧读”天皇敕语,齐唱歌颂天皇的《君之代》,聆听有关历代天皇文治武功的训话;此等形式均应极其严肃地贯彻执行。

——《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日本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

(8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的影响。

(10分)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几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二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

(4分)并指出二者的相同之处。

(2分)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则拿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

(2分)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什么能够拿出“资产阶级的国家蓝图”(2分)他们拿出了怎样的“蓝图”(4分)材料四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可以说启蒙思想促使知识和天赋人权的传播,因此使人们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和宗教生活。

(3)根据材料四的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启蒙思想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并推动社会进步的。

(4分)4.(17分)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

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

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

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

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1)根据材料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4分)。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2分)村料二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

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着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

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

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2)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4分)材料三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

第一届大会于2005年在合肥召开,至2009年,已召开五届。

(3)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

(3分)5.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16分)材料一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材料二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

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

……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

……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材料三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材料四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

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

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

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

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

居民一般衣着良好。

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

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⑴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2分)⑵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6分)⑶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观点一是“(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4分)⑷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6.人类社会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分)材料一每年10月12日为“哥伦布日”,是一些美洲国家的节日。

“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

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一年一度的“哥伦布日”高声赞美之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

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⑴哥伦布最重要的历史活动是什么在评价哥伦布时,布什与查韦斯为什么会尖锐对立(6分)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

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⑵有人提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

其依据有哪些(5分)⑶据材料二指出,对经济全球化有哪两种对立的观点各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材料三有关调查显示,在造成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中,有80%是发达国家在最近二百年的发展中排放的。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

2009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在最终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

⑷发达国家为什么“在最近二百年的发展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2分)⑸根据材料说明,世界各国对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共识和分歧(2分)7.(2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社会给予他们的委托以及上帝和自然法对各种政体的国家机关的权力所定的界限:第一,它们应当以正式公布的固定法律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宫廷权贵和乡村农夫都一视同仁,不因特殊情况而有所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