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的资料
赫哲族简介分析课件
04
赫哲族的语言与文字
赫哲族的语言特点
语言系属
赫哲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与满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等属 于同一语族,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和词汇基础。
方言差异
赫哲族内部存在方言差异,主要分为奇楞、赫哲和穆棱三个方言区,各方言间存 在语音和词汇的差异,但总体上可以互相交流。
赫哲族的文字发展
赫哲族的民间艺术
鱼皮工艺
赫哲族以鱼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 和工艺品,如鱼皮衣、鱼皮鞋等
,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桦树皮工艺
赫哲族利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器皿和 工艺品,如桦树皮船、桦树皮盒等 ,具有质轻、防水等特点。
歌舞表演
赫哲族的歌舞表演具有浓郁的民族 特色,包括“伊玛堪”、“特伦固 ”等歌舞形式,反映了赫哲族的历 史、文化和生产生活。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传承赫哲族语言,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语言档案、开展语言培训、推广鱼皮 文化等,旨在促进赫哲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05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赫哲族的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渔猎文化的传承
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是其核心特色,应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并传承这一文化,将传统技能与现代生活 方式相结合。
赫哲族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未来展望
政策支持与经济发展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政策倾 斜,赫哲族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发展 特色产业,提高经济水平。
VS
教育与人才培养
加强赫哲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培养本土人 才,为赫哲族的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赫哲族的发展历程
赫哲族在清朝时期曾遭受过沙俄的侵略和压迫,但在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中,赫哲族人民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为中 国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赫哲族简介资料课件
乌日贡节是赫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廿五日举行,是集歌舞、体育、祭祀为一体的民间活动。在节日期 间,人们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体育比赛和祭祀活动,以祈求渔业丰收、人丁兴旺。此外,赫哲族还有许多其 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婚丧嫁娶等,这些习俗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02
赫哲族的语言与文字
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在清代,赫哲族居 住在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在历史上,赫哲族曾受到过汉族、 满族等民族的影响,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仍然得以保留。
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与饮食文化
总结词详细描述赫哲族 Nhomakorabea传统节日与习俗
总结词
赫哲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乌日贡节”。
VS
农耕是赫哲族人补充食物来源的重要 方式之一。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玉米、大豆、小麦等。随着社会的发 展,赫哲族人的生产方式也逐渐多样 化,有些人从事手工艺制作、贸易等 工作。
赫哲族的教育与医疗状况
05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赫哲族在国家政策下的保护与发展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与挑战
赫哲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赫哲族的语言特点与分类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赫哲族的文字发展与演变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赫哲族的语言现状与保护
总结词
详细描述
03
赫哲族的音乐与艺术
赫哲族的民间音乐
赫哲族的舞蹈艺术
。
赫哲族的民间工艺与美术
04
赫哲族的生活方式与环境
赫哲族的传统居住环境
赫哲族的生产方式与经济生活
赫哲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渔猎和农耕。 他们捕鱼、狩猎、种植农作物,以此 为生。赫哲族人善于利用江河湖泊等 自然资源,捕鱼是他们最重要的生产 活动之一。狩猎也是赫哲族人重要的 生产方式之一,他们狩猎的动物种类 很多,如鹿、熊、野猪等。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现有⼈⼝0.42万。
赫哲族⼤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字,⼤多数通⽤汉⽂。
历史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的先民⼀直⽣活在东北松花江、⿊龙江和乌苏⾥江等三江流域。
明朝时为⼥真的⼀⽀。
“赫哲”⼀词最早见于《清实录》。
⼀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的赫哲族⽒族为核⼼,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较稳定的族体。
其先民在唐代归“⿊⽔都督府”管辖。
辽、⾦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
元朝时期,⾪属于辽阳⾏达路。
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都司。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哈部”、“窝集部”、“⽡尔喀部”、“使⽝部”和“萨哈连部”。
清朝初年第⼀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民国初年,赫哲族受军阀统治。
伪满时期,赫哲族苦难深重,⽇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灭种政策,赫哲族⼈⼝下降,经济⽣活极端贫困,但富于⽃争传统的赫哲族⼈民不但没有被征服,反⽽与其它民族⼀道站起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了不屈不挠的⽃争,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宗教信仰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其萨满有河神、独⾓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
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就有多少种神,其中尊敬的是⼈⾯形天神。
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然崇拜。
赫哲族先民认为,⽇⽉⼭川都有神灵主宰,因⽽崇拜。
⽣活习俗住宅为⽤桦⽪、兽⽪、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
赫哲族族的资料传统节日风俗习惯–56个民族
赫哲族族的资料传统节日风俗习惯–56个民族简介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个民族乡。
居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第五十五位,人口超过门巴族。
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
现在40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民族语,通用汉语。
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过去曾信仰萨满教。
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历史是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
隋、唐时期的“黑水”是他们的祖先。
过去住北海边,后来南迁。
辽、金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
元朝时期,隶属于辽阳行达路。
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干都司。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而哈部”、“窝集部”、“瓦尔喀部”、“使犬部”和“萨哈连部”。
清朝初年第一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历史上曾因穿鱼皮衣和使犬,而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是我国北方以捕鱼为主兼事狩猎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
直到20世纪初,赫哲族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发展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烧杀和土匪的劫掠杀戮,加上伤寒、天花、霍乱等传染病流行等原因,人口大量死亡,濒于民族灭亡的境地,一度只剩下30O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获得了新生。
赫哲族人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
同时,他们也开展了多种经营,如农业、养殖业等,其生活已呈现富裕繁荣的景象。
婚俗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
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少数民族赫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服饰的色彩与图案
色彩
赫哲族传统服饰的色彩比较鲜艳 ,主要以红色、黄色、蓝色、绿 色等为主色调,给人以明快、热 烈的感觉。
图案
赫哲族传统服饰的图案多以鱼类 、鸟类、花卉等自然元素为主, 反映了赫哲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和崇拜。
服饰的文化内涵
赫哲族传统服饰是赫哲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 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03
赫哲族的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特点
鱼皮衣
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主要以鱼皮为 主材料,经过鞣制、缝制而成。 鱼皮衣具有轻便、保暖、透气等 特点,适合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穿着。
传统头饰
赫哲族妇女的头饰具有独特的风 格,通常是由鱼皮或鹿皮制成的 圆形帽子,上面装饰有花朵、鸟
类和鱼类等图案。
传统靴子
赫哲族男子传统的靴子是用鱼皮 或鹿皮制成的,具有防滑、保暖
02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 江和乌苏里江沿岸,与俄罗斯的 犹太自治州隔江相望。
赫哲族的历史发展
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他们主要居住在松花江下游和乌 苏里江流域。
在历史上,赫哲族曾经历过多次迁徙 和文化变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文化传统。
赫哲族的人口分布
目前,赫哲族总人口约为5000人左右,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的同江、抚远、富锦 、饶河等市县和佳木斯市。
一些现代化的婚礼形式和观念逐渐融入到赫哲族的传统习俗中,如婚纱 、婚礼酒店等。
在家庭关系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也 在发生变化,但赫哲族家庭观念深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亲情纽带。
06
赫哲族的音乐与舞蹈
传统音乐与舞蹈特点
01
02
03
音乐风格独特
赫哲族。
赫哲族的民族舞蹈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的少数民族。
据古代文献记载,赫哲人的先民能歌善舞,其民间舞蹈质朴、欢快、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
赫哲族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幅员辽阔的三江平原和绵延神秘的完达山,以及传统的渔猎生活,赋予了赫哲族人民舞蹈的灵性。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赫哲人创造了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的民间舞蹈。
赫哲族民间舞蹈主要包括萨满舞、天鹅舞两种主要形式,反映的多为祭祀活动及狩猎活动等。
此外,民间游戏以及由俄罗斯引人被赫哲人称为“皮里西勒”的舞蹈也是赫哲传统舞蹈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萨满舞很大的一个层面来源于赫哲族的宗教信仰。
萨满,满语意为因为兴奋而狂舞的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存在着万物有灵的观念,因此赫哲人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物崇拜等习俗。
在众多的崇拜仪式中,形成了独特的萨满民间舞蹈。
跳鹿神是赫哲萨满祭祀的代表性舞蹈。
赫哲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赫哲族村民都要举行跳鹿神的活动,仪式甚为隆重。
其用意是萨满为全村百姓祈福消灾。
天鹅舞--赫哲人的家乡,有不少沼泽地带,每年春暖花开季节,一群群洁白的天鹅竞相飞来。
在民间曾流传过优美抒情的天鹅舞,可惜现已基本失传。
据打猎能手葛长胜老人回忆,他幼年时在富锦县的嗄尔当看过妇女跳天鹅舞的情景。
她们身穿镶有彩色花边的长袍,随着歌声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舞中时而还有模仿天鹅鸣叫的声音。
过去常在年节时,在家中和院里栅栏内载歌载舞。
老人记忆的动作有,开始双腿交叉半蹲,双臂伸向两侧上下缓缓挥动,接着双脚向前移动,尤如天鹅在江中自由荡漾,速度变快时,双腿立起前后交错跳动,两臂向上飞舞,好似天鹅相互追逐嬉戏。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天鹅舞动作虽然简单,但形象生动鲜明,别具特色。
五十年代,在赫哲族群众的协助下,文艺工作者曾整理、编演了《天鹅舞》,受到赫哲人民的欢迎,并由哈尔滨电影制片厂拍摄录入《黑龙江歌舞》舞台艺术片内。
哈康布力--过去在赫哲族民间还流传一种集体舞,赫哲语称“哈康布力”,“布力”即“跳”、“做”、“干”之意。
赫哲族简介资料课件
赫哲语的词汇形象鲜明,很多词是通过实物或形 象的描述来表达意义的。
赫哲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赫哲文字起源于图画文字 ,是赫哲族先民在渔猎生 活中创造出来的。
现代状况
目前,赫哲文字主要在老 年人群中使用较多,年轻 一代多使用汉语。
发展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赫哲文 字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 独特的文字体系。
赫哲族的民间舞蹈
舞蹈特点
赫哲族民间舞蹈动作粗犷豪放, 具有浓郁的渔猎生活气息,通过 舞蹈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生活
的热爱。
传统舞蹈
赫哲族传统舞蹈有“天鹅舞”、“ 鱼鹰舞”、“狗熊舞”等,这些舞 蹈模仿动物动作,形象生动。
仪式舞蹈
赫哲族民间舞蹈中还有许多仪式舞 蹈,如“婚礼舞”、“丧葬舞”等 ,这些舞蹈在特定场合表演,具有 浓郁的民俗特色。
赫哲族的民间文学
神话传说
赫哲族民间文学中有很多神话传 说,如《太阳和月亮的传说》、 《乌苏里江的由来》等,这些传 说反映了赫哲族的信仰和价值观
。
民间故事
除了神话传说外,赫哲族民间文 学中还有许多民间故事,如《莫 日根射日》、《聪明的阿依吉》 等,这些故事富有教育意义,流
传广泛。
谚语和谜语
赫哲族民间文学中还有丰富的谚 语和谜语,这些语言简练、寓意 深刻,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智慧
赫哲族的建筑风格注 重实用性和保暖性, 适应了寒冷的气候条 件。
赫哲族的建筑风格也 体现了赫哲族人民的 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 力。
赫哲族的建筑风格在 历史上受到其他民族 的影响,形成了多元 化的建筑风格。
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赫哲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如“ 乌日贡节”、“鹿神节”等。
赫哲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吸引了众多游
赫哲族简介-PPT资料
• 除此之外,赫哲族人穿的衣服多半也是用鱼皮、 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的,衣襟上 缀两排用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 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 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是赫哲族妇 女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 部”。在文化村的展馆里,可以看到了展出的服 装。
• 赫哲族作为东北地区一个历史 悠久的民族,在其主要聚居地, 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位 60岁以上的老人,绝大部分人 都已转用汉语。 • 赫哲族没有本族文字,只有民 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 发展起来的。俄罗斯境内的赫 哲族使用基里尔字母拼写赫哲 语。
•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 们常常在衣服、鞋、帽、被褥上, 绣制各种图案。日用品上的彩绣 如“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 新颖别致,格外精彩。这些花纹 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 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 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赫哲族的 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 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 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 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 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 要组成部分。
•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 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 6个品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 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 神。 • 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 哲族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 因而崇拜。
• 图腾崇拜观念认为,原始社会的部落或民族同自然界之间 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亲族关系。把它们加以解化用来崇拜。 在赫哲图腾柱上刻画了好多种动物。有熊、虎、鹿、鹰等, 赫哲族的图腾崇拜和其它民族不同,他是根据姓氏不同崇 拜图腾也不一样。一个姓氏或者几个姓氏合起来崇拜一种 动物。“尤”氏家பைடு நூலகம்崇拜黑熊,他们认为尤氏家庭的祖先 和黑熊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在很多赫哲族的传说里有很多 人变熊,熊变人的故事情节。“付”氏家庭崇拜虎、姓孙 的崇拜独角龙。姓毕、姓何崇拜梅花鹿。赫哲族中曾经广 泛流传的人与自然界的某类物种,尤其是动物的某些种类 具有特殊的亲族关系的神话和传说。正是来源于这种超自 然的认同感,它是产生于人类尚未把自己完全同自然界分 开的远古时代。
赫哲族
塔拉哈是生鱼的一种做法。早先,赫哲人烤制塔拉哈选料是很讲究的,尤 杀生鱼(塔拉卡),是赫哲族最讲究吃的鱼,他们把杀生 以幼鲟幼鳇烤制出来的才是精品。因为,这两种鱼肉质细嫩无刺,鱼骨全 鱼当成本民族的上等菜。杀生鱼多用鲤鱼或其它带鳞鱼。 是可食的脆骨,且有名贵的鱼筋,所以才“适口”。烤制时,先将幼鱼肚 鲜嫩属鲫鱼,但鱼小做起来费劲。待客时常有鲫鱼做杀生 膛破开,掏出内脏,把鱼洗净,然后放在案板上,连皮带骨切成手指宽的 圆片,用一头削尖的鲜木棍串起来,放在篝火上翻动烤制。当鱼皮噼啪炸 鱼,表示对客人的深情的尊重。杀生鱼最好是用五、六斤 响,滋滋冒油,一股鱼香溢出时,烤制便完成了。吃时,把鱼片蘸上用米 重的鲤鱼,不肥不瘦吃起来鲜嫩味美。杀生鱼的做法:先 醋、细盐、辣椒油、味素调好的调料,一口咬下,鱼表滚烫,口里却是冰 将鱼洗净,把两侧整片肉从鱼身上剔下,然后皮朝下把肉 凉的,这外香内脆、外热内凉的“塔拉哈”,细嚼慢咽仔细品尝,它的特 点是香而不腻,绵软爽口。真是别有风味,妙不可言。特别适合盛夏季节 横切斜刀成片(不要切透皮),再调过来切成丝从鱼皮上 食用。 登下来,把带鳞的鱼皮用火烤卷剥掉鳞切成丝与鱼肉丝放 在一起,放上醋、辣椒油、盐等作料,再拌上土豆丝或黄 瓜、豆芽、大头菜就可食用了。
赫哲人相信人有三个灵魂: ①生命之魂(斡仁)。系生命之神赋予,它同人的生命共始终,人死则永远离开 躯体而消失。 ②思想之魂(哈尼)。为人在清醒时的思想和梦中见闻,它是暂时远离身体和其 他灵魂交遇。人死后
同江赫哲族简介
同江赫哲族简介赫哲族的历史赫哲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长期以来一直都生活繁衍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的辽阔土地上,据史料记载,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我们东北的土地上曾经生活着一个叫肃慎的古老民族,也就是满族的祖先,汉魏时期叫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靺鞨又分为七部,其中两部最大,一部叫粟末部,是居住在松花江流域,也就是现在的哈尔滨一带,另外一部叫黑水部,主要居住在松花江与黑龙江合流的地方,黑水部处于最北方,又有十六部,其境内种族尤多,赫哲族先世是黑水部的主要成员之一,所以这么看来,隋唐时的黑水靺鞨,就应当是赫哲族的远祖,现在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也就是我们今天主要参观的一个景点)和八岔赫哲族乡(在我们今天去抚远的途中,可以路过),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敖其镇的敖其村,三乡一村是现在赫哲族组要的聚居地,“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赫哲最早是出现在康熙二年的“清实录”意为居住在东方的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两万余人。
在清朝末年,由于当朝政府腐败无能,导致我国黑龙江以北的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让给了苏联,生活在黑龙江一以北的赫哲族人也同时被分割出去了,当地的俄罗斯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我国赫哲族都保持着一样的,同江市同江是县级市。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方向,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
面积6146平方公里,人口20万,南临富锦市。
东与抚远县为邻。
西与鹤岗市的绥滨县隔松花江相望。
北面是黑龙江,江北就是俄罗斯的犹太自治州。
边境线长170公里,是国家一类口岸城市。
辖区总面积6,300平方公里,辖4镇6乡、6个国营农场。
同江三江口广场乌苏里江,满语为“乌苏里乌拉”,意为“水里的江”、“东方日出之江”。
发源于中国的松阿察河和发源于俄罗斯的伊曼河在虎头镇汇合而成,虎头是乌苏里江的起点。
赫哲族简介
服饰及艺术
•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衣服、 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图案。日用品上的彩 绣如“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新颖别致,格 外精彩。这些花纹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 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 体意识。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 的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族气息,又能 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 中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谢谢观看
喜好
• 赫哲族人喜欢吃鱼,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 食品,可以分成: 生食和熟食。 • 生食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新鲜鱼的吃 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还有一种冬季食用的 冻鱼片,如果尊贵的客人来了,有一盘冻鱼片是 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鲜美凉爽,现在仍然备受 人们的欢迎。熟食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鱼子, 其营养价值较高。 • 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鱼,赫哲人叫“刹生鱼”; 半生不熟的特色烤鱼,赫哲人叫它:塔拉哈(哈 读四声重音)鱼松。
聚居地
•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赫哲 族人只有4600多人。如今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 部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
•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国黑龙江省松 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 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三江沃野,山水 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蝗鱼、 蛙鱼、三花五罗、貂皮……自古以来,就 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人们常用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 描述这里的富庶。
• 除此之外,赫哲族人穿的衣服多半也是用 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 式的,衣襟上缀两排用鱼骨做的纽扣,女 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 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 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是赫哲族妇女的 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 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馆里,可以看到了 展出的服装。
赫哲族 文化
赫哲族的文化艺术
赫哲族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流传最普遍的 “依玛坎”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 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 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纯真的爱情等, 唱词押韵合辙。说唱时,须按故事的基本内容和 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在民间还流传着“说 胡力”,它是寓言、童话、神话、传说与民间文 学的通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泼,通常 是老人对儿童讲述,对儿童有启发教育意义。
赫哲民族传统桦树皮器皿制品
赫哲民族早年使用的木勺、木碗 赫哲族传统桦树皮画
赫哲族的工艺品有:
桦树皮箱,帽、船、盒及桦树皮画 等,这些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有的不 用线缝,而是精巧的咬合。外面刻有花 纹图案,美观、严密、坚固。衣饰都有 各样图案,如云纹、蝴蝶、花草等,这 些图案有的用着色的鱼皮或兽皮剪成 的 ,再用针缝上,有的描到布上,然 后用各种彩线绣成。
赫哲族民族服饰
用 貂 皮 和 鱼 皮 精 心 加 工 的 民 族 女 装
3、女装为鱼皮、
鹿皮缝制的长衣,领边、 袖口、衣边多绣以鹿皮剪 成的各种颜色的云纹和动 物花样,或饰海贝。
赫哲族人以捕鱼和狩 猎为主,有着古老而独具 民族特色的鱼皮服饰,早 年的妇女们先把揉制加工 好的鱼皮鱼线用野花染成 各种颜色,然后精巧地缝 制成各种鱼皮服饰。并磨 鱼骨为扣,缀海贝壳为边 饰。
狗拉雪橇
在乌苏里江山拉网捕鱼 历史上曾因穿鱼皮衣和使犬,而被称为 “鱼皮部”和“使犬部”,是我国北方以捕鱼 为主兼事狩猎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
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 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 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 的民族文化。 狗拉雪橇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赫哲族猎手脚踏滑雪板狩猎 赫哲族渔猎风情
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族, 过去曾信仰 萨满教。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 省的饶河、抚远两县。
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 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赫 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古 老 服 饰
传 统 服 饰
女子服饰
女子穿鱼皮或鹿皮制作的长袍,长裤。在衣 裾边缘贴补上用鹿皮剪成的各种图案,有点 还在下角边缘缀上一排海贝、铜钱作为装饰。 女子在家时穿厚鞋底的绣花鞋,外出时穿凯 韛鞋。
少女服饰
男子服饰
男子的长袍先后开衩,衣服上镶黑边或云头 文样。扣子比较特别,一般是使用皮扣或鲶 鱼骨扣. 男子服装也包括大襟皮质短衣,长裤等其他 形式,狩猎的时候在长裤外要套穿鱼皮裤, 戴狍皮帽和手套,脚穿狍皮、鹿皮靴或鱼皮 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赫哲族男子常服
赫哲族男袍
赫哲族中年男子服饰
举行婚礼和重大活动时,身穿传统节日盛装,服饰色彩艳丽,争奇斗 艳,好似一场时装秀
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 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 皮制的鞋子。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世所罕见的,熟制鱼皮,制作鱼皮线的技术已经发 展得非常成熟,制作出来的鱼皮服饰具有防水、抗湿、轻便、耐磨等诸多特 性。
萨满服饰
头饰
赫哲族
2.发展历史 2.发展历史
1.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 1.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 “肃慎”、“挹娄”、“勿吉”、“女真” 肃慎” 挹娄” 勿吉” 女真” 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 ,而赫哲名字的由来首 先是在康熙二年 1662年)的《清实录》 先是在康熙二年 (1662年)的《清实录》上 记载并得以传承。 赫哲族 反沙俄入侵:公 元1651年(顺治八年), 给沙俄侵略者予以 1651年 严重打击。 反抗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 反抗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赫哲族人民参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赫哲族人民参 加东北各种抗日行列和各族人民一道,同日 本帝国主义进行英勇的斗争。
3.衣食住行 3.衣食住行
1.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 1.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 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 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2.赫哲族生鱼片 2.赫哲族生鱼片 制法: 制法: (1)把活鱼肉削下,切成薄片,放到盆里上桌。 (2)用盐、醋及辣椒油蘸着吃,味道十分鲜嫩 可口,是下酒的好菜。 特点: 特点:在赫哲渔村,常用此菜招待客人,原汁 原味,乡情浓郁。
赫哲族
1.民族概况 1.民族概况 2.发展历史 2.发展历史 3.衣食住行 3.衣食住行 4.人民风俗 4.人民风俗 5.宗教信仰 5.宗教信仰 6.民族名人 6.民族名人
1悠久的民 1.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 族.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赫哲” 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赫哲” 一词有“下游” 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使用赫哲 东方”之意。使用赫哲 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 。 2.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 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 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 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 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国东 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国东 北部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 北部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
东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赫哲族
东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赫哲族赫哲族是东北地区的原住民,目前只有五千三百五十四人,在全国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中人囗是比较少的了,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县,富锦县,桦川和依兰等县。
赫哲人根据居住地不同有自已的称呼。
居住在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一带的称那尼奥。
松花江游称那贝,居住在津上村一带的称那及。
赫哲人口虽少但有非常久远的辉煌历史。
远在6000一7000年前的密山市新开流肃慎文化就是赫哲人祖先创造的辉煌。
古肃慎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还在夏商周时期,就和中原地区有往来。
肃慎人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字。
汉魏时期叫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唐时期称黑水靺鞨。
辽金元明时期叫野人女真。
清朝初时,根据赫哲人靠打猎为业的叫使犬部,以打渔为业的叫渔皮部。
1644年清兵定鼎中原,东北地区大部分满族人"从龙入关"进入关里生活,关外一些野人女直逐渐形成文化地域认同,到清康熙时期(1663年)开始称做赫哲人啦。
赫哲人的民族风俗主要有:出行:过去冬季乘狗拉雪撬,一般三四条狗或十三个狗拉雪撬,风驰电驰,日行百里。
非常刺激。
此外还有滑板,马拉爬梨。
夏季出行乘独木舟,舢舨,桦皮船和快马子。
赫哲人的饮食:赫哲人的饮食以鱼,兽肉干野菜为主,小米是副食。
饮食分生食和熟食两种。
熟食有鱼松,炖鱼,煎鱼,炸鱼,烤鱼,兽肉干,炖肉,炒肉,鱼肉粥等。
生食有鲟鱼,鳇鱼,鲤鱼,白鱼,草根,鲢鱼等,生鱼必须是鲜活的,把肉拨出鱼骨,切成细丝,用醋泡上个把小时,和抄过的土豆丝加上调料拌上,鮮美之极。
赫哲人的服饰:历史上用袍皮,鹿皮和鱼皮制做。
,配以贝壳,铜铃,铜钱等饰件。
赫哲人的婚俗:赫哲人摆酒宴请双方长辈和媒人。
迎亲时男方长辈要向女方长辈敬三杯酒。
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宴会结束,过去东北农村汉族人结婚,新郎,亲娘也有"抢福"的风俗,算是赫哲人传过来的风俗吧!赫哲人语言属阿尔泰语糸,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记录语言,如今通用汉语。
赫哲族文化
赫哲族文化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
赫哲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赫哲族的文化特点、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独特认知。
一、赫哲族的文化特点赫哲族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
他们以狩猎和渔业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
赫哲族人民崇尚自然,尊重大自然,他们相信群山和江河是有灵性的,是自己的亲人,所以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上十分谨慎。
赫哲族拥有丰富的口头传承文化,他们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传递他们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赫哲族的诗歌和歌曲极富表现力,经常描绘他们独特的生活场景和信仰。
这些诗歌和歌曲不仅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尊。
赫哲族的服饰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常穿长袍,女性则身穿长袍和长褂。
他们的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带有红色和黑色的装饰,图案多为花纹和几何图案,独具民族特色。
二、赫哲族的生活方式赫哲族人民以狩猎和渔业为主要生计,这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松嫩平原地区,这里资源丰富,提供了丰富的狩猎和渔业机会。
赫哲族人民擅长捕鱼和射猎,他们熟练地使用弓箭、罗网等工具进行狩猎和渔业活动。
赫哲族人民的居住方式也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他们以流动居住为主,随着季节的变化,他们会选择适宜的地方建造临时住所。
夏季,他们会选择靠近江河的地方,以便捕鱼和采集水果;冬季,他们会选择离野生动物迁徙路线近的地方,以便狩猎。
赫哲族人民的饮食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主要以肉类、鱼类和野生植物为主食,如狍子、鹿、鱼、蘑菇等。
他们擅长采集和加工食物,并将其用于制作特色菜肴。
赫哲族的食物以简单、独特的烹饪方式和特殊的调味品为特色,使得他们的菜肴口味独具一格。
三、赫哲族对自然环境的独特认知赫哲族人民对自然环境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态度。
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万物有灵性,河流、山脉、动物都拥有自己的灵魂。
赫哲族的介绍
赫哲族的介绍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的赫图阿拉河流域和额尔古纳河流域。
他们是具有自己独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民族群体。
赫哲族的祖先是一支居住在北方森林中的狩猎民族。
他们依靠捕鱼、狩猎和采集来维持生计。
赫哲族人对自然界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尊重大自然,善于利用自然资源。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赫哲族人主要居住在流经黑龙江的河流附近,以捕鱼为生。
他们使用简单的渔具,如渔网、渔篓等,通过捕鱼来维持生计。
赫哲族人的语言属于通古斯语系,与通古斯族群的其他民族有着密切的语言联系。
赫哲族人的语言丰富多样,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赫哲族人的服饰和建筑风格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他们通常穿着毛皮制成的衣物,以抵御寒冷的气候。
赫哲族的建筑多数是木质的,以适应北方森林地区的特殊环境。
在赫哲族的传统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是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
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独特的韵律,能够表达出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赫哲族人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以其奇幻的情节和生动的描绘,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赫哲族人相信神灵的存在,并通过祭祀和仪式来祈求神灵的保佑。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赫哲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越来越多的赫哲族人选择迁徙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他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从未改变。
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宝贵的文化资源,他们的独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赫哲族的文化,让这个民族的独特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赫哲族人的关注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机会和幸福生活。
赫哲族礼仪科普知识
赫哲族礼仪科普知识赫哲人先民是肃慎族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包含于肃慎、挹娄、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赫哲族礼仪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只有1400多人。
赫哲族是个有着独特礼仪文化的古老民族,它曾有“黑哲”、“黑津”、“黑真”、“额登”等名称,过去曾因为赫哲人以鱼皮为衣和使用猎犬,一度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
解放后统一称为赫哲族。
赫哲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我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沿岸,其中大部分聚居在黑龙江省的同江、抚远、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带,少部分分布在抚元镇、勤得利、苏苏屯、佳木斯等地,其余的居住在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境内。
赫哲族居住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江河交织,土地肥沃。
盛产鳇、鲟、大马哈鱼等各种鱼类。
高山密林中栖息着多种野兽,出产许多名贵药材。
素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之说,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带的富饶。
赫哲族世世代代以捕鱼、狩猎为生,他们的衣、食及生活习俗等无不与鱼猎紧密相关,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赫哲族的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
过去婚姻一般都是由父母包办,普遍实行早婚,一般男子十八九岁、女子十五六岁便结婚。
择偶标准多半是看男子是不是捕鱼或狩猎的能手,看女子是否心灵手巧能干。
以前有的老人挑选女婿时,是看他能不能用一刀削成一个烤鱼用的“说伦”(即烤鱼杈)。
赫哲族青年男女的结合,一般是在捕鱼或狩猎等劳动生活以及比赛摔跤或滑雪运动中结交相识后,由男方的长辈向女家提亲。
女方家长同意后,即商定彩礼,一般都要赠送马、猪、酒及衣服之类的`东西。
赫哲族的婚礼保留着本民族的习俗。
结婚时,新郎要披红挂绿,身穿长袍,由伙伴陪着去女家迎亲。
婚期如是冬天,迎亲队一般都搭装饰有彩棚的狗爬犁去;若在夏秋时节,则乘彩船去。
迎亲的人必须是单数,因为娶回新娘后便成了双数,取双双成对之意。
新娘的打扮是穿红衣红裤,头盖红布,头发由做姑娘时的一条发辫改梳成两条辫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哲族:
民族概况:
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无文字。
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
清代有人叫他们其中一部落为费雅喀,赫哲人在俄罗斯境外有几支,纳乃,乌尔奇族,奥罗克,乌德盖,也是赫哲人,有人提议成立纳乃语支。
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木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一唱起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那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总会让人想起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民。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
赫哲人自称‘用日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称“赫真”(意为:“东方的人”)、“奇楞”(意为“住在江边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
人口约4200多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等。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
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
产——蝗鱼、蛙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
人们常用“棒打狍
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
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
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
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
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
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
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
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
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
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
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
在
文化村的展馆里,我们看到了展出的两套用熟好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追根溯源
赫哲族作为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其主要聚居区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绝大部分人都已转用汉语
社会经济:
顺治元年(1644)清世祖入山海关前后,曾相继将赫哲族编户收贡,编旗披甲。
直到19世纪初叶,从牡丹江至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村,所有赫哲族的22个氏族,都由清廷按其氏族与分布地区行使有效的管辖。
在清代,赫哲族与内地及当地各民族的产品交换关系日益发展,赫哲族渔猎的工具也逐渐有所改进,生产力逐渐提高,原始社会渐趋分解,至清末已从原始社会末期跨入阶级社会。
辛亥革命以后,三江平原开发的速度加快,赫哲族与汉族杂居,渔猎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与汉族及周围其他各族不可分割的联系。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对赫哲、鄂伦春等人数较少的民族,实行野蛮统治,甚至公开推行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更加减少,抗日战争胜利以前,已濒于被灭绝的境地。
渔猎经济为赫哲族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夏捕鱼作粉,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
17世纪末,由以物易物转向猎产品大量商品化。
20世纪初,猎业衰退,渔业产品大量商品化。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赫哲族地区解放。
当时幸存的赫哲族居民仅有300余人。
在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发展政策积极帮助赫哲族发展生产,逐步改善生活,现有人口较1945年增加10倍多。
赫哲族人民原来几乎都是文盲,解放后,人民政府不仅积极扶助他们发展渔猎生产和民族贸易,现在,已有部分赫哲族人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还发展了乡镇企业。
赫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兴办小学、中学,培养各种专业人材,现在赫哲族中拥有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本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居于全国各民族先进行列,赫哲族地区各村,都设有卫生所、广播站,有的还设有文化站、俱乐部,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不断增加。
从地方至中央各级党代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均有赫哲族代表,在赫哲族聚居地区的政府中,有赫哲族干部担任县长、乡长等职。
赫哲族
在中国虽是人口最少的民族,但和各兄弟民族一样享有完全平等的民族权利。
编辑本段
文化艺术
”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
纯真的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
说唱时,须按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
在民间还流传着“说胡力”,
赫哲族传统跳神
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
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
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
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泻肚。
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
舞蹈音乐:
《天鹅舞曲》在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结构较严谨,旋律起伏有致,表现了天鹅飞翔时悠然自得上下翻跃的美丽形象。
赫哲族的摇儿歌,词曲均为即兴编唱,曲调平稳悠长,歌词常反映出对远出亲人的思念。
赫哲族民间乐器有口弦、鼓和一种古老的乐器“库姆罕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专业音乐工作者多次深入到赫哲族聚居区搜集民间音乐,改编、创作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歌曲。
如《乌苏里船歌》流行全国,成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宗教音乐:
鼓是萨满活动的主要“神器”之一。
用不同的鼓点伴和萨满活动的全过程。
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常有八度大跳,节拍不固定,与伊玛堪曲调相近类似。
赫哲族音乐分类:
赫哲族音乐有“伊玛堪”(说唱形式)、“嫁令阔”(民间小调)、宗教音乐和舞蹈音乐。
是深受赫哲族喜爱的演唱形式,内容多以英雄传说故事为主,也有旌善惩恶的社会性题材。
演唱形式是1人说唱,没有伴奏乐器,曲调多属自由体,没有固定节拍,故事中各种人物都有各自的唱腔,从不混用。
演唱时多以衬词“啊郎”开头,含有“且说”之意。
开始多在高音区进行,旋律性较强,随后转为吟咏式的演唱;结尾时歌唱性又加强。
嫁令阔
是赫哲族民间歌曲的总称,其中有情歌、叙事歌、生活歌曲等,以情歌居多。
赫哲族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
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偶尔也有对唱,曲式多为单乐段结构,节拍节奏规整,常用五声音阶,徵、宫、羽调式,很少用变化音,曲调婉转流畅。
宗教音乐
鼓是萨满活动的主要“神器”之一。
用不同的鼓点伴和萨满活动的全过程。
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常有八度大跳,节拍不固定,与伊玛堪曲调相近类似。
舞蹈音乐
《天鹅舞曲》在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结构较严谨,旋律起伏有致,表现了天鹅飞翔时悠然自得上下翻跃的美丽形象。
赫哲族的摇儿歌,词曲均为即兴编唱,曲调平稳悠长,歌词常反映出对远出亲人的思念。
赫哲族民间乐器有口弦、鼓和一种古老的乐器“库姆罕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专业音乐工作者多次深入到赫哲族聚居区搜集民间音乐,改编、创作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歌曲。
如《乌苏里船歌》流行全国,成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