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前社会出现关于大学生法制观道德观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五篇)
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五篇)第一篇: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章摘要] 去年,江总书记明确的提出了必须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同年十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些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这些重要文献为指导,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的调查分析,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应策。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分析对策2001年1月,江总书记明确的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同年十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些文献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高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审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具体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通过针对我国多部研究刊物及数位德育工作者所做的有关大学生的调查、测验和各类统计资料的汇集与研究认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
1.道德目标自我化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最能反映一个人思想道德状况的主要内容。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学习动力的来源,有47.3%的学生认为“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高于认为“报效国家”的学生比例13个百分点。
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中“信仰共产主义”、“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让位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而择业标准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服从国家需要”二者之和所占比率不足10%,“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却占31.7%之多。
就连“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一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青年的人生话题,在今天的大学生中持“赞成态度”的同学仍有30%之多,还有近20%的人表示“难以判断”。
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非常多,几乎涉及到大学生的各个方面。
以下简要介绍大学生道德问题及对策。
一、学习问题1、抄袭别人的论文和学术作品。
许多大学生喜欢拿别人的论文来当作自己的成果,甚至把他们自己的学术论文抄袭到别人著作里去,破坏了学术诚信原则,影响学术水平提升。
2、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
学习往往无法靠自觉,也就是学生在学习领域里对自己并没有自律性和责任性,长期以来缺乏这种态度,会让学习更加缓慢,也就不能把最大的学习效率发挥出来。
二、道德问题1、中国大学生教育中“模仿”的文化的问题。
在中国的大学,由于传统的文化,往往以“模仿”去学习,不求创新,失去了该有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知识的正确认识也受到了影响。
2、大学生对道德规范缺乏认识和执行。
由于大学里面没有强有力的道德制度,而每个人也没有清晰的道德标准,就会导致仁慈无助,道德价值的失落,一些道德规范的不违反,不仅影响自身成长,也影响了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
三、解决对策1、完善学校的道德规范以及纪律的规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今大学需要将道德规范和纪律写入法律法规,这样大学生就可以明确道德要求,同时避免“模仿”式学习现象发生。
2、加强自身道德规范觉悟。
大学生应该将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作为自身成长的指导方向,增强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加深对道德价值的理解,这样才能在大学生活中积极遵守道德准则,发挥好积极性和责任感。
大学生道德问题是时下非常关注的话题,如何解决它们,促使大学生道德素质良好,这无疑是一个大问题。
必须针对学习问题和道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只有通过这样的对策,大学生的道德才能有所提高,为我们强身健体、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更大的贡。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
1、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思想观念欠缺,缺乏正确的道德操守。
一些大学生缺乏责任感,任性、自私,本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管”,其后果则是给家庭,社会造成负面效应。
它是由于他们缺乏了正确的教育和现实的思考,没有认真规划和总结,对未来无能力立足,少了正确的指引。
(2)大学生道德观念浮动,道德混乱,有的家教不严,侵权成风,社会价值观
不断降低,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多家庭“虎妈”“狼爸”教育,孩子懦弱无能,放纵懒散,存在违反尊严、肆意破坏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浸在流行文化中,习惯与真实的教育也越来越相差甚远。
2、教育对策
(1)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良好的思想观念,懂得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要把理论学习和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接触到现实,参与现实,培养学生自觉地践行主体思想。
(2)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首先,学校要制定科学的道德教育管理制度,建
设符合自身特点的良好的道德品格,积极推行普及良好道德习惯活动教育。
其次,应建立明确的考核机制,营造考核的良好氛围,来调动学生对师生道德素质的心理愿望。
第三,应强化学生之间的关系,倡导学生相互尊重,坚持原则,关心德行,为强调道德规范提供基本参考价值。
法治中国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法治中国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在当今社会,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
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法律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在法治中国的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找出合适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 法治意识淡薄。
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较为模糊,对法治理念了解不够,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违法乱纪现象,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循程度不够高。
2. 法律知识欠缺。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有限,往往只是停留在课堂理论阶段,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面对一些简单法律问题时可能无法正确处理,甚至产生不良后果。
3. 缺乏实践机会。
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与法律实际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只有在毕业后才会真正面对法律问题,这样就会导致在处理法律问题时较为生疏和无助。
4. 缺乏法律意识的培养。
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并不够重视,只是片面地重视学术功利化,忽视了法律素质的培养。
5. 缺乏法治教育的深入。
现在很多大学只是在法律课程中传授法律知识,但是忽略了对法治理念和法治观念的培养,缺乏法治教育的深入和全面。
二、对策1. 强化法治教育。
学校应当积极投入更多资源,全面开展法治教育,包括法律知识的普及、法治理念的灌输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有关于法治的正确认识。
2. 丰富法律实践。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法律实践活动、实习实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法律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校期间就能够真正接触到法律实践,增强法律素质。
3. 实施策略性法治课程。
学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设置针对性的法治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学业上更好地结合实际应用,增强法律素质。
4. 加强社会环境的法治建设。
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法治环境的建设,推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法治氛围。
5. 健全师资队伍。
学校应当加强法治师资队伍建设,招聘更多的法学专业人才,以提高学生的法治素质。
法治中国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法治中国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急需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法律意识薄弱。
许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仅限于学校课程中的基础法律知识,对于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的培养不足,缺乏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2.法律知识单一。
目前大学生法律学习多为理论性知识,缺乏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对实际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
3.法治实践缺失。
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参与法律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导致对法治实践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法治理念的把握不够精准。
4.法律道德观念淡薄。
一些大学生缺乏对法律的基本道德观念,容易触犯法律红线,对违法违纪行为缺乏足够的警惕和自制能力。
5.法律文化氛围不浓。
当前大学校园中法治教育的宣传力度不足,对法治理念的文化渗透不够,法制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二、对策建议1.加强法律教育课程设置。
在大学的法律教育课程中,应该重视法治观念、法律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加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实际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2.鼓励学生参与法律实践。
学校应该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如律师事务所实习、法律援助服务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法治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3.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活动。
学校应该加强法治观念的宣传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增强学生对法治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该加强对法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提高法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和兴趣。
5.强化学生法治观念的引导。
学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尊重法律、遵纪守法,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道德观念。
在法治中国的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及对策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及对策引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法制文明的建设也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高校大学生的法制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推进,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1 法制教育课程设计不合理:目前许多高校的法制教育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
这导致了学生们对法制教育的兴趣不高,认识模糊,学以致用的能力较弱。
1.2 缺乏法制教育师资:部分法制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在法制教育方面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相对较低。
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使得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1.3 法制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法制教育理论与实践应该结合起来,但实际上,大多数法制教育内容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具体的实践环节。
这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解和掌握法律的应用场景。
1.4 缺乏法制教育宣传和引导:大学校园内对法制教育的宣传和引导不够充分,缺乏足够的法制教育资源。
这使得许多学生对法律的观念和法治精神缺乏正确的认知,容易陷入违法行为。
二、对策提出:2.1 优化法制教育课程设计: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法制教育课程,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法律事件中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和法律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2.2 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培养:高校应更加重视法制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选拔,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出国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法制教育中来。
2.3 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校应加强与实践机构的合作,建立法制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法治中国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法治中国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理念在中国的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法律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中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够成熟、法律知识欠缺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个人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
急需采取有效对策,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一、存在的问题1.法律意识淡薄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多停留在纸面上,对于法律的理解和尊重程度较低,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对法律法规缺乏基本的了解,对于自己的行为所涉及到的法律风险认识不足,从而容易触犯法律。
2.法治观念不够成熟部分大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法治是对自己的限制和束缚,不愿意接受法治的管理。
在校园内,一些大学生违反法律规定,对法律的尊重程度不高,缺乏应有的法治观念。
3.法律知识欠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缺乏对法律体系的整体把握,对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识和法规不够了解。
导致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很少能够准确地判断和处理,易陷入法律纠纷之中。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法律教育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包括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实务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可以设置法学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权利和责任等内容,增强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
2. 提升法律意识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可以通过法律宣传栏、法制教育讲座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使法治观念得到更好的培养和促进。
3. 树立法治理念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法治理念,将法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组织开展法治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法治理念的认同感,让法律成为学生自觉遵守的规范,为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4. 提高法律技能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技能,如法律文书的书写、法律文本的解读等。
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3年12月December ,2013University Education[收稿时间]2013-07-02[作者简介]张茂华(1982-),男,安徽凤阳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即将成才的国家栋梁。
在大学校园里,只有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科学文化素质,当代大学生们才能以完美的形象和过硬的水平,找准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生坐标,也才能在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壮丽青春。
一、关于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对社会不成文规则和意识形态的立场和看法。
大学生道德观是指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中的具体表现,表现在大学生个人身上某些稳定的特质和倾向。
道德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节凝聚作用,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整体呈现较良好的、较健康的状态,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应对措施改善并解决这些问题,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
(一)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存在矛盾大学生在道德理解上的态度是明辨是非的,是倡导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是讲究奉献和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的,他们还会为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和行为而表现不满,而对于自己在道德行为上的失范往往缺乏自律,或者放任自流。
大学生道德言行落后于他们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道德评判标准多元化大学生不再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判断一个人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此时道德评判标准的相对化、多元化随之出现。
伴随着认识水平的上升,这种相对化、多元化的道德评判标准给大学生的思想松绑了,增加了道德评价的方式方法,拓宽了道德评价的尺度,使大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众多情况时,从而给出自己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
(三)部分大学生道德信念缺失全球化浪潮使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诸多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思想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出现迷茫,甚至对人生信仰、道德观产生怀疑或者歪曲,从而在人生态度、为人处世上变得消极和懒散。
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现状及建议
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现状及建议随着国家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大学生也应当成为一个法治观念高度成熟、不断提升自我的社会人才。
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要求之一。
第一,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普遍不高。
当前,很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对法律的尊重、遵守乃至制定都不够认真,成为了一些大学生不尊重法律、违法乱纪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在校园内部分大学生对校规校纪、管理制度的法律性质认知不清,甚至将其看作是校园文化的“敌人”,在学习生活中懒惰松散,鹰隼行为明显,个别甚至产生了“人治”思想。
第二,大学生缺乏法治教育。
在大学职业素养教育中, 很多大学的法治观教育不足, 不够认真,法律、法规、法令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较低,教育效果难以得到最大化的尽量告诫效果。
不仅是大学的课程设置,很多活动也缺乏法治教育因素,例如学生自治的活动、各类竞赛比赛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等等,均需要大力加强法治意识教育。
第三,校园治理体制不完善。
校园内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学生如斯的表现,校园治理没法严密有效地掌握、或对违法行为不能够及时实施行动处理;教职工队伍中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执行力度有局限等问题。
在诸多校园内的纷争、纠纷等问题上,有时好坏难达,各乡镇、教研会、教学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工作分散、互不协调等。
针对上述状况,我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通过各类途径将法制知识及法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中。
例如开展法制知识教育课程、演讲、读书会、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建立相应的法治教育基地,创设法治教育宣传栏、分配教材等等。
第二,推广“学法”先行体系,使大学生深刻感受法治文化的的震撼力所在,培养一种尊重法律、理解法律、知识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塑造一种负责任、正义、公平的年轻群体。
第三,完善大学校园治理机制,加强大学治理中的法治化体系建设,推进依法治校工程。
要落实法治意识,率领队伍高效治理校园内各项事务及日常工作,带动全体师生家长尊重法律,依法执行,共同建设文明和谐校园。
大学生道德素质与法制素质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
大学生道德素质与法制素质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摘要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道德观念淡薄、法制意识不强等。
为了改进现状,本文提出了几个策略,包括加强教育引导、建立法制教育体系和提供实践机会等,以期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制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质、法制素质、现状分析、改进策略1. 引言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面临着道德观念淡薄、法制意识不强等问题。
因此,本文将分析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2. 道德素质现状分析2.1 道德观念淡薄许多大学生在面对道德问题时表现出漠视或者无所谓的态度。
他们普遍缺乏对道德行为的认同和尊重,导致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频繁发生。
2.2 道德实践不足由于学业繁忙以及其他原因,许多大学生缺乏参与道德实践的机会。
他们往往只把道德看作一种理论,缺乏实践中的触角。
2.3 道德教育不到位当前大学课程中的道德教育往往只是形式化的传授道德理论知识,缺乏培养学生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实践。
3. 法制素质现状分析3.1 法律意识淡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法律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也没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在面对法律问题时,缺乏法律自觉性,容易产生违法行为。
3.2 法制教育不足许多大学都存在法制教育不到位的问题,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案例分析,缺乏对法律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3.3 法制实践机会缺乏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法制实践的机会,缺乏对法律实践操作和应用的机会,导致他们对法律的了解和理解局限在理论层面。
4. 改进策略4.1 加强教育引导相关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道德讲座和辅导活动等,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
4.2 建立法制教育体系相关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包括设置相关课程、加强法制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案例分析,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
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背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法制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对培养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大学生中,法制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解决之道。
当前存在的问题教育内容不足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无法满足现实生活和职场中需要的法律知识。
学校往往会将法律常识,法治理论,新法律法规等基本内容教授给学生,但这些都是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并有效地应用于生活中。
比如,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如何解决问题、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等内容无法得到详细的讲解,使得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无法真正掌握法律应用知识。
教育方式单一大学生法制教育通常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环节。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法制教育缺乏热情和信心。
另外,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学生在将法制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时,缺乏自信和能力。
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看法比较淡漠,不够重视。
一些学生因为缺乏对法制教育的理解,往往会对法制教育抱有偏见和误解。
这种不良的学习氛围往往会使得大学生对法制教育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状态。
对策加强教育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素养,我们的法制教育应该更注重实际操作内容,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这可以通过增加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法律演练等方式来增加对于法律应用知识的掌握。
这些方法将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探索和思考,更加接地气,也更有趣味性,能够更好地吸引和培养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
创新教育方式除了增加实践操作之外,我们在教育方式上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制定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法制教育中。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的发展。
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道德观念淡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
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缺乏对道德的认同和尊重,他们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对于他人的权益不够尊重。
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缺乏清晰的认识,不知道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其次,大学生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精神追求缺失。
在追逐物质利益的浪潮中,一些大学生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缺乏关注。
他们过分注重外在的物质享受,忽视了自我价值的发现和提升。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还反映了社会对于价值观念的失衡。
再次,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网络成瘾。
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无限的信息和娱乐渠道,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中,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参与。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加强道德教育是关键。
大学应该开设相关的道德课程,培养学生对道德的认同和尊重。
同时,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引导和监督,建立健全的道德评价体系,让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中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其次,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关怀。
学校可以加强人文教育,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
此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针对网络成瘾问题,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制定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原创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
原创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的提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的素养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以期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第一部分: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1.1 健康心态的培养大学生刚步入社会,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很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因此,培养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
大学生应该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保持积极的态度,树立自信并寻求积极的改变。
同时,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交圈也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态。
1.2 尊重不同的观点大学是思想碰撞的舞台,大学生应该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观点。
通过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大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同时,也应该学会用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不偏激。
第二部分:加强道德素养的培养2.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意味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注重自我修养和道德建设。
大学生应该坚守社会道德规范,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2.2 推崇诚信和正直诚信和正直是道德的基石。
大学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诚信和正直的品质。
在学术研究中,要尊重知识产权,杜绝抄袭和造假行为;在社交和生活中,要讲究诚信待人,坚决抵制欺骗和不诚实的行为。
只有具备诚信和正直的品质,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才能得到提升。
第三部分:提升法治素养的途径3.1 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作为公民,了解和遵守法律是每个大学生的责任。
大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法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法律课程、参与模拟法庭,或者主动了解一些典型案例,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3.2 积极参与法律实践实践是提升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问题和完善对策
加强教材建设
编写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法制教育教材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材 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完善教学内容
结合大学生实际需求和时代发展,更 新和完善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注重 实用性和针对性。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采用案例教学
通过引入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 析、讨论,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
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未能充分利用其他研究方 法,如访谈法、观察法等,未来可以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 法,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对策实施的可行性有待验证
本研究提出的完善对策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进行实践 验证,未来可以对对策进行实证研究,检验其可行性和有 效性。
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法制教育将更加重视实践环节
高等教育整体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法制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发展奠定坚 实基础。
增强学校法治氛围
加强法制教育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 校法治氛围,推动依法治校进程。
04 完善大学生法制 教育的对策与建 议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优化课程设置
将法制教育纳入大学课程体系,确保 足够的课时和学分,提高法制教育的 地位。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大学生法制教 育的研究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需求和看法;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 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 背景、意义、目的、方 法和论文结构安排。
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 素养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1.培养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注重学习,广泛涉猎各类知识,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建议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自律意识,多读经典著作和文献,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
2.培养批判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具备审视事物和观点的能力,并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尽量避免盲从和模仿,积极参与学术和公众讨论,提升对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理解。
3.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遵循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尊重他人,崇尚诚实、守信、自律等道德品质。
培养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公益活动以及服务社会的志愿者活动。
4.加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了解和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注重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理念和法制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5.参与法律教育和培训:积极参与学校或社会组织举办的法律教育和培训活动,如法律讲座、模拟法庭等。
了解法律制度和法律运行机制,增强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建立健康的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与积极向上的人交往,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从中获得启迪和帮助。
避免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消极的舆论环境接触,保持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7.实践和实习机会的利用:通过参与实践和实习活动,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和法律法规的应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法治素养。
参与相关社会活动和项目,锻炼自己在实践中应用法律和价值观的能力。
总之,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需要个人的自觉和努力。
通过学习、实践和参与社会活动,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同时,要不断反思、调整和提升自己,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时代新人。
法治中国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法治中国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随着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在法治中国视角下,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问题有:大学生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不强、法律实践经验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培养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等。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问题之一是大学生法律知识缺乏。
在大学教育中,法律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
应该将法律知识教育纳入到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对法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实用性,将法律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问题还表现在法律意识不强。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对法律的意识并不深刻,缺乏依法行事的观念。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可以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
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使其养成依法行事的习惯。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问题还体现在法律实践经验不足。
虽然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可以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但实际操作的机会相对较少。
可以通过开展法律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法律机构,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法律实践的过程,提高法律素质。
家庭教育也是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
家庭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习惯,让孩子从小就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并养成合法行为的习惯。
家庭应该给孩子提供法律知识的学习机会,鼓励他们主动了解、学习法律知识。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环节的努力和配合。
学校要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意识;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自己的法治意识;社会要加强法律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只有通过多方合力,才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为法治中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大学生法制教育中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师资队伍与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不健全
一些高校缺乏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 现有教师也往往缺乏法律实践经验, 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法制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 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无法有效培 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加强教师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法制教 育培训班或研讨会,提高 教师的法律素养和教学水 平。
鼓励教师科研
鼓励教师开展法制教育方 面的科研工作,探索新的 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法 制教育的创新发展。
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积极性
1 2 3
设立奖励机制
设立法制教育奖学金或优秀学生称号等奖励机制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法制教育活动。
03
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 问题
教育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
教学内容过于笼统, 未针对不同专业、不 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 异化设计。
忽略法律伦理、法律 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 育,导致学生法律素 养不全面。
缺乏与现实生活紧密 相关的案例分析,难 以引起学生共鸣。
教学方法陈旧,缺乏互动性
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 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习 兴趣。
开展课堂互动
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 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
组织模拟法庭
通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 生亲身体验法律程序的严 谨性和公正性,增强学生 的法治意识。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性
引进专业人才
积极引进具有法律专业背 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 高法制教育的专业性和实 效性。
房、网络安全等。
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初探
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初探引言法治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法治社会的必备教育之一。
在现代化进程中,法治教育越来越成为各国家的重要政策。
然而,在我国大学生中,认识不足和素质不高的情况仍然存在,这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法治问题。
本文旨在探究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1.法律知识缺乏由于教育和训练不足,许多大学生缺乏法律知识,在生活中常常忽略和违反法律规定。
2.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教育水平,但却对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和责任感。
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常常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和需求,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
3.思想观念偏差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偏差,不能认识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并且抗拒接受法律教育,从而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解决大学生法治教育问题的路径1.加强法治课程的开设大学应在普及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法治课程的开设,重视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使大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质量大学应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感。
3.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学校应在日常教育中,通过宣传、讲座、演讲等形式,加强法治宣传和法律教育,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和法学常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结论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加强法治课程的开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质量,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等途径是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
只有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才有可能培养出健康、文明的大学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代大学生道德与法律素质现状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道德与法律素质现状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注重子女的教育,因此大学生逐渐成为了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
然而,道德与法律素质的缺失也逐渐成为了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与法律素质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
1. 道德方面:现实利益至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在事业和生活前景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
由于现实利益的需求,一些大学生开始在道德方面出现问题。
他们变得越来越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往往忽视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2. 法律方面:法规意识淡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法律的普及程度也日益提高。
但是,当代大学生在法律方面的法规意识却相对较淡薄。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会出现违法现象,例如不按规定进行饮酒、驾车、违规打游戏等。
1. 强化道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作为大学生,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道德教育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
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社区、关注社会,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规意识大学应该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校规校纪,掌握自身权利和义务。
学校应该通过法律知识大赛、讲座等形式,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敬畏,使他们在面对违法问题时能够知法守法。
三、总结当代大学生道德与法律素质的缺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质,学校应该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履行公民义务。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责任感、有担当、具有高度道德和法律素质的未来中坚力量。
大学生当前社会出现关于大学生法制观道德观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共5篇)
大学生当前社会出现关于大学生法制观道德观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共5篇)第一篇:大学生当前社会出现关于大学生法制观道德观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大学生当前社会出现关于大学生法制观道德观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中国的未来还要靠这一批特殊的人来创造。
我们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肩上的胆子着实不轻。
思想道德的修养当然是相当要紧,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要学习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
在守法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美好品德。
要学法、懂法、守法,在法制的轨道上,做一个有着良好道德素养的人。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道德观一.当代社会大学生法制观方面存在的问题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
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
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和学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杂南。
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
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
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
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当前社会出现关于大学生法制观道德观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中国的未来还要靠这一批特殊的人来创造。
我们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肩上的胆子着实不轻。
思想道德的修养当然是相当要紧,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要学习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
在守法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扬中华名族流传了几千年的美好品德。
要学法、懂法、守法,在法制的轨道上,做一个有着良好道德素养的人。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道德观一.当代社会大学生法制观方面存在的问题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
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
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和学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杂南。
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
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
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
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当代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法律要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
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
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自然会发展,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何为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养。
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
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
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
而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①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
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就会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会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
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理性守法,实现法治目标。
理性守法来自以法律理念为基础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认知。
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等要素整合构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核心。
②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守法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灵魂。
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体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会,该社会场景下的市民对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强。
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至上,首先是他们习惯于信赖法律,尊重法律,个人对法律的尊重通常包括主要的认知性态度和主要的实践性态度,它们往往是不可分离的交织在一起。
③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条件通过法律规则来保障自身权利实现的最大化和对政府权力控制的具体化。
这是因为“法律规则是一种普遍、稳定、明确的社会规范,是一种公共权威,而非人格权威、特权威严及亲情,在调整社会向高层次发展中,能自动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权的侵害,使社会在严密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运动中,形成一种高度稳定有序的秩序和状态;其次,法律规则对人们的生活安排方面,它要求个人之间、个人与政府及组织之间有一种默契,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这种‘默契’和‘调节机制’经法律的确定性配置后,能促成人类生活的高度和谐,予以人的自由与尊严最大化保障,让人有绝对的权力,不依赖于阶级或国家,设计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满人性关怀的生活模型。
”④因此,要提升一个国家公民整体的法律素养,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传授给公民法律知识和培育其法律意识乃至法律信仰;二是大力推进社会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
4.关于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提出的几点合理性改革勿容置疑,作为造化育人的高等学府,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
然而,近年来一升再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频频向我们告示:校园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
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也正是基于诸类现实而重大问题的近忧和远虑,笔者将进一步谈谈几点近期形成的关于“法制教育”合理性改革的思想积淀。
(1)、法制教育的认识定位要变革根据我国官方的有关文件精神及实践做法,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
“法律教育”次第于“道德教育”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把法制教育视同为道德教育,事实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至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均系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从联系上讲,两者的目的同一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宜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从区别上讲,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
我们说提升人的品质,应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益于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从属于法制教育的问题。
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发挥,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体系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2、)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要优化目前,教师法律素质的现状极大地影响法制教育的开展,始于师范院校中教育法学课程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教师的在职培训中又缺乏相关内容,因此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一些实际的法律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甚至导致一些严重后果,使学生遭受了身心痛苦,使学校遭受损失,还有的责任人因此锒铛入狱。
⑤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
现行的所谓“法律教师”,不少为“半路出家”,甚至是从未接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政工干部,此番情景下“出炉”的“弟子”会有多少法律素养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
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3、)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要调整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主要应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
通过法学理论教育,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在思想上树立起法律权威;要通过讲解和介绍宪法,使学生了解宪法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培养学生守法、护法、用法的知识技能和自觉意识。
目前,不同类别的所有高校,强行划一地以开设一门《法律基础》来应付“法制教育”,由于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教授者犹如蜻蜓点水,匆忙赶进度,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系列知识罗列和堆积;学习者,往往疲于应付,死记硬背,应付过关考试,师生都苦不堪言。
这显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
法制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
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还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相关、与各类学生受体相通的法律课程,使“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融入大学生内在性需要。
(4)、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要改进高校法制教育,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规律。
法制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的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传统的枯燥的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奏效,较适宜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适当沿用英美法系国家的“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也无不可。
比如: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出各种可能性,引导学生发现有关的法律规范、事实材料、及其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开支脑筋思索,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会更为牢靠、更加深入;又比如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案件等多校化安排。
对真实或模式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更多同学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其优点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案件的分析,容易从群策群力的多种方案中,鉴别、筛选、产生最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实用,而且使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老师不再是单纯教育者和大案提供者,而是平等的案件参与者和学生的帮助人;再如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经常性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待人的态度和处理有关问题的方法……,等等。